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職過程中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
1. 期望過高——精英情結
中國社會長期以來形成了國家資源過度向精英階層集中的現象。「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等傳統思想鑄就了很多大學生的「精英情結」, 這種「精英情結」導致了社會價值取向的單一、對白領文化的推崇和種種不合理的職業歧視現象的出現。使大學生本人、其家長以及整個社會對就業產生過高期望,部分大學生就業心態變得狹隘,擇業的自主性和多樣化受到很大限制。「精英情結」造成了部分大學畢業生薪資期望過高,從而抑制了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畢業生大都希望留在發達的大城市中,造成了局部地區人才過剩;部分畢業生只想從事金融、計算機等熱門行業,造成了部分行業人才過剩。另外很多海外歸來人員未能順利就業也和這種「精英情結」有很大關系。
和國內這種就業觀和就業環境嚴重脫節的狀況相比,很多發達國家大學生的就業觀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由於高科技行業收縮和北美經濟低靡,加拿大的失業率達到7.8%,大學生就業很難,不少學生選擇了短期臨時工作來暫時解決飯碗問題。巴西失業率達到12%,大學生們已經習慣「先就業再擇業」。俄羅斯大學生畢業後大約只有30%從事與本專業掛鉤的工作。而西班牙的大學生們已經習慣作「藍領」工人了。面對激烈的求職競爭,國外大學生能夠放下身段,從事基層工作的態度和觀念值得國內大學生反思。
2. 規劃不夠——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盡管很多高校已經開展職業生涯教育,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普遍偏低,出現就業心理問題的大學生這方面尤為明顯。這種規劃意識的薄弱主要表現在對自我和工作世界缺乏足夠的了解,在大學期間沒有一個清晰的職業目標。
對自我的了解是職業規劃的起點,需要通過能力、興趣、性格和價值觀等四個方面進行系統的探索,也就是發現自己的過程。同時,大學期間還要對工作世界進行探索,對工作世界的探索可以分為兩個層面:行業和職業。對工作世界的探索可以通過瀏覽網路媒體、聽講座、實習、職場訪談等途徑進行。做好這兩部分工作,是確保找到和自己優勢匹配的職業的條件之一,有助於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以後,上學期間可以按照目標職業的能力要求來塑造自己,到了求職的時候已經具備目標職業要求的能力素質要求,就可以順利就業。
而很多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學生沒有清晰的職業目標,大學期間主要圍繞專業課進行學習,並且由於不了解學習的意義,學習的動力不足,導致學習成績不好,另外也沒有培養工作所要求的必備能力。同時,這些人群在求職的時候目標不清晰,不能突出自己的優勢,使求職變得盲目,缺乏針對性,降低了求職的成功率。
3. 約束太多——不合理信念
大學生求職中存在許多不合理的信念。這些不合理信念一旦存在頭腦中,就會影響順利就業。求職中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以下幾類:
第一類,對「自我」的不合理信念。如「我不知道自己該干什麼,我真沒用。」 這種迷茫時的自我否定心態,會造成求職中的猶豫、軟弱。又如 「我無法從事任何與我本身能力、專業不合的工作。」這種靜態的眼光,怎麼能適應職業生涯的動態發展?還有一些同學對自我的認識過於自負,如「只要我願意去做,我就能做任何事。」自以為什麼都能做,往往什麼都做不好,也難以在職業生涯中取得成功。
第二類,對「職業」的不合理信念。如「我一定要找一個最適合自己的職業,在沒有找到自己適合的職業之前,絕不簽約」,「我從事的工作要能滿足我所有的要求」,「這份工作的專業要求應該是很嚴格的,我或許不合適吧」,「我一定要做自己最喜歡的工作,否則人生多沒有樂趣啊!」,「這個行業不適合我的性別」……這些非理性的觀念無形中就把自己的職業選擇范圍大大地縮減了,成為造成目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類,對「就業」的不合理信念。一些同學對於就業過於草率,如「我會憑直覺找到最適合我的職業」,結果到了崗位上才發現自己並不喜歡或者不適合這個職業,造成頻繁跳槽。又如「有工作就做吧,反正以後有的是機會換工作」,過於隨意地選擇職業,往往會空耗精力,不利於在行業中提高自己,延誤自己的職業發展。有些同學又過於慎重:「這個決定我一定要謹慎再謹慎,因為一旦選擇了,就不能變了」。把職業看成靜態的,覺得「一選定終身」,結果導致猶豫不決,錯失良機。
第四類,對「發展」的不合理信念。如「我工作一定要在北京、上海,因為這里機會更多,利於我的發展。」現在很多人都在乎工作的地點、工資等外在的直接的待遇,這本無可厚非。但是,要辯證地分析自己的狀況和自己行業的性質。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雖然機會看起來多一些,但是優秀人才也多、競爭也大,個人相對競爭優勢不一定能夠體現出來,相反,如果能夠在其他城市,或許更為體現自己的競爭優勢、發揮自己的才能,取得職業成功。
以上這些求職中常見的不合理信念禁錮了學生的頭腦,影響了大學生的順利就業。因此在決定就業後一定不要用各種各樣的主觀推測「鎖住自己」,而對職業環境以及自我追求的變化無動於衷。態度決定一切,大學生要減少就業心理問題的影響,就必須改變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4. 壓力過大——心理素質較差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就業制度的不斷改革,「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和「不包分配、競爭上崗,擇優錄用」的用人制度已經成為當前就業的主流發展方向。日漸激烈的就業競爭,不僅對當代大學生的知識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新的挑戰。特別是近年來就業結構化矛盾日益突出,就業難度日趨增大,給廣大的畢業生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這些心理壓力,以及由此引發的心理問題,也是導致部分學生就業困難的一個原因。
高校畢業生求職中常見的就業心理問題主要體現為畏懼心理、矛盾心理、依賴心理、自傲心理、自卑心理、攀比心理、從眾心理等等方面,並以一些情緒問題的形式表現出來,畢業生求職過程中比較常見的情緒問題主要有急躁、孤傲、自卑、焦慮、恐懼、情感淡漠等。這些就業心理常見問題,除了與當前整個社會就業環境有關之外,也與大學生自身心理發展特點緊密相連。在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完善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機制,有效的開展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幫助高校畢業樹立正確的求職期望,培養積極情感,提高應對挫折的能力,將會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有效途徑。
2、讀書究竟有何"用"?的閱讀答案
早在上世紀初就有學者斥責功利性閱讀,「借讀書之名,取利祿之實,皆非讀書本旨」。在功利心的主導下,讀書並非因為「開卷有益」,而是汲汲於「經世致用」,為稻粱謀。如此,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讀了書仍找不到工作的畢業生及其家長轉而投身「讀書無用」的偏激思潮中似乎便不難理解了。
與幾十年前的「知識越多越反動」相比,如今生發的「新讀書無用論」同樣令人心生寒意。讀書究竟有何用?
「學而優則仕」是不少中國文人自古抱定的信念,讀書不僅為「修身」、「齊家」,更為了「治國」、「平天下」。這種思想的產生與我國古代的文人治國理念緊密相關。科舉制度在墮入八股沉痾之前,的確起著鼓勵人讀書的重要作用,然而也給不少人的「讀書」壓上了功利的重擔。
受著「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的鼓舞,我們的老師才會沒收學生的「閑書」。相比於沉重的課業,我們倡導的讀書是有界限的—— 僅限於教科書與教輔書。然而正是這種讀書模式抹殺了人們真正的閱讀興趣,造就了功利性閱讀與碎片化閱讀。學生時代,我們從課本中讀到的大部分是原著的片段一隅;而到了需要獨立做學問、搞研究時,也只是習慣性地搜索出最為「切題」的碎片加以引用。如此循環往復,閱讀只能淪為「謀利祿」的工具而失其真味。
「腹有詩書氣自華」,學富五車不是為了談話時引經據典賣弄才學,也不是為了換得一紙文憑作利祿捷徑,而是看重其對個人心靈的陶冶,如朱熹所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書籍是一泓浸潤人心的清泉,唯有潺潺不絕方能給人以精神的動力與養料,使人心胸豁達、目光高遠,成為一個豐富的人。
剔除閱讀背後的雜念,使讀書成為一種心靈的需要、精神的渴求。五柳先生雲:「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行雖未至,心嚮往之。
3、黃衛平的學而優則試於商——「多棲」黃衛平
在滑鐵盧大學教學的同時,1995年,黃衛平成立了美國Apollo光電子有限公司,將他在大學的研究成果轉變為商業化產品,他擔任Apollo的首席執行官,負責公司的商業戰略和技術發展。1999年又將Apollo賣給美國納微 (Nanovation) 公司並擔任納微公司亞洲業務副總裁,負責建立與管理公司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商業發展,取得近千萬美元的OEM訂單。2000年9月到2001年11月,黃衛平擔任納微公司的高級副總裁,負責InP光電器件及集成技術的開發和商業發展,與 Motorola 公司合作研製開發了適用於光纖到戶的新型光電器件。2002年,黃衛平博士與青島海信集團合資創辦美國Ligent Photonics Inc公司並出任董事長,公司成功推出了一系列國際領先產品,市場銷售迅速增長,成為全球光纖到戶所需光電模塊特約供應商之一。近年來, 黃衛平致力於光電技術在寬頻網路和多媒體領域的研發、應用與推廣,在學術界和工業界均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力與推動力。
黃衛平以在光電子器件、光電子集成和光電子通訊技術與應用的精通和貢獻而聞名世界,他發表或與人合作發表150多篇國際學術刊物專業論文、100多篇國際學術會議論文並持有7項美國專利。他是IEEE高級會員,並被選為MIT電磁學會成員,1996年被美國傳記協會授予「突出領導獎」,2000年被中國教育部和香港李嘉誠基金會授予「長江學者」。此外,黃衛平博士還是山東大學海外校友會創始會長,中國濟南海外學人聯誼總會創始會長,為家鄉和母校的建設與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4、大學生常見的就業心理問題有哪些
1. 期望過高——精英情結
中國社會長期以來形成了國家資源過度向精英階層集中的現象。「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等傳統思想鑄就了很多大學生的「精英情結」, 這種「精英情結」導致了社會價值取向的單一、對白領文化的推崇和種種不合理的職業歧視現象的出現。使大學生本人、其家長以及整個社會對就業產生過高期望,部分大學生就業心態變得狹隘,擇業的自主性和多樣化受到很大限制。「精英情結」造成了部分大學畢業生薪資期望過高,從而抑制了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畢業生大都希望留在發達的大城市中,造成了局部地區人才過剩;部分畢業生只想從事金融、計算機等熱門行業,造成了部分行業人才過剩。另外很多海外歸來人員未能順利就業也和這種「精英情結」有很大關系。
和國內這種就業觀和就業環境嚴重脫節的狀況相比,很多發達國家大學生的就業觀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由於高科技行業收縮和北美經濟低靡,加拿大的失業率達到7.8%,大學生就業很難,不少學生選擇了短期臨時工作來暫時解決飯碗問題。巴西失業率達到12%,大學生們已經習慣「先就業再擇業」。俄羅斯大學生畢業後大約只有30%從事與本專業掛鉤的工作。而西班牙的大學生們已經習慣作「藍領」工人了。面對激烈的求職競爭,國外大學生能夠放下身段,從事基層工作的態度和觀念值得國內大學生反思。
2. 規劃不夠——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盡管很多高校已經開展職業生涯教育,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普遍偏低,出現就業心理問題的大學生這方面尤為明顯。這種規劃意識的薄弱主要表現在對自我和工作世界缺乏足夠的了解,在大學期間沒有一個清晰的職業目標。
對自我的了解是職業規劃的起點,需要通過能力、興趣、性格和價值觀等四個方面進行系統的探索,也就是發現自己的過程。同時,大學期間還要對工作世界進行探索,對工作世界的探索可以分為兩個層面:行業和職業。對工作世界的探索可以通過瀏覽網路媒體、聽講座、實習、職場訪談等途徑進行。做好這兩部分工作,是確保找到和自己優勢匹配的職業的條件之一,有助於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以後,上學期間可以按照目標職業的能力要求來塑造自己,到了求職的時候已經具備目標職業要求的能力素質要求,就可以順利就業。
而很多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學生沒有清晰的職業目標,大學期間主要圍繞專業課進行學習,並且由於不了解學習的意義,學習的動力不足,導致學習成績不好,另外也沒有培養工作所要求的必備能力。同時,這些人群在求職的時候目標不清晰,不能突出自己的優勢,使求職變得盲目,缺乏針對性,降低了求職的成功率。
3. 約束太多——不合理信念
大學生求職中存在許多不合理的信念。這些不合理信念一旦存在頭腦中,就會影響順利就業。求職中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以下幾類:
第一類,對「自我」的不合理信念。如「我不知道自己該干什麼,我真沒用。」 這種迷茫時的自我否定心態,會造成求職中的猶豫、軟弱。又如 「我無法從事任何與我本身能力、專業不合的工作。」這種靜態的眼光,怎麼能適應職業生涯的動態發展?還有一些同學對自我的認識過於自負,如「只要我願意去做,我就能做任何事。」自以為什麼都能做,往往什麼都做不好,也難以在職業生涯中取得成功。
第二類,對「職業」的不合理信念。如「我一定要找一個最適合自己的職業,在沒有找到自己適合的職業之前,絕不簽約」,「我從事的工作要能滿足我所有的要求」,「這份工作的專業要求應該是很嚴格的,我或許不合適吧」,「我一定要做自己最喜歡的工作,否則人生多沒有樂趣啊!」,「這個行業不適合我的性別」……這些非理性的觀念無形中就把自己的職業選擇范圍大大地縮減了,成為造成目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類,對「就業」的不合理信念。一些同學對於就業過於草率,如「我會憑直覺找到最適合我的職業」,結果到了崗位上才發現自己並不喜歡或者不適合這個職業,造成頻繁跳槽。又如「有工作就做吧,反正以後有的是機會換工作」,過於隨意地選擇職業,往往會空耗精力,不利於在行業中提高自己,延誤自己的職業發展。有些同學又過於慎重:「這個決定我一定要謹慎再謹慎,因為一旦選擇了,就不能變了」。把職業看成靜態的,覺得「一選定終身」,結果導致猶豫不決,錯失良機。
第四類,對「發展」的不合理信念。如「我工作一定要在北京、上海,因為這里機會更多,利於我的發展。」現在很多人都在乎工作的地點、工資等外在的直接的待遇,這本無可厚非。但是,要辯證地分析自己的狀況和自己行業的性質。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雖然機會看起來多一些,但是優秀人才也多、競爭也大,個人相對競爭優勢不一定能夠體現出來,相反,如果能夠在其他城市,或許更為體現自己的競爭優勢、發揮自己的才能,取得職業成功。
以上這些求職中常見的不合理信念禁錮了學生的頭腦,影響了大學生的順利就業。因此在決定就業後一定不要用各種各樣的主觀推測「鎖住自己」,而對職業環境以及自我追求的變化無動於衷。態度決定一切,大學生要減少就業心理問題的影響,就必須改變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4. 壓力過大——心理素質較差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就業制度的不斷改革,「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和「不包分配、競爭上崗,擇優錄用」的用人制度已經成為當前就業的主流發展方向。日漸激烈的就業競爭,不僅對當代大學生的知識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新的挑戰。特別是近年來就業結構化矛盾日益突出,就業難度日趨增大,給廣大的畢業生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這些心理壓力,以及由此引發的心理問題,也是導致部分學生就業困難的一個原因。
高校畢業生求職中常見的就業心理問題主要體現為畏懼心理、矛盾心理、依賴心理、自傲心理、自卑心理、攀比心理、從眾心理等等方面,並以一些情緒問題的形式表現出來,畢業生求職過程中比較常見的情緒問題主要有急躁、孤傲、自卑、焦慮、恐懼、情感淡漠等。這些就業心理常見問題,除了與當前整個社會就業環境有關之外,也與大學生自身心理發展特點緊密相連。在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完善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機制,有效的開展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幫助高校畢業樹立正確的求職期望,培養積極情感,提高應對挫折的能力,將會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有效途徑。
5、畢業生有哪些心裡問題值得重視
1. 期望過高——精英情結
中國社會長期以來形成了國家資源過度向精英階層集中的現象。「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等傳統思想鑄就了很多大學生的「精英情結」, 這種「精英情結」導致了社會價值取向的單一、對白領文化的推崇和種種不合理的職業歧視現象的出現。使大學生本人、其家長以及整個社會對就業產生過高期望,部分大學生就業心態變得狹隘,擇業的自主性和多樣化受到很大限制。「精英情結」造成了部分大學畢業生薪資期望過高,從而抑制了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畢業生大都希望留在發達的大城市中,造成了局部地區人才過剩;部分畢業生只想從事金融、計算機等熱門行業,造成了部分行業人才過剩。另外很多海外歸來人員未能順利就業也和這種「精英情結」有很大關系。
和國內這種就業觀和就業環境嚴重脫節的狀況相比,很多發達國家大學生的就業觀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由於高科技行業收縮和北美經濟低靡,加拿大的失業率達到7.8%,大學生就業很難,不少學生選擇了短期臨時工作來暫時解決飯碗問題。巴西失業率達到12%,大學生們已經習慣「先就業再擇業」。俄羅斯大學生畢業後大約只有30%從事與本專業掛鉤的工作。而西班牙的大學生們已經習慣作「藍領」工人了。面對激烈的求職競爭,國外大學生能夠放下身段,從事基層工作的態度和觀念值得國內大學生反思。
2. 規劃不夠——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盡管很多高校已經開展職業生涯教育,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普遍偏低,出現就業心理問題的大學生這方面尤為明顯。這種規劃意識的薄弱主要表現在對自我和工作世界缺乏足夠的了解,在大學期間沒有一個清晰的職業目標。
對自我的了解是職業規劃的起點,需要通過能力、興趣、性格和價值觀等四個方面進行系統的探索,也就是發現自己的過程。同時,大學期間還要對工作世界進行探索,對工作世界的探索可以分為兩個層面:行業和職業。對工作世界的探索可以通過瀏覽網路媒體、聽講座、實習、職場訪談等途徑進行。做好這兩部分工作,是確保找到和自己優勢匹配的職業的條件之一,有助於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以後,上學期間可以按照目標職業的能力要求來塑造自己,到了求職的時候已經具備目標職業要求的能力素質要求,就可以順利就業。
而很多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學生沒有清晰的職業目標,大學期間主要圍繞專業課進行學習,並且由於不了解學習的意義,學習的動力不足,導致學習成績不好,另外也沒有培養工作所要求的必備能力。同時,這些人群在求職的時候目標不清晰,不能突出自己的優勢,使求職變得盲目,缺乏針對性,降低了求職的成功率。
3. 約束太多——不合理信念
大學生求職中存在許多不合理的信念。這些不合理信念一旦存在頭腦中,就會影響順利就業。求職中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以下幾類:
第一類,對「自我」的不合理信念。如「我不知道自己該干什麼,我真沒用。」 這種迷茫時的自我否定心態,會造成求職中的猶豫、軟弱。又如 「我無法從事任何與我本身能力、專業不合的工作。」這種靜態的眼光,怎麼能適應職業生涯的動態發展?還有一些同學對自我的認識過於自負,如「只要我願意去做,我就能做任何事。」自以為什麼都能做,往往什麼都做不好,也難以在職業生涯中取得成功。
第二類,對「職業」的不合理信念。如「我一定要找一個最適合自己的職業,在沒有找到自己適合的職業之前,絕不簽約」,「我從事的工作要能滿足我所有的要求」,「這份工作的專業要求應該是很嚴格的,我或許不合適吧」,「我一定要做自己最喜歡的工作,否則人生多沒有樂趣啊!」,「這個行業不適合我的性別」……這些非理性的觀念無形中就把自己的職業選擇范圍大大地縮減了,成為造成目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類,對「就業」的不合理信念。一些同學對於就業過於草率,如「我會憑直覺找到最適合我的職業」,結果到了崗位上才發現自己並不喜歡或者不適合這個職業,造成頻繁跳槽。又如「有工作就做吧,反正以後有的是機會換工作」,過於隨意地選擇職業,往往會空耗精力,不利於在行業中提高自己,延誤自己的職業發展。有些同學又過於慎重:「這個決定我一定要謹慎再謹慎,因為一旦選擇了,就不能變了」。把職業看成靜態的,覺得「一選定終身」,結果導致猶豫不決,錯失良機。
第四類,對「發展」的不合理信念。如「我工作一定要在北京、上海,因為這里機會更多,利於我的發展。」現在很多人都在乎工作的地點、工資等外在的直接的待遇,這本無可厚非。但是,要辯證地分析自己的狀況和自己行業的性質。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雖然機會看起來多一些,但是優秀人才也多、競爭也大,個人相對競爭優勢不一定能夠體現出來,相反,如果能夠在其他城市,或許更為體現自己的競爭優勢、發揮自己的才能,取得職業成功。
以上這些求職中常見的不合理信念禁錮了學生的頭腦,影響了大學生的順利就業。因此在決定就業後一定不要用各種各樣的主觀推測「鎖住自己」,而對職業環境以及自我追求的變化無動於衷。態度決定一切,大學生要減少就業心理問題的影響,就必須改變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4. 壓力過大——心理素質較差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就業制度的不斷改革,「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和「不包分配、競爭上崗,擇優錄用」的用人制度已經成為當前就業的主流發展方向。日漸激烈的就業競爭,不僅對當代大學生的知識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新的挑戰。特別是近年來就業結構化矛盾日益突出,就業難度日趨增大,給廣大的畢業生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這些心理壓力,以及由此引發的心理問題,也是導致部分學生就業困難的一個原因。
高校畢業生求職中常見的就業心理問題主要體現為畏懼心理、矛盾心理、依賴心理、自傲心理、自卑心理、攀比心理、從眾心理等等方面,並以一些情緒問題的形式表現出來,畢業生求職過程中比較常見的情緒問題主要有急躁、孤傲、自卑、焦慮、恐懼、情感淡漠等。這些就業心理常見問題,除了與當前整個社會就業環境有關之外,也與大學生自身心理發展特點緊密相連。在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完善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機制,有效的開展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幫助高校畢業樹立正確的求職期望,培養積極情感,提高應對挫折的能力,將會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有效途徑。
6、選調生和公務員有什麼區別?
公務員的職位和崗位都是確定的。選調生要到基層去鍛煉2-3年,然後再往上流動。但兩者都是公務員。選調生提拔會快一些。另外如果打算一次到位,建議考公務員。如果胸懷大志,選調生也不錯!選調生也屬於公務員系統,但應該說與普通公務員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一:報名條件不同。選調生的報名條件除符合國家公務員的報名條件外,一般還要求是黨員、學生幹部、有志於從事黨政工作、服從組織安排、本科及以上學歷、成績優秀等。
二:培養目標不同。一般公務員招考的是非領導職務國家公務人員,選調生不僅僅具有國家公務員身份,其重點是培養黨政領導幹部後備人選。同時,為縣(處)級以上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培養和輸送高素質的工作人員和管理人員。
三:選拔程序略有區別。選調生的選拔包括資格審查、筆試、面試、體檢、考察考核等程序,一般都要求校方進行重點推薦和審查。而且「選調生」通常還會有年齡上的要求。
四:培養管理的措施不同。選調生到基層工作後,組織部門將通過舉辦培訓班、抽調到上級黨政機關跟班學習,鼓勵參加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等得力措施進行重點跟蹤培養,幫助選調生脫穎而出。
7、選調生與公務員報考條件和未來發展方向有什麼不同?
選調生的報考要求比較高,必須是應界畢業生,學生會幹部,黨員。公務員則是大專及以上學歷都有可以報考的崗位。公務員基本上是定向的,報了那個崗位就是那個崗位,提升的時間較漫長。選調行一般在職期間表現優秀比較容易提升,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去專業網站上去看看的哦!河南航博公考網還是不錯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