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平站的車站歷史
四平站始建於1900年8月,新站房在2004年落成,位於吉林省南端與遼寧省的交界處。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沙俄修建東清鐵路南滿洲支線時,從長春向南每隔30公里設置一站地,經范家屯、公主陵(嶺)、郭家店到今四平為第五站,故俗稱四平為「五站」。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7月,南滿支線全線通車,沙俄將「五站」定名為「四平街站」。
四平站經歷了沙俄、日偽、國民黨統治和解放戰爭的炮火洗禮,在文化大革命的武鬥事件中整個站舍被付之一炬,歷經四次站舍改建,迄今可謂滄桑百年了。
四平站位居京哈通道的要沖,於長大、平齊、四梅線交匯點,站中心線位於京哈線自北京起點887.89公里處,是進關車流「分水嶺」,在東北路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建國後,車站先後進行了大小不同規模9次設備改造。建成上下行自動化駝峰,站線增至79條,建成重載組合基地和大型戰略糧食裝車點,貨物運輸能力、接發列車能力、編解能力、調車能力大幅度提升。
四平站原為沈陽鐵路局長春鐵路分局直屬的客貨一等站,現為隸屬於沈陽鐵路局直屬的客貨一等站。
四平站是全國鐵路十八大編組站之一。京哈鐵路、平齊鐵路與四梅鐵路在四平站交匯。在技術作業上為二級七場混合式編組 站;在業務性質上為客貨運站;按工作量為一等站,是沈陽鐵路局較大編組站之一,四平站是中國東北重要的鐵路樞紐之一。
2、為什麼吉林省的四平市是解放戰爭時期國共倆黨畢爭之地?
四平市為吉林省轄地級市,四平市位於東北中部、吉林省的西南部、東遼河下游,遼寧省與吉林省的交界處。地處吉東低山丘陵與遼河平原過渡地帶,東依大黑山,西接遼河平原,北鄰長春,南近沈陽,以京哈鐵路為界,東部屬丘陵地區,西部為松遼平原的一部分,地勢稍有起伏,吉林哈達嶺在境東部。境內主要河流為東遼河及其支流,邊緣地區還有西遼河、伊通河、輝發河等。四平市區處市域南部端點,北臨條子河,東有大黑山,中部地勢十分平坦;東南高,為低山丘陵地帶,西北低,為波狀平原地帶,城區被北、東、南三面丘陵環繞,形成簸箕形盆地,「簸箕口」朝西。市區分為鐵東、鐵西兩個區。轄公主嶺市、雙遼市、梨樹縣、伊通滿族自治縣。
四平居東北交通中心,公鐵交通十分發達,是哈大、平齊、四梅鐵路交匯處。四平車站是東北十大客貨混合編組站之一,一晝夜編組和通過客、貨列車百餘列,並有京哈、集錫、明沈三條干線公路由此經過。是東北中部的重要交通樞紐和軍事上的戰略要地,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解放戰爭中,著名的四平戰役發生於此,有「英雄城」之稱。又是吉遼兩省經濟交流的「橋頭堡」。
追溯四平市的歷史,兩漢至西晉時期屬古夫余國境域。南北朝時期東境臨近高句麗地,西境為契丹地。唐朝大部分屬渤海國夫余府,設夫州,治夫余縣,即今四平市西的一面城。遼代屬東京道,改夫州為通州,夫余縣改稱通遠縣,仍為州治所在地。
可以說,一面城是四平最早的名稱,在今東城鄉仍有一面城村,尚有遺址。
金代為咸平路韓州。元朝屬開元路。明朝屬遼東都司賈道站、漢州站。到了清朝,屬哲里木盟科爾沁左翼中旗札薩克領地。乾隆年間,「民人」越邊潛入蒙旗,私墾蒙荒,蒙旗札薩克並不驅逐,而且「違禁容留,收租自養。」1803年(清嘉慶八年),清政府准許「民人」出邊在禁地墾荒,使這一片游牧地被開墾出來。由於「民人」日眾,漸成村落,在這一帶便形成許多小屯子,後來這些小屯子都劃歸昌圖廳管轄。1821年(清道光元年),在買賣街(今梨樹鎮)設分防照磨,轄一面城一帶,仍隸屬於昌圖廳。1877年(清光緒三年),置伊通州。1878年(清光緒四年),在開發地段上設奉化縣,縣衙署設在買賣街,劃歸盛京將軍管轄。在奉化縣下設9個社,今四平市區是新恩社治所,到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今四平市區還只是個幾十家農戶的小屯子,當時周邊的村屯還有海豐、藺家河口、四門苗家、張家窩棚、一面城等。當年新恩社治所設在四平街,既今遼寧省昌圖市老四平鄉。新恩社所轄的20幾個自然屯平安堡、條子河、雙樹林、學家窩堡、小邊、亞胡蘆泡、義和屯、程家窩堡、薄落林子、六家子、老爺廟屯、遮馬背、河夾信子等,在四平市設治前一直隸屬於梨樹縣。這些村屯今天多已擴入四平市區或郊區。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沙皇俄國迫使清政府簽訂《東省鐵路公司續訂合同》,決定修築哈爾濱至旅大的支線。當年即進入四平地段實地勘察,並決定在此設站。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中東鐵路南滿支線旅順口至公主嶺區間通車,四平始稱「五站」,這是四平的第二個名字。
「五站」之名的由來,得從沙俄修建中東鐵路南滿支線說起。當時火車站按序號排列和稱謂,從寬城子(今長春)為起點,向南算起,每隔30公里設一個火車站,范家屯為第二站,公主嶺為第三站,郭家店為第四站,因此,排到四平為第五站。火車站名叫開之後,地名也隨火車站名,人們也稱四平為「五站」。
五站叫了一段時間以後,又改成「四平街站」。過去,在東北地區的地名中叫四平街這個名的地方竟有十幾處。在淪陷時期出版的《滿洲地名大辭典》中,便載入了5處:西豐縣(今東豐縣)有個四平街,桓仁縣有個四平街,梨樹縣有個四平街,昌圖縣有個四平街,還有個四平街驛。這其中,梨樹縣的四平街和四平街驛即是今天的四平城區,前者是指四平道東區,即今天的鐵東區;四平街驛是指當年的「滿鐵附屬地」,即今之鐵西區。後來為了避免混亂,人們把昌圖縣的四平街改稱「老四平」,將東豐縣的四平街改稱「小四平」,以示區別。二十世紀80年代地名普查時,根據約定俗成的原則,分別給以確定,「老四平」、「小四平」便成為那兩個地方的正式地名了,這樣一來,在四平附近,便只有一個「四平」了。
當年設火車站時,周圍的村屯很多,為什麼選擇了四平街這個名字呢?前邊說的老四平,距四平火車站7.5公里,在車站的正西方,那時老四平已是這個地方最大的集鎮,它下轄20個自然屯,為附近村屯政治、經濟、商貿的中心,糧食、土特產品的集散地。因此,中東鐵路雖然在一面城設了五站,後來還是用了「四平」這個知名度較高的名字作為最終的選擇。這是四平的第三個名字。
五站究竟是在什麼時候改稱四平街的呢?有3種說法:第一種說法:「1931年四平街正式用於火車站名,稱四平街站,廢除五站名,將原四平街屯改稱老四平。」第二種說法:原叫五站,日俄戰爭之後,日本人將五站改叫四平街站。第三種說法:中東鐵路全線通車時,正式站名就叫四平街站了。有這么一個故事,有個日本人叫安藤岩喜,他寫了一本書,名叫《四平街的趣味》,在此書中他寫道:在日俄戰爭後不久,作者來到四平街,在火車站的站長辦公室里,作者驚奇地發現,牆角放著一個俄國人留下的站牌,在這個惟一的紀念品上,用俄文書寫的站名恰恰是「四平街站」。作者由此推斷,中東鐵路全線通車時,也就是說在日俄戰爭之前,正式站名就改叫四平街了。退一步說,這個俄國站牌至少可以說明,早在日本人接管中東鐵路之前,俄國人已經稱五站為四平街站了,而且已經掛上了俄文的站牌子。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沙俄在火車站前開辟了一、二、三馬路街基,市面上小商小販、小作坊逐漸增加,陳家館子、吳家館子、廣和棧旅店等均在本年開業。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中東鐵路全線通車,四平街站正式售票。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據《滿鐵統計》記載:本年末四平街滿鐵附屬地居住人口共62戶658人。次年日本人在「滿鐵附屬地」開辟中央通(今英雄大街東段)街基,在火車站周圍逐漸形成了街區的雛形,此時四平街「滿鐵附屬地」面積為5.3平方公里,這是四平的第一塊街區。
火車站從老四平那裡借用了四平街的名字後,不僅五站改名為四平街站,以火車站為中心不斷擴大的新街區也隨著叫四平街了,「一面城」、「五站」這兩個名字漸漸被人忘卻了。四平街的工商業越來越繁華了,新「四平街」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而「老四平街」則變得默默無聞了。
這里還有一個小問題,那就是老四平究竟距火車站多遠?有幾個資料都稱「在此站西二里半的地方有一村落叫『四平街』,因此就命為四平街站。」「五站正西二里多地有一自然屯,名四平街,稱五站的同時,移四平街名代車站名,五站與四平街站同時並用。」另有資料載:「四平這片土地隸屬奉化縣新恩社,治所即今老四平街,……該地距四平街站15華里。」在近期出版的地圖上,我們不難找到四平與它正西的老四平,從四平火車站到老四平的直線距離約8公里左右。如果當年那個叫四平街的自然屯距車站僅「二里多地」,那麼從火車站向西,不會超過條子河,因而它早已被包容在鐵西區英雄大街南側老街區的什麼地方,不會是今天的老四平。當年那個新恩社駐地的老四平,今天究竟在哪裡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事實上,早在此地還是個只有幾十家農戶的小屯子時,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就已經使它成為當時昌圖府和科爾沁左翼各旗糧食、牲畜等產品的集散中心,因此中東鐵路才在此設站,而且民國年間平齊線、四梅線鐵路修築時,均在這里與中東鐵路接軌,於是四平街成為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無論在交通上還是在戰略上,都佔有重要的位置。隨著各行各業的興起,四平街的城市范圍以鐵道為軸向兩側擴展,除主要商業街的興建之外,還興建了許多市政設施,如1927年(民國十六年)興建橫跨鐵路、連接道里和道東的昭平橋(今天橋)等。
道東原本是一面城、黃家屯等幾個自然屯,1921年(民國十年),經梨樹縣公署知事尹壽松開辟為新市場,由「四平街新市場辦事處」兼管行政。翌年設四平街村。1922年(民國十一年),梨樹縣第二區從八盤碾子遷至道東,道東便成為區級政府所在地,這是四平的第二塊街區。
新市場街區加上「附屬地」的面積,此時四平街的總面積達到6.79平方公里。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由日本軍方策劃、導演,於10月15日成立「四平街市政公所」作為偽政權主掌道東的行政機構。1932年道東、道里總面積約9.99平方公里。1933年,偽滿洲國認為該地「商業人口未臻繁盛,不易設市政公所」,便取消了市制,仍歸梨樹縣管轄。繼之,成立梨樹縣四平街聯村辦事處,1936年改稱四平街公所。
四平的北站為四洮鐵路局駐地,此前稱四鄭鐵路工程局,創建於1916年(民國五年),隸屬交通部東北交通委員會。北站未專設行政機關,戶籍、民事、建築、公安均由四洮鐵路局直接管理,不受滿鐵四平街地方事務所和梨樹縣第二區轄治。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四洮鐵路經營權被「滿鐵」吞並,行政管理權自1932年由滿鐵四平街地方事務所取代。這是四平的第三塊街區。
1937年7月1日,偽滿洲國國務院設四平街市。同年12月1日,日本宣布「治外法權」撤銷,將「滿鐵附屬地」行政權所謂「移讓」當地「政府」,原滿鐵四平街地方事務所變為偽四平街市公署。至此,四平的三塊街區合為一體,由偽四平街市公署統一管轄,與梨樹縣脫離隸屬關系。
四平街名是借昌圖縣四平街(今老四平)之名,先為火車站名,後演變為市區的總稱。這些今天已基本達成共識。那麼「四平街」的名稱又是怎麼來的呢?
公認的一種說法是,老四平距四周幾個較大的集鎮距離相同:東至半拉山門,西至八面城,南至鴜鷺村,北至買賣街(今梨樹鎮),距4個集鎮皆為20公里,故名四平。《昌圖府志》中對此有相同的記載:「其道里距離皆相若,為四達之衢,故以為名。」
第二個說法接近前一個,因此地是哈大線、平齊線和四梅線的交叉點,有四通八達的意思。按這個說法「四平」之名是產生於這些鐵路建成之後,而不是在此之先,而且「四通八達」與「四」、「平」也有些牽強。
第三種說法是,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乾隆皇帝弘歷巡幸吉林途經四平街(老四平)時,見此處地勢平坦,四望無垠,因此以「四平街」名之。
第四種說法,二十世紀80年代有專家考證,說四平系滿語,直譯為錐子,指此地一條河流又細又直,象錐子一樣。
1941年偽滿洲國成立四平省,四平街市為省會,轄四平街、公主嶺、通陽三縣。1945年四平街為遼北省省會。1947年6月將四平省、興安南省合並,稱遼北省,仍存四平街市,但略去「街」字,改四平街市為四平市,省公署駐四平市。四平街站亦改為四平站。此後,市郊再度擴延。到1948年四平解放前,城鄉總面積達到24平方公里。1949年撤銷遼北省,改屬遼西省。
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四平市劃歸吉林省管轄。1958年設立四平專區,專員公署駐四平市,為專區轄市。1983年8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四平地區,設立省轄地級四平市。四平地區撤銷後,所轄懷德、梨樹、伊通、雙遼4個縣劃歸四平市管轄。同年12月22日,四平市下設鐵東、鐵西兩個區
3、四平站的改造信息
四平站是沈陽鐵路局下屬一等站,日均發送旅客2.5萬人次。由於發送旅客人數逐漸上升及接車能力達到飽和,沈局特此批復了有關四平站改造工程。
工期三年(2014.9-2016.4)
改造細節如下:
1.站台天橋拆除重建。
2.二站台拆除向西平移五米重建。
3.新建四站台(與四平東站建立聯絡線,為將來的四平—松江河高鐵做始發鋪墊)
4.一站台向南延長150米。
5.全部站台改建成高站台。
6.站台的雨棚全部拆除新建有柱雨棚。
7.地道延長改建並重新裝修。
8.站台天橋及地道全部安裝扶梯及無障礙直梯。
9.道叉改造使現有站台不佔正線。
註:以上內容來源於網路,真實性有待考證。對於一切問題和風險,各編輯者概不負責。
4、縣級火車站站長是什麼行政級別的幹部?
這個不是火車站所在地是什麼級別的,而是要看這個車站在鐵路系統的級別,樓上說的級別大致對,但是車站不歸工務段,而是大多數歸車務段,少部分路局直轄,火車站的隸屬關系尤其重要性決定,我不知道你是什麼地方人,不能拿你了解的地方舉例子,我就以沈陽鐵路局為例吧,沈陽鐵路局直屬站15個:長春站、長春北站、四平站、沈陽站、沈陽西站、沈陽南站、沈陽北站、大連站、金州站、靈山站、大官屯站、丹東站、錦州站、山海關站、通遼站。其中,金州是大連的一個區,靈山是鞍山的一個鎮(還沒到縣級呢),大官屯也只是撫順市內的一個地方,但是這幾個車站都是沈局直屬的,相當於地方的處級,但是像本溪站,鞍山站之類的地級市車站卻隸屬於車務段,級別應低於剛才我說的那幾個直屬站,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車站的級別,現在我國鐵路車站級別分為六個級別,分別是特等站、一等站、二等站、三等站、四等站和五等站,再以沈陽鐵路局為例,沈局本溪車務段下轄沈丹線上所有車站,但是其所轄的本溪站和丹東站這樣的一等大站級別一定高於所轄的小站,所以鐵路系統車站的級別主要決定因素是車站級別和隸屬單位,不是所在地的地方行政級別決定的,樓主要想了解具體的那個縣的車站的級別可以具體調查一下其車站級別和隸屬單位
5、四平站的站車風采
志願服務
四平站設有12306服務台,24小時提供問詢等服務。春運期間,由沈陽鐵路局組織的大學生職工家屬作為志願者,為旅客提供服務。
「一代神車」T59/60
說起T59/60,她是四平人民的驕傲。該車以速度快,服務好,易購票的特點受到人們青睞。從2006年11月26日起,T59/60次列車取消沈陽北站停車業務,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直達。從2013年12月28日起,列車換為中國鐵路25T型客車車底,車內環境設施再度改善。自2014年12月10起,T59/60次列車升級為直達特快列車,車次改為Z63/64次,票價、路線、時間不變。 Z63次停靠站Z64次里程天數到點開點到點開點天數里程 0當天—20:54北京07:54 —次日1003888次日05:0005:04四平23:3723:40當天1151003次日06:19—長春—22:33當天0
6、四平站前派出所所長劉凱峰現在怎麼處理的上班嗎
去梨樹縣雙河鄉的貼吧問問,那人是劉家屯村王木鋪的嗎?
7、四平是是什麼意思
四平市為吉林省轄地級市,四平市位於東北中部、吉林省的西南部、東遼河下游,遼寧省與吉林省的交界處。地處吉東低山丘陵與遼河平原過渡地帶,東依大黑山,西接遼河平原,北鄰長春,南近沈陽,以京哈鐵路為界,東部屬丘陵地區,西部為松遼平原的一部分,地勢稍有起伏,吉林哈達嶺在境東部。境內主要河流為東遼河及其支流,邊緣地區還有西遼河、伊通河、輝發河等。四平市區處市域南部端點,北臨條子河,東有大黑山,中部地勢十分平坦;東南高,為低山丘陵地帶,西北低,為波狀平原地帶,城區被北、東、南三面丘陵環繞,形成簸箕形盆地,「簸箕口」朝西。市區分為鐵東、鐵西兩個區。轄公主嶺市、雙遼市、梨樹縣、伊通滿族自治縣。
四平居東北交通中心,公鐵交通十分發達,是哈大、平齊、四梅鐵路交匯處。四平車站是東北十大客貨混合編組站之一,一晝夜編組和通過客、貨列車百餘列,並有京哈、集錫、明沈三條干線公路由此經過。是東北中部的重要交通樞紐和軍事上的戰略要地,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解放戰爭中,著名的四平戰役發生於此,有「英雄城」之稱。又是吉遼兩省經濟交流的「橋頭堡」。
追溯四平市的歷史,兩漢至西晉時期屬古夫余國境域。南北朝時期東境臨近高句麗地,西境為契丹地。唐朝大部分屬渤海國夫余府,設夫州,治夫余縣,即今四平市西的一面城。遼代屬東京道,改夫州為通州,夫余縣改稱通遠縣,仍為州治所在地。
可以說,一面城是四平最早的名稱,在今東城鄉仍有一面城村,尚有遺址。 金代為咸平路韓州。 元朝屬開元路。
明朝屬遼東都司賈道站、漢州站。到了清朝,屬哲里木盟科爾沁左翼中旗札薩克領地。
乾隆年間,「民人」越邊潛入蒙旗,私墾蒙荒,蒙旗札薩克並不驅逐,而且「違禁容留,收租自養。」 1803年(清嘉慶八年),清政府准許「民人」出邊在禁地墾荒,使這一片游牧地被開墾出來。由於「民人」日眾,漸成村落,在這一帶便形成許多小屯子,後來這些小屯子都劃歸昌圖廳管轄。
1821年(清道光元年),在買賣街(今梨樹鎮)設分防照磨,轄一面城一帶,仍隸屬於昌圖廳。 1877年(清光緒三年),置伊通州。
1878年(清光緒四年),在開發地段上設奉化縣,縣衙署設在買賣街,劃歸盛京將軍管轄。在奉化縣下設9個社,今四平市區是新恩社治所,
到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今四平市區還只是個幾十家農戶的小屯子,當時周邊的村屯還有海豐、藺家河口、四門苗家、張家窩棚、一面城等。當年新恩社治所設在四平街,既今遼寧省昌圖市老四平鄉。新恩社所轄的20幾個自然屯平安堡、條子河、雙樹林、學家窩堡、小邊、亞胡蘆泡、義和屯、程家窩堡、薄落林子、六家子、老爺廟屯、遮馬背、河夾信子等,在四平市設治前一直隸屬於梨樹縣。這些村屯今天多已擴入四平市區或郊區。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沙皇俄國迫使清政府簽訂《東省鐵路公司續訂合同》,決定修築哈爾濱至旅大的支線。當年即進入四平地段實地勘察,並決定在此設站。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中東鐵路南滿支線旅順口至公主嶺區間通車,四平始稱「五站」,這是四平的第二個名字。
「五站」之名的由來,得從沙俄修建中東鐵路南滿支線說起。當時火車站按序號排列和稱謂,從寬城子(今長春)為起點,向南算起,每隔30公里設一個火車站,范家屯為第二站,公主嶺為第三站,郭家店為第四站,因此,排到四平為第五站。火車站名叫開之後,地名也隨火車站名,人們也稱四平為「五站」。
五站叫了一段時間以後,又改成「四平街站」。過去,在東北地區的地名中叫四平街這個名的地方竟有十幾處。在淪陷時期出版的《滿洲地名大辭典》中,便載入了5處:西豐縣(今東豐縣)有個四平街,桓仁縣有個四平街,梨樹縣有個四平街,昌圖縣有個四平街,還有個四平街驛。這其中,梨樹縣的四平街和四平街驛即是今天的四平城區,前者是指四平道東區,即今天的鐵東區;四平街驛是指當年的「滿鐵附屬地」,即今之鐵西區。後來為了避免混亂,人們把昌圖縣的四平街改稱「老四平」,將東豐縣的四平街改稱「小四平」,以示區別。二十世紀80年代地名普查時,根據約定俗成的原則,分別給以確定,「老四平」、「小四平」便成為那兩個地方的正式地名了,這樣一來,在四平附近,便只有一個「四平」了。
當年設火車站時,周圍的村屯很多,為什麼選擇了四平街這個名字呢?前邊說的老四平,距四平火車站7.5公里,在車站的正西方,那時老四平已是這個地方最大的集鎮,它下轄20個自然屯,為附近村屯政治、經濟、商貿的中心,糧食、土特產品的集散地。因此,中東鐵路雖然在一面城設了五站,後來還是用了「四平」這個知名度較高的名字作為最終的選擇。這是四平的第三個名字。
五站究竟是在什麼時候改稱四平街的呢?有3種說法:第一種說法:「1931年四平街正式用於火車站名,稱四平街站,廢除五站名,將原四平街屯改稱老四平。」第二種說法:原叫五站,日俄戰爭之後,日本人將五站改叫四平街站。第三種說法:中東鐵路全線通車時,正式站名就叫四平街站了。有這么一個故事,有個日本人叫安藤岩喜,他寫了一本書,名叫《四平街的趣味》,在此書中他寫道:在日俄戰爭後不久,作者來到四平街,在火車站的站長辦公室里,作者驚奇地發現,牆角放著一個俄國人留下的站牌,在這個惟一的紀念品上,用俄文書寫的站名恰恰是「四平街站」。作者由此推斷,中東鐵路全線通車時,也就是說在日俄戰爭之前,正式站名就改叫四平街了。退一步說,這個俄國站牌至少可以說明,早在日本人接管中東鐵路之前,俄國人已經稱五站為四平街站了,而且已經掛上了俄文的站牌子。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沙俄在火車站前開辟了一、二、三馬路街基,市面上小商小販、小作坊逐漸增加,陳家館子、吳家館子、廣和棧旅店等均在本年開業。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中東鐵路全線通車,四平街站正式售票。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據《滿鐵統計》記載:本年末四平街滿鐵附屬地居住人口共62戶658人。次年日本人在「滿鐵附屬地」開辟中央通(今英雄大街東段)街基,在火車站周圍逐漸形成了街區的雛形,此時四平街「滿鐵附屬地」面積為5.3平方公里,這是四平的第一塊街區。
火車站從老四平那裡借用了四平街的名字後,不僅五站改名為四平街站,以火車站為中心不斷擴大的新街區也隨著叫四平街了,「一面城」、「五站」這兩個名字漸漸被人忘卻了。四平街的工商業越來越繁華了,新「四平街」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而「老四平街」則變得默默無聞了。
這里還有一個小問題,那就是老四平究竟距火車站多遠?有幾個資料都稱「在此站西二里半的地方有一村落叫『四平街』,因此就命為四平街站。」「五站正西二里多地有一自然屯,名四平街,稱五站的同時,移四平街名代車站名,五站與四平街站同時並用。」另有資料載:「四平這片土地隸屬奉化縣新恩社,治所即今老四平街,„„該地距四平街站15華里。」在近期出版的地圖上,我們不難找到四平與它正西的老四平,從四平火車站到老四平的直線距離約8公里左右。如果當年那個叫四平街的自然屯距車站僅「二里多地」,那麼從火車站向西,不會超過條子河,因而它早已被包容在鐵西區英雄大街南側老街區的什麼地方,不會是今天的老四平。當年那個新恩社駐地的老四平,今天究竟在哪裡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事實上,早在此地還是個只有幾十家農戶的小屯子時,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就已經使它成為當時昌圖府和科爾沁左翼各旗糧食、牲畜等產品的集散中心,因此中東鐵路才在此設站,而且民國年間平齊線、四梅線鐵路修築時,均在這里與中東鐵路接軌,於是四平街成為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無論在交通上還是在戰略上,都佔有重要的位置。隨著各行各業的興起,四平街的城市范圍以鐵道為軸向兩側擴展,除主要商業街的興建之外,還興建了許多市政設施,如1927年(民國十六年)興建橫跨鐵路、連接道里和道東的昭平橋(今天橋)等。
道東原本是一面城、黃家屯等幾個自然屯,1921年(民國十年),經梨樹縣公署知事尹壽松開辟為新市場,由「四平街新市場辦事處」兼管行政。翌年設四平街村。1922年(民國十一年),梨樹縣第二區從八盤碾子遷至道東,道東便成為區級政府所在地,這是四平的第二塊街區。
新市場街區加上「附屬地」的面積,此時四平街的總面積達到6.79平方公里。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由日本軍方策劃、導演,於10月15日成立「四平街市政公所」作為偽政權主掌道東的行政機構。1932年道東、道里總面積約9.99平方公里。1933年,偽滿洲國認為該地「商業人口未臻繁盛,不易設市政公所」,便取消了市制,仍歸梨樹縣管轄。繼之,成立梨樹縣四平街聯村辦事處,1936年改稱四平街公所。
四平的北站為四洮鐵路局駐地,此前稱四鄭鐵路工程局,創建於1916年(民國五年),隸屬交通部東北交通委員會。北站未專設行政機關,戶籍、民事、建築、公安均由四洮鐵路局直接管理,不受滿鐵四平街地方事務所和梨樹縣第二區轄治。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四洮鐵路經營權被「滿鐵」吞並,行政管理權自1932年由滿鐵四平街地方事務所取代。這是四平的第三塊街區。
1937年7月1日,偽滿洲國國務院設四平街市。同年12月1日,日本宣布「治外法權」撤銷,將「滿鐵附屬地」行政權所謂「移讓」當地「政府」,原滿鐵四平街地方事務所變為偽四平街市公署。至此,四平的三塊街區合為一體,由偽四平街市公署統一管轄,與梨樹縣脫離隸屬關系。
四平街名是借昌圖縣四平街(今老四平)之名,先為火車站名,後演變為市區的總稱。這些今天已基本達成共識。那麼「四平街」的名稱又是怎麼來的呢?
公認的一種說法是,老四平距四周幾個較大的集鎮距離相同:東至半拉山門,西至八面城,南至鴜鷺村,北至買賣街(今梨樹鎮),距4個集鎮皆為20公里,故名四平。《昌圖府志》中對此有相同的記載:「其道里距離皆相若,為四達之衢,故以為名。」
第二個說法接近前一個,因此地是哈大線、平齊線和四梅線的交叉點,有四通八達的意思。按這個說法「四平」之名是產生於這些鐵路建成之後,而不是在此之先,而且「四通八達」與「四」、「平」也有些牽強。
第三種說法是,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乾隆皇帝弘歷巡幸吉林途經四平街(老四平)時,見此處地勢平坦,四望無垠,因此以「四平街」名之。
第四種說法,二十世紀80年代有專家考證,說四平系滿語,直譯為錐子,指此地一條河流又細又直,象錐子一樣。
1941年偽滿洲國成立四平省,四平街市為省會,轄四平街、公主嶺、通陽三縣。1945年四平街為遼北省省會。1947年6月將四平省、興安南省合並,稱遼北省,仍存四平街市,但略去「街」字,改四平街市為四平市,省公署駐四平市。四平街站亦改為四平站。此後,市郊再度擴延。到1948年四平解放前,城鄉總面積達到24平方公里。1949年撤銷遼北省,改屬遼西省。
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四平市劃歸吉林省管轄。1958年設立四平專區,專員公署駐四平市,為專區轄市。1983年8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四平地區,設立省轄地級四平市。四平地區撤銷後,所轄懷德、梨樹、伊通、雙遼4個縣劃歸四平市管轄。同年12月22日,四平市下設鐵東、鐵西兩個區.
8、四平火車站
四平兩個火車站 一個是老車站 位於鐵西區三馬路與英雄大街交匯處
二是高鐵站 位於中央東路 大鷹東行4-5公里
四平火車站,主要指四平站和四平東站兩個主要車站,另外市內還有平東站、條子河站及楊木林站共5座車站。
主要承擔普速旅客列車(Z、T、K、普快)的停靠到發。
四平站是全國鐵路十八大編組站之一,上下行自動化駝峰,站線79條,重載組合基地和大型戰略糧食裝車點,車站接發列車日均330列,編解列車日均80多列,日均辦理輛數2005年就突破了15000輛,日均輸送旅客2.5萬人。
四平站是京哈、平齊、四梅鐵路交匯點車站,平齊、四梅鐵路起點車站。在技術作業上為二級七場混合式編組站;在業務性質上為客貨運站;按工作量為一等站,是沈陽鐵路局較大編組站之一,四平站是中國東北重要的鐵路樞紐之一。
現為隸屬於沈陽鐵路局管轄
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辦理整車、零擔、集裝箱貨物發到;辦理整車貨物承運前保管。
9、四平到長春102國道上的南崴子收費站站長是誰?
現在取消了,102國道上的收費站沒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