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未检30周年新媒体优秀

未检30周年新媒体优秀

发布时间:2021-02-24 12:33:45

1、新媒体部门检讨书1000字

“三对照三检查”即:对照党性原则,检查是否坚持党管媒体;对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检查是否坚持正确导向;对照人民性原则,检查是否坚持群众路线。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三对照三检查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对照三检查心得体会(一)
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视察河南时的讲话精神,提升全市新闻舆论工作水平,7月11日,全市新闻宣传战线“三对照三检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召开。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高风出席会议并讲话。
据了解,新闻宣传战线“三对照三检查”即:对照党性原则,检查是否坚持党管媒体;对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检查是否坚持正确导向;对照人民性原则,检查是否坚持群众路线。活动从今年7月份开始,持续一年,将在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网管办、外宣办,市信息中心、广电中心,新媒体协会成员单位和所有新闻采编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中同时开展,目标是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就如何扎实开展 “三对照三检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王高风强调,一要牢记使命担当,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核心要义。全市新闻宣传战线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使讲话精神成为指导工作的行动指南。二要注重素质提升,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工作导向。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持续深化“走转改”活动。三要壮大主流阵地,牢牢把握敢于亮剑发声的主流舆论阵地。广大新闻出版工作者要强化阵地意识,坚持党管媒体,敢于亮剑发声,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不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四要认真对照检查,切实解决当前新闻战线的突出困难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照检查、学习讨论,发现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差距,找到突破瓶颈、解决问题的办法。五要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提升新闻宣传工作的能力质量水平。要全面教育培训,加强新闻舆论队伍建设,推动媒体融合,构建新型主流舆论矩阵。注重宣传策划,提升新闻舆论议题设置能力。
 

2、2008年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0周年。30年前,在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和支持下,在

①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2分)
②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版用,首先体现在它可权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通过真理标准大讨论,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3分)
③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3分)

3、《新媒体传播》课程主讲老师是谁?

《新媒体传播》课程主讲老师是湖南长沙人,研究生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和武回汉大学,分别获理学硕答士和管理学博士学位,是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内最早从事新媒体研究和教学的学者之一;经CSSCI检索,亦是论文论著被引用率最高的学者之一。先后在日本东京电通、美国硅谷作研修与高级访问学者;曾应邀在香港树仁大学讲学。入选2007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4、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哪些特征

1. 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新媒体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而生的。

2.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代媒体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对于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而言,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

3.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

4.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导致市场细分更加充分。

(4)未检30周年新媒体优秀扩展资料:

新媒体(New Media)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简单说:新媒体是一种环境。

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

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参考资料:网络:新媒体

5、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得到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各项科技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各项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加

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中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国家用于科技事业的财政拨款为1689亿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长达13.4%。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府在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据统计,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3710.2亿元,是1991年的26.1倍,年均增长22.6%;按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R&D支出为280.8元,是1991年的22.8倍。2007年R&D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49%,比1991年增加0.84个百分点,表明社会资源配置对于自主研发的倾斜逐年加大。从2006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研发投入总量排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之后,已成为世界第六的研发投入大国。

(二)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截至2007年底,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等五类专业技术人员2255万人,是1978年的5.2倍。同时,我国科技人力投入不断增加,科技研发人员的水平与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到2007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454.4万人,是1991年的2倍;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折合全时人员达173.6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42.3万人年,分别是1991年的2.6倍和3倍;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70.3%提高到82%,增加了11.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的研发人员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二、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企业在科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

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近年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尤其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稳固,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

统计结果显示,在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中,各类企业支出2681.9亿元,是2000年的5倍,占全社会R&D支出的72.3%,比2000年高12.3个百分点;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支出2112.5亿元,是1995年的14.9倍,年均增长达25.3%,大中型工业企业R&D支出占全社会R&D支出的比重已达56.9%,比1995年高出16.3个百分点。

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国家重点企业中的工业企业基本都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至2007年,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已有49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4023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07年投入研发经费超过800亿元,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超过2万亿元,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该基金自1999年6月启动以来,共安排资助资金逾70亿元,其中2007年安排12.6亿元。创新基金为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基础研究工作得到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基,代表了一国原始创新的能力,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三十年,我国基础研究得到长足发展并进入跃升期,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某些领域已处于世界前列。

近年来,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2007年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174.5亿元,是1995年的9.7倍;用于基础研究的人力投入达13.8万人年,是1991年的2.3倍。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涌现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广泛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纳米科学、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一批原始性创新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大疾病防治及创新药物发现、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预测等重点战略需求领域的一批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化工、钢铁、铝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气勘探开发等行业中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涌现出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一个新粒子、精确测量银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阳系距离、新型铈基金属非晶结构材料金属塑料研制成功、澄江动物群化石的发现、完成水稻第四号染色体全序列测序工作等基础研究成果,也表明我国的基础研究发展正处于一个比较活跃的创新阶段。

四、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一)高技术产业成就瞩目

为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前沿,我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下同)。二十多年来,863计划顺利实施,使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研制、微电子装备、能源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的生长点,培养和凝聚了一批高技术创新型人才和团队,为我国高技术研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

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据统计,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348亿美元,是1986年的111.3倍(1986年以前无该项统计);其中出口3478亿美元,进口2870亿美元,分别是1986年的484.4倍和57.6倍;进出口贸易实现了由1986年的逆差42.7亿美元到2007年顺差608亿美元的转变。高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07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份额为28.6%,比1986年的2.3%增加了26.3个百分点。

(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得到推进

1988年,政府开始批准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持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不断推进,区内企业不断增加,区域集聚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加速形成。至2007年底,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从1990年的27个发展到54个,区内企业数由1600多家发展到超过4.8万家,从业人员由12.3万人增加到650.2万人;2007年实现总收入和总产值分别达到5.5万亿元和4.4万亿元,分别为1990年的726倍和769倍。高新技术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重要集聚地。

五、科技产出成绩斐然,重大成果振奋人心

(一)科技奖励凸现成就,重要成果层出不穷

据统计,从1981年到2007年,我国共累计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万项;累计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8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9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099项;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等十二位科学家获得2000年开始评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获得了国家奖励。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各个领域硕果累累,重大成果影响深远

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尖端领域涌现出了一系列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成果。

在航天科学领域,我国不仅掌握了卫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术,还迎来了两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特别是“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中国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测的新领域。

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纳米电子学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获突破性进展,6000米自制水下机器人完成洋底调查任务,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系统正式启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图谱的绘制,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乳光牙本质Ⅱ型、汉孔角化症等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体细胞克隆羊、转基因试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技术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外,三峡工程成功完成,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全部投产,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成功解决冻土施工的世界性难题;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成功建成并投入使用;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地球系统科学、新能源技术、原子能技术、高能物理等各个新老学科均涌现出了一批较有影响、意义深远的重大成果。

(三)专利事业取得长足进展,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明显改善

专利情况是反映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发明创造,促进技术交流,国家于1985年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专利法》实施二十多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明显改善,科技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增加。从1986年到2007年,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以16.7%和25%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递增,至2007年底,我国专利部门已累计受理国内专利申请331.5万件,授权专利179万件。其中2007年当年受理国内专利申请58.6万件,是1986年的25.4倍;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申请15.3万件,是1986年的20.2倍;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为26.1%。2007年授予国内专利权30.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3.2万件,是1986年的354.9倍;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为10.6%,比1986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来看,据世界各主要国家均为成员的《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显示,200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5456件,排名从1997年的第22位跃升至世界第7位。

(四)论文数量与质量均有提高,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近年来,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逐年增加,也迅速缩小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200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的科技论文达40.5万篇,是1990年的4.6倍。而据国际上几种较有影响的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的最新数字显示,《科学论文索引(SCI)》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7.1万篇,是1987年的14.6倍,论文总量的世界排位从1987年的第24位跃升到2006年的第5位;《工程索引(EI)》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3.6万篇,是1987年的15.7倍,世界排名从第10位升至第2位;《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6.5万篇,是1987年的36.7倍,世界排名从第14位跃居第2位。从论文引用情况看,从2002年到2006年共有69.2万篇《SCI》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是1995到1999年间累计量的4.9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其整体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的科技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很多领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谁掌握了先进科技,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6、为什么你不是一个优秀的新媒体运营人?

新媒体行业的蓬勃发展对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么基础营运和高级运营之间的区别究竟在哪里,0分到80分之间是否隔着一条银河?

0分-30分

有一点新媒体的常识,能说得出几个自媒体平台的名字,如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等,能简单排个版发个稿子。当然如果你连自媒体平台的登录口界面都找不到,请转行。

30分-50分

知道什么叫互联网,能大概说得稿子应该符合互联网思维之类的概念,对自媒体的技术有所掌握,能够想到拍点素材,收集点资料,到处在网络上一些热点。

50分-60分能说得出一点互联网新媒体平台运作的原理,能制定发布计划、选题计划,发起一场运营活动、一次投票、一次H5、设计一个话题等等形式,并能完成策划、组织、实施。这种分数的人基本上可以在一个小公司做做所谓营运了。

60分-70分能结合企业、项目、产品、客户的需求设计出相应的新媒体传播形式,创意点,并能够运用到日常的工作之中,紧随项目的需求提供实时地传播服务。

70分-80分能处理公关应急,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整合传播,并能主动创新各种创意推广形式,提出建设性意见。

80分-90分能衍生出相应项目管理能力,能组织团队,应对独立项目的新媒体的工作任务。

100分及以上能对新媒体发展的有自己的见解和未来趋势预测,对后台算法推送方式有深度理解和研究,并能提出相应的实施计划,取得成效。

为此,作为一名新媒体人员的自我修养包括以下部分:

第一是勤奋:网络碎片化的传播和信息分撒状态需要大量的了解和追踪;

第二是专注:投身于此行业,不要浮于表面,要沉稳、精心;

第三是尝试:一个自己都不玩公众号、不玩知乎、不玩今日头条的人,真不知道是如何了解这个中滋味的;

第四是策划:一个不具备策划思维的运营永远都是低层次的运营,只能停留在排版、标题和文字挑选的人永远上不了台阶。

第五是学习: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掌握最新的科技和互联网信息、未来发展趋势和走向,自满于自己那一点点“曾经的从业经验”,落伍是必须的;

第六是全面:对产品的认知、项目的认知、对客户的认知、对市场的认知如果不能做到熟悉、研究、分析,基本上不可能做到成功;

第七是心态:不浮不躁,谦虚谨慎,懂得借鉴和学习别人,积累优秀的资源,不可能取得成绩。

7、电视台新媒体检讨书

新媒体应该是:从两点来讲,一点就是人(灵魂人物),二点就是思想(转

变观念)。
1.打造灵魂人物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现在很多企业官方微博都已死,可是我们却

发现那些行业里的意见领袖他们的微博却玩得风生水起。其实关键就是

人,企业官微对于粉丝来讲是一群人,而对于意见领袖来说,粉丝面对的是

一个活生生的人,你可以跟他进行沟通、互动、交流,也就是灵魂人物。
一个人之所以成为另一个人的粉丝,是因为被这个人的某方面特质

所吸引,所以一个微博或者微信平台,要想大量吸引更多粉丝关注,必需为

这个平台打造一个平台的核心灵魂人物,利用这个平台的灵魂人物,吸引

更多粉丝的关注,其实我们讲的核心灵魂人物,通常指的就是企业的创始

人,提到阿里巴巴大家马上会想到马云,提到腾讯会想到马化腾,灵魂人物

要抽出时间跟粉丝进行互动、沟通、交流。
就拿笔者自己运营“总裁网络营销”公众号来说,我经常抽出时间为

公众号写文章,跟读者进行沟通互动,这样就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优势,因

为只有关注我运营的公众号,就可以第一时间阅读我写的文章,与我沟

通互动,我就是灵魂人物。
如果您的公众号没有独一无二的特色,请问为什么读者需要长期关注

您,关注3天、一个星期就可以取消关注,打造公众号灵魂人物是一种很好

的维持读者持续关注公众号的方法。
2.平台思维
要想吸引更多的粉丝关注,必须能够提供更多粉丝所需要的价值,就

像一家电视台一样,要想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它必须引进更多的优质电

视剧,才能获得更多的观众。同样一个优秀的公众平台,必须拥有更优质

的作者提供内容,才能吸引粉丝关注。
最好的办法就是整理优质的文章,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泛作者时代,

作者已经没有价值了。信息太多,反而整理优质的内容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因为他帮助人们节省了大量的宝贵时间。
就跟《读者文摘》一样,都是整理各大报纸、杂志优质的文章,它并

不提供原创内容,也不会花大价钱签约作者,就受到大量的读者欢迎,因为

他帮助读者节约了宝贵的时间,本来读者需要阅读100本书、60本杂志才

能发现这些优秀的文章,现在只要读一本读者文摘就可以了。
3.资源运作
随着粉丝越来越多,最终这些粉丝都会变资源,当然是资源就可以拿

出交换、变现,如果拥有的平台资源只供自己使用,那么这个平台发挥的

影响力会很小,如果这个平台的资源,可以为平台里面的粉丝所有,那么这

个平台就更有价值,打造粉丝跟平台利益的共同体。
如果这个平台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假如是1000个人甚至10000个,那

么就等于10000个人一起帮助你做大这个平台,因为这些资源也可以为他

所用,一定要把平台的资源让出去,打造粉丝跟平台利益的共同体,平台

的生死存亡都跟他们有关,不要让粉丝成为一个旁观者。
4.把读者当作顾客
请问什么是读者?读者就是读完这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人,读完以

后作者跟读者不需要保持任何的关系。
请问什么是顾客?购买产品以后,商家必需保持跟顾客的关系,并且

必需对卖出的产品负责任。
简单来说,一种不需要维持关系,而另一种需要长期维持关系。如果

我们希望利用新媒体来变现,那么我们就需要把读者当作顾客,因为只有

顾客才能长期创造利润,而读者只是短短的一次购买。
5.打造多个媒体传播渠道
要想获多的粉丝,必需拥有多个价值输出的渠道,这样才能保证新媒

体的活跃度,运营过新媒体的朋友就会发现,刚开始关注的粉丝往往很活

跃,可是随着时间的增加,很多粉丝的活跃度就会下降,一个新的平台只有

每一天都有源源不断的粉丝增加才可以保持平台的活跃度,所以一定要为

自己的平台准备多个价值的输出渠道,以保持平台的活跃度。
6.重视人脉关系链的传播
新媒体当中人脉链传播改变了传统媒体传播模式,把每一个粉丝都变

成了传播的载体,粉丝是观众同时又是内容的传播者,这样的传播想象力

可以无限的放大。如果分享您内容的观众是一位拥有10万粉丝的行业领

袖,那么这一次传播所产生的影响力,将会是原来的10倍甚至100倍。因为

你永远不知道分享内容的粉丝拥有的粉丝人数,同时通过人脉关系链的传

播,可以在不增加任何成本的情况下,为平台获取到更多的粉丝,增加平

台的影响力。
要想做好人脉关系链的传播,需要从内容上下功夫,问一问自己,为

什么粉丝会自愿地帮助你主动传播,答案只有两个字,就是内容。

8、优秀的新媒体文案的应该必备哪些能力

答复:优秀的新媒体文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个人总结心得体会:
第一、应该具备市场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第二、应该具备市场营销的分析能力。
第三、应该具备文案写作能力,以便检查、筛选、修改择中方案。
第四、应该具备市场调研问卷调查的能力。
第五、应该具备擅长沟通和交往的能力。
第六、应该具备媒体事件研讨案例分析能力。
第七、应该具备制作演讲稿剪辑、编排的能力。
第八、应该具备新闻观察评判观点的能力。
第九、应该具备与客户外交谈判的能力。
第十、应该具备组织活动和统筹规划的能力。
第十一、应该具备拟定工作计划和文案策划能力。
谢谢!

9、新媒体有哪些优势?

新媒体的优势:

①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②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③低成本全球传播

④检索便捷

⑤多媒体传播

⑥超文本

⑦互动性

与未检30周年新媒体优秀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