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兒園開展新媒體教學教師應該怎麼做
一、為幼兒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操作材料的環創設由以往老師提供材料,幼兒接受學習逐漸演變為依靠幼兒親身實踐進行發現學習,從而更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為最終目的。我園教師在這觀念上基本能實現轉變,在為幼兒創設操作材料的過程中能樹立"以兒童為本,以幼兒發展為本」的兒童觀和教育觀,逐漸提高自己把高層次的教育目標轉化為低層次教育目標,向教育目標的內容與要求物化在操作材料中過渡。為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教師對各區域的材料設置進行分類,分量投放;從而滿足幼兒活動的需要,重在支持幼兒自主活動、主動探索、操作和充分體驗,調動與激勵幼兒在與環境的不斷積極、主動的相互作用中獲得主動、有效的發展。二、幫助教師提高環境創設的技巧,激勵教師不斷創新。活動區是幼兒園環境創設的一個重要內容之一,它為幼兒在生活中、操作中自主學習提供了條件。對於此項工作,我園採取了無定量式評價方式,即讓各班負責教師介紹本班活動區環境創設的情況,向大家介紹你的創設意圖、理念。由全體教師對該班活動區環境創設情況進行研討,大家針對每個區的設置以及活動區材料的投放等都進行認真的分析,提出建議。老師通過研討,既幫助了別人也提高了自己。三、讓孩子自主創設"孩子的世界」。過去我們的環境創設是由教師單方面策劃、製作的,幼兒只佔小部分的參與。環境布置好後,讓幼兒充當觀賞者,很顯然,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是被動的。雖然所創設的環境均稱得上結構布局合理、色彩和諧悅目,但無論從環境創設的高度、意圖等到方面都未能體現以幼兒為本的精神。經過反復的學習、討論、嘗試、改進,秉承上學期的研究探索成果,我園要求教師馬上扭轉觀念,一改往日創設環境的方式,本著"以幼兒為本」的原則,共同與孩子創造一片歡樂天地,我們也終於嘗到了成功的甜蜜。現在各班活動室創設的方式是:大部分貼在牆上的作品是幼兒通過剪貼出來的圖畫或由幼兒收集的一些活動資料,設計自由的"塗鴉牆"給幼兒自由創造,自由裝飾所布置的材料基本上都是幼兒努力的成果,老師設計背景,幼兒想像具體內容等多種形式並用。既調動了幼兒的多種感官,促進了全體幼兒的全面、和諧、主動的發展,又能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滿足了幼兒的喜好、需要和情趣,從而讓幼兒享受一種美的熏陶,提高幼兒的審美的能力。一、適時提供物質材料,調整環境設置幼兒樂於擺弄和操作物體,幼兒的認知能力正是在其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發展的。幼兒的年齡特徵決定了他們對世界的認識還是感性的、具體的、形象的,常常需要實物和動作的幫助。因此可以說,物質環境是幼兒學習的中介和橋梁。所以,我們要努力將教育目標和內容物化,將期望幼兒獲得的知識經驗蘊含在物質環境之中,使幼兒通過與環境的不斷相互作用獲得最基本的知識經驗。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詢問、提供情境或材料等手段來了解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如某班在搬遷活動室時,教師事先把那些精美的壁畫和牆飾都拆除掉。幼兒來到時,面對空盪盪的一點也不漂亮的活動室,他們產生了和教師一起布置牆面的想法,這個想法得到了教師的贊同和支持。教師當即鼓勵幼兒自己設計他們感興趣的、想表達的內容,主動收集有關資料,准備材料等等,激發了幼兒布置牆面的積極性。在這過程中,幼兒學到了手工、常識等多方面的知識,鍛煉了他們的動手動腦能力。牆飾製成後,幼兒根據牆飾的內容,向家長、同伴、教師講述著自己的故事。隨著牆飾內容的不斷增加變化,幼兒的故事內容也在不斷豐富充實。為了充分發揮環境的教育作用,我們除了安排特定的教育活動外,還要尊重和支持幼兒自發產生的興趣和問題,靈活調整教育計劃。如某教師正准備按原定計劃進行教學活動,這時候有兩個幼兒把動物角的蝸牛放到活動室的桌子上,於是全班幼兒的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到蝸牛身上來了。看到幼兒對蝸牛如此感興趣,教師決定臨時調整教育活動計劃,積極支持幼兒自發產生的探究活動。在探究過程中,針對幼兒提出的「蝸牛有沒有嘴」這個問題,教師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究活動尋求答案,使幼兒不但學到了知識,還獲得了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初步能力。二、充分認識環境材料所蘊含的教育價值目前,在布置環境和准備投放材料時,有些教師沒有真正從幼兒的興趣、需要出發考慮問題,而是憑自己的主觀判斷和臆測,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時,對環境的設置和材料的投放要實現什麼教育目標也很少考慮,缺乏針對性,因而也就無法有效地引導幼兒向更高的水平發展,環境的教育價值也無從體現。要想有效地利用環境促進幼兒的發展,引導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我們必須對每一個活動、每一種材料所蘊含的教育價值有所了解。如積木是幼兒園里最常見的材料,在結構游戲區幼兒能接觸到。幼兒通過觀察可以獲得積木的顏色、形狀、大小等方面的知識;通過運用積木進行操作活動,幼兒可以發展他們的小肌肉動作和手眼協調能力,還可以認識各種幾何形體,培養初步的藝術造型能力和完美能力,並能實際地了解重心、平衡等物理概念。再如自然角的花盆裡的泥土,我們可以引導幼兒進行感?知活動,使他們知道土壤里有水、空氣、腐殖質等成份,初步懂得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條件,培養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興趣;我們還可以引導幼兒了解土壤對人類的作用,萌發幼兒珍惜土地的感情。要充分發揮環境材料的作用,我們還必須明確每一個牆飾的教育價值。如某中班的牆飾「地球媽媽」就是幼兒為配合環保宣傳而設計製作的一幅宣傳畫。教師通過提出問題「地球媽媽生病了,我們應該怎樣做?」,引導幼兒和家長一起收集有關地球媽媽生病的原因和為地球媽媽治病的方法。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幼兒也參與了許多環保活動,自覺、主動地保護身邊的環境。在牆飾設計製作過程中,由於牆飾的內容和材料均來源於幼兒的生活和幼兒關注的話題,所以幼兒很感興趣也易於接受。教師在幼兒的興趣點上不斷提出新的問題,把環保教育引向深入,並與幼兒的日常行為聯系起來。這些做法為幼兒真正理解環保的意義、形成自覺的環保行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牆飾製作好了,但教育活動並沒有就此結束,教師引導幼兒繼續收集、整理材料,豐富牆飾內容。在此過程中幼兒彼此交流和分享收集到的環保信息,他們開始學會關注周圍環境,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保護周圍環境。三、啟發、鼓勵和引導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要使幼兒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學習和發展,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現有發展水平以及教育目標來設置環境和投放材料是基本前提,但要真正實現還必須有教師的啟發、鼓勵和引導,為此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1.將收集材料和創設環境的過程作為幼兒的學習過程。在發動幼兒集體討論決定了區角布置或牆飾的內容後,我們應和幼兒一起准備材料並進行設計製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他們能做得到的讓他們自己去做,他們能想得到的讓他們自己去想,讓幼兒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看、聽、問等途徑獲取信息和材料,發展他們獲取信息材料的能力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2.要給幼兒自主選擇和使用材料的權利。實踐證明:幼兒是否有自主選擇和使用材料的權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參與區角設置和牆飾製作的積極性,影響著幼兒與環境材料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我們應盡可能讓幼兒自己選擇材料,自己決定做什麼,並把材料放置在方便幼兒取放的地方,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便於幼兒不斷地與環境材料相互作用。3.給幼兒出錯的權利,找出錯�
2、談談新媒體技術的引入對教育教學產生了哪些影響
新媒體對教育傳播模式構成要素的影響
按照香農—韋弗傳播模式,典型的傳統教育傳播過程包括信源(教師)、編碼(教授)、信道(通道)、解碼(學習)、信宿(學生)、干擾和反饋七個組成要素。新媒體通過對傳播模式構成的各個要素產生影響,進而影響教育傳播過程。1.新媒體對信源(教師)的影響傳統上,教師的工作就是用大量所謂「真實的」知識去「填充」學生的頭腦①。根據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盧因的觀點,在群體傳播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信息的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渠道②。在教育傳播領域,教師即教育傳播過程中的「把關人」,他們將符合特定價值觀的經驗、知識和情感等通過教與學過程傳遞給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被動參與接受教師「把關」知識的過程,因此對教師依賴比較強(見圖2)。新媒體所具有的數字化、網路化特徵改變了學生獲取知識時對教師的依賴。學生和教師具有同等的機會面對知識。有時候學生所接觸的知識教師都不一定熟悉。因此,新媒體時代的教師不再扮演「把關人」的角色,轉而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新媒體促使教師角色發生了轉變(見圖3)。新媒體對教師的影響是巨大的。在過去的十年中誕生了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以適應這種變化,如21世紀技能標准,21世紀的學習、教育技術能力標准(學生、教師),知識建構,基於項目的學習,研究性學習等。21世紀的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應用這些理念和模式。2.新媒體對信宿(學生)的影響傳統教育中學生被視為等待填充的「容器」,他們會無條件地接受教師認為重要的東西。因此,學生學習通常是被動的和機械的。新媒體技術為個體參與傳播過程提供了一個雙向通道,學生在該過程中既是教學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的發布者。學習者個體因此可以主動參與到教育傳播活動中。情境認知理論認為,學習是通過個體參與實現的,是一個與學習夥伴共同創設(co-constitutive)的過程。該過程的參與者會通過相互之間的合作與溝通而發生改變或轉化①。因為新媒體,使學生與他人一起形成、發展和創造關於某一事物的共同知識和符合情境的個體知識,學生也從一個從被動的知識消費者轉變成為主動的知識創造者。新媒體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與學活動中。學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時,能夠及時、自由地進行自我表達,與他人(包括教師、專家、同學等)分享觀點,接受他人的判斷、評價,保持與他人的持續對話。在對話與交流過程中,學生可以實現對知識的深層理解。此外,由於新媒體的數字化和互動性特徵,學生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地獲取各種信息,實現按需學習,及時得到教師指導或學習支架的支持。通過直接嵌入學習資源的互動提示、實時或虛擬的幫助策略模型的引導,學習者可以實現不間斷學習。新媒體對學生的影響可以概括為:支持和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需求、想像力和求知慾;學生在參與式學習過程中將承擔更多學習責任;傳統教學中學生的角色、學習方式等將發生改變。3.新媒體對教育信息的影響教育信息一般指教育內容,包括知識、技能、思想、觀念等。通常情況下,教育信息以多種呈現方式蘊藏在載體中,如教科書、模型、掛圖等。傳統教育中的教學信息具有穩定性、結構化、組織化、專門性等特點,被知識精英所壟斷。獲取知識的途徑需要通過教師教、學生學的單向模式。傳統教育基本上是圍繞教科書上的教育信息進行。而當今社會,知識更新周期變短,對許多學科而言,知識的關聯性和時代性的預期值,已經從幾年和幾十年的周期降低到現在的幾個月和幾年②(P67),剛印到書本上的知識很可能就已經過時。教科書的知識內容一般很難保證及時更新,但是新媒體的應用能夠有效緩解傳統的紙質教材面對知識迅速貶值帶來的挑戰,因為相對於教科書從編撰到出版所需的時間跨度,終端用戶有時只需花費幾分鍾就能製作和傳播信息。新媒體拓展了信息傳播通道,提供了多樣化的信息來源,如數字圖書館、可分析的真實世界數據以及連接其他能夠提供信息、反饋和經驗的人等③(P7),讓人們置身於信息海洋中,可供選擇和獲取信息的范圍變得越來越寬泛。新媒體為信息傳播帶來的這種變化,為信息聯通、重組和再造創造了條件。在新媒體的支持下,學生除了接受課堂上教師講授的知識外,還可以獲取博客、開放式課程、網路資源庫等方面的知識,為學生實現對知識的加工提供了便利,促使信息呈現出活躍的、快速發展的和生成性的等新型特徵。新媒體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改變了教育信息的創造、傳播、分享和利用空間,促使參與者之間實現共同創造,並發展和形成了信息的雙向溝通模式。4.新媒體對教育傳播模式的影響基於講授主義的傳統教學模式是20世紀學校教育的主要模式。而在信息社會里,這種由教師將知識傳遞給學生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個人職業終身發展所需要的知識。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接受新知識和新觀點,而且是一個持續性的、探索性的和支持性的過程②(P40)。教學的重心從勤奮操練和練習轉向關注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上③(P1)。社會發展需要能夠反映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教育傳播模式。新媒體為新型教育傳播模式的構建提供了理想的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新媒體可以促進學生參與教學信息的傳播和反饋過程,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被民主式的平等對話關系所替代,單向、線性的教學過程轉變為互動、非線性教學。在新媒體創設的環境中,教師和學生通過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交流、討論、協商或探究活動,彼此了解和熟悉對方的思想和觀點,共同完成知識的創造和分享。這一過程與現代社會的知識觀一致。由於現代社會中新知識不斷衍生,人們已經難以完全擁有知識產品、並且完好無損地存儲在個體頭腦中,而應該「把它存儲在朋友那裡或技術中」①(P45),當需要的時候才去搜尋和獲取它。通過保持持續的對話關系,在解決問題或者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夠知道「誰會提供幫助」①(P13)。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只有保持對話關系,才能保證教學真正順利、有效地進行。由新媒體所帶來的海量信息通過不同的表徵形式(如文本、視頻、圖片或錄像等),擴充、表現和闡述知識的內部多樣性,實現傳遞思想、觀念、情感、信息和知識的目的,以滿足具有不同學習能力和學習風格的學生個性發展要求。新媒體支持的教育傳播模式可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如喜歡多感官通道的學生可以選擇多媒體組合方式呈現教學信息而學習;視覺型學習者可以利用圖片、圖表、錄像、試驗演示的觀察而學習。學生可以在物理的、虛擬的或者混合的多樣化學習環境中進行各種新型學習方式的學習,如基於資源的、基於探究的或者基於項目的學習等。新媒體支持學生提供學習反饋、獲得適應性幫助和支持,有利於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提供及時診斷和指導。因此,基於新媒體的學習能夠有效改善傳統教育中反饋缺乏或者滯後的現象。教師不是簡單地把知識傳遞給學習者,而是針對不同的學習者,設計、管理和維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多維度的學習環境。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幫助者,以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及時得到必要的學習支架或學習補救②。因此,新媒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成為學習的主人。教育傳播模式本質上是動態的、有機的和發展的。作為一個開放系統,教育傳播模式會根據不同的文化、技術和社會環境而發生相應變化。新媒體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改變了教育傳播過程中基本要素內涵及其彼此之間的關系,促使教育的傳播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逐漸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傳播模式轉變(見表1)。
技術通常會伴隨社會的進步而發展。新的技術層出不窮,會對教育造成持續性或者革命性的影響。新媒體的出現讓人們參與到一個更具互動性、以共同體為基礎的世界中,為我們共享經驗和探索知識創造了新的可能性,為變革和創新教育傳播模式注入了新的生機。隨著新媒體的應用,教育傳播模式呈現出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逐漸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轉變,並且呈現出互動性、非線性和數字化的特徵。同時,新媒體也讓教育面臨新一輪的挑戰。選擇的多樣性可能會造成學生選擇的無所適從感,並面臨諸多新的問題,包括如何在海量信息中選擇和組織有價值的信息,如何通過新媒體與他人建立、維持各種關系和身份以滿足個體的需要等。教師需要思考在新媒體參與構建的新型教學環境中如何重新定位、如何調整教學策略以便有效地應用新媒體技術。新媒體給教育傳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必將促進教育傳播模式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3、新媒體及其在教學中有哪些應用和應用前景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新媒體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顯示,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型電教媒體就像雨後春筍一樣層出不窮,而合理和適時地運用傳統的教學媒體,也是優化課堂教學結構。電化教育是促進學校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主要內容。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恰當的運用電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可以優化課堂教學,對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創作能力是有效的。
其實電化教學有很多優點,已在教育教學中得到廣泛的運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是一項事關全局,影響深遠,涉及面較廣的系統工程,在教育一線工作的教師,應以語文課堂教學為主要的陣地,充分發揮主渠道是作用。深化教改,優化課堂教學,教師也應當把電化教學手段,看作是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千方百計地運用好信息教學手段,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以便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4、新媒體新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教學中的應用
教學的「基本」的要素,大體有三:一是學生;二是教師;三是課程資源(或稱之為「教學資源」、「教學內容」)。以前人們往往重視教師的講授,或者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殊不知無論教師的講授,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其最終的效果取決於課程資源。
5、如何將新技術新媒體的教學方式融
「興趣是學習之母」,沒有興趣是學不好的。因為有興趣,學生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為滿足好奇心,學生就要看、要聽、要想、要問,思維也被激活。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在成功的體驗中使學生的興趣收到保護和激勵。教師要善於通過各種手段,找准教學的切入口,誘發學生的求知慾。
6、新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上有哪些新應用
隨著新媒體、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普及,運用新媒體、新技術進行教育教學已經在很多學校廣泛應用,這對於轉變傳統教育思想觀念,促進教學模式、教學體系、教學內容和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的現代化;對於實施素質教育,有效地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激發學習興趣,真正地改變傳統教育的單調模式,使樂學落到實處;促進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更新教育觀念、強化創新意識、有較強的整合能力
課程的改革,強調了學生自主參與和合作學習。新媒體、新技術是以網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生利用網路技術收集、處理、交流進行探討學習,從而獲取知識,這種學習模式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強調了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真正突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新課程背景下,更新教育觀念是每一個教師不可忽視的問題。要強化創新意識。面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精神提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教育在培育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型人材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我們的教師也要不斷地創新,如果教師缺乏創造性思維,將失去學科的靈魂和動力,特別是在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學習,保持旺盛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網路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習是一個全新理念的課程,它以計算機軟硬體技術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為教學基礎、又延伸到通信、網路技術等高科技的綜合應用技能教學,需要知識性與技能性很強的整合能力,現代信息技術以提供大容量教育信息載體為特徵,擔負著開拓視野、搜索資料、整合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等功能。這其中,教師素質是關鍵要素。教師整合能力是信息技術發揮應有作用的前提。因此,在新的教學環境中,教師應該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
二、用新媒體、新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新媒體、新技術在教學中的使用,可以提高教學媒體的展示力和交互性,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教師經過精心准備,運用先進手段,創作出嚴謹而豐富的電子課件,其目的就是將它應用於教學,從而優化課堂教學。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不必像以前那樣,攜帶地球儀、三角板、等繁瑣的教具,而是藉助電腦、投影儀、電子白板等先進的電腦多媒體工具向學生展示圖、文、聲、像相結合的電子課件,充分發揮多媒體網路的功能,可優化課堂教學的信息傳遞結構、學生認識結構、課堂時間結構、師生活動結構等。豐富、生動的多媒體課件的靈活運用,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探究的慾望。新媒體、新技術全方位刺激,使人腦左右協調發展,增強記憶力,學習的效率明顯提高。使學習氛圍輕松、愉快。通過多媒體網路的科學運用,可全面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三、依託區域網豐富校園網達到資源共享,進一步服務教學
學校應該重視校園網資源庫的建設,專人負責,統籌規劃。並安排熟悉計算機操作和網路維護的教師專門負責本校校園網教育資源庫的建設與維護。學校應該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鼓勵教師搜索和整理網上的教育資源,利用城域網的資源進行本校教育資源庫的建設。教師可以把自己搜集到的適合教學的資源進行合理分類,同時教師應該將已有的課件、音頻資源、視頻資源、圖片資源通過非線性音視頻編輯系統、掃描儀、數碼相機等對其進行加工和改造,使之成為學校教育資源信息的重要來源。學生可以上網快速地獲取豐富的信息資料,有目的地處理信息,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意識,有利於學生開展主動的探索型的學習活動。
四、培養學生對計算機運用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運用新媒體、新技術進行教學,首先必須讓學生學會使用計算機,會將計算機作為一種學習的工具,運用於學科學習,學會對知識和信息進行檢索,從而達到自主學習,而不是學會計算機的所有知識。體現計算機是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增加知識的好幫手。真正是「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使學生變被動學知識為主動汲取知識。學校利用網路教室多提供讓學生操作計算機的機會。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同時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盡可能多的自己操作計算機,這樣,他們才覺得學到的是自己迫切知道的知識,是自己學到的,而不是教師「灌輸」的,學生學起來會更加積極,記得也更牢固。同時,這樣還可以縮短反饋的周期,發現問題可以及時補救。
總之,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新媒體、新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功能和作用,要建立教育、教學信息資源庫,大力整合網上資源,實現資源共享。自覺地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有效地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從實際出發,加大新媒體、新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探索規律,啟發思維,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
7、如何恰當利用新媒體開展語文教學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事關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戰略工程。我們黨歷來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論研究、課程設置、隊伍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績。近年來,以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為依託的新媒體迅速發展,在改變大學生生活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的同時,也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從機遇方面看,新媒體海量、快速、交互、生動等特點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載體、新平台,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有效利用就能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從挑戰方面看,新媒體虛擬、開放、難以掌握和監控等特點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許多新矛盾、新問題,迫切要求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在這種情況下,廣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全面把握新媒體的特性,趨利避害、發揮優勢,利用新媒體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依託新媒體搭建平台,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間。利用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多優勢,比如,新媒體功能強大、應用廣泛,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容量無限的新陣地;信息傳播方式多樣生動,符合大學生希望平等交流的心理特徵和接受習慣,有利於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在堅持課堂教育、主題活動、社會實踐、志願服務等傳統方式的基礎上,把新媒體引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論壇、博客、微博和專業網站等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從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間。
通過新媒體加強互動,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較強的單向性特徵,而新媒體條件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雙向、交互、開放的。這有利於發揮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特別是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但是,由於新媒體尤其是互聯網上的信息內容繁多而蕪雜,也由於大學生存在一定的獵奇心理、判斷力不夠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受到一定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盡可能地通過新媒體與大學生加強互動,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認真做好相應的引導工作。一方面,可以利用論壇、博客、微博等進行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溝通交流,針對大學生的特點和思想困惑,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大學生的心坎上;另一方面,建設和完善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豐富其內容、改進其形式,為大學生提供互動平台。學校各部門則應加強協調、形成合力,建立必要的信息監督機制,倡導健康文明上網,營造良好網路環境。
利用新媒體開展學習,提高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不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業務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新形勢新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應不斷提高政治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確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確方向;又應不斷提高媒介素養和運用新媒體的能力,確保有效利用新媒體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兩課」教學中,應積極發掘網路資源,隨時更新教育素材,並善於利用圖片、動畫等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充實、形式更生動。在日常管理中,應注重利用新媒體開展相關調研和測評,了解和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心理狀況、精神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貼近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取得更好效果。
可以呀。你可以通過此類應用更好地吸引同學們。
9、如何將新媒體手段與教學有機融合的
新媒體網路技術在高中數學課程中的應用,能夠進一步提高高中生的數學素質和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必須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予以高度重視。
一、新媒體技術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作用
1.豐富了教學內容
新媒體技術在高中數學課堂上的應用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教學資源的傳播具有實時性、共享性、無限性等特點,極大地彌補了高中數學課堂信息資源的有限性的缺陷,為高中數學教學提供了大量的教學案例,也為高中生提供了全新的學習數學的思維模式。
2.創新了教學手段
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為高中數學課程提供了全新的教學手段,在高中數學學習過程中,圖像和圖形的理解和認知占據著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這些數學內容主要是通過教師在黑板上進行板書來講解的,一支筆、一本書、一塊黑板就是高中數學課程的全部教具。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難以對其產生濃烈的興趣,學習積極性也不高,而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所有感官,使學生被新媒體所展現出來的圖形、圖像深深地吸引,從而集中精神聽課,極大地提升了高中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3.優化了教學模式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其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而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營造了一個嶄新的平台,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二、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1.在應用新媒體技術的過程中,高校教師應當遵循的原則
(1)目的性原則。之所以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運用新媒體技術,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高校教師完成教學目的,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主體性原則。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應當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然而現階段,我國絕大多數高中數學教學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於被動地位,教師講什麼學生就聽什麼,這種教學模式難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因此,我們將新媒體技術應用到高中數學教學當中。(3)大量信息原則。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為高中數學教學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信息的增多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是,信息的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選擇信息的難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培養學生以教材為基礎選擇信息的能力。
2.將新媒體技術應用到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數學教學模式的構建
不論什麼樣的教學模式,其主要教學目標都是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將新媒體技術運用到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能夠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不僅如此,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如果插入新媒體網路技術,還極大地延長了課堂授課時間,學生隨時隨地都能夠學習數學。
3.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用新媒體技術,有利於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數學環境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師一方面要樹立現代教育思想,另一方面還要靈活地運用新媒體技術,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靈活地處理學生、教師以及新媒體技術之間的關系。教師還能夠沿用多種教學方法,有效地組織教學,從而幫助學生拓展思路,激發高中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4.樹立全新的教學策略
新媒體技術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並不代表傳統教學模式的淘汰,新媒體技術具有自身強大的功能,它能夠有效地實現新媒體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的有機融合,立足於傳統教學手段,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換句話說,將新媒體技術應用到高中數學教學中,能夠充分發揮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優勢部分,實現優勢互補。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不僅能為高中數學教學提供大量的信息,還能夠使高中數學課程變得更加生動、簡單,從而進一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的內涵。除此之外,教師在進行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還應當多多引用開放題型,這類題型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積極投入解題過程中,讓學生實現自主學習。
總之,新媒體技術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一方面有助於提高教學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我們應當予以高度重視。當然,新媒體技術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需要相關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才能夠實現。
10、如何用好新媒體開展教學
一、新媒體教學應用的意義
首先,新媒體教學應用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新課程標准》指出:「現代信息技術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教學活動中去。」目前,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已成為一個熱點問題。多媒體或網路的輔助教學,作為當前推進現代教育技術的切入點,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它在學校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新媒體教學應用的優點是明顯的:恰當運用新媒體技術是創設良好教學「情境」的有效工具。運用新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能夠激發學生認知、求知的內驅力。新媒體教學的感性知識信息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從面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新媒體教學應用無論採用何種載體或模式,基本要求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創造為靈魂。新媒體教學的基本框架:一是教學過程根據教學內容,以學生實際學習能力為基礎設計。二是創設情景,提供信息,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生動認知。三是注重多向交流,提倡協作學習,把握機會適時反饋,及時矯正、引導。四是為每個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積極鼓勵學生動手、動腦,重視實踐與創新。
其次,新媒體教學應用是不斷創新的過程。
新媒體教學應用經歷了電化教育、多媒體教學和網路教學等階段,分別對應出版載體是音像出版物、電子出版物、網路出版物和電子書包等。以目前在學校普遍採用的多媒體教學為例,我們可以看出新媒體教學應用的作用和意義。
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多種教學媒體,用計算機加以合成,並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於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教學模式的創新必須適應教學的需要和發展:
一是教學內容要完整,主題要明確,防止濫用媒體技術而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降低教學效果。
二是教學內容與方法的設計,要針對學生的認知心理特徵,注意遵循教學最優化原則。
三是自製的 CAI課件及其它專用電教軟體,一定要注意其內容的合理性及科學性,不能出錯誤。
四是運用有關模式設計、組織教學時,必須注意知識的連貫性,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多媒體教學模式的創新防止脫離教學炫耀技術的誤區:
一是逢課必用,不管課程的特點和內容,每一門課程、每一節課,從頭到尾都用多媒體技術。
二是把多媒體當成電子黑板,點點滑鼠書本搬家,像領導在作報告,照本宣科變成照屏宣科。
三是課件順序「播放」的「流水課」,學生像看電影,「電腦+教師」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
四是多媒體教學只是教學方法的一種,它有很多優點,但不能代替傳統教學方法。
二、新媒體出版形式的界定
首先,新媒體出版形式的基礎是數字化。
對應於教學應用的各種新媒體方式,例如音像出版物、電子出版物、網路出版物和電子書包等等,如果孤立來看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如果聯系來看是互動發展的關系。因此,我們以「數字出版」技術發展為標准,回顧我國音像出版、電子出版、網路出版的發展脈絡,觀察三者之間的分合關系及其長遠發展趨勢,可以將「數字出版」劃分為1.0、2.0、3.0三種形態或三個階段:
1.0電子出版(印刷技術革命、音像與電子出版物、新媒體介質)。
2.0網路出版(按需印刷出版、虛擬閱讀終端、信息互動社區)。
3.0復合出版(全媒體整合平台、多元化傳播方式、個性化投送服務)。
我國2008年頒布的《電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規定》將電子出版物定義為:以數字代碼方式,將有知識性、思想性內容的信息編輯加工後存儲在固定物理形態的磁、光、電等介質上,通過電子閱讀、顯示、播放設備讀取使用的大眾傳播媒體,包括只讀光碟(CD-ROM、DVD-ROM等)、一次寫入光碟(CD-R、DVD-R等)、可擦寫光碟(CD-RW、DVD-RW等)、軟磁碟、硬磁碟、集成電路卡等,以及新聞出版總署認定的其他媒體形態。
《規定》關於電子出版物的基本屬性仍然存在,《規定》所列舉電子出版物表現形態既概括了現有電子出版物的介質形態,也為新的介質(電子書、電子紙、點讀機等)不斷列入保留餘地。《規定》中「新聞出版總署認定的其他媒體形態」使電子出版物可以包含的形態和內容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間,既可以融合涵蓋「音像產品」大部分領域,也可以兼容涉及「網路出版」部分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