1、舉例討論應對新聞媒體
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的關鍵是提高輿論引導的有效性。政府部門通過對外加強溝通合作,對內強化自身素質,提高媒體應對的能力,增強輿論引導的有效性,爭取社會輿論的主動權。對外溝通合作要求有關部門要善於和媒體搞好關系,要以交朋友的態度,以誠相待、主動溝通、加強聯系,通過媒體來促進政府的工作,以新聞的形式來達到宣傳意圖,有效擴大正面評價,及時化解或減弱負面評價,塑造政府部門的良好形象,優化政府工作的外部環境。
常態工作中的媒體應對。一是搭建與媒體的互動平台,定期發布消息,加強交流,增進感情,實現雙贏。建立定期的新聞發布會制度,主動、誠懇地加強與媒體的溝通,充分向媒體提供政府工作信息,達到實現政務公開和佔領輿論陣地的雙重目的。同時,還可以定期或不定期根據工作的需要舉辦見面懇談會、聽證會等,及時向媒體通報情況,傾聽媒體的意見和建議,以贏得媒體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做好輿論引導的策劃。在新政策、新規定以及工作推進中的新舉措出台前,預先制定輿論引導的工作方案,以保證輿論引導在前。根據政府工作進展,有計劃、分階段地進行輿論引導,既有效地開展了工作,又避免引起媒體的負面炒作。
狀態下的媒體應對策略。處理突發事件媒體輿論應對的策略主要在於,通過與媒體的合作,快速收集事件信息,發布官方信息,解疑釋惑,最大限度地控制危機信息傳播,化解或減少危機造成的損害。其中,在信息發布上主要體現三說原則,即搶先說、不斷說、統一口徑說。突發事件發生後,應該立即啟動輿論應急預案,主動聯系媒體,力求在第一時間准確發布信息,及時、坦誠表明官方的立場態度、處置意見和工作進展,才能搶佔先機,贏得主動,引導受眾理智客觀地看待問題,平息萌芽中的受眾非理性輿論壓力。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通氣會、懇談會、聽證會等互動形式,及時答復來自媒體的各種質詢,有針對性地向媒體做好說明解釋,不給媒體進行炒作性報道的機會。同時,還可以組織正面宣傳,樹立正面典型,引導媒體和公眾更多地關注正面信息。對內強化自身素質,採取有效措施,增強領導幹部媒體應對能力和水平,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處理突發事件媒體輿論應對還要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逐步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新聞輿論應急制度、新聞發言人制度、媒體定期聯系制度,使政府與媒體之間形成「宣傳策劃—媒體報道—群眾關注—群眾支持」的良性互動關系,進一步提升政府部門的良好形象;二是充分利用官方新聞資源,構建權威性的新聞發布平台,統一口徑,統一新聞源,進行有效管理;三是加強幹部培訓,把「如何處置群體性事件、如何面對媒體」作為日常教育內容,加強與媒體記者的互動,提高應對媒體的能力;四是把培養高素質的行政人員隊伍作為一項長遠的工程來抓,建立完善選人、培訓、管理、激勵機制,逐步提高輿論引導工作的能力,為輿論引導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有力保證。
2、舉例說明媒體在突發性災難事件中起到哪些作用
新聞媒體因迅速、准確地報道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而在業內和公眾中確立自己的影響力和公信力,同樣,新聞媒體也會因自己在報道重大突發事件中,為社會有效地應對和處置突發事件發揮積極作用而贏得公眾的認同和贊譽。總結國內外新聞媒體在報道公共突發事件中積累經驗和教訓,特別是反思在全國人民抗擊非典中新聞媒體發揮作用給我們的啟迪,筆者認為新聞媒體在公共突發事件應對和控制中具有如下重要功能: 第一, 新聞媒體在突發事件控制中具有實現群眾知情權的功能 人民群眾既是災害破壞的受體,也是抗禦災害的主體。災害發生後及時讓群眾了解災害發生的情況,是他們積極參與抗災救災重要前提。因此,遇有突發事件發生,新聞媒體應該保障讓公眾享有充分的知情權。 第二, 新聞媒體在突發事件控制中發揮獨特的社會作用 政府、傳媒和公眾是大眾傳播系統的三個角色,傳媒在公眾與政府之間構築了一個暢通的信息交流平台。政府是社會公民權利的代表,代表人民管理社會公共事物,代表人民利益對發生的災害進行應急處置。在突發事件來臨時,市場可以失靈,而政府卻絕對不能失靈。新聞媒體可以通過設置輿論焦點塑造政府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良好形象,並在滿足公眾信息需求的過程中保持社會正常運轉。任何突發事件發生時,總會形成一定的輿論焦點,影響人們的觀念。災難消息傳播,不同於一般新聞的傳播,它是在極大時間壓力下對不確定狀態做出的無章可循的傳播。新聞媒體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樹立大局意識,保持冷靜,不能在公眾群情激憤的感染下失去理智,迷失方向,要講究藝術,在不知不覺中傳達政府的聲譽,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政府的形象,在正確引導中實現維護社會穩定的功能。 第三, 新聞媒體在突發事件控制中具有輸導群眾情緒的功能 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後,積極引導事件影響區域內廣大群眾的情緒,使之朝著有利於抗禦災害的方向發展,是新聞媒體在突發事件處置之中應當發揮的重要功能。媒體或許不能直接告訴人們怎樣想,卻能告訴人們想什麼,大眾媒介的「議程設置」理論在一定范圍內是有效的。如果能針對其特性進行引導,將有利於輿論的理性化、多元化、輿論一方面通過大眾媒介合理表達自己的聲音,一方面客服國民的慣性思維,多一點冷靜,少一些沖動;多一點理智,少一些盲目。這樣,輿論與大眾媒介才能形成良性互動,構建一個成熟的公共領域。我們應該堅定這樣的信念,災害發生時,「我們唯一要恐懼的東西不是災害,而是恐懼本身」。
3、新聞媒體在維護社會穩定處置突發事件中的作用?
新聞宣傳工作要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重視宣傳先進、鞭策後進、弘揚正氣、維護正義;要及時、充分、准確地宣傳好法律和政策,尤其是要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從大局著眼,積極引導輿論,抑制謠言和猜疑,穩定了人心,營造氛圍;要關注民生、反映民情,千方百計為老百姓排憂解難;要積極開展輿論監督,做到事實准確,結論正確,出於公心,與人為善,化解矛盾,有利工作。
通過分析5.12汶川大地震和3.14拉薩打砸搶燒等突發事件,我們可以發現它們的一些特點,諸如時效性強、變動性大、不確定性大、影響面廣等。突發事件由於其「突發性」和「災難性」等自身的特點,往往會迅速產生巨大的沖擊力和震撼力,在極短的時間內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和熱點。突發事件報道策劃是指記者、編輯針對某個突發事件,努力發掘其新聞價值,謀劃最佳報道形式,以求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和社會效應的過程。突發事件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其報道策劃有許多不同於常規事件策劃的特點和要求,具體來說就是報道的及時性、緊迫性、謹慎性、應變性、現場感、連續性、立體性。
下面就結合經典案例,具體分析突發事件報道策劃的原則:
1、快速反應,及時報道
南方都市報在2008年5月13日,即汶川地震第二天就發出系列報道,5月14日,發布告讀者書,報頭由紅變黑,以示哀悼,調整版面,暫停娛樂等版塊,為地震報道騰出版面,反應最快。
2、真實准確,客觀公正
堅持真實准確的原則,即要堅持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實事求是,深入一線及時開展調查,敘述事件時不能隨意添枝加葉,妄加評論。汶川地震發生後,各個媒體紛紛派出記者趕赴災區,發回第一手的報道。央視還在《關注汶川》特別報道演播室邀請專家和學者共同參與討論,提高信息的權威性和可信度,提升輿論引導能力。
3、把握大局,統籌安排
突發事件一般會造成嚴重的財產和生命損失,所以此類的信息傳播過度,會導致謠言四起,人心振盪,危害社會秩序。所以媒體報道最新的災情的同時還要從大局著眼,積極引導輿論。央視在抗震救災中第一時間積極投入前方報道,並且在四天內就組織了一場賑災文藝晚會。報道始終正面鼓勁,《關注汶川》的特別報道使得每個人都能夠在第一時間獲知正確資訊,有力地抑制了謠言和猜疑,穩定了人心,極大地激發了全國民眾的凝聚力和愛國心,為眾志成城抗震救災提供了可靠保證。
4、把握節奏,保持理智
突發事件需要關注,但是把突發事件作為報道的主題和全部卻是十分錯誤的。
把握好對「度」的把握,不同的發展階段採取不同的報道策略,注意正面報道與負面報道的均衡處理。要發揮議程設置的功能,尋找災難中的積極因素,實現公眾焦點轉移。災難發生之後,新浪、網易、搜狐等紛紛推出專題策劃「眾志成城共度難關」「情系汶川為死者祈福活動」,輸到社會情緒,安撫民心。
5、講求藝術,注意技巧
突發事件要及時跟進,隨事而變,要拓展報道層面,深挖新主題;講公共危機引入深度思考。如四川地震中媒體對志願者的報道和關注和災難中感人的瞬間,發掘了人性的閃光點。同時報道還要要講求藝術,注意版面語言,擅長組版和圖片的使用。
4、緊急跪求:新媒體 表現形式
如果你想學習更多新媒體的知識你可以去聽聽宋志高老師的新媒體課程。
5、網路輿情應急處置都有哪些方法?
網路輿情的主要特點是傳播快,影響力,所以我們首先要第一時間知道輿情,分析事件嚴重與否,再採取合理高效的方式來處理。
處理過程可以借鑒如下:
(1)及時發現: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報告主管領導
(2)分工合理:指定媒體發言人,統一宣傳口徑
(3)反應迅速:第一時間通過官方首頁發出公信力的解釋說明
(4)處置得當:及時取得上級主管部門的協助,遏制輿情的發展
(5)措施到位:建立專題全面收集相關輿情專題信息,監測發展趨勢
(6)技巧得力:加強輿論引導,使輿論向多方面發展
希望可以幫到你,歡迎一起探討學習~~
6、新媒體的四大特徵是什麼?
1、價值
就媒體本身意義而言,媒體是具備價值的信息載體。載體具備一定的受眾,具備信息傳遞的時間,具備傳遞條件,以及具備傳遞受眾的心理反應的空間條件。
這些綜合形成媒體的基本價值。這個載體本身具備其價值,加之所傳遞信息本身的價值,共同完成媒體存在的價值。這個也就是媒體存在價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進步也具備一定受眾,但是媒體成本遠高於受眾所帶來的商業效益,亦不能形成媒體的有效價值。
2、原創性
新媒體之所以稱之為新,就新在這里。應該具備基本的原創性。這里的原創性,區別於一般意義上個人或個別團體單獨的原創性,應該一段特定的時間內時代所賦予的新的內容的創造,一種區別於前面時代所具備的內容上形式上理念上的更革新的一種創新。更具備廣泛意義的創新。
比如,分眾傳媒就是一種新媒體,具備原創性,它之所以可以稱為原創是因為它把原有的媒體形式嫁接到特定的空間上
3、效應
新媒體必須具備影響特定時間內特定區內的人的視覺或聽覺反映的因素,從而導致產生相應的結果。網路在90年代中期接入我國,屬於一種新型的信息載體,而且形成了巨大的效應,在特定區域特定時間內幾乎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這種效應必然產生特定的結果。
4、生命力
新媒體作為媒體而存在,必須有一定生命力。或長或短必須有其存在期間的價值體現,而這個價值體現的長短,就是生命周期。由於近幾年我國媒體的發展迅速,新媒體的發展日新月異,由於各類細分性媒體這種細分思維的影響,各種形式的創意嫁接層出不窮。
(6)應急新媒體擴展資料:
新媒體的特性
1. 迎合人們休閑娛樂時間碎片化的需求。由於工作與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休閑時間呈現出碎片化傾向,新媒體正是迎合了這種需求而生的。
2.滿足隨時隨地地互動性表達、娛樂與信息需要。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第三代媒體在傳播的訴求方面走向個性表達與交流階段。對於網路電視和手機電視而言,消費者同時也是生產者。
3.人們使用新媒體的目的性與選擇的主動性更強。
4.媒體使用與內容選擇更具個性化,導致市場細分更加充分。
相對於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等等」。在新媒體時代中信息傳播渠道多元化,受眾可以自主的參與到傳播系統中,交互性較強。憑借強大的技術手段使得海量化的信息以簡短精煉的形式得以存貯於平台上,信息傳播較為碎片化。
在互聯網上,例如百度文庫、優酷視頻是一種不限地域、行業、年齡等的資源共享平台,用戶可以上傳和下載互聯網資源。新媒體支持很多文件格式而超文本與超鏈接則使得網民方便快捷的使用網路資源。網民可以主動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搜索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內容,基本上不受時空限制,個性化極強。
7、新聞媒體在維護社會穩定處置突發事件中的作用?
新聞媒體因迅速、准確地報道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而在業內和公眾中確立自己的影響力和公信力,同樣,新聞媒體也會因自己在報道重大突發事件中,為社會有效地應對和處置突發事件發揮積極作用而贏得公眾的認同和贊譽。總結國內外新聞媒體在報道公共突發事件中積累經驗和教訓,特別是反思在全國人民抗擊非典中新聞媒體發揮作用給我們的啟迪,筆者認為新聞媒體在公共突發事件應對和控制中具有如下重要功能: 第一, 新聞媒體在突發事件控制中具有實現群眾知情權的功能 人民群眾既是災害破壞的受體,也是抗禦災害的主體。災害發生後及時讓群眾了解災害發生的情況,是他們積極參與抗災救災重要前提。因此,遇有突發事件發生,新聞媒體應該保障讓公眾享有充分的知情權。 第二, 新聞媒體在突發事件控制中發揮獨特的社會作用 政府、傳媒和公眾是大眾傳播系統的三個角色,傳媒在公眾與政府之間構築了一個暢通的信息交流平台。政府是社會公民權利的代表,代表人民管理社會公共事物,代表人民利益對發生的災害進行應急處置。在突發事件來臨時,市場可以失靈,而政府卻絕對不能失靈。新聞媒體可以通過設置輿論焦點塑造政府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良好形象,並在滿足公眾信息需求的過程中保持社會正常運轉。任何突發事件發生時,總會形成一定的輿論焦點,影響人們的觀念。災難消息傳播,不同於一般新聞的傳播,它是在極大時間壓力下對不確定狀態做出的無章可循的傳播。新聞媒體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樹立大局意識,保持冷靜,不能在公眾群情激憤的感染下失去理智,迷失方向,要講究藝術,在不知不覺中傳達政府的聲譽,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政府的形象,在正確引導中實現維護社會穩定的功能。 第三, 新聞媒體在突發事件控制中具有輸導群眾情緒的功能 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後,積極引導事件影響區域內廣大群眾的情緒,使之朝著有利於抗禦災害的方向發展,是新聞媒體在突發事件處置之中應當發揮的重要功能。媒體或許不能直接告訴人們怎樣想,卻能告訴人們想什麼,大眾媒介的「議程設置」理論在一定范圍內是有效的。如果能針對其特性進行引導,將有利於輿論的理性化、多元化、輿論一方面通過大眾媒介合理表達自己的聲音,一方面客服國民的慣性思維,多一點冷靜,少一些沖動;多一點理智,少一些盲目。這樣,輿論與大眾媒介才能形成良性互動,構建一個成熟的公共領域。我們應該堅定這樣的信念,災害發生時,「我們唯一要恐懼的東西不是災害,而是恐懼本身」。(</p>
8、怎樣應對新媒體環境下的網路輿情應對處置
1.做好輿情監測,建立完善的應急制度
受互聯網特性的影響,企業輿情危機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為避免危機爆發時企業處於被動地位,所以輿情管控工作的第一要務是做好輿情監測,建立完善的應急管理制度。通過藉助一些第三方輿情監測軟體,可為企業輿情提供全天候不間斷的全網監測服務,及時發現負面苗頭及時通知相關人員處置,有效避免危機來臨時的自亂陣腳,錯失危機處置良機。
2.利用新媒體,發揮媒介宣傳作用
面對輿情危機,一些企業仍不能主動、及時、權威地發布新聞,引導媒體傳播有利於企業的信息,而是用對付傳統媒體的方式來進行新媒體時代的輿情事件處理其實並不能夠發揮企業媒體資源的作用。在這里建議企業方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興媒介,發揮其強大的輿論宣傳力,及時發布真實權威信息,引導輿論的正確走向。
3.建立快速反應的輿情應對機制
企業在輿情危機發生後,如果過了黃金24小時後才回復,時效性太差,這個時效在輿情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旦負面輿情產生,就很容易擴散到全網全國,引起廣泛關注。因此,建議企業可以利用專業的輿情監測軟體,通過設置一些與行業、領域、產品、領導人等標簽相關的關鍵詞,進行實時全網監測,但凡出現了一絲絲的危機苗頭快速發布處理進展,及時回復大眾的問題,做好問題的解釋工作。
4.加強自身管理和監督,完善善後工作
很多企業錯誤地認為輿情事件結束後,輿情應對工作就完成了,其實不然。例如,此前發生的順豐快遞員私拆包裹事件,順豐雖在前期的應對處理中通過「絕不姑息、縱容任何違反法律法規和企業行為准則的不當行為」的表態巧妙地化解了一場輿論危機,但是事後僅對快遞員作出調離崗位處理,不符合部分網友的預想,使得回落的輿情再次升溫,掀起新一輪輿論風向。
因此,企業一定要多在自身管理和監督,以及事後形象恢復上多花時間,完善善後工作。比如危機處理過程中的舉措是否有嚴格執行、有沒有對相關部門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健全相關機制建設、是否有參與一些社會公益或者贊助活動恢復企業形象等等,來自識微科技商情知識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