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一代新媒體會是什麼?
其實哪來這么多新媒體。
微信就是QQ的變種。微信能在移動端實現的功能,QQ基本都能實現。QQ都存在多少年了?
微信和QQ的區別只在於目標用戶群體。以前QQ做得太低端了。換句話說就是逼格不夠。而且發展多年也沒新鮮感,全部被宅男宅女們把持了。所以搞一個微信出來在白領群體和老年群體裡面推廣,於是一下子就火了。
然而你看現在還有很多年輕人,尤其是二次元眾 以及藍領階層和低端白領,對QQ的忠誠度遠大於微信。因為QQ有個功能是可以自定義表情,這個功能高端商務人士完全不需要,所以微信里沒有這個功能。但對於二次元眾來說就是本命一般的存在,所以微信對他們來說就是垃圾。
所以QQ都存在十幾年了,仍然有著非常穩固的市場,在可見的未來也不太可能被其他工具取代。
微信同理。微信解決了中高端人士以及老年群體的熟人圈子、社交圈子的各種交流需求和裝逼需求,在可見的未來也不需要什麼新媒體來取代。
而微博由於其特點,其實早已演變為一個大型營銷廣告平台、追星平台,也能夠完全解決這方面需求,不需要再發展同質產品或媒體了。
淘寶從產生之初,到現在全面霸佔居民消費領域 也經過了十幾年的漫長時間。 我十幾年前就在淘寶上參與拍賣了,現在不還是一樣。唯一區別是淘寶上東西比以前更多了,而且可以移動端操作了。
有人可能舉開心網的消亡做例子。但開心網只是一個失敗的抄襲之作,其產生和消亡都沒什麼研究意義。
所以,未來如果要有新媒體,首先要有新媒介。
廣播是媒介 報紙是媒介 電視是媒介 互聯網是媒介 移動互聯網是媒介
就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這個媒介而言,大的平台如微博QQ微信淘寶支付寶這些,已經完全解決了各方面需求,完成了初創期的工作。之後的發展只是鞏固和改良,市場不需要有新媒體出現了。
只有人類實現了技術上質的突破,開發出新的媒介,比如VR的民用推廣、全息投影、物聯網、心靈感應 這些騷東西之後,才有新媒體的發展可能。
2、新媒體大環境緊張,想多和同行交流,有推薦的線下沙龍嗎?
目前新媒體運營這塊兒沙龍的話,在國內環境下有兩家做的比較好,一家叫簡媒一家叫做秋葉。他們是一個是專門給做第三方平台的另一家是專門做新媒體評級和培訓的。這兩家各有各的特色,一個強於技術,一個強於培訓。關注一下他們可能,近期或者是他們這一段時間內都會有一些沙龍活動。
3、新媒體是促進交流還是阻礙交流能力
無疑,新媒體尤其是一些社交化媒體能大大擴大交流空間,也創造了一個更為自由的交流空間,從這點看,是有利於交流的。但我們必須同時看到,過度網路交流往往會讓人忽視與現實世界中周圍人的交流。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4、新媒體具體是做什麼的
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網路、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
從空間上來看,「新媒體」特指當下與「傳統媒體」相對應的,以數字壓縮和無線網路技術為支撐,利用其大容量、實時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地理界線最終得以實現全球化的媒體。
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
(4)新媒體交流會擴展資料
新媒體類型
1、手機媒體是藉助手機進行信息傳播的工具。隨著通訊技術(例如3G)、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手機將逐漸成為具有通訊功能的迷你型電腦。手機媒體是網路媒體的延伸,它除了具有網路媒體的優勢之外,還具有攜帶方便的特點。
2、數字電視就是指從演播室到發射、傳輸、接收的所有環節都是使用數字電視信號或對該系統所有的信號傳播都是通過由0和1數字串所構成的數字流來傳播的電視類型。
3、互聯網新媒體包括:網路電視、博客、播客、視頻、電子雜志等。
5、怎麼理解新媒體的出現形成了新的交流環境?
新媒體的出現對傳統媒體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包括交流環境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6、新媒體有哪些?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熊澄宇教授:「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之上出現和影響的媒體形態。」
上海戲劇學院新媒體領域陳永東副教授:「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媒體及各種應用形式,目前主要有互聯網媒體、掌上媒體、數字互動媒體、車載移動媒體、戶外媒體及新媒體藝術等。」
新傳媒產業聯盟秘書長王斌:「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
分眾傳媒CEO江南春:「分眾就是區分受眾,分眾傳媒就是要面對一個特定的受眾族群,而這個族群能夠被清晰地描述和定義,這個族群恰好是某些商品或品牌的領先消費群或重度消費群。」
上海萊可傳媒媒介部經理彭允好:「新媒體是繼報紙、廣播、電視、網路之後,基於無線通信技術,通過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展現信息資訊內容的媒體形式,其應用形式主要包括移動互聯網門戶、手機報、手機電視、手機社會網路、手機微博、電子閱讀等。」
陽光文化集團首席執行官吳征:「相對於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等等。」
BlogBus副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魏武揮的定義:「受眾可以廣泛且深入參與(主要是通過數字化模式)的媒體形式。」 中國傳媒大學黃升民:構成新媒體的基本要素是基於網路和數字技術所構築的三個無限,即需求無限、傳輸無限和生產無限。——社會關系層面的理解。
可以肯定的是「新傳媒」是建立在數字技術和網路技術的基礎之上,延伸出來的各種媒體形式。「新」最根本體現在技術上,也同時會體現在形式上,有些新媒體是嶄新的,比如互聯網;而有些是在舊媒體的基礎上引進新技術後,新舊結合的媒體形式,比如電子報紙。
新媒體就是能對大眾同時提供個性化的內容的媒體,是傳播者和接受者融會成對等的交流者、而無數的交流者相互間可以同時進行個性化交流的媒體。
近兩年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新媒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門話題。新媒體在業界的繁榮也使得學界對其研究進一步加強,2005年新聞傳播學核心期刊關於此論題的文章有數十篇之多,這些文章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新媒體進行了分析。
對於新媒體的界定,學者們可謂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一些傳播學期刊上設有「新媒體」專欄,但所刊載文章的研究對象也不盡相同,有數字電視、移動電視、手機媒體、IPTV等,還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體專欄。那麼,到底什麼是新媒體?
所謂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路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
也有專家提出:「只要媒體構成的基本要素有別於傳統媒體,才能稱得上是新媒體。否則,最多也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的變形或改進提高。」「目前的新媒體應該定義為在電信網路基礎上出現的媒體形態——包括使用有線和無線通道的方式。」
還有學者把新媒體定義為「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
7、#新媒體運營經理#有新媒體交流群嗎?大家都在哪裡高就吶?
知乎搜索新媒體運營,有群也有運營基礎知識,另外可在91 饅頭 等APP上有新媒體運營的課程和社群,希望對你有幫助 來自職Q用戶:崔女士
可以關注下自媒體公號,經常有兩座舉行,會建群 來自職Q用戶:孟先生
8、華中科技大學新媒體中心的對外交流合作
2011年11月,團員梅強參加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和網路公司舉辦的「2011網路·校媒主編培訓營」。
2012年4月,團員梅強代表學校參與2012微軟「創新杯」中國區總決賽(北京)微報道。
2012年10月,湖北經濟學院記者團來校交流。
2012年11月,騰訊網教育頻道副主編翟東海來團隊指導。
2012年11月,新媒體中心與騰訊微博共建華中科技大學微博研究會。騰訊微博每年向研究會提供定額基礎運營資金和研究所需要的相關數據、資料支持,並為表現優秀的團員提供實習、就業綠色通道。
2012年11月,新媒體中心承辦華中科技大學首屆新媒體論壇,來自校內外眾兄弟社團的嘉賓代表50餘人參加了論壇。
2012年11月,新媒體中心與新浪微博達成初步合作關系,新媒體中心承接下新浪微博華中科技大學渠道主管工作。
2012年12月,首屆全國高校新媒體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梅強代表團隊出席論壇,並發言分享新媒體中心發展經驗。
2013年2月,新媒體中心與聯創團隊正式聯姻,雙方在人才培養、業務協作、資源共享等方面建立新型戰略合作關系。
2013年3月9日,湖北互聯網聯盟組織邀請武漢部分高校微信運營團隊,共話微信運營之道。梅強、楊宇、肖弘和蔡蔚代表團隊出席了交流會。
2013年3月10日,南開大學新媒體中心一行學生4人來校交流。
2013年3月15日~17日,首屆全國高校微博研究會主席學習沙龍在騰訊北京分公司舉行,新媒體中心副主任、微博研究會主席王博文代表團隊參加學習,並進行了主題分享。
2013年3月15日,浙江工商大學相關部門領導一行6人來校調研,以推進該校官方微博工作,探索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服務師生校友的新形式,加強學校在新媒體時代的影響力和應變力。
2013年3月29日晚,新媒體中心與學校三大技術團隊——聯創團隊、冰岩作坊、Dian團隊的代表齊聚一堂,針對建立「華小科」開放平台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2013年3月31日下午,大學生新聞中心與新媒體中心交流會在團部三樓會議室舉行。
2013年4月26日晚,由啟明學院外國語3C團隊主辦的第四期TEDxHUST活動在南四樓鎖石咖啡屋舉行。003號團員、新媒體中心主任梅強,026號團員、聯創團隊隊長蔡蔚應邀出席了活動,並作為演講嘉賓分別發表演講。
2013年7月,山東大學黨委宣傳部、西南交通大學有思新媒體等分別來校考察交流。
9、如何通過新媒體平台促進高校間的交流
本次活動以「新媒體建設與高校媒體發展」為主題,將省內16所高校的34家校園媒體代表召集一堂,通過校園媒體建設主題報告、圓桌交流會、新媒體傳播矩陣、新媒體建設培訓等活動讓各高校媒體的建設經驗通過不同側重點、實踐與經驗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廣泛、深入、靈活地交流。
據介紹,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相對於報刊、網路、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新媒體建設是團中央在文化建設上的重大舉措。此次論壇的舉辦,為各高校媒體代表搭建一個分享特色校園新媒體文化的重要平台,同時也能夠促進高校傳媒聯盟內部信息的溝通,推動高校間媒體的交流合作,為高校校園新媒體區域聯盟化提供助力。
10、如何利用新媒體促進跨文化交流
在信息化社會的今天,依靠計算機技術進行數字化傳播的新媒體支撐著全球性的商業傳媒系統,進而推進市場的全球化、經濟和文化的全球化。新媒體已成為克服跨文化交流諸多障礙的重要途徑之一,並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礙
1.個人能力的有限性。從個人層面來講,跨文化交流的參與者都有交流動機和慾望不強的問題,人們總是習慣接觸自己所熟知的東西,這樣能獲得安全感,而對於陌生的、具有冒險性質的行為,大多數人會採取遠觀的態度,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表現尤其明顯。比如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都喜歡和自己同一國家和民族的人交流;因為語言溝通、交流的知識不夠,交流的技巧欠缺等等,不願意或者羞於與異國和異族人交談,這樣就形成了跨文化交流的壁壘。即使有了交往,中國人常以群體主義為自身的交流准則,而西方卻是以個人主義為准則,在日常的談話中可能會造成一些誤會、沖突等。總之,因為跨文化交流歸根結底就是人的交流,而人和人的差異又是無處不在甚至是巨大的,因此,個人能力的有限性是跨文化交流的最主要障礙。
2.場景的制約。我們知道在一個具體的場景中,制約交流的因素有交流雙方的狀態、道具、舞台等。這些因素引申到跨文化交流的情景中,體現為跨國交流的雙方在其中一方的國境內交流,與在第三國交流,其互動效果會產生很大的差異。因為各國的文化是不同的,因此有著獨有的交流方式,跨文化交流只有符合具體國家的交流模式、習慣,才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避免誤會和沖突。
3.歷史傳統的壁壘。這一點可以被視為廣義上的文化制約。對於處於自己熟悉的文化環境中的人來說,歷史設置出了一個可預測的世界,在同樣的歷史背景下,人們知曉來龍去脈,熟悉交流中所隱含的內容。但是對於這一歷史背景之外的人來說,歷史文化就是一道壁壘,他們不了解、不熟知,因此便有了理解和交流上的障礙。
新媒體克服跨文化交流障礙的優勢
1.新媒體可以增強交流者的動機。通過互聯網和陌生人聊天,很多在真實生活中不習慣這樣做的人也樂意為之,它為人們提供了交流、宣洩苦悶,分享快樂的渠道,人們不會認為這是一種騷擾行為。網路聊天行為在今天蓬勃擴散,究其原因,是因為網路聊天通過文字交流,可以不受其他現實因素的干擾,有助於更好地交流和溝通,有助於實現心靈釋放的自由無拘束。也正因為這一點,現實生活中很多內向、孤僻、沉默的人,在網路上卻能自由、隨意、充分地表達內心想法。
2.可以獲取更多用以交流的知識。互聯網可以提供給人們大量知識性的信息,為跨文化交流提供更好的渠道,例如跨文化交流中的語言障礙,藉助新媒體就可以很好地消解。可以利用攜帶型電子詞典,互聯網上的很多在線語言翻譯,以及有些電信公司提供的翻譯服務。還可以利用網上教育資源,實現遠程、互動式的語言學習,獲得個性化的教育,讓語言學習更方便快捷。由此也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進而促進跨文化交流。即使是更深層次的不同文化之間的觀念的差異,同樣可以通過新媒體進行更多的了解。比如旅遊,這是跨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旅遊之前,在互聯網上搜索目的地的風土人情、民俗禮儀、土產小吃等信息,了解去過那裡的人們的旅遊攻略,當地居民的建議等等。通過這些方式獲取的信息既多又新,而且更真實。對於旅行者提前了解目的地的文化狀況,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流有很大幫助。
3.豐富交流的技巧。人們除可以在網路上了解相關的人際交往技巧外,還可以通過互聯網促進技巧的運用和提高。如上文所述的網路聊天、實時信息服務這樣的新媒體方式對於跨文化交流者的幫助。再比如數字電視的運用,可以更方便地製作、存儲眾多畫面清晰的節目,用戶也可以更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即時對傳播者的內容作出反饋,從而促進節目製作者進一步改良。再比如,在電腦特技發達的今天,可以很逼真地製作出一些歷史、文化場景,《阿凡達》里亦真亦幻的魔幻世界,讓觀眾感覺身臨其境。這種技術同樣可廣泛地應用於廣告製作等方面。通過數字技術,視聽的各種元素被流暢地結合在一起,能夠讓接收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其價值理念。
4.淡化場景的差異。傳播學者梅羅維茨在其代表作《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中指出,媒介的變化導致社會環境的變化,電子媒介重新組織了社會環境並削弱了物質場所(自然場所)對場景的重要性,使人們的經驗和行為不再受其所處場地的限制,也不受哪些人與他們生活在一起的限制。①這種理論在新媒體研究中同樣適用,在過去,地理原因使人們產生聚合的效應,而現在,互聯網會使在一段時間同時在線的人們感覺到默契,這正是新媒體對於人們生活的影響。通過新媒體,不同環境中的人被納入同一片虛擬的空間。新媒體造成的虛擬空間是交流者主動加入的,而且這一空間容許匿名,這就在更大程度上給予人們自由表達的權利,也就擁有了一個能夠輕松表達、坦誠交流的空間。同時,也淡化了歷史傳統的差異。②網路的時空特性還消解了人們由於時空差異而產生的交流障礙。
新媒體促進跨文化交流的方式
跨文化交流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網路媒體作為新媒體會越來越多地扮演著跨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但就目前來看,它的功能和特性等由於技術問題還未被充分發揮出來。但我們仍可以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充分發揮新媒體的獨特優勢來促進跨文化交流的進行,就以旅遊為例來分析。
傳統的旅遊是實地旅遊,旅遊者親自到達旅遊目的地,展開親身的體驗。但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今天,人們可以藉助互聯網去世界各地虛擬旅遊,模擬實景,構建出一個虛擬旅遊環境,幾乎是身臨其境般地游覽。還可以利用電子旅遊雜志在互聯網上旅遊,一本電子旅遊雜志很可能是某個著名旅遊景點的專題,藉助各種聲、光、色等技術條件立體全面地展示旅遊景點的狀況,當地民眾的生活習慣等,這些因素可以很逼真地在互聯網上顯示出來。在這種條件下,網路使用者可以虛擬為主人公,在精心製作的三維立體空間內進行旅遊觀賞活動,體驗異國風情、美味佳餚,當然也可以親自去異國他鄉進行實地體驗,這樣不同文化的交流可以在虛擬與現實中分別進行,也可以在某個時間進行二者的結合,彼此促進,這樣就提高了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帶來文化的融合。
除了旅遊這種方式之外,跨文化交流體現在互聯網上的內容還可以是在線出版等。這為不同文化間的人們更好地理解和認同創造了很好的途徑,獲取他國的文化產品,了解其文化狀況,還可以在不同文化間創造快捷方便的信息通道,中國人就可以和外國人進行溝通和交流,雙方也可以進行更全面的接觸。
新媒體是不斷變化的,未來的新媒體將發展出更多的形態,未來的跨文化交流也將更為深入和成熟,以開放、融合為特徵的新媒體傳播與跨文化交流,將為人類社會的和平與發展提供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