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政务新媒体简介

政务新媒体简介

发布时间:2021-02-24 05:34:32

1、政务新媒体应当如何做

要熟练驾驭政务新媒体,确保政务新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编辑需要具备以下五种能力,才能玩转政务新媒体。
一是敏锐的政治鉴别力
政务新媒体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应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素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增强政治敏感。
要具有成熟的政治思想、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把政务新媒体视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阵地,以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见微知著,明辨是非,努力在正面、正能量宣传中发出正确的声音。
二是专业的文字能力
工作性质决定了政务新媒体采编既要牢固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丰富的新闻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把高超的文字驾驭、恰当的文字表现视作看家本领,面对海量的文字信息,娴熟把控选题,精妙组织文章,不仅能熟练生成流畅的文字,更能写出漂亮好看、撼动人心的文字,确保每一个发布、每一次推送及每一次传播都是美的展示、文字文化的享受。
文字表现及组织加工是政务新媒体采编的基础、基本功,在熟悉通晓文字表现规范的前提下,必须熟练掌握文字、文章采编加工的技巧,切实提升所传播信息的语言文字表达效果。同时,亲自动手写作也是政务新媒体采编诸环节中至关重要的能力需要。
三是综合的策划能力
政务新媒体在立足行业业务基础上推送和发布怎样的信息、采取何种方式推送和发布,不仅直接展示出网络媒体采编个人水准的高低,也最终体现政务新媒体的思想和方针。
因此,政务新媒体采编需善于从海量政府部门行业信息中敏锐捕捉有用信息,结合受众需求,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信息归纳、信息分析、信息鉴别、信息选择与信息整合。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总结凝练出具有鲜明价值取向的主题,并围绕主题重组重构信息,进而完成信息选题策划。
四是快速的反应能力
政务新媒体通过海量信息转载,将政府部门行业工作全面推向社会公众的同时,也将各级各地政府部门推向社会舆论的风口,政务新媒体采编对政府部门行业系统发生发展的每一则业务信息发布、每一项工作动态推送,都直接关系着各级政府部门行业机构的声誉、影响着各地政府部门的行业形象。尤其面对突发性事件,政务新媒体采编必须具备较强的快速反应能力,做到不误判、不误导。如果信息判断错误,或仅凭感情办事,就会造成信息发布失误或舆论误导。
因此,政务新媒体采编在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基本方针前提下,要善于运用有关方针政策或法律法规,切实加强舆情搜集、舆隋研判及重大舆情应对基本能力培养。为切实加强民政系统政务新媒体编采队伍舆隋应对能力,国家民政部多次组织召开会议,就民政新闻宣传、民政舆情应对等工作进行专项部署、专门培训、专题讲座,全面提升面对复杂舆情的综合应对能力。
五是全方位的创新能力
政务新媒体的活力在于创新,政务新媒体的创新依赖于采编意识、采编思维、采编手段、采编方式等采编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创新。网络时代面对不断扩张和全面开放的海量政务信息,政务新媒体采编必须不断培养求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技术优势与传播优势,一方面以开阔的视野和思路,多侧面、多层次、多维度挖掘政府部门行业业务信息的深度,有意识地面向广大受众,创造性地提炼信息,切实实现内容创新;另一方面以全新的理念和思维积极拥抱新技术、掌握新手段,不断研究创造受众欢迎的信息传播新形式,立体化、全方位地进行信息发布传播,切实实现传播方式创新。

2、融媒体是什么意思?融媒体中心建设和政务新媒体有联系吗

融媒体,顾明思议,融合。主要是针对传统电视台、电台、zf部门等媒体中心,结合传统+新媒体渠道的一种简称,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有更多的流量曝光渠道,融合在一起,由专人进行统一运营、维护、发布、管理。
而如果要做融媒体,除了本身有内容持续输出之外,还需要有配套工具
可以考虑用:融媒体导航、易媒助手这类工具运营

3、政务新媒体,有何新变化 (深阅读·政务新

发布速度

舆情回应有提速,僵尸账号也不少

记者从新浪微博了解到,截至2016年12月31日,新浪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已达到164522个,实现了级别、地区、部门的全覆盖。

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分析显示,2016年1月—11月的600多起舆情案例中,政府回应率达到87%,有57%以上的事件政府首次响应在事发24小时之内,有73%的事件政府部门首次回应在48小时之内(含24小时)。其中,41%的事件通过政务新媒体作出回应(右图)。

《意见》指出,加强突发事件、公共安全、重大疫情等信息发布,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根据处置进展动态发布信息。《通知》指出,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实施细则》进一步提出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最迟要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信息。

但记者也发现,在一些地方,政务新媒体仍然存在更新太慢、自说自话、敷衍了事的情况。记者随机搜索西南某省各州市微信公众号,发现头条文章阅读量常停留在三位数,“僵尸微博”例行发布的每条阅读、转发量都在十位数甚至个位数。

内容力度

互动服务有改善,水平参差不齐

说得不充分,群众看不明白;说得不恰当,又会引起新的风波。在人民网主办的2016年政务舆情回应座谈会上,有专家提到,回应舆情不仅在于速度,更在于有效、有针对性。

怎样提升回应的针对性?三文件分别给出了路径。在发布内容的形式上,《意见》提出,“注重运用数字化、图表图解、音频视频等方式”“通过新闻发布、政策吹风、接受访谈、发表文章等方式做好解读”。《通知》指出,回应内容应围绕舆论关注的焦点、热点和关键问题,实事求是、言之有据、有的放矢,避免自说自话,力求表达准确、亲切、自然。《实施细则》则更具体地指出,“多举实例,多讲故事”。

2016年上海出台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当天“上海发布”在政策发布时还提供了图片解读。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上海发布办公室主任丁利民介绍,这条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当日阅读量达到140多万。随后“上海发布”继续跟进新敬老卡换领时间、换领条件、换领程序等,微信阅读量也达50万。

但也有一些账号因爆出雷博雷语而令人侧目。比如,云南某地州一政务微博以“公主”自称,称面对“乡下的农民,赶紧溜回办公室”,令舆论哗然;陕西某县公安局官微面对网友质疑警车私用,却回复“家里人又违法了吧?找公安的茬”。尽管这些微博最终都向网友道了歉,但带来的不良影响短期仍然难以消除。

可见,政务新媒体整体水平仍参差不齐,提高水平仍然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管理机制

投入有差别,管理还需更科学

政务新媒体“量”“质”参差不齐,背后是投入与重视上的差异。记者调查发现,西南某省一些市县至今没开通政务新媒体,主要原因是“当地主要领导不同意开”;而开通后长期不更新的“僵尸账号”,是因为“有的只为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有的是真缺人手。”当地一位宣传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开通后没人过问、没人考核,自然就放着了。”有位官员向记者“吐槽”,有县市居然让个人主办的自媒体承担起政务新闻发布工作。

“上海发布”负责人认为,解决技术、创意难题,归根究底还得靠人。“我们团队成员以内容生产、运营为主,多是传统媒体人、公务员,很少有技术人才。但随着新媒体发展,现在对技术拓展的要求越来越高。”该负责人说。

“枝江发布”是湖北省枝江市的官方政务微信公号,长年稳居湖北省政务微信周排行前十、多次拿过第一。他们通过整合政府网站、广电等平台的人员,融合发展新媒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问题。“枝江发布”负责人姚红介绍,为了长远发展,他们正在加强培训,提高把关能力。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认为,对于政务新媒体的运营者来说,不仅有编制问题,还有职级认定和上升通道问题。“有平台无运营”“有人员无编制”“有人力无能力”“代发布无保障”……种种问题折射出政务新媒体需要整体设计。

对此,在人员培训上,《意见》要求“力争3年内将全国从事政务公开工作人员轮训一遍”。《实施细则》指出,“推进网站集约化建设,将没有人力、财力保障的基层网站迁移到上级政府网站技术平台统一运营或向安全可控云服务平台迁移”。

政务新媒体水平在未来要再上新台阶,期待进一步努力。

4、什么是政务新媒体 如何开展政务新媒体

1.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提速 协调一致共同发声
在高新技术的有力支撑下,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明显提速,通过新媒体矩阵中各单位的联动发声、相互监督,能够有效扩大信息张力,提高政府“网络问政”的工作效率,增强信息监管力度,促进政务新媒体健康运转。建立政务新媒体矩阵,一是要以提高各直属单位开通政务新媒体账号的覆盖度为基础,为发挥矩阵作用提供组织保证;二是要健全政务新媒体管理制度规范和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制度约束和必要的技术手段,保证政务新媒体联动有效,监管有力。
2.“双微”融合对接推进政务新媒体综合发展
微博是浅社交、泛传播、弱关系的平台,微信是深社交、精传播、强关系的平台,根据微博、微信的自身特点,二者相互协作、互为补充的模式将成为政务新媒体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政务微信平台可通过二次开发方式叠加整合各类应用,能够实现行政办事等便民服务功能,以政务微博为发布平台,政务微信为应用平台,政府网站、政务APP相互促进,更加丰富政务新媒体功能作用。
3.平台整合能力提升“政务O2O”时代开启
一方面,通过政务新媒体整合信息发布资源,有利于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群众关切,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相互促进,有利于密切政府部门与网民关系,扩大政务新媒体自身的群众基础,树立政府良好形象,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5、国家主管部门核准的政务新媒体平台有哪些

第七条 政务新媒体应当在国家主管部门核准的平台上设立并开展应用。注册的新媒体账号名称应当简明扼要、严谨规范,并与本地、本单位名称和工作...

6、政务新媒体有何新变化,内容针对性更强了吗

政务新媒体,有何新变化
发布热点资讯、披露突发事件处置调查进展、传递党政重要决策……近年来,政务新媒体在政务公开中日益成为重要渠道。
2016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全面推进各级行政机关政务公开工作。8月,国办下发《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11月,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在三文件密集出台背景下,2016年,政务新媒体发展如何?
发布速度
舆情回应有提速,僵尸账号也不少
记者从新浪微博了解到,截至2016年12月31日,新浪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已达到164522个,实现了级别、地区、部门的全覆盖。
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分析显示,2016年1月—11月的600多起舆情案例中,政府回应率达到87%,有57%以上的事件政府首次响应在事发24小时之内,有73%的事件政府部门首次回应在48小时之内(含24小时)。其中,41%的事件通过政务新媒体作出回应(右图)。
《意见》指出,加强突发事件、公共安全、重大疫情等信息发布,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根据处置进展动态发布信息。《通知》指出,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实施细则》进一步提出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最迟要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信息。
但记者也发现,在一些地方,政务新媒体仍然存在更新太慢、自说自话、敷衍了事的情况。记者随机搜索西南某省各州市微信公众号,发现头条文章阅读量常停留在三位数,“僵尸微博”例行发布的每条阅读、转发量都在十位数甚至个位数。
内容力度
互动服务有改善,水平参差不齐
说得不充分,群众看不明白;说得不恰当,又会引起新的风波。在人民网主办的2016年政务舆情回应座谈会上,有专家提到,回应舆情不仅在于速度,更在于有效、有针对性。
怎样提升回应的针对性?三文件分别给出了路径。在发布内容的形式上,《意见》提出,“注重运用数字化、图表图解、音频视频等方式”“通过新闻发布、政策吹风、接受访谈、发表文章等方式做好解读”。《通知》指出,回应内容应围绕舆论关注的焦点、热点和关键问题,实事求是、言之有据、有的放矢,避免自说自话,力求表达准确、亲切、自然。《实施细则》则更具体地指出,“多举实例,多讲故事”。
2016年上海出台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当天“上海发布”在政策发布时还提供了图片解读。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上海发布办公室主任丁利民介绍,这条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当日阅读量达到140多万。随后“上海发布”继续跟进新敬老卡换领时间、换领条件、换领程序等,微信阅读量也达50万。
但也有一些账号因爆出雷博雷语而令人侧目。比如,云南某地州一政务微博以“公主”自称,称面对“乡下的农民,赶紧溜回办公室”,令舆论哗然;陕西某县公安局官微面对网友质疑警车私用,却回复“家里人又违法了吧?找公安的茬”。尽管这些微博最终都向网友道了歉,但带来的不良影响短期仍然难以消除。
可见,政务新媒体整体水平仍参差不齐,提高水平仍然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管理机制
投入有差别,管理还需更科学
政务新媒体“量”“质”参差不齐,背后是投入与重视上的差异。记者调查发现,西南某省一些市县至今没开通政务新媒体,主要原因是“当地主要领导不同意开”;而开通后长期不更新的“僵尸账号”,是因为“有的只为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有的是真缺人手。”当地一位宣传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开通后没人过问、没人考核,自然就放着了。”有位官员向记者“吐槽”,有县市居然让个人主办的自媒体承担起政务新闻发布工作。
“上海发布”负责人认为,解决技术、创意难题,归根究底还得靠人。“我们团队成员以内容生产、运营为主,多是传统媒体人、公务员,很少有技术人才。但随着新媒体发展,现在对技术拓展的要求越来越高。”该负责人说。
“枝江发布”是湖北省枝江市的官方政务微信公号,长年稳居湖北省政务微信周排行前十、多次拿过第一。他们通过整合政府网站、广电等平台的人员,融合发展新媒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问题。“枝江发布”负责人姚红介绍,为了长远发展,他们正在加强培训,提高把关能力。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认为,对于政务新媒体的运营者来说,不仅有编制问题,还有职级认定和上升通道问题。“有平台无运营”“有人员无编制”“有人力无能力”“代发布无保障”……种种问题折射出政务新媒体需要整体设计。
对此,在人员培训上,《意见》要求“力争3年内将全国从事政务公开工作人员轮训一遍”。《实施细则》指出,“推进网站集约化建设,将没有人力、财力保障的基层网站迁移到上级政府网站技术平台统一运营或向安全可控云服务平台迁移”。
政务新媒体水平在未来要再上新台阶,期待进一步努力。

7、电子政务新媒体的兴起最早是哪国

日本地震海啸,灾难远在千里之外,有些国人浮想联翩,一句“核泄漏污染海盐”的谣言,一时引发全国各地史无前例的抢盐风波,连日本灾民都对此感到大惑不解,真是让人丢尽颜面。中国再缺什么也不缺盐,在事件发生第一时间,如果政府有关部门即时向市民发短信告知真相,或许事情不致于越演越烈……
中国各级政府为政府信息化建设投入的资金到底是多少,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但七七八八加在一起,少说也有上千亿人民币,基础设施有了,平台有了,可普遍存在的“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互联网络的发展预示着电子政务已经到了新媒体时代。眼下,微博、社交网、视频网站等等,这些曾经让很多人觉得可有可无的网络新玩意儿,已经不再是可赶可不赶的时髦,它跟我们的生活已息息相关。
3G高速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的普遍应用,人们无需守在电脑前,只要打开手机便可以随时畅游无线网络,浏览新闻资讯,收发Email,搜索地图等。由于手机用户更为灵活,随时登录,且在网时间长,为电子政务的建设打开了新的思路,中国有8亿人使用手机,还有4亿网民,各级政府官员千万不要小看围脖(微博)的140个字的威力。
新技术的革命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媒介环境的极大改变,变革了传统的信息发布、传播方式,新技术革命以及媒体格局、媒介环境的变革已经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深刻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传播方式、环境改变也深深影响了传统的政务信息传播渠道、方式,以新技术、新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及全新的媒介环境变化加快了新政务时代的来临。电子政务建设正在从以硬件为主向以综合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利用为主的方向转变。“十二五”时期国家明确要求要切实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推进地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创新政务信息传播载体、方式及体系,以新政务的理念打造全新政务体系。管理型政府通过信息化向服务型政府逐渐转变、过渡,将是我国新政务时代未来最主要的可选空间及标志。实现新的政务信息化、体系化,适时全面推进到政府流程再造和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有重点地推进新政务形式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以互联网、手机为载体的全新媒体环境,已成为社会舆论、舆情的主要集散地,成为政府开展舆论引导工作、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政府新闻信息发布、政务信息传递、舆情信息收集、疏导的主要平台。尤其是在一些大规模的群体事件、突发事件以及区域性的公众危机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传播及舆论引导作用。在国内外较发达地区,互联网、通信行业,主流媒体与政府之间合作搭建的新政务信息化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温家宝总理说,国之命,在人心,消除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要让人民共同为构建信息时代和谐社会献言献策。

8、如何让政务新媒体走进民心

1.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提速 协调一致共同发声
在高新技术的有力支撑下,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明显提速,通过新媒体矩阵中各单位的联动发声、相互监督,能够有效扩大信息张力,提高政府“网络问政”的工作效率,增强信息监管力度,促进政务新媒体健康运转。建立政务新媒体矩阵,一是要以提高各直属单位开通政务新媒体账号的覆盖度为基础,为发挥矩阵作用提供组织保证;二是要健全政务新媒体管理制度规范和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制度约束和必要的技术手段,保证政务新媒体联动有效,监管有力。
2.“双微”融合对接推进政务新媒体综合发展
微博是浅社交、泛传播、弱关系的平台,微信是深社交、精传播、强关系的平台,根据微博、微信的自身特点,二者相互协作、互为补充的模式将成为政务新媒体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政务微信平台可通过二次开发方式叠加整合各类应用,能够实现行政办事等便民服务功能,以政务微博为发布平台,政务微信为应用平台,政府网站、政务APP相互促进,更加丰富政务新媒体功能作用。
3.平台整合能力提升“政务O2O”时代开启
一方面,通过政务新媒体整合信息发布资源,有利于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群众关切,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相互促进,有利于密切政府部门与网民关系,扩大政务新媒体自身的群众基础,树立政府良好形象,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与政务新媒体简介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