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意識

新媒體意識

發布時間:2020-07-29 01:13:36

1、如何利用新媒體提高法律意識

1、內容為王,沒有好的內容,別的都白扯,當然會調侃,會找圖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算好內容。
2、除了名人的訂閱號,大部分訂閱號都是有明確的定位,或者你叫垂直也好,這樣子受眾就很明確了,也方便後續有針對性的進行運營推廣。
3、由於手機屏幕很小,如何巧妙的引導用戶分享文章,關注公眾帳號很重要,多留意一下熱門的公眾帳號,大家為了引導用戶也是蠻拼的。
4、即便如此,掃一掃對於用戶依然是一種比較容易的關注方法,所以如果你能結合線下來發展粉絲會比較管用的,比如主題演講之類的。
5、學會跟粉絲互動,比如定時發一下統計反饋給用戶啊,偶爾可以送個小禮物啊之類的,還是比較管用的。
6、適當的推廣,通過微信資源平台(如城外圈平台)找資源做推廣。

2、新媒體藝術的意義

多媒體對於藝術而言意味著某種綜合性的復興。人們知道現代主義時期是各種藝術門類自我凈化的擂台,繪畫要排除文學性乃至物象成為畫布上的一些顏色,最終走到了抽象繪畫。音樂要成為激浪派的那種純粹的聲響,攝影中出現了純影派。古代藝術中,比如大教堂中,壁畫、雕塑、管風琴和建築空間協同起作用,渲染心理氛圍的"場"的工作方式看來可能在多媒體中再次出現。就象教堂中的祭壇畫搬到博物館的聚光燈下就不再神秘,多媒體將把各種藝術再次捆綁在一起,營造出不可還原為組合要素的綜合體驗。
多媒體藝術已經比線性演進的電影敘事豐富太多了。結合了視頻、聲音、文字的超級文本,不但可以鏈接到無窮無盡的其他文本之中,更可以由多種路徑進入。這使超級文本成了一座迷宮,而它所提供的互動性幾乎是無窮無盡的。今天的多媒體藝術還只是一個粗糙的胚胎,人們還有更多的可能性去挖掘發展。 對於多媒體創作所需要的能力而言,傳統分科的專業藝術訓練是遠遠不夠的。這使創作成為多學科人才之間的一種協作,再加上人們已經意識到的數碼作品在傳播中多次再加工的特點,多媒體同樣加劇了個人作者的匿名,就象荷馬史詩並不是荷馬的個人寫作一樣。人們在電影片尾長長的字幕中已經見識過這種集體創作的力量。另一方面這也可能為達芬奇式的全才的出現提供空間。多媒體藝術是正在出現的數碼藝術品種,它吸納了此前許多藝術方式之長,集圖、文、影像、聲音和互動性於一體,可述可論,也可以平直地鋪陳,更可以單線深入,可能性極為豐富。人們今天所接觸到的只是正在形成的冰山的一角,它的潛能還有待更多富有想像力的實踐去開發出來。一旦互動性數碼多媒體作品置身於網上成為網路藝術時,將大大加強了的觀眾參與程度,將巨大地改變人們傳統的藝術概念。今天出現在網路上的藝術品絕大多數還是落後於網路本身的東西。你打開網上跟藝術有關的站點和主頁,看到的還是油畫、國畫、雕塑。可這些東西都還不是真正跟網路般配的藝術。網路藝術當然應該是多媒體,當然必須是互動的,鏈接著無窮無盡的東西。
英國當代藝術研究中心新媒體部主任BENJAMIN WEIL,曾於1998年在上海策劃了《數字藝術新媒體展覽》。他認為:藝術作品首先需要提出藝術家的觀念,然後再由技術提出最為巧妙和聰明的解決方法,將其完成。藝術作品與每個人的思維方式有關,由觀念驅使的創作是藝術性的創作,而如果僅僅通過技術實現的創作就不能稱為藝術創作。這恰好闡明了新媒體藝術中,藝術創作和技術應用的關系問題。1996年,《ETIME》雜志曾經探討過NETART和ART IN NET兩者概念的差別,這首先取決於是技術還是藝術的觀念,來有效地確定和影響藝術的創作。前者是技術性的,而後者強調了創作的人文觀念性,這就像在錄像藝術(VIDEO ART)出現的早期同樣發生過類似的爭論一樣,究竟是以觀念利用技術,還是以技術的利用作為藝術分類的純粹標准。 喜新厭舊是人類的天性。創造新技術,利用新技術,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伴隨著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整個社會的文化傳播方式也以一種加速度在向圖像化方面發展。在中國IT產業和歐美新媒體藝術的雙重沖擊下,中國的新媒體藝術開始在近乎朦朧的狀態下起步。
新媒體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大約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一批較優秀的作品和成熟的藝術家。影像藝術誕生於1990年代,主要是指Video藝術。影像藝術的產生,是90年代藝術區別於1980年代藝術的主要標志。 在90年代中期,真正的新媒體藝術的前衛性實驗是錄像藝術的興起。在90年代末期, 隨著計算機視覺技術的普及,互動技術、網路技術、Flash動畫技術、電子游戲技術、 三維視覺技術,以及計算機數字編輯技術等開始進入Video藝術的製作。90年代末期的一個重要變化是Video藝術不再表現為一種單純的技術媒介和觀念藝術的實驗,而是 用 Video藝術的方式對中國社會轉型進行文化反映,表達社會性和文化批評主題,比如女性藝術、青春藝術等主題。另外,Video藝術還在90年代末期開始與多媒體先鋒戲劇、泥塑動畫和電子游戲結合。
1996年9月,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畫廊,舉辦了名為《現象與影像》的中國第一次錄像藝術展。這個展覽包括十幾件錄像裝置和幾個錄像帶作品,集中了中國第一代錄像藝術的開拓者。該展在國內外獲得了巨大反響,各地傳媒以極大幅面加以報道,更有《文藝報》把這一事件評為當年中國美術十大新聞。該展被許多批評家定位為中國當代藝術中重要的里程碑。 1997年,在北京涌現了數個純粹由錄像藝術組成的個人展覽,如《王功新個展》,宋冬的《看》錄像藝術展,邱志傑的《羅輯:五個錄像裝置》個展。這標志著中國新媒體藝術家不但作為創作群落成為焦點,也開始以個體的方式沖撞著當代中國藝術市場。更多受此影響的藝術家開始投入錄像藝術創作,他們的成果在《97中國錄像藝術觀摩展》中得到了體現。至此,錄像藝術成為中國美術界的熱點,《九十年代中國美術年鑒》特辟一章,敘述錄像藝術的興起。 中國錄像藝術的活躍引起了國際藝壇的矚目,中國新媒體藝術家的作品開始頻繁地出現在世界各地重要的媒體藝術節上。隨著IT產業的發展,個人電腦上的編輯設備廉價並得到普及,不但錄像藝術進一步得到繁榮,而且更多的藝術家著手探索互動多媒體藝術和網路藝術。
新媒體藝術在中國,算起來不過二十幾個春秋,但它卻和產生它的基礎——新媒體,包括聲、光、電和IT產業一樣,以非常驚人的速度發展和壯大起來。MOMA錄像部主任芭芭拉·蘭登認為:「錄像藝術在中國的活躍,是在西方新媒體藝術的圓周閉合之後劃出的一個新圓的起點。」
大豫商網執行總裁崔俊超說:「400年前報紙就是新媒體,因為那個時候是自然傳播,93年前新媒體是廣播,73年前新媒體是電視,23年前新媒體是互聯網,而到了4年前新媒體已成為社交網站,3年前新媒體是微博,現在在我看來新媒體是微信。」

3、新媒體文化環境下容易出現哪些意識形態

博弈聖經著作人給意識形態的定義;意識形態就是流動的畫面。摘自《科學家瀕臨死亡前的四個反應》一文

《博弈聖經》文化的定義;「我們把脫離大腦的感覺、思維、意識、觀念,向主觀、理性、真理、一級一級的私湍增量,稱為文化。」
感覺、思維、意識、觀念、主觀、理性、真理,這是文化進程。
感覺、思維、意識、觀念、主觀、理性、真理、證據,這是文明進程。
感覺、思維、意識、觀念、主觀、理性、真理、證據、科學,這是科學進程。
《博弈聖經》以人為本作為文化的開端,按照文化的次序和文化的進程來理解文化,視其為一個開放、動態的進程,正如《博弈聖經》中所說:「其實人類的文化進程無窮無盡,無終無果。」(以上內容摘自博弈聖經著作人為中國最高檢察院正義網撰稿的社論.評論)

博弈聖經著作人給文化的定義;「我們把脫離大腦的感覺、思維、意識、觀念,向主觀、理性、真理、一級一級的私湍增量,稱為文化。

文化在實踐的過程中,只有一次次達成,文化沒有成功,只有前行。

文化誕生於謊言,文化又是虛無主義,只有文化才有萬能的理性產生當代文明。

中國的神傳文化「禪」是第三空間里飄盪的一個「神化邁邁」。邁邁一詞是由英國道金斯發明的,博弈聖經著作人把它引入了博弈實體經濟學,並用它解釋中國的神傳文化。

坐禪就是「靜思」,人的文化表現就是先用靜思創建第三空間,受孕文化開端、再到文化一級一級的私湍增量的進程;
感覺等待一個「點」或者是等待一段蠕動的炫(感覺類似於一段很細的橡皮筋)。
思維的兩個或三個炫為「邁邁」(思維的炫猶如在虛幻的夢境中游動、變換、飄盪)。
意識在當下與其互動、又像是與生命精神動態的三維互動,它就是「神化邁邁」,它創造了意識,創造了天文數量級的動態意識,(意識形態就是流動的畫面)。
觀念漸漸進入文化的中心固定下來,(觀念就像是一張相片)。

博弈聖經著作人在《國正論》一文中寫道;禪是第三空間里飄盪的一個「神化邁邁」。一個人給別人一個會心的微笑、傳遞一個友好幽默的表情、就是傳遞一個「神化邁邁」的文化信息,也是傳遞一個「文化私湍」,當兩個人見面點頭微笑時,禪的「神化邁邁」便在兩個心靈之間傳遞。

博弈聖經著作人的經典文段;
「在文化進程中,一個文化信息就是一個文化『私湍』。私湍是一個文化基因,是癮魂驅動的慾望,形成的一個文化單位。私湍可以小到一個慾望,一個信息,也可以大到一個學派,一種哲學,一個宗教,一個國家的概念,或一個治國的綱領。私湍是構成生物進化中大小不等的文化基因。在一個非物質私湍基因結構里,有四個特徵:左為文化,右為文明,在它們中間再分為上下,上為戰略,下為戰術。我們就是在這左右上下中間游動。任何個人又是一個私湍,在文化進程中得到大私湍上下和左右的限制。每一個人都像是生活在私湍文化觀念的中心位置,在這個意義上,關於「現在」的觀念,隨時都處於被監視之中。我們可以想像,私湍像一個神經元的影像,每一個人的文化私湍又被包含在大的私湍里,隨時都有觸及邊界的可能,從而犯下罪過。人生的行為運動就是不斷地碰壁,我們用哲學的辯證觀點看待它,這都是一次創新,一次進步。私湍任何時候的游動,就像是道金斯描述的文化「邁邁」,即在文化池塘中游泳。當人感覺到一個信息時,文化私湍就已經構成。」

博弈聖經著作人認為;中國新領導人的未來、將面臨最大的理論困難、是繼承歷代遺留下的、所謂政治指導思想,點名報到的名單越來越長; 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指導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中學語文老師看到中共黨媒的這個語句結構、臉皮薄了就會臉紅,聽者無奈,無所是從。
新領導人的理論語言、已經向國家實體、民簇社會、個人夢想,悄悄地轉向。
理論的意義在於創造意識形態,提取積極的思想因素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博弈聖經著作人說;意識形態就是流動的畫面。

你們讀一篇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博弈聖經著作人的經典文章,《科學發展觀在博弈世界中運動》一文,搜索就有,一篇文章的含金量,超過中共黨理論專家的100本書。
向你們介紹一篇由博弈聖經著作人撰稿的經典美文《科學發展觀來自真理的方向》一文,他為中共中央理論網,為黨理論的語言創新、語言轉向,提供的範本。其內容摘要作為《科學發展觀知識手冊》一書介紹。

來源:美國資訊網 博弈聖經;經濟學世界十部經典著作

4、新媒體主要是指什麼??

新媒體主要包括基於技術進步引起的媒體形態的變革,尤其是基於無線通信技術和網路技術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電視、IPTV、手機終端等;二是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被應用於信息傳播的載體,例如樓宇電視、車載電視等。具體有:

1、手機媒體

藉助手機進行信息傳播的工具。手機媒體真正跨越了地域和電腦終端的限制,擁有聲音和振動的提示,能夠做到與新聞同步;接受方式由靜態向動態演變,受眾的自主地位得到提高,可以自主選擇和發布信息,信息的及時互動或暫時延宕得以自主實現,使得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完滿結合。

2、數字電視

數字電視就是從演播室到發射、傳輸、接收的所有環節都是使用數字電視信號或對該系統所有的信號傳播都是通過由0和1數字串所構成的數字流來傳播的電視類型。數字信號的傳播速率是每秒19.39兆位元組,如此大的數據流的傳遞保證了數字電視的高清晰度,克服了模擬電視的先天不足。

3、互聯網新媒體

互聯網新媒體包括網路電視、博客、播客、視頻、電子雜志等。網路電視以寬頻網路為載體,通過電視伺服器將傳統衛星電視節目經重新編碼成流媒體,經網路傳輸給用戶收看的視訊服務;電子雜志是用Flash的方式將音頻、視頻、圖片、文字及動畫等集成展示的一種新媒體。

4、戶外新媒體

戶外新媒體有別於傳統的戶外媒體形式(廣告牌、燈箱、車體等)的新型戶外媒體。戶外新媒體以液晶電視為載體,如樓宇電視、公交電視、地鐵電視、列車電視、航空電視、大型LED屏等,主要是新材料、新技術、新媒體、新設備的應用,或與傳統的戶外媒體形式的相結合。

(4)新媒體意識擴展資料:

新媒體根據使用主體及受眾群體的變化,可劃分為精英媒體階段、大眾媒體階段以及個人媒體階段。

1、精英媒體階段

在新媒體誕生之初的相當一段時間內,僅有為數不多的群體有機會接觸新媒體,並使用新媒體傳播信息,這部分人多數是媒介領域的專業人士,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及社會階層身份,因此這一時期是精英媒體階段。

2、大眾媒體階段

當新媒體大規模發展並得到普及時,其發展歷程就進入到了大眾媒體階段。由精英媒體向大眾媒體發展,離不開媒介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傳播成本的下降,新媒體以更低廉的傳播成本、更便捷的傳播方式以及更豐富的信息傳播內容成為一種大眾媒體。

3、個人媒體階段

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及普及,以往沒有占據媒體資源和平台,且具備媒介特長的個體,開始逐漸通過網路來發表自己的言論和觀點,通過平台展示給受眾,這是個人媒體階段到來的一個標志。

5、什麼叫「新媒體」?一直不明白這個概念。

呵呵,沒有那麼復雜。雖然我不願評價樓上朋友說得正確與否,但是我還是要說一句,說新媒體就是網路媒體是非常片面的,不太正確。

所謂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區別,不在於出現時間的先後,而在於傳播方式和內容形態的不同。
曾幾何時,互聯網路的盛行,曾經使業內人士無不感嘆,網路媒介已經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媒體之後的第四大傳播媒介。在一段時期內,網路媒介成了新媒體的代名詞,似乎一提起新媒體,人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就是網路媒介。在本人就讀於大學的時候,專業課老師也是這樣對我們講的,互聯網就是新媒體。但是,說新媒體就是網路媒體正確嗎?答案是不正確。時間的推移,時代的發展,科技的變遷,具有越來越多傳播方式和內容形態的媒體形式不斷涌現,如數字電視、車載電視、樓宇電梯廣告、手機簡訊、手機電視等等。
最後,可以明確地說,所謂新媒體,是指一切區別於傳統媒體而言的具有多種傳播形式與內容形態的不斷更新、不斷涌現的新型媒體。

新媒體傳播有四個特點:

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大眾傳播

從岩畫和巫會的模擬傳播,到詩歌和戲劇的口語傳播,到造紙術和印刷術發明之後的文字傳播,到無線電發明之後的電子傳播,回顧人類的大眾傳播史我們可以發現,傳播的媒介形態日趨豐富,而傳播行為日趨自由。
印刷品傳播和電子傳播的形態、通道是固定的,其傳播的專業要求和邊際成本都很高,傳播者具有較強的壟斷性和控制權,而數字化必然帶來的網路化,以及網路化必然導致的交互性,使傳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轉換極其容易。如今,一個人通過發送手機簡訊、撰寫博客日誌、發起網路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對任何人」進行大眾傳播,突破傳統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壁壘。

「信息」與「意義」無關

尼格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說:「比特就是比特」。在數字語言里,所有的文本、聲音和影像都只是0和1的組合。傳播的信息從傳播的意義中抽象出來,使「把關人」的能力大大削弱。
因為意義是完整、單一而不能分割成片段來進行傳播的,易於甄別,而信息是可以編碼、分段、壓縮,進行傳播,再組合、復原、解碼,進行讀取的,很難在傳播過程中判別每一片斷的信息意味著什麼。上海目前發展很快的樓宇視頻和地鐵視頻系統是電視還是計算機?曾經發生一場定性之爭,就是這種突破的生動案例。

受眾的主動性大大增強

在傳統傳媒一統天下的鼎盛時期,傳播的效果似乎是無堅不摧的,大眾媒體對於公眾有著「魔彈」般的效力。但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新媒體的不斷涌現,信息和「噪音」越來越多,以一個人的接受能力,根本不可能全部進行接收和處理,同時,在技術上對信息進行篩選、復制和傳遞已經非常容易,因此,信息接收者按照什麼樣的標准,通過什麼途徑,如何選擇和過濾信息,又如何屏蔽噪音,在最大程度上決定了信息傳送者的傳播意圖能否實現。這意味著受眾在接收信息時的主動性和消費偏好變得日益重要。

大眾傳播的「小眾化」

傳播學研究中曾經有一個「沉默的螺旋」的發現,表明人們為了避免成為異類,陷入孤獨,往往在大眾媒體或輿論活躍分子發表了意見之後,不再表達自己與之不同的觀點。而在數字加網路的新媒體時代,任何一個人通過互聯網、手機等,就可以隨時進行信息溝通,甚至成為傳統媒體的重要信息來源,人際傳播的性質得到凸顯和強化,傳統的,傾向於無差異的普遍的廣大受眾,開始分割為氣味相投的或者利害相關的「小眾」,如各種各樣的網路游戲團體、戶外旅遊論壇、簡訊交友俱樂部等。在小眾中,人們也許更容易找到聲氣相投的夥伴,以對抗大眾傳播所造成的「社會孤立

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6、新媒體時代,哪些因素沖擊主流意識形態主導權


如圖

7、如何利用新媒體增強意識形態工作話語權

加強新媒體整頓
以及政治道德建設
加強對輿論的引導

8、為什麼那麼多企業的新媒體做不好

下面以新媒體的代表微信公眾號為例:
1,沒搞明白為什麼一定要做一個微信公眾號?別人為什麼要關注你的賬號?
做公眾號沒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看到別人有公眾號自己也要有,老闆不懂,任憑小編能做成啥樣就啥樣,或者是老闆干預太多,管理者總管不住自己的插手慾望,這會讓編輯覺得自己是個傻逼。這是兩個極端。
2,公司沒預算、產出要求高、對運營人的不信任
「高層肯放權,中層不幹預,編輯敢折騰」,企業新媒體想做不好都難。最怕的就是審核預覽、反復修改,行或不行就一個字,一篇稿件決定不了什麼。可憐多少小編忐忐忑忑熬到半夜就等領導一個反饋,萬一領導在飛機上、在酒局上也只能傻等著,憤而辭職者甚多。重要緊急的特殊稿件除外,一般的稿件真沒有必要錙銖必較。管理者總管不住自己的插手慾望,這會讓編輯覺得自己是個傻逼。既然你聘任了他,你就應該相信他比你專業。
3,命名錯誤,除了大品牌之外,小公司沒有必要用公司名做公眾號名
很多企業公眾號,一看名字就不會關注,試想一下誰會關注一個公司名?一個能保持用戶黏度,讓用戶印象深刻的人格設定,是企業媒體命名最基礎的,然後再去考慮這個人格設定有沒有吸引人的性格特徵。在運營上還是需要有一些人格化的東西在的,這樣的話讓用戶感覺到我是在跟真人聊天,甚至說在跟一個美女聊天、跟一個帥哥聊天,而不是在跟一個機器人說話。
4,企業公眾號定位不清或沒有定位,發的內容亂七八糟
搬官網、微博的老套路對外展示、在功能介紹欄貼上生硬的企業介紹、今天發個從網上扒下來的八卦、明天發個與自己公司/行業一點關系沒有的新聞、後天發個雞湯...,公眾號應該定位為你這個細分行業的內刊,發的內容應該是行業干貨,對你這個行業(產品)用戶有價值有幫助。
5,無法拯救的硬廣內容
只有銷售思維,沒有營銷思維,天天就知道發廣告,發產品介紹。文章標題打頭的永遠都是[公司新聞]、[公司活動]、[特別推薦],就是發這樣的文章能不能讓標題軟一點,至少讓粉絲有慾望點進去。
大多數企業微信公眾號缺乏創作能力以及老闆簡單粗暴的廣告要求,在內容上表現得很不佳,有的更是直接照抄官網的信息,根本沒有進行二次加工,而關鍵核心是無法避免的公司信息占據了很大篇幅。銷售是直接賣,營銷不是簡單的銷售,而是布局,有鋪墊,一環扣一環。
6,缺乏互聯網思維,不懂粉絲經濟是怎麼回事
粉絲經濟只有達到一定的量才有顯出來價值。很多號只有一兩百粉絲就開始發廣告。很多老闆說我做自媒體是為了向用戶發廣告的,而不是向他們輸出價值的,廣告騷擾這是很嚴重的一個問題,很多用戶不願意去關注商家或者企業的自媒體,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發騷擾嘛,覺得我關注你的微信公眾號了,你就會給我發廣告嘛,特別是線下的一些傳統企業好不容易讓用戶關注微信公眾號,通過各種手段、各種利益誘導,最後關注完了之後人家還是取得關注。
7,不懂傳播,不了解微信傳播規律
做不出有傳播力的文章,從來不想為什麼沒人轉發文章。讓員工轉發文章,也不給員工發紅包,誰轉?
8,功利化的「全員營銷」
傳統企業里,妄圖靠公眾號解決業績問題的傻逼想法,坑死多少運營人?微信並不是很好的銷售工具,也別讓員工成為你發廣告轟炸信息的幫手,美其名曰"全民營銷",實則讓員工與企業、朋友之間的距離更遠。
9,沒有用心包裝開發品牌故事,就天天發老闆或創始人的那點事,看了就讓人煩。真正的故事傳遞價值觀,又具有傳播力。
10,沒有吸粉意識,不懂如何吸粉卻又執迷於粉絲數量,身邊的資源也沒有利用好。企業老闆只執迷於增加公眾號的粉絲,依賴各種活動拉粉,到微信群發紅包,然後到各個QQ群轉悠,求姥姥告奶奶希望別人關注,更有甚者花錢去粉絲,而且個個還都是純無頭像的僵死粉兒。
11,太多的微信推廣活動
不少企業微信公眾號,在某個節假日都會做活動,而且形式、內容,甚至是禮品都有可能大同小異。可是回過頭來想想,這場活動的回報在哪裡?你的投入產出比是多少?這些活動對你的企業和產品有什麼意義?這些粉絲會不會因為活動對你的產品感興趣?如果這些問題沒想好,請對活動三思而行。
12,片面追求閱讀量
閱讀量這個東西,也不能說完全不去顧慮,但是不能片面地去追求閱讀量,說白了閱讀量淘寶上可以刷嘛,就是你追求那些沒有用的閱讀量是沒有意義的,還是要追求你有多少目標用戶關注你,這個才是意義。
12,漲粉」,只是解決粉絲點擊關注的動作,沒法解決關注後的圖文點擊頻率,互動次數,甚至購買產品。
公眾號最大的特徵還是留存功能 。因為他是訂閱+推送. 這個特點決定了 公眾號最大的價值是留存(粉絲忠誠,粉絲粘性,粉絲活躍)。解決留存的企業公眾號,必將是大浪淘沙後,依然屹立不倒的變現好手。
13, 沒有專職運營人員
很多企業申請了微信公眾號之後,就直接丟給公司的某一個員工去做,甚至是兼職順帶手去做,這個員工沒有任何運營和文案方面的經驗,一發文章就一個勁兒地誇自家產品,久而久之連自己公司的人都不想看了,你想你的客戶會去看嗎?客戶從一開始就不會看!與他無關的東西,他為什麼要去看呢?有了專業的運營者,懂得分析客群,精準定位,懂得怎麼找到客戶,並建立產品和客戶之間的聯系,企業公眾號才算是真正「活」起來。
14, 不「說人話」
「說人話」就是好好說話,別端著架子,你原來什麼樣在公司就什麼樣,公司什麼調性,在微信就是什麼調性。什麼時候發現用戶開始在後台跟你「嘮嗑」了,就說明你在「說人話」了。做微信就是做社群,維護和用戶之間的關系,好好說話,和用戶做朋友,以後企業有什麼活動了,用戶才會積極響應。別把「粉絲」動不動掛在嘴邊,那是給人以俯視的感覺,沒人願意被人稱為「粉絲」,也沒有幾個人牛逼到可有有大把的「粉絲」。
15,重產品銷售,輕用戶運營
許多企業申請了公眾號後,一上來就迫不及待地想各種「賣賣賣」「推廣推廣推廣」。每次都簡單粗暴發送活動消息,老闆說:我這么好的新產品,用戶肯定喜歡,我這么大的優惠,絕對是給用戶的福利!結果一定是活動完,用戶走。為什麼?因為活動前沒有和用戶的關系維護,活動後沒有運營來做用戶後續的留存和服務。
16,短期無效果,甩手不幹了

很多客戶看著微信每周都掉粉或個位數的用戶增長,就開始懷疑微信了:為什麼要做微信公眾號?根本沒效果!事實上呢,真的沒效果嗎?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哪怕你只有一個用戶,只要服務好了他,那麼他都是你的免費傳播員,他會主動幫你傳播產品、轉介紹產品。這時,品牌和口碑已經開始建立,你要是有100個這樣的超級粉絲呢?小米起價不是說依靠100個發燒友嘛!品牌/口碑有什麼用?它們能讓小企業擁有和大品牌一樣的機會,從一開始不被用戶信任,到能從強勢品牌口中奪食!
品牌、口碑的建立,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運營者持續努力。所以,做企業公眾號,不要輕易就放棄!首要任務,做好運營吧。

與新媒體意識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