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国传媒类研究生选校 利兹 (国际传播) 和 莱斯特(新媒体和社会) 哪个比较好? 谢谢各位 急!
综合排名莱斯特这几年好一些,有的世界排名是利兹比较高,但说实话,综合排名参考意义不大,尤其对于1年的master。所以还是应该更看重专业排名一些
这俩学校的传媒专业在英国常年排名都非常高,各有优劣势,所以关键你还是应该多看看学校的课程设置,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还选择,这个别人就不好瞎推荐了
生活方面,利兹是英格兰北部的大城市,市中心比较大,而莱斯特是英格兰中部的中小城市,不如利兹繁华。大城市女生逛街会比较喜欢,但也有利有弊,利兹的黑人、阿X很多,治安不太好。莱斯特的阿X也很多,阿X区在北部,莱大校园在城市偏东南部,靠近白人区,相对好一些。气候上,利兹比莱斯特方位北,冬天更冷
国际传播涉及的方面多一点,因此相对学的内容也泛一点;新媒体研究的侧重点和前者稍有差别,看你自己喜欢哪个了。莱大新媒体一年下来貌似要写的essay比较多,先打个预防针,你语言没问题当然更好拉
2、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哪个更有利于社会和谐
新媒体在中国蓬勃发展,对当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包括媒介生态的变化、生活形态的转变、社会阶层的重组、思想观念的冲击等等。究竟新媒体带给我们什么?对个人造成多大的变化?如何改变媒介生态?对中国社会又有多大程度的改变力量?我们认为问题的答案,从根源上来说,取决于人而非新媒体,即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媒介使用情况、媒介素养与新媒体素养情况、对新媒体的认知与评价等等。惟有了解这些基本问题,我们才能进一步思考新媒体对中国现阶段社会的影响与意义。
本文为国家985平台项目《新媒体与社会发展》 大规模问卷调查的预调查成果,于2012年在上海组织了两场焦点小组访谈 ,第一组为基本学历组(高中及高中以下),第二组为较高学历组(高中以上),共21人参加。受访者是住在上海的普通市民,包括上海本地居民、从外地移居上海的白领阶层或专业人员,以及从农村到城市工作的外地民工,年龄介于24到60岁之间,男女比例相当,教育程度从初中到大学,籍贯分布与上海的人口组成较为符合,来自外地的居民略多于上海本地居民。在家庭方面,三口之家占了八成,家庭人口最少两人最多四人,已婚者占了八成。虽然家庭人口差异不大,但是家庭月收入差异甚大,家庭月收入最低为2300元,最高达到25000元,之间相差超过10倍。在从事的职业方面,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医生、教师等)、职员(保安、仓管等),工人、个体户、自由职业者、离休干部与公司管理者等。
一、媒介使用情况
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四种主流媒体中,受访者最常使用与最不可或缺的媒介都是网络,所有受访者都有上网经验,最长15年,最短1年,均值为8年。上网目的以信息、娱乐、交流为主,其次才是购物。虽然受访者的生活离不开网络,但是他们最信任的媒介却是电视,其次才是报纸与网络。在所拥有的新媒体设备方面,所有受访者都有可以上网的电脑,超过六成的人拥有平板电脑,超过六成人的手机可以上网,但拥有智能手机的人不到五成。在新闻渠道方面,电视与网络是受访者主要的新闻渠道,年龄较大的女性更多以电视作为主要新闻渠道(均值51岁),而年龄较轻的男性更多以网络作为主要新闻渠道(均值32岁)。
2
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网络为何在受访者生活中如此不可或缺,因为依托网络技术且便于携带的新媒体,已经不仅仅是"身体的延伸",它更像是身体的一部分,且汇集了电视、报纸、书籍、广播等各类型媒体的内容:
1.网络即生活
受访者无论男女老少,皆离不开网络。一早起来就把电脑打开上网的人超过六成,看股市、看新闻,有的人还没起床就开始用平板电脑,甚至上厕所也继续用平板电脑,上班途中低头看手机,到了公司继续上网,于公于私,他们都离不开网络。L女士(55岁)说:"9点半上网看股市,听听里面的mp3音乐。一面放音乐,一面看股市,一面做做家务。到中午,股市没有了,就上上网,打打游戏。无聊啦,就看看新闻,在网上看看房子什么的,就这样过了一天。" X先生(29岁)说:"早上起来第一件事,电脑开开,在电脑上看新闻……边吃早饭边看。然后有事就出去忙,比如说在外面等人或者说很无聊的时候,就掏出手机来看看新闻。" K先生(39岁说):"早上的话一般在7点钟左右醒来,在被窝里看一会iPad,大概8点钟上班,上了班基本上就会和网络有关系,一直就上网。"
2.新媒体如影随形
手机、平板电脑等随身设备使得新媒体应用更加方便,也让非电子化、数码化的传统媒体在某些情况下沦为候补媒体,例如在公司不能上网时只好看报纸,在家中不能上网时只好看电视。K先生(39岁)说:"我们家的电视是个摆设,几乎从来不看,除非老人在家,他们会看一下。" P女士(38岁)说:"我们电视已经不大开了,一般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在电脑上也都能看到。"N女士(38岁)说:"上班时间不能上网,有空就会看看报纸,《文汇报》《解放日报》等等。但是感觉现在的报纸好像没多大意思,政治方面的内容比较多……不太吸引人。" D先生(25岁)说:"我在单位里就看报纸,因为单位订报纸,就看,看《劳动报》,但是看的内容不多,因为有很多广告。一回到家电脑就打开了。"
从访谈中,我们发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上网已经超出了媒介使用的概念,新媒体也已经超出媒体的范畴。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的设备发展下,新媒体成为人们接收内容的终端界面,汇流了各种媒体的内容,一个小小的新媒体设备装载了电子书、电子报、电视剧、电影等等,这或许造成了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的错觉,其实,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新媒体"包括"了传统媒体。
3.健康也是关键因素
媒介使用受到工作、家庭、身体因素影响,其中,身体因素影响最大,特别是视力问题。手机屏幕小,需要好眼力,而平板电脑的屏幕较大且容易操作,因而成为中老年人的"新宠"。W女士(52岁)说:"没事了,就在msn上跟我女儿聊聊天,我现在就是用iPad2,随时都可以坐在那里上网……手机主要是年轻人看看,对于我们字太小了。"而在外企工作十分忙碌的Y女士(25岁)说,回到家绝对不想再看到电脑,在地铁上也无法用iPad或手机,因为会头晕。
使用新媒体与使用传统媒体相同的是受到使用者闲暇时间多寡的影响,不同的是使用者在使用新媒体时,对辐射影响健康的顾虑多于传统媒体。Q先生很少上网,因为担心影响到怀孕的太太;Y先生天天上网,因为他"上班时很空"。Y先生(55岁)说:"我是物业管理,所以我上班时很空的,一上班就把电脑打开了,上班时就一直上网……如果碰到电视直播重大的事情,我还把后面的电视机打开来。"
二、媒介素养情况
本研究对媒介素养的定义主要根据美国媒体素养中心(CML: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的定义: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生产能力、思辨的反应能力。对受访者媒介素养的情况从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是通过访前问卷的定量分析,二是通过焦点访谈内容的定性分析。在访前问卷中,媒介素养包含了"媒介组织"、"新闻素养"、"刻板印象"、"媒介参与"共四道题目,焦点访谈则主要谈及受访者对媒体的认知、理解、创造、质疑与思辨能力。
1.媒介素养有待提升
统计后发现,受访者的基本媒介素养依然有待提升。他们对媒介组织有基本的认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国外的媒体不一定是由国家经营的;但依然存在刻板印象、将新闻等同于现实的问题。受访者中有近四成的人将新闻等同于现实,以为新闻报道可以完全反映客观世界;近三成的人存在刻板印象问题,同意外地民工造成了上海的治安问题;而曾经通过媒体发表意见的人没有过半。
此外,受访者对媒体的质疑态度并不均等,且普遍相信权威。虽然他们最常使用与最不可或缺的媒体都是网络,但是无论学历的高低,最信赖的媒体都是电视,认为电视新闻"比较真实"。基本学历组第二信赖的媒体是网络,而较高学历组第二信赖的媒体则是报纸。N女士(38岁)说: "网络上的新闻,我觉得不是全可信的。现在虚假的也挺多的,电视相对来说要真实一点。"受访者认为"官方"权威媒体还是比较可信的,且年纪轻与学历高的人有更加相信权威的倾向。W先生(25岁)说:"像一些官方的报纸肯定还是比较客观比较有权威性的。比如说像《文汇报》《解放日报》、新华社的一些新闻,比较权威的机构、政府部门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客观的、有权威性的。"
2
2.广告素养有待加强
此外,受访者的广告素养也有待加强。访谈中,我们发现年纪轻的受访者对植入式广告的接受度非常高,不仅对无所不在的广告骚扰不以为意,甚至认为是一种智慧的表现。Y女士(25岁)说:"前段时间看《杜拉拉升职记》,本来就是讲办公室的事情,那如果她到茶水间拿一包立顿红茶,拿一个雀巢咖啡,这很正常,因为大家办公室就是这样的。"W先生(25岁)说: "之前一个电视剧叫《无懈可击之高手如云》,会打清扬的广告,我看得很开心,而且我去超市的时候就会走到那里去买,会受到它的影响。我们做生意的人头脑都比较理智一点,但还是会受这方面的影响。还比如说读大学的时候,一个选秀节目叫《快乐女生》蒙牛酸酸乳,我平时吃早餐的时候就会喝这个。"
由于新媒体带来更多新形态的广告营销方式,例如运用电子邮件等方式携带产品消息的"病毒式营销"(viral marketing),或以在线游戏的形式让使用者不知不觉中接触到广告信息的"广告游戏"(Advergames)等等,因此,广告素养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而且广告素养能力的建构难度也愈来愈高,不仅对广告信息要有分辨能力,还要对广告内容与广告出现的形式具备批判能力。Robert McChesney在2002年第一次ACME会议上即提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高度商业化与利益导向的媒体系统,这对于公民社会是很糟糕的事。他强调媒体素养教育不应只是告诉消费者媒体商业利益的结构,还要让他们知道媒体系统是如何与为什么运作,如此,他们才能批判并参与。
三、对新媒体的感受与评价
多数受访者对中国媒体的评价是"说不准"(66.7%),虽然如此,受访者对新媒体的正面评价极高,认为新媒体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变化。即使他们也感受到新媒体犹如双刃剑,但一致认为新媒体对整体社会的正面影响多于负面影响。所有受访者皆同意新媒体有助于维护个人权利、加速社会改革、提升社会公平正义,并期盼新媒体能发挥监督力量,促使传统媒体"说真话"。
1.新媒体传达民意
受访者认为新媒体的出现加速了各方面的改革,虽然离"令人感到满意"还有一段距离。C女士(60岁)说:"现在国家政府也开了微博,很快就能听取民意。它还可以表达老百姓的呼声。现在比过去好很多了,老百姓有意见就很快传播出去了,包不住的,而以前很多事情我们老百姓都不知道,有些是没有办法报道的。但是离满意还很远。现在是改革开放的重要转折期。"
受访者虽然乐见新媒体传达民意,但他们同时认为执政者的心态更重要,因为新媒体虽然提供了自下而上的表达渠道,但关键在于上面听不听。Z先生(59岁)说: "这个得看媒体人肯不肯弯下腰让受众表达。我给你举个例子,中国北方一个县级市的市政府网站搞了一个对政府执政满意度的民意调查,只有两个选项:一个是满意,一个是非常满意。"
2.新媒体透明公开
受访者认为新媒体透明公开,有助于维护个人权利、提升社会公平正义,并期盼新媒体能促进传统媒体"说真话"。M先生(51岁)说:"我觉得新媒体透明度比较高,有时候把社会的不公正一面揭露出来了。新媒体比旧媒体做得好。我们老百姓只希望媒体说真话,真实地报道。我认为现在媒体还是蛮开放的,真话已经达到了70%到80%,把我的视野打开来了。"C女士(60岁)说:"我觉得新闻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新媒体在公正公平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你透明嘛,啥事情大家都知道,能做到真正的公平。"
受访者期盼新媒体能像太阳一样,把一切照亮,让大家听清楚、看明白,不仅在民间发挥作用,也把政府机关摊在阳光下。Z先生(59岁)说:"我希望新媒体晒晒各级政府。举个例子,房价涨啊涨啊……开发商说我的利润率就在10%到15%,那么钱都到哪里去了?到现在为止,我就看不到政府向老百姓讲清楚。"
3.新媒体是双刃剑
受访者虽然对新媒体满怀希望,但同时他们对新媒体的负面影响也极为担忧,主要的担忧在于信息安全问题。W女士(52岁)说: "像我们的信息怎么他们(电话诈骗)都收集得到的呢?我们的手机号码他们怎么会知道的?都是通过网络过来的,也不好。"其次,他们对未成年人依赖网络也感到担忧。Z先生(59岁)说: "我认为唯一值得担心的应该是新媒体综合征,大家离不开新媒体了。比如说上海停电三天,我估计有不少人马上要自杀去。"
四、结语
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新媒体在媒介竞争局面中是赢者通吃吗?
新媒体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受访者的媒介使用与生活形态,他们明显离不开网络,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成为媒介内容汇流的终端界面。虽然新媒体的使用频率已明显高于传统媒体,但是受访者对传统媒体中的电视与报纸信赖程度更高的情况,迄今尚未改变。在新闻渠道方面,年龄较大的女性主要收看电视新闻,而年龄较轻的男性则更多阅读网络新闻。由此看来,新媒体在媒介竞争格局中,似乎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但值得重视的是,"通过电脑看电视,通过手机读报纸"的大有人在,现阶段新媒体在设备方面(硬件)拔得头筹,但内容方面(软件)则不然。
事实上,从使用者或媒介内容的角度来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界线正在消弭,因为技术的扩散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使用方式。由此可见,新媒体在媒介竞争局面中并不是取代性的,而是一股融合与引领的力量,引发我们重新思考媒体、媒体与人、媒体与社会的所有相关议题。
2.使用新媒体能提升个人的媒介素养吗?
新媒体时代,受访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元、知识面更宽广,但是受访者依然存在刻板印象、将新闻等同于现实,对于媒介的参与性与广告素养也有待提升。在新媒体素养方面,受访者虽然对新媒体有所认知,使用时没有严重的技术障碍,并且对新媒体相关议题了如指掌;然而,他们对信息的质疑与思辨能力并不高,倾向于相信权威。在广告素养方面,虽然受访者都知道什么是植入性广告或置入性营销,但是多数受访者不以为意,教育程度较高的受访者还认为这是广告商智慧的表现。可见,受访者虽然知道新媒体可以维护个人权利,但是对于个人权利的意识尚未全面觉醒。
新媒体带给人们更便利的生活、更丰富的信息,并提供个人对大众发声的渠道,但在访谈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新媒体扩大了受访者的知识面,他们对各方面的议题都能侃侃而谈,但是其媒介素养并没有因为新媒体的使用而得到提升。新媒体让人们对信息(特别是大众关注的社会案件)有更好的掌握,但是对于个人的媒介素养,无论是传统的媒介素养或新媒体素养,都没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这点需要在往后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中进一步验证。
3.从中国现阶段社会来看,新媒体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英国ESRC项目"虚拟社会?电子技术的社会科学" (1997-2002)的研究结果指出探讨建构虚拟社会(网络)的新科技的五个原则:第一是语境的重要性,指新科技的吸收与利用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社会背景;第二是不平等的假设,指对新科技的恐惧与新科技带来的风险,在社会上的散布是不均等的;第三是补充而非取代,因持续的实证研究结果指出虚拟社会不会取代真实社会;第四是愈虚拟愈真实(the more virtual, the more real),研究结果发现在线活动与虚拟空间会修复并刺激真实世界中的活动与空间;第五是愈全球愈本土(the more global, the more local),反对距离已经消失的说法,因为在超越本土与推动全球的努力下,全球性已演变成依赖特定的本土经验和认同。
这五个原则或说结论在近年来得到不断的阐释与延伸,特别是第一条语境的重要性从未被推翻,可以说是关于科技与社会研究的金科玉律。据此,我们重新思考新科技支撑的新媒体在中国现阶段社会如何被吸收与利用,新媒体在中国现阶段的社会背景(语境)中具备什么样的独特意义。从访谈中,我们发现受访者对新媒体的吸收与利用还很有限,显然他们"利用"媒体或参与媒体的能力比较欠缺,且对于大众媒体的产制过程、信息与内容产制者的意图与商业利益、消费者权利等认知皆有待提升。此外,从他们的言语中,我们多次听到"老百姓"、"官方"等远离公民社会的字眼,新媒体带来的社会变革并没有从这些一般居民的表述中体现出来。
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受访者对新媒体的热情与赞扬之中,感受到新媒体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价值。他们对新媒体的评价远高于传统媒体,认为新媒体能够促进中国媒体与社会的整体提升。虽然受访者也认同新媒体是"双刃剑"的说法,但是整体而言,他们对新媒体充满期待。因此,我们总结新媒体在中国现阶段社会的核心价值在于民众对它的期盼:一是盼望新媒体能促进中国媒体"说真话",二是盼望新媒体能汇集民意成为与执政者沟通的渠道,三是盼望新媒体发挥监督功能,揭露社会不公正的问题。由此,我们推论,新媒体在技术的支撑下成为民众盼望的载体,这是新媒体在中国现阶段社会中特有的核心价值。问题是这样深厚的盼望将"唤"来什么样的将来,盼望如何被满足,盼望与现实的距离,失望与社会问题等等。这些新科技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下所带给一般大众的感受,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被持续关注的议题
3、新媒体的作用是什么?
不知道楼主是说的新媒体艺术还是新媒体营销我都给说说吧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我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其实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因此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新媒体营销:网络杂志和博客营销是WEB2.0下诞生的新媒体的代表,而以他们为代表的新媒体营销已经走出了商业化的步伐,他们所独具的营销模式,已经显露出来无限的商机。只是模式的不成熟让其尚无法实现更快的飞跃。而在新媒体的不断挖掘和完善下,新媒体营销模式一旦成熟,必然能够在互联网商业大潮中形成和构建属于自己的一片商业和营销空间。
4、新媒体,自媒体,社会化媒体有什么区别
参考一下:"新媒体(Newmedia)"一词源于CBS(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1967年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之后,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处使用了"NewMedia"一词(1969年)。由此,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流行并迅速扩展至全世界。
“自媒体(WeMedia)”概念在2002年底,由专栏作家DanGillnor首先提出。2003年7月美国资深媒体人SBowman和CWillis联合发布了名为“WeMedia”的线上研究报告。
“社会化媒体(Socialmedia)”概念在2007年,最早出现在《什么是社会化媒体》一书中,以Facebook和Twitter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在全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并逐渐发展成为与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和电子商务相匹敌的互联网基础性应用。
新媒体、自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的联系和区别
1.传统媒体
媒体(media)是传播信息的媒介,传统四大媒体为:电视、广播、报纸、杂志。
这个概念是我们开始分析的基石。结合传播学中经典的5W模型,琛姐画了下图来描述传统媒体:
“5W”模型来自于五个要素同样的首字母“W”,它描述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影响极为深远。“5W”模型是:谁(Who,传播者)→说了什么(SaysWhat,信息)→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媒介)→向谁说(Towhom,接收者)→有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传播效果)。
传统媒体时代,只有权威组织机构才具有媒体资质,它们通过传统媒介(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渠道)传播信息,传播对象可以是任何人。
2.新媒体
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很多,至今没有定论,我们来看两个比较权威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这两个定义反映了: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有两个最核心的改变,一是传播媒介由传统媒介变成了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介,二是传播者由权威媒介组织变成了所有人。不过第二个特点在新媒体发展早期并没有被强调,直到自媒体迅速发展,普通个人作为传播者才引起广泛关注。
当在传统媒体前加上“数字”时,它们就成为了“新媒体”,例如: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字报纸、数字杂志等等。
3.自媒体
美国资深媒体人SBowman和CWillis联合发布的名为“WeMedia”的线上研究报告指出,“WeMedia(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
这个定义的重点是“普通大众”,即自媒体的核心。传统媒体把传播者和接收者区分得很清楚,是一种“自上而下”、“点对面”的传播方式,自媒体打破了这种不公平的传播方式,它强调普通大众也可以成为传播者,传播者和接收者的界限被模糊,传播方式转化为“点对点”。从定义分析,自媒体是一种特殊的新媒体,它对新媒体中的传播者做了更严格的限定。
当把新媒体的传播者限定为“个人”时,它们就成为了自媒体,例如:个人博客、个人主页、个人日志等等。
4.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的概念出现最晚,争议很大,我们选择早期的两个较为权威的定义作为参考:
AntonyMayfield在《什么是社会化媒体》一书中将社会化媒体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
DionHinchcliffe认为社会化媒体的定义应遵循一些基础规则:以对话的形式沟通,而不是独白;参与者是个人,而不是组织;诚实与透明是核心价值;引导人们主动获取,而不是推给他们;分布式结构,而不是集中式。
社会化媒体与其它新媒体的区别在于,社会化媒体在网络中模拟了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并且将真实世界的信息传递方式在互联网进行移植、扩大,使得个体的声音被传播得更远。并且,它的传播者也是个人,不是组织。
所以,我们可以把社会化媒体理解成是一种特殊的自媒体,它强调接收者由所有人变成基于社交网络的传播。
5、如何看待新媒体艺术在当下社会中的发展
1 新媒体艺术的产生及定义
新媒体自从产生以来就一直是个极具争议的话题。新媒体包含的内容很多,可以从媒体统治的时代来划分什么是新媒体什么是传统媒体,也可以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上来区分,因为新媒体的出现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无论如何都可以明确的一点是,新媒体是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式媒体形态。随着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也随之产生不断变化,并且在人类社会里产生广泛及深刻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也随着改变,一部分艺术家也越来越多地依靠新媒体对自己的艺术进行阐述和表达。这种新媒体艺术借助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试图从传统媒体中脱离出来,寻求一种全新的表述方式,从简单的叙事变为叙情,从单一的感官感受变成综合性的体验,无论是新媒体还是新媒体艺术,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2 新媒体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20世纪末以来新媒体技术逐渐发展,而新媒体艺术则是利用新技术赋予艺术家新的手段,艺术形式不再是单纯的平面画面或者是立体作品,而是各式各样新式的表现形式,并且大多具有交互体验。这种体验给受众一种全新的感受,不再是单方面的接受艺术家传达的信息,而是可以参与到其中,能够更深刻的体验,这种追求即时效果和互动感受也是新媒体环境下艺术的新的表现特点,作为一种结合了多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给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也带来了更多的灵感和更广阔的视角。作为不停探索人类新想法、不停突破现有界限、走在大众思维前端的艺术家,将电脑科技等新媒体技术与现有表现手段结合在一起,实现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
谈到新媒体技术对艺术的影响就需要先了解新媒体所具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是成本低,制作流程比较简单。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制作相比传统媒体更加低成本高效率。传统媒体的信息制作环节十分复杂,先由记者进行前期采集编辑,然后由媒体公司进行后台完善总结,再通过各种渠道发送出去。新媒体却节省了其中很多环节,信息大多借助网络传播,在传播过程中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不像传统媒体需要依靠纸质的大量印刷或电视广告的大量播放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对于一般受众来说,接收信息的成本也大大降低,相比传统媒体人们更倾向于免费的新渠道。
二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信息传达比传统媒体顺畅。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的传播可以依靠自由发达的网络和受众随身携带的客户端来实现,相比依赖纸张的平面媒体、依赖电视的电视媒体、依赖收音机的广播媒体,新媒体可以将各种媒体的优势集为一身,打破媒体自身的界限,将各种技术手段联系在一起,使信息传播的双方都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交流。随着互联网及云时代的到来,产生了信息爆炸的现象,人们接收信息的途径也不同于以往,更加简洁明快迅速的接收方式更合乎当下快速的生活节奏。
三是受众体验更良好,相比传统媒体具有交流互动的优势。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扮演输出的角色,具有交流的局限性,无法很好地和受众交流互动,即使有也不能实时互动,不具有时效性,而新媒体技术不只是单方面的输出,还有双方互相交流的互动,具有良好的时效性、活跃度、新鲜感。
结合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艺术家在利用新媒体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相比以往艺术行为的更多的新形式。基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自身人性的探索也越来越多,从大工业社会量产的精神需求逐渐转变为强调个体突出个性的精神需求,在这一前提下,能够进行交互的艺术应运而生。人类不再是生硬地单方面接收,而是富有个人情感的交流互动,每个受众个体的不同都会对信息传达的这个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造成不同的后果。相比过去,人们更乐意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他人的感受,展现不同的样态。
一方面,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具有客观上的优势,另一方面,在主观层面上受众也更乐于接触新媒体。
艺术家在进行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时候可以借助其信息传播的优势,综合各种渠道,在更多的媒体媒介上进行艺术表达,这种新兴的艺术创作形式给人们日新月异的感受。
3 对新媒体艺术未来发展的思考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时代也不断的推进,当下社会的主要发展特征之一就是新媒体的崛起。媒体艺术的运用更加广泛更加专业,新媒体给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了各式各样的影响,从事艺术行业应当更加努力学习新的知识以应对不断快速变化的社会,积极主动对现有的生活进行提升和改变,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新媒体为艺术带来了全新的科学技术、观念思想、行为方式,也为艺术带来了一些弊端,某些艺术的创作逐渐被大众同化,逐渐变成快餐、简单、无脑,可供思考的空间越来越少。因为对个性的逐渐倡导,人们对自己的喜恶也愈发明确,在选择信息的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个人口味。如果无法对信息进行有效的辨别,可能在接收的过程中会因为个人的差异选择更多的垃圾信息,从而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无法收获有益的资源。
对科学技术的过度依赖也可能导致艺术本质的偏离,从利用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情感进行思考变为单纯为表现客观事物的技术样态,从而忽略了人的主观思想的重要性。在这个信息爆炸、各种想法纷至沓来的时代,对与错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甚至机器也会越来越像人类,在虚拟世界中存在的人与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人可能愈发分离不清。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准或目的到底是什么,这又是未来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4 结语
在这个新媒体艺术不断发展的时代里,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对审美观念也提出新的需求,因此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不仅在客观上要合理运用科学技术,也要在主观上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从统一、简单的平面角度变为多样、复杂的立体角度。在对新媒体艺术不断开发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这种与新技术相依相生的艺术形态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研究新媒体艺术也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进行归纳总结。
6、如何看待新媒体对社会产生的正负作用
1、要承认事物的两面性,新媒体肯定有它正面的功能,但作为一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也会有负面的东西存在。这是合理的,不能因此而否定新媒体,不能因噎废食。
2、积极推动新媒体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同时加强对新媒体的引导与管理,尽量减少它的负面影响。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7、谈一谈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新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新媒体的存在。改变了人们以往的交流方式,我们只需要电脑、手机等通信工具就可以实现快速的交流,许多人已经开始利用新媒体的环境。改变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但新媒体这种交流方式也是有缺点的,使我们交流的时候没办法看见对方真实的感情与情绪,可能由于某条信息的发送错误,产生一些误会,也有很多人利用新媒体进行欺诈。
由于新媒体发展突飞猛进,主要载体依托于移动设备,使得很多人过分的情感依赖于手机等移动设备,在实际生活中变得冷漠,甚至有“不要让你的孩子被手机带大”这样的宣传语来警示人们新媒体内容对我们有巨大的吸引力,但凡事应该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让它影响了你现实的生活。
(二)新媒体对人们文化兴趣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人们开始采用电子阅读方式。根据调查报告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成人手机阅读比例达到52.1%,同比增长9.8%,并且我国人均手机阅读时间超过半小时。
人们阅读的大部分是微博、微信等软件,这里的信息具有丰富、全面、有趣,也有通过视频收看方式,传统的电视没有办法快进。并且总有广告的出现。通过网络观看有快进功能,还具有选择性。
(三)新媒体蕴含了巨大的商机
由于新媒体传播快、受众广、开放性、多元化的特性,使其蕴含了巨大的商机,催生了一系列的产业,直播、购物、各种交易平台等等。
8、新媒体与社会互动的关系?
血缘关系的维护;地缘关系的巩固;业缘关系的拓展;社会信息的获取··························································
9、新媒体与自媒体到底有什么区别???
一、什么是新媒体
所谓的新媒体就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等)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概念比较宽泛,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为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二、什么是自媒体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等网络平台。
自媒体的技术是互联网时代必不可少的技术。互联网+最重要的就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上缺的不是产品,而是销产品的人。如果你要把自己的产品在互联网上销售,就必须用到营销这种技术,可以给你的产品带来大量的精准流量。我联合互联网上的一些网络营销大牛,组建了这个群,前面是1 5 3中间是六 五 九,后面是 九 三 4,把他们串联起来就可以了。如果不是想学习最前沿的网络营销,不要加。不是真心想进步的,不要加。如果你希望玩转互联网+,成为营销大神,那么欢迎。
三、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区别
1、被动与主动:同样依赖网络Web2.0的支持,自媒体几乎完成了新媒体能完成的所有任务。用户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从而更加人性化。
2、自主权:自媒体与同样以网络为依存的新媒体相比,它拥有了更大的话语空间与自主权,使用者可以自由的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等。自媒体成为了草根平民大众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最佳场所。所以从中文的字面意思来讲,自媒体的"自"还可以理解成"自由度"较之过去的"新媒体"有了明显的改善。
另外,有人会问 自媒体属于新媒体吗 ?小编觉得自媒体继承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是对新媒体的升华,也在新媒体的范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