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代的政区分配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政区的演变
一、战国秦汉时期的郡县制
郡县制形成于春秋战国。郡的普遍设置在春秋晚期,起初多设在边远荒凉之地,因而郡的面积较大,但地位比县要低。后来出现在郡设县的情况,于是郡的地位有所提高,由低县一等演变为高县一级,最终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组织。秦统一后,郡作为军事防备区的历史相应结束,而转变为中央和县之间的一级地方政府。郡守既是军事长官,也是行政长官,另设郡丞、郡尉协助管理行政和军事事务。郡县乡里的地方行政体制最终定型。
秦统一全国后,废除分封制,把郡县制确定下来,推行到全国各地。秦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增至四十余郡。郡是地方上最高的行政机构,其长官有郡守、郡尉和监御史等。郡守掌管全郡政务,郡尉掌管郡中军事,监御史负责监察工作。一郡之内辖若干县,设县令或县长,掌管全县政务。另设县尉掌管军事,设县丞协助县官并负责司法。一县之内分为若干乡,设三老掌管教化,啬夫管司法和征税,游徼管理治安。乡以下的基层组织是里,设里正和监门。郡县的长官亦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郡县制的推行对于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套统治机构,好象一张庞大的权力网,从中央到郡、县、乡、里以至什、伍,层层控制,整个权力集中到中央,再通过中央集中到皇帝,对提高行政效率和维护国家的统一有显著作用。
二、汉代州制的创立
西汉前期,郡国大量增加,中央感到不易统辖,便试图采取一套新的建制。汉武帝时,根据《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中有关“九州”的记载创立州制,在全国设立了冀、兖、青、扬、幽、并、荆、豫、徐、凉、益、朔方、交趾十三个州。另设司隶校尉部,管理畿辅及其附近地区。东汉时,省并朔方刺史部,改交州刺史部为交州,又为各刺史部设立固定的治所。当时十三州部共辖105个郡国。西晋时,州的建置又有增加。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全国有十九个州,辖173郡国。与西汉的情况相比,西晋时期的市、州有了显著增加。两汉时江南不过四州,南北比例为三比一;西晋时,江南增至九州,南北比例几乎达到二比一的地步。州的演变过程表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的矛盾。西汉初置州之际,便有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州置刺史,刺史可以监督郡太守,但它的职位比太守为低。东汉末改刺史为州牧,一跃而成为封疆大吏,遂失去了立州的本意,使州最终失去了它原来的重要作用,变成了和郡一样的机构。
三、唐代“道”的功能
唐初州郡较多,太宗时虽有并省,贞观十三年(639)就有州府358个,比隋时几乎增加了一倍。 这样多的郡府,若不加以区划,便很难有妥善管理。故贞观元年(627)在并省州郡后,因山川形便,将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又在十道的基础上,将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道,把江南道分为东道、西道和黔中道。另外,又在关内道里的京师周围划出京畿道,在东都洛阳的周围划出都畿道。
唐朝道的划分显示出南北地方的发展已经到了大体平衡的地步。因为贞观时的十道,秦岭和淮水南北正好各为五道。唐朝中期以后,方镇分立,其辖区也称为道。元和时全国有47节镇,也就是47道。但这时的道与唐初划分的道已经完全不同了。总的说来,唐代的道是监察区,不是行政区。
四、宋代的“路”
为了扭转地方权力过盛的不良影响,宋代推行了路的制度。宋代路的制度确定于太宗淳化五年(994),其后颇有变动。通常人们按照元丰(1078—1085)末年来区划,定为23路。各路统辖若干府、州、军监。府州为前代旧制,军为与军事有关的地方。监则设于坑冶、铸钱、牧马、产盐等地区。具体些说,在这23路中,共有京府4,次府10,州242,军37,监4。
宋朝各路的划分,显示出这一时期的地理情况和以前又有了不同。唐代十道南北各半。宋朝二十三路中长江、珠江流域居十五路。黄河流域只有八路。虽说是因为宋朝与唐朝的版图不同,但长江和珠江流域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五、元代“省”制的确立
行省制度创立于元朝。从有关资料来看,行省不是监察性质的区划,也不是纯粹的地方行政的派出机构。据《元史•地理志》载,元世祖平宋之后,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一,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其十行省为: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湖广、岭北、辽阳、北东。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统辖路和直隶府州。
明朝不设中书省,京师附近以直隶为名(南北两直隶)。在两直隶外,于元代各行省另派承宣布政使。因而所在的行省就被称为承宣布政使司。不过习惯上仍称“行省”。终明之世,两直隶及十三布政使司,分统之府140,州193,羁縻府19,州19,又有土官宣慰司11,宣抚司10,安抚司22,招讨司1,长官司119,蛮夷长官司5。
到了清代,仍沿明时旧制,虽继续设置承宣布政使司,但一般都以省或行省相称。清初废南直隶之名。康熙之初为十八省。其后至光绪九年设新疆省,十三年设台湾省,三十三年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甲午战后台湾沦陷,故终清之世,共有二十二省。
2、宋代行政区域域是如何划分的?
宋代的地方官制,初期基本上沿袭唐五代旧制。行政机构分州、县两级。宋太宗以后,又把全国分为若干路,路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最低一级,自秦汉以后,历州等于秦汉时的郡,隋唐以后改称为州。州的长官,隋唐皆设刺史。赵匡胤立宋初年,鉴于唐末五代之患,削州镇之权,“令文臣知州事”,其后,派二品以上的官员充任一州的长官;主要也是为了便于皇帝的直接控制。为了更有效地加强控制,又设通判与知州相互牵制、监督。《长编》卷4载,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始命刑部郎中贾玭等通判湖南诸州”,当时因为湖南刚刚平定,多留用后周时的旧官员,于是宋太祖才命刑部郎中贾玭等通判湖南诸州,意在控制这批留用官员。后来发展成为牵制、监视州府长官的一种定制。《宋会要辑稿·宋代以府、州、军、监并称。大体说,凡政治、经济、军事三者兼重的地方设府,有驻重兵的军事地区设军,工业区如煮盐、冶铁等重要地区设监。府的地位比州略高一些,因此,稍大的州,则多升为府,升府的州,一部分是沿袭唐五代旧名,一部分是因为皇帝未即位时所封或曾是任官之地。派往知府者一般都是比较重要的官员。军在唐代是一种军区,只管兵戎,五代以后,逐渐与行政区没有多大差别,至宋代则成为兵、民、军、政合一的行政区域。凡是唐代节镇所在仍保留其军号,也有加给新改的军号,这种称为节度州。但另有一种称军的地方,不是节度州,而是由县升的,或领数县,或并不领县。这种军往往仅比县略高一级。设军的地方,一般是在边境,也有是在关隘要地。宋太宗时期,军的建置最多,总共有34个,其中在河北、陕西与契丹、西夏接壤的边境所建置的就有15个。在边境地区设军,是为了适应制御外敌的需要,而在内地的关隘口设军,则主要是为了易于弹压兵民的叛乱。例如彭州灌口镇(今四川彭县),乾德四年(公元966年)置永安军,后一度废为县,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改称永康军,据《长编》卷274载,其批文称“永康军正控两山六州军隘口,昨据张商英奏请废为导江县。若非军官,实不足弹压,可令复旧。”五代的军,治所与县治同处一所,而隶属于州;宋代因削藩镇兵权,取消支郡制度,于是军便得与州府并列。至于监,实际上与县差不多,但因其直属京师,不为州县所辖,因而也同列于州。监亦有领县者。府、军、监的设官,大体与州相似,《神宗正史职官志》说:“知州事,通判州事各1人,府、军、监事如州,视地望重轻,以资级应选省充。”为了统治的便利,宋代还把全国分为若干路。今据《宋史·地理志》所载,并依《太平环宇记》、《元丰九域志》校补,制成“宋代行政区域表”。路的建置是依据元丰时设置的23路,加上徽宗崇宁时重设的京畿路,共24路。宋代的地方行政单位名称是非常复杂的,路之下有府、州;府、州之外又有军、监。府也有与节度军号同的,也有不同的,节度州有不改府的,升府之后也有不立节度军号的。路的划分,起初并非作为行政区域而设置的,因此,路一级的官僚机构,便不成体制,设官无定式,无定员,甚至连驻地、辖境、名称都随时变动。大体上说,路的官僚机构,主要有四个监司,称为帅、漕、宪、仓。这些官员均由皇帝委派。帅也称为安抚使,是一路高级军政长官,照例由文臣充任,但往往带都总管衔,统辖军队,掌管兵民、军事、兵工工程诸事。南宋的安抚使改为帅司,兼管民政。漕是转运使,其本职是经管一路财赋,保障上供及地方经费的足额。为了履行其本职,就有必要巡察辖境,稽考簿籍,举劾官吏。久而久之,转运使便成为事实上的大行政区(路)的监司官。不过,转运使的品秩不很高,而地方长官如知府、知州,还可能是前任的执政官,品位在转运使之上。在职权上转运使较为广泛,而在体制上却不能完全以下属对待府州。这与汉代的州刺史与郡守的关系略同。南宋改为漕司。与转运使平行的又有提点刑狱公事及提举常平司两种,前者管司法,称为宪;后者管赈荒救济事宜,称为仓。此外,又在安抚司中设走马承受1员,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不经安抚使之手,事实上与唐代的监军相似。所以每路有四个系统的长官,职权互相不同,而又不能认真负责。对于地方官僚体制,《宋会要辑稿·职官》42有较明确的记述: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十一月,真宗诏论监司失察罪时说:分天下为郡县,总郡县为一道,而又总诸道于朝廷。委郡县于守令,总守令于监司,而又察监司于近臣,此我朝内外之纪纲也。故欲择守令,必责之转运,必责之近臣。既严连坐之罪,又定举官之赏,而失察者又有罪,赏罚行,纪纲正矣。监司是统领州县守令的长官,《哲宗正史职官志》的记载说:诸州府置知州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领郡转运使有权管一路之政,但因宋代州府长官常是二品以上的朝官带本官充任,因而有时转运使的官位低于州府长官,这就给转运使在行使职权上造成困难。因此,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规定,凡是大两省官以上充任转运使的,州府公文必由转运使、副使申转;若是观察使以上知州府的,州府公文不必经由转运使。于是路与州府长官的关系就以品秩高低来决定,这样的地方机构,自然会出宋代地方驻军指挥则有都总管、副总管、都钤辖、副钤辖、都监、副都监三级,或守臣兼充,或武臣充副职。至于沿边地区则置都巡检、巡检。南渡以后,多采用临时措置,各军将领分别给以统制,同统制、副统制、统领、同统领、副统领等名号、其下则有正将,副将、准备将等名,这些都是偏禆之职。宋代的州、县衙门中,除了中央所委派的官员外,还有很大数量的吏。在州一级政府里,有孔目官、勾押官、开拆官、在县以下,还有乡和里。乡、里虽然没有正式的政权机关,但是宋代统治者依靠乡间地主,统治和控制广大农民。据《文献通考·职役考》记载,北宋政权建立以后,就差派乡村的地主当里正、户长和耆长。里正、户长负责“课督赋税”。耆长则专司“逐捕盗贼”。总之,这些乡村最基层的小吏,其职责有二:一是榨取钱物,二是弹压农民。宋代的地方官制,有异于前代的,大体有四个方面:第一、府州设通判。其用意在于对地方官吏的监督。通判实际上是皇帝安插在府州官僚机构中的耳目,以牵制这级官吏的一切行动。第二,地方官由文人充任。自宋太祖开始,即以“文人知州事”。太宗初年,与辽冲突很厉害;但西北边陲的官员仍由文人担任,这主要是怕武人专军事之权,容易独霸一方,反叛朝廷。第三,宋代的地方官任期三年;三年任满即走,即所谓“三年一易”。严格地说,宋代没有真正的地方官。地方官多为临时差遣,当了三年就得离开任地,又不准本地人在本地当官。所以没有一个官吏能够真正熟悉地方的情况。第四,恢复县尉。县尉是管军事的。五代时,各县军事由节度使派一个镇将专管,宋代改为县尉,其权力与镇将相差甚远,只管地方治安之类和诉讼等事。以上事实说明,宋代皇帝不但控制了任命地方官员的权力,而且将各府、州、县的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军事权全部集中到中央,使得中央集权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了。这样,自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趋势便被消灭了。但是,宋代这种削弱地方权力,并不是削弱地方镇压人民反抗的力量,而是把镇压人民的权力分离出来,由专人分管。并依县之大小,分别派遣武装弓手,专司镇压。按当时规定:县一万户以上者,派武装弓手50名,七千户以上者40名,五千户以上者30名,三千户以上者25名,二千户者20名,一千户者15名,不满一千户者10名。这类事情由县尉专管,若“强盗”较多之处,武装弓手无法抵御的,要随即上报,由朝廷另派兵马镇压。总之,宋代有一整套以扩大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官僚机构,这套官僚机构在宋太宗时就已经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了,以后就越来越扩大。元丰改制时撤销了一些重叠的机构,表面上恢复了三省制度,但到北宋末年,蔡京执政,官员又大量增加,机构也庞杂起来了,南渡以后,沿旧不革,所以《宋史·职官志》说:“吏既滥冗,名目紊杂”。 答案来源 http://csq9292.blog.163.com/blog/static/32888709200932995613295/一路同行的博客
3、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宋代的路是直辖于中央一级行政区吗?
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
4、宋代的行政区划是那些单位,从大到小?
宋初承袭唐制,后改为路制。 路 下为府或州(府虽与州同级,但地位要略高于州),下再领县。宋后期增设军、监两类行政单位,视其辖区大小或归与府州同级,或归与县同级。
5、两浙的宋代行政区概念
北宋至道三年(997),置两浙路,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地方行政区,领州::苏、常、润、杭、湖、秀、越、明、台、婺、衢、睦、温、处,和江阴、顺安二军。 府州军 治所 属县 辖境 备注 杭州 今浙江杭州 钱塘县:望,倚。有盐监。仁和县:望,倚。初为钱江县,太平兴国四年(979)更名为仁和县。馀杭县:望。临安县:望。初为安国县,为衣锦军倚郭;太平兴国三年(978)更名为临安县,五年(980)来属杭州。富阳县:紧。於潜县:紧。新城县:上。初为新登县,太平兴国四年(979)更名为新城县。盐官县:上。昌化县:中。初为横山县,太平兴国四年(979)更名为昌化县。有紫溪盐场。昭德县:淳化五年(994)于新城县南新场置昭德县,来属杭州;熙宁五年(1072)省入新城县为南新镇。 今浙江杭州市 大都督府,余杭郡,宁海军节度。初为镇海军节度,太平兴国三年(978)归宋,淳化五年(994)更州格名为宁海军节度。 越州 今浙江绍兴越城区 会稽县:望,倚。山阴县:望,倚。嵊 县:望。初为剡县,宣和三年(1121)更名为嵊县。诸暨县:望。有龙泉银冶。馀姚县:望。上虞县:望。萧山县:紧。新昌县:紧。 今浙江绍兴市及杭州市萧山区、滨江区 大都督府,会稽郡,镇东军节度。 苏州 今江苏苏州 吴 县:望,倚。长洲县:望,倚。昆山县:望。常郭县:望。吴江县:紧。 今江苏苏州 平江府:望,吴郡,平江军节度。初为苏州、中吴军节度,太平兴国三年(978)更州格名为平江军节度,政和三年(1113)升为平江府。 润州 今江苏镇江润州区 丹徒县:紧,倚。有圌山寨。 丹阳县:紧。 金坛县:紧。 延陵县:熙宁五年(1072)省入丹阳县。 今江苏镇江、南京 望,丹阳郡,镇江军节度。初为润州、镇海军节度,开宝八年(975)更州格名为镇江军节度,政和三年(1113)升为镇江府。 湖州 今浙江湖州 乌程县:望,倚。归安县:望,倚。太平兴国七年(982)析乌程县置归安县,来属湖州。安吉县:望。长兴县:望。德清县:紧。武康县:上。初属杭州,太平兴国四年(979)来属湖州。 今浙江湖州 上,吴兴郡,昭庆军节度。初为宣德军节度,景佑元年(1034)更州格名为昭庆军节度。 婺州 今浙江金华婺城区 金华县:望,倚。义乌县:望。永康县:紧。武义县:上。浦江县:上。兰溪县:望。东阳县:望。 今浙江金华市 上,东阳郡,保宁军节度。初为武胜军节度,淳化元年(990)更州格名为保宁军节度。 明州 今浙江宁波市区 鄞 县:望,倚。奉化县:望。慈溪县:上。定海县:上。象山县:下。昌国县:下。熙宁六年(1073)析鄞县置昌国县,来属明州。有盐监。 今浙江宁波(除宁海县外),舟山市 望,奉化郡,奉国军节度。初为上州、望海军节度,建隆元年(960)更州格名为奉国军节度,大观元年(1107)升为望州。 常州 今江苏常州丹徒镇 晋陵县:望,倚。武进县:望,倚。宜兴县:望。初为义兴县,太平兴国元年(976)更名为宜兴县。无锡县:望。江阴县:望。初属江阴军为倚郭,淳化元年(990)来属常州,三年(992)复改属江阴县为倚郭,熙宁四年(1071)仍属常州。 今江苏常州、无锡 望,毗陵郡,军事。 温州 今浙江温州鹿城区 永嘉县:紧,倚。有永嘉盐场。平阳县:望。有天富盐场。瑞安县:紧。有双穗盐场。乐清县:上。 今浙江温州市 上,永嘉郡,应道军节度。初为静海军节度,太平兴国三年(978)降州格为军事州,政和七年(1117)升格为应道军节度。 台州 今浙江临海市 临海县:望,倚。黄岩县:望。有于浦、杜渎二盐场。宁海县:紧。天台县:上。初为台兴县,建隆元年(960)更名为天台县。仙居县:上。初为永安县,景德四年(1007)更名为仙居县。 今浙江台州及宁波市宁海县 上,临海郡,军事。 处州 今浙江丽水莲都区 丽水县:望,倚。剑川县:望。初为龙泉县,宣和三年(1121)更名为剑川县。有高亭银场。松阳县:上。初为白龙县,咸平二年(999)更名为松阳县。遂昌县:上。有永丰银场。缙云县:上。青田县:中。 今浙江丽水市 上,缙云郡,军事。 衢州 今浙江衢州市区 西安县:望,倚。江山县:紧。盈川县:上。初为龙丘县,宣和三年(1121)更名为盈川县。常山县:中。开化县:中。乾德四年(966)置常山县开化场,太平兴国六年(981)置开化县,来属衢州。 今浙江衢州市 上,信安郡,军事。 睦州 今浙江建德梅城镇 建德县:望,倚。淳化县,望。初为青溪县,宣和元年(1119)更名为淳化县。桐庐县:上。初属杭州,太平兴国三年(968)来属睦州。分水县:中。遂安县:中。寿昌县:中。神泉监:熙宁七年(1074)置神泉监,负责铸铜钱,后废。 今浙江建德市、淳安县和桐庐县 上,新定郡,遂安军节度。初为睦州、军事州,宣和元年(1119)升州格为建德军节度,三年(1121)更名为严州、遂安军节度。 秀州 今浙江嘉兴 嘉兴县:望,倚。华亭县:紧。海盐县:上。有盐监,有沙腰、芦沥二盐场。崇德县:中。 今浙江嘉兴 上,嘉禾郡,军事。政和七年(1117)定郡名为嘉禾郡。 江阴军 治江阴县 辖江阴县 淳化元年(990)省入常州,三年(992)复置江阴军,熙宁四年(1071)仍省入常州。 顺安军 治安国县 辖安国县 初为衣锦军,治安国县,辖安国县;太平兴国三年(978)更军名为顺安军,更县名为临安县,五年(980)省入杭州。 南宋建炎南渡后,分为两浙西路与两浙东路。
两浙路范围基本继承了唐代的两浙道(原浙江西道歙州此时已划属江南东路),大致包括今天的浙江省全境,江苏省的镇江,苏锡常地区和上海市(不含崇明岛)、福建省闽东地区。
南宋建炎南渡后,两浙路分为两浙西路与两浙东路。
6、求宋代当时的州名和现在是什么地方?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按山河形势在全国设十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唐开元21年,增为15道,置存抚、巡察、按院等使,后以采访处置使为常制,职掌与汉刺史同。
宋代改道为路,初为21路。至道二年定为15路: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广南东、广南西。真宗时增至18路,神宗时增至23路。崇宁(1102-1106)年间以后又地增至24路。其在关陇地区设有六路,即鹿延路、环庆路、熙河路、永兴路、泾原路、秦凤路,这是北王朝在西北设置的六个大行政区,既管军事,又管民政,实质是地方最高一级的军事行政单位。淮南路均为其中之一。治所仍在扬州。统扬、楚(即今淮安。唐宋大部分时期,今淮安称楚州)、濠、寿、光、黄、蕲、舒、庐和滁、海、泗、亳、宿、泰、通17州。
北宋一朝前后共设置了二十六个经略安抚使司(有的路称马步军都总管)
京东东路(兼知青州,今山东青州市),
京东西路(兼知郓州,今山东东平县),
京西北路(兼知许州,今河南许昌市),
京西南路(兼知邓州,今河南邓州市),
大名府路(兼知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市),
高阳关路(兼知瀛州,今河北河间市),
定州路(兼知定州,今河北定州市),
成德军路(兼知镇州,今河北正定县),
河东路(兼知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市),
永兴军路(兼知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市),
延路(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
泾原路(兼知渭州,今甘肃平凉市),
环庆路(兼知庆州,今甘肃庆阳市),
秦凤路(兼知秦州,今甘肃天水市),
熙河路(兼知熙州,今甘肃临洮市),
两浙路(兼知杭州,今浙江杭州市),
江南东路(兼知升州,今江苏南京市),
江南西路(兼知洪州,今江西南昌市),
淮南东路(兼知扬州,今江苏扬州市),
淮南西路(兼知庐州,今安徽合肥市),
福建路(兼知福州,今福建福州市),
荆湖北路(兼知荆南府,今湖北江陵市),
荆湖南路(兼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市),
成都府路(兼知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市),
广南东路(兼知广州,今广东广州市),
广南西路(兼知桂州,今广西桂林市)。
即依据23路的行政区划制:
京东路是今山东益都
京西路是在今襄阳
河北路是在今邯郸
河东路是在今金陵
江西路是在今南昌
淮南路是在今扬州
湖北路是在今江陵
湖南路是在今潭州
江南路是在今南京市
荆湖南是在今湖南长沙
荆湖北是在今湖北省大部及湖南省西北地区
两浙路是在今杭州
福建路是在今福州
西川路是在今四川成都
峡西路是在今陕西南郑县
广南东路是在今广州
广南西路是在今桂州
鹿延路是在今陕西延安一带
环庆路是在今甘肃省庆阳
熙河路是在今甘肃临洮市
永兴路是在今陕西西安市
泾原路是在今甘肃平凉市
秦凤路是在今甘肃省天水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7、宋朝分别有哪几个州?
齐、青、密、沂、登、莱、潍、淄,兖、徐、曹、郓、济、单、濮潞、晋、绛、泽、代、忻、汾、辽、宪、岚、石、隰、麟、府、丰等240个州。
宋代路下为府、为州。府虽与州同级,但地位要略高于州。当时,国都、陪都,皇帝诞生、居住和巡游过的地方,以及地位重要的州,都改置为府,情况与唐朝很相似。据《元丰九域志》记载:1085年(元丰八年)时,全国有府14、州240。
州一级的行政长官称为“知某州(军、监)事”同时州一级还设通判一职,以制约知州的权力。宋代行政区划最另类表现,是“路”的发明。路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监察区。至道三年,共分十五路,后析为十八路,又析为二十三路。
(7)宋代区域名扩展资料:
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是两级制,即府、州、军、监为一级,县为一级。宋朝的地方官均以中央官吏派出任“知XX事”,高级官吏则称“判XX事”。
以州为标准单位,多称“知X州军州事”。知州照例兼厢军正印职。除知州外,每州设“通判”一人,其地位类似隋朝通守。州一级发出文件,必须通判签署,才能生效。目的就是要牵掣一下知州的权力。
县一级的官吏,主要有知县、县丞、主簿和县尉。知县由中央派出的官吏担任,也是一种差遣。
8、宋代中国的行政区划有哪些
宋朝的地方政复府机构实行州(府制、军、监)、县二级制(见府、州、军、监)。宋朝一级行政区划改为「路」。997年(至道三年)始定为十五路,包括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西、广南东、广南西路。1001年(咸平四年)分西川路为益州、梓州二路,分峡西路为利州、夔州二路。 1020年(天禧四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西二路。1072年(熙宁五年)分京西路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分陕西为永兴军、秦凤二路。之后又将河北路分为东西二路,分京东为京东东、京东西二路。1106年(崇宁五年)又将开封府升为京畿路。
1122年(宣和四年)宋金盟约,约定灭辽后宋得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后只赎回燕京、涿、易、檀、顺、景、蓟七州,前议作罢。建炎南渡后,宋朝设立两浙东、两浙西、江南东、江南西、淮南东、淮南西、荆湖南、荆湖北、京西南、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广南东、广南西共十六路,1208年(嘉定元年)宋宁宗改为17路,把利州分为东、西两路。
9、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
宋朝的地方政府机构实行州(府、军、监)、县二级制(见府、州、军、监)。宋朝一级行政区划改为「路」。997年(至道三年)始定为十五路,包括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西、广南东、广南西路。1001年(咸平四年)分西川路为益州、梓州二路,分峡西路为利州、夔州二路。[1-2] 1020年(天禧四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西二路。1072年(熙宁五年)分京西路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分陕西为永兴军、秦凤二路。之后又将河北路分为东西二路,分京东为京东东、京东西二路。1106年(崇宁五年)又将开封府升为京畿路。
1122年(宣和四年)宋金盟约,约定灭辽后宋得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后只赎回燕京、涿、易、檀、顺、景、蓟七州,前议作罢。建炎南渡后,宋朝设立两浙东、两浙西、江南东、江南西、淮南东、淮南西、荆湖南、荆湖北、京西南、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广南东、广南西共十六路,1208年(嘉定元年)宋宁宗改为17路,把利州分为东、西两路。
宋朝的行政区划设置与地方政治制度可谓重内轻外,中央高度集权。虽然避免了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导致地方资源狭小,也致使终宋一代受制于敌国。
10、宋代县城有哪些
永兴军路:治长安(今陕西西安)。下辖的属陕西、甘肃地区的府、州、军有:
京兆府:治长安。
延安府:治肤施(今陕西延安)。
河中府:治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
商 州:治上洛(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
同 州:治冯翊(今陕西大荔县)。
华 州:治郑县(今陕西华县)。
耀 州:治华原(今陕西耀县)。
坊 州:治中部(今陕西黄陵)。
邠 州:治新平(今陕西郴县)。
宁 州:治定安(今甘肃宁县)。
庆 州:治安化(今甘肃庆阳)。
环 州:治通远(今甘肃环县)。
鄜 州:治洛交(今陕西富县)。
丹 州:治宜川(今陕西宜川)。
绥德军:治今陕西绥德。
保安军:治今陕西志丹。
定边军:治今陕西吴旗县铁边城。
秦凤路:治成纪(今甘肃天水)。下辖的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地区的府、州、军有:
秦 州:治成纪(今甘肃天水)。
凤 州:治梁泉(今甘肃西凤)。
凤翔府:治天兴(今陕西凤翔)。
泾 州:治保定(今甘肃泾川)。
陇 州:治(氵开)源(今陕西陇县)。
渭 州:治平凉(今甘肃平凉)。
原 州:治临泾(今甘肃镇原)。
西会州:治敷川(今甘肃靖远)。
巩 州:治陇西(今甘肃陇西)。
岷 州:治佑川(今甘肃岷县)。
成 州:治同谷(今甘肃成县)。
阶 州:治福津(今甘肃武都)。
洮 州:治今甘肃临潭。
熙 州:治狄道(今甘肃临洮)。
兰 州:治兰泉(今甘肃兰州)。
河 州:治今甘肃临夏。
湟 州:治今青海乐都县城河南。
廓 州:治今青海尖扎县北。
西宁州:治今青海西宁。
镇戎军:治今宁夏固原。
怀德军:治今宁夏海原。
顺德军:治今宁夏隆德。
积石军:治今青海贵德。
利州路: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下辖属于陕西、甘肃地区的府、州有:
兴元府:治南郑(今陕西汉中)。
洋 州:治兴道(今陕西洋阳)。
兴 州:治顺政(今陕西略阳)。
文 州:治曲水(今甘肃文县)。
汉州 [北宋]州治今四川广汉县。
永州 [北宋]今河南零陵县。
永济渠 [南宋]唐以清、琪二水为源,与沁水隔绝,宋后统称为御河。
宁江州 [北宋]州名,今吉林扶余县东南。
辽阳府 [辽]今辽宁辽阳市。
台州 [北宋]州治在今浙江临海县。
西充 [北宋]县名,今四川西充县。
西京 [北宋]陪都,今洛阳市。
吉州 [北宋]今西安吉安市。
戎州 [北宋]今四川宜宾市。
成都府 [北宋]今成都市。
吐蕃 [宋]今青藏高原。
会昌 [南宋]今江西会昌县。
延安府 [北宋]今延安市。
合州 [南宋]今四川合县。
华亭 [南宋]今上海凇江县,宋置市舶务。
华容 [南宋]今湖南华容县。
朱仙镇 [南宋]镇名,今河南开封市西南四十五里贾鲁河畔。
江宁府 [宋]今南京市。
江陵府 [北宋]今江陵县。
米脂宕 [北宋]初属西夏,后属宋,今陕西米脂县。
兴州 [北宋]今陕西略阳县。
兴元府 [北宋]今汉中县。
[南宋]利州路治所,今汉中县。
兴庆府 [西夏]西夏都城,今宁夏银川市。
兴国县 [南宋]今江西兴国县。
庆阳府 [金]今甘肃庆阳县。
讹答刺 [南宋]古城名,在今锡尔河中游。
阳武 [金]县名,今河南原阳县。
阶州 [南宋]今甘肃武都县东。
好水川(甜水河) [北宋]河名,今宁夏德隆县东。
扶风 [北宋]治槐里县,今山西兴平县东南。
辰州 [南宋]州治沅陵县。
苏州 [北宋]徽宗政和三年政平江府。
寿州 [北宋]州治寿县,今安徽寿县。
李固渡 [金]古津渡名,今河南延津县东北三十五里。
秀州 [北宋]州治今浙江嘉兴县。
利州 [北宋]州治锦谷县,今四川广源县。
应州 [辽]州治今山西应县。
应天府 [北宋]升宋州治,治宋城县,今河南商丘市南。
宋州 [北宋]后升应天府。
沂州 [北宋、金]治临沂县,山东临沂县。
沅水 [南宋]河名,今洞庭湖。
沅陵县 [南宋]今湖南沅陵县,为辰州治所。
忻州 [北宋]州治今山西忻县。
庐州 [北宋]治合肥县,今安徽合肥市。
沧州 [金]治清池县,今河北沧州市东南。
汴京 [金]都城,由燕京迁此,后称南京,今开封市。
沙州 [西夏]州治敦煌县,今甘肃敦煌县西。
陈桥驿 [北宋]驿站名,今河南开封市东北四十里陈桥镇。
陈家谷 [北宋]谷名,今山西朔县南。
灵山 [北宋]山名,今浙江龙游县南四十里。
即墨 [南宋]县名,今山东即墨县。
松滋 [南宋]县名,今湖北松滋县。
武州 [北宋]州名,今河北宜化县。
武陵 [南宋]县名,今湖北常德市。
杭州 [北宋]隋置,治钱唐县,唐改为钱塘县。
青州 [金]改益都府,治益都县。
青城 [北宋]县名,今四川省?县。
青神 [北宋]县名,今四川青神县。
青溪 [北宋]县名,今浙江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