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引入新媒體

引入新媒體

發布時間:2020-07-27 14:04:19

1、談談新媒體技術的引入對教育教學產生了哪些影響

新媒體對教育傳播模式構成要素的影響
按照香農—韋弗傳播模式,典型的傳統教育傳播過程包括信源(教師)、編碼(教授)、信道(通道)、解碼(學習)、信宿(學生)、干擾和反饋七個組成要素。新媒體通過對傳播模式構成的各個要素產生影響,進而影響教育傳播過程。1.新媒體對信源(教師)的影響傳統上,教師的工作就是用大量所謂「真實的」知識去「填充」學生的頭腦①。根據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盧因的觀點,在群體傳播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信息的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渠道②。在教育傳播領域,教師即教育傳播過程中的「把關人」,他們將符合特定價值觀的經驗、知識和情感等通過教與學過程傳遞給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被動參與接受教師「把關」知識的過程,因此對教師依賴比較強(見圖2)。新媒體所具有的數字化、網路化特徵改變了學生獲取知識時對教師的依賴。學生和教師具有同等的機會面對知識。有時候學生所接觸的知識教師都不一定熟悉。因此,新媒體時代的教師不再扮演「把關人」的角色,轉而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新媒體促使教師角色發生了轉變(見圖3)。新媒體對教師的影響是巨大的。在過去的十年中誕生了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以適應這種變化,如21世紀技能標准,21世紀的學習、教育技術能力標准(學生、教師),知識建構,基於項目的學習,研究性學習等。21世紀的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應用這些理念和模式。2.新媒體對信宿(學生)的影響傳統教育中學生被視為等待填充的「容器」,他們會無條件地接受教師認為重要的東西。因此,學生學習通常是被動的和機械的。新媒體技術為個體參與傳播過程提供了一個雙向通道,學生在該過程中既是教學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的發布者。學習者個體因此可以主動參與到教育傳播活動中。情境認知理論認為,學習是通過個體參與實現的,是一個與學習夥伴共同創設(co-constitutive)的過程。該過程的參與者會通過相互之間的合作與溝通而發生改變或轉化①。因為新媒體,使學生與他人一起形成、發展和創造關於某一事物的共同知識和符合情境的個體知識,學生也從一個從被動的知識消費者轉變成為主動的知識創造者。新媒體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與學活動中。學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時,能夠及時、自由地進行自我表達,與他人(包括教師、專家、同學等)分享觀點,接受他人的判斷、評價,保持與他人的持續對話。在對話與交流過程中,學生可以實現對知識的深層理解。此外,由於新媒體的數字化和互動性特徵,學生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地獲取各種信息,實現按需學習,及時得到教師指導或學習支架的支持。通過直接嵌入學習資源的互動提示、實時或虛擬的幫助策略模型的引導,學習者可以實現不間斷學習。新媒體對學生的影響可以概括為:支持和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需求、想像力和求知慾;學生在參與式學習過程中將承擔更多學習責任;傳統教學中學生的角色、學習方式等將發生改變。3.新媒體對教育信息的影響教育信息一般指教育內容,包括知識、技能、思想、觀念等。通常情況下,教育信息以多種呈現方式蘊藏在載體中,如教科書、模型、掛圖等。傳統教育中的教學信息具有穩定性、結構化、組織化、專門性等特點,被知識精英所壟斷。獲取知識的途徑需要通過教師教、學生學的單向模式。傳統教育基本上是圍繞教科書上的教育信息進行。而當今社會,知識更新周期變短,對許多學科而言,知識的關聯性和時代性的預期值,已經從幾年和幾十年的周期降低到現在的幾個月和幾年②(P67),剛印到書本上的知識很可能就已經過時。教科書的知識內容一般很難保證及時更新,但是新媒體的應用能夠有效緩解傳統的紙質教材面對知識迅速貶值帶來的挑戰,因為相對於教科書從編撰到出版所需的時間跨度,終端用戶有時只需花費幾分鍾就能製作和傳播信息。新媒體拓展了信息傳播通道,提供了多樣化的信息來源,如數字圖書館、可分析的真實世界數據以及連接其他能夠提供信息、反饋和經驗的人等③(P7),讓人們置身於信息海洋中,可供選擇和獲取信息的范圍變得越來越寬泛。新媒體為信息傳播帶來的這種變化,為信息聯通、重組和再造創造了條件。在新媒體的支持下,學生除了接受課堂上教師講授的知識外,還可以獲取博客、開放式課程、網路資源庫等方面的知識,為學生實現對知識的加工提供了便利,促使信息呈現出活躍的、快速發展的和生成性的等新型特徵。新媒體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改變了教育信息的創造、傳播、分享和利用空間,促使參與者之間實現共同創造,並發展和形成了信息的雙向溝通模式。4.新媒體對教育傳播模式的影響基於講授主義的傳統教學模式是20世紀學校教育的主要模式。而在信息社會里,這種由教師將知識傳遞給學生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個人職業終身發展所需要的知識。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接受新知識和新觀點,而且是一個持續性的、探索性的和支持性的過程②(P40)。教學的重心從勤奮操練和練習轉向關注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上③(P1)。社會發展需要能夠反映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教育傳播模式。新媒體為新型教育傳播模式的構建提供了理想的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新媒體可以促進學生參與教學信息的傳播和反饋過程,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被民主式的平等對話關系所替代,單向、線性的教學過程轉變為互動、非線性教學。在新媒體創設的環境中,教師和學生通過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交流、討論、協商或探究活動,彼此了解和熟悉對方的思想和觀點,共同完成知識的創造和分享。這一過程與現代社會的知識觀一致。由於現代社會中新知識不斷衍生,人們已經難以完全擁有知識產品、並且完好無損地存儲在個體頭腦中,而應該「把它存儲在朋友那裡或技術中」①(P45),當需要的時候才去搜尋和獲取它。通過保持持續的對話關系,在解決問題或者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夠知道「誰會提供幫助」①(P13)。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只有保持對話關系,才能保證教學真正順利、有效地進行。由新媒體所帶來的海量信息通過不同的表徵形式(如文本、視頻、圖片或錄像等),擴充、表現和闡述知識的內部多樣性,實現傳遞思想、觀念、情感、信息和知識的目的,以滿足具有不同學習能力和學習風格的學生個性發展要求。新媒體支持的教育傳播模式可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如喜歡多感官通道的學生可以選擇多媒體組合方式呈現教學信息而學習;視覺型學習者可以利用圖片、圖表、錄像、試驗演示的觀察而學習。學生可以在物理的、虛擬的或者混合的多樣化學習環境中進行各種新型學習方式的學習,如基於資源的、基於探究的或者基於項目的學習等。新媒體支持學生提供學習反饋、獲得適應性幫助和支持,有利於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提供及時診斷和指導。因此,基於新媒體的學習能夠有效改善傳統教育中反饋缺乏或者滯後的現象。教師不是簡單地把知識傳遞給學習者,而是針對不同的學習者,設計、管理和維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多維度的學習環境。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幫助者,以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及時得到必要的學習支架或學習補救②。因此,新媒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成為學習的主人。教育傳播模式本質上是動態的、有機的和發展的。作為一個開放系統,教育傳播模式會根據不同的文化、技術和社會環境而發生相應變化。新媒體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改變了教育傳播過程中基本要素內涵及其彼此之間的關系,促使教育的傳播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逐漸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傳播模式轉變(見表1)。
技術通常會伴隨社會的進步而發展。新的技術層出不窮,會對教育造成持續性或者革命性的影響。新媒體的出現讓人們參與到一個更具互動性、以共同體為基礎的世界中,為我們共享經驗和探索知識創造了新的可能性,為變革和創新教育傳播模式注入了新的生機。隨著新媒體的應用,教育傳播模式呈現出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逐漸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轉變,並且呈現出互動性、非線性和數字化的特徵。同時,新媒體也讓教育面臨新一輪的挑戰。選擇的多樣性可能會造成學生選擇的無所適從感,並面臨諸多新的問題,包括如何在海量信息中選擇和組織有價值的信息,如何通過新媒體與他人建立、維持各種關系和身份以滿足個體的需要等。教師需要思考在新媒體參與構建的新型教學環境中如何重新定位、如何調整教學策略以便有效地應用新媒體技術。新媒體給教育傳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必將促進教育傳播模式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2、新媒體主要是指什麼??

新媒體主要包括基於技術進步引起的媒體形態的變革,尤其是基於無線通信技術和網路技術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電視、IPTV、手機終端等;二是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被應用於信息傳播的載體,例如樓宇電視、車載電視等。具體有:

1、手機媒體

藉助手機進行信息傳播的工具。手機媒體真正跨越了地域和電腦終端的限制,擁有聲音和振動的提示,能夠做到與新聞同步;接受方式由靜態向動態演變,受眾的自主地位得到提高,可以自主選擇和發布信息,信息的及時互動或暫時延宕得以自主實現,使得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完滿結合。

2、數字電視

數字電視就是從演播室到發射、傳輸、接收的所有環節都是使用數字電視信號或對該系統所有的信號傳播都是通過由0和1數字串所構成的數字流來傳播的電視類型。數字信號的傳播速率是每秒19.39兆位元組,如此大的數據流的傳遞保證了數字電視的高清晰度,克服了模擬電視的先天不足。

3、互聯網新媒體

互聯網新媒體包括網路電視、博客、播客、視頻、電子雜志等。網路電視以寬頻網路為載體,通過電視伺服器將傳統衛星電視節目經重新編碼成流媒體,經網路傳輸給用戶收看的視訊服務;電子雜志是用Flash的方式將音頻、視頻、圖片、文字及動畫等集成展示的一種新媒體。

4、戶外新媒體

戶外新媒體有別於傳統的戶外媒體形式(廣告牌、燈箱、車體等)的新型戶外媒體。戶外新媒體以液晶電視為載體,如樓宇電視、公交電視、地鐵電視、列車電視、航空電視、大型LED屏等,主要是新材料、新技術、新媒體、新設備的應用,或與傳統的戶外媒體形式的相結合。

(2)引入新媒體擴展資料:

新媒體根據使用主體及受眾群體的變化,可劃分為精英媒體階段、大眾媒體階段以及個人媒體階段。

1、精英媒體階段

在新媒體誕生之初的相當一段時間內,僅有為數不多的群體有機會接觸新媒體,並使用新媒體傳播信息,這部分人多數是媒介領域的專業人士,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及社會階層身份,因此這一時期是精英媒體階段。

2、大眾媒體階段

當新媒體大規模發展並得到普及時,其發展歷程就進入到了大眾媒體階段。由精英媒體向大眾媒體發展,離不開媒介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傳播成本的下降,新媒體以更低廉的傳播成本、更便捷的傳播方式以及更豐富的信息傳播內容成為一種大眾媒體。

3、個人媒體階段

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及普及,以往沒有占據媒體資源和平台,且具備媒介特長的個體,開始逐漸通過網路來發表自己的言論和觀點,通過平台展示給受眾,這是個人媒體階段到來的一個標志。

3、如何打造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媒體產品

 一、內容為王:一種妨礙媒體轉型的思維定式
為社會提供有價值的新聞和信息一直是傳統媒體安身立命的基礎,也是維系其平台價值的重要保障。在互聯網充分發育之前,內容為王的確是傳統媒體的制勝法則,幫助許多媒體開拓了市場、創造了價值,高品質的傳統媒體也因此享受了一段時間不短的繁榮與增長。
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與傳統媒體有關的一切。伴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演進,傳統媒體一直在新的信息傳播格局中不斷調整自身的定位,但內容為王作為傳統媒體的信條,幾乎沒有得到過根本的撼動。許多人相信,即使是在移動互聯時代,有價值的內容依然是稀缺資源,能持續為媒體帶來收益。然而,這一信條並未得到市場的認可,傳統媒體的內容的市場價值在不斷貶值。而且,回過頭來看,內容為王的思維定式也是阻礙傳統媒體成功轉型的一個重要原因。
隨著論壇、博客的興起,網媒開始成為事實上的主流媒體,對社會現實的影響日益凸顯,一些人因此走紅了,一些人因此倒下了,一些突發事件和社會沖突因此得到了迅速處理。不過,與社會的普遍認知相反,在當時的許多傳統媒體內部彌漫的卻是這樣一種聲音:即使網上炒得再熱鬧,最終必須有傳統媒體的介入才能推動問題的解決,成為社會的主流議題。此時,傳統媒體人對內容為王,對自己的議題設置能力仍然有著充分的自信。
步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後,短時間內獲得爆炸式發展的微博、微信及自媒體,再一次吞噬了傳統媒體作為內容源的地盤。政府機構和社會各類組織、企業家、明星紛紛通過自媒體發布消息,政策信息在第一時間得到公布,有關社會突發事件的信息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互聯網上分享、傳遞,此時,不願放棄內容為王的傳統媒體人再一次對其信條做出修正,稱在移動互聯時代,傳統媒體唯有摒棄簡單的動態信息報道、強化深度報道和言論建設才有出路。從積極角度看,這是傳統媒體適應移動互聯時代的又一次積極調整;但從歷史角度觀察,我們也可以將之視為一種退守。但是,這樣的退守守得住傳統媒體的據點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當絕大部分人的閱讀平台轉移到移動互聯網,當更多的機構、組織和個人,包括傳統媒體自身,開始在新媒體平台上生產和發布類似的高品質深度報道和言論產品後,傳統媒體所謂的內容為王就會面臨越來越多的尷尬。
注重內容建設、把內容視為圭臬,即使在當下也是正確的。但是,在一個傳播環境發生根本變革的新形勢下,固守內容為王,以為傳統媒體只要生產出優質的內容就可以獨步市場,而不去面對受眾閱讀習慣改變、閱讀平台逐漸轉移、新聞分發渠道變得日益重要等現實挑戰,一味沉浸在內容優勢的幻象之中,只會貽誤傳統媒體變革發展的契機。

二、互聯網思維與媒體融合轉型的三個著力點
對於傳統媒體人來說,用互聯網思維替代內容為王的信條,是一次觀念上的革命,它意味著傳統媒體人走出內容為王的幻象,用互聯網思維回望過往的轉型探索之路,重新審視這些年來傳統媒體生產的內容、提供的服務、構建的平台與贏利模式。
結合傳統媒體轉型探索的時代課題,筆者以為,互聯網思維至少包括如下方面的內容:
平台思維。成功的互聯網企業總是善於並著力打造一個鏈接各方的開放、共享、共贏的平台。對於欲尋求轉型的傳統媒體來說,平台既是內容的發布場所,也是受眾參與新聞生產、獲取各種服務的場所,更是傳統媒體藉以聚集用戶、獲取流量並最終獲得收益的必需載體。其實,每家傳統媒體本身即是一個平台,只不過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這個平台在萎縮,其價值在貶損。因應移動互聯時代的需要,傳統媒體必須打造屬於自己的網上新平台,形成自己的網路入口。
免費思維。成功的互聯網企業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通過免費的方式提供產品和服務,藉此提升用戶體驗,積聚用戶數量,並培養和建立起用戶行為的路徑依賴。抱持內容為王信條的傳統媒體,此前都希望通過售賣內容來獲取收益,國內媒體孜孜以求的以合理價格出售自己的內容使用權以及國際上《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泰晤士報》等嘗試的付費牆模式,都屬於此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嘗試最終很可能不會取得成功,因為它們從根本上是背離互聯網精神的,或者說這些策略根本沒有互聯網化,即使短時間內取得了一些收益,但終究會被免費的互聯網模式所顛覆。
用戶思維。在移動互聯時代,無論是企業還是產品,只有找到了用戶的痛點,滿足了用戶的普遍需求,為用戶創造了價值,才會被用戶所認可。所以,成功的互聯網企業任何時候都必須把用戶的需求和體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媒體,必須改變那種大一統的單向傳播格局,適應不同的用戶需求,為其定製符合其需要的信息產品,而不能像以前一樣,不管別人需不需要,硬是塞給對方一堆有用或無用的東西。此外,傳播的路徑也不能是單向的,而應該在互動中獲得用戶對產品的反饋,並及時調整、完善產品,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需求。
產品思維。產品思維要求企業為用戶提供極致的產品。生產極致的產品,不僅有利於留住已有用戶,還可以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吸引新的用戶,因為好的產品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社交時代,是會說話、能夠自傳播起來的。對於傳統媒體人而言,具備產品思維至關重要。我們之前習慣於為所有用戶提供同樣品類、規格和品質的信息,而非滿足不同人群個性化需要的產品化信息,難以在用戶中形成穩定的消費。傳統媒體要實現轉型,首先加強對獨特的信息產品的研發,這樣才能將所謂的內容優勢轉化成有商業模式的信息產品。
根據如上對互聯網思維的幾個認識,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筆者以為,傳統媒體要打造新媒體產品,應著重在如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打造屬於自己的傳播平台。沒有自己的平台,媒體就無法建立影響力,無法聚集用戶和流量,當然就更談不上將用戶和流量變現,重新思考平台建設,是傳統媒體的當務之急。在移動互聯時代,新的平台最好是基於移動互聯網的。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和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人們獲取信息的平台逐漸轉移到移動互聯網上,為適應這一變化趨勢,傳統媒體應該把有限的資金和資源投入建立移動互聯平台之上。繼續把資金和資源投入桌面互聯網上,可能不會產生太多收益。當然,平台建設也要量力而行。在沒有足夠的技術和資金力量開發新平台的情況下,利用微博、微信等公共技術平台,或者利用公共平台開放的介面進行再開發,或許是一個不錯的策略。
第二,從用戶需求甚至商業模式出發進行產品的內容定位。在桌面互聯網時代,新聞門戶網站是有價值的。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網路門戶贏者通吃的時代正在成為過去,其商業模式也在面臨挑戰。在移動互聯時代,傳統媒體在建立的新的傳播平台上最適宜運行本地化的重度垂直化社交產品。一方面,這類產品更容易滿足人們對於某一方面信息和服務的深度需求,有利於增強用戶粘性;另一方面,重度垂直化社交產品的目標用戶清晰,有利於開展線上線下的服務活動,吸納與產品屬同一領域的廣告投入,兌現產品的商業模式。
第三,創新新媒體產品的商業模式。雖然有論者認為,當用戶和流量達到一定量級,就會引起質變,但是,除了廣告之外,如果沒有預留平台介面,用戶和流量不會自動轉化成商業價值。傳統媒體在研發產品之初,就要對其商業模式有清晰的設計,甚至如前所述,可以根據商業模式的要求,倒推產品的內容定位。廣告、線下活動,O2O(線上線下的物品和服務銷售),都是可以考慮的商業模式。

三、向編輯部變革要未來
這些年來,傳統媒體在推進融合發展方面做了許多探索,但都收效不大,除了喻國明教授所言的整體應對策略失誤之外,也與固有的編輯部架構、運行模式和考評機制不能適應媒體融合的發展需要有關。對傳統的編輯部進行重構、對沿襲多年的編輯部運行和考評機制進行完善和變革,已是擺在媒體人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筆者以為,要實現融合發展的目標,打造出在移動互聯時代有商業價值的新媒體產品,傳統媒體至少應該在如下四個方面做出新的探索:
第一,圍繞產品核心構建各個作業單元。
在以前,傳統媒體往往是按照地域和專業來架構編輯部的。比如,報社通常將編輯部分成要聞部、本市新聞部、國內新聞部、國際新聞部、財經新聞部、文化體育新聞部,許多都市報還有副刊和專刊編輯部。為適應新媒體發展的需要,許多報社還在常規的編輯部設置之外,組建了新媒體部門。這樣的部門劃分,可能符合傳統的新聞採集和傳播要求,但是,它並不符合新媒體環境下對作為產品的信息的生產要求。一方面,這樣的劃分過粗,不符合生產重度垂直化細分新聞產品的需要;另一方面,在這樣的結構之下,新、舊媒體部門實際上是完全割裂的,傳統的編輯部門仍是老大,而新媒體、新技術部門不過是傳統報業生產的附庸,是不可能發揮出重要作用的。傳統媒體在移動互聯時代打造新媒體產品,應該圍繞產品核心重構編輯部的部門設置,並且應該讓從事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人員完全融合在一起。
第二,推行編輯主導制,強化「新聞中樞」的主導作用。
推行編輯主導制,實際上就是產品經理負責制。在傳統報社的運行模式中,有的因為記者力量較強,因而實行記者主導制。記者往往能夠獨立發現線索和選題,並控制著報道的方向和進程,而編輯常常是在後方做整合、組版的工作;有的則是編輯力量較強,因而實行編輯主導制,由編輯來決定選題、指揮記者、控制報道方向和最終的版面呈現。在互聯網沒有充分發展的時代,編輯主導制和記者主導制都有其合理性和益處,一家媒體是選擇編輯主導制還是記者主導制,主要視各家媒體的編輯、記者力量強弱對比而定。但在移動互聯時代追求及時、互動、整合傳播的新形勢下,強化編輯組的新聞中樞作用、實行編輯主導制,應該是一種理想的選擇。因為此種運行機制,最有利於根據新聞的進展、受眾的反饋和互動,對傳播內容和策略做出及時有效的調整。而記者為主導的運行機制,根本無法滿足及時、互動、整合傳播的新要求。
第三,簡化生產流程,優化授權規定。
在傳統報社的內容生產體系中,新聞的采寫、編輯、審核、發布等都有著嚴格的程序限制和授權規定,這也是傳統媒體報道的權威性和公信力的一個重要保障。但是,如果把這種有著嚴格程序限制和授權規定的生產流程引入新媒體產品的生產製作中,就會產生嚴重的問題,因為這種流程根本無法因應網路傳播的即時性、互動性的要求,所以,有必要對生產流程進行適度簡化,對授權規定進行適當調整,並保障關鍵環節的人員配置,以避免因為流程和授權改變而出現問題或紕漏。
第四,引入外部評價,實行結果考核制。
在傳統的編輯部中,對編輯、記者的考核由數量和質量兩個因素決定。對於記者來說,數量指的是見諸報端的稿件數量;對於編輯而言,數量則是編輯的版面數量。至於質量標准,則主要取決於報紙內部的質量監控部門的判斷和評價。在實際的執行中,容易出現考核指標過於偏重數量、質量考評等主觀性過強的問題,而對媒體的影響力和生存發展至關重要的外部評價指標往往沒有納入進來。傳統媒體要實現轉型,必須重視受眾或用戶對內容產品的反饋,特別是要把作品的閱讀量、轉載率等客觀傳播指標納入進來,並以此作為決定員工薪酬和績效的重要標尺之一。

4、如何打造移動互聯時代的新媒體產品

 一、內容為王:一種妨礙媒體轉型的思維定式
為社會提供有價值的新聞和信息一直是傳統媒體安身立命的基礎,也是維系其平台價值的重要保障。在互聯網充分發育之前,內容為王的確是傳統媒體的制勝法則,幫助許多媒體開拓了市場、創造了價值,高品質的傳統媒體也因此享受了一段時間不短的繁榮與增長。
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與傳統媒體有關的一切。伴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演進,傳統媒體一直在新的信息傳播格局中不斷調整自身的定位,但內容為王作為傳統媒體的信條,幾乎沒有得到過根本的撼動。許多人相信,即使是在移動互聯時代,有價值的內容依然是稀缺資源,能持續為媒體帶來收益。然而,這一信條並未得到市場的認可,傳統媒體的內容的市場價值在不斷貶值。而且,回過頭來看,內容為王的思維定式也是阻礙傳統媒體成功轉型的一個重要原因。
隨著論壇、博客的興起,網媒開始成為事實上的主流媒體,對社會現實的影響日益凸顯,一些人因此走紅了,一些人因此倒下了,一些突發事件和社會沖突因此得到了迅速處理。不過,與社會的普遍認知相反,在當時的許多傳統媒體內部彌漫的卻是這樣一種聲音:即使網上炒得再熱鬧,最終必須有傳統媒體的介入才能推動問題的解決,成為社會的主流議題。此時,傳統媒體人對內容為王,對自己的議題設置能力仍然有著充分的自信。
步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後,短時間內獲得爆炸式發展的微博、微信及自媒體,再一次吞噬了傳統媒體作為內容源的地盤。政府機構和社會各類組織、企業家、明星紛紛通過自媒體發布消息,政策信息在第一時間得到公布,有關社會突發事件的信息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互聯網上分享、傳遞,此時,不願放棄內容為王的傳統媒體人再一次對其信條做出修正,稱在移動互聯時代,傳統媒體唯有摒棄簡單的動態信息報道、強化深度報道和言論建設才有出路。從積極角度看,這是傳統媒體適應移動互聯時代的又一次積極調整;但從歷史角度觀察,我們也可以將之視為一種退守。但是,這樣的退守守得住傳統媒體的據點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當絕大部分人的閱讀平台轉移到移動互聯網,當更多的機構、組織和個人,包括傳統媒體自身,開始在新媒體平台上生產和發布類似的高品質深度報道和言論產品後,傳統媒體所謂的內容為王就會面臨越來越多的尷尬。
注重內容建設、把內容視為圭臬,即使在當下也是正確的。但是,在一個傳播環境發生根本變革的新形勢下,固守內容為王,以為傳統媒體只要生產出優質的內容就可以獨步市場,而不去面對受眾閱讀習慣改變、閱讀平台逐漸轉移、新聞分發渠道變得日益重要等現實挑戰,一味沉浸在內容優勢的幻象之中,只會貽誤傳統媒體變革發展的契機。

二、互聯網思維與媒體融合轉型的三個著力點
對於傳統媒體人來說,用互聯網思維替代內容為王的信條,是一次觀念上的革命,它意味著傳統媒體人走出內容為王的幻象,用互聯網思維回望過往的轉型探索之路,重新審視這些年來傳統媒體生產的內容、提供的服務、構建的平台與贏利模式。
結合傳統媒體轉型探索的時代課題,筆者以為,互聯網思維至少包括如下方面的內容:
平台思維。成功的互聯網企業總是善於並著力打造一個鏈接各方的開放、共享、共贏的平台。對於欲尋求轉型的傳統媒體來說,平台既是內容的發布場所,也是受眾參與新聞生產、獲取各種服務的場所,更是傳統媒體藉以聚集用戶、獲取流量並最終獲得收益的必需載體。其實,每家傳統媒體本身即是一個平台,只不過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這個平台在萎縮,其價值在貶損。因應移動互聯時代的需要,傳統媒體必須打造屬於自己的網上新平台,形成自己的網路入口。
免費思維。成功的互聯網企業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通過免費的方式提供產品和服務,藉此提升用戶體驗,積聚用戶數量,並培養和建立起用戶行為的路徑依賴。抱持內容為王信條的傳統媒體,此前都希望通過售賣內容來獲取收益,國內媒體孜孜以求的以合理價格出售自己的內容使用權以及國際上《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泰晤士報》等嘗試的付費牆模式,都屬於此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嘗試最終很可能不會取得成功,因為它們從根本上是背離互聯網精神的,或者說這些策略根本沒有互聯網化,即使短時間內取得了一些收益,但終究會被免費的互聯網模式所顛覆。
用戶思維。在移動互聯時代,無論是企業還是產品,只有找到了用戶的痛點,滿足了用戶的普遍需求,為用戶創造了價值,才會被用戶所認可。所以,成功的互聯網企業任何時候都必須把用戶的需求和體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媒體,必須改變那種大一統的單向傳播格局,適應不同的用戶需求,為其定製符合其需要的信息產品,而不能像以前一樣,不管別人需不需要,硬是塞給對方一堆有用或無用的東西。此外,傳播的路徑也不能是單向的,而應該在互動中獲得用戶對產品的反饋,並及時調整、完善產品,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需求。
產品思維。產品思維要求企業為用戶提供極致的產品。生產極致的產品,不僅有利於留住已有用戶,還可以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吸引新的用戶,因為好的產品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社交時代,是會說話、能夠自傳播起來的。對於傳統媒體人而言,具備產品思維至關重要。我們之前習慣於為所有用戶提供同樣品類、規格和品質的信息,而非滿足不同人群個性化需要的產品化信息,難以在用戶中形成穩定的消費。傳統媒體要實現轉型,首先加強對獨特的信息產品的研發,這樣才能將所謂的內容優勢轉化成有商業模式的信息產品。
根據如上對互聯網思維的幾個認識,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筆者以為,傳統媒體要打造新媒體產品,應著重在如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打造屬於自己的傳播平台。沒有自己的平台,媒體就無法建立影響力,無法聚集用戶和流量,當然就更談不上將用戶和流量變現,重新思考平台建設,是傳統媒體的當務之急。在移動互聯時代,新的平台最好是基於移動互聯網的。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和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人們獲取信息的平台逐漸轉移到移動互聯網上,為適應這一變化趨勢,傳統媒體應該把有限的資金和資源投入建立移動互聯平台之上。繼續把資金和資源投入桌面互聯網上,可能不會產生太多收益。當然,平台建設也要量力而行。在沒有足夠的技術和資金力量開發新平台的情況下,利用微博、微信等公共技術平台,或者利用公共平台開放的介面進行再開發,或許是一個不錯的策略。
第二,從用戶需求甚至商業模式出發進行產品的內容定位。在桌面互聯網時代,新聞門戶網站是有價值的。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網路門戶贏者通吃的時代正在成為過去,其商業模式也在面臨挑戰。在移動互聯時代,傳統媒體在建立的新的傳播平台上最適宜運行本地化的重度垂直化社交產品。一方面,這類產品更容易滿足人們對於某一方面信息和服務的深度需求,有利於增強用戶粘性;另一方面,重度垂直化社交產品的目標用戶清晰,有利於開展線上線下的服務活動,吸納與產品屬同一領域的廣告投入,兌現產品的商業模式。
第三,創新新媒體產品的商業模式。雖然有論者認為,當用戶和流量達到一定量級,就會引起質變,但是,除了廣告之外,如果沒有預留平台介面,用戶和流量不會自動轉化成商業價值。傳統媒體在研發產品之初,就要對其商業模式有清晰的設計,甚至如前所述,可以根據商業模式的要求,倒推產品的內容定位。廣告、線下活動,O2O(線上線下的物品和服務銷售),都是可以考慮的商業模式。

三、向編輯部變革要未來
這些年來,傳統媒體在推進融合發展方面做了許多探索,但都收效不大,除了喻國明教授所言的整體應對策略失誤之外,也與固有的編輯部架構、運行模式和考評機制不能適應媒體融合的發展需要有關。對傳統的編輯部進行重構、對沿襲多年的編輯部運行和考評機制進行完善和變革,已是擺在媒體人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筆者以為,要實現融合發展的目標,打造出在移動互聯時代有商業價值的新媒體產品,傳統媒體至少應該在如下四個方面做出新的探索:
第一,圍繞產品核心構建各個作業單元。
在以前,傳統媒體往往是按照地域和專業來架構編輯部的。比如,報社通常將編輯部分成要聞部、本市新聞部、國內新聞部、國際新聞部、財經新聞部、文化體育新聞部,許多都市報還有副刊和專刊編輯部。為適應新媒體發展的需要,許多報社還在常規的編輯部設置之外,組建了新媒體部門。這樣的部門劃分,可能符合傳統的新聞採集和傳播要求,但是,它並不符合新媒體環境下對作為產品的信息的生產要求。一方面,這樣的劃分過粗,不符合生產重度垂直化細分新聞產品的需要;另一方面,在這樣的結構之下,新、舊媒體部門實際上是完全割裂的,傳統的編輯部門仍是老大,而新媒體、新技術部門不過是傳統報業生產的附庸,是不可能發揮出重要作用的。傳統媒體在移動互聯時代打造新媒體產品,應該圍繞產品核心重構編輯部的部門設置,並且應該讓從事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人員完全融合在一起。
第二,推行編輯主導制,強化「新聞中樞」的主導作用。
推行編輯主導制,實際上就是產品經理負責制。在傳統報社的運行模式中,有的因為記者力量較強,因而實行記者主導制。記者往往能夠獨立發現線索和選題,並控制著報道的方向和進程,而編輯常常是在後方做整合、組版的工作;有的則是編輯力量較強,因而實行編輯主導制,由編輯來決定選題、指揮記者、控制報道方向和最終的版面呈現。在互聯網沒有充分發展的時代,編輯主導制和記者主導制都有其合理性和益處,一家媒體是選擇編輯主導制還是記者主導制,主要視各家媒體的編輯、記者力量強弱對比而定。但在移動互聯時代追求及時、互動、整合傳播的新形勢下,強化編輯組的新聞中樞作用、實行編輯主導制,應該是一種理想的選擇。因為此種運行機制,最有利於根據新聞的進展、受眾的反饋和互動,對傳播內容和策略做出及時有效的調整。而記者為主導的運行機制,根本無法滿足及時、互動、整合傳播的新要求。
第三,簡化生產流程,優化授權規定。
在傳統報社的內容生產體系中,新聞的采寫、編輯、審核、發布等都有著嚴格的程序限制和授權規定,這也是傳統媒體報道的權威性和公信力的一個重要保障。但是,如果把這種有著嚴格程序限制和授權規定的生產流程引入新媒體產品的生產製作中,就會產生嚴重的問題,因為這種流程根本無法因應網路傳播的即時性、互動性的要求,所以,有必要對生產流程進行適度簡化,對授權規定進行適當調整,並保障關鍵環節的人員配置,以避免因為流程和授權改變而出現問題或紕漏。
第四,引入外部評價,實行結果考核制。
在傳統的編輯部中,對編輯、記者的考核由數量和質量兩個因素決定。對於記者來說,數量指的是見諸報端的稿件數量;對於編輯而言,數量則是編輯的版面數量。至於質量標准,則主要取決於報紙內部的質量監控部門的判斷和評價。在實際的執行中,容易出現考核指標過於偏重數量、質量考評等主觀性過強的問題,而對媒體的影響力和生存發展至關重要的外部評價指標往往沒有納入進來。傳統媒體要實現轉型,必須重視受眾或用戶對內容產品的反饋,特別是要把作品的閱讀量、轉載率等客觀傳播指標納入進來,並以此作為決定員工薪酬和績效的重要標尺之一。

5、高校為什麼願意引進新媒體的東西?它帶給了學生什麼好處?

首先,有權沒收或扣留學生

物品沒收,扣留財物屬於行政處罰的范疇,但作為學校教育機構顯然沒有這樣的權利。行政處罰的實施必須有相應資質的身體,根據中國在1996年頒布了「行政處罰法」,享有下列主要類別的行政處罰權:點擊看詳細1.依法,以刑的執行管理。中國的「行政處罰法」第十五條規定:「由行政機關行政處罰必須在法定授權范圍內實施行政處罰的權利。」點擊看詳細2.經法律授權的組織。 「行政處罰法」第十七條規定:「經法律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職能可以在授權范圍內實施行政處罰。」點擊看詳細3.委託行政機關組織。 「行政處罰法」第十八條:「依照法律,法規或者規章,可以委託組織符合本法第十九條規定的條件強加其法定許可權范圍內的行政處罰,不得授權任何其他行政機關或組織。個人實施行政處罰委託的行政處罰的執行委員會,執行機構的行為應當負責監督和法律責任的行為委託授權范圍內組織的後果,委託他人代為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 ..不得再委託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實施行政處罰「根據該法第19條:」受委託的公共事務的組織必須滿足事業組織:(以下條件的管理)依法設立的;(二)熟悉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業務的工作人員; (iii)需要進行技術檢查或者違規的條件,組織相應的技術檢查或者技術鑒定「,點擊看詳細兩所學校。學生財產侵權的法律救濟

技術鑒定
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公民的兩個基本權利具備的。毫無疑問,學生對自己的手機及其他個人物品享有法人財產權,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隨意剝奪。對於學校沒收或扣留, 「教育法」破壞了學生的財產,罰款等行為,學生可以尋求依照中國的法律補救辦法,該法第42條第四款規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權利:學校不服給予上訴處罰向有關部門,對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投訴的合法權益或法律提起訴訟。 「點擊看詳細1.投訴
中國
投訴是指公民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的損害時向有關部門進行行政原因,請求進行審查和系統處理。具體而言,學生或老師為學校侵犯財產權的行為,可向教育委員會,學校的上級主管部門。點擊看詳細 BR>
2,點擊看詳細的訴訟官司是救災的另一種方法。學生可以申請法院訴訟學校財產歸還,如果因沒收或扣押的財產,使學生失去,損壞等的情況下,學校可以要求賠償。點擊看詳細的投訴和訴訟兩種方式的法律補救辦法是不沖突的,財產權利受到侵害,如果從學校或老師的學生,學生可以選擇之一兩種方式,或同時既要尋求法律救濟。點擊看詳細第三,如何解決沖突,點擊看詳細一方面,學校財產的學校財產的學生管理和沒收截留學生的行為是由於需要管理的思想產生一定的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的教學秩序確實會使用手機。由於一些教師說:「當一個電話打過來上課,全班都會受到影響;老師在講台上的課,發現學生在下面發簡訊,也不能說,不說是不是,講課的情緒將被破壞的。「另一方面,行動電話作為學生的個人財產,當然,應該受到法律保護。隨著行動電話和現代通訊工具的普及,也成為保持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聯系的重要工具。因此,學校在教學管理應盡量避免使用粗暴的管理,應嚴格按照法律學校管理解決產權和學生之間的矛盾。例如,學生在使用手機,禁止在這個問題上,學校可以採取電話,如父母的回報,而不是簡單地沒收或扣留。

6、新媒體環境下如何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事關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戰略工程。我們黨歷來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論研究、課程設置、隊伍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績。近年來,以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為依託的新媒體迅速發展,在改變大學生生活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的同時,也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從機遇方面看,新媒體海量、快速、交互、生動等特點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載體、新平台,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有效利用就能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從挑戰方面看,新媒體虛擬、開放、難以掌握和監控等特點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許多新矛盾、新問題,迫切要求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在這種情況下,廣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全面把握新媒體的特性,趨利避害、發揮優勢,利用新媒體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依託新媒體搭建平台,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間。利用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多優勢,比如,新媒體功能強大、應用廣泛,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容量無限的新陣地;信息傳播方式多樣生動,符合大學生希望平等交流的心理特徵和接受習慣,有利於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在堅持課堂教育、主題活動、社會實踐、志願服務等傳統方式的基礎上,把新媒體引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論壇、博客、微博和專業網站等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從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間。
通過新媒體加強互動,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較強的單向性特徵,而新媒體條件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雙向、交互、開放的。這有利於發揮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特別是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但是,由於新媒體尤其是互聯網上的信息內容繁多而蕪雜,也由於大學生存在一定的獵奇心理、判斷力不夠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受到一定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盡可能地通過新媒體與大學生加強互動,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認真做好相應的引導工作。一方面,可以利用論壇、博客、微博等進行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溝通交流,針對大學生的特點和思想困惑,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大學生的心坎上;另一方面,建設和完善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豐富其內容、改進其形式,為大學生提供互動平台。學校各部門則應加強協調、形成合力,建立必要的信息監督機制,倡導健康文明上網,營造良好網路環境。
利用新媒體開展學習,提高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不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業務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新形勢新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應不斷提高政治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確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確方向;又應不斷提高媒介素養和運用新媒體的能力,確保有效利用新媒體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兩課」教學中,應積極發掘網路資源,隨時更新教育素材,並善於利用圖片、動畫等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充實、形式更生動。在日常管理中,應注重利用新媒體開展相關調研和測評,了解和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心理狀況、精神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貼近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取得更好效果。

7、在新媒體時代如何進行市場營銷

營銷的本質是產品信息的傳播,受眾者需要你的產品時,就會主動尋找你買產品了。所以不論什麼時代,都需要傳播信息,所不同的是藉助什麼平台傳播信息而已,現在呢,微信很火,你就可以藉助微信平台傳播你的信息,這就所謂的新媒體時代的市場營銷了。

8、新媒體就是自媒體嗎?包括哪些?

新媒體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廣義的新媒體是和傳統媒體相對的一個概念,泛指報紙、廣播、電視、通訊社這些傳統媒體形態之外的新的媒體形態,比如移動電視、電子報紙、IPTV、網路媒體、公共電子屏幕等。但現在提及新媒體,大多使用狹義的概念,指的是基於互聯網技術的新的媒體形態,比如網站、論壇、博客以及「兩微一端」等。自媒體只是新媒體的一種。

與引入新媒體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