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讓思政課"激活"首都高校課堂
如何讓思政課"激活"首都高校課堂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近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為加強首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北京市在2015年出台了《關於全面加強北京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研究宣傳的實施意見》,提出系統性、前瞻性、戰略性的工作思路和實施體系,每年投入近2.5億元,為北京高校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提供扎實保障。一年來,思想政治教育在首都高校現狀如何?這些投入都是如何落實的?又為高校帶來了哪些變化呢?
高校思政課的「春天」來了
「思政課的『春天』來了。」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祝志男在學習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會議精神之後,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長期從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與教學的她,在過去一年裡還獲得了首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特級教師的榮譽,對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變化,有切身感受。
「最近幾年,我感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被重視,學校對思政課相關課題的支持不斷增大,課題數量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師生加入到學校思政課研究和教學工作中來。」祝志男說,「我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也越來越受到鼓舞,越來越感覺到思政課教師的工作很有價值、有獲得感。」
受訪高校教師普遍認為,思政課在高校的「流行」,離不開良好的教學環境。北京各高校對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投入,轉化成多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院所,數百個思想政治理論課科研項目和一大批優秀學術成果,形成了春風化雨般的良好氛圍。
各高校不斷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新方法。「開展課題研究、舉行知識競賽、組織理論學習……師生們接觸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多了,正在形成積極的思想政治教學氛圍。」祝志男說。
科技正在成為大學思政課的「助推器」
「請大家拿出手機掃描一下大屏幕上面的二維碼。」北京師范大學思政課教師張潤枝話音剛落,同學們齊刷刷地舉起了手機。如今,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不再被老師視為「心頭病」,手機反而成為思政課教學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學生的印象里,思政課常常是「超過一百人的大課堂」,不但形式單一,而且因為內容和中學階段的政治教育課有「重合」,很多人對大學思想政治課內容缺乏興趣。
而張潤枝老師的課卻深受學生歡迎,甚至「一座難求」。
這其中的「奧秘」不僅在於張老師淵博的知識,也在於她對技術手段的應用。現在在不少首都高校,運用多種科技手段傳授思政課知識已經不是新聞。利用網路平台開設「慕課」教育,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經典思政課搬上網,或縮短課堂上傳統講授理論知識的方式,改用視頻教學、遠程講座、互動討論等方式講授思政課。
「現在信息網路發達,老師不懂得利用新媒體技術是萬萬不行的,互聯網教學早已成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手段。」張潤枝說。除此之外,她每學期都會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個別訪談、設置課堂學習檔案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期待和思想困惑,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組織差異性小組,為每位學生「私人定製」教學內容。
「大學思政課教育對老師來說,是一項長期使命」
「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我們從傳統意義上的『教書匠』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導師』,也就是要求思政課老師從從事單純的教學工作,向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專家轉變。」祝志男說,「作為老師,應該有使命、有意識、有大局觀和世界眼光,跟得上時代發展、國家要求和學生需求。」雖然首都高校的思政課研究氛圍越來越好、授課手段越來越多樣化,思政課老師卻一點都不敢懈怠。
「這是一個重要的時代節點,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擔負起這個時代使命。」北京化工大學長期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師劉剛說,「我越來越覺得振奮,又感到壓力。說振奮,是因為我們所處的時代、環境,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現在的高度,也給我們工作提供了更大的契機。說壓力,是因為這個要求提得高,又要落得實,鞭策著我對日常教學不斷進行思考、改進。」
「做思想工作,從來不是憑著一時的熱情和短暫的興趣,尤其對於大學老師來說,這是一項長期使命。
2、慕課和教育技術學的聯系
「慕課」在快速發展,其所帶來的變化是信息技術誕生以來的重大變革之一,將深刻影響未來的高等教育。就目前所見,我們大致可以預見到其未來發展有大致如下六大趨勢。
慕課的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慕課規模將會進一步擴大,慕課的供應商也會繼續增多。除了現在三大供應商(勇敢之城、課程時代與教育平台)還在繼續竭力擴展外,類似的機構也在迅猛發展,如可汗學院、點對點大學、人人學院等。他們都是與慕課相類似的組織。
可汗學院是由孟加拉裔美國人薩爾曼·可汗在2006年創立的非營利教育機構。其使命是「要為世上的所有人提供世界一流的免費教育」。目前,可汗學院的網站上已經提供了成千上萬的教育資源,在YouTube上有超過5000段的教學視頻,這些內容全部免費向世界開放。據介紹,可汗學院每月登錄的學生超過1000萬,而其課時數已經超過了3億。數目相當可觀。
點對點大學建於2009年,也是非營利性的網上教育機構,但它主張建立一種學習社區,特色在於幫助學習者組織起來,參與到課程的學習小組中,就某些具體的話題進行討論式學習。現在一般的慕課還算得上是傳統的課程,而在點對點大學,任何人都可以開設一門課程,即任何人只要對這門課感興趣,就可以學習這門課程。
人人學院建於2010年,作為網上學習平台,使人隨時隨地可以學習,其特徵是允許教師主導課程的學習。人人學院的特色體現在教師可以在網上出售自己的課程,課程主創者可以獲得收益的70%~85%,還可以保留個人知識產權。
新型慕課將走向獨立
慕課的雛形,實際上是將傳統的課堂教學用現代技術進行加工,再搬到網路上。學生的學習更多的是被教師個人魅力以及新型教學方法所吸引。而隨著人們將先進的網路技術用於高等教育,人們不僅發現了新天地,更充分發揮了人在慕課中的作用(而不僅僅是技術在慕課中的作用),從而將慕課的發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目前,幾大慕課供應商所提供的課程主要還是傳統的課程,即以教師課堂教學為主,只是通過現代的技術方式表達出來。但這樣的慕課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更加新穎的慕課正在出現。新型的慕課強調的是關聯主義的教育理念。著名網路教育與新媒體的設計師和評論家史蒂芬·道恩斯將這兩類分別命名為「關聯慕課」和「傳統慕課」。
所謂關聯慕課,即遵循關聯主義教學法的慕課,其不同於傳統的教學特徵和結構。比如他們強調聚合體,保證學習內容可通過通訊或網頁讓學習者隨時接觸;重組性,講究課程內部人員間分享各種學習資源;重新定位,梳理與重組各種不同的學習資源,以適應不同學習者的個性需求;正向輸送,將重新定位、重組過的學習資源與其他人員分享,並傳遞給世界上所有感興趣的人。專家認為,關聯慕課最有助於合作對話與知識建構。
由此可以看到,關聯慕課在走向獨立、成熟,並在努力與傳統學習方法乃至大學教育融為一體。由此不難推斷,傳統慕課在未來網路教育中所發揮的作用將會逐漸減少,而關聯慕課將會成為未來慕課的發展方向。
教師教育理念與方法將產生巨變
慕課無疑將會改變教師,而這種改變是從網路技術改變教學方法開始的。最初,由於網路課程吸引大批網民,授課可以影響更多的學生,這是很多教授願意將自己的課程放到網上的原因。而一旦成為慕課課程,教師很快會發現,自己已不再是課程的唯一建設者了,而只是課程組的一員,唯有與技術員、傳媒顧問、視覺專家等一起,才能製作出一期慕課課程。這就使課程成為一種合作產品。這無形中也促進了現實課堂教學中的平等關系。
由於課程是全程錄像,也使教師能回頭觀察學生學習情況,而不再像過去只能依靠測驗、考試或論文考查學生。千百年來,教師授課究竟如何,只有學生才知道。但現在不同了,放在網路上,所有人都能說三道四。由此一來,教師可以更清晰地認識自身的優缺點。換句話說,教師也可以成為觀眾——學生,有機會反省自己的教學及其效果。這對教師能力的提高,同樣具有積極作用。
如今,很多教師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是:如果學生能在網上隨時看到名家課程,那麼他們為什麼還要去選修相同主題的課程呢?面對這樣的問題,美國一些大學的教授已經願意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去聽這樣的課程,而將個人課堂教學改為解答問題,進行課堂討論,完成集體項目。從結果看,這種方法更有效,也頗受學生歡迎,因為這有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與主題的理解,更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恰恰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標。
學生的學習方法將大為改觀
慕課的發展也將對學生如何學習、怎樣有效學習產生重大影響。過去的課堂教學,學生只能聆聽主講教授授課,而現在則可以在網上搜尋眾多的網路課程。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不需要再從頭聽到尾,而是可以跳過自己已掌握的內容,重復播放難懂或還沒有掌握的部分。而且目前很多網路課程不僅能自動回復學習者的問題,還可以根據學習者的提問提供相應的幫助。
慕課的廣泛流行,使人們在認識到技術、網路在教育上的重要性以及快捷便利之處的同時,將會更加依賴技術,也會出現更多基於網路的學習方法。比如有些學校將在線學習與離線學習結合起來,已經出現了被稱為「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即要求學生在家或課下觀看網路視頻課程,完成相應的學習項目,課堂上則主要與教師進行互動,解決在線與離線時所遇到的問題。這實際上是一種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體,但其效果遠好於傳統教學。據聖何塞州立大學與教育在線(edX)在2012年秋季的測驗發現,這種新教學方法將過去傳統課堂教學僅有的55%的通過率提高到了91%。
網路技術將推動教育的巨大變革
網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將會進一步加大,甚至會推動整個教育的巨大變革。慕課元老特龍教授曾表示,慕課課程所帶來的是挑戰,而不僅是課程的變化。他說,這種方法打破在人們頭腦中揮之不去的教師效能與學生成果評價的教學神話,而代之以基於證據的、現代的、數據驅動的教育方法論,這種變化會帶來教育的根本性變革。
慕課發展的一個重大結果,將會是用現代網路技術取代現有教科書。閱讀教科書是傳統的學習方法,除了使人學習新知識外,教科書還具有保鮮知識的作用。但現在,先進的網路技術既能使人產生學習的興趣,也同樣能夠達到傳遞知識的作用,其所具有的藝術乃至動漫效果,已經遠遠超越了傳統教科書所能帶給讀者的愉悅感。而有些人認為,慕課所提供的視頻以及相關材料本身,就是新型的教科書。
現行教育體制將深受沖擊
慕課對高校的影響還將進一步加劇,且將對整個高等教育產生重要影響。首先,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高校加入到慕課中,這股浪潮將席捲全球;其次,慕課的變革將會影響大學的教育生態系統,自然也會影響到大學的管理。如何應對慕課所帶來的對傳統教學與方法的巨大變化,如何面對新形勢下的大學教育,是教育管理者所必須思考的問題。再次,慕課帶給高等教育的一大「破壞性」變革,是其對現行教育運行體制的沖擊。一般來說,傳統的大學商業運作模式大都是單個或分類提供服務,也因此單個或者分類進行收費,比如學術研究、課程設計、書本、教學、評估與獲得學位乃至學生安置等。而現在的慕課則提供一攬子的全方位服務。這就對現行的大學運作模式提出了挑戰,也有人稱之為是慕課所帶來的一種破壞性創新。
而更具威脅意味的是,一旦將來慕課供應商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學分,還可以授予學位,而這樣的學位又能獲得世人的認可,那麼,這將對現有的高等院校帶來怎樣巨大的沖擊,人們是不難想像其後果的。到那時,高等教育的變革不僅是巨大的,也是不可逆轉的。而我相信,這樣的變革,人們在今後的10年內就能夠看到。
3、新媒體文化與傳統媒體文化有哪些區別和聯系
一、什麼是新媒體
新媒體(NEW MEDIA)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在傳統媒體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相對於傳統的報刊、廣播和電視而言產生的新的媒體形態,利用數字技術等通過Internet傳播,主要包括網路媒體,手機APP應用,數字電視等,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包括微博、博客,即時通訊工具微信、QQ,流媒體等。
網路的廣泛應用使人們拓寬了獲取信息的渠道,相對於傳統媒體,新媒體占據著無法比擬的優勢,突破了傳統媒體媒介之間的傳播界限,它主要具有交互性、時效性、容量大、數字化、全球化等特徵。
二、新媒體時代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1.新媒體時代對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的影響
新媒體時代,改變了人際傳播和文化傳播方式,當今人們更多的是被數字化產品包圍,直接從手機、PAD等網路移動終端獲取信息,依靠報刊、書籍等媒體為主要載體的傳統文化傳播受到了新媒體文化的直面沖擊。新媒體時代的年輕人,更多的是通過網路交流、閱覽電子書籍,生活中經常可見飯桌上的手機「低頭族」和公交車上瀏覽電子書的人。對於傳統文化傳播而言,更多的應是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交談中的言語激勵,更多的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維系,而這種取代的背後隱藏的是傳統文化和新媒體的大眾文化之間的矛盾。
2.傳統文化本身與新媒體的沖突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和中華文明的歷史沉澱,也是實現中國夢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根源,儒家正統的意識形態長期占據文化主流,影響人們的行為意識形態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新媒體應用Internet實現了信息全球化發展,拓寬了世界上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渠道,在成功輸出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受到新媒體環境帶來的外來文化的侵蝕。面對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沖擊,傳統文化需要一定的時間適應周期。
3.新媒體的特點對傳統文化的沖擊
新媒體產業為了促進發展,以滿足受眾的需求為目標,因此傳統文化在通過新媒體技術傳播時就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娛樂性因素,這對傳統文化的原有價值觀及文化精髓都是一種破壞,在傳播過程中,傳統文化並沒有達到真正的文化傳播效果。
三、新媒體時代對傳統文化的創新策略
當前面對新媒體傳播和新媒體技術的全球化發展,這對於傳統文化傳播與推廣是難得的機遇,因此應抓住新媒體技術發展時機,積極拓展和創造新的傳統文化教育發展道路。
1.完善新媒體自身文化內涵
新媒體在發展過程中身存在著一定的不足起著負面作用,必須採取有效的措施改善不足之處,以促進其在傳統文化傳播中充分發揮積極的作用。實現新媒體技術與傳統文化企業相結合,進行數字化升級和改造,加快數字化產業融合,打破傳播界限壁壘,將新舊媒體進行相互整合,將傳統文化產品融入新媒體技術中,使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互作用和協同發展,努力提升傳統文化產品傳播的廣度和深度。
2.有效管理新媒體發展平台
新媒體常用的網路教育平台有:慕課教育模式(MOOC),開放的大眾教育平台,一些高校已引進該平台完成公共課的教學,學生在網路端在線學習;流媒體網路教學是高校的重要教學平台,基於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對學生實行在線教育的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應用軟體APP是一種即時的交流平台,依託網路移動終端的社交應用軟體已成為現代年輕人溝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例如微信應用軟體,可建立傳統文化班級的交流群和課程討論群,能隨時向多人推送教學內容和實現即時互動。利用網路教育平台教學是新媒體時代發展教育的重要方式,該平台具有交互性,時效性,容量大等傳統課堂教學達不到的優勢。藉助移動網路終端設備,學生能輕松自由登錄網路教育平台學習,充分利用有效時間,將課堂教育延伸到教室之外,真正將傳統文化的學習變得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隨時隨地、無處不在。
3.構建完善的傳統文化傳播渠道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削弱了傳統媒體傳播的主導地位,凸顯了移動新媒體和個體傳播的優勢。傳統文化傳播應建立有效的傳播渠道,以新媒體為主,同時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做到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有機結合,為受眾進行文化傳播和人際傳播。
四、結語
在當前新媒體快速發展的大勢下,傳統文化傳播需藉助新媒體之力,不斷加強和創新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傳播方式,創作出基於傳統文化內涵的本土新媒體藝術作品。文化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概念,我們不僅僅要藉助新媒體平台推廣傳統文化教育,同樣要通過這個平台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以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4、中國大學mooc 《新媒體概論》 中六度分隔概念被稱為什麼效應
六度分隔概念也被稱為「小世界效應」。
其源於1967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Stanley milgram為了解人際網路所進行的連鎖信實驗,發現了人與任何陌生人之間的間隔,平均來說不會超過6個。換言之,只要透過6個人就可以認識任何陌生人。
六度分隔理論表達了一個重要的概念:任何兩位素不相識的人之間通過一定的聯系方式,總能夠產生必然聯系或關系。也即是說通過朋友傳朋友的方式可以發展更多的新關系。
(4)慕課新媒體擴展資料:1、六度分隔理論的發展:
1998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任教的年輕學者 Duncan Watts與其博土論文導師數學家Strogatz基於前人的理論提出了「 Small- World Networks」,即W-S小世界網路模型。
他們在這一模型中認為現實世界中的許多網路既不可能是完全規則的封閉式環狀網,也不會是完全隨機的散點式網路,介於這兩者之間的就是「小世界模型」。
2、小世界網路同時具有「高網路聚集度」和「低平均路徑」的特性:
聚集意味著如果個體有共同的朋友,則兩個個體更有可能成為朋友。
「低平均路徑」意味著仼意兩個人可以通過比較短的中間連接取得聯系。
5、如何看待老師在上課前收納手機,統一管理
手機的確非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導致聽課效果下降
甚至壓根就不聽課
老師這種做法是有必要的
但要注意尺度
還有保管時間
6、學編程開發好還是學習平面設計好?
喜歡的最好,不喜歡的學來,只會自己糾結。。。
7、脫口秀讓思政課不再沉悶是怎麼回事?
自江南大學校園文化脫口秀《寶哥說》開講以來,這個以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解決學生困惑,幫助青年成長為宗旨的思政脫口秀就場場一票難求。
教師體悟
《寶哥說》校園文化脫口秀在創新形式上下了大功夫。首先,作為開放的思政教育舞台,我們不強制學生觀看,觀眾自主在線預約。其次,由學生團隊負責策劃運營,討論主題由主講嘉賓框定范圍,學生微信投票確定;學生參與話題討論、投稿書評、分享心得。
如今,為解決《寶哥說》一票難求的難題,我們又創新形式,逐漸從「集中講演」的單一模式延伸至「分散沙龍」,再從「線下講演」延伸至「線上互動」,開辟了「機鋒辯理」在線問答和「博海拾貝」圖書推薦與讀書沙龍板塊;運用新媒體平台將線下教育活動延伸至線上推送、互動,並將線下活動影像資料和線上圖文資料轉化為系列慕課和電子微刊,作為校本思政課程資料。
學子心聲
江南大學2014級生物工程專業學生孟婷葦:
如果有人問我,《寶哥說》後,思想收獲是什麼?我的回答是:在對一般事物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的同時,我學會了如何看待一個問題、一件事,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寶哥說》讓每一位江南學子將「止於至善」的校訓精神貫穿大學四年,乃至以後的人生。
江南大學2015級英語專業學生程洋洋:
高品位的思考,負責任的觀點,有態度的評論。把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完美融合,再加上「寶哥」這一渾身充滿正能量的「男神」老師,思政教育變得更有趣豐富,也給予了我們從中汲取知識與能量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