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湖北省保康縣城關鎮封銀岩村二組滑坡
1 滑坡概況
2011 年 8 月 4 日 至 7 日,湖 北 省 保 康 縣 遭遇持續 降 雨,縣城 累 計 降 雨 量 達67. 6mm,8 月7 日上午 9 時,保康縣城關鎮封銀岩村二組王家溝兩側坡體發生 2 處滑坡,Ⅰ號滑坡體位於王家溝南東側,平面形態呈半圓弧狀,寬250m,長120m,平均厚 6 ~8m,體積約 21 萬 m3。Ⅱ號滑坡體位於王家溝北西側,平面形態呈半圓弧狀,寬80m,長60m,平均厚4 ~6m,體積約2. 4 萬 m3; 滑坡總體積約 23. 4 萬 m3,滑坡規模為中型土質滑坡。在降雨誘發下,封銀岩村二組滑坡易再次發生滑移變形破壞。主要威脅王家溝溝口居民區與農田安全。Ⅰ號滑坡前緣有 150m 左右的緩坡,滑體下滑後多堆積於斜坡地表,影響區東西長 200m,南北寬 190m,影響范圍約 38000m2。Ⅱ號滑體規模較小,滑體前緣受王家溝控制,滑動范圍有限,主要威脅滑體後緣3 戶居民共 7 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影響區東西長 80m,南北寬 60m,影響范圍約 4800m2。
封銀岩村二組滑坡分布於王家溝上游溝體兩側,沖溝自北東流向南西,上游溝谷切割淺,中部至溝口溝谷深切,形態呈 「V」字形,谷底寬 10 ~ 20m,溝深8 ~ 20m,溝底縱坡 140‰ ~ 180‰,流域匯水面積約 0. 68km2,遇極端特大暴雨天氣,若滑坡下滑,可能產生小至中等規模泥石流災害,威脅范圍向西可至王家溝溝口附近。
險情發生後,襄陽市保康縣國土資源局領導會同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專業技術人員組成應急處置小組,採取有效措施搶險救災,36 戶 134 人成功避險,取得較好防災效果。
2 基本環境背景
2. 1 地形地貌
滑坡區位地鄂西山區荊山山脈北部,屬中低山地貌,區內山脈總體呈東西走向。滑坡所在斜坡坡向 155° ~245°,坡度 60°,前緣高程約 405 ~415m,後緣高程 450m,相對高差 45m,前緣臨空,臨空面高 12m。
2. 2 地層岩性
滑坡區出露地層主要為各類成因的第四系地層及志留系下統龍馬溪組地層。分述如下:
(1)第四系: 滑坡堆積物和第四系殘坡積層。
(2)志留系下統龍馬溪組: 主要出露於滑坡區後緣,岩性為灰—灰綠色頁岩,頁理極發育,地表岩石強風化破碎。
2. 3 地質構造及地震
滑坡區地處揚子准地台一級構造區北緣,青峰斷裂帶南緣,為一東西向復背斜,核部由中元古界神農架群構成,兩翼依次出露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和志留系。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 (GB19306—2001),本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 0. 1g,地震烈度屬Ⅵ度區,與西北面的竹溪、房縣Ⅶ度區相鄰近。
2. 4 氣象水文
保康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降水量隨不同年份和季節變化較大,屬鄂西北暴雨地區。據 1984 ~ 1996 年降水資料統計,年平均降水量 959. 89mm。滑坡區地表沖溝發育,清溪河為該區主要地表水系,河道自南向北穿越保康縣城,在過渡灣匯入南河。
根據滑坡區出露地層岩性特徵、地下水賦存條件及水動力特徵分析,區內地下水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鬆散岩類孔隙水。主要賦存於第四系殘坡積、滑坡堆積含碎石土層中,含水層岩性不均勻,透水性能差異較大,局部地段因粘粒含量大而相對隔水,整體呈潛水—半承壓地下水類型,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多沿坡體縱向運移,排泄於坡腳一帶。
(2)碎屑岩類裂隙水。志留系強風化砂質頁岩本身不含水,但經強風化作用後岩體多呈散裂、碎裂結構,因而成為弱富水的裂隙含水體,受後緣裂隙水及上層滯水補給。
2. 5 人類工程活動
保康縣城關鎮封銀岩村切坡修路形成大量人工棄渣,棄渣排棄於村級公路下方坡體表面,形成較大的棄渣堆積體,致使坡體上部荷載加大,改變了斜坡體內部結構。
3 監測與應急避險
3. 1 巡查監測
巡查監測主要採取地表巡查與簡易監測兩種方式。具體巡查監測工作如下:
(1)定期對滑坡體前緣、中部、後緣及外側進行巡查,雨天每天巡視 3 次,晴天每天巡視 1 ~ 2 次。觀察後緣坡體滲水情況,坡上的裂縫變化,以及樹木變化情況。
(2)災情發生後,根據滑坡變形特徵,於滑坡體後部具有明顯變形破壞部位布置 4 處簡易監測點,採用木樁法。安排村幹部用鋼捲尺每日 8 點、12 點、16 點、20 點、24 點定時進行監測,做好監測記錄,並上報保康縣國土資源局,同時安排人員對王家溝水位進行巡視觀察,目視監測。
3. 2 應急避險與處置
險情出現後,湖北省、襄陽市、保康縣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有關負責同志反應迅速,親臨現場察看險情,指揮搶險。並採取了以下應急避險處置措施:
(1)保康縣委、縣政府迅速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領導小組,制定應急預案,落實責任人、預警信號、撤離路線和臨時避讓地點,落實監測人員,確定了監測點,監測方法以及上報要求。
(2)迅速將滑坡後緣 3 戶 7 人撤離東坡村村委會進行妥善安置,並向受滑坡影響的王家溝下游溝口的 33 戶 127 人發放防災明白卡,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36戶 134 人成功避險,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同時在滑坡區豎立了警示標牌,警示過往行人和車輛。
(3)迅速派遣地質災害防治專家組到現場勘察,分析成因並制定應急治理方案。最後專家組討論決定採取削方減載、修建地表排水溝、攔沙壩等工程措施進行滑坡應急治理。
圖 1 滑坡全景及危害范圍
4 經驗與啟示
此次封銀岩村二組滑坡災害應急處置,有如下幾點經驗和啟示值得借鑒:
(1)經驗。
一是速報及時、到位迅速。險情出現後,當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處理果斷,速報及時。國土及地質災害防治人員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組織專業隊伍進行搶險救災工作,為封銀岩村二組滑坡險情的解除在時間上爭取了主動。
二是技術支撐。一支專業強、技術硬、不怕苦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隊伍是應急搶險的重要保證。一接到通知,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專業技術人員立即趕到災害地點進行現場踏勘,並採取適宜有效的應急處置措施。
三是宣傳到位。保康縣地處鄂西山區,區內地質災害頻發,是我國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當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大力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工作,人民群眾防災救災意識高,險情發生後,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啟動應急機制,對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發放 「兩卡一表」,即防治工作明白卡、避險明白卡、地質災害點防災應急預案。
圖 2 封銀岩滑坡平面圖
(2)啟示。
一是領導高度重視,是應急處置成功的有力保障。封銀岩村二組滑坡險情出現後立即引起了湖北省、襄陽市、保康縣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湖北省國土資源廳、襄陽市政府領導前往現場進行調研,察看災情,指導應急搶險及災後重建工作。保康縣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多次在滑坡現場組織搶險救災,召開現場工作會議,落實各部門參與救災。
二是適時啟動預案,是應急處置成功的重要基礎。面對險情迅速啟動應急預案,落實責任人、預警信號、撤離路線和臨時避讓地點,落實監測人員,確定了監測點,監測方法。這是應急工作有序進行,搶險救災忙而不亂的重要基礎。
三是堅持以人為本,是應急處置成功的核心。接到報告後,保康縣縣委、縣政府堅持以人為本,果斷決策,迅速將滑坡威脅的群眾進行撤離,成功避險 36 戶 134人,沒有造成 1 人傷亡。
圖 3 1、2 號監測點
圖 4 省、市、縣領導視察
四是正確引導輿論,是應急處置成功的重要支撐。湖北省電視台、保康縣電視台按照 「及時准確、公開透明」的原則,及時對滑坡險情進行了公開報道,消除了群眾恐慌,有力地推動了災害的有效處置,維護了社會穩定。
(本節基礎資料由湖北省國土資源廳提供 責任編輯 褚宏亮)
2、原地質部宜昌市三峽水文工程地質大隊這個單位在哪裡
現名是湖北省地質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
始建於1956年,由原地質部三峽水文地質內工程地容質大隊與地質部丹江口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等單位合並而成。2009年與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合並重組,2014年8月,更名為 湖北省地質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
地址: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郢都路33號 郵編:434020
3、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
<
4、湖北南漳山體崩塌致12人遇難 涉事酒店為一度假山莊怎麼回事?
湖北南漳縣山體崩塌致12人遇難
涉事酒店為一度假山莊 此前為一處廢棄石子廠 酒店老闆已於事故中遇難
1月20日晚,湖北襄陽市南漳縣一酒店後山發生山體崩塌事故,事發時酒店內有15人被困。截至21日下午4時,專家及搜救人員在連續搜尋後,確認現場已無生命跡象。事故共造成12人遇難,3人獲救。
湖北一酒店後山山體崩塌
1月20日晚7時24分許,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海市蜃樓酒店背後山體發生崩塌事故。
21日,據央視新聞消息,經初步核查,遇險人員共15人,最大者61歲,最小者17歲。截至21日下午4時,專家及搜救人員在連續搜尋後,確認現場已無生命跡象。事故共造成12人遇難,3人獲救。
據南漳新聞網21日發布的通報,山體崩塌發生後,湖北省地礦局第八地質大隊和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分別派出了專家趕赴現場,經過勘察,崩塌體長30米,高3米,約3000餘立方米。專家認為,此次屬於突發性山體崩塌,現場還有幾百立方米的危岩體,有可能發生次生災害。
事故發生後,南漳縣醫院120急救中心派出2輛救護車輛、縣中醫院派出1輛救護車輛,共計5名醫生、5名護士趕赴事故現場進行救治。
當地居民陸女士對北青報記者表示,其中一位遇難者是自己同事,同時也是一位孕婦,「她是一名醫生,前幾天剛救回來一個腎衰竭老人。救得了別人,卻救不了自己。」
酒店老闆在事故中遇難
據南漳新聞網消息,發生山體崩塌的海市蜃樓酒店位於南漳縣城以西的城關鎮便河村三組剪子溝,為一棟三層建築,建築面積約1300平方米。一樓為餐飲,二、三樓為住宿。
21日,北青報記者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查詢看到,南漳縣海市蜃樓附加村有限公司登記成立於2014年7月11日,法定代表人為何大慧。在南漳縣公布的被困人員名單中,何大慧位列其中,已確認在事故中遇難。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2016年3月1日,南漳新聞網曾經發布文章《新時代弄潮人——記南漳海市蜃樓公司董事長何大慧》,介紹了海市蜃樓度假村的選址情況。文章中稱,「2010年,何大慧發現城西剪子溝村有一處廢棄的石子廠,三面環山,一面臨河,環境較好。『這是一個做度假山莊的絕好地方!』何大慧腦海中靈光一現。於是,她投資300多萬元,在這里開發了一個集餐飲、住宿、休閑為一體的度假山莊。」
在企業信息中,海市蜃樓酒店住所顯示為「原石子場」。在「行政許可信息」一欄中,北青報記者看到,海市蜃樓酒店的建築工程施工許可證由南漳縣城鄉建設局許可,有效期自2016年7月4日起。
專家:山前修建建築需評估
崩塌事故發生後,有多名網友反映近幾天並未出現下雨等天氣情況,對此,北青報記者聯系了北京地質學學者韋京蓮。韋京蓮介紹,山體崩塌和雨水並不一定完全有關系,「崩塌一般發生在比較陡的山體,不下雨的情況下也有可能發生。」
韋京蓮介紹,山體崩塌有很多原因,「比如山體本身岩石比較破碎、有裂隙,當遇到一些震動,這些裂縫貫通以後,被裂縫切割成一塊塊的岩體就不穩了。遇到降雨、震動等情況,就會墜落下來。」
韋京蓮對北青報記者介紹,山體崩塌本身是自然現象,但人類工程活動也容易引發山體崩塌。「修建工程建築,肯定要切山坡,切坡之後也容易引發,所以現在沿著公路兩邊的崩塌很多。」
事發地海市蜃樓酒店距離山體較近,韋京蓮介紹,山體附近並非不能修建建築物,但需經過評估。「山前修建建築物首先要做評估調查,評估是否有危險,危險性很大的話需要避開。山前也不是完全不能建,不避開的話要經過充分調查和治理。」
據韋京蓮介紹,山體崩塌治理方法很多,要根據具體類型來定,「比如錨固、支護、噴錨、掛網等,都是治理山體崩塌的方法。」
5、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怎麼樣?
簡介: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隸屬湖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是國家二級即省級地質環境監測機構,為湖北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管理保護提供技術支撐。 現有職工880人,專業技術人員554人,其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5人,高級工程師96人,工程師173人,博士生4 人、碩士研究生20人,專業技術力量雄厚。4人享受國務院、省政府特殊津貼,3人被評為省政府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獲全國勞動模範,1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5人獲省、部級勞動模範。工程院院士劉廣潤、胡海濤、盧耀如,中科院院士陳夢熊曾先後擔任總工或從事科研工作。先後被授予「大慶式企業」、「全國地質勘察功勛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先進集體」、「湖北省安全生產文明生產紅旗單位」等榮譽稱號。總站注重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注重專業技術儀器設備的更新、注重加強科研開發研究力度、注重構建科學完善的管理體系,是一支技術力量雄厚、競爭力強大的水工環專業地質隊伍。 在全省設立武漢、襄陽、宜昌(三峽庫區工作站)、荊州、黃石、孝感、咸寧、十堰和恩施分站,設立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地質災害信息中心、水工環調查中心和水工環研究室等機構,還在迦納設立迦納長江礦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和湖北地質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在柬埔寨設有辦事處。
6、湖北省地質局怎麼樣?
簡介:湖北省地質局(原湖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始建於1952年,原回隸屬於地質礦產部、國土資答源部,1999年劃歸湖北省政府管理,現為省政府直屬正廳級事業單位,是全省唯一的綜合性地質勘查專業隊伍,主要承擔全省基礎地質、礦產地質、環境地質、工程地質、農業地質、城市地質、旅遊地質以及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預報和防治等工作;管理所屬地勘隊伍,負責所屬單位的改革、發展、穩定工作。全局現有職工16047人(含離退休職工)。局機關內設12個部門,核定事業編制84人,參照公務員管理。局屬事業單位25個。 近年來,湖北省地質局堅持更加緊扣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更加緊密地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民生需要,構建以地質找礦為主體、以環境地質和地質經濟為支撐的「一體兩翼」發展戰略,狠抓「荊楚富礦、民生地質、新型礦業」三項重點工作,推動全局突破、轉型、改革、發展,努力開創地質工作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新局面。
7、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 與 湖北國土資源廳什麼關系
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是湖北國土資源廳下屬的正處級事業單位,是國土資源廳服務保障的技術單位。
8、「6·」湖北保康縣歇馬鎮石家灣滑坡
1 引言
2013年5月,保康縣歇馬鎮韓家坪村一組石家灣滑坡頂上黃立雲、黃立華居民發現家中牆體開裂、房屋地坪出現裂縫,6月7~8日房屋變形加劇,房屋牆體、地坪開裂加劇,坡體出現拉張裂縫、逐級跌落變形,滲水,醉漢樹等跡象。滑坡險情發生後,韓家坪村及時向鎮政府和保康縣國土資源局報告,保康縣國土資源局匯同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襄陽站組成聯合應急調查小組趕赴現場進行實地調查,立即進行了應急避險處置,設立監測點,安排人員進行監測、值守,組織受威脅居民轉移、搬遷避讓等措施,成功避險2戶11人,挽回經濟損失100萬元。
2 地質災害特徵
2.1 地質環境條件
該滑坡體位於保康縣歇馬鎮韓家村一組石家灣,地理坐標東經31°37′51″,北緯111°07′17″。區內地貌為中低山地貌,山體坡度15°~50°。地下水類型以志留系基岩裂隙水為主,地表第四系內含少量鬆散孔隙水。
2.2 地質災害特徵
該滑坡滑體由第四系鬆散殘坡積粉質黏土夾碎石組成,褐黃色,土石比7∶3~8∶2,鬆散—較密,軟塑層厚8~10m,滑帶物質為粉質黏土夾碎石,滑床由志留系龍馬溪組風化泥質、砂質頁岩組成。滑坡平面形態呈舌形,剖面形態似階狀,後緣位於坡體上部,高程544m,前緣剪出口位於沖溝底部,高程514m。前緣與後緣相對高差約30m,主滑方向為145°。滑體縱向斜長約120m,平均寬70m,平均厚10m,滑坡面積8400m2,滑體體積約84000m3。當地黃立雲和黃立華2戶居民家的房屋位於該滑坡體上。
該滑坡變形以滑落、地面開裂,房屋變形破壞為主,主要危害坡頂2戶11人生命財產安全,造成2戶房屋損壞不能居住。
圖1 醉漢林
圖2 滑坡中部拉裂縫
2.3 成因分析
經調查,滑坡發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4個方面:一是地質因素,滑坡體上部為粉質黏土夾碎石,結構較鬆散,利於降水入滲。二是地形地貌的影響,斜坡坡面呈階狀,坡度16°~50°,平均坡度大於25度,前緣人工改造形成2~5m的陡坎,使前緣臨空,為滑坡提供了有利的臨空條件。三是人為因素的影響,坡體後緣建房載入,增加坡體自重。四是引水渠水滲漏,房屋後部引水渠滲漏及降雨大部分滲入坡體,增加坡體自重,降低土體力學強度。建房載入及水渠滲漏是誘發該滑坡的主導因素。
3 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
6月7日,險情發生後,保康縣國土資源局匯同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襄陽站組成聯合應急調查小組趕赴現場進行實地調查,根據現場勘查情況,確定滑坡的大小規模和形態特徵,分析滑坡原因,制定滑坡防治對策,並當即決定立即對滑坡體上2戶11人進行緊急搬遷避讓。由於工作組織到位,群眾積極配合,在最短的實施了快速有序的安全撤離,並對災民進行了妥善安置。一是組織滑坡區內居民搬遷避讓,轉址建房。二是設立警示牌,安排專人進行宏觀監測,禁止人員進入危險區域,最大程度上保證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4 經驗與啟示
(1)必須始終將居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出現地災險情後,現場工作人員,要做出果斷措施,首要任務必須保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2)必須依靠專業技術開展防治工作。出現地災險情後,在避讓人員的同時,必須及時聘請專業技術人員現場查勘,提出科學的防治意見。
(3)必須加強應急值守,預防次生災害。按照專家意見,要搞好專人值守,落實責任人、監測人、監測措施,及時掌握災害變化動態。必須在滑坡區樹立警示標識,提醒過往行人,滑坡出現整體失穩跡象時及時預警。
9、「6·」湖北十堰市房縣上龕鄉二荒村滑坡災害
1 基本情況
2011 年 6 月 14 日 16 時 40 分,湖北省十堰市房縣上龕鄉二荒村二組平渡河右岸山體發生滑坡,滑坡縱長約 300m,後緣寬 50m,前緣寬 150m,滑體厚 10 ~60m,平均厚 40m,總滑動量約 15 萬 m3。滑坡堆積體堵塞平渡河,形成堰塞湖,並造成 6 人死亡。百戶溝電站 (裝機容量7200kW)前池和部分壓力管道被毀壞,致使百戶溝電站停止發電,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圖 1)。
圖 1 房縣二荒村滑坡全貌
2 區域地質環境條件與地質災害特徵
2. 1 區域地質環境條件
滑坡地處房縣南部山地,海拔高程大多在 1100 ~ 1500m 之間,地形切割深度在400 ~ 1000m之間,屬構造侵蝕剝蝕中低山地形。滑體所在平渡河河段自南東向北西徑流,構成斜向河谷。河谷橫斷面呈 「V」字形,河谷寬 20 ~40m,兩岸地勢陡峻,坡角35° ~65°,局部呈陡崖。
滑坡區出露第四系鬆散堆積層,下伏基岩為古生界寒武系下統碎屑岩,外側分布有寒武系下統碳酸鹽岩。滑坡堆積體主要由粉質黏土夾碎石、碎塊石、塊石等組成。
在區域構造上,調查區處於神農架穹窿北西側,淮陽山字型構造西翼反射弧內,即青峰斷裂與陽日 - 九道斷裂之間。滑坡區岩層具有強烈的擠壓特徵,形成重重相疊的褶皺,並伴生有較多的斷裂,層面中至陡傾,局部直立。
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 (GB18306—2001),調查區地震動反應譜特徵周期值為 0. 35s,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為 0. 05g,地震基本烈度值為Ⅵ度。
根據區內地層岩性、岩石組合關系及其水文地質特徵,將本區地下水劃分為 3種類型: ①第四系鬆散孔隙水: 賦存於第四系殘坡積粉質黏土夾碎石中,水量貧乏;②弱岩溶化中等透水碳酸鹽岩岩溶水: 主要分布在寒武系下統天河板、石龍洞組地層中; ③基岩裂隙水: 分布於寒武系下統牛蹄塘組、石牌組砂岩地層中,具有相對隔水特徵,總體而言,水量貧乏 (圖 2)。
圖 2 二荒村滑坡工程地質剖面示意圖
2. 2 滑坡基本特徵
二荒村滑坡體平面呈三角形,滑坡主滑方向 305°,滑坡縱長約 300m,後緣寬50m,前緣寬 150m,滑體厚 10 ~ 60m,平均厚 40m,總滑動量 15 萬 m3,為中型岩土混合型滑坡。滑體由堵河堰塞體和上方扇形堆積體兩部分組成,堰塞體平面呈扇形,前緣直抵平渡河,堵塞河道後順坡堆積,前緣厚,後緣薄。堰塞體約10 萬 m3,扇形堆積體約5 萬 m3。
滑坡堆積體由巨石、碎塊石、碎石土以及黏土等組成。巨石、碎塊石主要成分為灰綠色泥質粉砂岩。雜亂無序堆積。巨石塊度達 3m × 2m × 1. 5m,塊石一般為0. 4 ~ 1m,黏土所佔比例較少,土石比約為 1∶9。堆積結構鬆散,空隙大,可見上游水流從空隙中下泄。
實地踏勘表明,滑床基岩地層為寒武系下統水井沱組 (C1s)灰黑色硅質頁岩薄層灰岩互層,岩質堅硬。產狀290°∠25°,岩體節理不發育,主要發育一組剪節理: 產狀100°∠20°,1 條 /m,切深 0. 2 ~ 0. 5m,呈閉合狀,最大延伸長度達 2m 力 (圖 3)。
圖 3 房縣二荒村滑坡滑床
2. 3 災情險情及趨勢
二荒村滑坡直接掩埋 6 名電站工作人員,導致百戶溝電站 (裝機容量 7200kW)前池和部分壓力管道毀壞,致使百戶溝電站停止發電,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滑坡形成堰塞湖阻斷區內唯一鄉村公路,下游居民出行困難。
滑坡後部山體仍處於變形階段,並時有滾石、掉塊現象產生,存在再度發生滑坡、崩塌的危險性,可能淤塞現有泄水河道。極端不利條件下,遇有強降水或湖水驟降等因素影響,一旦堰塞湖潰決後形成水石流,將直接威脅平渡河下游上龕鄉二荒村、湖溪村及竹山縣柳林鄉柳河等村 2000 人生命財產安全,潛在威脅巨大。
3 應急響應與處置措施
3. 1 應急響應與搶險救災
滑坡發生後,市縣搶險救災指揮人員和專家經緊急會商,採取應急處置措施。一是建立山體滑坡搶險救災市縣聯動機制; 二是做好群眾轉移和穩控工作,全力搜救失蹤人員; 三是加強監測,確保救援通道安全; 四是加強信息報送。
災害發生後應急預案迅速啟動,湖北省國土資源廳、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會同十堰市國土資源局、房縣國土資源局相關人員趕赴現場,對滑坡基本形態特徵、變形特徵、潛在危害、穩定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了調查分析,於 6 月 17 日完成二荒村滑坡應急調查匯報材料。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兩名工程師現場指導開展後期滑坡及山體變形監測工作。(圖 4)
圖 4 應急響應現場
3. 2 應急處置與工程防治
用生命探測儀搜救掩埋失蹤人員; 組織受威脅居民轉移安置 1200 多人,發放救災食品、帳篷; 成立由武警、國土、水利、通訊各部門組成的救災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加強部門協作; 對堰塞體實施分期爆破,降低水位,打通泄流通道,緩解威脅。
後續地質災害防治部署: 爭取地質災害治理資金,對滑坡體及堰塞體進行工程治理。建議對後緣不穩定體可採取小葯量爆破清除; 為防止再次堵塞河道,建議人工清除坡體上部不穩定的塊石,防止對下部施工人員、工程設備造成危害。現狀條件全部清除堰塞體存在兩個問題: 一是工程量巨大; 二是易引發後緣堆積體再次下滑。建議在堰塞體前緣預留足夠的泄流寬度後,對堆積體施灌漿工程,使堆積體形成一人工擋牆,用於穩固後緣,同時為後續的河道疏通提供安全保障。
4 經驗與啟示
此次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取得成功主要得益於以下幾方面:應急反應迅速: 災害發生後第一時間將災情上報到上龕鄉、十堰市、房縣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迅速組織搶險物質,人員爭分奪秒趕赴現場。
科技防災: 科學分析判斷山體滑坡和堰塞湖形成的原因,對症施策,科學制定處置方案,關鍵是要加大泄量,降低堰塞湖水位。
啟示: 加大各部門領域地質災害防治力度,加強部門間信息資源利用,實現信息共享,發揮綜合優勢,提高防災減災的能力和水平。部門協作要建立程序,形成制度,長期執行。
(本節基礎資料由湖北省國土資源廳提供 責任編輯 魏雲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