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 《internet技術與應用》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課程標准
前 言
21世紀是高度信息化的社會,如果信息技術課程不能為學生適應信息化社會的學習、工作、生活與競爭的需要提供支持,就會使學生被信息化社會所淘汰。因為在信息化社會中信息素養已成為與傳統文化的「讀、寫、算」一樣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從這個意義上完全可以說,缺乏信息素養就相當於信息化社會的新「文盲」。
信息技術課程要有利於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使信息技術課程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切入點。另一方面,未來的社會是終身學習的社會,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遠程教育是主要的學習方式。信息技術課程應該使未來的社會成員具備利用各種信息工具和各類信息資源進行學習的能力,這樣才能有利於人的素質的不斷發展。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鑒別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要考慮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教學內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確的目標,要體現出各年齡階段的側重點,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基本理念
1、信息技術課程應該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信息技術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掌握信息科學、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
----人人獲得採集、加工、發布信息等處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人人明確並接受參與未來信息社會特有的道德規范與法律法規;
----人人能夠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通過評價信息、應用信息解決具體實際問題。
----不同的人在信息技術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信息技術是人們在未來社會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能夠幫助人們進行數據的獲得、搜集、處理、發布;信息技術為其他學科提供了學習的工具與方法,是人們獲得信息與學習的一大實用工具;信息技術是人類未來生活、學習、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獲得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
3、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內容應當是實用的、有意義的、富有時代氣息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操作、搜集資料、處理信息、創作作品、信息交流的信息技術活動。有效的信息技術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於重復、模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重要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特別是信息技術中有關技能的學習更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與其他課程比較而言,信息技術課程有更大的主動發揮的餘地;再有,信息技術課程要體現出不同學段的目標和內容與其認知發展水平相對應。
4、信息技術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信息技術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操作技能、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技巧,獲得廣泛的信息技術活動經驗。學生是學習信息技術的主人,教師是信息技術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5、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過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信息技術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信息技術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6、與其他學科的整合是信息技術教育的另一重要環節。信息技術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必須重視與其他基礎學科的結合,特別是在實施案例上多與其他學科結合,讓學生在解決案例的過程中養成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基礎學科問題的習慣,最終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不自覺地運用信息技術來解決其他學科的學習問題。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其他基礎學科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技術的學習當中。
二、設計思路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及《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結合本校信息技術教育的特點,《標准》明確了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並從認知領域、操作領域、情感領域、創新領域等四個方面作出了進一步的闡述。
《標准》中不僅使用了「了解(認識)、理解、應用、模仿、獨立操作」等刻畫知識技能的目標動詞,而且使用了「經歷、反應、領悟」等刻畫信息技術活動的過程體驗目標動詞,從而更好地體現了《標准》對學生的信息技術情感領域以及創新領域等方面的要求。
一)知識性目標
1.了解水平
再認或回憶事實性知識:識別、辨認事實或證據;列舉屬於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對象的基本特徵等
描述、列舉、列出、了解、熟悉
2.理解水平
把握事物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進行解釋、推斷、區分、擴展;提供證據;收集、整理信息等
解釋、比較、檢索、知道、識別、理解、調查。
3.遷移應用水平
歸納、總結規律和原理;將學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應用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之間的合理
分析、設計、制訂、評價、探討、總結、研究、選用、選擇、學會、畫出、適應、自學、發現、歸納、確定、判斷
二)技能性目標
1.模仿水平
在原型示範和他人指導下完成操作 嘗試、模仿、訪問、解剖、使用、運行、演示、調試
2.獨立操作水平
獨立完成操作;在評價和鑒別的基礎上的調整與改進;與已的技能建立聯系等
獲取、加工、管理、表達、發布、交流、運用、使用、製作、操作、搭建、安裝、開發、實現
3. 熟悉操作水平
根據需要評價、選擇並熟練操作技術和工具
熟悉操作、熟練使用、有效使用、合乎規范地使用、創作
三)情感性目標
1. 經歷(感受)水平
從事並經歷一項活動的全過程,獲得感性認識
親歷、體驗、感受、交流、討論、觀察、(實地)考察、參觀
2.反應(認同)水平
在經歷基礎上獲得並表達感受、態度和價值判斷;做出相應的反應等]
4.關注、借鑒、欣賞領悟(內化)水平
建立穩定的態度、一貫的行為習慣和良好的價值觀等
形成、養成、確定、樹立、構建、增強、提升、保持
(三) 關於學習內容
課程內容的學習,強調學生的信息技術活動,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信息處理能力、信息鑒別能力、信息傳輸能力、信息應用意識。
信息獲取能力主要表現在:理解信息的概念;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了解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了解多媒體技術的特點;能鑒別信息的來源;能從不同的渠道獲得信息;能掌握多種獲得信息的方法。
信息處理能力主要表現在:能根據自己的意願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能自主處理文字與圖形的輸入輸出;能自主處理聲音、動畫、影像等多媒體信息;掌握數據處理與管理的基本方法。
信息鑒別能力主要表現在:能識別信息的真善美與假惡丑;能從眾多的信息中選擇自己適用的信息;能主動抵制網路上的反動與黃色信息;能主動遵守信息社會特有的道德規范與法律法規。
信息傳輸能力主要表現在:能利用工具軟體創作多媒體作品;能通過電子郵件傳遞信息;能通過網路上傳信息;能通過論壇、BBS發表自己的意見;能通過個人主頁發布經自己加工處理過的信息。
信息應用意識主要表現在: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信息;認識到信息技術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能主動嘗試使用信息技術尋求解決的辦法;面對新的應用軟體可以自主地學習其使用方法;能利用程序設計的思想,進行簡單的項目策劃與實施。
(四) 關於教學內容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關於初中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安排:
模塊一 信息技術簡介
(1)信息與信息社會。
(2)信息技術應用初步。
(3)信息技術發展趨勢。
(4)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問題。
(5)計算機在信息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6)計算機的基本結構和軟體簡介。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介
(1)漢字輸入。
(2)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及發展。
(3)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構及基本操作。
(5)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 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編輯、修改。
(2)版式的設計。
* 模塊四 用計算機處理數據
(1)電子表格的基本知識。
(2)表格數據的輸入和編輯。
(3)數據的表格處理。
(4)數據圖表的創建。
模塊五 網路基礎及其應用
(1)網路的基本概念。
(2)網際網路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3)網際網路上信息的搜索、瀏覽及下載。
(4)電子郵件的使用。
*(5)網頁製作。
*模塊六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多媒體介紹。
(2)多媒體作品文字的編輯。
(3)作品中各種媒體資料的使用。
(4)作品的組織和展示。
模塊七 計算機系統的硬體和軟體
(1)數據在計算機中的表示。
(2)計算機硬體及基本工作原理。
(3)計算機的軟體系統。
(4)計算機安全。
(5)計算機使用的道德規范。
(6)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本《標准》課程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與編排,不局限於以上教學模塊。)
2、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標准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標准:
1.課程的價值
計算機技術在不斷地發展,中小學信息技術課也一直在發展,教學內容已經從軟體操作進化到了信息活動,卻導致了很多課堂趨向基於信息主題開展活動,出現了為操作而操作、為主題而主題的現象,在信息需求下技術弱化、重復越發嚴重。但對學生而言,這些內容有何學習價值?學什麼、怎樣學才是必要的呢?
為此,我們必須一起來探討技術價值,看它是不是連接軟體操作與信息需求的主線。希望通過探討能引發大家展開討論,面對現實再次去審視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核心價值。
2.課程內容
什麼內容是必須學的,什麼內容可以由學生自學。一個新的軟體出現,就要學生學,還沒學會,一個新的軟體來了,又要學,這種趕時髦的思想,在計算機教學中時有出現。學完圖像處理不夠,再來二維動畫,三維動畫,網頁製作等等,究其原因,不得而知,學完這再學那,總是新的軟體就是好,也說不出好在哪,人心浮燥。
3.追求目標
信息技術素養、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
二、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
1.初、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目標的比較
自基礎教育新課程開始實施以來,信息技術課程教育教學目標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從基礎課程到計算機課程,教學理念都有了比較大的改變。目標,小學、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標准還未出台,所以一切的課程目標,都沿用了基礎課程的總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中目標:(1)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2)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和學會文字、圖形的處理技能,初步掌握信息獲取、處理的基本方法。(3)樹立正確的知識產權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初中內容:信息與社會、計算機系統組成、操作系統(操作)、網路信息獲取、字處理軟體使用、表格處理軟體使用、幻燈片製作。
再給一個高中和初中的對比你應該就清楚了:
初中 高中必修
信息獲取
網上信息搜索、瀏覽下載 網上信息檢索的策略與技巧
信息加工
文字處理
圖表處理
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多媒體信息處理
體驗程序設計
智能信息處理
信息管理
資源管理器應用初步 使用常見資料庫應用系統
(文件、文件夾等)
信息表達與交流
收發E-mail 綜合運用文字處理
演示文稿製作品 圖表處理、多媒體處理工具及使用網際網路交流信息
3、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夠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言語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三、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1.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之下,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這四個學段,分別提出「階段目標」,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2.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年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3.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小學1~2年級為「寫話」,3~6年級為「習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4.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部分,對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學、評價等,提出了實施的原則、方法和策略,也為具體實施留有創造的空間。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階段目標
第一學段(1~2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
2.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
3.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4.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5.學會漢語拼音。能讀准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准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6.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學習獨立識字。
(二)閱讀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4.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5.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6.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
7.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8.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9.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10.喜愛圖書,愛護圖書。
(三)寫話
1.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2.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3.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四)口語交際
1.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3.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
4.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
5.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6.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的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1.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外閱讀,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結合活動,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
第二學段(3~4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其中2000個左右會寫。
3.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4.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
(二)閱讀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7.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9.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10.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三)習作
1.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3.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4.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
5.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6.根據表達的需要,使用冒號、引號。
7.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
8.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四)口語交際
1.能用普通話與人交談。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領會要點,並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對方請教,就不同的意見與人商討。
2.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並能簡要轉述。
3.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並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體主動地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
(五)綜合性學習
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
第三學段(5~6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
2.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美感。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
3.能藉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4.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
5.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6.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7.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10.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11.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三)習作
1.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2.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3.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學寫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
5.能根據表達需要,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6.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
7.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40分鍾能完成不少於400字的習作。
(四)口語實際
1.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
2.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3.聽他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並能簡要轉述。
4.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
5.能根據交流的對象和場合,稍作準備,做簡單的發言。
6.在交際中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語言。
(五)綜合性學習
1.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
4.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
4、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標准全國是統一的一套嗎?
是全國統一的。
一、課程任務和教學目標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要考慮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確的目標,要體現出各階段的側重點,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學段的教學目標是:
小學階段
1.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能夠通過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學會使用與學生認識水平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初步學會使用網路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能夠有意識地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6.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初步了解計算機程序設計的一些簡單知識。
二、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目前要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主(教學內容附後)教學內容分為基本模塊和拓展模塊(帶*號),基本模塊是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塊是對學生的較高要求各區縣可根據教學目標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在保證學生掌握基本模塊內容的基礎上,適當選取拓展模塊的內容。
課時安排:
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不少於68學時,建議102學時;
上機課時不少於總學時的70%。
三、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
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鼓勵學生創新,主要採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
中學信息技術課程列入畢業會考試科目考試實行等級制。
四、課程教學內容
小學
模塊一 信息技術簡介
(1)初步了解信息技術基本工具的作用:採集信息、存儲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如錄音機、電話機、傳真機、電視機、磁碟、光碟、照相機、雷達、計算機等。
(2)從外觀上了解計算機的基本組成和作用。
(3)比較熟練地掌握鍵盤和滑鼠器的基本操作。
(4)初步了解承載信息的幾種媒體;了解計算機在學習、生活中的應用。
(5)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責任;培養使用計算機的良好習慣。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單介紹
(1)掌握操作系統的簡單使用方法。
(2)學會一種漢字輸入方法。
(3)學會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基本操作。
模塊三 用計算機畫畫
(1)學會使用基本的繪圖工具;
(2)學會繪制圖形。
(3)學會給圖形著色。
(4)學會編輯修飾圖形。
模塊四 用計算機作文
(1)掌握一種文字處理軟體的基本操作。
(2)學會文章編輯、排版和保存的基本方法。
(3)學會插入圖片、藝術字(美術字)和表格。
模塊五網路的簡單應用
(1)了解有關網路的基本常識。
(2)學會使用瀏覽器瀏覽信息、下載並保存有用信息。
(3)學會收發電子郵件。
模塊六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了解多媒體素材類型。
(2)學會一種常用的多媒體製作工具製作、編輯簡單的多媒體作品。
(3)學會展示多媒體作品。
*模塊七 LOGO繪圖
(1)學會用LOGO基本繪圖命令繪制基本圖形;添加顏色;並組成組合圖形。
(2)學會用LOGO音樂命令演奏樂曲。
(3)了解用控制命令操作機器人的方法。
(4)了解LOGO簡單編程。
初中和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准(簡稱新課標)已由專家組起草完成。
一、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定位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是為了適應技術迅猛發展的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而設置的必修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為主要目標,以操作性、實踐性和探究性(創新性)為特徵的指定學習領域。在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領域外,各省、市、自治區在保證最低要求的基礎上,在課程內容、培養目標、課時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權。
二、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總體價值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效實施可以提高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有效開展各學科學習和探究活動、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主動進行終身學習的能力;可以拓展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所需的信息技術技能,鞏固信息素養和技術創新意識;對於培養國家建設和國際競爭所需的信息技術人才、提高全社會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目標
總體而言,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課程目標為培養—發展學生積極學習和探究信息技術的興趣,養成—鞏固良好的信息意識和健康負責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形成—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培養—強化學生使用信息技術支持各種學習和解決各類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強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藉助計算機和網路獲取、處理、表達信息並用以解決實際問題、開展學科學習的過程;活動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編碼以及利用計算機等常見信息處理工具處理信息的一般過程;積極參加信息技術活動,主動探究信息技術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奧秘。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內容設置和選擇原則
一、小學、初中、高中的信息技術教育要銜接。
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基本完成應用軟體的學習;初中的信息技術教育要具有"雙銜接",初中不再是零起點。關於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內容及目標要求的銜接,參考下表:
興趣特長
應用技能
信息素養
技術創新
小學
激發興趣保持學習動機
掌握常用軟體/工具的應用技能
體驗信息活動形成信息意識
勇於質疑的問題意識敢於嘗試的創新精神
↓
↓
↓
↓
↓
初中
鞏固興趣發現特長
拓展+提升初步具備一技之長
自主選擇綜合運用
創新能力培養,改進方案,動手創新
↓
↓
↓
↓
↓
高中
專業學習和發展興趣
自選門類專業發展
信息→知識→智慧
某一技術門類的設計、製作、創造
二、以興趣為起點,以活動為載體,螺旋上升的設置內容。
要讓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淡化學科體系,打破各操作軟體之間的界限,以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實踐任務為主線,將學生必須掌握的軟體操作分散到不同學年的實踐活動中,通過技術要求的提升引領學生螺旋上升式學習。
三、鼓勵跨學科的活動為主題,實現技術學習與技術應用之間的整合,體現「雙價值」。
以學科學習主題作為信息技術任務選題,鼓勵學生將學到的信息技術技能應用到其他學科、領域學習中。以此加深學生對信息技術在學科學習中的價值的理解,推動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領域的整合,實現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對象與學習工具的雙重價值。
四、適應地區差異,體現地域特色,有很強地方特色的國家課程。
各省市的教研部門在達到要求的基礎上,確定地方課時、界定課程內容、選擇教材呈現方式上有一定的自主權;教師在內容選擇、難度設置上應適應本地設備、師資及學生的現狀,活動選題除了體現課程整合外,要鼓勵多樣化的選題,體現「四地」——立足地方現實,體現地方特色,反哺地區經濟,融合地域文化。
五、「應用與創新相結合」的課程目標。要體現個別差異,鼓勵技術創新。
多樣的課程,打破教室和書本的局限;
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題,任務要求分水平,適應個別差異的特長發展需求;
教學過程中要鼓勵更自主技術實踐與更開放的科技探究與技術創新;
適度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理解適合其年齡的信息技術核心概念。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內容和目標要求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內容分為基礎性內容和拓展性內容。基礎性內容是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開展學科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必要基礎,這是必修內容。拓展性內容是針對信息技術條件較好的地區以及在信息技術方面學有餘力的學生設置的選擇性學習內容,以引導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的廣度和深度上進一步發展。小學的選修包括機器人教學和LOGO語言。中學的選修內容有機器人教學和基於漢語編程語言的程序教學。
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內容及目標要求
一、形成運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1.能識別計算機的外觀和常用輸入設備(如滑鼠、鍵盤)、輸出設備(如監視器、列印機)及其他常用外接設備(如音箱、耳機、話筒等);能通過動手組裝或觀看組裝示範,探究計算機的基本構成,認識不同部件的基本功能(活動學習——直接經驗;觀察學習——間接經驗)。
2.通過打字任務或簡單的游戲,熟悉計算機的基本操作。熟悉操作常用輸入、輸出設備。
3.能在實際操作的基礎上,總結利用計算機輸入、存儲、加工、輸出信息的基本流程;藉助自己獲取、加工信息的經驗,體驗計算機在處理信息方面的優勢,知道計算機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核心。
二、樹立與終身學習和現代社會生活相適應的信息意識,形成積極的信息技術學習態度,養成健康負責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
1.結合生活和學習經驗,體驗信息在生活、學習、科研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理性認識信息價值(理念先行)、敏銳捕捉有用信息(選擇性注意)、主動獲取相關信息(有目的的任務驅動)、甄別篩選正確信息(針對性、准確性、價值高低)、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信息意識;逐步形成判斷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動抵觸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斷能力;能討論每個個體在創作和共享有益信息方面的責任。
2.通過身邊的事例或觀看案例,體驗現代信息技術在獲取、加工、存儲、表達和交流信息方面的作用,理解信息技術是人的信息加工器官的延伸,討論人類發明創造信息技術的基本歷程,形成樂於學習、勤於操作、敢於創新的信息技術學習態度,樹立不斷提高自身信息素養和技術操作能力;主動參與科技創新的志願。
3.觀察和列舉日常生活、學科學習和其他綜合實踐活動中信息技術的常見應用,能討論這些技術應用帶來的利弊。
4.能討論應用信息、信息產品、信息技術現備和軟體時涉及到的法律、法規和道德問題,能描述不恰當應用帶來的後果;知道如何負責地使用技術設備和信息資料,在引用他人的觀點、成果和信息時理,知道如何註明出處和給予恰當的致謝;養成保護自己信息安全的意識,學會防查殺病毒、簡單的文件加密(如設置使用口令)等信息保護方法——「行為指導」「使用技能」。
三、學會利用信息技術工具收集和處理信息,以支持學習、探究和解決日常生活問題。
1.能根據學科學習和其他活動需要,分析所需的信息及其類型,討論確定合適的信息來源(如他人、書籍、報刊雜志、光碟、錄像、電視、網際網路等),學會從不同的信息來源搜集資料的方法(如實驗、調查、訪談等)。對信息搜集過程進行一定的規劃,初步形成信息需求分析的意識和習慣。
2.學會利用常用設備(如數碼相機、探測器、掃描儀、錄像機等)獲取第一手的信息,或利用常見信息技術設備對傳統介質的信息進行必要的數字轉換。
3.學會利用計算機輸入和存儲資料,學會利用計算機的資源管理功能對文件資料進行合理的分類整理、建立以及重命名文件(夾)、保護文件等,能迅速查找和提取自己計算機內存儲的信息;通過比較和實際體驗,感受對信息進行數字化編碼、存儲和管理的優勢,認識到數字化是信息技術的核心概念之一。
4.能熟練有效地運用遠程通訊工具和在線資源(如E-mail、網際網路等),瀏覽、查找、下載和保存遠程信息,以滿足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及其他問題解決的需要。
5.能根據任務需要評價信息的相關性、准確性、適切性和可能存在的偏差,甄別和選用有價值的信息。
四、學會使用常用信息處理工具和軟體,展開寫作、繪畫等活動,製作電腦作品。
1.學會使用一種計算機畫圖軟體,設計並繪制圖形。例如根據表達意圖確定圖畫的主題和大體構思;能設置背景顏色和圖畫的顏色;能使用常用的電腦繪畫工具畫出點、線、面;能通過剪切、復制、粘貼等電腦特用的功能對點、線、面進行組合、編輯,構成符合表達意圖的完整圖畫;能給圖畫上色,能對圖畫的整體或某個部分進行修改,或設置必要的效果。
2.學會使用一種文字處理軟體處理文字信息 寫作,在學會常用文字處理功能的基礎上,學會通過文字編輯、版面設置、剪貼畫、藝術字、繪制圖形、插入圖片、製件文字表格等方式,增加文檔的表現力。
3.熟悉信息處理軟體的界面和常用工具,比較不同軟體界面的異同,總結具有廣泛適用性的操作方式,積累技術應用經驗。
五、學會使用多媒體製作軟體,運用文字、圖片、聲音等多種方式,靈活地表達想法、創意和研究結果。
1.能根據內容的特點和表達的需要,思考並確定表達意圖和作品風格;進而根據表達意圖,比較圖畫、文字、表格、聲音等不同信息表達形式的優缺點,選擇(組合)合適的表達方式,對作品的製作過程進行初步的思考和規劃。
2.學會運用合適的信息處理工具或軟體(如文字處理軟體、畫圖或圖形處理軟體、計算機錄音軟體等),導入、插入圖畫、文字、表格和聲音,並進行必要的編輯或修改,設置圖像和文字的效果;製作或插入表格;錄制或截取一段聲音等。
3.學會使用一種簡單的多媒體製作軟體,集成文字、圖畫、聲音等信息,製作簡單的多媒體演示文稿。能根據作品特點和受眾的需要,學會選擇合適的方式演示或發布電腦作品,表達主題和創意。
4.能根據作品特點和受眾的需要,學會選擇合適的方式演示或發布電腦作品,表達主題和創意。
5.能對自己和他人的電腦作品進行評議,並在評議基礎上對電腦作品進行必要的優化以增強表現力。比較利用電腦製作作品與傳統作品的製作過程的異同。
6.討論所用信息技術工具的優缺點,提出可能的技術改進建議,形成初步的技術創新意識。
六、學會運用常用遠程通訊工具進行合作學習,開展健康的社會交往。
1.學會使用電子郵件與他人共享信息、獲取支持、表達觀點或開展合作。
2.學會使用在線討論工具或已有的學習網站,討論課程相關問題或開展持續深入的主題研討。
3.學會使用同頁製作軟體,規劃、設計、製作發布簡單的網站,通過網站共享信息、發表看法、發布成果、交流思想,支持合作探究或其他有意義的社會活動。
4.能觀察和討論網站交往中產生的法律、法規和道德問題,在使用網路與人交往時,能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網路禮儀;能結合實例,討論網路應用對個人信息資料與身心安全的潛在威脅,形成網路交往中必要的自我保護意識,知道不恰當的網路應用和網路交往可能產生的後果。
七、學會設計和製作簡單的機器人,體驗「採集信息——處理信息——控制動作」的基本過程。該部分內容為選修。
1.能識別是建議機器人的基本構造;說出各類感測器(如聲音、光敏、紅外、溫度、觸摸)的功能及其對人類功能的模擬,能描述機器人各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如通過感測器搜集信息。通過程序判斷處理信息、控制外部動作等流程。
2.研究和了解現代機器人的發展趨勢,討論機器人與人類在解決相關問題上的優缺點。例如,機器人對復雜情況的反應,機器人可以完成哪些人類難以完成的任務等。
3.學會根據生活和學習中的實際需要,設計、動手製作或組裝簡單的實物機器人(如:機器人導盲,機器人迎賓、滅火、踢足球、走迷宮等),將編制好的控製程序(使用流程圖方式)導出到實物機器人,運行機器人並對機器人及其控製程序做出必要的調試和修改。或使用簡單易學的程序語言(如LOGO)編制簡單的程序控制機器人做出簡單動作或解決簡單問題。
4.在不具備實物機器人的情況下,也可以利用機器人模擬環境來***器人的運動和調試使用流程圖編制的簡單的控製程序;初步感受利用程序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
初中信息技術教育的內容及目標要求
一、理解信息技術社會的含義,體驗和分析信息技術對學習和生活帶來的影響,表現出良好的信息意識和信息技術使用的習慣。
1.結合學習和生活經驗,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徵,討論衡量信息社會的主要標志。結合自身應用信息技術的經驗,進一步討論信息的價值,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表現出理性認識信息價值、敏銳,捕捉有用信息、主動獲取相關信息、甄別篩選正確信息、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意識;進一步提高判斷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動抵觸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斷能力;討論每個個體在學習共同體和社會公共知識創新中的責任,形成積極參與有益信息創作和知識創新的意識。
2.結合實例,了解常見的信息編碼方式及其對信息處理的意義。
3.調查身邊常用的信息技術工具,了解常用信息技術的類別及其在學習、工作和科研中的前途。
4.能列舉和分析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對工作、學習和社會發展的影響,並能就某個專題進行調查、研究。
二、探究和初步了解計算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1.能結合應用實踐,總結和描述計算機系統的硬體和軟體構成,初步認識互聯的概念及與單機的區別。在具備網路的學校中,學生應熟悉局域間的常用功能。
2.了解常見硬體設備的作用及其常用的關鍵技術指標,比較不同指標對計算機功能的實際影響,學會根據學校、家庭或工作場所的具體要求,設計計算機軟體的配置方案。
3.討論分析操作系統在計算機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
4.學習或進一步熟悉資源管理器的有關功能及其相關步驟和命令(例如:格式化、恢復格式化、建立目錄、搜索、設置安全和共享等)。通過實踐,加深對資源管理的認識,養成資源管理的意識。
三、利用網際網路有效獲取信息,支持學科學習,解決實際問題。
1.根據學習或實踐需要,提高使用網際網路搜索、瀏覽和下載信息的能力,體驗超鏈接在網頁中的作用,提高信息獲取能力,學會合法、合理地使用網路工具和資源。
2.能根據學習主題或實踐任務,識別網上信息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能討論網路信息獲取與其他信息獲取的異同點。
3.能利用BBS、電子郵件、即時通訊等網路交流工具傳遞信息、表達思想、輔助學習。學會判斷不良信息、主動抵觸不友好網路交往的必要方式,如學會管理電子郵箱和反垃圾郵件的管理的方法,學會在BBS、QQ、MSN等工具上判斷並主動防止不良信息的方法等。
四、學會製作動畫作品,直觀地表達動態信息或描述過程。
1.欣賞分析動畫作品,比較動畫與其他信息表達方式的聯系與區別,分析動畫在信息表達方面的獨特性。
2.通過剖析作品,了解動畫的製作原理,熟悉動畫製作的基本概念。
3.學會使用一種常用的動畫製作工具,設計、製作動畫,表達動態信息或描述動態過程。
五、學會使用電子表格軟體進行簡單的數據處理,支持學科學習和研究性學習。
1.根據學科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需要,學會使用電子表格輸入或記錄數據,對數據進行整理、分類、成表。
2.根據需要,學會用電子表格的公式和函數等功能對數據進行必要的計算和處理。
3.能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結論和發現規律。
4.學會使用電子表格的圖表功能,直觀地呈現統計結果和研究結論,增強研究結論和結果的說服力。
六、能使用常用信息處理工具,綜合運用寫作、繪畫、表格、動畫等多種方式,設計、製作並發布多媒體作品。
1.能根據內容的特點和信息表達的需要,確定表達意圖和作品風格,選擇適合的素材和住處表現形式,並對製作過程進行規劃。
2.能根據表達的需要,結合考慮文本、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不同媒體形式素材的優缺點和適用性,選擇合適的素材並形成組合方案;學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採集必要的圖像、音頻、視頻等多媒體素材。
3.綜合運用合適的軟體和工具對原始素材進行初步的編輯、加工。
4.使用自己熟悉的多媒體製作軟體,集成各類素材,製作多媒體作品。
5.能根據作品特點和受眾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方式演示或發布電腦作品,表達主題和創意。
6.能通過討論形成多媒體作品的評價標准,對自己和他人的多媒體作品及其製作過程進行評價,並對作品進行有效的優化以增強在現力;能比較利用信息技術製作電腦作品與傳統作品製作過程的異同。
7.討論所用信息技術工具的優缺點.提出可能的技術改進建議,形成技術創新意識,養成一定的技術創新能力。
七、通過網站設計與製作進行合作學習,開展健康的社會交往。
1.結合自己使用網站的經驗,比較網站與其他多媒體作品在信息表達與發布方面的異同,比較網站和網頁的關系,了解網站的基本結構。
2.學會根據學習或社會交往的需要,設計學習支持網站或其他主題網站,學會合理規劃網站或其他主題網站,學會合理規劃網站的內容欄目和必要的交互功能。學會使用合適的網站製作工具製作網站,嘗試使用常用網站製作技巧支持課程學習、合作研究或健康的社會交往。
八、設計和製作機器人,以機器人為載體,體驗並初步學會通過程序設計解決問題的基本過
5、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是什麼?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要考慮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確的目標,要體現出各階段的側重點,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學段的教學目標是:
小學階段
1、 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 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 在使用信息技術時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使用與年齡發展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 能夠在他人在幫助下使用通訊遠距離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開展直接和獨立的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 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初中階段
1、 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和社會的影響。
2、 初步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學會使用與學習和實際生活直接相關的工具和軟體。
3、 學會應用多媒體工具、相關設備和技術資源來支持其他課程的學習,能夠與他人協作或獨立解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完成各種任務。
4、 在他人幫助下學會評價和識別電子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5、 樹立正確的知識產權意識,能夠遵照法律和道德行為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
高中階段
1、 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社會的影響。
2、 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及網路的基本知識。能夠熟練地使用網上信息資源 ,學會獲取、傳輸、處理、應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 掌握運用信息技術學習其他課程的方法。
4、 培養學生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探討的能力,以及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能力。
5、 了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6、 通過與他人協作,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編輯、綜合、製作和傳播信息及創造性地製作多媒體作品。
7、 能夠判斷電子信息資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8、 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自覺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為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與信息有關的活動。
二、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中小學住處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目前要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主(教學內容附後)。教學內容分為基本模塊和拓展模塊(帶*號),各地區可根據教學目的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在兩類模快中選取適當的教學內容。
課時安排:
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不少於68學時;
初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不少於68學時;
高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為70-140學時。
上機課時不應少於總學時的70%。
三、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
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鼓勵學生創新,主要採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
中學要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畢業考試科目。考試實行等級制。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門組織信息技術的等級考試的試點工作。在條件成熟時,也可考慮作為普通高校招生考試的科目。
附:課程教學內容安排
初中
模塊一 信息技術簡介
(1) 信息與信息社會。
(2) 信息技術應用初步。
(3) 信息技術發展趨勢。
(4) 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問題。
(5) 計算機在信息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6) 計算機的基本結構和軟體簡介。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介
(1) 漢字輸入。
(2) 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及發展。
(3) 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構及基本操作。
(5) 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 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1) 文本的編輯、修改。
(2) 版式的設計。
*模塊四 用計算機處理數據
(1) 電子表格的基本知識。
(2) 表格數據的輸入和編輯。
(3) 數據的表格處理。
(4) 數據圖表的創建。
模塊五 網路基礎及其應用
(1) 網路的基本概念。
(2) 網際網路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3) 網際網路上信息的搜索、瀏覽及下載。
(4) 電子郵件的使用。
*(5)網頁製作。
*模塊六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 多媒體介紹。
(2) 多媒體作品文字的編輯。
(3) 作品中各種媒體資料的使用。
(4) 作品的組織和展示。
模塊七 計算機系統的硬體和軟體
(1) 數據在計算機中的表示。
(2) 計算機硬體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計算機的軟體系統。
(4) 計算機安全。
(5) 計算機使用的道德規范。
(6) 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高中
模塊一 信息技術基礎
(1) 信息與信息處理。
(2) 信息技術的應用。
(3) 信息技術發展展望。
(4) 計算機與信息技術。
(5) 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問題。
(6) 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結構。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介
(1) 操作系統的概念和發展。
(2) 漢字的輸入。
(3) 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構及基本操作。
(5) 系統中軟硬體資源的管理和維護。
(6) 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 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1) 文本的編輯。
(2) 其他對象的插入。
(3) 特殊效果的處理。
(4) 版式設計。
模塊四 網路基礎及其應用
(1) 網路通信基礎。
(2) 網際網路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3) 網際網路上信息的搜索、瀏覽和下載。
(4) 電子郵件的使用。
(5) 網際網路上其他應用。
(6) 網頁製作。
模塊五 資料庫初步
(1) 資料庫基本概念。
(2) 資料庫的操作環境及其操作。
(3) 數據的組織與利用。
模塊六 程序設計方法
(1) 問題的演算法表示。
(2) 演算法的程序實現。
(3) 程序設計思想和方法。
*模塊七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 多媒體製作工具及其特點。
(2) 各類媒體資料的處理與使用。
(3) 多媒體作品的製作。
(4) 多媒體作品的發布。
模塊八 計算機硬體結構及軟體系統
(1) 信息的數字化表示。
(2) 計算機的硬體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軟體系統簡介。
(4) 計算機的安全。
(5) 計算機使用道德規范。
(6) 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6、linux操作系統 課程標准
—、計算機操作系統課程設計方案 課程概況 計算機操作系統是中央電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的一門統設必修課。課程教學總學時72,4學分,開設一學期。前修課程為計算機組成原理、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和數據結構。 計算機操作系統課是計算機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通過學習使學員掌握計算機操作系統的設計基本原理及組成;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和相關的新概念、名詞及術語;了解計算機操作系統的發展特點和設計技巧和方法;對常用計算機操作系統(dos、windows和unix或linux)會進行基本的操作使用。 課程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包括:計算機操作系統概述、作業管理、文件管理、存儲管理、輸入輸出設備管理、進程及處理機管理、操作系統結構及程序設計。 二、教學內容體系及教學要求 第一章 操作系統概述 教學內容: 操作系統定義及發展;操作系統的形成和五大類型;操作系統的五大功能;表徵操作系統的屬性;操作系統的配置、「生成」概念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什麼是操作系統;知道操作系統有五大類型和五大功能; 掌握:至少掌握一種實際攬操作系統的安裝、使用和維護; 了解:初步了解如何認識、熟悉和解剖操作系統 第二章 人機交互界面、任務、作業管理 教學內容: 人機交互界面的發展特點;第一、二、三代界面開發特點;基本的鍵盤命令和系統調用操作系統shell語言;作業調度演算法;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能進行一些人機介面界面的設計; 掌握:掌握操作系統人機介面界面的基本設計思想; 了解:操作系統傳統的介面界面 第三章 文件管理 教學內容: 文件管理的任務與功能;文件的結構與分類;文件的物理結構和邏輯結構;文件的目錄結構;文件的存取控制和安全機制;文件系統與模型結構;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文件的基本存取控制和系統管理; 掌握:文件系統的目錄分類管理特點; 了解:文件系統的編程設計 第四章 內部存儲管理 教學內容: 內存的分區、分頁、分段管理概念;物理地址與邏輯地址;內存「擴充」技術;頁式存儲管理;段式存儲管理;內存的分配演算法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內存管理中基本分配和調度方法; 掌握:掌握內存管理中各種分區、分頁和分段方法的特點; 了解:內存空間的有效利用 第五章 輸入輸出設備管理 教學內容: 輸入輸出設備功能與分類;獨享、共享、虛擬設備的管理特點;輸入輸出設備處理程序;輸入輸出設備的管理策略;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掌握輸入輸出設備的管理特點; 掌握:掌握輸入輸出設備的分類設計方法; 了解:輸入輸出設備處理程序的編程要點 第六章 低級處理機管理 教學內容: 操作系統核心功能;「進程」概念;進程的並發與並行;進程的基本狀態與轉換;進程調度演算法;進程的同步與互斥;進程的p—v操作;「死鎖」概念;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操作系統核心運行與「進程」的基本概念; 掌握:「進程」的基本轉換狀態與應用特點; 了解:進程調度演算法的程序編制 第七章 操作系統程序結構 教學內容: 操作系統的層次、模塊結構;操作系統的設計與檢測; 教學要求: 本章教學基本要求:了解現代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基本設計思想與方法 三、課程教學媒體說明 本課程使用的教學媒體主要有:文字教材、錄像教材和網上教學輔導。 1. 文字教材 《計算機操作系統》(第2版)吳企淵著清華大學出版社 註:課程實驗含在主教材中。 文字教材為該課程的主媒體。文字教材的編寫既保持了學科體系的先進性、科學性,又兼顧操作系統的理論、技術、實現三方面的融合,並強調能力的培養。 2. 錄像教材 該課程已經製作16講課程錄像,每講50分鍾,講授課程的重點、難點、課程總結。幫助學生理解,建立操作系統的整體概念和思想,由吳企淵教授主講。 課程錄像與文字教材相對應,注意發揮錄像教材藝術表現力、形象化教學的作用。 3.網上教學輔導 網上教學輔導與上述媒體有機配合,有幾方面作用:(1)發布教學指導性文件、課程公告、問題咨詢、參考資料;(2)按照教學進度,發布輔導文章,刊登練習自測題;(3)在課程論壇上進行實時答疑和日常答疑;(4)開展網上的教師培訓和教學研討等工作。 文字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基本依據,錄像教材是文字教材的補充,網上輔導則是教與學交互的便捷方式。總之,多種媒體的分工和搭配為學生提供較大的自學空間,便於學生自由選擇、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教學安排建議 1. 課程主教材及課程實驗教學安排建議 教學點請根據中央電大的統一要求安排課程的面授輔導,見表1。 表1 課程主教材及課程實驗教學安排建議 周次 教學內容 建議學時 實驗內容 建議學時 一 操作系統課程教學安排概況介紹 2 二 操作系統定義、五大類型和五大功能 4 三 人機交互界面管理 2 linux實踐准備 1 四 作業管理任務調度 4 五 文件管理的任務和功能 2 linux操作命令使用 1 六 文件的邏輯結構和物理結構 4 七 存儲管理的任務和功能 2 命令解釋程序編制 2 八 分區式分配存儲管理 4 九 頁式、段式分配存儲管理 6 作業調度模擬編程 4 十 設備管理的任務和功能 2 十一 設備分配技術和管理 4 存儲管理設計 4 十二 進程的定義和特徵 4 十三 進程調度與通信 6 進程調度模擬編程 4 十四 死鎖的產生和處理 2 十五 操作系統的層次模塊結構 4 十六(總復習) 4 總計56 16 課程錄像內容,見表2。 表2 錄像教材內容 章 教學內容 課內學時 錄像學時分配 一 操作系統概述 8學時 4 二 作業管理 8學時 2 三 文件管理 8學時 2 四 存儲管理 8學時 2 五 設備管理 8學時 2 六 進程管理 10學時 4 七 操作系統程序結構 6學時 0 總計56學時 16 2、網上輔導 網上輔導內容包括課程的教學文件、課程輔導、網路課堂。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定期與不定期的在網上提供有關的課程輔導材料,根據教學需要,適當安排網上輔導和考前答疑活動。具體安排如下: 教學文件 包括課程說明、教師介紹、教學大綱、教學設計方案。 課程輔導 包括課程作業及解答、專題輔導、練習和解答、期末自測、考核說明等;網上還提供了教師講課教案,供各教學點教學使用。 網路課堂 包括直播課堂和ip課件。 網上教學活動:中央電大一般將每學期集中安排1次對學生的實時在線輔導,和1次對教師的教研活動。具體的時間安排每學期在電大在線主頁上公布。 論壇:進行課程的日常答疑。 3、直播課堂 課程首開學期,通過教育電視台直播方式,安排4次直播課堂,每次50分。前3講為對教學重點、難點,對教學過程中反映的共性問題和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輔導,後1講為復習輔導和有關考試說明。直播課堂的內容掛在課程網頁內。 4、作業 該課程有一份形成性考核冊,即課程作業冊。作業成績計入課程總成績。中央電大將不定期地抽查作業,檢查作業的評審及完成情況。 關於課程考核的具體內容,請參考中央電大「計算機操作系統課程考核說明」。 五、教學方法的建議 教學建議 (1)計算機操作系統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其特點是概念多、涉及面廣。要求教學輔導要由淺入深對易混淆的概念加以詳細說明,對每章的重點,管理和控制的調度演算法技巧作詳細介紹。 (2)在實驗中著重培養學員熟練使用操作系統,以及在維護操作系統工作中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學習建議 (1)學習操作系統要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把握。在宏觀上要認識操作系統在計算機系統中的地位,清楚操作系統的整體結構;微觀方面應掌握操作系統是如何管理計算機的各種資源的(進程、處理機、存儲器、文件、設備),理解有關概念、原理及技術。 (2)操作系統是計算機技術與管理技術的結合,學習時可以聯想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管理示例反復體會操作系統的管理方法,以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3)注意加強對自主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努力實現「學以致用」的目標。
7、上海市高等學校計算機「一級」考試
上海市高校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考試大綱
一、考試性質
上海市高等學校計算機等級考試(原名:上海市普通高校學生計算機應用知識與應用能力等級考試)是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組織的全市高校統一的教學考試,是檢測和評價高校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重要依據之一。該項考試旨在規范和加強上海高校的計算機教學工作,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對象主要是上海市高等學校學生,考試每年舉行一次,當年的十月下旬、十一月上旬的星期六或星期日。凡考試成績達到合格者或優秀者,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發給相應的證書。本考試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統一領導,聘請有關專家組成考試委員會,委託上海教育考試院組織實施。
二、考試目標
考試的目標是測試考生掌握基本的計算機基礎知識的程度和應用計算機的能力。以使學生跟上社會的進步、信息科技及其應用的發展與普及和計算機飛速發展的需要。在教育上能適應上海市提出的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學習「不斷線」的要求,並為後繼課程和專業課程的計算機應用奠定較好的基礎。
三、考試細則
1. 基於上海市中小學《信息科技》課程「指導綱要」和「課程標准」的相繼頒布和普遍實施,2004年之後入學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計算機和網路應用能力基礎,本考試大綱的制定是基於學生已掌握了Windows操作系統(包括常用的工具軟體,如壓縮工具、下載工具等)及Office應用軟體(Word、PowerPoint、Excel等)的基本使用,為此在具體實施考試時將Windows 2000及Office 2000的操作列入考試內容,占總成績的10%-15%,與此相應,本考綱「考試的基本內容與要求」規定的內容占總成績的85-90%。
2.考題按教學要求的「知識點」和「范圍」,內容覆蓋面應該達到90%以上。並且按照認知和能力的要求,原則上應滿足以下的百分比要求:「知道、理解和掌握」分別佔40%、40%和20%;在能力要求方面:「學會、比較熟練和熟練」分別佔20%、40%和40%。
3.本考試大綱採用模塊式,共有5個模塊: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多媒體技術基礎、計算機網路基礎、資料庫技術基礎和程序設計基礎。考試中,考生只需要在「資料庫技術基礎」和「程序設計基礎」兩個試題模塊中選做一個模塊。
4.考試採用網上考試方式,考試時間為120分鍾。試卷總分為100分。
5.考試題型分為:單選、多選、填空、操作等四種。
四、試卷結構參考樣式
基 礎 題
題型 信息技術基礎知識 多媒體技術基礎 計算機網路基礎 資料庫/編程基礎 合計
(分)
信息技術
與社會 微電子技術/計算機 通信
技術
單選題 2 5 5 4 4 5 25
多選題 1 1 1 1 1 5
填充題 2 2 2 2 2 10
小計 5 8 8 7 7 5 40
操 作 題
基礎知識 網頁
製作 多媒體 資料庫/
編程基礎 合計
(分)
Windows Office 聲音 圖象 動畫
6 9 20 5 5 5 10 60
五、考試內容和要求
(一)信息技術基礎知識
知識點 范圍 認知
1.信息技術與社會
⑴信息的基本概念 信息的定義及主要特徵,數字信息的重要性和作用
信息、數據、知識、消息、信號、情報的關系
社會發展的三大資源之一 知道
⑵信息技術及其發展
①信息技術的定義 信息處理的技術和方法、人體感官和記憶的擴展 理解
②信息技術的發展階段 信息技術幾個發展階段、幾次信息技術重大變革
各發展階段的主要特徵、信息存儲技術和傳輸技術 理解
③現代信息技術 現代信息技術的三大支柱
現代信息技術的結構分類
現代信息技術的主要內容、3C技術 理解
⑶信息技術的應用和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①各大領域信息技術的應用 教育領域、企業管理、其他領域 知道
②辦公自動化概述 定義,特點,組成要素,支撐技術及信息處理內容 知道
③電子商務概述 基本概念,應用環境,應用前景 知道
⑷信息安全 計算機犯罪、計算機病毒 理解
信息技術使用道德規范,信息的安全措施 知道
2.微電子技術
⑴微電子技術基本知識 半導體,集成電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知道
集成電路的設計和製作 傳統設計方法,使用硬體描述語言設計方法 知道
⑵集成電路的應用 可編程邏輯部件、數字信號處理器及應用 知道
微電子技術的應用和發展 微米技術的發展 知道
3.計算機的基本工作原理
⑴計算機內部數據表示 二進制編碼、二進制/十進制/十六進制整數轉換 理解
⑵存儲系統 存儲單元、內存地址、高速緩存 理解
⑶指令系統 指令、指令系統、定址方式、指令執行周期 知道
⑷平行計算 流水線、平行處理 知道
4.計算機硬體基礎知識
⑴計算機組成框架 理解
①中央處理器 組成(運算器、控制器),功能,指標(速度、主頻、字長) 理解
②存貯器 存儲器的層次結構:
主存儲器(內存):分類,分區及其主要功能
輔助存儲器(外存):類型,主要性能指標
快速緩沖存貯器(CACHE):功能
常用驅動器介面標准(IDE、EIDE、SCSI)
存儲器的變革,現代存儲技術,虛擬存儲技術
理解
知道
理解
知道
知道
③輸入輸出設備 常用輸入輸出設備(鍵盤、滑鼠、掃描儀、顯示器、列印機、繪圖儀)的功能,輸入/輸出的控制方式 理解
④匯流排和介面 地址匯流排,數據匯流排,控制匯流排的功能特點,不同匯流排結構類型的性能特點 知道
⑵計算機系統分類 常用分類:按分代、大小、用途、數據類型等;
從指令流和數據流的概念按並行度分類 知道
⑶嵌入式系統 特點及其發展 知道
5.計算機軟體基礎知識
⑴軟體的概念 軟體的含義,軟體的重要性,軟體的發展趨勢 理解
⑵軟體的分類
①系統軟體 系統軟體類型(操作系統、語言處理程序、系統開發維護工具)及常用系統軟體 理解
②應用軟體 應用軟體類型及常用應用軟體 知道
6.通信技術
⑴通信系統的基本概念 通信系統的模型,數據、信號、信道的概念 知道
⑵傳輸媒體及介面標准 有線媒體、無線媒體,通信介面及主要技術指標 理解
⑶數據傳輸類型 基帶傳輸、頻帶傳輸、數據機 理解
⑷通信模式和檢錯糾錯 單工、雙工、半雙工,同步、非同步,檢錯,糾錯 理解
⑸多路復用及數據交換 頻分多路復用、時分多路復用,線路交換、分組交換 知道
⑹通信技術的應用 公用電話、行動電話 理解
ISDN、ADSL等 知道
(二)多媒體技術基礎知識點
知識點 范圍 認知 能力
1. 多媒體技術的基本概念
⑴多媒體定義 媒體,多媒體的概念 理解
⑵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的特性 多樣性、交互性、集成性和多樣化
各種媒體文件的格式轉換 理解
理解
比較熟練
⑶多媒體關鍵技術 壓縮及解壓縮技術、多媒體網路技術和多媒體信息檢索技術等 理解
2.多媒體信息的數字化
⑴圖形、圖像信息的數字化和存儲 數字圖像的表示方式 理解
⑵音頻信息的數字化和存儲 采樣頻率,量化,編碼 理解
聲音的處理(聲音的混合、連接、添加、回聲、反轉、漸變) 理解 熟練
⑶視頻信息的數字化和存儲 色彩空間的表示方法,視頻信息的數字化原理 知道
3.多媒體計算機系統的組成
⑴多媒體計算機的硬體系統 帶多媒體功能的CPU,音頻卡,視頻卡,CD-ROM,DVD-ROM 理解
⑵多媒體計算機的軟體系統 即插即用的概念,常用的多媒體集成工具,多媒體軟體製作的步驟等 理解
4.音頻信號的處理
⑴Wave音頻文件 音頻特徵,常用的音頻製作工具 理解
⑵MIDI合成音樂 音樂合成技術MIDI 知道
⑶聲音的處理 聲音處理的過程
錄音、聲音的基本編輯和效果處理 知道
理解
比較熟練
⑷音頻數據壓縮 音頻的壓縮方法,MP3的原理,MP3的製作與播放軟體 知道
⑸語音合成與識別 語音處理的內容 知道
5.圖像信息的處理技術
⑴數字圖像文件格式 BMP、JPEG、GIF、TIF和WMF格式 理解
⑵數字圖像數據壓縮 有損壓縮和無損壓縮,JPEG的壓縮原理 掌握
⑶數字圖像的處理 常用的輸入設備,數字圖像的處理操作 知道
圖像的選定、復制、編輯 理解 熟練
圖像的效果變換(蒙板、濾鏡、圖層),圖像的合成 理解 比較熟練
6. 視頻信息的處理技術
⑴數字視頻文件格式 AVI、MOV、MPG、DAT、DIR文件格式 知道
⑵視頻信息壓縮基本原理 數據壓縮處理的概念,數據壓縮方法,MPEG標准 知道
⑶視頻信息的處理 常用工具軟體 理解
⑷動畫處理技術 基本原理及常用工具軟體 掌握
三種基本的動畫形式(逐幀、形變、運動)。圖庫、圖層的應用 掌握 熟練
7.網路傳輸多媒體信息
⑴數據流傳輸技術 流媒體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流式傳輸與HTTP方式的區別 理解
⑵網上實時播放和視頻點播 網上視頻直播與VOD的概念與兩者的相同和區別 知道
(三)計算機網路基礎知識點
知識點 范圍 認知 能力
1. 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⑴網路的定義、發展、分類與組成 計算機網路的概念、發展、分類,功能與應用、網路的組成 知道
⑵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 網路體系結構;網路協議;0SI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 知道
⑶區域網 區域網概念;拓撲結構、區域網體系結構,網路互聯及網路安全 理解
2. 網際網路及其應用
⑴網際網路的基本概念 網際網路的發展 知道
TCP/IP協議 理解
⑵IP地址與域名 IP地址的概念,A類、B類、C類地址
域名的組成,域名的管理 掌握
⑶C/S和B/S結構 客戶機,伺服器 理解
⑷網際網路的接入方法 撥號接入,專線接入,代理伺服器,寬頻,無線等 理解
⑸網際網路的應用 Web瀏覽,電子郵件,文件傳輸等 掌握 比較熟練
ICQ,IRQ,BBS等 理解
⑹計算機網路的發展 新一代網際網路,藍牙技術,三網合一,網路電話等 知道
⑺網路安全 防火牆應用,防治病毒軟體的應用 知道 學會
3. 網頁概念與網頁製作
⑴網頁與網站的概念 網站與網頁的概念,網頁的結構,網頁中的文件格式, 理解
⑵網頁製作 網頁描述語言,網頁製作工具,網頁製作和網頁發布 理解
網頁製作(文字、圖片、表格、表單、超級鏈接) 掌握 熟練
站點的建立、網頁製作(多媒體、框架)和網頁發布 理解 比較熟練
4. 網站規劃與建設
⑴網站規劃與設計 網站規劃的基本方法,網站設計的基本步驟 知道
⑵網站測試與維護 網站測試的方法,網站管理的內容 知道
網站建立 知道 學會
(四)資料庫技術基礎
知識點 范圍 認知 能力
1. 資料庫技術的生產和發展
⑴數據處理和數據管理 信息,數據,信息和數據的關系,數據處理,數據管理 知道
⑵數據管理技術的發展 人工管理階段,文件系統階段 知道
⑶資料庫技術的特點和展望 資料庫技術的特點,基本術語(資料庫、資料庫管理系統、資料庫系統) 理解
資料庫技術展望,數據挖掘,數據倉庫 知道
2. 數據模型
⑴數據模型的概念 定義,基本要求,兩個層次,三個要素 理解
⑵概念模型 實體,屬性,碼,實體間聯系,E-R圖 知道
⑶基本數據模型概述 層次模型,網狀模型,關系模型,面向對象模型 知道
3. 資料庫的體系結構
模式的概念、三級模式結構、兩級映象與數據獨立 知道
4. 關系模型及SQL語言
⑴關系模型 組成及特點,三類完整性約束,關系操作與數據語言,SQL語言的產生,組成及特點 知道
⑵SQL概述 SQL語言的產生及發展、SQL語言的組成及特點、SQL資料庫的體系結構 知道
⑶數據定義 SQL中的數據類型,資料庫的創建,基表的創建、修改和刪除,索引的創建和刪除 理解 學會
⑷數據查詢 單表查詢,集函數與分組查詢,連接查詢、嵌套查詢 知道
單表查詢 掌握 熟練
集函數,分組查詢 理解 比較熟練
JOIN,IN,NOT IN,HAVING子句 理解 學會
⑸數據更新 插入數據,修改數據,刪除數據, 理解 學會
⑹視圖 定義視圖,刪除視圖,查詢視圖,更新視圖 知道
⑺數據控制 授權,收回許可權 知道
5.資料庫系統
⑴資料庫系統組成 DBMS的分類,功能,DBA的職責 理解
⑵資料庫系統結構 集中式,C/S式,B/S式,分布式 知道
⑶常見開發工具 常見開發工具 知道
(五)程序設計基礎知識點
知識點 范圍 認知 能力
1.程序設計的基本概念
⑴指令與指令系統 指令格式、指令字長度 理解
⑵程序與程序設計語言 程序設計語言的發展過程和分類
源程序、目標程序、可執行程序 知道
⑶程序執行的基本工作過程 程序執行的基本過程
程序運行過程中的指令執行流程 知道
2.程序設計的基本方法
⑴程序設計和演算法的概念 程序與程序設計的定義
演算法的定義和特點
演算法的表示方法 知道
理解
理解
⑵結構化程序設計的概念 結構化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 理解
三種基本控制結構:順序、選擇、循環 掌握 比較熟練
⑶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概念 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概念基本特徵
對象、屬性和事件、消息和方法、類的基本概念 知道
⑷高級語言程序設計基本方法 基本數據類型、運算符和表達式、常量和變數和常用內部函數的概念和初步應用 理解 比較熟練
過程、函數的概念 理解
3.程序的調試和驗證 測試的簡單原理、測試的基本手段 知道
六、幾點說明
1. 建議學時數總課時不低於108課時,講授課時不低於72,實驗課時不低於36。
2. 建議計算機的配置奔騰Ⅳ1.8G以上,內存不低於128M,硬碟不低於20G,配光碟機、音效卡、耳機。
3. 推薦教材《計算機應用基礎》(2004年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附光碟)
《計算機應用基礎實驗指導》(2004年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8、誰知道小學信息技術的課程標准,具體的,謝啦!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定位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是為了適應技術迅猛發展的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而設置的必修課程,是以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為主要目標,以操作性、實踐性和探究性(創新性)為特徵的指定學習領域。在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領域外,各省、市、自治區在保證最低要求的基礎上,在課程內容、培養目標、課時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權。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總體價值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效實施可以提高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有效開展各學科學習和探究活動、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主動進行終身學習的能力;可以拓展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所需的信息技術技能,鞏固信息素養和技術創新意識;對於培養國家建設和國際競爭所需的信息技術人才、提高全社會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目標
總體而言,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課程目標為培養—發展學生積極學習和探究信息技術的興趣,養成—鞏固良好的信息意識和健康負責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形成—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培養—強化學生使用信息技術、支持各種學習和解決各類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強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藉助計算機和網路獲取、處理、表達信息並用以解決實際問題、開展學科學習的過程……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內容設置和選擇原則
一、小學、初中、高中的信息技術教育要銜接。
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基本完成應用軟體的學習;初中的信息技術教育要具有「雙銜接」,初中不再是零起點。關於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內容及目標要求的銜接,參考下表:
─────────────────────────────────────────────────────
│┈┈┈┈┈|┈┈┈┈小學┈┈┈┈│┈┈┈┈┈初中┈┈┈┈┈│┈┈┈┈高中┈┈┈┈│
─────────────────────────────────────────────────────
│興趣與特長│激發興趣保持學習動機│鞏固興趣發現特長┄┄┄┄│專業學習和發展興趣┄│
─────────────────────────────────────────────────────
│應用技能┄│掌握常用軟體、┄┄┄│拓展提升初步具備一技之長│自選門類專業發展┄┄│
│┈┈┈┈┈│工具的應用技能┈┈┈│┈┈┈┈┈┈┈┈┈┈┈┈│┈┈┈┈┈┈┈┈┈┈│
─────────────────────────────────────────────────────
│信息素養┄│體驗信息活動,┄┄┄│自主選擇綜合應用┄┄┄┄│信息→知識→智慧┄┄│
│┈┈┈┈┈│形成信息意識┈┈┈┈│┈┈┈┈┈┈┈┈┈┈┈┈│┈┈┈┈┈┈┈┈┈┈│
─────────────────────────────────────────────────────
│技術創新┄│勇於質疑的問題意識,│創新能力培養改進方案┈┈│某一技術門類的┄┄┄│
│┄┄┄┄┄│敢於嘗試的創新精神┄│動手創新┄┄┄┄┄┄┄┄│┄┄設計、製作、創造│
─────────────────────────────────────────────────────
二、以興趣為起點,以活動為載體,螺旋上升地設置內容。
要讓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淡化學科體系,打破各操作軟體之間的界限,以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實踐任務為主線,將學生必須掌握的軟體操作分散到不同學年的實踐活動中,通過技術要求的提升引領學生螺旋上升式學習。
三、鼓勵跨學科的活動主題,實現技術學習與技術應用之間的整合,體現雙價值」。
以學科學習主題作為信息技術任務選題,鼓勵學生;降學到的信息技術技能應用到其他學科、領域學習中。以此加深學生對信息技術在學科學習中的價值的理解,推動信息技與其他學科、領域的整合,實現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對象與學習工具的雙重價值。
四、適應地區差異,體現地域特色,有很強地方特色的家課程。
各省市的教研部門在達到要求的基礎上,確定地方課時、界定課程內容、選擇教材呈現方式上有一定的自主權;師在內容選擇、難度設置上應適應本地設備、師資及學生的現狀,活動選題除了體現課程整合外,要鼓勵多樣化的選題體現「四地」—立足地方現實,體現地方特色,反哺地區經濟,融合地域文化。
五、「應用與創新相結合」的課程目標。要體現個別差異,鼓勵技術創新。
多樣的課程,打破教室和書本的局限;
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題,任務要求分水平,適應個別差異和特長發展需求;
教學過程中要鼓勵更自主的技術實踐與更開放的科技探究與技術創新;
適度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理解適合其年齡的信息技術核心概念。
●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內容及目標要求
一、形成運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1.能識別計算機的外觀和常用輸入設備(如滑鼠、鍵盤)、輸出設備(如監視器、列印機)及其他常用外接設備(如音箱、耳機、話筒等);能通過動手組裝或觀看組裝示範,探究計算機的基本構成,認識不同部件的基本功能(活動學習——直接經驗;觀察學習——間接經驗)
2.通過打字任務或簡單的游戲,熟悉計算機的基本操作。熟悉操作常用輸入、輸出設備。
3.能在實際操作的基礎上,總結利用計算機輸入、存儲、加工、輸出信息的基本流程;藉助自己獲取、加工信息的經驗,體驗計算機在處理信息方面的優,勢,知道計算機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核心。
二、樹立與終身學習和現代社會生活相適應的信息意識,形成積極的倍息技術學習態度,養成健康負責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
1.結合生活和學習經驗,體驗信息在生活、學習、科研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理性認識信息價值(理念先行)、敏銳捕捉有用信息(選擇性注意)、主動獲取相關信息(有目的的任務驅動)、甄別篩選正確信息(針對性、准確性、價值高低)、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信息意識;逐步形成判斷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動抵觸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斷能力;能討論每個個體在創作和共享有益信息方面的責任。
2.通過身邊的事例或觀看案例,體驗現代信息技術在獲取、加工、存儲、表達和交流信息方面的作用,理解信息技術是人的信息加工器官的延伸,討論人類發明創造信息技術的基本歷程,形成樂於學習、勤於操作、敢於創新的信息技術學習態度,樹立不斷提高自身信息素養和技術操作能力、主動參與科技創新的志願。
3.觀察和列舉日常生活、學科學習和其他綜合實踐活動中信息技術的常見應用,能討論這些技術應用帶來的利弊。
4.能討論應用信息、信息產品、信息技術設備和軟體時涉及到的法律、法規和道德問題,能描述不恰當應用帶來的後果;知道如何負責地使用技術設備和信息資料,在引用他人的觀點、成果和信息時,知道如何註明出處和給予恰當的致謝;養成保護自己信息安全的意識,學會防查殺病毒、簡單的文件加密(如設置使用口令)等信息保護法——「行為指導」「使用技能」。
三、學會利用信息技術工具收集和處理信息,以支持學習、探究和解決日常生活問題。
1.能根據學科學習和其他活動需要,分析所需的信息及其類型,討論確定合適的信息來源(如他人、書籍、報刊雜志、光碟、錄像、電視、網際網路等),學會從不同信息來源搜集資料的方法(如實驗、調查、訪談等)。對信息搜集過程進行一定的規劃,初步形成信息需求分析的意識和習慣。
2.學會利用常用設備(如數碼相機、探測器、掃描儀、錄像機等獲取第一手的信息,或利用常見信息技術設備對傳統介質的信息進行必要的
數字化轉換。
3.學會利用計算機輸入和存儲資料;學會利用計算機的資源管理功能對文件資料進行合理的分類整理、建立以及重命名文件(夾)、保存文件等,能迅速查找和提取自己計算機內存儲的信息;通過比較和實際體驗,感受對信息進行數字化編碼、存儲和管理的優勢,認識到數字化是信息技術的核心概念之一。
4.能熟練有效地運用遠程通訊工具和在線資源(如E—mail、網際網路等),瀏覽、查找、下載和保存遠程信息,以滿足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及其他問題解決的需要。
5.能根據任務需要評價信息的相關性、准確性、適切性和可能存在的偏差,甄別和選用有價值的信息。
四、學會使用常用信息處理工具和軟體,展開寫作、繪畫等活動,製作電腦作品。
1.學會使用一種計算機畫圖軟體,設計開繪制圖形。例如根據表達意圖確定圖畫的主題和大體構思;能設置背景顏色和圖畫的顏色;能使用常用的電腦繪畫工具畫出點、線、面;能通過剪切、復制、粘貼等電腦特用的功能對點、線、面進行組合、編輯,構成符合表達意圖的完整圖畫;能給圖畫上色,能對圖畫的整體或某個部分進行修改,或設置必要的效果。
2.學會使用一種文字處理軟體處理文字信息和寫作,在學會常用文字處理功能的基礎上,學會通過文字編輯,版面設置、剪貼畫、藝術字、繪制圖形、插入圖片、製作文字表格等方式,增加文檔的表現力。
3.熟悉信息處理軟體的界面和常用工具,比較不同軟體界面的異同,總結具有廣泛適用性的操作方式,積累技術應用經驗。
五、學會使用多媒體製作軟體,運用文字、圖片、聲音等多種方式,靈活地表達想法、創意和研究結果。
1.能根據內容的特點和表達的需要,思考並確定表達意圖和作品風格;進而根據表達意圖,比較圖畫、文字、表格、聲音等不同信息表達形式的優缺點,選擇(組合)合適的表達方式,對作品的製作過程進行初步的思考和規劃。
2.學會運用合適的信息處理工具或軟體(如文字處理軟體、畫圖或圖形處理軟體、計算機錄音軟體等),導入、插入圖畫、文字、表格和聲音,並進行必要的編輯或修改,設置圖像和文字的效果;製作或插入表格;錄制或截取一段聲音等。
3.學會使用一種簡單的多媒體製作軟體,集成文字、圖畫、聲音等信息,製作簡單的多媒體演示文稿。
4.能根據作品特點和觀眾的需要,學會選擇合適的方式演示或發布電腦作品,表達主題和創意。
5.能對自己和他人的電腦作品進行評議,並在評議基礎上對電腦作品進行必要的優化以增強表現力。比較利用電腦製作作品與傳統作品的製作過程的異同。
6.討論所用信息技術工具的優缺點,提出可能的技術改進建議,形成初步的技術創新意識。
六、學會運用常用遠程通訊工具進行合作學習,開展健康的社會交往。
1.學會使用電子郵件與他人共享信息、獲取支持、表達觀點或開展合作。
2.學會使用在線討論工具或已有的學習網站,討論課程相關問題或開展持續深入的主題研討。
3.學會使用網頁製作軟體,規劃、設計、製作、發布簡單的網站,通過網站共享信息、發表看法、發布成果、交流思想,支持合作探究或其他有意義的社會活動。
4.能觀察和討論網站交往中產生的法律、法規和道德問題,在使用網路與人交往時,能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網路禮儀;能結合實例,討論網路應用對個人信息資料與身心安全的潛在威脅,形成網路交往中必要的自我保護意識,知道不恰當的網路應用和網路交往可能產生的後果。
七、學會設計和製作簡單機器人,體驗「採集信息一處理信息一控制動作」的基本過程。該部分內容為選修。
1.能識別建議機器人的基本構造;說出各類感測器(如聲音、光敏、紅外、溫度、觸摸)的功能及其對人類功能的模擬,能描述機器人各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如通過感測器搜集信息。通過程序判斷處理信息、控制外部動作等流程。
2.研究和了解現代機器人的發展趨勢,討論機器人與人類在解決相關問題上的優缺點。例如,機器人對復雜情況的反應,機器人可以完成哪些人類難以完成的任務等。
3.學會根據生活和學習中的實際需要,設計、動手製作或組裝簡單的實物機器人(如:機器人導盲,機器人迎賓、滅火、踢足球、走迷宮等),將編制好的控製程序(使用流程圖方式)導出到實物機器人,運行機器人並對機器人及其控製程序做出必要的調試和修改。或使用簡單易學的程序語言(如LOGO)編制簡單的程序控制機器人做出簡單動作或解決簡單問題。
4.在不具備實物機器人的情況下,也可以利用機器人模擬環境來模擬機器人的運動和調試使用流程圖編制的簡單的控製程序;初步感受利用程序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