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营销 > 奥巴马竞选的了网络营销优势

奥巴马竞选的了网络营销优势

发布时间:2021-02-27 13:22:15

1、奥巴马如何借助社交网络赢得总统竞选

正因为奥巴马在一开始就明白自己的劣势,比如没有深厚的背景,没有大财团的认可,只能靠自己制造人气,因此他的竞选班子就一开始就选择了以网络作为主战场,以草根为主要诉求对象,面对普通大众,力图“用农村包围城市”,这种差异化是他在战略上的重大成功。

比之中国,美国更早地成为一个网络化的社会。为了确保网络营销成功,他甚至还将著名的Facebook网站的创始人之一Chris Hughes拉进了它的竞选班子,后者为他在Facebook上建立了竞选网站,有这样的行家里手加盟,当然在网络上可以全部“搞掂”------这个竞选网站吸引了100万的粉丝群,而对手“老麦”则只有不到20万的人气。就在本周二、周一和周二三天,奥巴马在Facebook上的支持者人数分别增加了1.8万、2.5万和4万。其中大选日当天的数字更是创下Facebook新记录。

奥巴马的网络营销和传播工作做得丰富多彩。他不仅有自己的博客,总是在第一时间公布自己的观点和行程,及时迅速,成为公共关系的“第一窗口”,他还建立了许多互动式的网络工具,比如说网络宣传短片、游戏,还有它的庞大的邮件系统。他还在facebook、Myspace、youtube等阵地等都开设个人主页,与网民互动交流,拉近距离,将其鲜活的形象展示给公众,见效非常之好。

正因为奥巴马和他的竞选班子深谙品牌3.0时代的传播规则是“互动、娱乐、参与和体验”这4个关键词,所以他的整体宣传策略总是能够深入人心,他的“变革”旗帜也才能在人们心中屹立不倒。包括竞选正酣的时候,他离开工作岗位去探望自己的外婆这样的事情,也被巧妙地塑造成最打动人的情感光环,以一颗孝子心感动了无数普通人。

这样人性化和多样灵活的网络策略当然让他最后大胜特胜。统计结果表明,奥巴马的粉丝群主要是女性、少数民族裔的美国人以及普通蓝领。而因为他的健康形象,他还成为许多明星和著名偶象的“偶象”,比如像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朱莉娅?罗伯茨、安吉丽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夫妇等“超级粉丝”,还有有1987年、2000年、2001年、200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罗、麦克法登、菲尔普斯、斯提格尼兹等学者。

因此,奥巴马是真正创造了网络营销的历史,他本人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网络总统”,这将会对美国以后的政治游戏规则产生重大影响,我也相信,这样的改变也会迅速地影响到经济界、企业界、营销界。以后,真是不创新不能活啊!

2、听说奥巴马是通过网络营销竞选总统的?太牛了吧,具体用的什么方法啊?

在一年前,如果有人告诉你:“我要在互联网通过网络营销来竞选美国总统。”你一定会大笑,并断定此人是个“疯子”,随即将之当成笑话,觉得这是不可能的神话。

但是,一年后的今天,这个神话的缔造者来到了中国,他不是“神”,他是信“神”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一个可能在一年前被你认为是“疯子”的人,一个被称之为“互联网”总统的奥巴马。他是一位真正的互联网网络营销大师,他来到了我们的“家门口”。

“谁能顺应时代潮流,谁就能把握历史的命运。”这句话在美国总统奥巴马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回顾总统竞选历程,在21世纪这个互联网网络盛行的年代,奥巴马总统顺应了互联网网络营销的潮流,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才成就了历史,创造了奇迹。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在家门口,一起来向奥巴马学习如何成功竞选总统的网络营销策略:

方法一:开发网站,这是网络营销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奥巴马竞选总统网站开发的费用约占到网络营销总费用的27%,这里不仅有奥巴马团队自建的竞选官方网站、官方博客,其团队更在各大门户网站开通奥巴马个人主页及竞选专栏,奥巴马团队还开设反诽谤网站,运用英特网技术反击谣言以提升形象、传播竞选动态,让支持者第一时间能了解竞选进程,并快速做出反应,奥巴马通过这些网站,迅速积累自己的支持团队——奥巴马仅在Facebook就拥有一个包含230万拥护者的群组。同时不同网站发挥着不一样但同样关键的作用,如MyBarackObama.com是奥巴马团队在美国大选期间使用的网站,该网站有200万注册用户,有1300万用户订阅了该网站的通讯服务,奥巴马阵营获得的7.5亿捐款有一半来自该网站,该网站目前仍在运营。

可以看出网站在奥巴马竞选总统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不同类型但同样重要的网站,奥巴马不仅聚集了人气,更是名利双收。网站能做到快速、直接、准确、有效的信息传播,它的时效性快过任何一份报纸和杂志,奥巴马团队正是利用这一点与支持者进行互动,并将潜在的、可能存在的不良信息快速处理,这就是互联网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网络营销要先从网站开始着手的原因。

对于我们国内的企业而言,做一个网站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很多企业却无动于衷,有的企业有网站却没有被重视,这么好的资源,这么好的机会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奥巴马本次访华,不仅是一次政治外交,更是给我们国内的大多数企业提个醒,“如果你不想成为下一个麦凯恩,那就赶快开始进入WEB2.0时代,开始网络营销吧。”

方法二:电子邮件营销(EDM营销);电子邮件营销费用占到奥巴马团队网络营销费用的62%,这里不仅有针对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信息,更有针对性的采用中文书写了一篇《我们为什么支持奥巴马参议员——写给华人朋友的一封信》,网民在奥巴马的竞选网站注册后,就会收到邮件请求“在下周一前捐款15美元或更多”,因为“周一将看到我们的捐款总数,看我们能否与麦凯恩的竞选活动相竞争”,捐款的链接也附在的邮件中,通过EDM营销自动传播,奥巴马竞选团队团获得了大量200美元以下的小额捐款,就算没有财团的支持,奥巴马团队也能获得竞选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奥巴马总统的经历告诉我们:EDM营销仍是目前最主流、最有效的网络营销方法与手段之一,奥巴马竞选团队正是通过技术手段将EDM营销运用的炉火纯青,才取得今天骄人的“战绩”。

方法三:视频广告、植入式广告、搜索关键词广告,这部分费用占到奥巴马团队网络营销费用的11%,在最流行的视频网站YouTube上,仅一周的时间,其竞争团队就上传了70个奥巴马的相关视频,其中奥巴马关于种族问题的37分钟演讲,上传至网络后查看率在一个月内就超过500万次,使他成为互联网最引人注目的网络“红人”。

奥巴马团队还将竞选广告banner植入到最受年青人欢迎、最热门的18款网络游戏中,游戏在各个场景上打出“竞选已经开始”、以及奥巴马的头像和网站链接,这些游戏在美国10个州同时上市,引起全美青年人广泛关注。

奥巴马团队更借助googleadwords这一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投放了googleadwords关键词广告,如果美国选民在google的搜索框中输入BarackObama,搜索结果页面的右侧就会出现奥巴马的视频宣传广告,以及对竞争对手麦凯恩的政策立场的批判,当然,同时还包括一些非常热门的话题,如油价、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等等,只要搜索一下,就可以知道奥巴马对这些敏感问题的观点评论,可以说在竞选其间,奥巴马的身影已强势占据了网民们的注意力。

通过第三点我们不难了解,网络营销的手段多种多样,但网络营销的核心就是“注意力”,无论通过何种方法进行网络营销,其目地只有一个:“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只有让更多的人关注你,你才更有可能成功。

奥巴马团队通过网络营销让选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奥巴马,成功打造了奥巴马个人品牌。奥巴马网络营销打得红火,民意支持率也占上风,在投票开始前奥巴马的支持率已经超过竞争对手麦凯恩高出10个百分点,胜负就已初见分晓。

奥巴马通过网络营销不仅成功竞选上美国总统,给竞争对手麦凯恩好好上了一课,他此次访华更在家门口给我们的企业提了个醒:“互联网时代、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互联网时代谁能顺应时代潮流,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把握历史的命运。如果你不想成为下一个失败者,那你就赶快开始行动”!

3、奥巴马的成功与电子商务有何关系?

当然有关系,而且是奥巴马取胜的重要因素。

200多年前的美国总统大选,亚伯拉罕·林肯只能坐着马车来巡回演讲;七八十年前,为了获得胜利,富兰克林·罗斯福已可以拿着广播喇叭进行宣传;到了肯尼迪时代,在电视上面对万千观众发表演说成为了常态。
奥巴马竞选网站首页
2008年美国大选,不管是民主党的奥巴马、希拉里,抑或共和党的麦凯恩、朱利安尼都争先恐奥巴马竞选网站主页后开设个人网站,宣传政治纲领、播放竞选广告,发布即时动态,同时也收集民意民声。硅谷的一位资深专家评论:“能够利用网络全部潜力的竞选者,将在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纽约日报》也认可这一点:“2008年,决定总统大选结果的关键因素不是谁更懂政治,而是谁更懂网络。”
互联网,这种最开放、最民主的媒介形式,已深度参与到选举的政治事务中。奥巴马,47岁,凭借着平民出身、经历复杂的优势,打出“革新”、“梦想”的旗号,在一脸阳光的帅气中,成为了最会利用互联网工具的人。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公布的资料显示,奥巴马在今年1月份收到的3600万美元捐款中,有2800万美元是通过互联网募集到的,而且,其中90%的捐款,单笔金额都在100美元以下。
和传统的通过竞选集会,以及举行募款餐会的模式大不相同的是,奥巴马得到的这些小额捐款,多半是自发的网上转账。这应该被看作一个信号。美国国会规定,每个人向总统候选人捐助选资金,不得超过2300美元。因此,美国总统候选人必须争取尽可能多的捐款者,才能在筹款额上压倒其他对手。
早在2007年第一季度初选时期,他小试牛刀,被人称为“菜鸟”的他“一鸣惊人”:通过互联网,获得了10万人的捐款,人数是希拉里的两倍!捐款数额也超过了希拉里。从那时开始,奥巴马就拥有一个“网络提款机”。《时代周刊》评论:“奥巴马所得的100美元募款,可能来自数千位不计名的普通支持者,但帐面上无法看到的数据,将在未来的选票数量上体现,人们期待着这样的惊喜。”
在奥巴马的个人竞选网站(http://www.barackobama.com)上,粉丝们在网站上输入自己的邮政编码,就能得到所在地区为奥巴马进行助选活动所具有的信息列表,并据此加入支持奥巴马的团体。戈伦博格说:“这些集会吸引了社区人群的极大兴趣。人们一回家就上网捐款。而这些人以前从没卷入过竞选活动。”相形之下,奥巴马的党内对手——希拉里,也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设置了类似的“邮编定位”功能,以聚拢和发展支持者,但效果远逊于奥巴马。原因是,奥巴马进入了互联网的WEB2.0时代。“这是互联网时代,奥巴马知道经常上网和有时间在网上发表言论的人都不是有钱人,因为有钱人大都没那么多时间,也不会自降身份与穷人一起争论”,一位奥巴马的支持者表示,“如果以支持人数作为评判,奥巴马无疑将获胜。”

4、奥巴马的渠道营销和如何推销自己的

1.招揽网络营销专家,提倡不分穷人富人、不分城市乡村地普及网络,甚至暗示可能将宽带作为公共服务提供,拉拢网民,获得科技行业的支持(硅谷营业收入排名前20位的科技公司共向奥巴马捐赠143.4万美元,麦凯恩则从中筹集到26.7万美元)。

2.搜索引擎广告大投入:政治热点,经济话题,个人品牌关键词。主要投入在美国主流搜索引擎Google、Yahoo!、MSN上。

3.网站设计富于年轻、变革的气息,简约但功能齐全,有简便的电子转账捐款入口,还放置了很多病毒营销源,如可以索取印有奥巴马LOGO的T恤以及宣传用品,下载奥巴马的演讲作为手机铃声。

5、奥巴马如何给自己做网络推广和营销?

1.招揽网络营销专家,提倡不分穷人富人、不分城市乡村地普及网络,甚至暗示可能将宽带作为公共服务提供,拉拢网民,获得科技行业的支持(硅谷营业收入排名前20位的科技公司共向奥巴马捐赠143.4万美元,麦凯恩则从中筹集到26.7万美元)。

2.搜索引擎广告大投入:政治热点,经济话题,个人品牌关键词。主要投入在美国主流搜索引擎Google、Yahoo!、MSN上。

3.网站设计富于年轻、变革的气息,简约但功能齐全,有简便的电子转账捐款入口,还放置了很多病毒营销源,如可以索取印有奥巴马LOGO的T恤以及宣传用品,下载奥巴马的演讲作为手机铃声。

6、这次奥巴马当选,是美国历届总统选举优势最大的一次吗?

是里根连任那一次,抄当时里根和老布什是以压倒性优势大胜。当时他的对手是华特•蒙岱尔,其实那一次和今年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华特•蒙岱尔也选择了一位女性副总统候选人。
在竞选连任的1984年美国总统选举中,里根以压倒性胜利击败华特•蒙岱尔(Walter Mondale),赢得50个州里的49个州(蒙岱尔只取得他的老家明尼苏达州和华盛顿特区)。里根获得将近60%的选票。里根赢得连任的机会一直相当稳固,蒙岱尔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发表的演说被视为失误连连,在演说中他说道:“里根会提升税率,而我也会这样做。但他不会告诉你,而我会。”
有人说是60年最大的一次,绝对不是;60年前(即1948年)的竞选双方是杜鲁门和杜威,当时是杜威前期领先,但杜鲁门后来反败为胜,但优势并不太明显。如果说优势更大的一次,是1932年,当时的罗斯福击败胡佛的那次。而美国历史上得票率最高的总统,就是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当时他的得票率是100%,当时根本没有人和他竞选,也没有人投弃权票。可谓前无古人,后人来者。

7、奥巴马为何能利用网络竞选取得成功,他运用了哪些网络营销策略

?

8、奥巴马上任会为美国带来什么好处

他这一任是很难当的.
全求有白宫、伊朗、阿富汗、“基地”、通用汽车、衰退、伊拉克、巴基斯坦、华尔街、全球暖化,有的他受的.
奥巴马的肤色是今年美国大选的最大看点。这位有着一半非洲血统的民主党候选人被誉为“变革之星”,他在初选中胜出后,肤色似乎变得更加耀眼。英国《泰晤士报》的文章称:“奥巴马的获胜足以说明黑人与白人可以融洽相处……它响亮地证明美国是一片充满机遇的土地,奥巴马有机会从哈佛毕业,并可以在华盛顿掀起风暴……外界也有机会重新评估这个太多人恨的超级大国。”

西方媒体之所以会对“奥巴马现象”多有溢美之词,其一是他的肤色;其二是他会带来一场变革。由一个年轻的黑人总统来改变美国的形象,那真是对“美国梦”的一个再好不过的注解了。

的确,奥巴马不是美国主流社会的核心“盎格鲁—撒克逊血统的白人新教徒”。但奥巴马胜出的原因,恰恰是因为他没有强调自己的种族特征,甚至有意与激进黑人划清界限。因此可以说,奥巴马既是因肤色而取胜,又并非因肤色而取胜。肤色是他的不同,而“美国背景”则是他的相同。奥巴马是美国一流高校培养出来的高才生,与其说他是美国种族融合的代表,不如说他是同化的象征。奥巴马并没有打破美国白人的优越感,相反,他的出现在加固着白人的优越感。

美国黑人今天的地位与三四十年前相比,当然已经提高了许多。但是,美国黑人走到这一步,一是靠黑人自身的斗争;二是由于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白人意识到种族歧视违背了历史潮流;三是黑人对美国的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我们常把美国称为一个“大熔炉”,但这个熔炉更像是一个“盎格鲁—撒克逊的模子”。奥巴马并非例外,这就是为什么他会比一个白人候选人更需要强烈地表现出他的美国价值观。

对奥巴马“美国背景”的认识,会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另一个“魅力”——年轻而富有活力。奥巴马看上去更能满足民众渴望变革的心理需求。动荡不安的前景,由初出茅庐的年轻黑人律师奥巴马与老谋深算的老年白人麦凯恩之间展开的对阵,以及希望有新开端又企盼稳定的民众情绪,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会让奥巴马占有多大的优势呢?借用希拉里与奥巴马竞选时的广告语,也许可以描述人们最后投票时可能出现的心情:“大家想象一下凌晨三点钟在白宫接红色电话的人,若是麦凯恩,会比较安心。”

其实,这场选举的激烈紧张之处并不在于二位竞选者的施政纲领会有多大差别,而在于一场变革已势在必行,二者都会打出改革牌,又在很多方面会受到同样的制约,而很难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就拿伊拉克战争来说,奥巴马的反战态度十分坚决。但是,美国大兵怎么撤?一旦伊拉克发生内乱怎么办?“基地”组织在美军撤退后又在那里建立基地,美国怎么办?没有人相信,如此复杂的问题,只靠一个坚定的态度就能够解决。对于经济、社会保障和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变革,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更何况,美国选民并非不明白,每一位新总统在他上任的第一天就会发现,按照自己竞选时信誓旦旦的许诺来施展的舞台,其实是十分有限的。变革也许会出现,但这需要很多条件,也需要时间。无论是对于奥巴马还是麦凯恩来说,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才能使选民更详尽地了解其计划,并且对这些计划的最终实现抱有更多的信心。而对于美国大选的旁观者来说,需要记住的可能是,不要被舞台上角色的变化所迷惑,要看清什么是势必要变的

9、奥巴马竞选成功的意义

北京时间11月5日中午,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当选第56届美国总统,这位47岁的黑人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和首位非洲裔总统。
奥巴马以非洲裔黑人和政坛新秀的身份,为什么能战胜民主党内的实力派选手希拉里?为什么在人们广泛质疑其政治经验时依然能以大比分战胜共和党资深元老麦凯恩?这些问题 的答案,至少有一部分在于奥巴马自己独特的政治之路。
奥巴马作为黑人候选人,在党内能够在初选中战胜声望如日中天的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在大选时再胜资深参议员麦凯恩,最终敲开白宫的大门,的确已经创造了历史。

首先是政治史的象征性意义。奥巴马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如果回想仅在40多年前,马丁·路德·金还在为黑人的基本民权奋斗,不难想象今天美国社会的种族包容性又有了里程碑式的发展。《洛杉矶时报》认为,奥巴马胜选标志着美国种族平等的又一次飞跃。

其次是国内政治的现实意义。奥巴马的成功似乎再次证明,在美利坚那片上帝选定的土地上“一切皆有可能”,美国似乎又可以向世界炫耀“美国梦”的无穷魅力。然而回到现实层面,其意义并不总是那么令人乐观。一方面,美国白人可能会从此洗脱压迫黑人的历史负罪感。另一方面,黑人若继续抱守遭受白人压迫的历史悲情则变得不合时宜,因为奥巴马的成功已经证明了一切。其结果可能意味着黑人改善其社会群体地位的难度会不减反增,因为白人可以在既有政治、经济、社会权力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堂而皇之地要求黑人与之进行平等竞争。此外,奥巴马胜选还能够表明,自里根以来保守主义在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时代就此结束,美国将面临着以新自由主义为主导的政治文化多元化局面。

最后是国际政治层面的意义。奥巴马肤色及血缘姻亲的跨国背景,让很多人相信他可能比其他美国人更能设身处地为从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双重立场考虑问题。但是,奥巴马毕竟是美国人选出的美国总统,美国利益至上仍将是其行为和思想至高标尺;他毕竟是美国主流文化的产儿,他内心不可能排斥美利坚政治文化的使命感和道义自负感。到头来,世界人民面对仍将是一个态度或许温和,但仍手持大棒的霸权者,因为他对外构想的至高目标就是要“重塑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10、分析题:奥巴马竞选的传播策略

Barack Hussein Obama was sworn in as the 44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n Jan. 20, 2009. The son of a black man from Kenya and a white woman from Kansas, he is the first African-American to ascend to the highest office in the land.

He is also the first new president since terrorists attacked New York and Washington on Sept. 11, 2001, the first to use the Internet to decisive political advantage, the first to insist on handling a personal smartphone while in the White House. So striking was the unlikeliness of his candidacy that he embraced that aspect, calling himself "a skinny kid with a funny name" and making "change" the theme for his campaign.

It was a theme with deep resonance for a country enmeshed in what was widely believed to be the worst downturn since the Great Depression. Abroad, many challenges loomed: the war in Iraq, the worsening conflict in Afghanistan, the repercussions from Israel's broad assault on Gaza, the threat of terrorism and the increasing signs that the economic woes that began on Wall Street had spread across the global economy.

Mr. Obama arrived at the White House with a résumé that appeared short by presidential standards: eight years in the Illinois State Senate, four years as a senator in Washington. He had managed to wrest the Democratic nomination from a field of far more experienced competitors, most notably Senator Hillary Rodham Clinton, whom he outlasted in what became an epic primary battle. And he defeated Senator John McCain, the Republican of Arizona, by an electoral margin of 365 to 173, while outpolling him by more than eight million votes.

During the campaign, Mr. Obama laid out a set of large promises that were solidly within the traditional agenda of the Democratic Party, with plans to offer health insurance to all and rece carbon emissions at the top of the list. At the same time, he proposed moving toward what was sometimes called a post-partisan landscape, appealing to voters of all stripes to come together. As he took office, voters seemed cautiously optimistic, with high hopes for the Obama presidency mixed with a sense that complicated problems would take years to resolve.

Mr. Obama's first year in office has been remarkably crowded, with major decisions on conflicts winding down in Iraq, and stepping up in Afghanistan. At home,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early months in office were dominated by a single issue: the economy. In fact, the economy's seemingly relentless slide in late 2008 began reshaping the Obama team's plans long before Inauguration Day, as first the candidate and then the president-elect was pulled in  to discussions over whether to l out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n into the raging debate over whether and how to keep General Motors and Chrysler from going under. 

Mr. Obama's first major initiative was a gigantic stimulus package to pump money into an economy in something close to free fall. He introced the outlines of a plan before taking office, and spent much of his first weeks engaged in negotiations with Congress that led to the passage of a $787 billion bill. Republicans derided the bill as unaffordable and wasteful. Not a single Republican in the House voted for the package, and only three Republican senators did -- just enough for Mr. Obama to avert a filibuster.

The vote seemed to presage the reception of the health care reform efforts Mr. Obama put at the top of his agenda. As bills made their way through Congress over the summer and fall, only one Republican senator, Olympia J. Snowe of Maine, seemed at all inclined to cast a vote for the Democratic plans. Conservative anger boiled over ring Congress's August recess, and it took a televised address to a joint session of the House and Senate by Mr. Obama in September to stop the slide of his own popularity and that of the health plans.

Overseas, Mr. Obama quickly reshaped policy on the wars in Iraq and Afghanistan. In Iraq, he set a date of August 2010 for a pullout of most troops. He ordered that 21,000 additional troops be sent to Afghanistan, significantly stepping up American military involvement. Pakistan became a new focus of administration attention, as the Taliban continued to seize ever-larger swaths of the country's western regions.

On his second day in office, Mr. Obama issued executive orders banning torture and closing the secret prisons run by the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In April, he released memos from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Justice Department that authorized brutal treatment of so-called "high value'' terrorism suspects, a move that ultimately led to a criminal investigation of the handling of detainees.

In general on foreign policy, Mr. Obama sought to emphasize diplomacy and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in place of the go-it-alone attitude that marked much of George W. Bush's presidency. In some areas there were few early signs of success -- North Korea defied the U.S. and the United Nations by holding more missile tests. But Iran proced some potentially significant concessions on its nuclear program in the first face to face meetings with the U.S. under the Obama administriaton.

In a stunning surprise on Oct. 9, 2009, the Nobel committee announced that it had awarded its annual peace prize to President Obama "for his extraordinary efforts to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diplomacy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peoples."

与奥巴马竞选的了网络营销优势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