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短視頻 > 微視角簡報成功出版

微視角簡報成功出版

發布時間:2021-03-15 10:32:34

1、山東電視台的SDTV欄目

★《道德與法治》
1986年,山東衛視推出了名牌欄目--《道德與法制》,當時是全國一五普法的第一年,這檔節目後來發展成為山東電視台和全國法制節目中唯一一檔連續播出23年的名牌欄目,同時也是全國開辦時間最長的法制欄目,擁有一大批忠實的觀眾。
2012年1月14日,山東衛視在早間時段7:34推出長達一個小時的專題節目《道德與法治》,雖然和老節目僅一字之差,但是在節目理念和製作形式上與老節目有著天壤之別。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規定得好壞,關繫到法治能否真正實現,統治是否實現,也關繫到法制是否可以進一步得到發展和完備。
山東衛視新推出的《道德與法治》欄目,就是秉承弘揚法治精神的主旨,力求更為廣泛地傳播法治觀念。探求事件背後的真相,聆聽影像背後的故事,挖掘案件當事人的心理根源,展現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彰顯社會大眾的人文情懷。這檔欄目將以新穎的講述方式緊貼世間萬象,全面、深入地報道法治熱點,解讀相關政策法規,普及法律知識,警醒人們遠離犯罪,遠離危險。
《道德與法治》以全新的視角度關注涉及公眾生活的法律事件、法律問題,展示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發生的糾葛、矛盾、困惑和訴求。挖掘案件背後的社會經濟背景、民族文化心理以及人的特殊生存境遇和精神氛圍,把視點拓寬到對當事人生存狀態的關注,對人物命運變遷和曲折情感的讀解,反映個體在案件經歷中的所思所想及其最終命運,從而彰顯法制案例的深層內涵。品人生,彰顯道德力量;看社會,弘揚法治精神。《道德與法治》為您講故事,從道德和法律的視角關注剖析社會熱點問題,披露全國大案要案。

★《生活幫》
2006年6月1日,大型民生新聞節目《生活幫》在山東電視生活頻道開播,《生活幫》的開播,使齊魯百姓又多了一個傳達民意的窗口。
節目每天直播一個小時,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立足「幫」與「辦」的特色,踏踏實實為百姓服務。直面百姓生活中的盲點、疑點和難點,全力為百姓解難、解悶又解氣。
《生活幫》圍繞「有事您說話,熱心生活幫」的節目宗旨,緊緊圍繞百姓需要、百姓喜歡這個中心,從報道生活,到介入生活,進而干預生活,全面貼近百姓,陽光主題,快樂播報,倡導積極樂觀、相互幫助、奉獻愛心的快樂生活理念。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打造「陽光主題,快樂為本」的欄目形象。
《生活幫》還與相關行政執法部門建立聯系,聘請專家官員成立不同行業的「幫辦顧問團」,為老百姓辦事。共同構建互幫互助的和諧社會。
★《民生直通車》
山東電視台公共頻道全力打造的一檔大型民生新聞欄目,是山東省內第一檔民生新聞欄目。
自2004年開播以來,始終把「為百姓辦事,替政府分憂」作為欄目的宗旨,把百姓話語、平民視角和民生關懷作為自己的品格追求,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好評。
根據AC尼爾森公司的調查數據顯示,《民生直通車》最高收視率超過8%,市場份額接近30%,成為山東省最有影響力的民生新聞欄目之一。
2005年被評為山東省廣播電視新聞十佳欄目。2007年被評為山東省十佳新聞欄目,2008年被評為山東省直機關首屆「十佳青年文明號」。
《民生直通車》關注的新聞主要以省城為主,輻射全省及周邊地區,節目來源以獨立采編為主,強調第一時間、第一現場和親身體驗,注重傾聽百姓心聲,反映社會熱點,建立民眾與政府溝通的橋梁,積極為百姓排憂解難。包括小夢主持的小夢說天氣在內,《民生直通車》欄目長度為55分鍾,節目主持人為孫亮、董淑,欄目將每天最新的新聞事件,以個性化的表現手段和主持風格加以展現,同時還設置了新聞話題,觀眾以發送簡訊方式參與話題討論,發表自己看法或提供新聞線索。
★《拉呱》
齊魯頻道首開國內曲藝新聞之先河《拉呱》將給觀眾帶來更為新鮮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在互動環節上,也會讓觀眾有更多的認同和參與感,同時我們將引入更多的娛樂元素,增加對觀眾的吸引力。每天下午五點半,如果你能走到每一個打開電視的家庭,會發現有一半的人在收看《拉呱》。家庭主婦寧願把做飯時間推遲,也要等到小么哥說完「不見不散」。《拉呱》的節目收視率一直穩定在25%,市場份額達到了50%。
★《每日新聞》
全國收視率冠軍欄目 《每日新聞》是齊魯頻道(齊魯電視台)的主流新聞欄目,1995年1月1日創辦。「青春形象、新銳思想、第一時間、第一現場」,「森驥行動」、「為您辦事」等多個板塊強勢出擊,打造全國收視率冠軍欄目。
★《說事拉理》
生活每天都在繼續,故事每天都在發生。
山東電視生活頻道《說事拉理》作為《八點聽書》的升級版,將秉承過去三年的成功運作經驗,聚焦人生百態,追尋事件真相,彰顯法制力量。
生活每天都在繼續,故事每天都在發生,《說事拉理》真情援助正在進行。《說事拉理》關注弱勢群體,關心百姓小事,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幫助百姓解決實際問題,有事您說話。 ★《今日報道》
山東電視台新聞中心全新打造的晚間電視新聞節目《今日報道》2012年1月1日晚九點三十分亮相公共頻道。《今日報道》是新聞中心為貫徹台黨委加強新聞宣傳的要求,在原《齊魯夜新聞》的基礎上改版的一檔形式全新的電視新聞節目。
為進一步發揮新聞宣傳的主渠道作用,充分暢通政聲民意,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按照李昌文副台長的要求,《今日報道》確定了比《新聞聯播》軟、比一般民生新聞硬的總體思路,以新銳、貼近、權威作為欄目的定位,從新聞內容到表述方式都較既有的新聞節目有較大的變化。在內容取材方面,《今日報道》立足山東,集萃本台和全省17城市台記者採制的精彩新聞內容,同時兼收並蓄,放眼全國、全球的熱點新聞事件,力爭在不到半小時的時間里,讓觀眾了解到盡量多的新聞資訊。在播報方式上,改變過去新聞播報中過於嚴肅甚至刻板的風格,把觀眾關心、公眾關注、百姓有用的信息,以說、議結合的方式在電視熒屏上呈現出來。
《今日報道》將設立今日·關注、今日·現場今日·登場、今日·聲音、今日· 熱線等小版塊,根據內容需要優化組合,科學編排,增加有效信息量,為觀眾開辟一扇以個性化的方式觀察新聞事件的窗口。
★《101》
矗立在台北的101大廈,被公認為中國第一高樓。而2011年11月7日21:40,齊魯頻道將全新開播一檔名為《101》的晚間新聞。
《101》意味著一個高度,更意味著一種精神,「這兩個1,代表著齊魯頻道『或者第一、或者唯一』的辦台理念。」而這一節目也是之前本台晚間《一天零一夜》節目的升級版華麗回歸。
2011年10月,齊魯電視台進一步明確了「公益齊魯,公信天下」的品牌升級定位。《101》作為午間、傍晚、晚間「新聞三塔」的最後一塔,迎來「火線升級、挑戰最高點」的戰役指示,精乾的鐵三角班底,全新升級的武器庫,將突擊新聞第一速度,搶占晚間新聞第一高地。「時間一到,當頭一炮」,是《101》三人組沖鋒陷陣的第一利器。從類似佛山小悅悅事件的冷漠路人,到遊走在道德和法律邊緣的「碰瓷高手」,再到弱勢群體的生存困境,發人深省的社會時弊……「不當不忿不平事兒」,都是當頭炮的事兒。「連珠炮響,奇事一筐」,《101》專為小番茄、小海螺兩位辣妹定製此版塊,以包羅天下奇事,打盡一筐新鮮。兩位美女憑借連珠炮似的嘎嘣脆語氣,把社會網路、國內國外最奇最新的事兒一網打盡,為觀眾帶來饕餮視覺盛宴。
《101》節目最後,將啟用「回馬槍」,讓觀眾意外到尖叫,而後會心一笑。據了解,「回馬腔」將《當頭炮》評述過的焦點事件,用老歌新編的方式唱出,在戲謔和調侃中,為觀眾引出事件的本質。新戰隊,新武器,新出征。「天天好新聞,句句大實話」,《101》或將為觀眾帶來全新新聞體驗。
★《鄉村季風》
鄉村季風欄目是山東電視台的一檔農業節目,是在山東省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大背景下產生的。
1996年,台領導指出,山東電視台要創辦一個對農電視欄目。1997年3月6日,《鄉村季風》欄目應運而生,並確立了以「關注農村經濟發展,科技興農搭橋牽線,小康路上人物新傳,引導農民更新觀念」的欄目定位。欄目深受廣大觀眾尤其是農民觀眾的歡迎,平均每天接到觀眾熱線電話上百次。時任省委書記吳官正同志在一位農民觀眾寫給他的來信上作了批示,對《鄉村季風》注重宣傳致富技術、重視播後服務給予了肯定和表揚。
2001年9月,根據國家廣電總局的批復,局黨組決定在《鄉村季風》欄目的基礎上籌建山東電視台農村科普頻道(簡稱農科頻道),其宗旨是:宣傳黨的農村政策,傳播現代農業理念,普及科學技術知識,搭建城鄉交流平台。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農科頻道的開辦,2002年1月3日,省委副書記陳建國對籌建中的農科頻道做出重要指示說:「這是山東電視台在新世紀初送給全省廣大農民的一份珍貴禮物。希望真正辦出特色、辦出水平、成為廣大農民的良師益友和好幫手。要千方百計把節目送到農村各家各戶。」
2002年3月,山東省副省長邵桂芳為籌建中的農科頻道題詞:辦好農科頻道、增加農民收入。4月20日,以《鄉村季風》為主打欄目的農科頻道正式開播。
★《我是大明星》
2010年山東電視綜藝頻道《綜藝滿天星》推出了第5系列金牌達人選秀類節目《我是大明星(第一季)》,再一次在全國引領了選秀風潮。
《我是大明星》足跡遍布山東、濟南、青島、濰坊、濟寧、煙台、淄博等地,海選每到一地,都火爆異常。與以往選秀活動不同,《我是大明星》實現了從俊男靚女選秀到大眾草根選拔的蛻變,發掘出一大批深受觀眾喜愛的平民英雄和達人偶像。
2011年,《我是大明星(第二季)》全新啟動,全民大海選,我是大明星!2011山東電視綜藝頻道再推海選熱潮,三大評委攜手終極武器再度歸來,最嚴厲的點評,最尖銳的對峙,最苛刻的觀眾,最精彩的表演!
2015年,山東電視綜藝頻道王牌選秀節目《我是大明星》繼續為每個普通人提供實現夢想的機會,真正成為平民舞台,造星工廠!
★《小溪辦事》
「小溪熱心腸,有事我幫忙。小溪力量大,有事您說話。」
2012年1月1日起,每晚17:55,齊魯電視台全新打造的新聞服務類節目《小溪辦事》將與觀眾見面,主打公益,全力為老百姓辦事。
《小溪辦事》脫胎於齊魯電視台《每日新聞》節目中的明星板塊「為您辦事」。《小溪辦事》繼承「辦事風格」,壯大服務隊伍,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服務手段,全力打造該台繼名牌欄目《拉呱》之後的又一公益名片。
★《好運連連到》
《好運連連到》是齊魯電視台2013年下半年重點打造的史上中獎率最高的、全直播、全互動娛樂節目。
《好運連連到》節目以觀眾互動為核心,以各種互動游戲為載體,以生活商品、獎品為吸引,同時結合齊魯頻道的平台優勢,讓觀眾真正體驗到一種全新的消費游戲和娛樂過程。
《好運連連到》設置4大互動游戲板塊,第一板塊:「我是大胃王」,吃得快、吃得多就能贏大獎。第二板塊:「我是達人」,各路民間「達人」高手亮絕活贏大獎;第三板塊:「好運天平」,搭檔配合,共同搬獎,只要天平平衡,獎品就能到家;第四板塊:「全部拿走」。
《好運連連到》貼合齊魯電視台「公益齊魯、公信天下」的頻道定位節目,還將不定期的推出一系列公益活動,以提升欄目在觀眾當中的美譽度。 齊魯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批准成立,山東新聞廣電出版局、山東電視台主辦的大型新聞門戶網站,山東省重點新聞網站,享有山東廣電的強大內容和政策優勢,也是山東廣播電視各頻道和廣播電視欄目的官方網站。以主流媒體地位、獨有資源優勢打造的新媒體平台。是與大眾日報、山東人民廣播電台、山東電視台居於同等地位的山東省第四主流媒體。
齊魯網致力於打造山東第一門戶網站,致力於構建基於山東廣電強勢資源的網路電視台,致力於向手機用戶提供高質量的視頻節目,致力於創建山東新媒體營銷的優質品牌。擬建新聞、娛樂、體育等多個資訊頻道,論壇、博客等社區頻道,融直播、點播、視頻分享功能於一體的新媒體全業務平台。山東網路台2011年1月7日,國家廣電總局正式批准山東電視台開辦網路廣播電視台,山東台成為全國首批獲得網路廣播電視台運營牌照的7家電視台之一,從此擁有了面向互聯網用戶的媒體和機構品牌。山東網路廣播電視台是以寬頻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等新興信息網路為節目傳播載體的新形態廣播電視播出機構,是黨和政府重要的視聽新媒體,承擔著通過寬頻互聯網等新載體、新渠道、新手段向社會傳達政令、宣傳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引導輿論的重要任務。山東網路廣播電視台業務涵蓋面向電腦、電視、手機三類終端的四大業務板塊:包括面向電腦終端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齊魯網及其視頻網站--齊魯視頻、面向電視終端的IPTV業務、面向電視終端的互聯網電視業務、面向手機和移動終端的山東手機台業務。今天上午,這四大業務也相繼舉行了上線啟動儀式。此外,山東網路廣播電視台聯合國家廣電總局廣播科學研究院、浪潮、海信、新浪等多家知名企業,聯合成立了我國首個中國社交電視實驗室,嘗試開展立足三網、打通三屏的社交媒體業務。
網路台
2011年1月7日,國家廣電總局正式批准山東廣播電視台開辦網路廣播電視台,山東台成為全國首批獲得網路廣播電視台運營牌照的7家電視台之一,從此擁有了面向互聯網用戶的媒體和機構品牌。
山東網路廣播電視台(簡稱山東網路台)是以寬頻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等新興信息網路為節目傳播載體的新形態廣播電視播出機構,是黨和政府重要的視聽新媒體,承擔著通過寬頻互聯網等新載體、新渠道、新手段向社會傳達政令、宣傳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引導輿論的重要任務。
手機台
山東手機台是國家廣電總局頒發全國手機電視牌照的新媒體機構,也是山東省最大的移動互聯網全媒體平台,擁有手機電視、手機廣播、手機報、手機閱讀、無線音樂、簡訊互動、微博等多項業務和產品。
作為山東網路廣播電視台旗下的無線新媒體品牌,山東手機台不僅聚合了山東廣電、山東十七地市廣電頻道的最優質內容,還在不斷優選集成國內外影視劇、小說、音樂、動漫、游戲等手機網民喜愛的優質內容,全心全力為用戶打造個性化、社交化的視聽全媒體平台。
第一視聽
第一視聽是中國社交電視實驗室出品的移動互聯網全媒體平台,擁有國家廣電總局頒發的全國牌照。第一視聽精心提供80路免費的電視直播,海量電視點播節目,網路視頻,微電影,最新熱書,連載小說,廣播音樂等特色優質內容。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依託帶著體溫的終端,隨時隨地隨心所欲,樂享新鮮潮流的一站式手機視聽盛宴!中國社交電視實驗室是山東網路廣播電視台聯合國家廣電總局廣科院、微博運營商、電信運營商、三屏終端廠商等機構和龍頭企業,共同打造的中國第一家社交電視實驗室,立足三網融合、打通三屏傳播,力求實現跨媒體、全媒體、融媒體的新電視業態的創新與發展。 智慧齊魯是山東電視台打造的山東綜合性服務生活APP。由山東廣播電視台推出生活服務信息雲平台。「智慧齊魯「移動客戶端公測版正式推出上線。作為山東省生活服務信息雲平台,「智慧齊魯」的上線也預示著山東廣播電視台向移動端縱深布局,是山東省內傳統媒體進軍移動互聯網的戰略性產品和選擇。
全新網台互動模式 電視移動社交新玩法
依託山東廣播電視台所具有的媒體屬性、平台屬性和公信力屬性,融合移動端新興技術和移動應用發展潮流,「智慧齊魯」掃描城市最新動態,將實現廣電節目同步播放,通過「直播」、「點播」、「資訊」、「官方發布」四位一體,打造最新電視體驗平台。
新奇的概念打造,暢快的用戶體驗旨在打破傳統電視節目與觀眾點對點的互動模式,全新的交流平台將拉近每個人的距離。「智慧齊魯」的誕生勢必在2014年山東省內掀起一股電視互動大旋風。
打開「智慧齊魯」app客戶端,界面有資訊、直播、爆料、體彩、天氣、二維碼等功能模塊。其中,有兩個功能特別引人注目。「爆料」將為廣大山東網民提供一個更便捷、更及時的監督平台,拓寬了民意訴求的新渠道,同時還將提高政府機構工作效能質量,擴展公共服務新領域。「二維碼」為場外的電視觀眾提供了實時參與節目互動的通道,觀眾通過掃描電視節目的二維碼,參與到節目活動或競猜中來,將從現有的場外觀眾傳統模式逐步轉變到全新性的節目參與形式,可以改變節目走向,可以影響現場嘉賓,真正、完全地融入到節目中。
「智慧齊魯」著重進行新聞資訊內容與生活信息服務的建設,從居民生活、公共服務、節目互動和移動播出等多個方面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務信息雲平台服務。
1、新聞資訊整合傳播平台:在移動互聯網終端,通過視頻、音頻、圖文等多媒體傳播方式,同步直播本地廣播電視節目,打造社交互動電視媒體。
2、市民生活信息服務平台:為市民生活提供信息服務,包括天氣、違章、實時路況等,實現城市綜合生活信息的智能感知、採集、應用。
3、移動電子商務運營平台:全面推進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通過O2O電子商務模式啟動汽車票等垂直行業電子交易平台。
了解服務信息、查詢城市動態、分享社會資源。無論你在哪個經度,無論你在哪個緯度,只要用手指觸動屏幕,就能即刻啟動智慧齊魯。隨時隨地了解本地訊息,生活服務資訊一網打盡。引領山東移動應用魅力生活,讓山東成為了一座座「指尖上的城市」。
近年來,面對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及其對傳統媒體帶來的沖擊與挑戰,山東廣播電視台及早布局、加大投入,組建了專業的運營團隊,積極探索實施媒體轉型和融合發展。自2011年11月山東網路廣播電視台上線以來,已經形成了涵蓋齊魯網、山東手機台、IPTV、互聯網電視、地面數字電視等五大新媒體產業板塊,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延展和完善產業鏈條。
2014年11月」智慧齊魯「項目的啟動是山東廣播電視台依託移動端媒體平台,向城市生活應用及功能服務領域邁出的又一關鍵步伐,這無疑為山東廣播電視台實施媒體轉型和融合發展戰略插上了一對強有力的翅膀。
充分發揮媒體公信力優勢,抓住移動互聯網發展機遇,藉助「智慧齊魯」強大的技術優勢,為山東省「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一款集「新聞資訊」、「公共信息」、「生活服務」、「互動社交」為一體的移動互聯網平台性產品,我們真誠地希望更多的部門或單位與我們一起努力,打造打造山東省生活服務信息雲平台,真正引領山東省智慧城市建設新篇章。
省政府參事、省經信委原黨組書記孫志恆、山東廣播電視台副總編輯潘士強、山東省委宣傳部新聞處處長李興利、山東省經信委信息化推進處處長李永華、濟南市交通警察支隊高新區大隊副大隊長王玉忠、山東省交通運輸集團客運管理部部長宮方忠、山東省彩票管理中心市場部部長楊雷等領導參加啟動儀式。現場掃描'智慧齊魯移動端二維碼,體驗「智慧齊魯」的特色功能。

2、關於生命起源的最新報道

上海交大一項研究為生命起源提供新的啟示

新華社上海2004\1月8日電(記者劉軍)上海交通大學研究人員在世界上率先報道了宏觀自組裝現象,這項研究為生命起源提供了新的啟示。

今年1月2日在美國出版的《科學》雜志,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顏德岳教授及其博士生周永豐、侯健的論文《形成宏觀管子的超分子自組裝行為研究》。論文在國際上率先報道了宏觀自組裝現象,由一類新型的不規則的大分子自組裝得到了厘米長度、毫米直徑的多壁螺旋管,將超分子自組裝研究領域拓展到了宏觀尺度,使我國在這一研究領域處於國際領先的地位。

據介紹,超分子自組裝是近年來國際科技界關注的一個前沿熱點。人們知道蛋白質,細胞乃至生命的形成都是通過自組裝來實現的,因此自組裝的研究對揭開生命現象奧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另外,自組裝是目前用來製造納米材料的最方便最普遍的途徑之一。特別對於製造結構規則的功能材料,自組裝已經顯示出獨一無二的優越性。可以說,自組裝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而且具有廣泛的技術應用前景,因此吸引了眾多科學家的目光。

由顏德岳教授課題組進行的這項研究,始於1998年冬。經過5年多的努力,終於成功地自組裝得到了形貌更為完美的宏觀多壁螺旋管,並經多次重復測試,都重現了自組裝現象。

這項研究結果所展示的從分子直接自組裝得到宏觀物體的過程和生命物體的形成過程有關,為生命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啟示。另外,這項研究開創了不規則大分子自組裝的先河,拓寬了超分子自組裝的研究范圍,同時提出和證明了宏觀超分子自組裝機理,不僅闡明了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而且對其他不規則大分子自組裝具有指導作用。由於諸多的自然現象,如血管、腔腸和植物莖稈都是由有機分子通過宏觀自組裝形成的,這項研究成果對相關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專家新說:中國泥河灣可能是人類起源地

中新網2003年2月19日電 近日,中國專家指出:中國泥河灣遺址的發掘,首次發現了距今約二百萬年前人類進餐的遺跡,使世界人類不僅可能從東非的奧杜維峽谷中走來,也有可能從中國的泥河灣走來。

據光明日報消息,在18日舉行的河北省泥河灣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上,來自中國的上百名文物考古工作者建議:應該加強對泥河灣遺址群的發掘,深入研究解決泥河灣地層的劃分與對比,深入開展泥河灣盆地舊石器考古學研究,建立科學准確的年代學框架。

據報道,泥河灣遺址群位於中國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桑乾河畔。經過中外專家80年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在東西長82公里、南北寬27公里的桑乾河兩岸區域內,發現了含有早期人類文化遺存的遺址80多處,出土了數萬件古人類化石、動物化石和各種石器,幾乎記錄了從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發展演變的全部過程。在中國目前已經發現的25處距今100萬年以上的早期人類文化遺存中,泥河灣遺址群就佔了21處。泥河灣早期文化遺存的密度之高,年代之久遠,不僅在國內絕無僅有,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特別是2001年馬圈溝遺址的發掘,首次發現了距今約二百萬年前人類進餐的遺跡,使世界人類不僅可能從東非的奧杜維峽谷中走來,也有可能從中國的泥河灣走來。2000年泥河灣舊石器考古被評為中國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其中小長梁遺址作為人類活動最北端的見證和中華大地古人類早期發祥地之一,被鐫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270米長的青銅甬道的第一個台階上;2001年,泥河灣遺址群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泥河灣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目前正在積極籌備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專家建議,泥河灣遺址的發掘、保護與研究應開拓新思路,創新研究和保護機制。其經費來源除國家撥款外,應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建立泥河灣遺址博物館;搞好防洪設施建設,確保遺址不受洪水沖淹;結合退耕還林還草,搞好泥河灣遺址綠化美化工作;抓緊通往泥河灣遺址道路的修建。並以研究會的形式組織強有力的中外文物考古隊伍,加強對遺址群的深入發掘和研究。

生育研究稱人類進化朝新方向發展

[英國<獨立報>2001.4月23日文章]題:生育研究稱人類進化朝新方向發展 —項首創性研究顯示,人類進化正朝著新方向發展,自然選擇在婦女生有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基因決定了如今的年輕婦女傾向於更早生育。
科學家們發現,女性何時組建家庭只是部分決定於她們的成長教育環境。而令人吃驚的是,基因對決定女孩是否可能會在青少年時期懷孕起了重要作用。盡管發達國家有許多廣泛的文化因素促使職業婦女推遲生台年齡,但新的研究表明,現存正有一股相反的潮流,即相當一部分女孩在青少年時期懷孕。此項研究發表在今天出版的《演變》月刊上,其中對2710對卵雙胞胎和非—gp雙胞胎的女性進行了調查,為的是找出遺傳因素對生育孩子的數量;第—胎和最後一胎以及月經初潮年齡的可能影響。
由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人類的進化仍在依照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進行著,而此前一些科學家認為,由於飲食、住房和醫療方面的進步,人類進化已經停止了。此頂研究的主要發現是:自然選擇使女性第一次生育的年齡提前了,這種傾向有部分遺傳性。其結果是,進化給女性帶來了更多的生理壓力,迫使她們更早地開始組建家庭。
在今後的幾代人——大約200到300年——時間里,這—進化的趨勢將在生育較早和生育較晚的女性之間顯示出嚴格的區別。那些對抗生理趨勢、刻意推遲組建家庭的婦女,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會增大。
倫敦帝國學院的伊恩·歐文斯博士說:「這是遺傳與文化在進化中發生沖突的例證。較早生育在遺傳上行得通,但在文化上就並非如此了。 盡管有調查發現,信仰羅馬天主教的婦女生育幾率比信仰其它宗教的婦女高出20%,而受過高等教育的婦女比受教育較少的婦女要低35%。但這次的研究顯示,這種文化上的影響並不能解釋婦女在生育方面的差異。 歐文斯博士說,研究結果令人吃驚的是,在這方面,遺傳與宗教或社會階層等因素起了同等重要的決定作用。 <參考消息>2001.5.4

生命性別的起源

在貴州中部的磷礦化石中,發現了多細胞化石,觀察到類似現代某些紅藻的果胞體和精子囊的有性生殖結構。同位素年齡測定是6億2千萬年,比代表後生動物的第一次適應輻射的伊迪卡拉化石群早5千萬年。所以,性別分化大約發生在元古宙晚期,發生在後生動、植物最早能適應輻射之前不久。

原核細胞的繁殖是靠自身的分裂,而真核細胞出現了有性繁殖,繁殖率大大提高,一對細胞一次可繁殖出成千上萬的後代。

任何一個有性個體都可能將其基因型不變地傳遞到下一代。一個有性個體一生要產生成千上萬的卵子或成億的精子,如果原核細胞在遺傳時有10個位點發生突變,那麼它就會出現11種變異;而有性繁殖時,如果有10個位點出現突變,它就會有3 10種變異。有性生殖給生物帶來的第二個重大利益是使生殖與營養的分化、生物結構的復雜化和生物個體由微觀體積向宏觀體積轉變成為可能。生命自從有了雌雄之分,就有了它的大量繁殖,就有了它的種類類爆炸。動物與植物的遺傳變異極大地增加,進化的步伐加快,生活變得更復雜、更豐富了。

細胞起源和生命起源

生命的起源和細胞的起源的研究不僅有生物學的意義,而且有科學的宇宙觀的意義。細胞的起源包含三個方面:(1)構成所有真核生物的真核細胞的起源;(2)與生命的起源相伴隨的原核細胞的起源;(3)最新發展的三界學說,即古核細胞的起源。

在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原生生物學和微生物學有了巨大發展的基礎上,近30年來真核細胞起源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例如葉綠體和線粒體的起源。有的正在取得重大突破,如鞭毛和細胞骨架的起源問題,開創了進化分子細胞生物學,其目的在於從生命的發展、進化的角度考察一切細胞生物學現象。

真核細胞起源的根本關鍵是細胞核的起源,因為具有核被膜的細胞核是真核細胞在形態結構上的最根本的標志。近年來,我們對所有現存的真核生物中目前所知的最為原始的類群--雙滴蟲類(diplomonads)的細胞核及核分裂方式進行了研究,已發現了一系列獨特的極為原始的特徵,如尚核仁,核被膜不完整,核分裂方式極為原始,賈第蟲(Giadia)的核分裂中看來沒有紡錘體參與。這些發現結合近年來國外在原核生物的染色質結構及其分裂機理上的一些重要發現,正在給細胞核的起源研究和有絲分裂的起源研究帶來重大的新突破。

貴州出土6億年前不明動物胚胎

一些形如米粒的化石原來是地球生命大爆發前的動物胚胎。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最近發現了兩枚非常珍貴的動物化石,它們的樣子呈現一種不明動物從囊胚發育到原腸胚時的形態。這一發現證明在貴州甕安發現的許多生命大爆發前的生物化石不僅不是植物,而且也不是簡單的原生動物,它們是多細胞的後生動物。但具體是什麼動物現在不得而知。 關於這一發現的論文刊登在最近一期的我國權威學術雜志《科學通報》上。該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尹崇玉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1995年起,南京古生物所、美國哈佛大學等國內外許多不同研究機構的中外學者不斷在國際權威學術雜志《科學》、《自然》等發表文章,對貴州甕安發現的球狀化石是植物還是動物進行了長久的爭論。其中有的說是藻類化石,有的說是動物胚胎化石,還有人進一步提出是海綿的胚胎化石。 尹崇玉說,我們此次發現的兩枚原腸胚化石有力地結束了這一爭論,證明這些震旦紀的化石是動物不是植物。由於這么早期的動物化石非常罕見,這兩枚化石非常珍貴。 關於這些動物化石的年代,國外研究人員認為在5.9億年前至5.7億年前之間。但國內研究認為在6.5億年前。這意味著,貴州甕安發現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動物,因為在此之前已知最古老的澳大利亞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距今時間為5.8億年。

無獨有偶,國外學者上周發表論文說發現了5.11億年前的甲殼類動物化石。 7月20日,美國《科學》雜志刊登英國和德國科學家的論文說,在英國希羅普郡的寒武紀沉積石灰岩中,發現了保存精美的甲殼類動物化石,這種動物與龍蝦、螃蟹和小蝦屬於同一個類群。這些具有5.11億年歷史的化石屬於迄今所發現的最古老的甲殼類動物之列。這一發現可能把甲殼類動物的起源提前到前寒武紀。這些動物的軟體部分被磷酸鈣完好地「鑄造」下來,使得研究人員能描繪出動物軀體和肢體的三維結構。 不斷涌現的新發現為科學家破解生命大爆發之謎提供了更多的證據。在7月20日《科學》雜志的相關評述中,研究者論述了這一發現和其它化石的形成以及分子時鍾數據如何表明,在所有主要類型動物在寒武紀期間「爆炸性」出現之前,存在一個長期的進化分叉「導火線」。 生命大爆發是科學家至今沒有解開的謎團之一:沉寂了40億年的地球為何突然間出現了五花八門的生命? 地球大約是在46億年前誕生的。在地球誕生後的40億年時間里,地球上的生命,包括植物和動物,幾乎沒留下任何實質性的痕跡。然而,在此後不超過500萬至1000萬年的這段短短的時間里,卻產生了生命的大爆發。專家發現,現今世界上所有的動物的門都在這一時期同時出現,而且之後再沒有產生新的門。這一時期出現的生命的形狀同今天的生物已很相近,從星形對稱的海星到左右對稱的甲殼綱動物,以及具備脊椎雛形的動物等。僅在我國雲南省澄江縣發現的5.8億年前的動物化石中,即使不包括現在已經絕滅了的門,所發現的動物的門仍多達20多個,而現在地球上熱鬧非凡的上千萬種生物總共才35 個門。這說明,在寒武紀早期,動物多樣性的基本體制就已經建 立了。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里寫道,如果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是真實的話,他的學術將受到致命的打擊。 19世紀30年代,達爾文在其著名的《物種起源》一書中預言:今後如果有人對我的理論提出挑戰,那很可能來自對寒武紀動物突然大量出現的解釋。進化論認為,生命的演化是漸變的結果,多種生物門類的出現是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逐漸發生的,「生命界沒有飛躍」。 然而,寒武紀的地球生命大爆發如果確鑿無疑,那麼,地球上生命是由最低等的單細胞原核生物, 突然性地爆發出形態造型多樣、 構造復雜的生物類群,中間缺少生物循序演進的階段和類型。大爆發從開始到結束的數百萬年只相當於地球歷史46億年的一個瞬間。 這種突如其來的生物種類大爆發給生物學出了一個難題:生物是如何進化出來的?對於一些生物學家來說,小規模的累積的基因變異結果似乎不足以解釋如此激烈而快速的生物變化。 有的專家進一步提出疑問: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原始的單細胞微生物、多細胞微生物、海中低等生物、有殼生物、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靈長類、猿、人類,但是從來就沒有發現介於兩類之間的生物,那麼從一類進化到另一類,是如何慢慢進化的?為什麼沒有發現兩者之間的中間體? 進化論者對這些疑問的解釋是:寒武紀時期是保存化石的最好時期,在寒武紀大爆炸前 ,有很漫長的進化期,這時期的地質記錄已毀,化石的記錄不完整 。至於中間體,目前還沒有發現證據,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能夠尋找到。

最近說法:隕石撞擊地球迫使生命為適應環境而出現「爆發」。 美國《科學》雜志刊登研究者文章認為,約35億年前,隕石撞擊地球的頻率開始平穩下降,但在4億年前,這一數字突然轉跌為升,回復到35億年前的水平。研究人員說,災難也可能成為一種契機,它形成的「生存壓力」迫使地球生命加速朝新的方向進化,使物種增加、生物適應環境的能力增強。正是在這段時間前後,地球生命的數量和種類突然大規模增加,復雜的多細胞生物大量出現,形成了所謂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由於土壤侵蝕、物質沉積和地殼運動,研究地球遭受隕石撞擊的歷史較為困難。而月球上的隕石坑保存得相對完好,可以作為判斷地球受隕石撞擊情況的參考。為此,研究人員對1克由阿波羅14號飛船於1971年帶回的月塵進行了分析,認為這1克月塵中的155個球形微粒分別來自146個不同的隕石坑。他們通過分析微粒中氬同位素的含量來確定微粒的年代,從而得出了隕石撞擊地球頻率變化的曲線圖。 我國科學家提出了生命毀滅——復甦——大爆發進程的科學模型 發現貴州甕安動物化石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陳均遠研究員提出了地球冰凍期前後生命毀滅、復甦和大爆發進程的科學模型。他認為,距今6.1億到5.9億年之前,地球生命經歷了大劫難。當時地球表面經歷了持續長達1500萬年的零下50℃極端寒冷的環境,超低溫使已經在地球上演化繁衍了幾十億年的絕大部分生物都滅絕了,只有極少數生命在海洋底部依然靠化學能量頑強地延續下來。此後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快速增加,當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積累到相當高的時候,強大的溫室效應使地球冰蓋幾乎在瞬間消失,並很快轉為高溫環境。隨之而來的風化作用和碳酸鈣沉積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又迅速降到了正常狀態,地球再次成為了生命的樂土。風化過程中產生的磷作為生命元素也為生命復甦提供了條件,隨後發生了寒武紀生物大爆發。

人猿揖別在何年 [美]赫爾曼

科學進步是一個探索的歷史進程,其間充滿了曲折和爭論,書中以獨特的視角對此進行了生動的闡述。《真實地帶:十大科學爭論》擷取了17-20世紀科學史上十次有影響的大爭論,以明晰淺顯、引人入勝的表述,向讀者展示了科學觀念和科學思想的艱難演進。下面就是其中的一段:
1979年元月18日,美國《紐約時報》出乎尋常地在頭版以醒目的標題--"類人猿"發現問題上的人類學家之爭,載文介紹了人類學家間一場廣泛激烈的爭論,並刊載了大幅照片。 這場爭論的焦點是,新發現的猿人化石是否為迄今已知最古老猿人或類人猿化石,主角是兩位著名的人類學家,英國人類學家理查德·利基和全美知名人物唐納德·C·約翰遜博士,這稱得上是一場勢均力敵的真正的戰斗。
當前這場爭論的主角、英國人類學家理查德·利基的父親路易斯·S·B·利基(簡稱"老利基")是一位了不起的考古學家。理查德·利基也像他父親年輕時一樣,足跡踏遍了整個東非大地。他從童年時代起,就和他的兩個兄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跟隨父母外出考察。年輕的利基兄弟們所具有的考古經驗和田野調查的工作經歷,遠遠超過大多數學院派古人類學家整個職業生涯的積累。
1972年,小利基終於獲得了他的第一項重大發現--挖到了一個相當完整的顱骨化石,且頭蓋骨比以往發現的類似化石要大,沒有明顯的眉嵴骨。老利基欣慰地笑了--小利基找到了一個真正的人類祖先,生活在200萬年前或更早些時期的非洲大陸,再一次肯定了老利基長期堅持的人類起源非洲說。經審慎分析,認定該頭骨化石的年代為190萬年前。1973年,小利基公布了他的發現,並簡單地將他的重大發現稱作為"1470號"。
70年代初,小利基進行的三次考古探險都很成功,他在自己獨具慧眼選定的地區,僅用四年時間便獲得了其雙親苦苦尋找30年才等到的重要發現。1975年,35歲的小利基成了科學界的一位超級明星。

"露西"出世
年輕的美國人唐納德·C·約翰遜曾回憶說:"在中學時代,我從《國家地理雜志》上得知東非人的消息,意念中奧杜威峽谷的神奇聲響猶如洪鍾般時時撞擊我的心房。畢業那年,盡管我的老師保羅·萊塞很希望我能進一步學習化學,但我卻越來越痴迷於古人類學。老利基的經歷證明,一個人完全可以把挖掘化石作為職業。"
1972年,正在做博士論文的約翰遜經歷了一次戲劇性的轉折。當時,小利基認識的一位學地質的研究生莫里斯·泰伯正在衣索比亞荒漠中收集地質史料,他對大裂谷北部終端一個叫做阿法爾的三角地特別感興趣,小利基建議他邀請古人類學家對相關地區進行一次田野調查。約翰遜雖然尚未完成他的博士論文,但還是應邀陪同泰伯一起前往。1973年,他們在阿法爾一處被稱作哈達爾的荒涼不毛之地安營紮寨,建立了研究基地。
一年之後的1974年秋天,約翰遜和他的小組找到了一具骨架保留著近40%的化石,與現代人極為相似、距今年代為300萬年,約翰遜給他取了一個頗有詩意的名字--"露西"。這一發現使約翰遜名聲大噪,成了一位國際知名的古人類學家。

進攻與反擊
正在人們對小利基的1470號化石年代尚存疑慮時,約翰遜卻聲稱他的發現"是尋找人類起源歷程中的一次史無前例的突破……我們在短短兩天時間里,使人們對人屬的認識向前推進了150萬年……以往所有關於人類演化的譜系和發現,現在都必須被重新估價。"在之後的一次會議上,小利基等公布了在奧杜威峽谷及庫比福勒地區的一些新發現,以澄清有關化石年代的問題。約翰遜卻在隨後出版的《露西》一書中表示,"小利基等的種種努力都是為了迴避年代問題,小利基及他的小組其實很明白他們的處境。"約翰遜的態度開始引起利基家族的強烈反感,他們真的生氣了。
提出一個新種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約翰遜引入的南方古猿阿法種也在古人類學界掀起了波瀾。關於化石分類譜系的論戰終於在1978年的一次諾貝爾討論會上拉開了帷幕,雙方的爭論在約翰遜及其合作者公開發表了他們的分類譜系後達到了白熱化。
約翰遜等人在文章中將"露西"及"第一家庭"稱為人類最早的祖先,如果正是如此的話,這無疑將是人類進化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缺失環節"。在約翰遜的譜系圖上,阿法種位於人類進化"Y形樹"的底端。人類之母"露西"是樹的主幹,並產生出兩個分支。約翰遜這一思想不僅與利基家族長期堅持的"人類起源於尚未確定的遠古"的觀點相左,還試圖將利基家族的一系列重大發現納入其進化譜系,有著獨享最古老人類發現者殊榮的意圖。
在這場爭論中,小利基認為,約翰遜的結論過於草率,缺乏足夠的化石證據,"露西"的歸屬還是一項有待商榷、懸而未決的化石發現。在約翰遜出版有關"露西"的著作後,雙方的關系日趨惡化,隨著論戰的升級,逐漸演變成了小利基與約翰遜兩人之間的對峙。

新的發現
隨著鑒別、區分物種基因技術的改進,有關基因證據表明,人猿揖別的時間正如小利基猜想的那樣,至少應在500萬年乃至700萬年之前。只是由於尚未找到支持如此遙遠年代的化石證據,因而分子基因學的研究結果還不能作為定論。
最近的一些考古新發現又使類似的爭論再度升溫,做出最重要貢獻者是利基家族的成員梅薇·利基。1994年,她在大裂谷中一處叫卡納波依的不毛之地出土了年代為420萬年到390萬年前的人科化石碎片。這些發現不僅是因為年代古老,更重要的是它們似乎不同於以往發現的任何物種,梅薇·利基的研究小組已將其命名為"南非古猿阿蒙種"。
大約在同一時期,另一些研究者在衣索比亞的阿拉米斯找到了年代為440萬前的另一個新種。盡管目前對此種的歸屬與命名尚有爭議,但卻能肯定無疑地表明,人類進化進程中確實有過相似種屬重疊共存的時期。
這些驚人的事實預示著,人類進化的簡單直線思想正面臨嚴峻的挑戰和危機。應當說,人類如今對人類起源模式和途徑的認識,不但沒有變得清楚,反而更復雜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利基父子長期以來竭力倡導的"灌木叢"式的進化思想,比以往更具說服力。
因此,有關"露西"歸屬問題的爭論再次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人類進化史上缺失的環節依然未知嗎?也許是,也許不是。
1996年,約翰遜在當年的《國家地理雜志》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又情不自禁地表白說:"露西"也許不是我們最古老的祖先,但她仍是我們了解得最多的先人。
小利基早已拒絕對這類爭論發表任何評論,他依然自得地仰躺在輪椅上,笑看世人為是非恩怨而一爭短長。 摘自《真實地帶:十大科學爭論》,該書由赫爾曼著,趙樂靜譯

人頭啟示錄

一 問題的提出
生物進化論在經過大量事實的檢驗之後,現在已被人們廣泛地接受了。但當我照著鏡子,用進化論解釋人臉的形成時,卻遇到了困難,進化論的重要觀點之一便是適者生存,但仔細觀察體驗,卻發現人臉並不適應或者說並不能更好地適應環境。比如,人是直立向前走的,人臉在前進方向的前面,容易受到前進時的傷害,如樹枝的刮碰、寒風的襲擊等,而頭的後部則相對安全些,可偏偏是人的臉部毛發退化了,而位於頭後面的頭發卻沒有退化。再說頭發,起到保護頭顱及保溫的作用,但人如果不理發的話,那麼頭發就過長了,這樣,發梢部分對於保護或保溫已沒有任何作用,有時還礙手礙腳的。與相近的動物如猴或猩猩的頭發相比,人的頭發還進化了,但這種進化的結果對於適應環境幾乎沒有任何作用。
難道進化論不全面或者是錯誤的?臉是我們自己的,所以我們對它的感受比生物學家對動物的考察要更直接更真實,那麼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

二 尋求解釋
人臉是漫無目的地進化成今天的模樣,還是有其特定的內在方向性呢? 生物進化有一個協調適應的普遍特性,比如鳥為了適應飛翔,不僅前肢進化成翅膀,而且肺部的氣囊結構、骨胳的蜂窩結構以及身體的紡錘流線外形等都具有協調適應飛翔的特性。人類是向智慧型方向進化的,腦是這種進化的最重要器官,人臉的進化是否與腦的進化有關呢?
如果仔細觀察或體驗實際生活,我們就不可能不發現人臉在生活中的作用,這種作用在人選擇配偶時顯得尤為突出,容貌是人選擇配偶的考慮因素之一,選擇配偶後一般要生育後代,這樣就形成了人的容貌進化的自然選擇機制,這種選擇雖然不是絕對的,但有其一定的幾率影響作用,從而我們可以看到人臉的進化仍然符合自然選擇規律,經過數百萬年的這種選擇,使人臉變成了今天的樣子。
人對容貌的審美顯然是由腦來完成的,那麼腦形成審美觀的根源是什麼呢?根源只能是腦對自然界的反映,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人(和動物一樣)賴無機自然界來生存,而人之運動越是萬能,那麼,人賴以生活的那個無機自然界的范圍也就越廣闊。從理論方面來說,植物,動物,石頭,空氣等等,部分地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部分地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人為了能夠宴樂和消化而事先必須准備好的精神食糧……實際上,人的萬能正是表現在他把整個自然界……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
按照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心靈深處的審美結構看上去是自動地、無意識地完成的,象是藝術家的某種生物本能組織活動,實質上已經不是生物性的了。在這種生物性中,滲透著千萬代人類實踐造成的理性成分,它本質上是社會性的,而不是純生物性的。
心理分析學派的重要人物之一的容格也證明:人的深層中的結構是一種審美的結構,這種結構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進化過程本身就是篩選和淘汰相結合的過程。在進化中,只有那些使生物既節省精力又能迅速地對外界作出判斷和反應的能力才被保留下來,只有那些極為簡化的形態才會被記憶儲藏;而經驗轉變成意識所依賴的抽象的形式和符號,實質上也是一種簡化,這種不斷的積淀和簡化的過程,使人類心靈有了最基本、最經濟、最穩定的模式,使我們能夠領會理解、反應、具有智慧,在最初級的水平上,這種結構使我們的機體保持著與自然之有機規律和宇宙之物質規律之間的一致。
另一著名審美心理學派----格式塔學派,則用異質同構論解釋審美經驗的形成。按照這種理論,在外部事物、藝術式樣、人的知覺組織活動以及內在情感之間,存在著根本的統一。其代表人物阿恩海姆說過:「我們必須認識到,那推動我們的自己的情感活動的力,

3、平面廣告設計的表現形式,創意手法,畫面表達之類的詳細分類類別!

平面廣告就其形式而言,它只是傳遞信息的一種方式,是廣告主與受眾間的媒介,其結果是為了達到一定的商業目的或政治目的。廣告在經濟高速發達的國家是不可或缺的。當然,廣告作為現代人類生活的一種特殊產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褒貶不一,但我們要正視一個事實,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時都有可能接受到廣告信息,翻開報紙、打開電視、網上沖浪,處處都會看到廣告。可以說它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現代都市裡的人已習慣於這樣的生活。
現代廣告自19世紀中期發展至今,已有一百年的歷史。歐洲工業革命以後,印刷術的發展,彩色石板和絲網刻板分色印刷技術被廣泛應用;經濟的騰飛帶來了市場的繁榮,人們對廣告的需求也大大增加,這也就奠定了現代廣告興起的基礎。隨著廣播、電視的出現,廣告的形式也呈現出多元化和立體化。如今的廣告在經濟發達國家已趨於成熟,在理論與實際運作方面已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在經濟和政治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面對眾多的廣告形式,作為一個從事平面設計的專業人員就應該對廣告從整體上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從而把握不同廣告形式的特徵,更好的地發揮其優勢。
從整體上看,廣告可以分為媒體廣告和非媒體廣告。媒體廣告指通過媒體來傳播信息的廣告,如電視廣告、報紙廣告、廣播廣告、雜志廣告等;非媒體廣告指直接面對受眾的廣告媒介形式,如路牌廣告、平面招貼廣告、商業環境中的購買點廣告等。不同的廣告形式其設計要求也各不相同。
平面廣告設計在非媒體廣告中佔有重要的位置,也是學習平面設計必須要掌握的一門課程,不論在表現形式上還是在表現內容上都十分寬泛。表現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不象繪畫那樣受某種介質的限制,繪畫的、攝影的、拼貼的,各種形式都可以為我所用,寫實的、寫意的、抽象的,各種手段都可以取其所長。這並非平面廣告設計有鮮明的個性,因為廣告創造是一種時尚藝術,其作品要能體現時代的潮流,設計者應該保持著職業的敏感,在不同的藝術形式中吸取營養,創作出既符合大眾審美又符合時代潮流的作品來。廣告在表現內容方面也是非常廣泛,大到國家的方針政策,小到一個商品,都可以成為表現的對象。具體內容可以是政治宣傳、環境保護、文化體育、電影戲劇、飲料食品、家電電器、旅遊觀光等等。如此列舉下去還可以很多,這樣看起來似乎有些龐雜,我也試圖把內容分成幾種類別,如文化類別、商品類別等。其實,當我們面對一個廣告作品時,你會發現內容並不是獨立的。比如,一個商品廣告有可能是從環境的角度來作廣告宣傳的,因此,沒有必要在內容上劃分得太清,如果把一個具體內容放在一個固定的范圍,就有可能限制我們的創意思維。之所以這樣列舉,是為了說明平面廣告設計涉獵范圍之光,它從不同的角度關注著人們的生活,這也是我們說它在非媒體廣告中佔有重要位置的原因。
在對平面廣告的性質、形式、內容有了一個初步認識之後,應了解它的基本創作規律。概括地說,平面廣告創作包括兩個方面,既創意與表現。創意是指思維能力,表現是指造型能力。它們在概念上是有區別的,但在創造過程中又是統一的。道理很簡單,只有一個想法,沒有造型能力,即使想法再好也不可能把它表現出來。從另一個來說,沒有創造力和審美意識,其想法是很荒唐的,不可行的。另外只有造型能力,缺乏創意思維,是不可能稱其為廣告設計的,因為廣告有很強的功能性,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傳遞信息,這個信息如何傳遞,所體現的就是創意思維能力。現代的廣告已不僅是簡單的告知功能,獨到的創意思維,恰如其分的表現,是一則廣告成功的關鍵。因此,兩者既有不同,又相互統一,這兩方面能力的培養具有很強的專業性。
編輯本段要求

設計是有目的的策劃,平面設計是利用視覺元素(文字、圖片等)來傳播廣告項目的設想和計劃,並通過視覺元素向目標客戶表達
廣告主的訴求點。平面設計的好壞除了靈感之外,更重要的是是否准確地將訴求點表達出來,是否符合商業的需要。
平面廣告,若從空間概念界定,泛指現有的以長、寬兩維形態傳達視覺信息的各種廣告媒體的廣告;若從製作方式界定,可分為印刷類、非印刷類和光電類三種形態;若從使用場所界定,又可分為戶外、戶內及可攜帶式三種形態;若從設計的角度來看,它包含著文案、圖形、線條、色彩、編排諸要素。平面廣告因為傳達信息簡潔明了,能瞬間扣住人心,從而成為廣告的主要表現手段之一。平面廣告設計在創作上要求表現手段濃縮化和具有象徵性,一幅優秀的平面廣告設計具有充滿時代意識的新奇感,並具有設計上獨特的表現手法和感情。
廣告設計的優秀與否對廣告視覺傳達信息的准確起著關鍵的作用,是廣告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使廣告策劃的深化和視覺化表現。廣告的終極目的在於追求廣告效果,而廣告效果的優劣,關鍵在於廣告設計的成敗。現代廣告設計的任務是根據企業營銷目標和廣告戰略的要求,通過引人入勝的藝術表現,清晰准確的傳遞商品或服務的信息,樹立有助於銷售的品牌形象與企業形象。
編輯本段組成要素

平面廣告的構成是由點線面構成的。
優秀的平面廣告作品,該是點線面和諧的組合。同樣不失大體,也不覺另類味道。適合大眾化 。
也可以說是圖片、文案。
圖片和文案之間簡潔地組合,以達到設計者和需求者的的要求為目的。
編輯本段設計軟體平面廣告設計軟體

主要內容:廣告公司常用的Photoshop、Illustrator 、PageMaker、Freehand、CorelDraw等設計軟體。
Photoshop:學習圖像處理、編輯、通道、圖層、路徑綜合運用;圖像色彩的校正;各種特效濾鏡的使用;特效字的製作;圖像輸出與優化等,靈活運用圖層風格,流體變形及褪底和蒙板,製作出千變萬化的圖像特效。
PageMaker:學習排版設計的基本法則、使用方法與技巧,工具箱、快捷鍵的使用,菜單功能及操作技巧,出版物、書籍、宣傳彩頁、出片輸出注意事項,報紙雜志等的高級專業排版製作的方法。
Illustrator:學習圖形繪制、包裝、宣傳頁的製作,讓你更加方便地進行LOGO及CI設計,不到一個月,您就會成為一名真正的美術大師,在Photoshop的基礎上再學它如虎添翼,效率成倍提高。
Freehand:不論是個人作品設計、公司徽標、海報製作,都可以輕松完成,應用於廣告、印刷等行業
CorelDraw:通過CorelDRAW9的全方面的設計及網頁功能融合到現有的設計方案中,製作矢量的插圖、設計及圖像,出色地設計公司標志、簡報、彩頁、手冊、產品包裝、標識、網頁及其它
平面設計——————————關鍵是要有大膽的嘗試。
編輯本段廣告3i標准Impact(沖擊力)

從視覺表現的角度來衡量,視覺效果是吸引讀者並用他們自己的語言來傳達產品的利益點,一則成功的平面廣告在畫面上應該有非常強的吸引力,彩色的科學運用、合理搭配,圖片的准確運用並且有引吸力。但要避免濫用視覺效果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視覺效果的運用一定要讓廣告畫面與廣告訴求內容緊密和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標題也是獲取讀者注意力並傳遞利益信息的關鍵武器,標題一定要簡單清晰,讓忙碌一天的讀者能夠迅速理解和明白,隱晦的標題將會失去大量讀者的注意,沒有標題的廣告直接影響其回憶率和說服力。DMB研究表明有彩色的主題標語有助於提高廣告的吸引力和回憶率,也有利於提高關鍵利益點的訴求效果。
Information(信息內容)

一則成功的平面廣告是通過簡單清晰和明了的信息內容准確傳遞利益要點。廣告信息內容要能夠系統化的融合消費者的需求點、利益點和支持點等溝通要素。不用讓讀者辛苦的尋找內容,當讀者需要花很多精力去弄明白廣告「到底在講些什麼」的時候,則該廣告會失去很多的讀者;平面廣告也不應該用多餘的內容讓讀者分心,如果廣告堆積多餘的內容讓讀者分心,則不要指望讀者會主動來發掘你產品的功效,因為他們不習慣作太多額外的思考。
正文的作用是通過生動化的描述來支持標題所提到的利益要點,通過利益支持信息來加深讀者的對廣告產品的印象,它是屬於額外的內容。廣告正文應該通篇明晰易讀,篇幅過於緊湊和難以閱讀的正文都將失去大量的讀者;小插圖、子標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強說服力,但並不是越多越好;正文空白有助於回憶,但不利於說服力讀者;幽默的表達方式可以增強廣告的新鮮感和娛樂性,從而提升回憶率,但不能濫用更不能作為平面廣告的創作目標
Image(品牌形象)

從品牌的定位策略高度來衡量,一則成功的平面廣告畫面應該符合穩定、統一的品牌個性和符合品牌定位策略;在同一宣傳主題下面的不同廣告版本,其創作表現的風格和整體表現應該能夠保持一致和連貫性。
廣告創作評估應該站在廣大讀者的角度,了解他們對於廣告的真實感受,拋開專業的視角,回歸原點進行分析。少數人的喜愛或創意花費的多少絕不可以用來作為評估廣告成功的標准,一則廣告即使從專業的角度可能是完美的,但對於讀者來說未必能夠接受和理解。
編輯本段廣告設計思想設計思想 形狀:視覺表述的基礎設計作品中的各種圖形、圖像、甚至文字元素,均可將其提煉為形的呈現,由於形在人的視覺意識中通常被首先感知與捕捉,因此它對於視覺喚起和引發思維具有先導與定向的作用。

l、對各種形狀的認知與理解,大多得益於自然的啟示。如圓形帶給我們的飽滿、團圓與吉祥之意,是與太陽和月亮有密切關系的;而對j角形堅韌、冷峻的感覺,則與岩石的性格有聯系;跳躍的海浪與曲折的小路,使我們認識到曲線的活潑、流暢、柔軟與女性的溫柔,這種認知心理基礎對依據表現意圖來准確、迅速定位形的設計十分有益。
2、所有的形歸納為點、線、面、體四類。
點的顯著特點具有定位性與凝聚性,最大魅力在於形成趣味中心與吸引視覺移動,進而製造心理張力引發潛在意念。對點的理解可解析出三個層次:一為個體點的相對性,二為多點的視覺引導作用,三為點的構成方式會對畫面的光影與肌理效果產生影響。畢沙羅的「點彩法」繪畫可輔助理解此點。由「視覺」調動「觸覺」並使二維的設計傳達出「立體的表情」,在廣告設計中對於引發心理的親和與情感的共鳴具有重要作用。

平面廣告
線是設計中最基本的構成。美學家溫克爾曼說:「一個物體的形式是由線條決定的。」線條語言的最感性之處是傳達情感,效果要比點強烈。但線條又是理性的,具有很強的造型力,線的長短、粗細、形態、走向以及種種筆觸效果,刻畫了它的性格,同時代表著特定的風格與形式,能帶給我們不同的感覺。尤其是多線之間的構成關系,即線的排列、組合方式,漸進、轉折、漸隱、方向性延伸等,可在塑型的基礎上啟發連續思維,帶來節奏與韻律的美感,甚至會產生某些幻化與象徵的意象等。 面是視覺形式上最直接的設計語匯,所蘊含的實質內容要比點和線具象、豐富得多,其形式感和狀敘形體的作用也更強。面可圖形化、圖像化、圖案化、符號化以及文字化,是讓觀者直接或間接品讀和體味設計思想與創意理念的載體。它通過個性的形式傳達相應的信息、意象、內涵等,一般即為廣告設計作品主題與主旨內容的提煉。而在設計中不同形、面的配置與組合又是創造奇思妙想,拓展知覺空問,再現生命的秩序,發掘受眾思維潛能的有效手段。另外,對面結構的思考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圖與地的關系。

將體歸為平面的形中是對平面廣告的設計思維進行提示。利用平面的形表現三維空間意象實為「虛體」,它產生於視覺的深度錯覺。這種錯覺源於形的構成本身所形成的空間張力,使之在直覺層面被感受到一種心理空間。設計中許多夢幻般的構圖受此啟發,一些超現實、反傳統的非凡思維也發端於此。基於這種思維的設計,更容易打破常規、經驗的「定勢」,尋找到信息傳達的最佳切入點。
3、點、線、面、體之間相互聯系、影響與制約。點與點之間的視線流動有線的感覺,多點的分布或者線的不同構成與組合方式又可形成各種形態的面,而面的轉折、連接、漸次構成等又會帶來體的表象與特徵。設計中應把握秩序和整體兩點,「秩序」即「美」,「整體」為「宗」。多元素的設計,無論用怎樣繁復多樣的形來傳達奇思妙想的意,只要歸於秩序與整體之中,設計的主題和意旨就會達到呼之欲出,不言自明的境界。
色彩:創造設計的生命

色彩的直感性最強,通感度也最大,從設計思維角度對色彩進行演繹應是最細膩、最微妙、最見功力的。 我們能感受與設計的色彩有成千上萬種。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基本色再加上黑、白、灰不同屬性的組合與搭配使我們的創意與表現無窮。感知色彩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視覺生理,即從生理的角度通過自我調節滿足種種平衡。比如:眼睛瞬間感知的「第一印象色」被認為是客觀和准確的,色的美學范疇中講求用色的單純與統一,中性灰的環境下對色彩辨析力的大大提高以及所帶來的心理安定與和諧感,屬性相近的色之間視覺感知的互融,而各種對比較強的色則互為相反方向推移轉換等,均是視覺生理的調和與影響的結果。色彩對比強烈、鮮艷、醒目的招貼廣告,白底紅字的宣傳標語,中國傳統水墨中「墨分五色」的精細與微妙,網點製版所依據的原理,彩色電視的空混成像等。
更微妙、潛在的有關色的心理感應效應是色彩心理,它是人與色之間的一種互動過程。比如:我們直感到的某種色調可能會由於其自身的組合與搭配或者其個性的屬性表現營造出一種色彩氛圍,這是色的信息,就像某種共性的感覺如冷暖、軟硬、輕重、進退的空間等。這種淺層的知覺是人對生活的記憶與視覺經驗積累的結果,並且帶有相對性。再進一步思維會直達具象的物,如暖調橙色的朝陽,冷調藍色的大海,但這時常常會帶上明顯的個性特徵,對外界信息直感的結果必然又會引發人情緒上的體驗,如看到紅色想到火的人自然體驗一種溫暖、興奮的感覺。有生命力的色彩設計是能將人們的情緒積累自然引導到某種情感之中從而達成目的,這一過程謂之情感聯想。情感聯想是一種深刻、成熟、且又相對穩定的高級心理體驗。設計成功的關鍵就在於怎樣有目的地引導受眾達到這個層次。
用色的美學在設計中應統領把握四個方面:
(1)色的單純。設計用色的單純化為首要原則,單純用色會更韻味悠長,原則上一般用色在2—3種之間。 (2)色的節奏與韻律。節奏是變化中的秩序,韻律為秩序中的變化。最具魅力的用色可從音樂中感悟,七個音符與七種色彩各自演繹的跳躍與律動在情緒渲染、情感激發與記憶留存等方面,有不少相通互易之處。
(3)色的主從與色調。主次分明反映了自然本質,也成為人們了解、洞悉事物屬性的思維秩序,在設計用色中也應有主有從。關鍵在於設計引導在哪裡,主題意旨為何,設計中應依此思路創設畫面的色彩主從與基本色調。
(4)色的對比與調和。對比與調和為設計用色的基本原則。設計中可調動對比的因素很多,如色彩明度、色相、彩度三屬性,色的面積大小,色的形狀與走向等。而實現調和可掌握幾點:首先,無彩色間最易調和。像中國傳統書法的運筆,水墨畫分色等。其次,關注各種色彩在消色環境中的魅力。比如灰色,不少色彩摻灰之後會很有「色」味。另外,處理好色的主從關系與基本色調也是達成調和的基礎。
質感:強化內蘊的手段

事物多樣的結構與組織形式,帶給我們不同的知覺感受謂之質感或肌理,主要通過視覺和觸覺感知。注重設計元素,特別是主要元素質感的成功再現或創造,對強化主題拓展內涵和揭示本質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還可增強吸引力,增加註目性甚至引發戲劇效果。 設計畫面表現質感有再現質感與創造質感兩種方式。再現質感的最佳手段是攝影,攝影技術可最大程度地准確、真實還原被攝對象的質感,甚至高度凝煉精細刻畫。創造質感主要指設計中視覺質感的創意與產生。成功的關鍵在於設計者對設計元素的提煉、概括、想像的能力以及空間轉換意識和單元的造型能力等綜合的質感素養。手法包括:
(1)強化各種對比,明暗、凸凹、走向。比如利用投影與耀斑的色光不穩定性,形與形邊緣的交疊與互映,粗細線條漸次交織的排列等。
(2)調動設計因素,形狀、色彩、光影。如點、線、面的各種肌理構成法,色彩不同屬性間強化對比的效果等。
(3)採用特殊結構形式,如間隙、分割、深度、層次、縱橫、疏密、重疊等。
(4)利用錯覺、幻覺。如視覺矛盾的幻覺空間,視覺暫留的波動光柵效應,視覺經驗的遠近錯覺。
(5)模擬自然。常用繪畫工具的獨特肌理印跡,常見繪畫手法的不同肌理效果,電腦設計軟體模擬材質的感覺等。
(6)不經意中所得。從自然與現實不經意、偶發的「作品」中獲取靈感,得到類似破壞性、隨意性的肌理感覺有時是很精妙、有趣的,甚至還會有誇張的戲劇效果。
再現與創造質感,無論何種方式,對加深主題的作用主要源於真實性、豐富性與聯想性。肌理的美,在於真實,真實的事物更易引發信任與親和感。肌理表現,可以化單一為豐富。視覺肌理可實現知覺遷移,調動情感聯想和強化內蘊。
構成:狀與味的橋梁

平面廣告編排設計[1],羅列起來要素眾多,但統領概括非常簡單:即形、色和所表現的質。構成的思維是將這些表象的諸元素編排、規劃、結構為一個整體。好的構成是一座以形達意、以狀表味的橋,這種形式與內涵的溝通與聯結,目的是揭示主題和傳達思想。 首先,無論設計元素的多寡,觸一發而動全身。形與形之間,形與色之間,色與色之間,還有質的表現,均為相互聯系和共同作用。比如:一行標題文字的編排,將其以正常字距縱向置於畫面正中,可被視為整體的形以中軸式的構圖分割畫面,但如拉開字距再以漸變的字型大小同樣縱向分布,每個亨即可感受單獨的形。前者中規中矩有平衡對稱的形式感,後者活潑、跳躍有流動的視線引導與放射的空間。其表意與主題內涵各異,可依據產品定位與目標群體逆向思維。
其次,傳統的形式法則與基本審美規律應視為構成思維的基礎。比如空白、穩定、三分法、視域興趣中心、視線流程引導、簡約的原則、多樣統一中的秩序等,此為形式表現與心靈觸動和情感引發最佳連接的方式和手段,循此便是一種捷徑。廣告設計探求反常規的構圖與超經驗的手法,已成為當代製造新奇、標示獨特、解構夢幻、引發注目的思維切入點。
平面廣告設計元素的編排組合與版面規劃有一些常用的類型,也即基本的構成模式,如標准型、中軸型、偏心型、自由型;文字式、全圖式、指示式、散點式等等。 一些常見類型與慣用模式各有其產生與存在的淵源與基礎,有其自身的特點與特徵,也有其各自的優勢與不足。關鍵在於要理解和把握種種構成方式的特徵內涵與適應方式,具體應用中結合廣告的主題訴求、信息承載、產品特性、目標對象、媒體特徵等相關因素綜合考慮,才會有正確選擇。
創意:永恆的回憶與突破

對於創意,每次設計起點為零。這里零的含義有三層:一為思維起點回歸原始與本質,創想的源頭應進發於對客觀物象的直接積累而不是間接的經驗;二為思維方式打破傳統習慣的「定勢」,創造嶄新的思維方法;三為表現與傳達的個性與突破。平面廣告創意,睿智、非凡、原創的大手筆大多歸於這一「零」的思維。這是一個回歸與突破的循環,就像零可用首尾相連、無始無終的圓表達,代表永恆。本質上有著哲學思辨的意味,是成功創意的思維基礎。 1、創意突破的起點。創意突破在於自身,常講的「靈感突發」其本質,不在於客觀、外界、物象的「啟」,而在於主觀、內在、心神的「悟」,「啟」與「悟」相連。廣告創意靈感的產生,強調自身長期的積累。詹姆士·韋伯·揚關於其孕育過程「魔島浮現」的比喻,有助於我們形象地理解此點。珊瑚的屍體長年累積生長成珊瑚礁形成浮現海面的「魔島」,這是一個從「此」到「彼」,從「量」到「質」的過程。量的積累過程是長期的、漸進的、潛在的,而質的改變卻可以是瞬間的、突發的、顯現的。此種積累,應是自覺、有意識、全方位的。比如:對廣告學專業知識的學習與深入理解,對心理學、生理學有針對性的研究,對哲學思維方法的領悟,對美學與藝術思考的深度,對自然、社會、人文知識的認知程度等。
2、創意靈感的源泉。種種奇思妙想的「原創」作品雖可稱為「創想」與「創造」,但決非憑空而來,來源於「創意庫」,即靈感進發的源泉。創意設計作品靈感顯現最重要的突破點,就是找到與設計主題和信息傳達最契合的設計元素,並且挖掘出二者本質的關聯。這種內在的聯系有時可能很潛在、很原始、也很微妙,但卻是最關鍵、最重要的聯結點。這樣,最佳表現的切入點與表現方式才容易被捕捉。
3、創意思維的啟發。創新思維是一個有意識的思考過程和由直覺意識啟動有的放矢的開發智力潛能的過程。打開思路的方法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1)注重對各種不同設計風格、不同創意特徵、不同切入方式、不同表現手法的廣告設計作品的採集、研究與汲取。
(2)打破種種主觀與客觀的限定與思考的枷鎖。理性與瘋狂交織,是現今商業設計的時尚,有限為無限的基礎,擯棄原有的經驗與種種習慣定勢是一切創新與突破的前提。 (3)注意啟發想像。一些奇異的、超自然、反流行、反規律的表現方式,之所以易引發注目與加深記憶,是利用了人的生理感應與心理認知的作用規律。比如:諸多超現實的表現悖背人對客觀物象正常的、規律性的認識,從生理感應到心理感知應有的平衡被打破,人們對之直覺經驗的思維與聯想受阻,勢必會激發其多維的想像與探索的好奇。
(4)諸多新、奇、獨、特的表現,總能從中發現似曾相識的因素與形式,都是新秩序中舊元素新組合的結果。對元素的分解與重構以及不同對象的拼貼與整合,可創造無窮的變異,是設計思維中常用的有效手法。
(5)掙脫慣常、理性、邏輯的縱向思維,嘗試與研習橫向、發散、逆向、悖理等思維方式,多種思維方式的相互補充與綜合使用會顯著提高效率。 (6)不忽略偶發性的啟示。牆上隨手的塗鴉畫,無關的事物間偶然的關聯,對某表象直覺的領悟,自然物生長、衰落間變化的過程,驀然發現的有趣、幽默的組合與形式,電腦設計過程中無意得到的奇異效果等,都是寶貴的財富。

4、讀書簡報怎麼做,是什麼??急,加分!!!!!!!!!

讀書簡報其實就是一個簡短的概括的讀後感,一本書的讀後感可能要800字左右,但是讀書簡報就是800字左右會寫出一段時間內,讀過的4,5本書的一些簡單感想,或者說是思想回報,也可以說是對先前指定的某一讀書計劃的反饋

例如:

五一期間讀書簡報

兩周都沒有在這里寫過什麼了,實在是陷在書堆里。好不容易有個假期,總得讀一些自己的東西,要不然就趕不上自定義的讀書計劃了。

《民主與民主化比較研究》,威亞爾達編的論文集子,也是比較政治系列中的一個東西。知道了不少新鮮事和歷史掌故,當然該書總的基調還是——歷史、傳統、文化,而不是當代人的選擇塑造了現實制度及國內政治現實。尤其是講拉美和俄羅斯的部分,兩地現實政體與其憲法締造者、革命領導者的設想的任何不同點都被學者用天主教和斯拉夫傳統來解釋。我個人不是很喜歡什麼東西都追述到很久以前的說法,一是「源於什麼」和「等於什麼」是不同的兩種現象,二是歷史停滯或循環、現狀永遠合理以至於制度創新與借鑒不可行的隱喻味道太重,三是難以解釋某些已經發生的實質性變化。當然,如果考慮到對歷史、傳統、文化的認知千差萬別,而共同的理解也可能只是某種宣傳的話,則這種解釋更難以為繼。

《直面全球化》,弗里德曼的舊作,一份翔實的全球化現狀報告。記者寫的東西總是非常好看,特色的言論與人物,新鮮的場景與故事,以及對南北差距和美國對全球化主導權的清醒認識。作為一般的普及性讀物,還是蠻優秀的。深入不夠,但也不能指望記者作相互依賴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國家的變位權力行為和聯系權力行為的區分。

《法治和民主迷信》,潘維老師寫的文集,普及性的內容佔了一大半。重點是反對民主迷信,強調「咨詢型法治」應該成為政改方向。很多觀點從經濟學視角來看不是很可行,而把整個中國變成一個放大版的香港或者新加坡的政改則似乎更加遙遠。也許是對民主迷信的矯枉過正,反正我自己對以法治本身為目的的政治不抱信心,也對中國傳統對一個理性政治行為體偏好的巨大決定性塑造作用深表懷疑。

《利維坦》,霍布斯的東西,讀後頗具不爽。一開始走經驗主義路線,對人的行為和認識進行歸類和模式化——建立微觀基礎,此後從中引出人與人之間無止境的戰爭狀態,繼而引出所謂和平的重要性——利維坦誕生,超大主權的國家出現。關鍵的是,這個國家一出現,就不再需要微觀個人了——除了講某個個人對國家的不服從就是對和平的威脅、對集體協議的違背之類的。霍布斯試圖用政治哲學告訴我們,如何與國家相處,但此後的歷史給了我們另一種與之相處的方式。書中也有大段的聖經相關內容,看得自己挺自卑的。

《自由與權力》,阿克頓勛爵。強人阿,近代史和中古史的造詣頗深,讓我們清醒地看到了自由與民主的巨大不同,詳細介紹了英國、美國政治制度形成的過程以及其背後的政治哲學含義。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自由主義者,以自由而不是其他東西為其信仰。當然書生氣很重,不停的強調良知、上帝等等,讓我這般馬基雅維里的信徒看的道德上很愧疚,可轉念一想,現實還是站在我們一邊。

《國家權力與個人自由》,斯賓塞著,通過對英國時政的一些評論,闡述自己對政治的理解,對當時自由黨人藉助國家權力擴大福利的政策進行了批評。斯賓塞是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其對自由的追求也是對一種強弱分明的追求,認為只有通過競爭才能實現人的進化。他的文章也同樣如此,對福利政策、教育政策都堅持最低限度的政府參與和管制,隱隱約約的有今天保守主義者的味道。

引自
peter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lizhuo1986

希望可以幫到你

5、新聞報道分析

新聞報道的選題規劃以及標題製作

一、選題策劃的價值定位

從策劃學角度看,所謂策劃,是指以既定目標為起點,根據有關信息的分析,制定策略以及具體實施細節,以求目標之實現;它還包括對實施結果之評估,以備今後策劃作參考等意義。策劃一般由策劃者、策劃依據、策劃手段、策劃對象、策劃效果評估等因素構成。

深度報道的特性,決定了它首先是一種深層次的新聞挖掘。也就是說,它不僅僅是對某一事件或現象的記錄或敘述,還必須探究這一事件的原因、結果甚至未來的趨向。這是深度報道必須進行選題策劃的基本前提。除此以外,選題策劃還以最佳效果為出發點,尋求符合自身價值定位的特質。在我看來,深度報道除了通常所說的新聞五要素之外,其「價值」特質還包括:

1、事實的獨特性。新聞對於受眾來說,存在一種「新奇律」,越是個性獨特、超出人們的經驗范圍,其吸引「眼球」的興趣就越是濃厚。盡管這可以在邏輯上被歸類,但它不是過去事件在平面上的重復,必有其量的積累的顯著性,特別是超越常規的突進性。在現實生活中,這些事件或問題可能改變某些地域、人群的處境,留下事物發展的新記錄;

2、關注者范圍廣。即深度報道所關注的對象,通常對社會具有廣泛的震撼力,或者容易提醒人們關注人類的共同利益,或者容易喚醒人們的良知,或者容易激起人們的共同興趣。它的受眾不以地區衡量,而以國家乃至全球的尺度來衡量;

3、對未來的影響力。深度報道中的事件除對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具有影響,還對現存體制、規范、秩序構成沖擊,引起社會對思想、觀念、道德、倫理等方面的反思;

4、重復性宣示。所謂重復性宣示,「是指最新報道中的重要內容或部分內容是對過去報道的重復。這種重復不是疏忽所致,而是故意所為,意在明確宣示一種意圖,其新聞眼不在事實的最初發生,而在已經發生的事實被延續這一時間點上,因為這個時間點的社會背景是新的。」[1]

深度報道在本質上是一種「視點新聞」,而從選題策劃角度看,它的實現又有賴於「視點」的發現和「視點」的定位。前者主要表現為題材的甄別和發掘問題,後者主要是對題材的處理和思維方式問題。這里分別作出回答:

(一) 「視點」的發現

即新聞源(信源)的發現和尋找。一般來說,深度報道的新聞源,可以從以下途徑考慮:

第一類是影響全局的突發事件。它的每一個變化都牽動人心,是記者們的遭遇戰。如伊拉克戰爭報道、自然和社會災難、政變等。

第二類是歷史性事件的開始或終結。它有里程碑意義,具有時代的標志性。如香港回歸、修改憲法。

第三類是例行的重大會議或活動。這類會議或活動,通常依據多數原則或國際准則決定政治、經濟、社會大事,程序性強。如國內的「兩會」、國際的「西方八國首腦會議」、重大慶典等。

第四類是被輿論炒熱的社會「焦點」。其原因和結果往往撲朔迷離,引起受眾廣泛注目。如政治明星的緋聞、各種「非人道」事件。

第五類是具有潛在價值的「冷點」。「冷」與「熱」是相對的。一些普通人的喜怒哀樂的命運故事、一些「司空見慣」的家長里短等等,盡管不太受人關注,但如果記者潛得下去,進行觀察和思考,就能從「冷點」中發現新聞「亮點」,並成為百姓關注的「熱點」。

第六類是綜合反映目前一系列相關事實,形成綜述、系列報道、述評性報道。如以、巴沖突、西部大開發等等。

「視點」的發現,要求記者具備高度的敏感和洞察力,特別是對具有重大發掘價值的題材的鑒別力。總體上看,「視點」的最終形成,是由題材的質量、記者思想的穿透力、受眾的關注度三者合力地凝聚而成。

(二) 「視點」的定位

根據記者的經驗,「視點」的策劃和定位主要有以下一些思維方式。

一、消息延伸展開視點。深度報道的選題多數是媒體報道過的,確切說是從消息中延伸而來。在日常報道中,由於時間、體裁所限,一般的消息報道做得不深、不透,甚至只是一語帶過,這就為深度報道留下二度開掘、組合的空間。

二、新聞捆綁凝聚視點。深度報道的本意在於延伸人們對某一問題、事件的多重認知,因而圍繞某個問題、事實作多點、多側面報道,便能拓展人們的感悟和認識。近年來的實踐證明,新一代深度報道要擺脫「深」而不「新」的尷尬,以記者分頭「搶」新聞,然後在某一主題下構成版塊式的新聞組合,是一個辦法。其模式是:主要版塊是受眾喜愛的最新消息的集納,構成對一個個新聞事件或現象的敘述和記錄,體現新聞的本意,至於言論、訪談、相關事件鏈接、背景資料等都圍繞這個核心展開,把這個核心做深做透,形成主要版塊的必不可少的補充。

三、重大題材預設視點。策劃本身就有主題預設的含義。對於一些預先可知的重大事件,如奧運會、三峽發電等,這些事件是有大致日程安排的,記者就可以在「視點」到來之前,提早收集材料、進行采訪,形成一整套報道預案。以《北京晚報》「每日視點」為例,國慶50周年報道,「每日視點」提前9個月就動手了,一組老照片、一個《尋找開國大典歷史瞬間的人》的倡議,引起北京人的熱烈響應,熱線電話鈴聲不斷,熱心讀者親自送來照片,一個新穎別致的創意把50周年國慶的喜悅與激動早就播撒進讀者的心。讀者的熱情被調動起來了,也使整個報道不斷被新的事件和活動引向深入。[2]

四、再度發掘創新視點。現代傳媒競爭激烈,要尋求「獨家新聞」已是奢望。而新聞理論又表明,二度開掘新聞源,從而形成獨家視點和思考則同樣可以體現「獨家新聞」。一個成熟的欄目應該建構自己獨特的反映世界的視角,以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新聞中的新聞。《杭州日報》推出的專事深度報道的視點新聞版曾再度挖掘嘉興本地新聞,發表《怎麼,豬也要吃興奮劑?》,反映的是當地有一個地方40餘人發生食物中毒現象,經公安部門偵察,是因為吃了米粉後中毒的。當地媒體也作了報道,但僅此而已,原因沒有深究,似有難言之隱。「視點」記者了解到,原來這種米粉摻了一種叫「瘦肉精」的興奮劑,這是不法份子添加在豬飼料里的。記者覺得這是關繫到百姓菜籃子的大事,馬上前往嘉興采訪,公安部門證實了這個事情,同時得知,這種飼料是蕭山某廠生產的。於是記者又到蕭山暗訪,弄清基本事實後,又走訪了有關專家,清楚了「瘦肉精」是怎麼一回事,對人體有怎樣的傷害。這篇圍繞「瘦肉精」為中心的報道出來後,引起了老百姓的廣泛關注,也引發了浙江媒體的新一輪熱炒。

五、逆向思維生成視點。媒體跟緊「熱點」,符合人的正常心理,但「跟緊」不是盲目爆炒,仍必須抱著審視、冷靜、客觀的心態去分析沉潛其中的意義。所以新聞界提倡「熱新聞」之中 「冷思考」,才可能避免因短期行為,而失去新聞的本真。以伊拉克戰爭報道為例,媒介對事件的「隨動」是可以理解的,但過分的熱情而迷失判斷的方向,以至受眾在海量的信息和媒介的失真報道前無所適從,這就客觀上會造成媒介公信力的下降。深度報道的本質也告訴人們,惟有從正、反兩方面告知實況,並有足夠的理性和智力判斷事態走向,這樣的「視點」才可能是深刻的,並且會引起受眾的更深入的思考。

二、一個公式:選題策劃的操作模式

選題策劃有沒有規律可遵循?顯然是有的。我們承認,新聞活動是一種創造性勞動,選題策劃也是不斷投入智力的創造性過程,但我們也認為,由於新聞運作有一定的程序性,事物本身也有一定的規律,因此在某種新聞理念的支配下,倘能形成一種對策性的操作模式,必然對於提高新聞報道的效率大有裨益。正是基於這樣一種認識,總結選題策劃的「公式」就顯得無可厚非了。

深度報道的內容和價值的定位思考,決定了它有一整套有別於常規報道的操作套路:從內容上看,一篇深度報道不僅要求一個新聞作品的新聞題材、新聞角度和新聞主題能夠推陳出新,而且對新聞角度和新聞主題有細化和深化的要求;從形式上看,深度報道通常是一種版塊式的新聞組合(獨立文體深度報道和組合文體深度報道只是在組合的方式上有差異),它一般都圍繞一個事件、問題的核心展開,關鍵是把這個核心做深做透,相關資料鏈接則是必不可少的補充。根據這兩個方面,一篇深度報道的完成,關鍵是對這個「核心」的把握,而在前期階段,主要就是「視點」的發現和定位問題。

不妨打個比方,媒體上的深度報道就如同許許多多埋藏在地下的黃金,記者如同掘金人,怎樣才能把這些黃金挖掘出來?高效率的思維方式是:1、確定開采黃金的最佳路徑(重要時段);2、圈定埋藏黃金的最佳地域(題材范圍);3、通過最佳角度開采出含量最大的黃金(角度選擇)。顯然,這種思維方法具有科學和方法論意義。

隨著深度報道的量的積累,一些善於思考的記者已經在理論上對選題策劃作出總結。他們意識到,選題策劃不僅僅是看到或找到別人沒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而是通過對一種系列方法的分級深入,完成對具有最高傳播價值的新聞的挖掘。在這一過程中,新聞策劃貫穿始終,其執行人既是記者、編輯,還是新聞業務部門的管理者。從這個高度認識選題策劃,就從單純的題材發現提高到體制性新聞運作的高度進行認識,並由此總結出一種結構性思維模式。

《重慶晚報》記者陳兵對深度報道的選題策劃提出自己的見解,他總結的「公式」是:發現新聞 = 重要時段 + 題材范圍 + 角度選擇。

對於這樣一個公式,與其說它是一個「發現」,不如說是記者在試圖尋找一種更適應媒體變化的方法,目的是更深入地思考深度報道的「視點」的發現和定位問題。這里的「發現」,實際上是題材策劃,不妨透視這個「公式」:

1、重要時段

可分為大時段(即促成深度報道事件發生的各種因素)和小時段(事件發生的各個階段)根據不同性質的分類,大時段可以分為:季節性時段(因特定季節衍生新聞的時段,如節日黃金周、高考、學校寒暑假等)、政策性時段(國家或本地新出台政策引發新聞的時段,如政府官員引咎辭職規定、高考取消對考生年齡和婚姻狀況限制等)、事件性時段(重大事件引發相關報道的時段,如彩虹橋垮塌引出系列熱點報道)、災難性時段(天災人禍引出的新聞時段,如9.11恐怖襲擊事件、地震災害等)、鏈接時段(外地、外國新聞與本地具有聯動性質的新聞時段,如國外「紅牛」導致瑞典人死亡事件,引出功能性飲料是否安全以及市場對此的反映等報道)、活動性時段(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活動式新聞時段,如申奧成功、房屋交易會等)、熱線時段(新聞熱線等引出的新聞時段,如熱線中反映學校暑期違規補課現象突出等)、顯著性人物時段(知名人物動態或平常人物反常舉動引發的新聞時段,如劉曉慶偷稅案件、幼兒園里的男阿姨等)。小時段是指新聞發生的具體階段,相當於一個大系列報道中的一個個部分或系列報道中的一個個小高潮,如張君案件發生的各個時期,包括發生時期、審訊時期、審理時期、審判時期、執行死刑時期等。須注意的是,對於公式中的「重要時段」,應很好結合大小時段所表現的不同內容進行整合,如果分離開來,「發現新聞」就不具有策劃功能,深度報道也就不會像「滾雪球」越滾越大。

對於記者報道來說,「重要時段」的概念,其意義為:1)在時間上對新聞「視點」的發現給予提醒;2)對報道的切入時間予以認定;3)縮小搜索最高價值新聞的范圍。

2、題材范圍

題材范圍是指構成深度報道的諸多材料,包括具體的事件、人物、問題或現象等。這里的「題材范圍」,還特指記者分跑的「口岸」范圍或采訪某一專題所涉及的領域。

記者在日常報道中,通常會形成較為固定的分跑
「口岸」。他們應該對自己所分工的范圍有一個全面了解,根據這種了解的深度與廣度逐步建立並完善「題材范圍檔案」。在具體的實施題材策劃時,一般採取「點線法」逐層分列出具體的領域,如對交通問題進行深度報道,就包括:大范圍的汽車、火車、飛機、輪船、索道、地鐵等
→ 小范圍的長途客車、公交汽車、出租汽車、高速公路等
→點上的各客車站、長途汽車客運公司、運管局客運處等。對於某一專題報道,因往往是突發性的切入,則通常需要在采訪前做預案或迅速作題材范圍的分解或分工。如以張君案件之抓獲時段的題材范圍為例,包括:警方——警方發布、執行抓捕任務的民警、看守所動態、警方知情者;目擊——現場目擊者(直接目擊、間接目擊);相關對象——檢察院介入動態等。記者腦子里越是儲備較多的采訪「線」、「點」,越可能挖掘出多方面的信息內容。

3、角度選擇

角度選擇,這里主要指大的角度的選擇,也就是宏觀上的報道思想。它依賴於記者的時事觀察、知識儲備,以及記者對某一領域的獨特的研究或見解。簡言之,角度選擇直接地表現為深度報道從哪一個「點」去做的問題。

總體上說,這里的角度選擇大體可以分三類:實用性角度、社會性角度和預見性角度。如交通采訪,可以從與受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價格、品種、質量、服務等競爭的角度做(實用性角度),也可以從企業與生活相關的經營模式的社會性、經濟性思考角度報道(社會性角度),或者以西方發達國家的交通為參照,著眼於未來交通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預瞻性角度)等。角度選擇是個深層次問題,它受到媒介定位、記者認識、讀者關注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

這個公式,還需要綜合起來理解。應該說,重要時段、題材范圍、角度選擇是緊密聯系在一起,並相互作用的。「有什麼樣的題材,就會有什麼樣的角度,這是事實決定方向的問題,同時也說明對時段、題材的選擇是否正確、深入,都會直接影響角度切入的准確乃至傳播價值。反之,對方向(角度)、大小的切入是否恰倒好處,同時也會反過來影響對時段、題材的選擇與開拓。總之,越是准確切入,就越會縮短發現新聞的路徑,從而更深入地挖掘到新的題材甚至是被湮沒的題材。」 [3]

三、選題策劃與媒介機制

西方傳播學者休梅克、瑞斯曾提出5種影響媒介內容的因素:1、來自媒介工作者個人的影響;2、來自媒介日常工作慣例的影響;3、媒介組織方式對內容的影響;4、來自媒介機構之外的組織對媒介內容的影響;5、意識形態的影響。他們認為,在這5種影響因素中,媒介從業人員是最微觀層次的影響因素,意識形態是宏觀層次的影響因素,而由媒介組織方式和日常工作慣例等構成的媒介機制則是「中觀層次」的影響因素。他們組成了休梅克和瑞斯所謂的「影響因素的等級結構」。[4](p264.)

深度報道作為構成媒介內容的一個重要部分,不僅直接受制於這些因素,而且其運作規則還隱含了這種「影響因素的等級結構」。以選題策劃為例,屬於中觀層次的媒介機制就對深度報道這種結構化新聞操作方式影響深遠,這主要反映在,選題策劃不僅有意識形態的觀念因素、記者的認識因素在起作用,還有媒介機制(如工作慣例、組織方式和資源配置等)體現其中。因此,選題策劃從來不是個體性的主觀臆想和人為設計,而是一種包括著采訪、寫作、編輯、出版、播出等一系列過程,是一種需要協調、整合的系統工程。

我們知道,在媒介的實際運作中,選題策劃是一個「謀篇布局」的大文章。特別是重大報道和突發事件的報道,離不開靈活而高效的媒介機制運作,這就成了「組織策劃」問題。一般來說,由於對重大事件或突發事件報道,往往可以衡量一家媒體的實力和水準,所以任何媒介都會十分重視,通常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並且建立起快速反應和創意策劃機制。以新華社為例,其國際報道的組織策劃由三個層次完成:第一層次,一般日常報道的組織策劃由編輯室承擔;第二層次,重大報道和突發事件報道由部領導和發稿中心負責;第三層次,特別重大的或者政策把關難度較大的報道由新華社總編輯室直接確定報道方針,有的還要請示中央。對於重大、突發性事件報道,宏觀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可預見的,另一類是純粹突發不可預見的。第一類是多數,他們一般都提前研究,制定報道計劃,調集記者組成前方報道組,後方由一位部領導牽頭,部發稿中心具體組織有關編輯室落實,有些重要報道計劃要經過總編輯室審批。總體來看,經過研究、策劃組織、落實,可預見性重大事件的戰役性報道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二類不可預見的突發事件,新華社堅持24小時跟蹤國際動態,一旦有重大消息,一方面根據其他新聞來源組織報道,另一方面立即通知分社跟蹤采訪。[5]這三個層次的組織策劃機制,相應地會影響「選題」的形成和質量。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我們講選題策劃,主要適用於題材比較重大、具有二度開掘潛力、可連續跟蹤報道、規模大而持續時間較長的戰役性、組合性報道,以及新聞事件處於潛性狀態可促使其向顯性狀態轉化的題材等。並不是所有報道活動都需要耗時耗力地策劃,更不能把策劃濫用於所有報道。從本質上講,「新聞炒作」就是盜用策劃之名,將那些「瑣碎、細小、空泛」、新聞價值不大的題材以煽情、爆炒、渲染等方式作泛化處理,其結果是破壞新聞輿論的生態,也必然影響新聞的公信度。

6、高分求一篇深度報道采訪提綱?

與其他新聞報道一樣,深度報道的基礎是采訪。但深度報道的采訪比一般報道的采訪更為復雜、更為主動、更為深入、也更為全面。深度報道的采訪至少具有如下特點:
一是一種多層次、多側面、多角度、多種類的全面而系統的采訪。這種采訪形式是對事務性、程序性、禮儀性采訪格式的否定,不再把重心放在事件的結果上,而是關注事件的整個發展過程,按照事物內在本質及其規律實行全程式的采訪。
二是一種系統性、立體性、開放性思維方式的主動而深入的采訪。這種采訪可以避免那種單向度、單思維、單因果關系和封閉式思維方式的束縛,不再隨波逐流,被動應付,而是利用一切機會深入現場,系統調研,獲得全方位、全景式的情況。
基於以上特點,對深度報道采訪的過程和方法做如下闡述:

用較多的時間尋找線索、收集資料,並擬訂一個完善的采訪提綱

一般的新聞報道也很重視采訪的前期工作,記者應該善於研究分析資料,並以此為據寫出采訪提綱。但這種資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訪提綱也是粗略的。因為一般新聞采訪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個相對獨立的事實。所以,只要記者精於提問,往往就會有收獲。然而,單個的、相對獨立事實的深度對於深度報道是不夠的。在Why(原因)和How(怎麼樣)上的探究,使背景資料的收集和研究成為深度報道采訪前期工作中新聞工作者耗費大量精力的地方。
首先,通過對社會現實狀態和發展變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能否准確、敏銳、富有遠見地選擇報道題材直接關繫到深度報道的成功與否。這就要求記者對現實生活要有敏銳的嗅覺,對社會動態有明智的把握。《中國青年報》的「冰點」是以深度報道見長的專欄,那些看似冷點的新聞事件,卻正是一段時間內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冰山一角」,新聞記者通過艱苦的調查研究在凌亂瑣碎的線索中找到適宜的報道題材。
其次,作好背景資料的收集和分析。新聞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補充性的歷史資料、展示事物間相互關系的資料、提供人物必要經歷的資料、數據性的事實等,收集並分析這些背景材料對深度報道采訪的前期准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對報道的全過程也有深遠的推動作用,包括幫助記者獲得采訪機會、迅速進入采訪角色和取得采訪對象的信任。中央電視台記者水均益為了能獨家采訪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備了大量相關背景材料的基礎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點,然後直接打電話同基辛格的辦公室聯系采訪事宜,還當面向辦公室工作人員闡述了基辛格接受采訪的種種好處,最終使基辛格接受了獨家訪問。
最後,擬訂一個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訪提綱。采訪提綱是記者邏輯思維和思考問題層次的體現,一個好的采訪提綱,能夠幫助記者堅定信心,臨陣不亂、掌握采訪的主動權,使采訪得到完善的結果。杜駿飛在《深度報道原理》一書中提到,美國內華達新聞學教授拉魯.吉爾蘭德曾在擬定采訪提綱方面推出了設計問題的輔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他提醒記者在設 計提問時應該涉及到下列一些具體的問題:
目標———你們(或組織)要實現的目標是什麼?
障礙———你們遇到過什麼難題嗎?目前的阻力是什麼?
解決———你們是怎樣對付這些難題的?是否有解決矛盾的計劃?
開始———這一設想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是根據誰的意見提出的?
當然,采訪提綱的擬訂還和記者本人的采訪習慣、交流方式有很大的關系,但確保問題的獨特、准確、連貫、創意、引人入勝是更為重要的因素。

熟練地運用各種提問技巧,注意對采訪現場的觀察和對采訪對象的傾聽

成功的采訪多半取決於提出恰當的問題。傑克.海敦在《怎樣當好新聞記者》一書中寫道:大約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新聞是部分或全部以訪問———也就是向人提問題———為基礎寫成的。《紐約時報》的主編對他手下的記者說:「只要你善於在盡可能多的話題上提出恰當的問題,你就是做得相當出色了。」在深度報道采訪中熟練運用「問」的技巧才能提出問題,問出結果,問出你想要的前因後果和本質,如法拉奇就南越問題采訪基辛格,而基辛格始終不願談南越問題,於是提問這樣開始了:
法拉奇:基辛格博士,如果我把手槍對准您的太陽穴,命令您在阮文紹和黎德壽之間選擇一人共進晚餐……那您選擇誰?(這是打破沉默的假設性的提問,記者在提這種問題時,要冒一定風險。)
基辛格:我不能回答這個問題。
法拉奇:如果我替您回答,我想您會更樂意與黎德壽共進晚餐,是嗎?
基辛格:不能,我不能……我不願回答這個問題。
法拉奇:那麼您能不能回答另一個問題,您喜歡黎德壽嗎?
基辛格:喜歡。(接著談了對黎德壽的看法)
法拉奇:跟阮文紹的關系您也作同樣的評價嗎?
基辛格:我過去與阮文紹的關系也很好。過去……
法拉奇:對了,過去。南越人說你們相處時不像朋友。您想說的正與此相反嗎?
基辛格:關於這一點……當然我們過去和現在都有自己的觀點,也毋需強求一致。我們說,我和阮文紹像盟友那樣互相對待。
盡管基辛格不願談,但他還是順著法拉奇「另一個問題」的指向談開了南越問題。在這次采訪中,還有許多被奉為經典的例子,法拉奇熟練地運用著各種提問技巧,使基辛格說出了很多事後連自己都感到後悔的話。歸根結底,一次采訪無非是一場生動活潑而富於思想的交談,具體的提問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問題,開門見山,切中要害。這種方法是一開始就提出硬性的、緊扣主題的問題,然後擴展為比較籠統的問題。它適用於采訪那些善於言辭、敏於思考、感覺自信的對象。開門見山會讓對方覺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對方覺得你懂行,值得交談。
2、由淺入深,追問問題,發掘未知的細節。深度報道的提問有許多尖銳的問題,有時難免讓記者碰壁,采訪對象要麼 拘謹不安,支支吾吾,談不到要害,要麼有心拒絕,閃爍其辭,加以敷衍。這就要求記者具備追問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寬泛的話題緩解氣氛,逐漸引入正題;或旁敲側擊,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細節。
3、誘導性的提問,引出生動活潑、論點鮮明的談話。在誘導性提問中,采訪對象得有較好的敏感性,並肯於爭辯,而記者則需要掌握好談話的時機,運用語氣、聲調或措辭來引誘對方作肯定性回答。誘導性提問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取決於記者和采訪對象之間建立融洽關系的程度。因為誘導性提問容易使談話達到互不相讓的地步,但只要融洽關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話。
4、適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報道采訪提問中的一個重要的技巧,因為深度報道的提問多是要點性、針對性、獨家類的提問,需要給采訪對象留出思考和闡述問題的時間。聰明的記者一般不會打斷采訪對象的話,這樣可能得到直接詢問得不到的情況。故意地不露聲色,有時同樣有效。美國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邁克.華萊士說:「我發現,在電視采訪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問一個漂亮的問題,等對方回答完畢你再沉默三、四秒鍾,彷彿你還在期待著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會怎樣嗎?對方會感到有點窘促而向你談出更多的東西。」
善於觀察與傾聽,捕捉采訪問答中所不能顯現的事實。艾豐提醒所有的記者「在采訪時別忘了帶上眼睛和耳朵」。我們強調觀察和傾聽是因為深度報道采訪需要記者全身心地投入,許多鮮為人知的原因和珍貴的新聞事實,都是記者調動所有感官包括心靈去感知到的。
(1)選擇正確的視角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這個視角可能是指宏觀的,把握事物相互關聯的全局視角;也可能是指記者個人情感、思想的視角;還可能是指在現場觀察時的微觀視角。總之,正確的視角加上細致的觀察,會讓記者獲得准確的、直接的、富有特徵的資料。
(2)做一個有心的聽眾,鄺雲妙在《當代新聞采訪學》中提出:一名記者,特別是一名老練的記者,應該是最善於傾聽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確,善於傾聽的記者往往更容易有豐厚的收獲,也更容易與采訪對象溝通。稍縱即逝的新聞線索,談話對象的弦外之音,都會因為你的有心傾聽而被發掘,對新聞事實的領悟或許就會更接近其本來面目。

分析新聞素材的前因後果,強化對素材的深思和驗證

對采訪到的新聞素材進行分析、驗證,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新聞報道的失實。深度報道一般都題材重大,涉及的內容,牽連的關系也很復雜。由於記者自身認知能力的有限和采訪環節上可能出現的失誤,導致對新聞事實的誤認。強化對新聞素材的分析和驗證則能有效地避免這個致命錯誤發生。
美國新聞周刊記者邁克爾.艾西考夫從1994年起,先後爆出柯林頓與波拉.瓊斯的性騷性糾葛、柯林頓對凱瑟琳.威利的性騷擾,以及柯林頓與萊溫斯基的風流情史,從而被傳媒界公認為「率先揭露柯林頓行為不端和瀆職丑聞,震動世界的卓越的記者。」但他為這一切所做的求證核實工作同樣堪稱一絕。1994年2月11日,艾西考夫就參加了一群政治保守派在華盛頓召開的公布波拉.瓊斯對柯林頓指控的記者招待會,但因為白宮的干涉,文章不能發表。分管此事的主編一再要求他「繼續調查核實」,艾西考夫也就一日沒有停止過求證采訪活動。他差不多找遍了知情人,對瓊斯案的調查在深度和進度上絲毫不亞於專業偵探,連瓊斯本人的律師有時都要請他幫忙找尋和約談重要證人。一些當事人本不願公開捲入,但在他鍥而不舍的要求下大都向他提供了重要的情況。為了核實知情人所談的情況,他有時要向更多的人求證,有時要查閱數年前總統電話往來和收受禮品的記錄,甚至說動不相識的人為他查閱內閣部長未解密的私人文書資料。艾西考夫的偶像———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這兩個調查水門事件的《華盛頓郵報》記者認為:一個稱職的記者善於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收集到所有的材料……他會把兩個人的話加以核對,並用已知的事實來驗證,在確信自己充分掌握了一切可靠情況以後才動筆。
深度報道采訪中對素材的整理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對新聞事實和新聞線索的主體作真實性的驗證;二是對新聞素材的重要細節進行推敲考證;三是通過考察新聞來源(采訪對象)的可信度,辨別新聞事實的真偽和可靠程度。這三個層次都離不開平時的勤思考和多積累。

7、怎樣製作個人微電影?

手機上的話,在剪輯的時候,可以選擇樂秀視頻剪輯器進行視頻的剪輯。需要加圖片影片的話,可以使用FlickMoment這個軟體進行圖片影片的製作。

電腦上的話,可以採用Vegas來進行視頻的剪輯,也可以使用Adobe Premiere進行視頻的剪輯,但這個軟體比前者難得多,後期特效可以使用Adobe After Effects進行製作。新手入門最好用Vegas。

(7)微視角簡報成功出版擴展資料:

Vegas 是一個專業影像編輯軟體現在被製作成為Vegas Movie Studio ,是專業版的簡化而高效的版本,將成為PC上最佳的入門級視頻編輯軟體,媲美 Premiere ,挑戰 After Effects 。剪輯、特效、合成、Streaming 一氣呵成。結合高效率的操作界面與多功能的優異特性,讓用戶更簡易地創造豐富的影像。

Vegas 7.0為一整合影像編輯與聲音編輯的軟體,其中無限制的視軌與音軌,更是其他影音軟體所沒有的特性。在效益上更提供了視訊合成、進階編碼、轉場特效、修剪、及動畫控制等。不論是專業人士或是個人用戶,都可因其簡易的操作介面而輕松上手。此套視訊應用軟體可說是數位影像、串流視訊、多媒體簡報、廣播等用戶解決數位編輯之方案。

參考鏈接:Vegas_網路

8、江蘇江陰改革開放30年的采訪稿

給你一個參考資料吧,相信對你有用。
改革開放30年報道的視角選擇

宣傳好改革開放30周年的成就是今年新聞界的一項重要任務。對地方媒體來說,如何使這一重大報道出新出彩、真正為百姓喜聞樂見?

在報道理念上防止幾種傾向

1.

在策劃報道選題時,防止"重城輕鄉"現象,避免注重經濟建設成就報道,忽視社會事業和人們精神風貌方面的變化。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始,我們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尤以經濟建設成就顯著,有目共睹。所以不少地方在運作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宣傳報道時,自然而然會全面反映本地經濟建設方面的成就。這固然值得肯定,但整個主題報道要注意城鄉兼顧,經濟建設與社會事業發展進步兼顧,物質變化與人的精神面貌變化兼顧。不能只反映城市變化和企業發展,忽視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變化情況。三十年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都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媒體要全方位地反映報道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巨大成就,不能有失偏頗。

2.

在報道30年來巨大成就的視角和切入點上,要防止"重大輕小",目光只盯著影響大的"政績工程"。

地方媒體報道時,要更多地從農村變化說起,從中小企業和創業者在好的政策下脫貧致富的事實說起,從基層群眾共享改革開放實實在在的成果說起。這樣的報道以"小"見"大",見"微"知"著", 才有說服力。有些地方媒體從業人員往往認為成就報道是做給領導看的,多反映領導重視的政績,領導高興就行,花大力氣報道影響大的"政績工程",而對事關民生的諸多變化卻不屑一顧,使報道遠離群眾。在今年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宣傳報道中,一定要注意克服這種"重大輕小"的現象,力求使每一篇宣傳報道都能讓領導、群眾和報道對象,打心眼裡贊成、滿意。

3. 防止"虛報浮誇",只憑觀點和數據說空話、套話。

圍繞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進行系列主題報道,同樣要恪守真實性原則,不能有絲毫虛報浮誇。然而,一些地方媒體以往的重大節慶主題報道,有誇大不實的現象。成就報道令觀眾厭煩,傳播效果可想而知。

4.

在報道的時間性上,防止"重近輕遠",忽略改革開放以來地方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現象。

改革開放事業是黨的第二代、第三代領導集體共同開創的。報道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成就,就應該尊重這種歷史延續性。無論農村還是城市,無論經濟領域還是思想文化等其它各條戰線,應該全面、系統、科學地報道成就。不能舍近求遠,也不能舍遠求近,隨心所欲。值得提醒的是,地方媒體有些從業人員誤以為成就報道不太講究歷史的延續,談遠了,現任領導不高興,取得成就的時間段要從現任主要領導任職的年份算起,動輒以現在的增長速度否定和壓低以前的成績。久而久之對媒體失去信任,媒體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5. 在報道對象上,防止"重官輕民"。

報道30周年來的成就時,固然要采訪一些見證30年變化的領導幹部、或企業老總,也要盡可能地多采訪一些有切身感受的離退休人員、工人、農民、市民和其他階層的人士,讓他們也成為"同期聲" 的主角。尤其是新聞由頭的切入和主人公的選擇,要多從普通百姓身上著眼,讓老百姓自己講述自己的故事。這樣的節目才有代表性,才好看、耐看。

9、深度報道的組合規律和技術方式。

深度報道的組合規律和技術方式

深度報道是有別於一般資訊傳遞的特殊報道方式。所謂「特殊」,是指它處於不同的新聞參照系,有其特定的價值目標。正因為此,圍繞自身的本體建構,它也相應形成了一整套特殊的選題策劃理念、方式和語言,並呈現在采訪、寫作、編輯乃至媒介運作機制的各個層面。

一、選題策劃的價值定位

從策劃學角度看,所謂策劃,是指以既定目標為起點,根據有關信息的分析,制定策略以及具體實施細節,以求目標之實現;它還包括對實施結果之評估,以備今後策劃作參考等意義。策劃一般由策劃者、策劃依據、策劃手段、策劃對象、策劃效果評估等因素構成。

深度報道的特性,決定了它首先是一種深層次的新聞挖掘。也就是說,它不僅僅是對某一事件或現象的記錄或敘述,還必須探究這一事件的原因、結果甚至未來的趨向。這是深度報道必須進行選題策劃的基本前提。除此以外,選題策劃還以最佳效果為出發點,尋求符合自身價值定位的特質。在我看來,深度報道除了通常所說的新聞五要素之外,其「價值」特質還包括:

1、事實的獨特性。新聞對於受眾來說,存在一種「新奇律」,越是個性獨特、超出人們的經驗范圍,其吸引「眼球」的興趣就越是濃厚。盡管這可以在邏輯上被歸類,但它不是過去事件在平面上的重復,必有其量的積累的顯著性,特別是超越常規的突進性。在現實生活中,這些事件或問題可能改變某些地域、人群的處境,留下事物發展的新記錄;

2、關注者范圍廣。即深度報道所關注的對象,通常對社會具有廣泛的震撼力,或者容易提醒人們關注人類的共同利益,或者容易喚醒人們的良知,或者容易激起人們的共同興趣。它的受眾不以地區衡量,而以國家乃至全球的尺度來衡量;

3、對未來的影響力。深度報道中的事件除對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具有影響,還對現存體制、規范、秩序構成沖擊,引起社會對思想、觀念、道德、倫理等方面的反思;

4、重復性宣示。所謂重復性宣示,「是指最新報道中的重要內容或部分內容是對過去報道的重復。這種重復不是疏忽所致,而是故意所為,意在明確宣示一種意圖,其新聞眼不在事實的最初發生,而在已經發生的事實被延續這一時間點上,因為這個時間點的社會背景是新的。」[1]

深度報道在本質上是一種「視點新聞」,而從選題策劃角度看,它的實現又有賴於「視點」的發現和「視點」的定位。前者主要表現為題材的甄別和發掘問題,後者主要是對題材的處理和思維方式問題。這里分別作出回答:

(一) 「視點」的發現

即新聞源(信源)的發現和尋找。一般來說,深度報道的新聞源,可以從以下途徑考慮:

第一類是影響全局的突發事件。它的每一個變化都牽動人心,是記者們的遭遇戰。如伊拉克戰爭報道、自然和社會災難、政變等。

第二類是歷史性事件的開始或終結。它有里程碑意義,具有時代的標志性。如香港回歸、修改憲法。

第三類是例行的重大會議或活動。這類會議或活動,通常依據多數原則或國際准則決定政治、經濟、社會大事,程序性強。如國內的「兩會」、國際的「西方八國首腦會議」、重大慶典等。

第四類是被輿論炒熱的社會「焦點」。其原因和結果往往撲朔迷離,引起受眾廣泛注目。如政治明星的緋聞、各種「非人道」事件。

第五類是具有潛在價值的「冷點」。「冷」與「熱」是相對的。一些普通人的喜怒哀樂的命運故事、一些「司空見慣」的家長里短等等,盡管不太受人關注,但如果記者潛得下去,進行觀察和思考,就能從「冷點」中發現新聞「亮點」,並成為百姓關注的「熱點」。

第六類是綜合反映目前一系列相關事實,形成綜述、系列報道、述評性報道。如以、巴沖突、西部大開發等等。

「視點」的發現,要求記者具備高度的敏感和洞察力,特別是對具有重大發掘價值的題材的鑒別力。總體上看,「視點」的最終形成,是由題材的質量、記者思想的穿透力、受眾的關注度三者合力地凝聚而成。

(二) 「視點」的定位

根據記者的經驗,「視點」的策劃和定位主要有以下一些思維方式。

一、消息延伸展開視點。深度報道的選題多數是媒體報道過的,確切說是從消息中延伸而來。在日常報道中,由於時間、體裁所限,一般的消息報道做得不深、不透,甚至只是一語帶過,這就為深度報道留下二度開掘、組合的空間。

二、新聞捆綁凝聚視點。深度報道的本意在於延伸人們對某一問題、事件的多重認知,因而圍繞某個問題、事實作多點、多側面報道,便能拓展人們的感悟和認識。近年來的實踐證明,新一代深度報道要擺脫「深」而不「新」的尷尬,以記者分頭「搶」新聞,然後在某一主題下構成版塊式的新聞組合,是一個辦法。其模式是:主要版塊是受眾喜愛的最新消息的集納,構成對一個個新聞事件或現象的敘述和記錄,體現新聞的本意,至於言論、訪談、相關事件鏈接、背景資料等都圍繞這個核心展開,把這個核心做深做透,形成主要版塊的必不可少的補充。

三、重大題材預設視點。策劃本身就有主題預設的含義。對於一些預先可知的重大事件,如奧運會、三峽發電等,這些事件是有大致日程安排的,記者就可以在「視點」到來之前,提早收集材料、進行采訪,形成一整套報道預案。以《北京晚報》「每日視點」為例,國慶50周年報道,「每日視點」提前9個月就動手了,一組老照片、一個《尋找開國大典歷史瞬間的人》的倡議,引起北京人的熱烈響應,熱線電話鈴聲不斷,熱心讀者親自送來照片,一個新穎別致的創意把50周年國慶的喜悅與激動早就播撒進讀者的心。讀者的熱情被調動起來了,也使整個報道不斷被新的事件和活動引向深入。[2]

四、再度發掘創新視點。現代傳媒競爭激烈,要尋求「獨家新聞」已是奢望。而新聞理論又表明,二度開掘新聞源,從而形成獨家視點和思考則同樣可以體現「獨家新聞」。一個成熟的欄目應該建構自己獨特的反映世界的視角,以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新聞中的新聞。《杭州日報》推出的專事深度報道的視點新聞版曾再度挖掘嘉興本地新聞,發表《怎麼,豬也要吃興奮劑?》,反映的是當地有一個地方40餘人發生食物中毒現象,經公安部門偵察,是因為吃了米粉後中毒的。當地媒體也作了報道,但僅此而已,原因沒有深究,似有難言之隱。「視點」記者了解到,原來這種米粉摻了一種叫「瘦肉精」的興奮劑,這是不法份子添加在豬飼料里的。記者覺得這是關繫到百姓菜籃子的大事,馬上前往嘉興采訪,公安部門證實了這個事情,同時得知,這種飼料是蕭山某廠生產的。於是記者又到蕭山暗訪,弄清基本事實後,又走訪了有關專家,清楚了「瘦肉精」是怎麼一回事,對人體有怎樣的傷害。這篇圍繞「瘦肉精」為中心的報道出來後,引起了老百姓的廣泛關注,也引發了浙江媒體的新一輪熱炒。

五、逆向思維生成視點。媒體跟緊「熱點」,符合人的正常心理,但「跟緊」不是盲目爆炒,仍必須抱著審視、冷靜、客觀的心態去分析沉潛其中的意義。所以新聞界提倡「熱新聞」之中 「冷思考」,才可能避免因短期行為,而失去新聞的本真。以伊拉克戰爭報道為例,媒介對事件的「隨動」是可以理解的,但過分的熱情而迷失判斷的方向,以至受眾在海量的信息和媒介的失真報道前無所適從,這就客觀上會造成媒介公信力的下降。深度報道的本質也告訴人們,惟有從正、反兩方面告知實況,並有足夠的理性和智力判斷事態走向,這樣的「視點」才可能是深刻的,並且會引起受眾的更深入的思考。

二、一個公式:選題策劃的操作模式

選題策劃有沒有規律可遵循?顯然是有的。我們承認,新聞活動是一種創造性勞動,選題策劃也是不斷投入智力的創造性過程,但我們也認為,由於新聞運作有一定的程序性,事物本身也有一定的規律,因此在某種新聞理念的支配下,倘能形成一種對策性的操作模式,必然對於提高新聞報道的效率大有裨益。正是基於這樣一種認識,總結選題策劃的「公式」就顯得無可厚非了。

深度報道的內容和價值的定位思考,決定了它有一整套有別於常規報道的操作套路:從內容上看,一篇深度報道不僅要求一個新聞作品的新聞題材、新聞角度和新聞主題能夠推陳出新,而且對新聞角度和新聞主題有細化和深化的要求;從形式上看,深度報道通常是一種版塊式的新聞組合(獨立文體深度報道和組合文體深度報道只是在組合的方式上有差異),它一般都圍繞一個事件、問題的核心展開,關鍵是把這個核心做深做透,相關資料鏈接則是必不可少的補充。根據這兩個方面,一篇深度報道的完成,關鍵是對這個「核心」的把握,而在前期階段,主要就是「視點」的發現和定位問題。

不妨打個比方,媒體上的深度報道就如同許許多多埋藏在地下的黃金,記者如同掘金人,怎樣才能把這些黃金挖掘出來?高效率的思維方式是:1、確定開采黃金的最佳路徑(重要時段);2、圈定埋藏黃金的最佳地域(題材范圍);3、通過最佳角度開采出含量最大的黃金(角度選擇)。顯然,這種思維方法具有科學和方法論意義。

隨著深度報道的量的積累,一些善於思考的記者已經在理論上對選題策劃作出總結。他們意識到,選題策劃不僅僅是看到或找到別人沒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而是通過對一種系列方法的分級深入,完成對具有最高傳播價值的新聞的挖掘。在這一過程中,新聞策劃貫穿始終,其執行人既是記者、編輯,還是新聞業務部門的管理者。從這個高度認識選題策劃,就從單純的題材發現提高到體制性新聞運作的高度進行認識,並由此總結出一種結構性思維模式。

《重慶晚報》記者陳兵對深度報道的選題策劃提出自己的見解,他總結的「公式」是:發現新聞 = 重要時段 + 題材范圍 + 角度選擇。

對於這樣一個公式,與其說它是一個「發現」,不如說是記者在試圖尋找一種更適應媒體變化的方法,目的是更深入地思考深度報道的「視點」的發現和定位問題。這里的「發現」,實際上是題材策劃,不妨透視這個「公式」:

1、重要時段

可分為大時段(即促成深度報道事件發生的各種因素)和小時段(事件發生的各個階段)根據不同性質的分類,大時段可以分為:季節性時段(因特定季節衍生新聞的時段,如節日黃金周、高考、學校寒暑假等)、政策性時段(國家或本地新出台政策引發新聞的時段,如政府官員引咎辭職規定、高考取消對考生年齡和婚姻狀況限制等)、事件性時段(重大事件引發相關報道的時段,如彩虹橋垮塌引出系列熱點報道)、災難性時段(天災人禍引出的新聞時段,如9.11恐怖襲擊事件、地震災害等)、鏈接時段(外地、外國新聞與本地具有聯動性質的新聞時段,如國外「紅牛」導致瑞典人死亡事件,引出功能性飲料是否安全以及市場對此的反映等報道)、活動性時段(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活動式新聞時段,如申奧成功、房屋交易會等)、熱線時段(新聞熱線等引出的新聞時段,如熱線中反映學校暑期違規補課現象突出等)、顯著性人物時段(知名人物動態或平常人物反常舉動引發的新聞時段,如劉曉慶偷稅案件、幼兒園里的男阿姨等)。小時段是指新聞發生的具體階段,相當於一個大系列報道中的一個個部分或系列報道中的一個個小高潮,如張君案件發生的各個時期,包括發生時期、審訊時期、審理時期、審判時期、執行死刑時期等。須注意的是,對於公式中的「重要時段」,應很好結合大小時段所表現的不同內容進行整合,如果分離開來,「發現新聞」就不具有策劃功能,深度報道也就不會像「滾雪球」越滾越大。

對於記者報道來說,「重要時段」的概念,其意義為:1)在時間上對新聞「視點」的發現給予提醒;2)對報道的切入時間予以認定;3)縮小搜索最高價值新聞的范圍。

2、題材范圍

題材范圍是指構成深度報道的諸多材料,包括具體的事件、人物、問題或現象等。這里的「題材范圍」,還特指記者分跑的「口岸」范圍或采訪某一專題所涉及的領域。

記者在日常報道中,通常會形成較為固定的分跑
「口岸」。他們應該對自己所分工的范圍有一個全面了解,根據這種了解的深度與廣度逐步建立並完善「題材范圍檔案」。在具體的實施題材策劃時,一般採取「點線法」逐層分列出具體的領域,如對交通問題進行深度報道,就包括:大范圍的汽車、火車、飛機、輪船、索道、地鐵等
→ 小范圍的長途客車、公交汽車、出租汽車、高速公路等
→點上的各客車站、長途汽車客運公司、運管局客運處等。對於某一專題報道,因往往是突發性的切入,則通常需要在采訪前做預案或迅速作題材范圍的分解或分工。如以張君案件之抓獲時段的題材范圍為例,包括:警方——警方發布、執行抓捕任務的民警、看守所動態、警方知情者;目擊——現場目擊者(直接目擊、間接目擊);相關對象——檢察院介入動態等。記者腦子里越是儲備較多的采訪「線」、「點」,越可能挖掘出多方面的信息內容。

3、角度選擇

角度選擇,這里主要指大的角度的選擇,也就是宏觀上的報道思想。它依賴於記者的時事觀察、知識儲備,以及記者對某一領域的獨特的研究或見解。簡言之,角度選擇直接地表現為深度報道從哪一個「點」去做的問題。

總體上說,這里的角度選擇大體可以分三類:實用性角度、社會性角度和預見性角度。如交通采訪,可以從與受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價格、品種、質量、服務等競爭的角度做(實用性角度),也可以從企業與生活相關的經營模式的社會性、經濟性思考角度報道(社會性角度),或者以西方發達國家的交通為參照,著眼於未來交通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預瞻性角度)等。角度選擇是個深層次問題,它受到媒介定位、記者認識、讀者關注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

這個公式,還需要綜合起來理解。應該說,重要時段、題材范圍、角度選擇是緊密聯系在一起,並相互作用的。「有什麼樣的題材,就會有什麼樣的角度,這是事實決定方向的問題,同時也說明對時段、題材的選擇是否正確、深入,都會直接影響角度切入的准確乃至傳播價值。反之,對方向(角度)、大小的切入是否恰倒好處,同時也會反過來影響對時段、題材的選擇與開拓。總之,越是准確切入,就越會縮短發現新聞的路徑,從而更深入地挖掘到新的題材甚至是被湮沒的題材。」 [3]

三、選題策劃與媒介機制

西方傳播學者休梅克、瑞斯曾提出5種影響媒介內容的因素:1、來自媒介工作者個人的影響;2、來自媒介日常工作慣例的影響;3、媒介組織方式對內容的影響;4、來自媒介機構之外的組織對媒介內容的影響;5、意識形態的影響。他們認為,在這5種影響因素中,媒介從業人員是最微觀層次的影響因素,意識形態是宏觀層次的影響因素,而由媒介組織方式和日常工作慣例等構成的媒介機制則是「中觀層次」的影響因素。他們組成了休梅克和瑞斯所謂的「影響因素的等級結構」。[4](p264.)

深度報道作為構成媒介內容的一個重要部分,不僅直接受制於這些因素,而且其運作規則還隱含了這種「影響因素的等級結構」。以選題策劃為例,屬於中觀層次的媒介機制就對深度報道這種結構化新聞操作方式影響深遠,這主要反映在,選題策劃不僅有意識形態的觀念因素、記者的認識因素在起作用,還有媒介機制(如工作慣例、組織方式和資源配置等)體現其中。因此,選題策劃從來不是個體性的主觀臆想和人為設計,而是一種包括著采訪、寫作、編輯、出版、播出等一系列過程,是一種需要協調、整合的系統工程。

我們知道,在媒介的實際運作中,選題策劃是一個「謀篇布局」的大文章。特別是重大報道和突發事件的報道,離不開靈活而高效的媒介機制運作,這就成了「組織策劃」問題。一般來說,由於對重大事件或突發事件報道,往往可以衡量一家媒體的實力和水準,所以任何媒介都會十分重視,通常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並且建立起快速反應和創意策劃機制。以新華社為例,其國際報道的組織策劃由三個層次完成:第一層次,一般日常報道的組織策劃由編輯室承擔;第二層次,重大報道和突發事件報道由部領導和發稿中心負責;第三層次,特別重大的或者政策把關難度較大的報道由新華社總編輯室直接確定報道方針,有的還要請示中央。對於重大、突發性事件報道,宏觀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可預見的,另一類是純粹突發不可預見的。第一類是多數,他們一般都提前研究,制定報道計劃,調集記者組成前方報道組,後方由一位部領導牽頭,部發稿中心具體組織有關編輯室落實,有些重要報道計劃要經過總編輯室審批。總體來看,經過研究、策劃組織、落實,可預見性重大事件的戰役性報道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二類不可預見的突發事件,新華社堅持24小時跟蹤國際動態,一旦有重大消息,一方面根據其他新聞來源組織報道,另一方面立即通知分社跟蹤采訪。[5]這三個層次的組織策劃機制,相應地會影響「選題」的形成和質量。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我們講選題策劃,主要適用於題材比較重大、具有二度開掘潛力、可連續跟蹤報道、規模大而持續時間較長的戰役性、組合性報道,以及新聞事件處於潛性狀態可促使其向顯性狀態轉化的題材等。並不是所有報道活動都需要耗時耗力地策劃,更不能把策劃濫用於所有報道。從本質上講,「新聞炒作」就是盜用策劃之名,將那些「瑣碎、細小、空泛」、新聞價值不大的題材以煽情、爆炒、渲染等方式作泛化處理,其結果是破壞新聞輿論的生態,也必然影響新聞的公信度。

10、經濟類的報紙,要對國內的經濟進行客觀的分析,評論。

市場經濟條件下,政治新聞很大程度上也是經濟新聞,政治家已經敏銳地感覺到,執政黨的聲譽、威望,以及社會的穩定,取決於公眾對經濟的直接和間接體驗,取決於他們對政府管理經濟事務的直接和間接體驗。與此同時,公眾也越來越多地感覺到社會生活和新聞工作的「經濟化」趨勢。經濟已經作為一個重要的公共領域或公共問題,影響著並越來越多地支配著傳統的政治、文化等領域。經濟新聞的急遽增多,大眾媒介對經濟方面的問題越來越關注,則是經濟化在新聞工作中的明顯徵兆。世界上權威的經濟類日報《華爾街日報》在最近的幾年躍升為美國發行量最高的報紙之一;我國經濟新聞類傳媒的種數和發行量的增長,以及同行之間競爭的激烈等等都在說明,當前世界新聞的流通中,占最大比重的是經濟新聞。 但是,什麼是經濟?它既不是某個單獨的實體,也不是能夠抓得住的具體東西,它難以被清晰而准確地加以描述,進展過程也不容易測定。每個人能夠直接體驗的「經濟」是很有限的和微觀的;公眾對大范圍內的「經濟」,很大程度是通過大眾媒介來「感覺」的。在這個意義上,每個人身外的「經濟」是由新聞工作者構築,是在報刊、廣播電視節目、網際網路中出現的。 在這種情況下,記者的報道會影響他所報道的經濟;在特定時間內被傳媒界定為經濟新聞的重要事實,如果涉及公眾的利益,那麼記者及他們在討論中的評價(包括訪問各類專家),一般情況下也會對公眾產生強烈的影響。經濟新聞對公眾的影響實際上會超出「反映真實的經濟狀況」這一層次。在傳播的積累中,大眾傳媒已經成為每個人或其家庭經濟生活經驗以外的「大經濟」的認識來源。 一、改變過時的對外經濟報道思維 一個國家的傳媒關於經濟的報道,對於外部世界來說,絕對是這個國家最主要的信息。這個國家的經濟在國際市場上的運轉,相當程度上依賴於傳媒到位的全面報道、准確的預告和理性而冷靜的分析。如果我國的對外經濟報道,還是報告大好形勢,還是片面敘述自己的立場,還是把一切不利於我方經濟發展的外方的政策和國際經濟訴訟或制裁概括為「挑釁」,那麼我國經濟將遭遇由於傳媒報道不能適應新形勢而帶來的損害。因而,我國對外經濟新聞首先要養成客觀、公正報道的職業意識,摒棄過去「新聞,舊聞,無聞」的思維方式,在我國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承擔及時公開經濟政策信息、公開重要經濟信息的職責,這也是在貫徹世貿組織「各國政策透明」的原則,樹立我國傳媒在國際傳播中的公信力。 我們要習慣世貿的國際交往原則,而不是單純以是否涉及我方作為選擇新聞事實的標准。現在我們過多的關注涉及我國利益的經濟事件,加大報道分量,忽略沒有(其實這種「沒有」是暫時的,當今世界上的任何重大經濟事件都會波及到我國)涉及我國的重大事件。這樣,由於報道欠全面,對我方企業會造成誤導,以為全世界都在關注自己,而外方則會對我方的報道不以為然。減少「夜郎」眼光,放眼全球,我們的對外經濟報道需要這樣的視角轉變。 經濟報道的非客觀,其實歸根到底對我們自己不利。例如人家對我國某一商品進行反傾銷,我們就當作「負面」新聞看待。其實,世貿條款中關於這方面的「不利條款」是為了遏制壓價競爭,促進行業自律。我們也有同樣的權利反人家的傾銷。這個原則給了中國企業另一種可能性:證明自己在製造、生產和銷售產品方面如何具備市場經濟條件,沒有拿國家補貼,沒有惡性競爭,沒做假賬。如果這些可以被證明,我們就贏得了使用國內價格或成本的合法性。三年來我們在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但報道不多。 當然,我們的對外經濟新聞在總體上仍然要有立場,但是這種立場不是說套話,更不能主觀,而是以事實說明我國如何在認真貫徹經濟原則。例如:加入世貿以後的國內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如何擁有了平等競爭的機會。我國不少地方建設「陽光政府」,不也是貫徹世貿原則嗎?但是,這類報道也不多見。我們的報道只看重吸納了多少資金,忽略更重要的環境因素。即使這類多少帶有宣傳色彩的報道,同樣要實事求是,存在的問題不應迴避。我們過去只想到如何應對國際輿論,現在應該改變觀念,而要學會充分藉助國際輿論,造成一定的壓力,促使我方企業遵循國際規則。 英國媒介經濟學家加文談到,「在記者能夠直接或間接影響對經濟的看法的地方,他們更加成為幾乎是經濟的一部分,並且更加成為廣泛的政治游戲中重要的、間接的游戲者。他們不只是觀察員和記者,他們能夠影響他們試圖報道的經濟」。正由於如此,我國的對外經濟新聞報道,社會責任也異常重大。 二、國內經濟新聞報道要成為我國經濟的良性推動力 就國內經濟新聞報道而言,現在主要的問題是缺少從WTO成員國角度,站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高度報道國內經濟新聞。體制上,我們的一些報紙的經濟新聞版,還以機關報的模式組稿;有的經濟類傳媒,以辦綜合性傳媒的模式主辦專業傳媒;有些經濟類報紙忽視借鑒經濟類傳媒的經驗,相當程度上是在炒作經濟新聞,情緒化成份較高。 現在衡量我國一家經濟傳媒成熟的標志,要看其兩方面。第一,它是一種對我國市場經濟的良性推動力量。它能夠強化對市場的研究,關注的問題與我國經濟的「問題單子」對位,甚至與國際經濟的「問題單子」對位;它能夠正確的引進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它能夠及時發出我國經濟發展瓶頸問題的預警。第二,它在我國經濟傳媒中是一種健康的精神力量,基本獨立於利益集團之外,是經濟新聞的敏銳的觀察者、仗義的執言者和理性分析的推動者。 然而,現在我國的不少經濟類報刊受到廣告客戶的利益牽制,很難成為經濟新聞報道中的仗義執言者和理性的力量。強調經濟新聞擺脫廣告客戶的影響和理性化,是當前整體上改善經濟新聞報道的兩個要點。達到前者的狀態,需要傳媒自身在經濟上能夠自立,具備一定的自主權;達到後者的狀態,需要從業人員的知識和業務經驗的積淀。 我國的經濟傳媒要以WTO的原則報道面向國內公眾的經濟新聞,減少狹隘性。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金融方面的變化動一牽萬,發達國家的傳媒對這類新聞極為重視。一旦發生或即將發生重大的金融變動,通常在報紙要聞版頭條或電視新聞節目的頭條予以報道,接續的動態分析鋪天蓋地,時效性極強,各種媒介反應均很迅速,特別是通訊社新聞稿和在線網路新聞,其動作之快是以「秒」來計算的。反觀近年世界上幾次重大的金融事件報道,當時我國的媒介反應遲鈍,沒有及時給予充分的報道,只有不多的間斷報道,報道重心仍在國內其他事情上。這不利於加強國民的金融意識與經濟意識。國外關於金融的報道,包括一些發展中國家,已經將信息綜合化了,不再只以與本國關系大小作為稿件取捨的標准,而是從全球經濟角度報道金融,不單純就眼下事情講眼下問題。金融領域的新聞已不是單純的市場行情及相關信息,各種影響金融的因素,包括宏觀經濟形勢和世界各主要企業的經營情況、各國政府的金融政策和年度報告、世界各國經濟狀況和各國貨幣情況等等,一報在手,或看過十幾分鍾電視新聞,全世界各地的市場基本走勢,大體可以知曉。我國的經濟傳媒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恐怕還是免談走向世界為好。 三、我國經濟類傳媒的知識結構需要及時更新 大眾傳媒上的新聞是面向大眾的,可是我們的經濟新聞,特別是金融新聞,版面呆板,術語連篇,只有專業人士和特別需要這類信息的受眾才會接觸,難有其他的接受者。國外的金融新聞稿件,大多是通俗易懂的,即使是高級報紙上的評論。看來,學習經濟新聞的寫作,仍然是新加入這個行業的人員培訓的要點。 在一個社會中,經濟是一個系統化的整體,由變動著的一系列相互關聯的進程、狀態和指標構成。變動產生新聞,於是有了許多話題。與其他新聞不同,經濟新聞很少是有關人物的、切實可接觸的事件的報道,而是有關數字和一些抽象的決策、趨向、預測等等。經常使用數字,這就給報道者一種要求受眾能夠理解的壓力;另外它們通常不能給受眾以具體事實的立體描寫性感受(這是文字報道的弱點),或者帶來視覺沖擊(這是圖像報道的優勢)。人們無法實在地看到利息率下降、股市上升、國民經濟狀況,只能通過圖表、曲線、比喻、舉例說明等等方式來報道或體會。 另外,還要意識到各種經濟新聞之間存在的密切而無形的聯系。當下發生著的一切問題,都有可能與正在報道的經濟新聞相關;還有一些因素是長期的、歷史的。只報告一個給定的變化事實,是難以讓受眾理解的,必須要將相關的因素反映進去。這種情況通常是以經濟體系中的一個單一變數為基礎,從而解釋這一變數,並將其外延涵蓋到可能受其影響的其他變數和進程上。這樣,經濟新聞在判斷方面就帶有相當的冒險性,因為它要提供很多的變化關系,告訴受眾將發生什麼,由於什麼而發生,或可能出現什麼問題。所以,經濟新聞在沒有被經濟實踐證實之前,會有多種觀點、傾向和表現形式,相當多的新聞在事後會被發現是不準確的。經常失誤的記者或媒介,就會失去公眾的信任。若在經濟新聞領域要求「輿論一律」,也是相當危險的,容易潛伏社會突發動盪的種子。 在知識經濟的現時代,經濟新聞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涉及物質財富的生產和消費,另一類是象徵性資產(貨幣、股票、期貨等等)的流通、專業性的預測、風險評估等等。隨著市場的擴大和市場力量的增強,「經濟」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同象徵性的成份、交易打交道。經濟中的金融部門首當其沖,這一領域的電子網路已經成型巨大的全球顯示系統。一個微小的變動,甚至某些相關人士的口頭表示,一經披露就會影響市場行為,影響預測。經濟的象徵性趨勢,使得各種前景分析方面的報道,心理成份更加突出,通過報道給公眾留下的印象或感性認識,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因素,影響著經濟本身的正常運作和職能的發揮。這就如同瑞典傳播學研究者林德霍夫所說:「通訊的象徵性方面在經濟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知識經濟中的「知識」,包括四個方面:事實知識(know-what)、原理知識(know-why)、技能知識(know-how)、源頭知識(know-who)。現在的經濟新聞,特別是財經新聞,已經不能只停留在敘述事實方面了,需要更多地提供第二種知識,盡可能將只可意會的第三、第四種知識,在記者報道中轉化為可感知的信息。這些知識能夠提高投資效益,但是知識本身需要投資。投資促進知識,知識也促進投資,它們應當是一種良性循環關系。在這個關系中,經濟新聞本身既是一種知識形態,也是投資與知識之間的橋梁。要使公眾感受到通過媒介找尋知識的這種「投資」,是值得的和必要的。 世界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改變思維方式,習慣於從全球新聞發展角度、從世界交往角度選擇和分析經濟新聞,以世貿組織成員、主人的身份思考問題,我們的對外經濟新聞才會有大氣,有深度,有吸引力。

與微視角簡報成功出版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