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民黨軍銜與職務對照
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國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陸、海、空軍《官製表》和《士兵等級表》。
1935年3月,頒布了新的軍銜等級表,把上將分為第一、第二兩級,增設特級上將。
全體軍銜等級為六等十八級:
將官: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少將;
校軍: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1)國民黨站長軍銜擴展資料:
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武器裝備由以下幾種類型組成:日械,美械,國械。
美械可分為全美械、半美械二類:
1、全美械裝備部隊,當時的美械師的正式名稱為美械輕裝備師,師應轄步兵三團,炮兵兩營(榴彈炮、山炮各一營)及工兵、輜重各一營、特務連、搜索連、衛生隊、軍樂隊、無線電隊、軍醫院,是國民黨軍裝備最精良的部隊。
2、半美械裝備部隊,是蔣介石為了安撫原定在第二期中裝備美械的地方實力派部隊,除了拿出了第二期的3個師的裝備,又把原來的30個師的預備裝備拿出組建設立的。
另外,青年軍雖然也是美械輕裝備師編制,但它是在1944年下半年組建的,原來也不列在美械裝備名單上,因此它的美械輕裝備也是從原來的30個師的預備裝備中拿出的。
在抗戰結束後,國民黨軍又接收了侵華日軍100多萬人的武器裝備,組建了日械部隊,其編制也可分為兩種:
1、日械裝備、為全部日式裝備。
2、日美混合械。
此外還有國械編制,所謂的國械編制細分起來也可分為兩種:
1、純粹的國械編制。
2、雜械。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民國軍制
2、國民黨軍統局有哪些將官軍銜的人?是什麼職位
軍統的軍銜普遍不高,戴笠也不過中將軍銜。戴笠死後,繼任的鄭介民當時也是中將軍銜。後來擴編,例如沈醉等老資格的軍統上層人員才晉升少將。
國民黨軍官往往以職務軍銜自居,如戴笠自稱中將,實際上他死後才追贈為陸軍中將。甚至很多當代的民國史和軍事史研究者在其著述中都分不清這兩類軍銜的區別,常常將某人的職務軍銜當作其正式軍銜。在職務軍銜的制度產生之初,蔣介石就預見到兩種軍銜混淆的問題。
他在1935年8月25日出席峨嵋軍官訓練團第1期畢業典禮時,告誡受訓軍官要正確對待職務軍銜與正式軍銜的區別。他說:「今天在場的無論官長學員,都是現任連長以上的官長,但是究竟是不是可以算是軍官,我可以告訴你們:除了極少數之外,大多數的人,還不能算是軍官。」
(2)國民黨站長軍銜擴展資料:
中華民國國軍軍銜制度源起於清末的新軍,袁世凱肇建北洋六鎮時即模仿普魯士軍制設立銜級,此即中國近代軍銜制度之濫觴。進入民國之後,北洋政府將新軍時代軍官分為都統、參領、軍校三等,各官等又分正副協3級的3等9級(額外軍官不列官等)的制度。
改為將官、校官、尉官3等9級(額外軍官改稱准尉),士官3階:上、中、下士,士兵3等級: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這個體制基本上被國軍前身的國民革命軍所繼承,除1980年廢除准尉階級外,都沒有多大變動。受普魯士軍制影響,國民政府自1935年北伐成功後。
將上將分為特級、一級與二級;最高階的特級上將一銜,從設立此銜到2000年廢除,僅授予時任(1935)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中正一人;大陸時期一共授予陸軍一級上將10名、海軍一級上將1名,除了蔣中正嫡系的何應欽、陳誠,其餘皆是獨霸一方的地方勢力。
3、國民黨軍長軍銜長什麼樣?
國民黨整個軍銜等級為六等十八級:
將官: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少將;
校軍: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國民黨軍隊的上將銜,比較復雜。除了分特級、一級、二級三個檔次外,還有中將加上將銜和追贈上將幾種。
特級上將為最高軍銜,授予陸海空軍最高軍事長官。實際上這一銜級是專為蔣介石而設的。
特級上將、一級上將和二級上將常服的軍銜標志,抗戰結束前都是金版領章上綴3顆三角星。抗戰以後,常服的軍銜標志,由領章改為肩章,二級上將為3顆五角星,一級上將、特級上將分別為4顆星、5顆星。因此,也分別被俗稱為「三星上將」、「四星上將」、「五星上將」。
軍長一般也是中將.國軍少將中將授的松,上將又把的緊,造成大量的各級別軍官都集中在了中將級,像解放戰爭後期造成過師長-副軍長-軍長-兵團副司令-司令-綏靖主任都是中將的混亂情況.
樓上所說不然,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有大量的中將師長出現了,並不一定是整編師.其實這和當時的國軍仿德建軍有很大的關系(德軍正常編制是上校團長-少將旅長-中將師長-上將軍長-大將集團軍司令,當然這只是正常編制,由於戰時部隊需要經常的補充重建,軍官在戰時的晉升和平時也不太一樣,當時德軍也有大量的少將師長和中將軍長出現,這也是正常的.
4、國民黨 編制 軍銜
二戰時期的編制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
兵力:第二集團軍孫連仲部、第三集團軍孫桐萱部,共計十二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一個獨立騎兵旅及其他直轄部隊
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
第五集團軍曾萬鍾部、第六集團軍楊愛源部、第七集團軍傅作義部、第十四集團軍衛立煌(兼)部、第十八集團軍朱德部,共計三十二個步兵師、五個騎兵師及其他直屬部隊。
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
兵力:第十集團軍劉建緒部、第二十三集團軍唐式遵部、第二十五集團軍陳儀部、第三十二集團軍上官雲相部,共計二十二個步兵師及其他直屬部隊。
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
兵力:第九集團軍張發奎(兼)部、第十二集團軍余漢謀部、第十六集團軍夏威部,共計八個步兵師及其他直屬部隊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
兵力:第十一集團軍李品仙部、第二十三集團軍孫震部、第二十九集團軍王瓚緒部、第三十三集團軍張自忠部、豫鄂皖邊區游擊總指揮廖磊部,共計二十六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及其他直轄部隊。
第八戰區:司令長官朱紹良
兵力:第十七集團軍馬鴻賓部、騎兵第七集團軍門炳岳部,共計六個步兵師、四個騎兵師及其他直屬部隊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薛岳代理)
兵力:第十九集團軍羅卓英部、第二十集團軍商震部、第二十七集團軍楊森部、第三十集團軍王陵基部、第三十一集團軍周礨部、湘鄂贛邊區游擊總指揮樊崧甫部,共計五十二個步兵師及其他直轄部隊。
第十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
兵力:第十六軍董釗部、第二十七軍范漢傑部、第九十軍李文部,共計玖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及其他直轄部隊
魯蘇戰區:總司令於學忠
兵力:第五十七軍繆徵流部、第八十九軍韓德勤部、游擊總司令沈鴻烈部,共計七個步兵師及其他部隊
冀察戰區:總司令鹿鍾麟
兵力:第六十九軍石友三部、第九十九軍朱懷冰部、河北民軍總指揮張蔭梧部,共計五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及其他部隊
連100人左右 營400—500人左右 團3000—4000人左右 師10000—15000人左右
國民黨軍隊過去實行的軍銜,軍官、士官分為4官等16官階、士兵分為3等級
軍銜 階級章圖示
將官 特級上將 5顆星
一級上將 4顆星
二級上將 3顆星
中將 2顆星
少將 1顆星
校官 上校 3顆梅花
中校 2顆梅花
少校 1顆梅花
尉官 上尉 3直杠
中尉 2直杠
少尉 1直杠
5、誰知道抗戰時期國民黨軍官軍銜?
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國民政府制定了陸、海、空軍《官製表》和《士兵等級表》。版1935年3月,頒布了新的軍銜權等級表,把上將分為第一、第二兩級,增設特級上將。整個軍銜等級為六等十八級:
將官: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少將;
校軍: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軍銜和職務有一定的相關性,但不是絕對對應,不同的資歷和部隊等級有不同情況,比如精銳部隊的師長可能是中將,比某些雜牌軍的軍長軍銜還高。大致上士為班長,少尉為排長,中尉-上尉為連長、少校為營長,中校-上校為團長,師參謀長為上校,師長為少將,軍長為中將,集團軍司令為上將。一級上將大多為當年擁兵自重的老軍閥,特級上將僅蔣介石一人。
6、求國民黨軍銜等級和圖片
華民國國軍陸海空軍的階級,軍士官分別在其官階前冠以其所屬軍種,例如:陸軍版一級權上將、海軍上校、空軍中尉、陸軍上士等是。
受普魯士軍制影響,國民政府自1935年北伐成功後,將上將分為特級、一級與二級;最高階的特級上將一銜,從設立此銜到2000年廢除,僅授予時任(1935)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中正一人;大陸時期一共授予陸軍一級上將10名、海軍一級上將1名,除了蔣中正嫡系的何應欽、陳誠,其餘皆是獨霸一方的地方勢力。
(6)國民黨站長軍銜擴展資料:
中華民國國軍軍銜制度源起於清末的新軍,袁世凱肇建北洋六鎮時即模仿普魯士軍制設立銜級,此即中國近代軍銜制度之濫觴。進入民國之後,北洋政府將新軍時代軍官分為都統、參領、軍校三等。
各官等又分正副協3級的3等9級(額外軍官不列官等)的制度,改為將官、校官、尉官3等9級(額外軍官改稱准尉),士官3階:上、中、下士,士兵3等級: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這個體制基本上被國軍前身的國民革命軍所繼承,除1980年廢除准尉階級外,都沒有多大變動。
7、國民黨保密局站長的權力多大
國民黨軍隊的軍師一級單位都有保密局(包括原先的軍統)派出的隨軍調查組,其任務不是指揮部隊,而是了解部隊各種情況,防止部隊嘩變,監督軍官行為,並按時匯總上報。
保密局奉行「秘密領導公開」的原則,軍統改組為保密局後,特別是從1948年起,其外勤單位(特區、辦事處、站)的力量大大加強,以做垂死掙扎。其負責人一般都是少將軍銜(個別是中將或上校),也都有公開職務做掩護,例如西南特區區長徐遠舉的公開職務是西南長官公署第二處處長兼偵防處處長;又如雲南省站(甲種站)站長沈醉的公開職務是國防部駐雲南專員和雲南綏靖公署保防處處長。管轄區域內的保密局公開單位一律受其節制,與當地各情報部門加強合作,密切與當地駐軍特別是中央部隊的聯系,搞好與地方勢力的關系,工作的目標就是「反共「、「防共」、排除異己,鞏固反動統治。
保密局是特務機構、是情報機構,不是軍事指揮部門,無權干涉正規軍隊的軍事行動,其外勤單位負責人也是如此。老蔣也不會容忍下屬不務正業,更忌諱尾大不掉者。保密局可以指揮的一般是非常規武裝力量,如交警部隊、警察、一些警衛部隊、幫會流氓及土匪等等,這在保密局准備撤離大陸時所制定的「應變計劃」中可見一斑。
8、國名黨北平站站長什麼軍銜
軍統北平站在軍統局(或保密局)內部是大站,站長一般都是少將軍銜,其他一些小的站組,站長只是上校軍銜。
9、國民黨軍銜領章都是什麼樣
國民黨軍銜領章中華民國特級上將軍肩章國民政府實施的軍銜制中將級軍官的軍銜內稱容謂。 1931年4月,國民黨政府頒布《陸軍軍官佐及士兵等級表》。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國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陸、海、空軍《官製表》和《士兵等級表》。1935年3月,頒布了新的軍銜等級表,其中將官設置為: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少將。
特級上將為最高軍銜,授予陸海空軍最高軍事長官。實際上這一銜級是專為蔣介石而設的。
特級上將、一級上將和二級上將常服的軍銜標志,抗日戰爭勝利前都是金版領章上綴3顆三角星。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常服的軍銜標志,由領章改為肩章,二級上將為3顆五角星,一級上將、特級上將分別為4顆星、5顆星。因此,也分別被俗稱為「三星上將」、「四星上將」、「五星上將」。
10、國民黨軍銜詳細
國民黨軍銜 1931年4月,國民黨政府頒布《陸軍軍官佐及士兵等級表》,沿用北洋政府時期的軍銜制,銜級和銜稱都不變。當時授軍銜沒有統一的機構,國民政府可以授,總司令部可以授,軍事委員會可以授,甚至上級機關或軍政長官也可以授。1932年,西北軍閥馬步芳曾把還在小學讀書、只有12歲的兒子馬繼援,委派為青海省南北邊區警備司令部的上校參謀長。更為荒唐的是,上報到南京中央軍政部後,竟然給予正式命令,發給了委任狀。另外,當時軍銜和職務相比,銜高職低的情況比較普遍,軍長大都授上將。一些地方軍閥,手中不過萬把人最多幾萬人,也自封為上將。1933年,當時蔣介石在一次紀念周上講話說:「國民黨軍隊同列強相比,戰鬥力特弱而將官特多,上將都數不清了。」
為了整頓軍隊軍銜混亂狀況,以適應其軍事上的需要,國民政府決定對軍銜進行修訂。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國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陸、海、空軍《官製表》和《士兵等級表》。1935年3月,頒布了新的軍銜等級表,把上將分為第一、第二兩級,增設特級上將。整個軍銜等級為六等十八級:
將官: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少將;
校軍: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海軍士兵分八級,稱謂與北洋政府時期相同。
國民政府時期的軍佐銜,最初等級設置與北洋政府時期相同,但改變了稱謂,即在軍官銜的前面冠以專業名稱,如「軍需少將」、「軍醫中校」、「軍法上尉」等。1934年以後,軍佐銜改用新稱謂,將級軍佐銜統稱「監」,校級軍佐銜統稱「正」,尉級軍佐銜統稱「佐」。
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軍隊為適應全面內戰的需要,對各級軍官的服現役限齡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級上將,62歲;二級上將,60歲;中將,56歲;少將,52歲;上校,46歲;中校,44歲;少校,42歲;上尉,40歲;中尉,38歲;少尉,36歲。這在當時主要軍事國家中是比較低的。
國民黨軍隊的上將銜,比較復雜。除了分特級、一級、二級三個檔次外,還有中將加上將銜和追贈上將幾種。
特級上將為最高軍銜,授予陸海空軍最高軍事長官。實際上這一銜級是專為蔣介石而設的。
特級上將、一級上將和二級上將常服的軍銜標志,抗戰結束前都是金版領章上綴3顆三角星。抗戰以後,常服的軍銜標志,由領章改為肩章,二級上將為3顆五角星,一級上將、特級上將分別為4顆星、5顆星。因此,也分別被俗稱為「三星上將」、「四星上將」、「五星上將」。也有人是死後才被追贈的,如張自忠、廖磊等;還有人生前死後都為正式晉升二級上將,如錢大鈞、羅卓英等。
此外,國民政府於1934年12月對駐蒙古、新疆、西康、西藏等地的武職官員,頒行了一種特殊的官銜,共分三等十級,其稱謂類似於清末的軍官銜稱:一等一級稱都統、一等二級稱副統、一等三級稱協統,二等一級稱都領、二等二級稱副領、二等三級稱協領,三等一級稱都衛、三等二級稱副衛、三等三級稱協衛,此外還設有準衛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