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办公用品耗材的市场怎么做,具体细节有哪些
经过了2010年中国整体经济的复苏,2011年中国打印耗材市场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正在 展现新的特点。根据IDC报告《中国打印耗材市场2010-2015年预测与分析》,2010年中国打印耗材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96.2亿元人民币,喷 墨耗材出货量同比小幅增长3.0%,激光耗材市场继2009年的增长低迷之后,2010年同比增长为10.5%。
在稳定增长的打印机保有量和逐步恢复的整体经济带动下,IDC依然看好打印耗材市场的未来发展,IDC预计喷墨和激光耗材整体市场出货量将保持10.6%的五年复合增长率,2015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42.2亿元人民币。
IDC中国PC与外设产品市场研究部高级分析师霍原光认为,经过经济危机后,喷墨打印耗材市 场整体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原装耗材市场从过去的由主流品牌和少量小品牌组成,发展为目前的HP、Epson、Canon三足鼎立的格局;激光打印耗材市场 则呈现相对复杂的市场格局,原装耗材厂商和通用耗材厂商之间的竞争将随着政府采购的开放而愈加激烈。未来五年内中国打印耗材市场规模将保持增长态势,并展 现以下的特点:
喷墨市场照片打印渐成主流,连续供墨系统潜力巨大
喷墨打印机依旧保持其在文档打印上的应用,并伴随商用喷墨打印机的推广获得进一步发展。墨水 技术和输出速度及品质的提升拉动了照片输出应用的需求,家用和专业市场的划分也越来越细;由于照片打印大约比文本打印多耗20倍的墨水,是照片打印成本中 的最大支出,连续供墨系统以其低廉的打印成本在图文输出领域有较深厚的用户基础。兼容墨水质量的提高和连供稳定性的增强推动了连供系统的普及,也成为照片 打印市场有力的助推器。
激光打印耗材市场依托不断增长的保有量,2010-2015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7.5%
目前激光打印耗材(硒鼓,碳粉)成为为数不多的高增长IT产品,未来五年激光打印机(单功能和多功能一体机)市场保有量的年复合增长率以不低于10%的比例不断扩大,其巨大的规模累积效应拉动了激光打印耗材市场在未来五年保持17.5%的年复合增长率。
政府采购方式的改变为通用耗材厂商带来发展新机遇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通用耗材生产基地,其内销的规模也随着厂商的推广逐步扩大,并形 成了由几家龙头企业和数十家中等规模的通用耗材生产企业构成的稳固的市场格局。通用厂商整体实力的增强和通用耗材品质的提升,使得通用耗材市场更趋规范化 和规模化。尤为重要的是,在国家积极倡导的环保、绿色、节能等政策的影响下,政府采购的方式有了积极的转变,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将过去打印机及耗材 的总包制转化为分包制,耗材产品可以单独立项采购,为通用耗材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其后通用耗材在各级政府部门采购的中标情况已经显示出其对通用耗材市 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011年随着整体外设市场的稳定发展,打印耗材市场迎来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原装品牌 由于具有产品技术上的垄断性和产品更新的主动权,在耗材市场依然是强势主流;通用耗材在政府分包体系的推动下也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假冒耗材在原装耗 材厂商防伪技术的普及和联合执法的打击下,受到了有效遏制,促进了打印耗材市场的健康发展。
2、3D打印机的冬天来了吗
可能吧。
2015年上半年IDC对打印机市场的数据,二季度全球打印机出货量2410万台,同比减少5.9%,金额132亿美元,同比下降3.4%。喷墨打印机占58.7%的份额,激光打印机市场缩水10.4%,其中黑白激光打印机市场下降12.1%。
3、求一些打印机最基础的知识,详细点,谢谢,我是新手拜托了各位 谢谢
打印机自其出现以来一直都是计算机最重要的外部设备,不论从事何种行业,在每天的工作中大概都离不开打印设备,我们通过计算机进行各种文档处理后,往往最后一步就是用打印机进行输出。相对其它IT产品的发展历程来看,激光打印机的技术成熟得较快,虽然过去的几年以来,激光打印机在核心技术上没有特别明显的变革,但它仍然凭借速度快、使用成本低,打印负荷量大等优势占据着办公室中打印设备的主流地位。 随着彩色商务的概念不断深入人心、多功能一体机需求的快速增长,这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看到各大厂商都纷纷加大了对这两个产品领域的投入力度。相比之下,传统的黑白激光打印机市场好像略显沉寂,那么,在这个彩色激光打印机迅速普及的时候,对于黑白激光打印机特别是价格低廉的入门级黑白激光打印机你还需要吗? 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看一下彩色激光打印机的市场,虽然在近两年销售数量的增速十分迅猛(据IDC调查数据2004年彩色激光打印机的年增长速率达到110%),但毕竟用户基数少,市场的实际保有量并不是很大,彩色激光打印机其实还处于进一步发展的准备阶段。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彩色激光打印机高昂的耗材成本及应用需求仍然是它目前发展的瓶颈。在耗材成本上,四色碳粉、感光单元和定影器件等耗材的售价仍然很高,一套耗材的价格甚至超过或达到了主机的采购成本。 应用需求上,入门级彩色激光打印机4至5ppm的打印速度,对于有切实彩色商务需求的用户又实在难以忍受。而中国经济继续持续高速增长,中小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还在不断扩大,随着企业业务越来越专业化,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在选择打印机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产品的速度快、质量高以及负荷量大,并且实际拥有成本低。 消费者目前的这些需求正是黑白激光打印机的优势所在,而且凭借黑白激光打印机在市场的多年“耕耘”,这类产品已经有着自己固有的用户群和较为稳定的市场份额。所以,在将来的一段时期内,黑白激光打印机特别是小型黑白激光打印机依然可以拥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就当前市场上的小型黑白打印机来看,不乏物美价廉的产品,同样配置、性能的产品在价格上比去年同期便宜了20%左右。市场上丰富的打印机产品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的选择变得更加困难。有鉴于此,《个人电脑》杂志组织了此次小型激光打印机专题评测。我们收到来自9家厂商的共17款产品,其中有10款产品的市场零售价格均低于2000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黑白激光打印的技术已趋成熟,纵观本次专题所涉及的参测产品,厂商在价格、技术之外更加注重了产品人性化、易用性等方面的改善。并且技术的进步以及制造工艺的提高使激光打印机的体积变得更加小巧,这些变化在定位于中小企业的型号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们在此次测试中见到的很多小型黑白激光打印机其体积比典型的喷墨打印机大不了多少,用户完全没有必要担心本已显得局促的桌面空间是否能够容纳这些“伙伴”。 目前的小型黑白激光打印机在设计规格上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多数采用基于GDI打印方式以降低自身成本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配有2MB至8MB内存(仅采用GDI方式的机型内存一般不可扩充)、一般不支持内置网卡(部分型号的产品可以通过外接网络适配器以达到网络打印的功能)和双面打印功能、机身尺寸小重量轻(多数产品在5kg左右)、月打印负荷量一般都在8000至15000页左右,这些特性都足以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打印品质以满足用户的日常办公需要。一些机型还采用了长寿命硒鼓或鼓粉分离结构,有助于降低打印机的整体拥有成本。 从小型黑白激光打印机的初始购买成本来看,虽然不像彩色激光打印机那样在近年来有显著的下降,但整体价位还是下降了几百元不等。在我们本次评测中,最便宜的产品不用一千元就可以买到,小型黑白激光打印机的购买门槛已经相当低了。 而在调整价格的同时,产品的品质不但没有下降,而且各大厂商纷纷把原来应用于高端的技术,不断向下渗透,应用于最新的低端产品。因此我们现在不但可以用更低的价格来获得一款高性价比的产品,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还能为你节省不菲的后期使用成本。毕竟拥有一款能够真正满足你需求的打印机不仅意味着可以使你的工作更为高效,还能为你节省大量的开支。 如今的小型激光打印机该如何选购?它们的指标如何考察?下面我们将从打印需求、打印机规格、耗材等几方面综合阐述一下我们的采购建议。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激光打印机产品,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打印机确实是件令人十分伤神的事,它们的机型、品种之多显然并不亚于其它类型的IT产品。而且我们在选购产品时往往还会被销售人员“口若悬河”的介绍搞得“昏天黑地”,似乎他们介绍的每一款机器都具有全面、适用的功能特性。而一个成熟、理智的消费者应该具有自己的判断力,能够看懂宣传资料,了解宣传资料上各项规格所代表的真实含义。 在宣传彩页中打印机的规格不少,有一些对你的采购非常有帮助的信息,当然也有一些仅仅是一些宣传的手段并没有太大实用价值。而且大部分规格其实并不复杂,例如月负荷量就是每月适合的最大打印量,若超过该指标就会影响打印机的寿命。还有几项规格是打印机选购时必须关注的项目,但是又是经常容易被忽略,我们将选择其中比较值得注意的几项加以详细说明。
4、打印机耗材这行好干吗?
这还要看你在什么地方做了
耗材一直是最可以赚钱的东西
主要看你城市大小 市场大小
但是总的来说做这个亏本是不可能的
5、IDC有打印机排名吗怕?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估计,2017年中国打印设备的市场规模约为330亿。惠普在中国和全球市场多年占据首位,产品线覆盖低端和高端,也包括激光打印机和喷墨打印机。想要从激光打印市场抢夺份额的爱普生面临怎样的挑战,怎么看待中国市场?对此,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深石明宏先生接受了第一财经记者的采访。
6、惠普黑白激光打印机市场占有率如何啊?
作为全球打印和成像领域的领导品牌,HP连续多年占据着全球激光打印机市场占有率第一回的宝座答。
惠普在几乎所有的打印机领域都是第一,根据IDC提供的统计数据,硬件打印机的市场占有率是46%,喷墨打印机是47%,黑白激光打印机是53%,彩色激光打印机是48%等等。
其中,整体喷墨打印机市场占有率为33%,喷墨多功能一体机和大幅面打印机市场占有率是58%,黑白激光和彩色激光打印机分别是61%、60%,激光多功能一体机份额是17%。
7、【跪求】计算机行业调查报告
看了下面的文字,你就大概知道了:
1 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1.1 2001年及2002年上半年行业发展回顾
1.1.1 2001年国内计算机市场延续了平稳增长态势,但总体增长幅度开始回落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计算机市场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启动和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在1991年至1997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高达56.9%。1998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等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增长速度有所下降。
2001年,随着全球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美国的新经济神话走下神坛,美国经济增速减缓并陷入衰退,欧洲经济增长放缓,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全球经济蒙上了厚重的阴影。全球经济环境恶化导致IT产业与市场遭遇寒流ˉ全球PC销售量首次出现负增长;股票下跌、紧缩开支以及裁员风潮席卷世界各大IT企业。
虽然全球经济不景气,但是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已开始进入实施阶段,金融、电信、教育、政府、社保等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继续深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工程继续实施,这对计算机市场的持续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与西部大开发相关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设施建设也对IT市场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1年,良好的国内经济环境使中国计算机市场继续保持平稳的增长。中国计算机工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3400亿元,比上年增长21.4%;计算机市场实现销售额2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6.4%。2001年中国计算机市场延续了几年来的平稳增长态势,但总体增长幅度开始回落。整个硬件产品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软件和信息服务的增长幅度:台式PC增长缓慢,服务器增长相对稳定,笔记本电脑市场销量呈现了快速增长势头,网络及部分外设产品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2001年,在中国计算机市场总销售额中,硬件市场取得了13.5%的增长,软件和信息服务市场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分别比上年增长23.9%和25.5%;同时,软件与信息服务在计算机市场中的份额继续增加,由2000年的25.6%提高至2001年的27.4%。这进一步说明,在中国政府有关政策的鼓励和大力扶持下,软件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已成为拉动中国计算机市场持续增长的巨大动力。
1.1.2 2002年上半年中国计算机市场处于相对平缓的增长期
进入2002年,美国经济第一季在美国政府为了反恐战争的巨额财政和军事开支的刺激下,同时利率降至历史低位,出现了5.6%的高成长,正当人们认为美国经济已见底并将带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时,接连出现的美国公司财务丑闻导致美国股市大幅下挫和美元的下跌,投资人信心大受伤害,而美国经济的第二季数据之差表明美国经济的全面复苏远未来临,并很有可能陷入二次衰退之中。
美林公司对全球计算机市场的前景预测认为,2002年企业在技术方面的投资将仅增长4.6%,比2001年的增长率略高一点点。美林的研究小组认为,技术投资在近期不会有大幅度的增加。他们还指出,尽管大多数用户认为技术投资不会进一步地减少,但40%的接受调查的人士表示可能减少在技术方面的投资。 而中国整个国民经济在出口高速增长和国债项目带动的强劲内需增长下,GDP的增长在上半年达到了7.8%,另外,2002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的第一年,大量的外资开始涌向中国,特别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向中国大量地转移,导致利用外资和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方面增长相当迅速。
2002年上半年,中国计算机市场实现销售额1312.5亿元,比2001年同期增长15.8%,低于2001年17.9%的增长率。其中,硬件市场实现销售额955.6亿元,同比增长12.8%;而软件和信息服务市场分别实现23.5%和25.6%的增长,使得软件与信息服务市场的份额持续扩大,已分别由2001年的10.2%和15.0%上升到10.9%和16.3%,软件和信息服务市场的快速成长,成为IT产业关注的焦点,推动国内计算机市场结构的日趋软化以及IT企业的业务转型,也推动着国内IT产业结构的优化。由于上半年电信、金融等主要行业信息化建设采购力度增幅减缓,其它传统行业如教育、建筑、医疗等采购力度虽有较大增长,但其市场规模不大,对整体市场影响较小,因此,中国计算机市场处于相对平缓的增长期。
2001-2002年上半年中国计算机市场规模与增长 (单位∶亿元人民币)
产品 2001年上半年 2002年上半年 增长率
硬件 847.4 955.6 12.8%
软件 116 143.3 23.5%
信息服务 170 213.6 25.6%
总计 1133.4 1312.5 15.8%
1.1.3 2002年上半年中国计算机市场运行的特点
1)上半年在计算机硬件市场方面,PC产品总计销售410.8万台,实现销售额334.51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7.2%和11.3%。其中,笔记本电脑增长最快,销量增长达44.3%,在PC市场中的份额也由2001年上半年的7.2%迅速上升到8.9%,成为PC市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主要外设产品销量均比2001年同期有一定增长,其中磁盘存储系统增长率达33.3%;但各产品销售额的增长远远低于销量的增长,其中显示器的销售额甚至出现了下降。这表明,在目前国内计算机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下,硬件产品销量的增长一方面是市场需求增长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价格的持续下滑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推动硬件产品销售的必要条件。
2)2002年上半年,各种软件产品也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其中中间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平台软件的增 长,这使得中间软件和应用软件在软件市场中的份额持续增加。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在计算机产品应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市场应用需求的重心正在逐步由新系统的建设为主转向现有系统应用水平提高为主的变化过程。
3)在计算机服务领域,服务已经成为用户新的需求热点,也成为厂商业务拓展的重要方向。联想以5500万现金以及联想原有的IT咨询业务注入汉普国际咨询有限公司,“科技联想”迈开了向“服务联想”转变的步伐。用友、金蝶等软件公司,纷纷提出服务标准化和产业化策略等等;金融、保险、电信、制造、服务等领域的各类企业纷纷签约IT服务,许多IT企业纷纷转向IT服务行业,中关村数据、世纪互联等熟悉或陌生的IT公司,也纷纷逐鹿IT服务市场,表明信息服务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PC制造业,成为新世纪中国计算机厂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4)价格竞争仍然是厂商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尽管渠道和服务竞争日益引起厂商的重视,但随着计算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同时由于国内计算机制造处于整个行业产业链的低端,各厂商在产品的特性上的缺失,国内计算机市场基本上陷入了价格竞争的泥潭。这与上游厂商处理器芯片和内存的大幅降价有关,同时也反映出厂商和渠道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得不采用微薄利润的无奈。
5)行业与企业用户成为计算机市场的主要消费者。国家“十五”规划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以及金融、电信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化,不但带动了服务器、存储设备以及网络设备等产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同时也加大了管理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应用的市场需求,在保持国内计算机市场持续稳定增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6)家庭数字消费概念备受关注,随着台式PC、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计算机产品不断进入家庭用户,家庭消费市场也日益成为计算机企业关注的焦点,宽带技术的普及和网络服务内容的丰富更加快了家庭信息化的进程。包括数码相机、PDA在内的家庭数码产品逐步成为家庭信息消费的又一个热点。
1.2 2002年下半年展望
1.2.1 全球IT市场在今年四季度会有较大的反弹
从国际市场看,尽管全球经济复苏的形势依然不是很明朗,但是普遍认为全球IT市场在今年四季度会有较大的反弹,今年企业对计算机软件、硬件、服务的投资将略高于去年。
Forrester分析公司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今年北美的企业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将比去年高出2.3%。这也将是该地区的信息技术投资在经历一年多的负增长后首次出现增长。 预计投资增长的领域包括基础性的硬件产品,例如存储系统和服务器,以及与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相关的项目,与能够将信息由数据仓库中传递给决策者的系统相关的领域都会出现增长。
IDC发布的一份全球市场调查报告结果显示,由于今年第四季度用于IT领域的消费将出现激增,预计全球2002年信息技术领域的消费支出将超出2001年的水平。今年IT领域的消费增长将集中的体现在第四季度--传统的消费购物季节,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它们都将一年的购物计划定在了此间。去年第四季度的黄金购物季节遭受了“911恐怖袭击”事件影响,众多公司的购买热情一落千丈。IDC称,与2001年IT领域的消费低迷相比,2002年的IT消费将显得格外强劲。尽管2002年的IT领域消费将得到全面反弹,但并非计算机全部领域都将受益,IDC称,电脑硬件消费预计将比去年下降4%。
1.2.2国内市场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制造业保持20%增长,软件及信息服务约增长25.3%
在国内市场上,由于出口形势依然是谨慎乐观,全年GDP增长将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水平,完成年初制定的7%的增长目标应该没有问题。下半年我国经济继续稳定的增长,扩大内需的工作方针以及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高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重大装备国产化,以及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通信、交通、电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广播电视、教育等行业的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加快,这些都将为我国信息产业稳定增长奠定良好基础。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微型机生产为主体,在主机、外设、应用产品、网络产品、零配件与耗材等5大类硬件产品方面,具有大规模生产配套能力的工业体系,在某些计算机产品领域如显示器等已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生产基地,同时由于中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入WTO后由于政府市场准入承诺的履行而导致外国直接投资的急剧增加,全球IT业持续不景气和大规模裁员导致大量技术和管理人才成为“海归派”,为国内电子信息业走向国际化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但由于缺乏像‘千年虫’或是网络泡沫那样的强大的市场推动力,而短时期内国内厂商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不足,依然以内需为主,所以计算机和相关设备制造行业在下半年不会出现2000年那样的高速成长,有可能保持20%左右的增长率,高于去年的成长率。
下半年软件产业将继续高速增长,应用软件仍将扮演主力军角色。企业信息化、社会生产信息化加快、政府政策支持、互联网下的以多媒体为载体的教育、影像、游戏等软件市场需求扩大,以上多种因素都为中国软件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据估计,2002年中国软件市场销售额预计达到357亿元,增速为25.3%。
我国的IT服务市场将面对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是大量涌入的外企急需组建在中国的信息化管理中心,而更大的市场则来自国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这表明中国的服务市场增长潜力巨大。同时,我国的IT服务市场日益成熟。激烈的行业竞争和专业化分工的趋势使传统企业无暇、无力也不愿意再为IT建设耗费更多的精力,将企业的IT需求整体外包成为了一种趋势。他们不再关心具体的产品和技术,而更注重IT应用的具体效果。他们希望专业的IT服务商能满足他们从前瞻性业务咨询、IT战略规划、IT架构实施到系统管理维护与技术支持的立体化需求,再加上用户服务消费观念的进步,增值服务意识的从无到有,中国IT服务市场的前景非常诱人,预计今年增长幅度会高于2001年,约为26.8%,且在行业中的比重将继续提高。
总的来看,2002年,我国计算机总体市场规模预计可达3300亿元,比2001年同期增长22.2%。
2002年我国IT产品市场预测
2002年我国IT产品市场预测
市场构成
销售额(亿元)
增长率(%)
硬件
2380
19.6
软件
400
33.3
信息服务
520
26.8
合计
3300
22.2
1.3 未来几年行业的发展
1.3.1强大的社会内需将拉动着中国IT市场的快速稳定增长
预计在未来几年中,国际经济将逐步走向回升,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呈现缓慢复苏的势态,在加入世贸的推动下,中国IT市场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家发展战略的贯彻执行,电子政府、企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等一系列重大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着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步伐。在未来5年内,中国将以发展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带动经济增长,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的预期目标,强大的社会内需将拉动着中国IT市场的快速稳定增长。
1.3.2中国IT市场的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的各行业信息化水平较低,中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个人电脑普及率不到30%,全国则不足10%,Internet的普及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加速都对计算机产品产生持续的市场需求,中国计算机市场仍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市场。今后若干年内,面对世界跨国企业进入中国的挑战,国内金融、保险、电信以及一些传统行业将会加快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大在IT设备上的投入,以尽快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水平,增强竞争力;西部大开发计划已逐步进入实施阶段,国家也继续在政策上向其倾斜,西部地区通信、交通、电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广播电视、教育等行业的现代化发展都将为IT产业带来巨大的商机。同时2001年中国北京申奥成功,今后5-6年内,北京市将会投入巨资改善基础设施,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IT业的增长。
1.3.3我国IT制造方面的优势明显
经过20年的发展,PC正从一个技术主导型产业走向一个消费主导型产业,其中一个基本的特点是生产和技术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很小,而产品销售成本占到总成本的60%~70%,这种成本结构与店铺经营、脆弱的家电业成本结构非常相似,这也意味着用家电模式做PC具有可行性。从我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来看,我国在世界格局中有不可动摇的优势,这也是国外一些IT巨头纷纷将生产制造中心转移到中国的主要原因了,目前在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形成了IT产业的聚集效应,IT制造产业的规模不断发展,并将带动上游和下游产业以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年增长率将保持在18%以上。
1.3.4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市场将将继续保持30%左右的增长率
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将继续保持在30%左右的增长率,未来几年仍将成为中国IT市场的强劲拉动力。中国政府在去年6月向全国各地区政府布了“18号文件”,即《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主要内容是着眼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将人才培养与国产软件的开发作为重点,争取到2005年达到2500亿元的产业规模,实现软件出口20亿美元,培养出100个以上的软件品牌,有80万名人员从事开发工作。从发展来看软件技术,目前正处在逐渐地走向大众化时期,应该说较硬件发展的较慢,信息服务的成熟将会滞后于硬件和软件的发展,目前软件产品的技术大众化趋势还不明显,而软件产品市场会由导入期走向成长期,由于内需的不断拉动,整个软件和信息服务市场,未来几年仍将快速增长。
根据赛迪顾问依据数学模型对今后几年中国计算机市场的规模的定量预测,表明在2002-2005年,中国计算机市场销售额将以22.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快速的增长态势。从各种产品来看,计算机硬件市场复合增长率为19.6%,而软件和信息服务增长率分别为27.3%和27.7%。2002-2005年中国计算机市场规模预测(单位∶亿元)
产品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年均复合增长率
硬件 2080 2497 3074 3719 19.6%
软件 360.2 460 583 748 27.3%
信息服务 501 639 822 1070 27.7%
计算机市场 2941 3596 4479 5537 22.0%
2 行业投资建议
从前面的分析和预测来看,我国的计算机制造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前景相当看好,按照赛迪顾问的预测,计算机硬件市场复合增长率为19.6%,而软件和信息服务增长率分别为27.3%和27.7%,而按照业内某些专家的预测软件和信息服务增长率将高达30%,前景更是诱人,但具体到在沪深上市的相关公司上,其发展态势却要具体分析。
2.1计算机类上市公司的行业代表性不太够
按2001年末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数据,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占整个信息技术行业的比重同其他行业相比处于中等水平,其中主营业务收入总额所占比重为13.89%, 净资产总额所占比重为26.73%, 利润总额所占比重为11.14%, 资产总额所占比重为22.33%, 固定资产净值总额 所占比重为15.9%,而从公司的收益能力等指标来看,上司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 销售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均比全行业要低,这些数据表明上市公司的行业代表性不太够,而且行业中还有更好的公司没有在上市公司之列,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行业中百强企业是新技术产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市场认可及股份制改造还需进一步成熟,规模企业发行上市还需逐步进行。
2.2 计算机类上市公司二级市场的表现落后于大盘
计算机类上市公司近两年的二级市场的表现落后于大盘,从2000年开始基本上是以下跌为主,大部分公司的跌幅在50%以上,主要原因是在1999年的科技股革命和2000年的网络热潮中计算机类公司的涨幅过大,而且许多的计算机公司通过借壳上市,使许多的绩差的公司‘乌鸡变凤凰’,但重组和借壳上市后公司的资产质量并不好,资产净值不高,原来的历史包袱很重,因此在高位产生了较多的套牢盘后,走上了漫长价值回归之路。从根本上也反映了这些公司的成长性被市场透支炒作,而且反映出计算机行业从高速成长转入了相对稳定的成长期。
从计算机类公司2001年的业绩和2002年中期业绩预告来看,软件公司的每股收益、净利润率、主营收入增长率等三项主要指标均是硬件类公司的一倍以上。从产业发展状况来看,2001年我国计算机PC硬件销售增长16%,低于前年34%增速,而软件产业销售增速仍接近28%,高速增长态势依旧。考虑到我国软件与服务市场份额仅占全球软件销售市场的1.5%左右,以及软件市场占到计算机总体销售的20%,与全球软件占计算机总体50%比例相比,国内软件产业仍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从今年一季度季报情况看,计算机板块主营收入继续增长,但板块盈利能力继2001年滑坡之后仍处在较快的下降通道之中。平均主营收入为2.32亿元,与去年同季度相比增长12.48%。平均净利润450万元,同比下降34%,下降速度在加快,平均净利润仅占2001年度净利润的8.5%。
2.3 硬件类的上市公司利润率还将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但还有发展空间
对于硬件类的上市公司来说,由于受到来自国内的强敌如联想公司等和来自国外的IT巨头如戴尔和IBM等公司的激烈竞争,经营压力相当大,利润率将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对于销量在30万台以下的公司来说,亏损将不可避免。有业内人士指称目前的计算机制造业的状况正如前两年的家电行业,而有关PC市场衰退的传闻不断。但是宏基 、浪潮、四通、长城等一批企业重新杀回PC市场;不仅如此,新的投资者也不断涌入,新的细分市场催生了笔记本、移动PC、平板PC等形态各异的产品,表明市场前景并非一片黑暗。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和行业的利润的下降,由于在PC产业链条上,中国在制造环节仍然具有相当的优势,计算机制造业将如同我国的家电行业一样走向复苏,这已经可从IBM公司放弃在机器制造方面同国内企业的竞争,而专著于品牌的开拓和信息服务领域看出端倪,而且随着国内公司注重品牌的经营和国际市场的拓展,相信在几年后会看到计算机硬件出口的大增,并在稳定增长的国内需求支持下走向新的快速成长。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市场排名居前的龙头公司如方正科技、清华同方、长城电脑、实达电脑和清华紫光等。
2.4 软件和信息服务类公司前景较好
2.4.1竞争加剧导致行业利润下降
在软件和信息服务类方面,国内软件企业相对规模较小,与国际知名企业存有较大差距,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主要以内需为主,软件和服务的出口所占比重很小。目前大部分软件上市公司主要业务是系统集成,核心竞争力并不突出。各公司为了保持业务增长,营业费用增长迅速,随竞争加剧,行业平均利润逐步下降。
2.4.2面对跨国公司加快在中国软件市场的本地化进程的压力和机遇
从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IBM 、微软、Oracle、摩托罗拉等跨国公司纷纷加快在中国软件市场的本地化进程。这些本地化工作表现在其产品本地化、服务本地化,以及人员管理的本地化。上演“本地化”大战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加入了WTO、中国经济持续不断地快速增长、国发[2000]18号文件对软件发展的支持等等,使软件在中国具有越来越好地发展环境;未来2008年北京数字奥运、现在中国政府采购的实施将给软件带来无限商机。特别是政府采购,它在很大程度上催化了“本地化”大战的发生。
中国加入WTO后,国内软件企业与跨国软件企业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时,由于资金不足、人才匮乏、没有核心技术让许多企业处于下风。但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软件市场,将使中国软件产业真正融入国际软件产业,从而拥有了发展成为现代软件产业的机会,中国软件企业由此也有机会加入到全球软件产业链条中。跨国公司本地化开发、采购更会带动中国软件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跨国软件企业在华投资、建立合资企业、本地化采购,还会引起经济上的连锁反应,拉动软件出口,给中国软件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软件企业在面对新一轮的“本地化”浪潮时,可以采取三种策略:一是在合作中共生,如联想、中软、用友等企业就是采用这种做法;二是寻求成为跨国公司分工体系中的一员,中小企业多采取此策略;三是在竞争中成长,如中科红旗、金山等软件企业。
2.4.3 国内软件企业在行业应用软件和ERP类软件市场发展看好
在中国软件市场,国外品牌的产品仍然占据高端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并占据中间件、行业应用软件、ERP软件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国内品牌产品则在ERP和财务管理软件、防杀毒软件、中文信息处理软件及部分行业应用领域占据优势。
在今后几年,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但深入,行业应用软件和ERP类软件的需求发展势头很猛,主要表现在政府的电子政务,电信业的计费、容灾、安全需求,银行业推进网络化和银行卡通用,证券业的集中化和网上交易的发展,能源业加快电子商务进程,社保业的应用和解决方案,交通业从硬件转向软件和应用采购,教育业的校园网和教育信息服务,从目前来看金融和电信行业是主要的市场,这从上半年两大行业由于种种原因减少和推迟某些项目的投资,使得一些相应的行业软件公司业绩下滑,但从下半年来看相关项目的推出会使情况有所好转。目前国内软件企业纷纷向行业应用软件和ERP类软件方向转型,这也是各公司的财务费用上涨较快的原因。而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国内企业在这个方面发展较好,据有关统计,用友软件在国内ERP市场的份额已排在了第一位。此外,进军金融类行业的亿阳信通,进军社保行业的东软股份、创智科技、浙大网新等公司值得关注。
2.4.4 面向出口,开拓国际市场
而北京软件出口联盟下设的方正软件产品出口联盟的成立,表明我国软件企业充分认识到软件“单打时代”已成过去,只有联合起来参与国际软件市场竞争,才能具备承接大型国际软件开发项目的能力,企业才有更大的发展机会。象东软股份、浙大网新等建立大型面向出口的软件园,未来发展前景较好。
2.5计算机类公司存在下列一些投资机会
1) 随着国际IT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和中国加入世贸后国际市场的开拓,目前在行业中排名靠前的,有良好的品牌形象的公司,在将来有稳定成长的潜力,如清华同方、方正科技、实达电脑、长城电脑、清华紫光等公司。
2) 在上市的软件类公司中,仅有中软股份、东软股份、用友软件、亿阳信通、宏智科技等少数公司以IPO形式上市,其余公司通过借壳上市,而借壳上市的炎黄在线、新宇软件、浪潮软件等每股资本公积金、每股净资产较低,而以高价首发上市的用友软件、亿阳信通和曾高价增发的托普软件等每股资本公积金高,有能力采用转增股本方式迅速扩张,而从这些公司的定位来看,目前市盈率也相对高于市场的平均市盈率,但是考虑到未来软件市场的高速成长性,建议关注上市后未进行过大比例送配的公司,如中软股份、用友软件、亿阳信通和宏智科技。同时,从公司经营的稳健性和发展方向上,建议关注东软股份和浙大网新。
3) 从计算机类公司的二级市场表现来看,目前基本上处于较低的位置,考虑到同其他行业相比,行业的成长速度还是较快的,而且加入WTO后,国际IT产业加速向中国转移,目前的上市公司面临着很多的重组和整合的可能,而且既有来自国内行业内外的公司,也包括国外的大型IT公司,可关注新太科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