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數據與新媒體之間又存在著什麼樣的聯系呢?大數據給新媒體帶來了哪些新變化?
大數據之所以可能成為一個時代,在很多程度上是因為這是一個可以由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八面出擊,處處結果的社會運動,而不僅僅是少數專家學者的研究對象。數據產生於各行各業,這場變革也必將影響到各行各業,因此,機遇也蘊含於各行各業。致力於IT創業的人們緊緊盯著這個市場,洞察著每一個機遇。
數據對於科學進步有推動的作用,而海量數據對數據的分析既帶來了機遇,也構成了新的挑戰。隨著大數據的迅速發展,許多企業開始著手於大數據分析項目。大數據的能量和其為企業帶來的競爭力優勢已經逐漸顯現,現在大數據已經成為商業智能、分析和數據管理市場領域中討論度最高的話題之一,當然也是最熱門的流行語之一。
如果說雲計算主要提供了強大的後台運算能力,對大眾來說,看不見摸不著;那麼大數據卻是和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關的。大數據應用隨處可見可感可知。
未來會在內容自動采編、智能個性化推薦、數字化設備皮膚化(可穿戴設備、人體植入式設備...)的基礎上,形成一個跨平台(SEM、展示廣告位、信息流廣告位、訂閱推薦位...)、跨內容形式(文本、流媒體...)、跨交易類型(用戶付費訂閱、用戶付費購買、廣告主付費推廣、平台付費內容采編...)的內容交易所。
2、新媒體有哪些特點?
新媒體有全方位的數字化、有互動性、個性化等特點。
一. 全方位的數字化
新媒體最為顯著的特點即數字化的傳播方式。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必然帶來數字化傳播方式。新媒體通過全方位的數字化過程,將所有的文本縮減成二進制元編碼,並且可以採用同樣的生產、分配與儲存的過程。
二. 互動性
提及新媒體最常提到的就是其交互性。傳統的大眾媒介都是單向式傳播,但新媒體則突破了單向傳播,增強了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互動性。新媒體以其新興技術新興,特別是互聯網,可以連接網上任一用戶,實現網路信息資源共享,使用戶之間無障礙溝通交流。
三. 個性化
新媒體實現了信息傳播與收閱的個人化。以網路環境為基礎,基於信息用戶的信息使用習慣、偏好和特點向用戶提供滿足其各種個性化需求的服務。這種新媒體提供的個性化信息服務,令信息的傳播者針對不同的受眾提供個性化服務。
(2)新媒體數字化擴展資料:新媒體存在的問題:
1. 我國網民數量激增,但分布不均。調查顯示,城市網民,尤其是大城市網民是主力軍。知識、信息之間的這一鴻溝將會變得更寬而不是更窄。
2. 網民素質良莠不齊。網民擁有自由發表意見的平台,但此類言論自由隨意、導向不明,甚至部分網民熱於揭人隱私、製造謠言,而導致偏激和非理性、盲從與沖動。
3. 虛假信息多。目前,網路上頻繁出現一些虛假、低俗等有害信息給構建健康文明網路造成了極壞影響。
3、數字營銷和新媒體營銷的區別?
數字化營銷:是使用數字傳播渠道來推廣產品和服務的實踐活動,從而以一種及時,相關,定製化和節省成本的方式與消費者進行溝通。 數字營銷包含了很多互聯網營銷(網路營銷)中的技術與實踐,但它的范圍要更加廣泛,還包括了很多其它不需要互聯網的溝通渠道。因此,數字營銷的領域就涵蓋了一整套元素,如:手機,簡訊/彩信,顯示/橫幅廣告以及數字戶外廣告等。
新媒體營銷:新媒體營銷是基於特定產品的概念訴求與問題分析,對消費者進行針對性心理引導的一種營銷模式,從本質上來說,它是企業軟性滲透的商業策略在新媒體形式上的實現,通常藉助媒體表達與輿論傳播使消費者認同某種概念、觀點和分析思路,從而達到企業品牌宣傳、產品銷售的目的。
4、什麼是數字新媒體?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大眾傳播領域的數字化進程也日益加速,越來越多的數字媒體開始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如模擬電視加上機頂盒改造成為數字電視後人們可以自主地選擇喜愛的節目,手機不僅可以通話還可以收看視頻,數字電影、數字廣播讓人們真切的體驗到高清晰、便捷等數字化品質的享受,此外衛星電視、網路電視等也紛至沓來,中國的數字媒體產業正在數字媒體的普及和發展中日漸成型成長。
數字廣播技術是數字電子技術及微電子技術發展的結果,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數字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數字廣播創造了條件,歐洲、美國、日本都相繼提出了自己的數字聲音廣播標准或方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建立實驗網和單頻網。
中國政府也已將數字廣播列入國家重點科技產業工程之一,並多年分別進行了Eureka-147系統數字廣播、數字衛星廣播系統(DSB)和數字中短波(DRM)的試驗。數字廣播,是指以數字音頻技術為基礎、計算機技術為輔助的廣播,節目信號傳輸的載體是數字音頻信號,節目播出也是數字音頻信號。數字音頻技術就是把聲音數字化,並在數字狀態下進行傳輸、記錄、重放及其他加工處理等一整套的技術。數字廣播又主要包括數字音頻廣播(DAB)、數字AM廣播(DRM)和衛星數字廣播(DSB)。
傳播方式
節目數字化-播控中心輸出-地方廣電接收-數字電視播出
5、如何做新媒體數據化運營
目標人群的「畫像」信息提取
(1)目標人群的年齡分析
3位作家單條新媒體文章對應粉絲年齡分布
從上圖可以看出,韓寒、郭敬明和李尚龍的微博粉絲的年齡段主要集中在「19-24歲」這個區間,這是「第一集團「,而「第二集團」是「25-34歲」這個年齡段區間,而韓寒的粉絲年齡段「第一集團「和」第二集團「人群相差無幾,不過這也好解釋,他的文風犀利但有深度,有自己的人生哲學(對比《後會無期》與《小時代》系列、《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即可知)俘獲廣大80後粉絲有關。
綜上所述,該公眾號主要面向人群是19-24歲這個年齡段的人群,次要人群為25-34歲,據一般常識判斷,粉絲群體應涵蓋學生群體(高中生、大學生)、白領群體。
(2)目標人群的性別分析
3位作家單條微博對應的粉絲性別分布
據上圖可知,幾位作家對應的粉絲群體的性別主要以女性為主,尤其是郭敬明和李尚龍的粉絲群體女性佔比極大,分別達到90%和75%上下,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如上分析。
綜上所述,該公眾號面向的人群主要是女性群體,加上年齡特徵,即女青年。
(3)目標人群的地域分析
3位作家單條微博對應的粉絲地域分布
關於粉絲地域分布,筆者是想找出幾位作家人群的共性分布區域,縮小地域范圍,在幾個區域進行集中發力,到時可以著力找當地的暢銷文學、事件、人物等內容素材信息,打造粉絲群體喜聞樂見的文章;抑或找到當地有影響力的自媒體進行推廣和互推;後期盈利變現也能有的放矢。
上面可以看出,上海、北京、廣東三地的粉絲較多(當然也不排除這里的互聯網發達,網民較多…),這里可以作為主攻區域。
(4)粉絲的興趣圖譜及情感需求分析
這部分需要對上述3條微博的互動粉絲的興趣標簽進行整理,並利用censydiam模型進行分析。
將三條微博的粉絲興趣標簽進行優先順序賦值和歸並計算,找出得分較高的前10個興趣標簽:
對粉絲興趣標簽進行處理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公眾號目標人群的10個最重要的特徵,關於它的用戶,筆者將在後面提到。
再經處理,得到如下「興趣-行為動機」對應表和最終的3類主要情感需求象限。
3條微博粉絲的「興趣-行為動機」對應表
目標人群的情感需求在Censydiam動機分析模型中的反映
由上述分析可知,公眾號的粉絲的情感需求在Censydiam消費動機分析模型主要對應模型中的3個象限,即「享樂/釋放」、「舒適/安全」和「個性/獨特」。這三類情感需求象限其實對應的是三類不同的粉絲群體,所以在後續的公眾號定位及欄目規劃時需要兼顧三者的差異性需求。
好了,通過間接手段,我們獲取了目標人群的用戶畫像,了解了他們的基本特徵,這對我們進行公眾號的內容規劃、風格調性和粉絲獲取渠道都很有幫助。
然而,對於微信公眾號的定位來說,僅有上述信息是不夠的,因為我們還需要確認目標人群的閱讀偏好,知道哪些內容是他們喜聞樂見的,據此可以「投其所好」。
6、如何利用新媒體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
將新媒體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嘗試和探索:
1、加大資金投入,組織人力物力,研究和開發包括視頻收集處理、文檔加工、數字化圖書館等技術手段,根據不同性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開展科學詳細地的數字化整理和歸檔工作。這里的整理不只是簡單的信息復制,還包括信息的再加工和再創造,並盡最大限度地保持信息的原始性和准確性。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字化平台的建設,讓遺產找到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家,構建由多種形式和載體組成的「活的記憶」。
2、數字化平台除了具備基本的信息查閱功能和圖像視頻展示功能外,還要具有和公眾之間良好的互動功能。非遺數字化平台的建設一方面是為了實現數字化保護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平台的多媒體功能,讓非遺資源得到更好地傳播和傳承。因此數字平台的建設要兼顧普通公眾的接受程度,做到專業化和大眾化兼顧。平台不僅可以免費查閱、下載非遺資源,還鼓勵公眾提供上傳散落在民間沒有得到統一保護的非遺資源,由政府機構進行適當的獎勵。
3、利用各種新媒體對活動進行報道,讓非遺資源第一時間近距離地走進公眾。可以通過數字化平台、微信公眾號、微博、博客以及QQ空間等媒介開展一些視頻展演、有獎競猜、「我與非遺的故事」為主題的徵文等線上活動,激發公眾參與活動的熱情。在發布信息或者開展線上活動的時候,要圖文並茂地設計好相關模塊,只有文字或者單純的圖片堆積,不會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4、以傳統手工技藝為切入點,通過文化藝術地包裝,將其衍生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集中展示出非遺文化元素,與旅遊文化相結合投入市場。同時,在非遺創意產品投放市場前要樹立品牌保護意識,特別是知識產權的保護。產品成形後,就要有針對性地開拓非遺創意產品的市場銷售渠道。重點培育一批市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並爭取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5、此外,非遺創意體驗是非常有效地開發市場的途徑,通過各種新媒介的宣傳推廣,開發「非遺旅遊專線」,讓遊客體驗傳統影子戲、剪紙、雕刻等非遺項目,親身體會非遺資源的魅力所在。充分地結合新媒體開展以上工作,可以使非遺資源的保護形成一個生態的循環系統工程。不僅為非遺資源的保護開辟了新的路徑,還為旅遊市場的開發進一步提升了空間。
7、數字化媒體時代是怎麼樣一個時代?特徵又是怎麼樣的
數字化媒體,一般稱之為新媒體,主要是指依據計算機作為信息傳播媒介的手段。
新媒體(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其主要特徵:
第一個重要的特徵是偶發性(haphazard)。由於新媒體的UGC成分相當重,因此它的內容發布顯得沒有規律。對於大多數傳統媒體而言,內容出版是有時間設置的,所以電視台電台節目都被稱為program,一種可以事先設定的程序。但新媒體不是。
第二個重要特徵是碎片化(fragmental)。有一種說法叫「微內容」。大抵意思差不多,並非整塊的內容,而是一片一片的內容。因為看上去很多內容只是零碎地堆砌在一起,而沒有得到有效的整合。
第三個特徵是個人化/個性化(personalized)。blog是最顯著的例子。一個提供博客架站程序wordpress,由於開放其代碼架構,使得網上有成千上萬數不清的模板可供使用。於是,每一個blog都顯得與眾不同,如果blogger自身還有模板開發能力的話,還可以造就全世界只有他/她這一塊的模板。
第四個特徵:互動性(interactive)。跨平台的互動、以及信息傳播和受眾的互動,比如微博。
第五個特徵:快速而且廣度。
8、新媒介的特點是什麼
新媒體有全方位的數字化、有互動性、個性化等特點。
新媒介(NewMedia),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
新媒體實現了信息傳播與收閱的個人化。以網路環境為基礎,基於信息用戶的信息使用習慣、偏好和特點向用戶提供滿足其各種個性化需求的服務。這種新媒體提供的個性化信息服務,令信息的傳播者針對不同的受眾提供個性化服務。
(8)新媒體數字化擴展資料通過互聯網傳遞信息突破了傳統媒體傳遞信息的單一性,互聯網傳遞實現了信息傳播的圖文聲一體化,它將文字、圖像、聲音、視頻、音頻等完全融合。其復合性也充分體現了傳播形態的多樣性特點。
它將報紙、電視、廣播的傳播手段與傳播方式基於一體,其形式的多樣化是前所未有的。它將各種接受終端,各種傳輸渠道,各種信息形態整合一起,從而保證用戶可在任何地方、通過任何終端進入新媒體網路。
9、傳統媒體數字化後還是傳統媒體嗎
屁股決定腦袋。做了新媒體,說傳統媒體不行貌似是天經地義之事。很多傳統媒體的也經常對新媒體從業人各種嘲諷。我在傳統媒體做了十餘年,記者、編輯、發行、廣告、品牌活動、數字化、融資,與媒體有關的每個角色從一線到管理都干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媒體定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各家媒體都大喊數字化大談新媒體而新聞集團的IPAD數字報紙《THE DAILY》卻被迫關門的這個奇異時代,傳統媒體困惑頗多。我把它概括為三點。
第一.心態之困。互聯網誕生的時候,誕生了新媒體這個熱詞。移動互聯網席捲世界,因廁所牆媒體類的戶外廣告加入而被徹底炒爛的「新媒體」這個詞從此換成了「數字媒體」。但就是這個新詞讓很多傳統媒體更不知所措。做移動互聯比互聯網難。首先是媒體領導不會使用移動互聯。手機上網設置,APPSTORE下載,ANDORID系統不讓收錢,運營商的媒體合作策略,等等新現象新產品層出不窮,變化之快演進之快遠勝當年互聯網。很多媒體領導坦言「不懂」。領導沒感覺,對新媒體部門而言要麼缺乏清晰指示不給配資源,要麼就是一堆各種達不到的毫不現實的指標。
老東家新華社的人最近經常和我說,現在社裡言必談新媒體。從社長大會講話到各部門小會傳達,從單獨成立新媒體公司如手機視頻手機搜素,到非法人單位如國內部國際部也被要求把微博和客戶端運營作為發稿考核內容,可見中國最大傳媒機構對新媒體的重視程度。這種突如其來的狠要求在我看來主要原因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突然降臨再次改變了傳播模式。在互聯網時代已經戰戰兢兢的傳統媒體,危機感更加加劇。更何況大洋彼岸還不時傳來類似《新聞周刊》這樣的全球大刊不印紙刊只出數字版的「恐怖」消息。
國內,新華社這個龐然大物尚且如此,各刊各社自不待言。與10年前互聯網時代降臨時的觀望不同,各種媒體APP迅速登場,比當年自建網站的速度要快很多。更有甚者,把蘋果作為數字化贏利利器,無窮期盼。再懂一點的,想起當年手機報和無線音樂的繁榮,更迅速地找來同樣在被迫轉型的運營商合作。有找各類機構全面合作的,有悶頭完全自己做的。在這種多少有些恐慌又感覺似乎充滿機會的心態中,很多人確實著急了。急完後幹了一段時間發現贏利不是那麼容易用戶不是那麼好做。
第二.盈利之困。怎麼盈利,何時盈利?這是我經常會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很多老總基於VIVA是先行者,總是很盼望我能給一個清晰的答案外加介紹某類資源,方便讓他們走一條更靠譜的路。很遺憾,我的答案通常是這樣:即便喬布斯在世,全世界都沒人能給這個答案。是的,當年新聞集團和蘋果公司聯袂推出的數字媒體《the DAILY》作為在IPAD上付費訂閱量最多的媒體應用卻宣告失敗;而2011年年度IPAD產品FLIPBOARD作為一個偉大的社會化雜志應用,到現在剛剛開始賣廣告,離盈利還很遠。
在中國,數字內容收費一直很難。再炫的IPAD雜志如果打上收費標簽,用戶立刻跑一大半。迄今,公開表示在蘋果商店靠收費獲得不菲收入的媒體,業內人都知道是種誇張的宣傳。於一本雜志而言,月收入上千已然不菲。電信運營商的閱讀基地盡管手機小說閱讀已然有了幾十億的收入,但以手機雜志為代表的付費媒體內容因為啟動較晚,局面還很不清晰。至於數字廣告,習慣了按版面銷售的傳統媒體,對數字廣告銷售方式和產品呈現都一團霧水。所謂的媒體做電商更不是媒體的強項。時尚雜志里的東西做一個外鏈就叫電商么?完全是想像!雜志里的東西是從品牌主的公關部拿的,要用來賣得從品牌主的零售體系走,很難融合一體。傳統媒體人已經習慣的盈利模式和運營方式到數字媒體這里突然都陷入無用。
第三.整合之困。我常常被傳統媒體同行問到的另一些問題是:有數字版,讀者是否還會買紙版?紙版廣告和數字版廣告是該套著做還是分開做?現有團隊是否可以轉型做數字?能夠融來投資么?
傳統的采編、發行、廣告和數字媒體之間究竟應該是什麼樣的關系,讓很多媒體困惑。潛意識里,不少人認為應該有一個全新的團隊來執行數字業務。但是這個全新的團隊應該具有什麼樣的素質是個很難判斷的命題。因為突然發現,原有的知識框架不夠用了。如果新媒體部門是獨立於發行部門的,兩者通常會打架。本來就增長趨緩的紙版發行往往會把其中一大理由歸咎於新媒體部門。而發行部門做數字媒體,其思路依然是追求付費發行量的思路。全球知名的康泰納世集團在中國的數字化思路就是如此。但明顯和中國國情不符。當廣告團隊去銷售手機和PAD客戶端廣告時發現廣告主通常會提出贈送要求,有的廣告主用CPM,CPA的以效果為導向的數字廣告銷售模式要求時,傳統媒體的廣告銷售又發現自己得重新補這堂課,或者說覺得這樣會賣虧根本不願意賣。內容團隊一直在思索的是,如果說針對新的終端新的人群和新的閱讀方式是就該製作新的內容是對的,是否會對紙刊內容和現有的編輯方式產生不利影響。還是說應該做紙媒內容的微縮版用於互聯網以不影響紙媒。已經收入不菲的傳統媒體則一直苦於未來發展缺乏想像力而無法對接資本市場,更想用數字化轉型來強化概念,卻又發現這個模式有些畫不圓。
怎麼辦?我的答案是:在探索中尋找。
沒想清楚就做比想清楚就做好。移動互聯網是公認將改變或正在改變這個世界的一場革命。與之有關的一切,沒有人嘗試過。當你全想清楚才做時,一定是落後了。互聯網的基本精神就是探索、嘗試、創新。在失敗中發展,在堅持中勝出。所以,要想清楚的不是如何做,而是做的心態:開放、投入、堅持。
其實,移動互聯網和互聯網一樣,盈利模式不外乎可概括為兩種:向用戶收費和向廣告主收費。在無線領域一般被叫做前向收費和後向收費。在傳統媒體領域其實就是發行和廣告。如果你利用新的終端和渠道如手機與平板電腦,發現讀者不掏錢買你的數字內容,那就是發行模式失敗,轉戰廣告吧。而廣告沒起來的原因在於,主要是移動互聯網廣告整體規模發展還需時間,傳統媒體依賴的多是品牌廣告,但一數字化,就會和效果結合。在廣告主那裡立刻被轉到了數字部門,用效果營銷來評估。這套評估體系目前還是基於互聯網的。對於用戶數據尚不夠好的傳統媒體來說,廣告成交額從數值上來看確實較低。要迅速地學習移動互聯網的產品特點和推廣模式,學會用新的方式去實現銷售就變得很重要了。
在今天這個階段,讓新媒體成為你媒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增強媒體的整體競爭力。讓自己的內容在所有渠道都看得見,建立一個可整合可分離的廣告體系,注入新的專業團隊的基因,在領導的決策上時時考慮到新媒體。隨時光流逝,必見整合的力量。至於具體的葯方,不同的媒體有不同的方式。無法在此一一列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