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IDC知识 > 服务器入侵检测

服务器入侵检测

发布时间:2021-03-24 13:19:44

1、如何入侵一个服务器

什么学校,有这样好的比赛,,,
如果是我,先扫描下主机漏洞。弱口令,开启的端口服务什么的,这个可以用X-SCAN 或流光,当然其他很多也可以,个人习惯问题,。然后针对漏洞入侵。
也可以间接的从服务器的程序入手,加入是dvbbs,应该会有很多漏洞,现在不清楚了,。看什么版本,。,先检查注入漏洞。上传漏洞,后台密码暴力破解,等等。,不管那个漏洞。,知道后直接上传网马,先拿shell,然后提权,获取服务器管理权限。这样就可以直接从程序中的网马控制服务器的任何一个文件。更别说建立一个文档了,。具体看什么服务器,什么程序。,什么漏洞,,,,黑客手段是千变万化的。。。

2、什么是入侵检测?

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是对入侵行为的检测。它通过收集和分析网络行为、安全日志、审计数据、其它网络上可以获得的信息以及计算机系统中若干关键点的信息,检查网络或系统中是否存在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入侵检测作为一种积极主动地安全防护技术,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拦截和响应入侵。因此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入侵检测通过执行以下任务来实现: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系统构造和弱点的审计;识别反映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并向相关人士报警;异常行为模式的统计分析;评估重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并识别用户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 入侵检测是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它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分析这些信息,看看网络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袭击的迹象。
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是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授权或异常现象的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技术。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便是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技术的分类:
入侵检测系统所采用的技术可分为特征检测与异常检测两种。
1 .特征检测:
特征检测 (Signature-based detection) 又称 Misuse detection ,这一检测假设入侵者活动可以用一种模式来表示,系统的目标是检测主体活动是否符合这些模式。它可以将已有的入侵方法检查出来,但对新的入侵方法无能为力。其难点在于如何设计模式既能够表达“入侵”现象又不会将正常的活动包含进来。
2 .异常检测:
异常检测 (Anomaly detection) 的假设是入侵者活动异常于正常主体的活动。根据这一理念建立主体正常活动的“活动简档”,将当前主体的活动状况与“活动简档”相比较,当违反其统计规律时,认为该活动可能是“入侵”行为。异常检测的难题在于如何建立“活动简档”以及如何设计统计算法,从而不把正常的操作作为“入侵”或忽略真正的“入侵”行为。
入侵检测系统的工作步骤
对一个成功的入侵检测系统来讲,它不但可使系统管理员时刻了解网络系统(包括程序、文件和硬件设备等)的任何变更,还能给网络安全策略的制订提供指南。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它应该管理、配置简单,从而使非专业人员非常容易地获得网络安全。而且,入侵检测的规模还应根据网络威胁、系统构造和安全需求的改变而改变。入侵检测系统在发现入侵后,会及时作出响应,包括切断网络连接、记录事件和报警等。
信息收集
入侵检测的第一步是信息收集,内容包括系统、网络、数据及用户活动的状态和行为。而且,需要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不同关键点(不同网段和不同主机)收集信息,这除了尽可能扩大检测范围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从一个源来的信息有可能看不出疑点,但从几个源来的信息的不一致性却是可疑行为或入侵的最好标识。
当然,入侵检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收集信息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因此,很有必要只利用所知道的真正的和精确的软件来报告这些信息。因为黑客经常替换软件以搞混和移走这些信息,例如替换被程序调用的子程序、库和其它工具。黑客对系统的修改可能使系统功能失常并看起来跟正常的一样,而实际上不是。例如,unix系统的PS指令可以被替换为一个不显示侵入过程的指令,或者是编辑器被替换成一个读取不同于指定文件的文件(黑客隐藏了初试文件并用另一版本代替)。这需要保证用来检测网络系统的软件的完整性,特别是入侵检测系统软件本身应具有相当强的坚固性,防止被篡改而收集到错误的信息。
1.系统和网络日志文件

黑客经常在系统日志文件中留下他们的踪迹,因此,充分利用系统和网络日志文件信息是检测入侵的必要条件。日志中包含发生在系统和网络上的不寻常和不期望活动的证据,这些证据可以指出有人正在入侵或已成功入侵了系统。通过查看日志文件,能够发现成功的入侵或入侵企图,并很快地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程序。日志文件中记录了各种行为类型,每种类型又包含不同的信息,例如记录“用户活动”类型的日志,就包含登录、用户ID改变、用户对文件的访问、授权和认证信息等内容。很显然地,对用户活动来讲,不正常的或不期望的行为就是重复登录失败、登录到不期望的位置以及非授权的企图访问重要文件等等。
2.目录和文件中的不期望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文件系统包含很多软件和数据文件,包含重要信息的文件和私有数据文件经常是黑客修改或破坏的目标。目录和文件中的不期望的改变(包括修改、创建和删除),特别是那些正常情况下限制访问的,很可能就是一种入侵产生的指示和信号。黑客经常替换、修改和破坏他们获得访问权的系统上的文件,同时为了隐藏系统中他们的表现及活动痕迹,都会尽力去替换系统程序或修改系统日志文件。
3.程序执行中的不期望行为
网络系统上的程序执行一般包括操作系统、网络服务、用户起动的程序和特定目的的应用,例如数据库服务器。每个在系统上执行的程序由一到多个进程来实现。每个进程执行在具有不同权限的环境中,这种环境控制着进程可访问的系统资源、程序和数据文件等。一个进程的执行行为由它运行时执行的操作来表现,操作执行的方式不同,它利用的系统资源也就不同。操作包括计算、文件传输、设备和其它进程,以及与网络间其它进程的通讯。
一个进程出现了不期望的行为可能表明黑客正在入侵你的系统。黑客可能会将程序或服务的运行分解,从而导致它失败,或者是以非用户或管理员意图的方式操作。
4. 物理形式的入侵信息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未授权的对网络硬件连接;二是对物理资源的未授权访问。黑客会想方设法去突破网络的周边防卫,如果他们能够在物理上访问内部网,就能安装他们自己的设备和软件。依此,黑客就可以知道网上的由用户加上去的不安全(未授权)设备,然后利用这些设备访问网络。例如,用户在家里可能安装Modem以访问远程办公室,与此同时黑客正在利用自动工具来识别在公共电话线上的Modem,如果一拨号访问流量经过了这些自动工具,那么这一拨号访问就成为了威胁网络安全的后门。黑客就会利用这个后门来访问内部网,从而越过了内部网络原有的防护措施,然后捕获网络流量,进而攻击其它系统,并偷取敏感的私有信息等等。
信号分析

对上述四类收集到的有关系统、网络、数据及用户活动的状态和行为等信息,一般通过三种技术手段进行分析:模式匹配,统计分析和完整性分析。其中前两种方法用于实时的入侵检测,而完整性分析则用于事后分析。
1. 模式匹配
模式匹配就是将收集到的信息与已知的网络入侵和系统误用模式数据库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违背安全策略的行为。该过程可以很简单(如通过字符串匹配以寻找一个简单的条目或指令),也可以很复杂(如利用正规的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安全状态的变化)。一般来讲,一种进攻模式可以用一个过程(如执行一条指令)或一个输出(如获得权限)来表示。该方法的一大优点是只需收集相关的数据集合,显著减少系统负担,且技术已相当成熟。它与病毒防火墙采用的方法一样,检测准确率和效率都相当高。但是,该方法存在的弱点是需要不断的升级以对付不断出现的黑客攻击手法,不能检测到从未出现过的黑客攻击手段。
2.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方法首先给系统对象(如用户、文件、目录和设备等)创建一个统计描述,统计正常使用时的一些测量属性(如访问次数、操作失败次数和延时等)。测量属性的平均值将被用来与网络、系统的行为进行比较,任何观察值在正常值范围之外时,就认为有入侵发生。例如,统计分析可能标识一个不正常行为,因为它发现一个在晚八点至早六点不登录的帐户却在凌晨两点试图登录。其优点是可检测到未知的入侵和更为复杂的入侵,缺点是误报、漏报率高,且不适应用户正常行为的突然改变。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如基于专家系统的、基于模型推理的和基于神经网络的分析方法,目前正处于研究热点和迅速发展之中。
3.完整性分析

完整性分析主要关注某个文件或对象是否被更改,这经常包括文件和目录的内容及属性,它在发现被更改的、被特络伊化的应用程序方面特别有效。完整性分析利用强有力的加密机制,称为消息摘要函数(例如MD5),它能识别哪怕是微小的变化。其优点是不管模式匹配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能否发现入侵,只要是成功的攻击导致了文件或其它对象的任何改变,它都能够发现。缺点是一般以批处理方式实现,不用于实时响应。尽管如此,完整性检测方法还应该是网络安全产品的必要手段之一。例如,可以在每一天的某个特定时间内开启完整性分析模块,对网络系统进行全面地扫描检查。
入侵检测系统典型代表
入侵检测系统的典型代表是ISS公司(国际互联网安全系统公司)的RealSecure。它是计算机网络上自动实时的入侵检测和响应系统。它无妨碍地监控网络传输并自动检测和响应可疑的行为,在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截取和响应安全漏洞和内部误用,从而最大程度地为企业网络提供安全。
入侵检测功能
·监督并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
·检查系统配置和漏洞
·检查关键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识别代表已知攻击的活动模式
·对反常行为模式的统计分析
·对操作系统的校验管理,判断是否有破坏安全的用户活动。
·入侵检测系统和漏洞评估工具的优点在于:
·提高了信息安全体系其它部分的完整性
·提高了系统的监察能力
·跟踪用户从进入到退出的所有活动或影响
·识别并报告数据文件的改动
·发现系统配置的错误,必要时予以更正
·识别特定类型的攻击,并向相应人员报警,以作出防御反应
·可使系统管理人员最新的版本升级添加到程序中
·允许非专家人员从事系统安全工作
·为信息安全策略的创建提供指导
·必须修正对入侵检测系统和漏洞评估工具不切实际的期望:这些产品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它们无法弥补力量薄弱的识别和确认机制
·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无法执行对攻击的检查
·无法感知公司安全策略的内容
·不能弥补网络协议的漏洞
·不能弥补由于系统提供信息的质量或完整性的问题
·它们不能分析网络繁忙时所有事务
·它们不能总是对数据包级的攻击进行处理
·它们不能应付现代网络的硬件及特性
入侵检测作为一种积极主动地安全防护技术,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拦截和响应入侵。从网络安全立体纵深、多层次防御的角度出发,入侵检测理应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这从国外入侵检测产品市场的蓬勃发展就可以看出。在国内,随着上网的关键部门、关键业务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具有自主版权的入侵检测产品。但现状是入侵检测仅仅停留在研究和实验样品(缺乏升级和服务)阶段,或者是防火墙中集成较为初级的入侵检测模块。可见,入侵检测产品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技术途径来讲,我们认为,除了完善常规的、传统的技术(模式识别和完整性检测)外,应重点加强统计分析的相关技术研究

3、常用的入侵检测软件有哪些,举4个以上的例子,谢谢啦

1.Snort:这是一个几乎人人都喜爱的开源IDS,它采用灵活的基于规则的语言来描述通信,将签名、协议和不正常行为的检测方法结合起来。其更新速度极快,成为全球部署最为广泛的入侵检测技术,并成为防御技术的标准。通过协议分析、内容查找和各种各样的预处理程序,Snort可以检测成千上万的蠕虫、漏洞利用企图、端口扫描和各种可疑行为。在这里要注意,用户需要检查免费的BASE来分析Snort的警告。
2.OSSEC HIDS:这一个基于主机的开源入侵检测系统,它可以执行日志分析、完整性检查、Windows注册表监视、rootkit检测、实时警告以及动态的适时响应。除了其IDS的功能之外,它通常还可以被用作一个SEM/SIM解决方案。因为其强大的日志分析引擎,互联网供应商、大学和数据中心都乐意运行 OSSEC HIDS,以监视和分析其防火墙、IDS、Web服务器和身份验证日志3.Fragroute/Fragrouter:是一个能够逃避网络入侵检测的工具箱,这是一个自分段的路由程序,它能够截获、修改并重写发往一台特定主机的通信,可以实施多种攻击,如插入、逃避、拒绝服务攻击等。它拥有一套简单的规则集,可以对发往某一台特定主机的数据包延迟发送,或复制、丢弃、分段、重叠、打印、记录、源路由跟踪等。严格来讲,这个工具是用于协助测试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也可以协助测试防火墙,基本的TCP/IP堆栈行为。可不要滥用这个软件呵。
4.BASE:又称基本的分析和安全引擎,BASE是一个基于PHP的分析引擎,它可以搜索、处理由各种各样的IDS、防火墙、网络监视工具所生成的安全事件数据。其特性包括一个查询生成器并查找接口,这种接口能够发现不同匹配模式的警告,还包括一个数据包查看器/解码器,基于时间、签名、协议、IP地址的统计图表等。
5.Sguil:这是一款被称为网络安全专家监视网络活动的控制台工具,它可以用于网络安全分析。其主要部件是一个直观的GUI界面,可以从 Snort/barnyard提供实时的事件活动。还可借助于其它的部件,实现网络安全监视活动和IDS警告的事件驱动分析。

4、简述入侵检测的过程

1.信息收集入侵检测的第一步是信息收集,内容包括网络流量的内容、用户连接活动的状态和行为。

2.信号分析对上述收集到的信息,一般通过三种技术手段进行分析:模式匹配,统计分析和完整性分析。其中前两种方法用于实时的入侵检测,而完整性分析则用于事后分析。

具体的技术形式如下所述:

1).模式匹配

模式匹配就是将收集到的信息与已知的网络入侵和系统误用模式数据库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违背安全策略的行为。该过程可以很简单(如通过字符串匹配以寻找一个简单的条目或指令),也可以很复杂(如利用正规的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安全状态的变化)。一般来讲,一种进攻模式可以用一个过程(如执行一条指令)或一个输出(如获得权限)来表示。该方法的一大优点是只需收集相关的数据集合,显著减少系统负担,且技术已相当成熟。它与病毒防火墙采用的方法一样,检测准确率和效率都相当高。但是,该方法存在的弱点是需要不断的升级以对付不断出现的黑客攻击手法,不能检测到从未出现过的黑客攻击手段。

2).统计分析

分析方法首先给信息对象(如用户、连接、文件、目录和设备等)创建一个统计描述,统计正常使用时的一些测量属性(如访问次数、操作失败次数和延时等)。测量属性的平均值将被用来与网络、系统的行为进行比较,任何观察值在正常偏差之外时,就认为有入侵发生。例如,统计分析可能标识一个不正常行为,因为它发现一个在晚八点至早六点不登录的帐户却在凌晨两点试图登录。其优点是可检测到未知的入侵和更为复杂的入侵,缺点是误报、漏报率高,且不适应用户正常行为的突然改变。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如基于专家系统的、基于模型推理的和基于神经网络的分析方法,目前正处于研究热点和迅速发展之中。

3).完整性分析

完整性分析主要关注某个文件或对象是否被更改,包括文件和目录的内容及属性,它在发现被更改的、被特络伊化的应用程序方面特别有效。完整性分析利用强有力的加密机制,称为消息摘要函数(例如MD5),能识别及其微小的变化。其优点是不管模式匹配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能否发现入侵,只要是成功的攻击导致了文件或其它对象的任何改变,它都能够发现。缺点是一般以批处理方式实现,不用于实时响应。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HIDS)。

3.实时记录、报警或有限度反击

IDS根本的任务是要对入侵行为做出适当的反应,这些反应包括详细日志记录、实时报警和有限度的反击攻击源。

5、入侵防护系统(IPS)的原理?

IPS原理

防火墙是实施访问控制策略的系统,对流经的网络流量进行检查,拦截不符合安全策略的数据包。入侵检测技术(IDS)通过监视网络或系统资源,寻找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或攻击迹象,并发出报警。传统的防火墙旨在拒绝那些明显可疑的网络流量,但仍然允许某些流量通过,因此防火墙对于很多入侵攻击仍然无计可施。绝大多数 IDS 系统都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也就是说,在攻击实际发生之前,它们往往无法预先发出警报。而IPS则倾向于提供主动防护,其设计宗旨是预先对入侵活动和攻击性网络流量进行拦截,避免其造成损失,而不是简单地在恶意流量传送时或传送后才发出警报。IPS 是通过直接嵌入到网络流量中实现这一功能的,即通过一个网络端口接收来自外部系统的流量,经过检查确认其中不包含异常活动或可疑内容后,再通过另外一个端口将它传送到内部系统中。这样一来,有问题的数据包,以及所有来自同一数据流的后续数据包,都能在IPS设备中被清除掉。

IPS工作原理

IPS实现实时检查和阻止入侵的原理在于IPS拥有数目众多的过滤器,能够防止各种攻击。当新的攻击手段被发现之后,IPS就会创建一个新的过滤器。IPS数据包处理引擎是专业化定制的集成电路,可以深层检查数据包的内容。如果有攻击者利用Layer 2(介质访问控制)至Layer 7(应用)的漏洞发起攻击,IPS能够从数据流中检查出这些攻击并加以阻止。传统的防火墙只能对Layer 3或Layer 4进行检查,不能检测应用层的内容。防火墙的包过滤技术不会针对每一字节进行检查,因而也就无法发现攻击活动,而IPS可以做到逐一字节地检查数据包。所有流经IPS的数据包都被分类,分类的依据是数据包中的报头信息,如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端口号和应用域。每种过滤器负责分析相对应的数据包。通过检查的数据包可以继续前进,包含恶意内容的数据包就会被丢弃,被怀疑的数据包需要接受进一步的检查。

针对不同的攻击行为,IPS需要不同的过滤器。每种过滤器都设有相应的过滤规则,为了确保准确性,这些规则的定义非常广泛。在对传输内容进行分类时,过滤引擎还需要参照数据包的信息参数,并将其解析至一个有意义的域中进行上下文分析,以提高过滤准确性。

过滤器引擎集合了流水和大规模并行处理硬件,能够同时执行数千次的数据包过滤检查。并行过滤处理可以确保数据包能够不间断地快速通过系统,不会对速度造成影响。这种硬件加速技术对于IPS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传统的软件解决方案必须串行进行过滤检查,会导致系统性能大打折扣。

IPS的种类

* 基于主机的入侵防护(HIPS)

HIPS通过在主机/服务器上安装软件代理程序,防止网络攻击入侵操作系统以及应用程序。基于主机的入侵防护能够保护服务器的安全弱点不被不法分子所利用。Cisco公司的Okena、NAI公司的McAfee Entercept、冠群金辰的龙渊服务器核心防护都属于这类产品,因此它们在防范红色代码和Nimda的攻击中,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基于主机的入侵防护技术可以根据自定义的安全策略以及分析学习机制来阻断对服务器、主机发起的恶意入侵。HIPS可以阻断缓冲区溢出、改变登录口令、改写动态链接库以及其他试图从操作系统夺取控制权的入侵行为,整体提升主机的安全水平。

在技术上,HIPS采用独特的服务器保护途径,利用由包过滤、状态包检测和实时入侵检测组成分层防护体系。这种体系能够在提供合理吞吐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服务器的敏感内容,既可以以软件形式嵌入到应用程序对操作系统的调用当中,通过拦截针对操作系统的可疑调用,提供对主机的安全防护;也可以以更改操作系统内核程序的方式,提供比操作系统更加严谨的安全控制机制。

由于HIPS工作在受保护的主机/服务器上,它不但能够利用特征和行为规则检测,阻止诸如缓冲区溢出之类的已知攻击,还能够防范未知攻击,防止针对Web页面、应用和资源的未授权的任何非法访问。HIPS与具体的主机/服务器操作系统平台紧密相关,不同的平台需要不同的软件代理程序。

* 基于网络的入侵防护(NIPS)

NIPS通过检测流经的网络流量,提供对网络系统的安全保护。由于它采用在线连接方式,所以一旦辨识出入侵行为,NIPS就可以去除整个网络会话,而不仅仅是复位会话。同样由于实时在线,NIPS需要具备很高的性能,以免成为网络的瓶颈,因此NIPS通常被设计成类似于交换机的网络设备,提供线速吞吐速率以及多个网络端口。

NIPS必须基于特定的硬件平台,才能实现千兆级网络流量的深度数据包检测和阻断功能。这种特定的硬件平台通常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网络处理器(网络芯片),一类是专用的FPGA编程芯片,第三类是专用的ASIC芯片。

在技术上,NIPS吸取了目前NIDS所有的成熟技术,包括特征匹配、协议分析和异常检测。特征匹配是最广泛应用的技术,具有准确率高、速度快的特点。基于状态的特征匹配不但检测攻击行为的特征,还要检查当前网络的会话状态,避免受到欺骗攻击。

协议分析是一种较新的入侵检测技术,它充分利用网络协议的高度有序性,并结合高速数据包捕捉和协议分析,来快速检测某种攻击特征。协议分析正在逐渐进入成熟应用阶段。协议分析能够理解不同协议的工作原理,以此分析这些协议的数据包,来寻找可疑或不正常的访问行为。协议分析不仅仅基于协议标准(如RFC),还基于协议的具体实现,这是因为很多协议的实现偏离了协议标准。通过协议分析,IPS能够针对插入(Insertion)与规避(Evasion)攻击进行检测。异常检测的误报率比较高,NIPS不将其作为主要技术。

* 应用入侵防护(AIP)

NIPS产品有一个特例,即应用入侵防护(Application Intrusion Prevention,AIP),它把基于主机的入侵防护扩展成为位于应用服务器之前的网络设备。AIP被设计成一种高性能的设备,配置在应用数据的网络链路上,以确保用户遵守设定好的安全策略,保护服务器的安全。NIPS工作在网络上,直接对数据包进行检测和阻断,与具体的主机/服务器操作系统平台无关。

NIPS的实时检测与阻断功能很有可能出现在未来的交换机上。随着处理器性能的提高,每一层次的交换机都有可能集成入侵防护功能。

IPS技术特征

嵌入式运行:只有以嵌入模式运行的 IPS 设备才能够实现实时的安全防护,实时阻拦所有可疑的数据包,并对该数据流的剩余部分进行拦截。

深入分析和控制:IPS必须具有深入分析能力,以确定哪些恶意流量已经被拦截,根据攻击类型、策略等来确定哪些流量应该被拦截。

入侵特征库:高质量的入侵特征库是IPS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IPS还应该定期升级入侵特征库,并快速应用到所有传感器。

高效处理能力:IPS必须具有高效处理数据包的能力,对整个网络性能的影响保持在最低水平。

IPS面临的挑战

IPS 技术需要面对很多挑战,其中主要有三点:一是单点故障,二是性能瓶颈,三是误报和漏报。设计要求IPS必须以嵌入模式工作在网络中,而这就可能造成瓶颈问题或单点故障。如果IDS 出现故障,最坏的情况也就是造成某些攻击无法被检测到,而嵌入式的IPS设备出现问题,就会严重影响网络的正常运转。如果IPS出现故障而关闭,用户就会面对一个由IPS造成的拒绝服务问题,所有客户都将无法访问企业网络提供的应用。

即使 IPS 设备不出现故障,它仍然是一个潜在的网络瓶颈,不仅会增加滞后时间,而且会降低网络的效率,IPS必须与数千兆或者更大容量的网络流量保持同步,尤其是当加载了数量庞大的检测特征库时,设计不够完善的 IPS 嵌入设备无法支持这种响应速度。绝大多数高端 IPS 产品供应商都通过使用自定义硬件(FPGA、网络处理器和ASIC芯片)来提高IPS的运行效率。

误报率和漏报率也需要IPS认真面对。在繁忙的网络当中,如果以每秒需要处理十条警报信息来计算,IPS每小时至少需要处理 36,000 条警报,一天就是 864,000 条。一旦生成了警报,最基本的要求就是IPS能够对警报进行有效处理。如果入侵特征编写得不是十分完善,那么"误报"就有了可乘之机,导致合法流量也有可能被意外拦截。对于实时在线的IPS来说,一旦拦截了"攻击性"数据包,就会对来自可疑攻击者的所有数据流进行拦截。如果触发了误报警报的流量恰好是某个客户订单的一部分,其结果可想而知,这个客户整个会话就会被关闭,而且此后该客户所有重新连接到企业网络的合法访问都会被"尽职尽责"的IPS拦截。

IPS厂商采用各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是综合采用多种检测技术,二是采用专用硬件加速系统来提高IPS的运行效率。尽管如此,为了避免IPS重蹈IDS覆辙,厂商对IPS的态度还是十分谨慎的。例如,NAI提供的基于网络的入侵防护设备提供多种接入模式,其中包括旁路接入方式,在这种模式下运行的IPS实际上就是一台纯粹的IDS设备,NAI希望提供可选择的接入方式来帮助用户实现从旁路监听向实时阻止攻击的自然过渡。

IPS的不足并不会成为阻止人们使用IPS的理由,因为安全功能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入侵防护顺应了这一潮流。对于用户而言,在厂商提供技术支持的条件下,有选择地采用IPS,仍不失为一种应对攻击的理想选择。

6、基于Linux服务器的免费入侵检测系统都有哪些?

通常由LIDS Tripwire logcheck 这些软件包综合组成全方位的 IDS
http://www.lids.org/

7、什么叫做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1. 入侵者进入我们的系统主要有三种方式: 物理入侵 、系统入侵、远程入侵。

2. 入侵检测系统是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

3. 入侵检测系统由三个功能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感应器(Sensor)、分析器(Analyzer)和管理器(Manager)。

4. 入侵检测系统根据其监测的对象是主机还是网络分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和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5. 入侵检测系统根据工作方式分为在线检测系统和离线检测系统。

6. 通用入侵检测模型由主体、客体、审计记录、活动参数、异常记录、活动规则六部分组成。

二、选择题

1. IDS产品相关的等级主要有(BCD)等三个等级:

A: EAL0 B: EAL1 C: EAL2 D: EAL3

2. IDS处理过程分为(ABCD )等四个阶段。

A: 数据采集阶段 B: 数据处理及过滤阶段 C: 入侵分析及检测阶段 D: 报告以及响应阶段

3. 入侵检测系统的主要功能有(ABCD ):

A: 监测并分析系统和用户的活动

B: 核查系统配置和漏洞

C: 评估系统关键资源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D: 识别已知和未知的攻击行为

4. IDS产品性能指标有(ABCD ):

A: 每秒数据流量

B: 每秒抓包数

C: 每秒能监控的网络连接数

D: 每秒能够处理的事件数

5. 入侵检测产品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ABCD ):

A: 黑客的入侵手段多样化

B: 大量的误报和漏报

C: 恶意信息采用加密的方法传输

D: 客观的评估与测试信息的缺乏

三、判断题

1. 有了入侵检测系统以后,我们可以彻底获得网络的安全。(F )

2. 最早关于入侵检测的研究是James Anderson在1980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出的。( T )

3.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比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性能优秀一些。( F )

4. 现在市场上比较多的入侵检测产品是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T )

四、简答题

1. 什么是入侵检测系统?简述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

答: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IDS)是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事实上入侵检测系统就是“计算机和网络为防止网络小偷安装的警报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监控网络、系统的状态,来检测系统用户的越权行为和系统外部的入侵者对系统的攻击企图。

2. 比较一下入侵检测系统与防火墙的作用。

答:防火墙在网络安全中起到大门警卫的作用,对进出的数据依照预先设定的规则进行匹配,符合规则的就予以放行,起访问控制的作用,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关卡。IDS是并联在网络中,通过旁路监听的方式实时地监视网络中的流量,对网络的运行和性能无任何影响,同时判断其中是否含有攻击的企图,通过各种手段向管理员报警,不但可以发现从外部的攻击,也可以发现内部的恶意行为。所以说,IDS是网络安全的第二道关卡,是防火墙的必要补充。

3. 简述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的优缺点?

答:优点:①准确定位入侵②可以监视特定的系统活动③适用于被加密和交换的环境

④成本低

缺点:①它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系统的可靠性,要求系统本身具有基本的安全功能,才能提取入侵信息。②主机入侵检测系统除了检测自身的主机之外,根本不检测网络上的情况

4. 简述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优缺点?

答:优点:①拥有成本较低②实时检测和响应③收集更多的信息以检测未成功的攻击和不良企图④不依靠操作系统⑤可以检测基于主机的系统漏掉的攻击

缺点:①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只能检查它直接连接的网段的通信,不能检测在不同网段的网络包。②网络入侵检测系统通常采用特征检测的方法,只可以检测出普通的一些攻击,而对一些复杂的需要计算和分析的攻击检测难度会大一些。③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只能监控明文格式数据流,处理加密的会话过程比较困难。

5. 为什么要对入侵检测系统进行测试和评估?

答:①有助于更好地描述IDS的特征。②通过测试评估,可更好地认识理解IDS的处理方法、所需资源及环境;建立比较IDS的基准。对IDS的各项性能进行评估,确定IDS的性能级别及其对运行环境的影响。③利用测试和评估结果,可做出一些预测,推断IDS发展的趋势,估计风险,制定可实现的IDS质量目标(比如,可靠性、可用性、速度、精确度)、花费以及开发进度。④根据测试和评估结果,对IDS进行改善。

6. 简述IDS的发展趋势?

答:①分布式②智能化③防火墙联动功能以及全面的安全防御方案④标准化方向

8、简述入侵检测常用的四种方法

入侵检测系统所采用的技术可分为特征检测与异常检测两种。

1、特征检测

特征检测(Signature-based detection) 又称Misuse detection ,这一检测假设入侵者活动可以用一种模式来表示,系统的目标是检测主体活动是否符合这些模式。

它可以将已有的入侵方法检查出来,但对新的入侵方法无能为力。其难点在于如何设计模式既能够表达“入侵”现象又不会将正常的活动包含进来。

2、异常检测

异常检测(Anomaly detection) 的假设是入侵者活动异常于正常主体的活动。根据这一理念建立主体正常活动的“活动简档”,将当前主体的活动状况与“活动简档”相比较,当违反其统计规律时,认为该活动可能是“入侵”行为。

异常检测的难题在于如何建立“活动简档”以及如何设计统计算法,从而不把正常的操作作为“入侵”或忽略真正的“入侵”行为。

(8)服务器入侵检测扩展资料

入侵分类:

1、基于主机

一般主要使用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日志作为数据源,某些也会主动与主机系统进行交互以获得不存在于系统日志中的信息以检测入侵。

这种类型的检测系统不需要额外的硬件.对网络流量不敏感,效率高,能准确定位入侵并及时进行反应,但是占用主机资源,依赖于主机的可靠性,所能检测的攻击类型受限。不能检测网络攻击。

2、基于网络

通过被动地监听网络上传输的原始流量,对获取的网络数据进行处理,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再通过与已知攻击特征相匹配或与正常网络行为原型相比较来识别攻击事件。

此类检测系统不依赖操作系统作为检测资源,可应用于不同的操作系统平台;配置简单,不需要任何特殊的审计和登录机制;可检测协议攻击、特定环境的攻击等多种攻击。

但它只能监视经过本网段的活动,无法得到主机系统的实时状态,精确度较差。大部分入侵检测工具都是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3、分布式

这种入侵检测系统一般为分布式结构,由多个部件组成,在关键主机上采用主机入侵检测,在网络关键节点上采用网络入侵检测,同时分析来自主机系统的审计日志和来自网络的数据流,判断被保护系统是否受到攻击。

9、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分为哪几类?

分为两类:

1、信息来源一类:基于主机IDS和基于网络的IDS。

2、检测方法一类:异常入侵检测和误用入侵检测。

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IDS”)是一种对网络传输进行即时监视,在发现可疑传输时发出警报或者采取主动反应措施的网络安全设备。它与其他网络安全设备的不同之处便在于,IDS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

IDS最早出现在1980年4月。 1980年代中期,IDS逐渐发展成为入侵检测专家系统(IDES)。 1990年,IDS分化为基于网络的IDS和基于主机的IDS。后又出现分布式IDS。目前,IDS发展迅速,已有人宣称IDS可以完全取代防火墙。

(9)服务器入侵检测扩展资料:

对IDS的要求:

IDS应当挂接在所有所关注流量都必须流经的链路上。在这里,"所关注流量"指的是来自高危网络区域的访问流量和需要进行统计、监视的网络报文。在如今的网络拓扑中,已经很难找到以前的HUB式的共享介质冲突域的网络,绝大部分的网络区域都已经全面升级到交换式的网络结构。

因此,IDS在交换式网络中的位置一般选择在尽可能靠近攻击源或者尽可能靠近受保护资源的位置。这些位置通常是:服务器区域的交换机上;Internet接入路由器之后的第一台交换机上;重点保护网段的局域网交换机上。由于入侵检测系统的市场在近几年中飞速发展,许多公司投入到这一领域上来。

与服务器入侵检测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