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進行普法宣傳?
將傳統法治宣傳與多種網路傳播手段、新媒體產品形式結合起來,強調各類創新產品共促,新時代下的普法種類眾多,如:新媒體普法、互聯網普法、動漫普法、宣傳冊普法、社會活動普法、小說普法、案例普法等等
2、「七五普法」是什麼?
七五普法是指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於在公民中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通知指出,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
工作原則:
第七個五年法治宣傳教育工作應遵循以下原則:
1,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更好地服務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全面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營造良好法治環境。
2,堅持依靠群眾,服務群眾。以滿足群眾不斷增長的法治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群眾喜聞樂見、易於接受的方式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使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為黨員群眾所掌握、所遵守、所運用。
3,堅持學用結合,普治並舉。堅持法治宣傳教育與依法治理有機結合,把法治宣傳教育融入立法、執法、司法、法律服務和黨內法規建設活動中,引導黨員群眾在法治實踐中自覺學習、運用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提升法治素養。
4,堅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根據不同地區、部門、行業及不同對象的實際和特點,分類實施法治宣傳教育。突出抓好重點對象,帶動和促進全民普法。
5,堅持創新發展,注重實效。總結經驗,把握規律,推動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理念、機制、載體和方式方法創新,不斷提高法治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力戒形式主義。
(2)新媒體普法擴展資料:
工作措施:
第七個法治宣傳教育五年規劃從2016年開始實施,至2020年結束。各地區各部門要根據本規劃,認真制定本地區本部門規劃,深入宣傳發動,全面組織實施,確保第七個五年法治宣傳教育規劃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一)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普法工作的領導,宣傳、文化、教育部門和人民團體要在普法教育中發揮職能作用。
把法治教育納入精神文明創建內容,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人民團體、社會組織要在法治宣傳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健全完善普法協調協作機制,根據各自特點和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
積極動員社會力量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加強各級普法講師團建設,選聘優秀法律和黨內法規人才充實普法講師團隊伍,組織開展專題法治宣講活動,充分發揮講師團在普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鼓勵引導司法和行政執法人員、法律服務人員、大專院校法律專業師生加入普法志願者隊伍,暢通志願者服務渠道,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培育一批普法志願者優秀團隊和品牌活動,提高志願者普法宣傳水平。
加強工作考核評估,建立健全法治宣傳教育工作考評指導標准和指標體系,完善考核辦法和機制,注重考核結果的運用。
健全激勵機制,認真開展「七五」普法中期檢查和總結驗收,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彰工作。
圍繞貫徹中央關於法治宣傳教育的總體部署,健全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基礎制度,加強地方法治宣傳教育條例制定和修訂工作,制定國家法治宣傳教育法。
(二)健全普法責任制。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建立普法責任清單制度。建立法官、檢察官、行政執法人員、律師等以案釋法制度,在執法司法實踐中廣泛開展以案釋法和警示教育,使案件審判、行政執法、糾紛調解和法律服務的過程成為向群眾弘揚法治精神的過程。
加強司法、行政執法案例整理編輯工作,推動相關部門面向社會公眾建立司法、行政執法典型案例發布制度。
落實「誰主管誰負責」的普法責任,各行業、各單位要在管理、服務過程中,結合行業特點和特定群體的法律需求,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健全媒體公益普法制度,廣播電視、報紙期刊、互聯網和手機媒體等大眾傳媒要自覺履行普法責任,在重要版面、重要時段製作刊播普法公益廣告,開設法治講堂,針對社會熱點和典型案(事)例開展及時權威的法律解讀,積極引導社會法治風尚。
各級黨組織要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切實履行學習宣傳黨內法規的職責,把黨內法規作為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正面典型倡導和反面案例警示作用,為黨內法規的貫徹實施營造良好氛圍。
(三)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創新。創新工作理念,堅持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努力培育全社會法治信仰,增強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實效。
針對受眾心理,創新方式方法,堅持集中法治宣傳教育與經常性法治宣傳教育相結合,深化法律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的「法律六進」主題活動,完善工作標准,建立長效機制。
創新載體陣地,充分利用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有條件的地方建設憲法法律教育中心。
在政府機關、社會服務機構的服務大廳和服務窗口增加法治宣傳教育功能。積極運用公共活動場所電子顯示屏、服務窗口觸摸屏、公交移動電視屏、手機屏等,推送法治宣傳教育內容。
充分運用互聯網傳播平台,加強新媒體新技術在普法中的運用,推進「互聯網+法治宣傳」行動。開展新媒體普法益民服務,組織新聞網路開展普法宣傳,更好地運用微信、微博、微電影、客戶端開展普法活動。
加強普法網站和普法網路集群建設,建設法治宣傳教育雲平台,實現法治宣傳教育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和共享。適應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加強對外法治宣傳工作。
參考資料:網路---七五普法
3、新媒體如何開展普法宣傳?
將傳統法治宣傳與多種網路傳播手段、新媒體產品形式結合起來,強調各類創新產品共促,如動畫、漫畫、沙畫、實景視頻等;實現多種傳媒手段並行,如微信、微博、網站、新媒體平台等,將法律知識與社會生活相結合,實現更好的法治宣傳效果。
4、新形勢下怎麼進行普法宣傳?
新時代下的普法種類眾多,如:新媒體普法、互聯網普法、動漫普法、宣傳冊普法、社會活動普法、小說普法、案例普法等等。
5、普法宣傳媒介有哪些?
像app、微信、微博、網站、各大新媒體平台等都是目前新時代下非常有效的普法宣傳媒介。
6、新媒體下如何提高自我法治意識
一、法治社會的基本認識
法治社會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建設內容被表述是2012年末,與人治社會相對而言的.學界尚無公認的界定,應包括三個組成部分:
其一,制度層面的規則系統.包括國家正式的法律法規、社會自治規則及習慣等規則系統.法治社會之 「法」,在構成上是多元的,既包括正式規則,也包括自治性規范,還包括無形的規則.因此,其范疇有別於其他領域的法.其二,心理層面的認同.即社會群體和成員對規則的理念和精神上的認同,並自覺服從與踐行的習慣.其三,秩序層面的運行.表現為社會各類組織、成員與國家各職能部門間形成自治與統治的分工協作,形成共治的秩序.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關系: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既相對獨立又密切互構,而法治政府是法治國家建設的關鍵環節,是法治社會建設的核心力量(或主導力量).
從一體建設的三極來看法治的重點不同:法治國家強調權力控制;法治政府強調依法辦事、依法行政;法治社會強調人權保障、社會自治.
二、我國法治社會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
自依法治國戰略實施以來,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已有了一定基礎,但法治社會建設仍是一個短板.法治社會建設存在的問題可歸納為兩大方面:
(一)法治精神的全面缺乏
一些領導幹部缺乏法治思維,濫用行政權、司法權侵犯公民合法權益;尤其是強勢群體帶頭違法對法治精神的破壞極大;部分群眾「信訪不信法、信官不信法、信鬧不信法」;全社會「敬法」氛圍淡薄,鑽法律空子、「法不責眾」心態普遍.
(二)現行普法模式的落後和低效
實施普法已近30年,但從基層反映看,當前的普法模式仍舊偏向於單向的法律知識「灌輸」,並且普遍存在著形式主義做法,嚴重影響普法的實效.
三、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路徑
(一)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1.抓「大」和抓「小」並舉,培養全民法治意識
首先,抓「大」,即注重黨員領導幹部和國家公職人員的法治思維、法治信仰的培養.這是全民守法的前提和關鍵.其次,抓「小」,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進中小學課堂和教材.
在普法中要區分兩個重點:對公民普法要以樹立依法維權意識為重點;對公職人員普法應以嚴格依法為重點.
2.創新法治宣傳教育形式(針對以往普法的方法單一、形式主義問題)
首先,注重「參與度」與「互動性」.讓公眾參與法治各環節,在互動中放大宣傳教育效應.其次,從宣傳方式看,由單向灌輸向「整合性」「創新性」方式轉變.「整合性」即把普及法律知識與培育法治信仰、法制宣傳與法治實踐、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有機結合,重視法治示範創建活動.「創新性」增強新媒體作用,以多元、靈活方式創新普法的形式和內容.
3.以剛性約束培育法治精神
除了宣傳倡導,還須依靠剛性的約束機制和信息化手段.如通過公正宣判和以案說法等制度設計形成對全社會的威懾力和正向引導,培養全民守法意識.
(二)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
依法治理是改進社會治理方式的內在要求,法治化程度越高,社會治理越接近善治.
首先,在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各領域深化依法治理.旨在支持各類社會主體依法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其次,發揮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依法治理不僅要依據法律法規,也要依靠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即硬法和軟法並用.
再次,發揮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以一個自然段的文字來闡述社會組織如何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三)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
為使公民信法、守法,就須以好的服務使民眾親法.為此要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體系,從服務層面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四)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
首先,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為最大限度預防矛盾發生,要完善兩個機制:重大決策風險評估機制、完善民主決策的法定程序機制.為了最大限度把矛盾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要創新和發揚「楓橋經驗」.其次,充分發揮不同糾紛解決制度的優勢.如發揮人民調解的民間性、成本低、方便快捷等特色;發揮仲裁的中立性、保密性和專業性特點.再次,建立完善各種糾紛解決制度的有機銜接、相互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和網路來強化糾紛解決的效果.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有豐厚的法治土壤,其中應蘊藏著全民知法、信法、用法、守法的養料,這就是我們要建設的法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