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材內容與社會生活很密切。教學中自製視頻,將教材視頻化可行嗎?效果會怎樣?
當然可行,讓學生們更接近社會
2、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運用信息技術
《全國教育系統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 (二)切實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全面貫徹落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統籌規劃各學段法治教育的目標任務、主要內容和實施路徑,深入推進青少年法治教育系統化、規范化。在中小學開設道德與法治課,發揮法治教育的課堂主渠道作用。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將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蘊,尊崇公序良俗,牢固樹立規則意識、平等意識、誠信觀念和契約精神。積極探索法育的規律與特點,以憲法教育和權利義務教育為重點,將規則教育、習慣養成與法治實踐相結合,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科學安排教育內容、教育重點和方法途徑,堅持落細落小落實,更多採取實踐式、體驗式、參與式等方式,切實提高法治教育的質量和實效。堅持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注重發揮課外活動、社會實踐和網路文化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部門協調機制,充分利用整合各部門和社會的法治教育資源,建立政府部門、學校、社會和家庭協調配合開展法治教育的機制,形成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新格局。
3、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
一、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
首先,以學生為中心是思政課的本質要求。
再則,以學生為中心是發展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必然結論。
二、教學目標鎖定全面發展
要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必須走出單純灌輸知識的誤區,擺脫「講知識點、背知識點和考知識點」的單一模式;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
三、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
實現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積極探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見:高金華,《增強大學思政課實效性的三個根本要素》,《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14年第3期(5月20日出版)第149~152頁。
4、淺談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培養
一、從「思想品德」到「道德與法治」,課堂正在從「學科本位」轉向「素養培育」
1、將價值引領與實踐導行放在首要位置,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教育」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價值引領與實踐導行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最核心的理念,也是基於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的本質追求。正如顧潤生教授在活動總結時所說,法治教育的最大價值不在於法律知識的教育,而是價值觀的引領。難能可貴的是,此次參賽教師普遍都能夠寓價值引領和實踐導行於知識教學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價值認同、強烈的法治意識、科學的理性精神和積極的公共參與意識,實現德育教學目標的入耳、入腦、踐行。
2、注重「真實情境下的問題解決」,從「碎片式」情境教學轉向「主題情境探究」
活動、探究是新課改所倡導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也契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特點。而活動和探究離不開一定的情境、問題和案例的選擇和設置,這是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體驗感悟學習的載體。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學從最本質上講就是真實情境下的問題解決,強調讓學生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下,將所學知識遷移到新情境中去解決實際問題,這時知識才能轉變為素養。此次參賽課堂教學中,不僅情境案例式教學成為一種常態,而且不少教師試圖改變過去那種隨意、零碎、雜亂、無序的情境設計,通過「主題情境探究」這種以主題為中心、情境為載體、問題為橋梁、探究為途徑的集約式教學,將情境預設成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一個主題系列。通過一系列問題設計,將情境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在現象和本質的統一中探究,從而使教學的主題性、整體性、邏輯性更強,並實現情境由小到大、由遠到近、由國家社會到自身的有機連接。
5、淺談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中滲透德育教育
我國正值改革開放的「深水區」,正處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攻堅時期,在這種新形勢下,各類文化頻繁交流與碰撞,如果學生缺乏一定的政治信仰或堅定的理想信念,就非常容易陷入意識形態的漩渦,對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避免的傷害,為此在初中階段,國家設置了道德與法制課程,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前提下,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准則和科學的法制意識,本文就新形勢下在初中道德與法制課堂滲透德育教育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