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體有哪些
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的大眾媒介,現在還沒有具體定義,最常見的新媒體有手機、網路、移動電視、觸屏媒體、數字電影、3D電影、數字雜志、數字廣播等等。在許多定義中,我比較認同的是美國《連線》雜志的描述:「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
2、中國的藍皮書指的是什麼意思?
指部分官方文件,通常代表的是學者的觀點或者研究團隊的學術觀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推出了系列藍皮書,如《經濟藍皮書》《社會藍皮書》《法治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藍皮書,等等,都是該領域的權威年度報告。藍皮書通常代表的是學者的觀點或者研究團隊的學術觀點。
(2)新媒體藍皮書擴展資料各國的文件分別有其慣用的顏色,封面用白色,就叫白皮書,如中國、美國;封面用藍色,叫藍皮書,如英國;也有用紅色(如西班牙)、黃色(如法國)或綠色(如義大利)的,分別叫紅皮書、黃皮書、綠皮書。
不過,一國使用的文件封面顏色也可以有多種。如日本防衛年度報告用白皮,叫防衛白皮書,其外交年度報告用藍皮,叫外交藍皮書。
3、新媒體的反腐影響
社科院2013年6月25日發布的新媒體藍皮書顯示,2010~2012年,反腐案件首次曝光於新媒體的合計156件,是傳統媒體的2倍。不論是從相對數還是從絕對數上講,新媒體都是最為主要的反腐倡廉事件的首次曝光媒介類型。
4、《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0)》?拜託各位了 3Q
2010年7月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聯合發布了國內第一本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0)》。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慎明,中宣部1106小組組長、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張虎生出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漢王科技108.30+7.287.21% 席發布會並講話。李慎明、張虎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尹韻公、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總編輯鄒東濤共同對《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0)》進行揭幕。《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0)》執行主編劉瑞生作主題報告,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新媒體研究所所長董年初、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崔保國、上海大學文科發展研究院院長吳信訓、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副院長鍾瑛等分別致辭,漢王科技市場總監游文靜介紹了漢王電子書的新媒體發展戰略。中宣部輿情局、國務院新聞辦互聯網研究中心、中國少先隊事業發展中心新媒體事業中心等部門有關負責人以及新媒體領域相關專家學者,人民網、新華網、國際在線、新浪網、中國廣播網等新媒體代表參加了發布會,並就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新媒體發展之路進行了研討。 《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0)》是國內首本關於新媒體發展的年度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主持編撰,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 上海大學文化繁榮與新媒體發展研究基地協編,並由專業的數據公司提供調查支持。該書在當前新媒體大發展的背景下,從廣闊的網路文化、全球視野和中國特色的視角縱論新媒體發展態勢和社會影響,描述了2009年新聞網站、網路論壇社區、博客、社交網站、網路即時通信、新媒體視頻、手機報、手機電視、中國IPTV與數字電視、數字報紙、電子紙等主要新媒體的發展態勢及網路傳播法規的發展狀況,並探討了重大事件的網路媒體新聞傳播、3G發展現狀與3G網路傳播、我國網路意見領袖發展狀況與特徵、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內容發展與管理、網路暴力游戲的發展及其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中國民族動漫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問題、「谷歌事件」等前沿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慎明在講話中指出,以互聯網、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是二十世紀的重大科技發明,也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創造之一。近年來新媒體不僅極大豐富了傳媒形態,改變了傳媒格局,還對全球尤其是中國社會發展產生了全方位的革命性的深刻影響。當前無處不在、「火熱」的新媒體已經深深根植於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等諸多領域,成為經濟全球化、信息網路化浪潮中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息息相關的「命門」。誰掌握新媒體,誰就將掌控世界,新媒體的發展可謂主宰著一個國家的未來。在新聞傳播領域,依託於網路信息技術而勃興的新媒體,在傳播理念、傳播方式、傳播內容上具有嶄新的特徵,在發展規模、傳播功能等方面後來居上,呈現出融合和超越傳統媒體之勢,並且拓展了新聞學、傳播學研究的視野和方法,帶來了學科建設的重大突破。 李慎明還指出,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我們對於新媒體的未知遠大於已知,新媒體的挑戰與機遇共存,從這個角度講,新媒體也是當前和未來最值得重視的問題之一。因此,這也就需要社會各界共同關注新媒體的發展,一起探討研究新媒體的諸多問題,這樣,國內第一本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0)》的出版就顯得非常有意義。 在新媒體研究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起步較早,1999年即成立網路與數字傳媒研究室,2009年更名為網路學研究室。10餘年中,新聞所重視新媒體領域的前沿問題和重大問題研究,完成了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社科院重大重點課題和相關部門委託交辦的任務。每年都有多項成果得到中央領導及相關部委的重要批示,在互聯網等新媒體研究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中央和相關部門的思想庫、智囊團的作用。 《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0)》反映了我國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的全面發展狀況,對諸多前沿問題進行了深度調研和分析,不僅對新媒體的未來趨勢做出預測,還提出了不少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該書有較強的學術性、前瞻性和現實意義,對於相關部門決策亦有一定參考價值。本書將成為政府、業界、學界和公眾了解我國新媒體發展前沿的重要讀物
希望採納
5、新媒體很厲害嗎各位學哥學姐們頸本┝洗笱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較之於傳統媒體,新媒體自然有它自己的特點。對此,吳征認為:「相對於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等等」。2013年6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聯合發布了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顯示新媒體是最為主要的反腐倡廉事件的首次曝光媒介類型。
6、《中國新媒體藍皮書發展報告(2017)》的主編是誰
唐緒軍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1]牋,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主任,博士生導師,系學位評定委員會主任,院教授委員會委員。任中國報業協會會刊《中國報業》雜志執行主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報業專家顧問團顧問,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團成員。曾獲第四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獎。主要研究領域:新聞業務,傳媒經營管理。
7、新媒體時代,新聞還有必要較真嗎
新媒體時代,新聞還有必要較真嗎?
社交、自媒體、個性推薦、碎片化閱讀......似乎有足夠多的標簽來形容當下的媒體形態。一面是正在崛起的自媒體,一面是已經沒落的紙媒,當內容瘋轉、用戶暴漲、行業盛贊、廣告不斷、資本上門等成為新常態的時候,行業已進入到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新媒體時代。
於是,內容從業者們每天掛在嘴邊的是如何打造10W+、如何漲粉、如何贏得廣告主的青睞,所謂的新聞理想早被拋之腦後。以至於當騰訊新聞試圖打造「較真」平台的時候,我們聽到後是如此的驚訝。在這個不快就要被淘汰,不從眾就只能等死的新媒體時代,新聞還有必要較真嗎?
新媒體是趨勢,新聞卻失去了溫度
根據新媒體的定義,一切能夠傳遞信息的媒質都是媒體。電視、報紙、廣播、雜質等失去了先天的優越性,社交網路、博客、視頻網站們都被納入了新媒體的范疇,尤其是自媒體的崛起解放了內容生產方式以後,傳統媒體開始走向下坡路,新媒體則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商業奇跡。
簡單來說,新媒體的崛起抓住了兩個趨勢,一個是碎片化閱讀,另一個是智能化推薦。一方面,在社交網路空前發達的情況下,即便是只有幾分鍾的碎片時間,依然能夠享受到極致的閱讀體驗,且內容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從圖文到漫畫到短視頻等,不一而足。另一方面,隨著各大資訊平台和新聞客戶端的崛起,演算法開始逐漸取代編輯,大量符合觀眾口味的內容被推薦給讀者,也就是所說的「千人千面」。
利好的一面是,新媒體的崛起帶動了內容產業的爆發,吸引了大量的內容從業者,上下游產業鏈也逐漸完善。硬幣的另一面卻是,內容質量出現斷崖式下滑,很多資訊平台上流行著源源不斷的標題黨和雞湯文,新聞也開始淪為這種文化快餐中的一部分,甚至成為網路謠言的避風塘。
以食葯類內容為例,在社交網路的驅動下,此類內容不幸成為網路謠言的重災區。例如「小龍蝦致癌」、「某類葯物治療百病」、「轉基因食品有害」,如此種種。可以說,在這個網路高度發達的時代,謠言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達到上百萬甚至千萬的受眾,三人成虎、以訛傳訛等成語被演繹的淋漓盡致。
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不難理解,國內有基本科學素養的公眾佔比僅為6%,尤其是食葯類等相對專業的內容,很多人難以辨識內容的真實性。此外,各大資訊平台的內容過濾和推薦機制,多是基於演算法和關鍵詞完成的,或許能夠過濾一些敏感內容,在謠言面前卻顯得束手無策,甚至會根據用戶興趣主動推薦。
各大調研機構的數據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在大數據服務商Questmobile剛剛發布的2016年度APP價值榜中,根據2016年12月MAU數據,新聞資訊賽道APP價值前三名被騰訊新聞、今日頭條和天天快報占據,除騰訊新聞外均是以演算法為主的新聞聚合平台。MAU月活背後隱喻的是更高的流量和更大的競爭力,符合新媒體時代的競爭特點。
再回頭看看上個月數太奇大數據研究中心發布了《2016年11月新聞媒體健康度研究報告》,這份基於用戶對產品內容感知和用戶體驗的報告,綜合「媒體覆蓋度」、「媒體公信力」、「產品體驗」、「內容影響力」、「思想性」、「事件傳播影響力」以及「品牌口碑」7項指評判資訊類APP,排名靠前的卻是騰訊新聞、網易新聞、鳳凰新聞和新浪新聞,清一色的新聞門戶。不難發現,僅僅依靠技術驅動的產品在內容感知和用戶體驗上,並不是那麼出眾,也並不完全符合新聞的價值。
誠然,相比於人工審核仍然扮演重要角色的門戶網站,新的新聞載體在內容上明顯失去了溫度。
「較真」不是喝酒吃飯,需要解決三大難點
那麼,新聞門戶有可能成為新媒體形態下的中堅力量嗎?尤其是在紛紛引入推薦機制,尋求轉型的情況下。慶幸的是,包括騰訊新聞在內的頭部資訊平台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並試圖通過自身的媒體價值觀和專業主義的態度打造「較真」平台。
如果將新媒體形態下的內容傳播過程進行拆分,分別是內容生產者、內容傳播者和內容消費者。對於內容生產者來說,雖然關於造謠、傳謠等已經有了一定的法律約束,但整體仍處於空白狀態,主要依靠內容生產者的自律,比如引用權威的消息來源、不妄斷因果等等,仍屬於道德上的約束。而要想在內容消費者層面實現「流言止於智者」的理想境界,單就提高國民科學素養而言已絕非一日之功。誠然,諸如騰訊新聞等所扮演的內容傳播平台恰是維護媒體專業性和權威性的核心角色,卻也需要解決下面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建立內容發現、審核及懲罰體系。
新媒體之所以會成為謠言的重災區和「造謠」的低成本不無關系。微博、微信、論壇等社交網路幾乎成為零成本的媒體渠道,而各大自媒體平台的崛起也在某種程度上成了「謠言」傳播的沃土。舉個例子來說,一篇養生類的文章因為爆炸性的標題和觀點,在公眾缺失辨識度的情況下,很容易在社交媒體瘋傳,在個性化演算法的助推下更是可以直達目標人群。
從騰訊新聞給出的解決方案來看,依靠微信、QQ、騰訊新聞、天天快報等新媒體渠道,藉助文本分析、詞義處理、用戶畫像等縮短謠言發現的時間,然後分類、甄別後匹配給背後的專家團、智囊團和對應的機構。這大概是目前最有效的「辟謠」手段,但前提是,騰訊新聞此前積累了素質過硬的調查報道團隊,且騰訊新聞多達兩億的月活用戶和高素質白領人群,以及相匹配的舉報體系,這種模式在其他資訊平台上卻很難完全復制。
從另一方面來看,單憑資訊平台或社交平台的一己之力,難以形成行之有效的懲罰體系。相比之下,因為「謠言」傳播帶來的巨大流量和眼球效應反倒成為內容生產者變現的方式之一,產出和投入上的失衡可以說是虛假內容爆發的另一誘因。也就是說,在這個層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次,流量決定論和內容至上的博弈。
任何一種事物的價值最終都會由「商業變現」去衡量,媒體也不例外。無論是紙媒將死的說法,還是新媒體時代來臨的論調,一個核心的出發點就是流量。在閱讀進入快時代以前,「內容為王」的說法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個性化演算法流行之後,流量開始決定媒體類產品的排位。
就目前而言,資訊類平台對於流量和內容已經演化出了兩種態度,一種是追求「千人千面」的信息傳遞形式,一種則選擇了「演算法+人工推薦」的組合形式。引申來看,這其實也是資訊類產品對待內容的兩種不同態度。對於前者來說,個性化推薦是趨勢,尤其是在即將到來的人工智慧時代,機器取代內容加工者乃至生產者都將成為可能。而在後者的名單中,騰訊、網易、鳳凰網等赫然在目,究其背景不難發現傳統媒體人的身影。當然,兩種不同選擇體現在「媒體公信力」、「內容影響力」、「思想性」等指標上的不同。d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流量至上的產品在命名中很少看到「新聞」的字眼,產品本身的定位為內容聚合平台,而非媒體。這實際上也反映出了不同的定位,騰訊的較真在於打造一個專業的媒體平台,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正確的輿論走向。由此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在虛假信息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的情況下,選擇遵循商業規則還是回歸新聞理想?
最後,新聞理想和商業規則的取捨。
按照騰訊網副總編輯李天亮的說法,較真平台定義為一個專業事實查證平台,還包含內容生產、運營及會員合作計劃,並將在內容分成和原創補貼上加大投入。從2015年來看,各大資訊平台紛紛開啟內容補貼計劃,盡管補貼金額、方式等各有不同,卻有著相同的目的,即爭取優秀的內容生產者。值得一提的是,傳統的內容補貼並非是純粹的「公益」行為,畢竟同樣內容所產生的版權費用要遠高於補貼金額。但「較真」內容的生產和運營上卻可以視作為新聞理想和商業規則的取捨。
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辟謠內容對專業性和時效性有著更高的要求,也就意味著更高的內容生產成本。以食葯類內容為例,國內專業的內容報道者只有兩三百人,專業人士本身就是一種匱乏資源;二是從商業的角度來看,辟謠內容的真正價值在於對虛假內容的矯正,往往需要更加精準的渠道推送給目標人群,更多的是為了新聞理想而非商業價值。
社科院發布的2016年新媒體藍皮書似乎給出了答案,2015年通過社交媒體傳播的謠言高達60%,而2016年的數字更甚。其實也給新媒體平台一個警示,在追求商業變現的同時還應該權衡內容質量及關聯性的影響,騰訊新聞等選擇「較真」平台來重塑媒體的公信力,顯得不無道理。
寫到最後。謠言等虛假內容永遠是懸在新媒體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以往的經驗也告訴我們,謠言未嘗不是一個隱形的洪水猛獸。當所有人都沉溺於淺閱讀、快內容的時候,較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