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體有什麽文化意義
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使用新媒體的受眾將會成為未來的主流,新媒體也將隨之成為傳統媒體,更新的傳媒方式也將會產生。新媒體發展的最終結果就是傳統媒體平台與新媒體平台的完全融合、互動,產生更為可觀的價值和更長的產業鏈
在新媒體熱度持續攀高的市場氛圍中,中國電視業的龍頭老大—央視再也按捺不住,宣布了其征戰新媒體的雄心。「中央電視台不僅僅是一個電視媒體,現在也是一個網路媒體。」日前,央視高調宣稱,「我們要像打造電視品牌一樣打造網路品牌。」
央視入場的消息,為5月本已熱焰逼人的新媒體市場又添一把旺火。
而在這之前的幾個月內,上海文廣在「IPTV試驗地方遇阻」、「手機電視即將開通」、「高價購得2006世界盃網路報道權」等一系列事件中頻頻曝光,似乎預示著上海文廣的新媒體戰車已全線啟動,並且正在高速推進。鳳凰衛視則在去年11月底就成立了鳳凰新媒體公司,試圖建造一個無線增值業務的跨媒體平台。
傳統媒體排兵布陣
有新媒體專家指出,明晰戰略定位是新央視國際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新的CCTV.COM急需擺脫「央視網路版」模式的桎梏,採取全新的定位,獲得網民全方位多角度的關注。4月28日全新亮相的CCTV.COM,在此方向上做出了努力,用央視網路傳播中心主任汪文斌的話說,就是「回歸到互聯網的基本功能和基本形態中去」。新網站推出了手機電視MP4、網路電視、視頻搜索引擎等功能。將來,網站將依託央視的電視節目資源,以「電視指南」為切入點,藉助新技術,逐步建立視頻搜索中心。據悉,更多的新業務也正在規劃與建設之中,包括網路增值業務、主持人博客等。另外有媒體稱,樓宇電視也將是新央視國際下一個目標之一。
電信增值服務的收益讓業界咂舌,新央視國際則瞄準了電視的增值服務。而這一利潤鏈的核心就是央視的品牌節目。「央視有那麼多的電視節目,利用這些資源進行二度創作,我相信會出來很多原創性的作品。」汪文斌認為,有了全業務運營牌照,新央視國際就能做其他網路媒體做不到的事情。「未來我們的節目不僅僅在電視上看,還可以在手機、PC終端上看到,絕對是多終端、多覆蓋的新媒體服務。」同時,他認為,互動平台的搭建,將會「反哺」央視節目,增加節目對觀眾的「黏度」,最終能達到雙贏的效果。
與央視轟轟烈烈的開局聲勢相比,鳳凰衛視在新媒體方面的排兵布陣則顯得相當低調。
2005年11月底,鳳凰網進行了重組,正式更名為鳳凰新媒體。與新央視國際最大的不同就是,鳳凰網沒有先天政策和平台優勢。在采訪中,當記者談到有關牌照的問題時,鳳凰衛視副總裁兼鳳凰網CEO劉爽的語氣顯得有些激動,但同時他也表示:「牌照問題,我很樂觀。我國的新媒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相信在主管部門有效的疏導下,會有一個長足的發展。」
目前鳳凰新媒體的首要任務是門戶網站的改版,其次是深挖傳統無線增值業務,同時探索3G時代的流媒體之路。改版後的鳳凰網分為門戶、無線增值、流媒體等業務板塊,加入WEB2.0色彩,如增加了博客等線上互動新手段。「我們要借力鳳凰網的品牌,建造一個無線增值業務的跨媒體平台。下一步我們的主力將放在兩個方面,一是鳳凰無線,一是鳳凰寬頻超市。」劉爽介紹特別強調,「3G將是下一個內容的殺手級應用,我相信會重復彩鈴的傳奇,傳統電視媒體一定要在此戰略卡位。」
今年下半年鳳凰新媒體將會加入風險投資的資金,「不是因為缺錢,而是為了搭好公司治理的架構。」劉爽稱。
鳳凰衛視是一個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電視品牌,有著豐富的內容資源。作為以鳳凰衛視為依託的網站,鳳凰網一不小心就會淪為一個企業網站。對於鳳凰網的定位,劉爽表示,互聯網相較於傳統媒體,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其互動性以及「去中心化」的草根文化,這與電視極為不同。傳統媒體自有其權威性,不可能被輕易取代。
但目前的情況是,新媒體的發展速度快到令人難以忽視,越來越多的人把更多的時間花在網路、手機上,這勢必會對傳統媒體造成利益分流。能夠更有效地針對分眾的新媒體廣告,目前已經分流了部分傳統媒體的廣告。蛋糕就那麼大,如何才能多分到一些呢?
「我們要做的是使新媒體和傳統媒體達到共贏。」劉爽表示,新媒體使傳統媒體的內容多了一個新的跑道,這其實等於多提供了一種收入來源。「目前,很多在鳳凰衛視上不能播出的內容,如片花、幕後花絮等內容,我們都可以拿到網站上來播出。」劉爽說,這其實是利用原有節目資源加以整合,達到新的盈利目的。目前鳳凰網將鳳凰衛視的視頻、文字等內容重新編輯整合,成為這些內容展示的新平台。「傳統媒體的內容是血管,不可或缺。」劉爽說,「鳳凰新媒體不是技術驅動型公司。作為媒體公司,媒體的創新、經營思路一定要領跑於技術。」
製作公司各立山頭
索尼公司—這家發明了Walkman隨身聽的電子巨頭,現在不得不在蘋果公司後面亦步亦趨—在數字音樂播放器和音樂下載市場,蘋果iPod的份額已達到三分之二。而這一令索尼扼腕的結果,源於該公司的一個決策失誤:因擔心盜版問題影響其唱片業務,索尼不願生產能播放MP3格式的音樂播放器,因而把搶占市場的機會拱手讓給了蘋果公司。
在新技術日新月異、風險投資競相湧入的今天,只有搶先起步,成為行業領跑者,才能獲得最大化的利益—這已經成為新媒體從業者的座右銘,國外的「索尼」和國內的「分眾」的經歷,正是這一格言的最佳註解。
「今年是新媒體的進入年。」其欣然傳播機構總裁王瑋分析認為,如果說去年各傳統媒體都在觀望、按兵不動的話,那麼今年可以說是全行業都在向新媒體進軍,其發展形勢蔚為壯觀。
「解決傳統媒體的固有問題,新媒體是一個最好的切入點。」易凱資本CEO王冉對《中國廣播影視》記者表達了這樣的看法。他表示,新媒體是傳統媒體體制改善的突破口,傳統媒體走向新媒體是必然的,「走與不走,涉及到生死存亡的問題。」
2006年3月9日,號稱中國「新媒體動漫原創基地」的天維源創成立,該公司宣稱將專門為新媒體平台提供3D動畫內容。
實華開創始人曾強、華旗資訊創始人馮軍、華誼兄弟創始人王中軍、著名移動IT企業家張醒生、中星微電子公司創始人鄧中翰、老虎基金創始人David&Bill、西山晴雪永豐數碼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崔雪峰—這家公司的股東名頭頗為響亮。總裁馮旭介紹說,大家的共同理念就是要提前做未來的事情,等新媒體發展時機成熟之時便可搶灘佔位。
有著同樣想法的人還不在少數,大大小小各股勢力「跑馬圈地」是目前新媒體內容市場的現狀。在此浪潮的沖卷下,原本專注於傳統媒體內容製作的公司,也紛紛進行戰略調整。
「為電視台做節目的收益空間已經很小了。」某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這樣一個大前提之下,各民營公司紛紛尋求新的出路,新媒體這一新興的行當似乎更能吸引內容製作企業的眼光。
早在今年1月,歡樂傳媒就已經得到了軟銀亞洲信息基礎基金的風險投資2000萬美元。這筆資金專門用於歡樂傳媒發展其新媒體相關內容。
國際風險投資的關注,對中國新媒體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盛大、太合麥田等都曾經獲得過軟銀的大筆投資。按照國際「風投」市場規律來看,風險投資的熱點基本反映了科技發展的最新趨勢。「廣電技術的快速發展是風險投資大筆湧入的原因。」王瑋表示,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文化形態一定要跟隨技術發生相應的巨變。在目前,伴隨著3G、WEB2.0等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新媒體成為了風險投資追逐的對象。同時,「平台的增加是更多資本希望進入的原因之一。」王冉分析說。
「軟銀提供給我們的不只是資金,」董朝暉表示,軟銀不只是一個投資機構,更是一個研究機構,「他給了我們很多產業鏈上的經驗和支持。」他指出,軟銀的投資范圍包括了整個新媒體產業鏈的上下游,在技術、盈利模式、發展前景等方面,歡樂傳媒都能享受到這個大平台的便利。在以500萬美元的金額收購原創文學網站「榕樹下」之後,歡樂傳媒目前正在計劃收購一些有技術能力的流媒體公司。「目前的SP,最大的瓶頸在於沒有好的內容提供,他們需要的是緊密的合作夥伴。」董朝暉的計劃是,利用這些公司成熟的技術手段,根據節目內容來做技術上的改良,方便用戶對於新技術手段的使用。
相對於歡樂傳媒的大張旗鼓,國內同樣具有內容生產實力的慈文影視製作有限公司則務實得多,慈文影視也正在積極備戰新媒體,目前一系列的談判正在進行中。
早在電視劇《射鵰英雄傳》的宣傳過程中,慈文影視就已經與TOM就進行了IVR業務的相關合作;電影《七劍》更是與新媒體聯動推廣,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慈文影視總裁馬中駿告訴記者,目前在新媒體上的收益雖然不多,但已經有了進賬。為電影《七劍》專門製作的適合手機媒體播放的短片在日本、韓國等地的下載率還很不錯,「我相信3G推行後,國內的這塊市場將會有很大的提高。」
「新媒體這塊我們已經跟蹤了好幾年,現在的發展速度非常快,發展方向、盈利模式等也越來越清晰。」馬中駿告訴記者,目前慈文影視正在醞釀一個大動作。「新媒體現在已經從紙媒的收益份額中拿走了很多,接下來就會是聲音媒體,最後電視媒體也逃不過。」
3月底,博瑞傳播與其欣然傳播機構在京宣布雙方將組建新公司投資手機電視項目。「我們是在去年底確定雙方的這次合作的。」王瑋向記者透露,對於新媒體,其欣然同樣經過了長時間的准備。去年春天,其欣然就已經為公司全體員工進行了關於新媒體業務的全面學習。
王瑋告訴記者,這兩年年參觀CCBN給了他很大的震撼,「以後的媒體將會是數字化的生存方式。」做手機電視只是其欣然進入新媒體的一個切入點。手機作為一個私人的隨身媒體,即時通訊是它最大的特點,也提供了不同於傳統媒體廣播式的傳播方法;所以,新公司將會為手機媒體定製獨有的節目內容。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派格太合環球傳媒也開始了對於打造新媒體盈利模式的准備工作。「這些年我們一直在關注光線、歡樂他們在新媒體方面所做的工作。」該公司副總裁郝軍告訴記者,派格太合在這方面一直按兵不動的原因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僅僅是把傳統媒體上的內容平移到新媒體沒有任何意義。」派格太合不僅有很強的電視節目製作經驗,還有13年的大型活動經驗,但對於新媒體,由於介入較晚,因此力量顯得有些薄弱。
「我們對新媒體抱有很強的熱情。」同樣作為傳統媒體的內容提供商,唐龍國際傳媒集團總裁陸興東告訴記者,新媒體具有廣闊的市場前瞻力。他表示,以前新媒體的收益主要被電信拿走,作為新媒體代表的電信小平台網路,主要都是外資控股的背景,「這存在一個內容運營的安全隱患。」而廣電對於其內容的監管也就顯得格外重要,「所以,廣電和電信之間的門檻何時能被打破,何時便會有一個新媒體市場大發展的到來。」
與其他製作公司一樣,唐龍國際目前也在備戰過程之中,「今年6月,我們將啟動一個與十幾個衛視平台合作的互動電視項目。」陸興東告訴記者,平台建立之後,這些內容將會被平移到新媒體之中。
渠道與內容
傳統媒體還在進行著「渠道為王」還是「內容為王」的爭論,而在新媒體領域,這已成為了一個「偽命題」。在這里,渠道已不再是稀缺資源,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之上,誰擁有最優質的內容,誰就能獲得最多的關注。
新媒體內容產生的方式之一便是「用戶生產內容」。目前,歡樂傳媒已經收購了「榕樹下」網站過去三年點擊率最高的100部小說中66部的版權,這些作品全部影像化後,會拍攝成電視電影、短劇等。「今年將會誕生20部電視電影,以及9分鍾一段的10部短片。」董朝暉介紹說。網站上的內容來源於網民,所以它具有相當高的群體黏度。「我們會在製作過程中便形成觀眾的關注度,拍攝完成後進行完整的營銷,當作工程來做。」對此,陸興東也有相似的觀點,他認為,「新媒體需要好的內容產品,以往那種撈一筆就走的『圈錢』行為已不太可能出現。」
在董朝暉的新媒體布局中,不僅要生產內容,同時還要建立起自己的新媒體互動平台。5月,歡樂傳媒旗下的「樂動網」全面運營,「這是一個視頻的互動社區。」董朝暉說,「這不僅對節目的收視有幫助,能創造更多的盈利模式,並且有利於培養觀眾對於品牌的忠實度。」董朝暉進一步介紹道,「上半年我們將著重鋪設新的渠道,下半年將全面開發新媒體內容。」
今年,派格太合將推出一檔全新的欄目《情智九段》,「這是一個全民測情商、智商的一個大型的活動。對於派格太合來說,這是一個他們一直在尋找的、能夠結合「天地online」的活動。在近期派格太合的內部會議上,總裁孫健君對「天、地、online」做了如下解釋:天,即電視播出;地,即地面的路演活動;online,即與網路的合作,合作夥伴包括騰訊等大型網路社區。
《十二生肖》和《水果部落》等3D動畫產品是目前天維源創為包括手機、MP4、PDA在內的終端平台定製的內容。在大山子的一間大而舊的廠房內,馮旭為記者展示了該公司的3D動畫產品。馮旭表示,選擇動物和水果作為其動畫形象,是因為這些形象沒有膚色、語言等限制,是為國際市場打造的產品。以《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為原型的一系列表達節日問候等內容的手機視頻短片,「風格以幽默、活潑為主。」馮旭說,目前,《十二生肖》系列短片在歐洲已經開始有了部分收益。同時他表示,在去年浙江移動進行的3G測試中,700萬用戶中有400萬表示對這樣的產品感興趣。
近期,其欣然將推出針對手機電視的新節目《我看見》,「這將是一個真正個性化、能發揮手機即時通訊功能的現場節目。」王瑋介紹說,目前風聲水起的博客正是因為提供了一個完全個性化的平台,才有可能形成目前「全民博客」的熱潮。他表示,在視頻的個性化表達方面,目前的網路尚不足以支持其廣泛展開,然而手機便存在這樣的可能。
但目前對於手機電視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3G網路的問題。王瑋表示,3G牌照一天不發,政策一天不清晰,任何人都是在試水。「膽小的叫試,膽大的叫賭。」王瑋自嘲說:「我就是試的那一個,不想成為先烈。」但他同時表示,盡管如此,對於新媒體仍然要做好准備。為了規避政策風險,他們選擇的平台是擁有手機電視運營牌照的上海東方龍。在此之前,其欣然就已經與東方龍有過合作,其欣然旗下的版權作品經過改編在東方龍的平台上提供點播。
「做好電視的內容庫,研究不同內容下的老百姓的消費心態,是現在我們要做的工作。」陸興東說,唐龍國際目前要做的是理性研究與思考,並且會加大在這方面的投入,研發新媒體背景下的節目形態,整合國際、國內的互動、直播節目等。「多做出些成績來比較現實。」
跨媒體:新媒體的來世
去年,國際傳媒大鱷新聞集團收購MySpace、IGN,維亞康姆收購Midway,迪斯尼聯手iPod、微軟加大其在IPTV等業務上的投入、康卡斯特和索尼公司聯合創建全新視頻點播頻道……這些跨國傳媒巨頭的大動作似乎都在昭示一個道理:跨媒體時代已經來臨。
有專家預言,新媒體發展的最終結果就是傳統媒體平台與新媒體平台的完全融合、互動,產生更為可觀的價值和更長的產業鏈。
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則指出,新媒體對廣告和受眾進行雙重分流,而且年輕一代在資訊獲取方面越來越倚重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傳統媒體受眾呈現明顯的老齡化趨勢。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使用新媒體的受眾將會成為未來的主流,新媒體也將隨之成為傳統媒體,更新的傳媒方式也將會產生。
王冉斷言,目前全球媒體都在向跨媒體轉型。這一點體現在內容上,便是需要節目製作商製作大量適合跨媒體互動運營的全新節目類型。
4月10日,美國廣播公司宣布將四部黃金劇集《絕望主婦》、《迷失》、《三軍統帥》及《化名》免費放在網上播出,這是美國的主要電視公司首次將自己的主打電視劇免費放在網上播放。同時,NBC、FOX、CBS等美國主要聯播網也設立了相關部門,將其新聞、電視劇等內容製作成符合新媒體收視習慣的節目。
王冉介紹說, ABC電視網在去年推出的電視連續劇《迷失》便是跨媒體內容製作的先導,該劇也成為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之一。除了電視劇之外,製作方還通過網站、雜志、報紙等多種媒體發布各種同這個神秘小島和劇中人物相關的線索,吸引了大批觀眾全方位跨媒體追蹤劇情的發展。前不久,製作方又宣布要專門製作一部手機版的《迷失》,共20集,每集只有幾分鍾。手機版的主要人物沒有在電視版出現過,但是又和電視版的人物和情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4月24日,ABC電視網正式宣布推出一個多平台尋寶游戲——「迷失體驗」。這個游戲基於《迷失》里的一條關鍵線索,要求玩家檢查電子郵件、接聽電話、查看電視廣告和網站,並且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擁躉密切交流以收集必要的線索。據稱美國觀眾將得到的第一個線索是在5月3日播出的《迷失》中顯示的一個免費電話號碼,而英國和澳大利亞的觀眾將會分別在5月2日和5月6日播出的劇集中得到不同的電話號碼。因此,可以說《迷失》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電視節目了,而是一檔以電視為先導和主要載體的徹頭徹尾的跨媒體節目。
在這方面,鳳凰網啟動較早,他們將於近期推出一個《大話世界盃》的互動欄目。「我們將會在我們的網路上徵集節目話題、通過鳳凰網的博客徵集嘉賓、在欄目中為無線增值設置新的環節,同時還會把節目錄制過程中的有趣片花放在網路上,把博客上的精彩留言、播客上的評論等在電視上播出。」劉爽表示,《大話世界盃》只是目前跨媒體節目的一個開始,之後鳳凰網將推出《戈輝夢工廠》等節目,更徹底地實踐跨媒體傳播。「更多的流媒體業務我們還在籌備之中,關於如何打造鳳凰網自身有特色的內容我們也還在探討之中,不久將會有答案。」劉爽介紹道。
「我們今年有四個大型的項目要做。」郝軍告訴記者,這種整合新舊媒體的節目,一直被派格太合看好,「幾年前我們就做了一檔跟「超女」同質的節目樣帶送到北京電視台,因為種種原因未被採用。」郝軍認為,現在跟幾年前的形勢已經大不一樣,現在跨媒體的盈利模式已經逐漸成熟,「傳統媒體上的內容其實是一種精英文化,與以互聯網為代表的草根文化之間需要一個合適的結合點。」她認為,新媒體只是跨媒體的一環,「我們要走的是跨媒體的盈利模式,這種盈利模式是三合一的。」
新舊媒體合作融合這一現象在其欣然和成都博瑞的合作中似乎可以看得更清楚。其欣然是一家傳統媒體的內容提供商和廣告代理商,成都博瑞是國內知名的紙媒上市公司。二者的合作則可看作是傳統媒體積極向新媒體靠攏的典型。
「通過手機平台,博瑞可以將其在紙媒上的優勢資源有機地整合到其中。」王瑋說,擁有資本實力的博瑞負責投資,專於製作的其欣然負責節目生產,手機電視平台東方龍負責節目播出,這就達到了一個新的整合效果。「我們也在考慮建立一個網路平台來整合我們現有的節目資源。」
相對於其他公司目前已有的大舉動,國內電影製作界的「大腕」華誼兄弟似乎還在觀望,當記者問起其投資天維源創的相關事宜時,王中磊表示並不知情,而該公司的副總經理徐立也表示不清楚具體情況。但是對於華誼兄弟在新媒體方面的規劃,徐立表示,華誼兄弟要成為全面的、有影響力的製作公司,傳統媒體集團只是一個殼,新媒體也將成為其發展的一個方向。尤其是與SP的合作,也使其產生了收益。但同時她也表示,華誼兄弟在短期內不會涉足新媒體內容的製作。
2、請問新媒體與新媒體文化是相同的概念嗎 謝謝
肯定是不同的,新媒體是一種傳播手段,是一種介質。
新媒體文化,是指新媒體這種傳播介質的生存發展之道,是一種發展理念。
3、新媒體傳播特點有哪些?求科普
新媒體時代的已經慢慢的向我們推進,很多的信息都能夠在第一時間內做好傳播,也充分的表現了新媒體時代的特點及優勢。隨時隨刻關注信息,讓更大的人們了解最新狀況,下面是廣告買賣網整理的關於新媒體時代的五大重要特點:
(1)、傳播方式從單向到雙向的轉變
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是單向、線性、不可選擇的。它集中表現為在特定的時間內由信息發布者向受眾傳播信息,受眾被動的接受,沒有信息的反饋。這種靜態的傳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動性。而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是雙向的,傳統的發布者和受眾現在都成為了信息的發布者,而且可以進行互動。比如北京的交通廣播電台,這兩年發展非常好,原因就是在於通過簡訊這種方式加強和受眾的互動,使得信息變得更有價值,同時,聽眾也強烈地體會到一種參與感,主動性和積極性被空前的調動起來。信息的互動性也使得受眾實現被動到主動的改變。
(2)、傳播行為更為個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傳播方式,使得每一個人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個性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傳播自己關注的信息。傳播內容與傳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盤我做主。個性化的傳播方式一方面讓眾人體會著發布信息,影響他人的快感,同時也帶來了個人隱私泛濫,內容良莠不齊的弊端,為管理帶來困難,也為受眾的信息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接受方式從固定到移動的轉變
無線移動技術的發展使得新媒體具備移動性的特點,用手機上網、看電視、聽廣播,在公交車、計程車上看電視等越來越成為普遍的事情。隨著3GG技術的到來,移動性的特點將成為未來新媒體的主要特性。
(4)、傳播速度實時化
技術的發展使得新媒體可以實現實時的傳播,不再需要復雜的剪輯和煩瑣的後期製作與排版,技術的簡單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實現實時傳播。這一優勢是任何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目前一些大的門戶網站基本上都可以實現聲音和視頻音頻的實時傳播,時空的距離被縮小的最小。
(5)、從單一到交融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在傳播內容方面更為豐富,文字、圖像、聲音等多媒體化成為一種趨勢。與此同時,交融性還表現在終端方面,一部手機不僅僅可以用來通話、發簡訊,同時還可以用來聽廣播、看電視、上網,多種媒體的功能集合為一身,而這些功能的實現是以互聯網、通信網、廣播電視網等多種網路的融合為基礎的。另外,新媒體也打破了地域化、國界化等,正像陽光文化集團首席執行官吳征:「相對於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等等。」
4、中國新媒體發展有什麼傳統文化的特色
1.新媒體時代對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的影響
新媒體時代,改變了人際傳播和文化傳播方式,當今人們更多的是被數字化產品包圍,直接從手機、PAD等網路移動終端獲取信息,依靠報刊、書籍等媒體為主要載體的傳統文化傳播受到了新媒體文化的直面沖擊。新媒體時代的年輕人,更多的是通過網路交流、閱覽電子書籍,生活中經常可見飯桌上的手機「低頭族」和公交車上瀏覽電子書的人。對於傳統文化傳播而言,更多的應是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交談中的言語激勵,更多的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維系,而這種取代的背後隱藏的是傳統文化和新媒體的大眾文化之間的矛盾。
2.傳統文化本身與新媒體的沖突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和中華文明的歷史沉澱,也是實現中國夢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根源,儒家正統的意識形態長期占據文化主流,影響人們的行為意識形態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新媒體應用Internet實現了信息全球化發展,拓寬了世界上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渠道,在成功輸出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受到新媒體環境帶來的外來文化的侵蝕。面對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沖擊,傳統文化需要一定的時間適應周期。
3.新媒體的特點對傳統文化的沖擊
新媒體產業為了促進發展,以滿足受眾的需求為目標,因此傳統文化在通過新媒體技術傳播時就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娛樂性因素,這對傳統文化的原有價值觀及文化精髓都是一種破壞,在傳播過程中,傳統文化並沒有達到真正的文化傳播效果。
5、新媒體對我國新聞傳播的特殊意義
科技文化傳播中媒體的重要作用「所謂科技文化傳播是指科技文化知識信息通過跨越時空的擴散而使不同個體間實現知識共享的過程,即傳統意義上的科學普及」,也可以簡稱為科學傳播或科技傳播。作為一種面向普通民眾的傳播過程,它的主要功能是使公眾理解科學技術,掌握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提高公眾的科學技術素養,具備參與科學技術發展與應用政策討論的知識基礎。如今,科技文化傳播的理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的社會功能和公眾形象的不斷變化而隨之變化。正如著名媒介思想家麥克盧漢提出的理論——媒介即信息,媒介的滲透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種科學傳播的行為。過去我們傳統的科學普及方式是線性的居高臨下的單向傳播,現在已經逐步變成公眾與科學家之間雙向的交流互動,隨著新媒體的介入,這種交流使得科技文化傳播的運作方式發生了重要變革。新媒體必然會成為科技文化傳播的主力軍,因為它是一種科技含量較高的信息載體,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空前的影響力。
一、新媒體的概論及分類
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
較之於傳統媒體,新媒體自己有它自己的特點。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和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邊界等等。新媒體可以與受眾真正的建立關系,同時他還具有交互性和跨時空的特點,同時,新媒體給媒體行業帶來了許多新的理念和模式,節目的專業化越來越強,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等。新媒體傳播有四個特點: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大眾傳播,信息與意義無關,受眾的主動性大大加強,大眾傳播的小眾化。
有研究者表明:新媒體近乎於零費用的信息發布,對受眾多為免費,這對傳統媒體的新聞製作造成挑戰,例如倫敦爆炸案為個案提出了新媒體的多媒體整合態勢。市民用手機拍攝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於圖片直播的方式報道了這場災難的現場。這些照片很快流入了各大電視網的新聞頭條。在這次報道中,手機,博客,互聯網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將第一時間,第一現場權利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體形式和媒體工具的結合,顯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首先新媒體具有隱蔽性,新媒體的形式隱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空間,物體中,它最低限度的減少了與受眾的抵觸性,讓廣告同娛樂結合的更為緊密。
其次是它的分眾性,可以更有效的針對產品的消費群,加上一些新媒體屬於主流媒體,信息傳播率高,所以它能夠很好的找到每個人的單獨時間,通過這些零碎的時間,得到傳統廣告難以獲取的好環境。
最後是它的高科性,使新媒體具有鮮明的時代個性,與廣泛的應用性,適合於不同場所,產生更好的視覺效果。具有生動性和真實感。
二、新媒體環境影響下的廣告受眾變革
在新媒體時代的今天,受眾在廣告傳播中的地位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因此,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研究新媒體時代的廣告受眾,從而制定有針對性的營銷傳播策略。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對廣告受眾的影響,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 廣告受眾行廣為的轉變
隨著新媒體技術作為支撐,尤其是諸如百度、谷歌之類的搜索引擎發展,使得受眾對廣告信息的索取也更加便捷,更加具有針對性和計劃性。他們可以自由地利用RSS技術進行個性化的信息定製,利用搜索關鍵詞進行信息的精確篩選。豆瓣網、youtube之類的web2.0網站,一些商品的論壇、官網、QQ群也將會成為他們獲取商品信息的渠道。總之,他們對於廣告信息的認知度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
像以往億萬人民同看一張報紙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的受眾根據各自的利益與興趣選擇了不同的媒介, 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關系。受眾的興趣多元化表現除了與自己利益切身相關之外,
還有一種就是喜愛和情感的需要。
例如, 為什麼一些社會新聞、體育新聞、文藝新聞等並不十分與群眾密切相關的內容同樣也有一定的受眾群呢? 其中的原因莫過於如此。這里就出現了「窄」受眾分類。他們也具有分散性、多樣性和匿名性, 但同時在某一方面顯示出共同的接受傾向, 即選擇信息的某種共性。如歌迷、球迷、收藏愛好者、經紀人、政治家等, 對信息的關注和追逐, 無不與各自群體特定的興趣、需求有關。中央電視台就根據其受眾服務對象一下就整合了十個專業頻道。各家電視台對電視內容進行不斷的細分, 從頻道到欄目到單個節目, 實現單純化、風格化、個性化, 使觀眾快速識別, 以形成分類收視群體的社會意識。報紙出現了數千種專門報紙, 體育的、音樂的、電腦的、娛樂的等等, 種類越分越細, 供受眾各取所需之外, 還有一種就是喜愛和情感的需要。
三、網路新媒體的發展及對社會的影響
互聯網路正以最快的速度向上飆升,並被譽為21世紀最耀眼的傳播媒體。聯合國新聞委員會召開的年會正式宣布,互聯網被稱為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大眾之後新興的第四媒體。新媒體不但集文字、聲音、影像等多種形式於一體,而且又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首先,從傳播技術來看,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各種高新技術孕育了網路媒體的誕生,並伴隨其成長。沒有全球范圍的互聯網,沒有高速運轉的晶元,沒有迅速擴展的寬頻,沒有成熟的數字壓縮技術和存儲、檢索技術,便沒有第四媒體;
其次,從傳播方式看,第四媒體不僅融合了以往各種大眾傳媒的優勢,能從文字、圖像、聲音同時發送信息,而且還具有了各種大眾傳媒所不具備的特點:如跨時空性、可檢索性、超文本性、和交互性等。過去,人們只能讀報紙、聽廣播、看電視;現如今在電腦面前人們既可以讀,也可以聽,還可以看;特別感興趣的信息,點擊滑鼠,就可以下載、錄音、錄像,還可以進行存儲、整理、評說、復制、裁剪;並可以自由地調用和發送信息,更加接近自然的人際傳播,使傳播傳媒帶來的傳播距離感大大減小。從第四媒體傳播的功能看,它能使信息傳播具有高速、高質、超量、多樣化、超時空、超文本的特徵,既可同步傳輸,也可非同步傳輸,由於它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傳媒受時空限制的因素,變得隨時隨地都可以接收。網民可以通過網上大量的超文本鏈接,對閱讀的進程方向和結果進行選擇,也可以從網上存儲的浩如煙海的信息中,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意查詢,從而徹底改變傳統的閱讀方式。這些是傳統傳播傳媒無法比擬的。從傳播的方向和機制看,第四媒體突破了以往大眾傳媒單向傳播的模式,能使信息傳播具有雙向傳播的特性。傳統的三大媒體,無論形式如何多樣,與受眾之間也只是一種單向聯系,受眾只能看、聽,最多可以通過電話交流,而網民則可以上網交流,發表意見,看法。這種被稱為「交互性」是第四媒體最獨特的特點之一。
除此,第四媒體還突破了大眾傳媒使受眾被動接受收信的局限,實現了受眾驅動式傳播,網民將在信息傳播系統中逐漸佔主導地位,網路多媒體必須千方百計地圍繞網民的需求,因此有人自豪地說,第四媒體給予網民前所未有的主動權。縱觀我們面前的網路發展,盡管還處於一種早期的發展雛形階段,技術的完善、普及與發展等都需要時間,在它剛剛起步的時候對生活的影響遠不如成熟以後大。
總結:媒體既擁有人際媒體和大眾媒體的優點:完全個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時送達幾乎無數的人;每個參與者,不論是出版者、傳播者、還是消費者,對內容擁有對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際媒體和大眾媒體的缺點:當傳播者想向每個接受者個性化地交流獨特的信息時,不再受一次只能針對一人的限制;當傳播者想向大眾同時交流時,不再不能針對每個接受者提供個性化內容。同時他指出新媒體完全依賴於技術,不是人類先天自然擁有的技能。新媒體的輻射影響,已經幾乎涵蓋了人群的生活和工作的所有環節,其形式眾多,有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移動電視、寬頻電視IPTV、動畫、網路游戲、博客、戶外新媒體等等。隨著新技術的創新應用和廣告人的創意開發,新媒體產品形式還將層出不窮地不斷發展。
6、新媒體文化與傳統媒體文化有哪些區別和聯系
一、什麼是新媒體
新媒體(NEW MEDIA)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在傳統媒體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相對於傳統的報刊、廣播和電視而言產生的新的媒體形態,利用數字技術等通過Internet傳播,主要包括網路媒體,手機APP應用,數字電視等,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包括微博、博客,即時通訊工具微信、QQ,流媒體等。
網路的廣泛應用使人們拓寬了獲取信息的渠道,相對於傳統媒體,新媒體占據著無法比擬的優勢,突破了傳統媒體媒介之間的傳播界限,它主要具有交互性、時效性、容量大、數字化、全球化等特徵。
二、新媒體時代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1.新媒體時代對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的影響
新媒體時代,改變了人際傳播和文化傳播方式,當今人們更多的是被數字化產品包圍,直接從手機、PAD等網路移動終端獲取信息,依靠報刊、書籍等媒體為主要載體的傳統文化傳播受到了新媒體文化的直面沖擊。新媒體時代的年輕人,更多的是通過網路交流、閱覽電子書籍,生活中經常可見飯桌上的手機「低頭族」和公交車上瀏覽電子書的人。對於傳統文化傳播而言,更多的應是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交談中的言語激勵,更多的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維系,而這種取代的背後隱藏的是傳統文化和新媒體的大眾文化之間的矛盾。
2.傳統文化本身與新媒體的沖突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和中華文明的歷史沉澱,也是實現中國夢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根源,儒家正統的意識形態長期占據文化主流,影響人們的行為意識形態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新媒體應用Internet實現了信息全球化發展,拓寬了世界上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渠道,在成功輸出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受到新媒體環境帶來的外來文化的侵蝕。面對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沖擊,傳統文化需要一定的時間適應周期。
3.新媒體的特點對傳統文化的沖擊
新媒體產業為了促進發展,以滿足受眾的需求為目標,因此傳統文化在通過新媒體技術傳播時就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娛樂性因素,這對傳統文化的原有價值觀及文化精髓都是一種破壞,在傳播過程中,傳統文化並沒有達到真正的文化傳播效果。
三、新媒體時代對傳統文化的創新策略
當前面對新媒體傳播和新媒體技術的全球化發展,這對於傳統文化傳播與推廣是難得的機遇,因此應抓住新媒體技術發展時機,積極拓展和創造新的傳統文化教育發展道路。
1.完善新媒體自身文化內涵
新媒體在發展過程中身存在著一定的不足起著負面作用,必須採取有效的措施改善不足之處,以促進其在傳統文化傳播中充分發揮積極的作用。實現新媒體技術與傳統文化企業相結合,進行數字化升級和改造,加快數字化產業融合,打破傳播界限壁壘,將新舊媒體進行相互整合,將傳統文化產品融入新媒體技術中,使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互作用和協同發展,努力提升傳統文化產品傳播的廣度和深度。
2.有效管理新媒體發展平台
新媒體常用的網路教育平台有:慕課教育模式(MOOC),開放的大眾教育平台,一些高校已引進該平台完成公共課的教學,學生在網路端在線學習;流媒體網路教學是高校的重要教學平台,基於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對學生實行在線教育的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應用軟體APP是一種即時的交流平台,依託網路移動終端的社交應用軟體已成為現代年輕人溝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例如微信應用軟體,可建立傳統文化班級的交流群和課程討論群,能隨時向多人推送教學內容和實現即時互動。利用網路教育平台教學是新媒體時代發展教育的重要方式,該平台具有交互性,時效性,容量大等傳統課堂教學達不到的優勢。藉助移動網路終端設備,學生能輕松自由登錄網路教育平台學習,充分利用有效時間,將課堂教育延伸到教室之外,真正將傳統文化的學習變得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隨時隨地、無處不在。
3.構建完善的傳統文化傳播渠道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削弱了傳統媒體傳播的主導地位,凸顯了移動新媒體和個體傳播的優勢。傳統文化傳播應建立有效的傳播渠道,以新媒體為主,同時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做到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有機結合,為受眾進行文化傳播和人際傳播。
四、結語
在當前新媒體快速發展的大勢下,傳統文化傳播需藉助新媒體之力,不斷加強和創新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傳播方式,創作出基於傳統文化內涵的本土新媒體藝術作品。文化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概念,我們不僅僅要藉助新媒體平台推廣傳統文化教育,同樣要通過這個平台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以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7、如何評價新媒體環境下的參與文化
看看這個論文對你是否有幫助,謝謝!
學子論文:網路新媒體議程設置與民主機制建設批評
楊狀振
2008年11月18日11:09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列印 留言 論壇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摘要:本文分析研究了新媒體在新聞傳播領域所引發的巨大變革,並對其作為意見生產機制的連續議程設置功能及民主虛幻性進行了剖析。
關鍵詞:新媒體;民主;生產機制;文化批評
新媒體科技的快速發展及其在互動性上的高度完善,形成了連續的新聞議程設置(continuous agenda-setting)功能,建構起了意見生產機制的新型模式。新媒體藉助「網狀-鏈式」的傳播特徵,形成了對每一個事件和消息的跟蹤-連續式議程設置效果。利用每一個傳播節點在跨平台上的互動,新媒體將相關內容聚合在同一個議程之下。在新媒體UGC(Users Generate Content)的運行模式下,受眾在新媒體中的參與性受到最大程度地尊重與拓展,受眾超越了傳統媒體信息製作者和傳播者對內容的壟斷,以較少中間語言加工特徵的傳播方式直接介入著新聞話語的傳播過程,反映著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在此模式下,藉助技術和信息的力量,新媒體似乎已經成為民主貨幣的製造源和集散地,儼然可以為社會大眾孕育出一個「直接享有電子民主的年代」① 。事實果真如此嗎?在這里有兩個問題無法回答:「一是所有的人都有機會使用這些技術革新嗎?還是僅僅有一部分人可以?二是技術真的落實了,我們是不是就都知道怎麼去使用它們呢?」②
新媒體所提供的信息交流、意見生產和反饋機制是以對技術的熟知和對其作用的了解作為前提的,與一廂情願的民主烏托邦前景相比,主宰整個新媒體世界的事實上並不是為數最多的廣大受眾,而只是數量極少的技術精英。從整體上看,中國的工業化過程還遠未終結,以科技作為社會發展動力基因源的思維邏輯也不可能在瞬間發生轉變,在此模式下所形成的,被哈貝馬斯稱為「專家統制(technocracy)」的現象,更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改變。以專家主義為表徵的專家統制現象,最重要的蘊涵就是將科技的創造、修飾和詮釋權,收歸了少數專家所有,特別是經由他們所組成的專業團體(諸如大學或研究機構中的各個專業學科、各類專業性的學會)所壟斷。對一般人而言,專家統制高度體系化的專業技術知識和實踐運作機構,使得其所外衍的社會效應,變得無以抗拒,也難以顛覆,轉而只有默默接受。美國商業部電訊與信息局在《被互聯網遺忘的角落:一次有關美國城鄉信息窮人的調查報告》中所提出的「數碼溝」概念,已經成為被普遍認可的事實。在新技術傳播條件下,它們正引發著信息劣勢階層的產生和新的社會不公。③ 對於以新媒體為解決意見機制生產不暢和民主通道阻塞的研究者來說,他們忽視了受眾能夠平等地傳播和「接收」信息(何況事實上也並不平等),並不意味著能夠平等地「接受」信息這個事實。不同的教育水平和人文素養、不同的興趣愛好和使用動機,都會讓使用新媒體的目的、程度、自主性、切入點和辨識力各不相同,而只有在各種微觀的興趣及能力元素都比較相近的人群或社區里,信息的傳播—接受才可能順利完成,數碼溝的差距也才可能逐步縮小直至填平。
而毋庸置疑的是,在新媒體時代,具有吸納性知識結構和相關知識積累的人,相比普通民眾是更容易成為信息傳播領域的專家的,他們的知識優勢建構了他們在新媒體世界裡的主宰地位。如果說傳統媒介時代的意見生產暨傳達機制是單向輸出、話語權被嚴格掌控在媒體(含管理者)一方的話,那麼在新媒體時代只不過是讓話語權轉渡給了技術官僚和專業精英而已。如史蒂文森所詮釋的那樣,躲在「超級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聯網技術發展背後的主要結構性力量仍然是經濟,而經濟勢力也同樣決定了大眾主流文化的「淺表性」特徵。④ 當人們普遍缺乏自我審思習慣和整個社會文化體制缺乏同步協調的情況下,新媒體建構民主通道的努力只能是一個虛幻的烏托邦神話,而殊難成為真切的現實場景。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新媒體的民主化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也仍然只是傳統媒體的拓寬與延伸而已。研究者在對英國的新媒體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後,認為「新媒體並沒有很好地為政治和民主服務」。因為種種證據表明,「在最初的熱情過後,參與網上社區的人數逐漸下降,而社區內少數精英逐漸成為核心,主宰了社區的議程」。⑤ 這也說明新媒體本身和任何技術與工具的使用一樣,並不會為民主模式的構建和政治觀念的革新進步提供自發的思想土壤和技術支持,人們對其參與的層級和領域所存在著的社會性差別,並不能僅靠新媒體的傳播力量便能得到扭轉。說到底,新媒體的出現只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加多元化和碎片化的意見論壇,而不是提供了一個民主政治的裁判所。
從媒介內部運作過程來看,在傳統媒介那裡,引領和控制社會輿論進程的一個重要手段是為公眾設置媒介議程,並以此架構公眾的認知空間和參與熱點——盡管很多時候,這些議程並不真正就是當前社會的主要問題和受眾最需要了解和關心的問題,媒體報道也並不能與真實生活很好地一一對應,——新媒體同樣保留了這一點。事實上,由於新媒體起步階段在傳播內容上的欠缺,其所最常用的手段往往就是和傳統大眾媒體進行內容上的合作和議程設置上的聯動,在思維定勢和結構布排上自覺不自覺地向其效行並看齊,從而勢不可免地要帶上傳統媒體的價值觀念與意志傾向。這一現象,隨著新舊媒體融合步伐的加快和監管機制的逐步完善,只會加強而不會削弱。一旦有了議程設置上的合作框架和協議默契,勢必就會有權力「遮蔽」現象的產生——無論這個權力來自政治層面、經濟層面,還是來自信息知識或專業技術領域。如果新媒體所傳遞的仍然只是傳統媒體已經傳遞過的東西,那麼即使「重新傳遞」的過程與方式,會帶來短暫的驚喜與贊嘆,可從推進意見生產民主機制建設的本質層面上來講,它又會有什麼助益呢?
退一步講,新媒體真的讓信息實現了徹底地自由傳播,那是不是就意味著民主真的來臨了呢?答案同樣是否定的。當受眾真的可以隨意拉取信息的時候,實際上他已經在潛意識中為自己設定了一個不易覺察的議程框架,在其中當然是快意地刪除掉了其本人所有不感興趣的內容。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受眾本身不感興趣的內容,卻未必就是事實上不重要或不應該關心的內容。世界傳播學先驅、德國心理學家庫爾德·勒溫(Kurt Lewin)在格式塔心理學路線⑥ 下,曾對人類的心理和行為現象提出過「場理論」的觀點。在他看來,人的行為(或生活空間)就是人和環境之間交互作用的函數,它會隨著個體和環境兩個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即「B=f(P·E)」公式(f表示函數,P表示生命個體,E則表示外在環境)。⑦ 無論在任何社會形態當中,基於歷史傳承和社群文化的共識體認,都是形成一個國家與民族倫理內涵和精神聚合的必備條件。但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下,由於個體化作為思想意識的社會形塑作用,由於其所具有的「反集體」意味對整個社會運轉結構理路的滲透,維系社會整合的共識體認,在某個程度上實際上已經出現了被架空的可能。受眾在傳統接受模式下因信息「偶遇」而產生的社會公共事務參與性,在這種信息拉取模式下被大大降低,甚至幾近於零。當閱讀什麼內容的權力完全交到受眾手中時,由缺乏整體觀念和全局意識而引發的小群體思維模式,在宏觀意識淡薄而互動性又極強的傳播情況下,就會將受眾逐步引導到群體意識極端化發展的路子上去,小群體思維方式固有的偏向抑或偏見就會呈現出指數式放大趨勢,並最終將意見機制的生產導向激進的原教旨主義(強制注意或極權主張)。在這樣的條件下,一旦小群體思維出現、形成並傳播,那麼言論市場必將被割裂,而割裂的結果就是大眾社會的共識被破壞,民主進程被延擱和懸置。
人類不可能利用傳播技術的發展製造出歷史的偶然性,新媒體必然要重復與現代性有關的一切特點,而不是從根本上去改變原有的等級秩序和社會空間。盡管新媒體有可能促進平等交流和削弱科層化建制的鴻溝,但同時也存在著擴大社群集團分化和信息社會參與能力落差的危險。嚴重的無政府狀態抑或存在缺陷的技術官僚統治的加強,都並非不可能出現的白日夢幻,而是風險巨大的潛在力量。在新媒體網路技術時代,「下層階級」已變為一個需要重新定義和檢討的詞語,如媒介批評家格雷姆·伯頓所說的那樣,「在網路時代,這一概念是指那些無法獲得新技術——從而也無法獲得改善政治的和物質生活的機會——的人群。」⑧ 技術的發展可能帶來民主的重建嗎?不會!「這個時代的突出特徵是工具高度完善而目標極度混亂,技術不會塑造價值,技術也不會產生理想……」⑨ 無論新媒體的發展是否為社會控制提供了新的可能,民主生活的新生總是取決於宏觀的政治與社會發展,而不是媒體傳播手段的單純變革。
「沒有視覺的局限,就沒有心靈的形象;沒有某種的盲目,就不會有可以持守的表象」。⑩ 新媒體精確制導式的傳播世界不但將基於不確定傳播的實在世界劃分為了精確的信息格子,而且藉助有線或無線的傳輸網路為人們構築起了一道道屏障和圍牆。無論就社會制度,還是就心理狀態,因應新生秩序進行規范與調整,打破「蝸居人生」和民主神話趨勢盲目流行的狀態,都是新媒體發展過程中必須直面相對的問題。或許在這一點上,批評家卡斯特的觀點才最具有歷史的辯證性和通過實踐檢驗的可能性,他否定了對新媒體二元對立式的直線式理解模式,而是從更為細微的層面和維度,探究了新媒體與民主社會之間的演進關系。在他看來,新媒體技術一方面加強了文化資本、社會等級和差異結構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也為社會運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展示舞台。新的媒介平台使得邊緣觀點、邊緣人群和邊緣生活,擁有了和社會主流公眾之間更多的接觸機會,也為雙方之間找尋到了增進了解和去除誤會的新的意見表達機制和討論平台。(11) 而這,或許才是新媒體帶給社會民主進程的真正禮物。
注釋:
1、Lawrence Grossman: speech at 「Newsroom: Technology:The Next Generation」, The Freedom Forum Media Studies Center, Sep. 15, 1993.
2、約翰·帕夫里克:《新媒體技術:文化和商業前景》,周勇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87頁。
3、祝建華:《數碼溝指數之操作定義的初步檢驗》,載吳信訓主編《21世紀新聞傳播研究》,汕頭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格雷姆·伯頓:《媒體與社會:批判的視角》,史安斌等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頁。
5、同上,第237頁。
6、即完形心理學,1912年發源於德國,該理論主張在觀察現象的經驗時要保持現象的本來面目和整體觀念,反對將其析解為獨立封閉的原子構造主義式的單個感覺元素,同時它也反對完全以物為本,不及心理感受的純客觀分析,即著名的「非心非物」主張。
7、黃希庭:《心理學導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頁。
8、格雷姆·伯頓:《媒體與社會:批判的視角》,史安斌等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38頁。
9、李永剛,《互聯網路與民主的前景》,載陳衛星主編《網路傳播與社會發展》,北京廣播學院2001年版,第111頁。
10、Paul Virilio, The Vision Machine, Indianapolis,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4, p.4.
11、尼克·斯蒂文森:《媒介的轉型——全球化、道德和倫理》,顧宜凡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36—238頁。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新聞與傳播研究所)
8、新媒體傳播的概括及其利弊
新媒體好像主要是網路傳媒、新聞電視傳媒,等等吧。
利嘛,大家都有感觸的。在這個信息發展的社會,網路的普及。讓所有可以相互共享很多各個方面的信息。不論是橫向還是縱向,都是可以有好多隻是可以得到拓寬的。像新聞電視傳媒,我們可以坐在家裡走遍全世界,領略各國各地的風俗習慣。新聞聯播,我們可以專注到世界各國的情況,和一些國情等等。也增強了我們的國家凝聚力。像一些廣告的播出。可以讓我們對一些產品的有點好處進行了解。當然也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生產力銷售的增長。
弊吧。像網路。我們們都說網路是雙刃劍。裡面的東西一哄而來,很多時候我們都來不及看清她的好壞,或者說對我們是否真正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反而更多是我們在浪費精力。甚至像很多青少年都不能正確使用電腦,用於玩游戲甚至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