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结合事实分析简述新媒体中的公共舆论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各种天灾人祸、社会矛盾、社会问题集中爆发,诸多突发事件和社会现象使得中国网民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关怀,对各类社会问题和现象频频发声。而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使得其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在这一时期,网络舆论也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了解这些新特点,更有利于我们做好舆情监测,提升舆情应对能力。以下为乐思舆情监测中心汇总的网络舆论发展的五大特点:
一、新老媒体互动加强,网络舆论“倒灌”趋势明显
在网络舆论发展的初期,互联网上的各种言论载体主要的运行模式是引用、转载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报道,并对其进行补充式的传播和讨论。但是,随着近年来网络言论载体和网民数量的增多,这种格局早已有所改变,网络舆论已经通过与传统媒体的深入互动,越来越明显地推动事件的发展。而在多数热点事件的发展演变中,互联网舆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网络舆论“倒灌”传统媒体的现象也逐渐增多。网络舆论中的“爆料”往往能引发传统媒体的积极呼应,引发大范围舆论议论。
二、网络舆论载体多样化,社交平台影响力增强
在信息社会,社会舆论的发生往往被传统新闻媒介的议程设置所主导。而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互联网传播信息的互动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各大社区论坛、BBS、个人网站都可能成为舆论的发源地。而微博因规避了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你传我受”的单向传播模式,又以其更加碎片化、便捷性的特色优胜于其他网络媒体,成为引导公共舆论的新阵地。
三、政府官员现身网络,政务微博影响力强化
新媒体时代,随着新型网络媒体的不断创新发展,新媒体在舆论环境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成为个官员和政府扩大影响力,提升形象口碑的重要渠道。而新媒体因其优越的交互性和展现的强大沟通能力,吸引了众多的官员参与到网络中来。同时,政务微博正在公共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2012年第三季度政务微博报告》显示,截至9月底,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已达50,947个政务微博已进入平稳发展、成熟应用阶段。
四、网上舆情出现向现实空间“扩散”的趋势
新媒体时代,网民对某一个热点事件在网上通过各种形式展开热议,已经是习以为常的形式,但从近年来的一些案例看,网民已不再满足于网上讨论,而是热衷于走到线下的现实空间继续关注和推动事件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由网络走向现实空间的做法,在缺乏有效的正确引导时,其可能产生的潜在破坏力。
五、网络监督、网络维权与“网络审判”、“网络暴力”融合
新媒体时代,网络民意的力量在很多事件发展过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网络监督、网络维权得以深化,无疑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佐证。但是,在很多时候,网络不仅仅监督了事件过程,推动事件发展,还会过度发展成“绑架”媒体、煽动民愤,甚至直接左右事件结果的“网络审判”,更可能成为给当事人正常生活造成过度影响的“网络暴力”。比如,网络曝光既使很多无良官员被曝光丢官,也让很多言论被过分放大,遭遇舆论压力。
2、谈一谈新媒体环境下,对于社会舆情的控制与传统媒体相比有哪些异同
谈一谈新媒体环境下,对于社会舆情的控制与传统媒体相比有哪些异同
业界认为媒体微博主要有三个功能:形象塑造、关系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微博有很多优点,诸如稳定、简单、快捷;但微博也有其致命缺陷,例如其庞大、广泛、不确定的受众面让用户不好把握这样的多元互动。基于视野窄化的原理,从个人情趣爱好出发,微博用户会选择具有某些一致性的人进行关注,这种用户偏好聚合下的自我的议程设置,逐渐形成一个舆论群体。要想使得自我议程设置成为公众议题,媒体微博必须要善于分析自身受众心理,发布适合一部分受众的内容,不断提高粉丝的参与度。媒体微博在运营时要注重策略调整,通过形象塑造、信息推送、意见领袖、话题策划等策略增加自身微博的影响力。
微博言论空间的自由性及巨大的发表空间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公开透明,其裂变的传播效果增强了微博舆论监督功能。媒体微博在其传统媒体的强大的影响力基础上提高了信息的实效性,通过强互动凝聚舆论力量,在热点事件当中自成一派,引导舆论走向,形成密集的监督网。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舆论话题的引导,如何掌握主动权,这是我们当下急需的。
一、学习认识新媒体,进一步认识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有着明显不同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的特性,认清这些特性,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新媒体在信息发送上具有即时性。传统媒体反映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而新媒体却能将正在发生的事实瞬间告知公众。这给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带来了新的挑战,政府部门和传统媒体必须转变观念,学习认识新媒体,通过新的传播渠道及时发言、传播资讯。一些政府部门已经开设了官方网站、博客、微博等,积极疏通传播渠道。事实证明,善于运用新媒体,及时回应民意诉求,对密切与群众的关系,对提升自身影响力,都十分有利。
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具有互动性。无论是参与网上讨论、转发手机短信,还是转载网络言论,受众常常集信息的接受与传播于一体,传统媒体时代“我播你看”的单向流动,正向“全民参与”的传播模式发展变革。这带来了传播内容的极大丰富,各种信息都被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社会思想意识加速多元化,传统的舆论引导格局正经受着深刻的冲击。新媒体的出现,既为公众参与政治生活开辟了新通道,也为党和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了无限可能。领导干部需要改变执政理念与方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途径,搭建起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优化决策流程和执政方式的新平台,及时、全面地与公众沟通。
新媒体在信息接收上具有集群性。集群式接收、个性化传播是新媒体的又一明显特征。不同年龄、收入、职业、兴趣的人们在对信息的鉴别、筛选上,具有一定范围内的趋同性,这种趋向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又加速集群性进一步走向深入。舆论格局的变化,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继续延续以往“批量生产”式的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必然要大打折扣。
二、善于运用新媒体,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新突破口
置身新媒体时代,怎样更好地传播主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怎样更好地化解矛盾、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掌握主动地位,怎样更好地听取群众呼声、进一步改进工作,都是摆在执政党和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命题。媒体技术、传播手段的更新,为进一步联系群众、更好地服务群众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一要合理设置议程。传统媒体主导的传播形态,其特点是“一对多”,媒体往往能够引导和控制舆论,起到议程设置的作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如果点击率够高、转发量或转载量够大,普通人的言论一样能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引发社会大讨论,传播形态变为“多对多”。研究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与受众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设置议程的复杂关系。这就要求执政党、政府部门必须遵守新闻传播规律,主动出击,善于运用传播技巧,使媒体愿意围绕自己发布的信息进行报道,并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互动,产生放大效应,合理地为公众设置议程。
二要处理好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消息的瞬间广泛传播,是新媒体凸显威力的重要表现。然而,怎样恰当处理好突发事件消息的发布,一直以来都是政府部门深受困扰的一个问题,新媒体的介入,使这种困惑更加凸显。当前,新媒体逐渐成为热点新闻的首发媒体,而政府部门和传统媒体却频频在第一时间失语。公众被具有震撼性的消息“击中”后,很快开始参与各种猜测和讨论,这固然印证了新媒体传播之快、影响之大,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也是权威解释缺席后情绪焦虑的一种反映。在传播技术足以颠覆传播形态的今天,不敢说、不愿说、说不好都需要摒弃和改变,人们呼唤政府部门改变心态,尊重公众的知情权,真正从有利于事情解决的立场出发,在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前提下,利用好新媒体这支利器,将事件真相和处理结果及时告知公众,平息不实传闻,主导社会舆论。
三要做好舆情分析。从根本上讲,网络舆情监测要求达到实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能满足系统舆情信息服务市场三个要素,实时性:舆情获得越早,给应对和处置留下的余地就越大,而网络舆情的发展往往是爆发式的,机会稍纵即逝,一旦错失最佳时机将追悔莫及;全面性:网络舆情容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信息量大,容易使很多重要信息被忽略;准确性:海量信息条件下,如何准确地掌握问题核心,不为纷扰所困,是得出正确判断的关键。“舆情是社会的脉搏”,随着网民队伍不断壮大,网络舆情越来越受重视。源自网络的言论和现实意见相互影响、融合,往往成为社会情绪的晴雨表。由于参与的门槛低,同时具有一定的隐匿性,网络舆情某种程度上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大众心声。善于倾听,及时捕捉网络舆论热点,了解不同阶层群众的想法和愿望,并对公众的诉求整理、吸纳之后转化为决策依据,对密切党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善于管理新媒体,打造积极健康的话语场
新媒体发展迅猛,出乎很多人的预料。人们在为它推动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建设叫好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它需要接受相应的监督管理,规避可能带来的弊端。首先要正视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特点。匿名发言会降低传播者的责任感,致使网络上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时候人们来不及辨识事实真相,就开始表态发言,加速了不实消息的散播;有的网站或网民为了提高点击率,将一些垃圾信息、不健康不道德的信息也放到了网上……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广泛性在这些时候“助纣为虐”,致使网络舆论走向暴力和失范,网络监管也成了一个世界难题。其次要加强立法,促进新媒体健康发展。很多国家都在网络安全、信息自由、未成年人上网保护等领域进行了立法。当前急需建立和完善与新媒体直接相关的法律制度,将新媒体置于相关部门有效监管之下。新媒体存在的舆论风险,不仅需要执政党和政府部门高度关注,公众也需对此廓清认识,提高媒介素养。要使公众了解,在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虚拟世界同样也要讲大局、负责任,网络世界中的个人言行,一样要接受法律法规的监管。监督的作用体现在一方面优化自媒体舆论生态,另一方面培养网民的权利意识,鼓励网民以公开的、合法的途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新的传播格局,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挑战,但挑战与机遇往往并存。适时开通微博,利用这个传播平台,给信息插上飞速传播的翅膀,粘合更多的网友扩大自己的网上阵地,从而在这个网络舆论场中查知民意、发出声音、引导舆情,这是时代赋予传统媒体的使命,更是传统媒体转型的契机。
3、怎样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应对处置
1.做好舆情监测,建立完善的应急制度
受互联网特性的影响,企业舆情危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为避免危机爆发时企业处于被动地位,所以舆情管控工作的第一要务是做好舆情监测,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制度。通过借助一些第三方舆情监测软件,可为企业舆情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全网监测服务,及时发现负面苗头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处置,有效避免危机来临时的自乱阵脚,错失危机处置良机。
2.利用新媒体,发挥媒介宣传作用
面对舆情危机,一些企业仍不能主动、及时、权威地发布新闻,引导媒体传播有利于企业的信息,而是用对付传统媒体的方式来进行新媒体时代的舆情事件处理其实并不能够发挥企业媒体资源的作用。在这里建议企业方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发挥其强大的舆论宣传力,及时发布真实权威信息,引导舆论的正确走向。
3.建立快速反应的舆情应对机制
企业在舆情危机发生后,如果过了黄金24小时后才回复,时效性太差,这个时效在舆情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旦负面舆情产生,就很容易扩散到全网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因此,建议企业可以利用专业的舆情监测软件,通过设置一些与行业、领域、产品、领导人等标签相关的关键词,进行实时全网监测,但凡出现了一丝丝的危机苗头快速发布处理进展,及时回复大众的问题,做好问题的解释工作。
4.加强自身管理和监督,完善善后工作
很多企业错误地认为舆情事件结束后,舆情应对工作就完成了,其实不然。例如,此前发生的顺丰快递员私拆包裹事件,顺丰虽在前期的应对处理中通过“绝不姑息、纵容任何违反法律法规和企业行为准则的不当行为”的表态巧妙地化解了一场舆论危机,但是事后仅对快递员作出调离岗位处理,不符合部分网友的预想,使得回落的舆情再次升温,掀起新一轮舆论风向。
因此,企业一定要多在自身管理和监督,以及事后形象恢复上多花时间,完善善后工作。比如危机处理过程中的举措是否有严格执行、有没有对相关部门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健全相关机制建设、是否有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或者赞助活动恢复企业形象等等,来自识微科技商情知识栏目。
4、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舆论引导
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在反映公众舆论、引导其价值取向方面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新闻媒体客观地报道新闻信息,这是由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原则所决定的,新闻报道要尊重新闻的客观事实,新闻现场所记录的是在特定时空和特定状态下所发生的新闻事件,公众可以通过媒体报道了解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使之产生信任并达成与媒体报道相一致的共识;其次,正确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的生命,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引导舆论,凝聚人心。
保持正确思想舆论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引导公众舆论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因而能够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有领导有步骤有重点地改进新闻宣传,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从而为加快我国经济建设作出贡献。而这些也要求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遵从新闻事件的本质,积极贯彻正确的思想,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
由于新闻媒体具有舆论引导的功能,所以一旦媒体记者在新闻信息报道过程中出现失误或者错误,其影响和损失就会很大,轻则失去公众的信任,重则损害政府形象,影响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在新闻报道中,有些新闻记者个人素质较差,不愿深入采访,拼凑新闻主题,这样的新闻报道不但发挥不了正确的舆论引导功能,还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5、新媒体时代的舆情特点有哪些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即时化、互动化的特征,快速地影响和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成模式,使舆情传播具有鲜明的特点。
传播主体多元化。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时代。
传播内容海量化。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得到充分的体现,伴随着搜索引擎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文字、音频、图片、播客、微博等搜索功能的不断创新和扩充,使公众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所需更加快捷方便。
传播节点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舆论事件的报道者。智能手机的普及,更让大众麦克风随时随地地现场直播变成现实。
传播方式群际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海量信息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多向传播,多点互动,移动获得,移动表达,即时传播,即时分享,并且呈现“点对群”“群对群”的特点。
传播范围广泛化。互联网最大的优点是天下互联。随着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
传播速度瞬间化。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完全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尤其在时间上,无论是文字、照片,还是音频、视频,只要当事人愿意,轻轻一点,瞬间便上传到网上,形成了新的信息。
传播结果扩大化。在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6、新媒体时代怎样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在反映公众舆论、引导其价值取向方面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新闻媒体客观地报道新闻信息,这是由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原则所决定的,新闻报道要尊重新闻的客观事实,新闻现场所记录的是在特定时空和特定状态下所发生的新闻事件,公众可以通过媒体报道了解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使之产生信任并达成与媒体报道相一致的共识;其次,正确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的生命,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引导舆论,凝聚人心.
保持正确思想舆论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引导公众舆论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因而能够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有领导有步骤有重点地改进新闻宣传,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从而为加快我国经济建设作出贡献.而这些也要求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遵从新闻事件的本质,积极贯彻正确的思想,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
由于新闻媒体具有舆论引导的功能,所以一旦媒体记者在新闻信息报道过程中出现失误或者错误,其影响和损失就会很大,轻则失去公众的信任,重则损害政府形象,影响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在新闻报道中,有些新闻记者个人素质较差,不愿深入采访,拼凑新闻主题,这样的新闻报道不但发挥不了正确的舆论引导功能,还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7、新媒体下的公共舆论体现出怎样的新特点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各种天灾人祸、社会矛盾、社会问题集中爆发,诸多突发事件和社会现象使得中国网民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关怀,对各类社会问题和现象频频发声。而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使得其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在这一时期,网络舆论也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了解这些新特点,更有利于我们做好舆情监测,提升舆情应对能力。以下为乐思舆情监测中心汇总的网络舆论发展的五大特点:
一、新老媒体互动加强,网络舆论“倒灌”趋势明显
在网络舆论发展的初期,互联网上的各种言论载体主要的运行模式是引用、转载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报道,并对其进行补充式的传播和讨论。但是,随着近年来网络言论载体和网民数量的增多,这种格局早已有所改变,网络舆论已经通过与传统媒体的深入互动,越来越明显地推动事件的发展。而在多数热点事件的发展演变中,互联网舆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网络舆论“倒灌”传统媒体的现象也逐渐增多。网络舆论中的“爆料”往往能引发传统媒体的积极呼应,引发大范围舆论议论。
二、网络舆论载体多样化,社交平台影响力增强
在信息社会,社会舆论的发生往往被传统新闻媒介的议程设置所主导。而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互联网传播信息的互动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各大社区论坛、BBS、个人网站都可能成为舆论的发源地。而微博因规避了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你传我受”的单向传播模式,又以其更加碎片化、便捷性的特色优胜于其他网络媒体,成为引导公共舆论的新阵地。
三、政府官员现身网络,政务微博影响力强化
新媒体时代,随着新型网络媒体的不断创新发展,新媒体在舆论环境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成为个官员和政府扩大影响力,提升形象口碑的重要渠道。而新媒体因其优越的交互性和展现的强大沟通能力,吸引了众多的官员参与到网络中来。同时,政务微博正在公共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2012年第三季度政务微博报告》显示,截至9月底,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已达50,947个政务微博已进入平稳发展、成熟应用阶段。
四、网上舆情出现向现实空间“扩散”的趋势
新媒体时代,网民对某一个热点事件在网上通过各种形式展开热议,已经是习以为常的形式,但从近年来的一些案例看,网民已不再满足于网上讨论,而是热衷于走到线下的现实空间继续关注和推动事件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由网络走向现实空间的做法,在缺乏有效的正确引导时,其可能产生的潜在破坏力。
五、网络监督、网络维权与“网络审判”、“网络暴力”融合
新媒体时代,网络民意的力量在很多事件发展过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网络监督、网络维权得以深化,无疑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佐证。但是,在很多时候,网络不仅仅监督了事件过程,推动事件发展,还会过度发展成“绑架”媒体、煽动民愤,甚至直接左右事件结果的“网络审判”,更可能成为给当事人正常生活造成过度影响的“网络暴力”。比如,网络曝光既使很多无良官员被曝光丢官,也让很多言论被过分放大,遭遇舆论压力。
8、什么是社会舆情?社会舆情包含内容?
社会舆情指在一定的社会影响空间内围绕事件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舆情不是对民意的简单规律概括,是作为参与者的公众对涉事方客体及其政策方向持有的社会综合态度。同时,也是较多群众对于各种社会问题和现象所表达的信念、情绪、意见和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社会舆情包含:新闻舆情、金融舆情、涉税舆情、网络舆情plus
1、新闻舆情:新闻舆情是媒体验证包装过的舆论,所以具备客观性和准确性的特性。新闻类舆情必须就某报道事件进行客观与诚实的媒体分析和报道,它在社会公众面前具有权威性的社会舆论地位,需要通过新闻界的方式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2、金融舆情:金融舆情是各类与金融相关的信息发布主体,基于自身的观点以某主题为中心以信息传播渠道为依托进行信息发布,并随之引起广泛的、不同的主体间信息评论与互动。其中金融舆情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组织,其传播或接收舆情传播信息的目的也因其自身需求而各有不同,具有明确目的性的传播会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或失真情况,而相反没有目的性的传播则会保持真实性,但也会具有一定个体特点的影响存在。
3、涉税舆情:涉税舆情主要指与税务部门、税收工作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舆情信息,以及参与到税务相关工作的社会组织,并通过新闻媒体、网络新媒体和社会公众人际传播。事件发生后传播迅速且影响范围广泛,而且涉税舆论方面的帖子会在工作日8小时之外被发布到网络上去,这些会给舆情监管相关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4、网络舆情plus:网络舆情plus是结合“互联网+”而提出的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海外舆情、可视化及各类网络新媒体等条件,引导国内舆情行业获得进一步发展空间并赋能加强行业持续产出有价值的作用。
(8)新媒体舆论等于社会舆论扩展资料:
舆情空间对舆情传播及其对执政者决策行为的影响有重要作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舆情定义中的民众社会政治态度,是指民众对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民众的这种社会政治态度说到底是对自身利益需求的一种诉求和表达,它不仅包括民众对国家政治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对社会政治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同时还包括民众对社会事物的看法、意见和态度。一句话,民众社会政治态度是民众要求执政者不断改善民情状况的一种诉求和意愿的集合。
9、是舆论引导媒体还是媒体引导舆论
近年来,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在人们的信息传播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自由度大、开放、便捷、互动形式多样、界面更富人性化等优势,因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迅速赢得了民众的普遍青睐,社会影响力日益显著并成为民意自主表达的重要平台。与新媒体相比,传统主流媒体在民意自主表达方面存在欠缺和不足,致使受众不断流失、舆论引导日趋乏力和社会影响力持续下降。因此,如何在重视民意表达、为民意的自主表达提供有效窗口的基础上改进舆论引导,成为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影响力的时代命题。
一、新媒体环境赋予民意自主表达空前的活力
表达民意是新闻媒体担负的一项重要社会功能。随着新一轮传播技术革命的推动,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相继崛起,可谓在传播观念和技术手段上翻开了民意自主表达的历史新篇章。
众所周知,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是由点(传播者)到面(大众)的单向传播,属于典型的“传者中心”。在这种传播模式下,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传播者传送的内容,而网络的问世改变了这种状况。特别是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出现后,以其特有的交互性特质改写了以往受众在媒介使用中的被动地位,使得每一个媒介使用者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在接受新闻信息的同时,也能以传播者的身份主动生产、加工新闻信息,并向外界发布。这无疑使得过去只能充当“沉默的受众”的广大草根民众拥有了“向社会喊话”的平台,极大释放了社会话语权。
在各种新媒体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担负起新闻生产者的角色。他们通过书写网络日志,在网络论坛、微博、微信上发帖,以及制作音视频文件等方式,报道身边已经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探讨社会热点问题,评论当前社会事务,进而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从认知渠道上来说,互联网搜索引擎、新闻网站、微博等成为新兴主流阶层接触和了解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传播及时、获取便捷、观点自由是大家首选它们的原因。”①可见,新媒体消解了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传播权的垄断和控制局面,推动了社会话语权的平等化,使得无数来自社会草根阶层的个体化的微内容、微信息有了自我呈现的机会,甚至可以通过一定形式的有效聚合传播,产生强大社会影响。
舆情检测监控系统的作用从根本上讲,网络舆情监测要求达到实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能满足系统舆情信息服务市场三个要素,实时性:舆情获得越早,给应对和处置留下的余地就越大,而网络舆情的发展往往是爆发式的,机会稍纵即逝,一旦错失最佳时机将追悔莫及;全面性:网络舆情容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信息量大,容易使很多重要信息被忽略;准确性:海量信息条件下,如何准确地掌握问题核心,不为纷扰所困,是得出正确判断的关键。
二、民意自主表达与舆论引导的关系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手机网民达5.27亿。网络、手机用户的快速攀升以及人们对网络、手机新闻信息传播功能的依赖度不断增强,使得网站、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日益成为新闻信息传播领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广泛使用,社会舆论主体也日益多元化和碎片化。传媒环境的这些深刻变化,使得妥善处理民意自主表达与舆论引导的关系显得日益重要。
在现代社会,民意表达是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社会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民意表达的自由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成为政府决策及施政行为的参照,往往意味着一个国家社会民主化程度的高低。一方面,民意表达有宣泄社会情绪的功能,可以起到缓和甚至消除社会矛盾或对抗、避免社会震荡的作用,民意表达受到限制,公民的社会愿望得不到申张,利益诉求无法实现,不满情绪就会积累,矛盾就会逐步增大,影响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民意的充分表达可以使政府及时了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程度,便于做出相应的决策部署,加以应对或解决,从而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民意表达有了更加便利的通道和更加宽松的空间,对民意自主表达的尊重和重视也日益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在这种社会氛围下,任何罔顾民意表达的舆论引导,都将难以获取社会认同。因此,充分重视民意表达,不失时机地为民意自主表达提供窗口,是传统主流媒体改进舆论引导的主要途径。
同时,当下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利益诉求日趋差异化和多元化。“受不同利益的支配,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团体面对共同的社会问题,必将形成不同的意见倾向,使社会舆论呈现多元状态,甚至呈现纷扰状态。”②这种状况虽然有助于民意的彰显,但是如果任由“民意”的洪流无节制地、纷乱无序地随处宣泄,势必会为负面社会情绪的肆意滋生与蔓延打开方便之门,危害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因此,社会仍然需要主流媒体发挥舆论引导功能,指引民众的社会言行,制衡无序的民意表达,以避免社会舆论陷入脱序状态。近些年来,因“民意”的混乱、无序表达致使社会舆论失调进而引发社会群体事件、人身伤害事件的诸多典型事例,让人们了解了处理好民意自主表达与舆论引导关系的重要性。新闻传播实践也表明,传统主流媒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功能,及时澄清、消解在社会、网络出现的各种虚假、片面、错误的信息和言论,能够有效疏解民意的混乱,增进社会舆论环境的整体健康与和谐,进而起到稳定社会人心与助推社会良性发展的作用。
三、改进舆论引导,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
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凝聚社会共识,聚合社会各界力量,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我党多年来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也是我国主流媒体承担的重要社会使命。
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必须积极适应传播环境的变革趋势,主动为民意的自主表达提供有效窗口,积极回应民意关切。一方面,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优势,主动访民情、察民声,有意识地针对社会生活中被民意聚焦的热点、难点问题,策划推出一些主题报道、专题报道,既有效畅达民意、代言民声,又柔性化地实现对舆论的有效引导。“引导舆论要审时度势,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加强针对性。”③因此,在传媒平台日益多元的今天,要想继续保持社会舆论主导者角色,赢得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主流媒体就必须主动放下“身架”,充分接地气,肯于倾听民声、乐于反映民意,心甘情愿地为满足民众对各项社会事务的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铺路架桥。例如:中央电视台近年来在《新闻联播》中推出的“走基层・百姓心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温暖回家路”等系列报道就是主动访民情、察民声的范例,与普通百姓共话“幸福”“家风”等问题,激起了社会广泛热议,产生了良好的舆情效应。
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积极梳理和呈现民众对各种社会事务的合理意见和观点,为民意的自主表达铺设广阔的话语平台和传播通道,从而在各种舆论话题的交锋中最大限度地将“围观”民众转变为积极的话语协商者乃至舆论引导的助推者。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央视财经评论》(微博平台“央视财经评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新闻纵横》(微信平台“新闻纵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的《新闻盘点》(微信平台“环球锐评”)等,可谓都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当然,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日益显著,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自身权益诉求的表达。而新媒体的出现,恰好迎合了这种潮流,使得人们可以不受身份和地位的限制,依托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平台传播信息、散布观点。但是,由于缺乏传统媒体严谨而专业化的信息把关流程,一些用户在这些社会化媒体平台上随性上传的情绪化内容和片面化信息,在引发社会“围观”的同时,也常常演化为点燃舆论风暴的导火索。“把关的退隐,一方面使普通用户获得了自由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虚假有害信息的泛滥。”④可见,新媒体在使人们体验到民意自主表达的无比畅快时,往往也让自身成为谣言、虚假信息的滋生平台和社会负面情绪的放大器。在新媒体环境下,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借助身边的便利传播平台自由发表见解和表达诉求,但任何一个普通人也都可以在“民意”的幌子下,散布负面情绪和片面观点,误导公众和舆论。所以,这就特别需要主流媒体及时发声,对传播效应加以平衡和制约,以向公众呈现一个真实的社会图景和民意走向。民意固然需要自主表达,但为民意表达搭建起理性、平衡、公正的平台,是保证其发挥正能量不可或缺的前提。
综上所述,面对新媒体时代复杂的信息传播格局及多变的社会舆情环境,传统主流媒体要以尊重和重视民意的自主表达为前提,以切实维护民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为着眼点,在坚持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主动访民情、察民声,为民立言,切实增强传播内容的贴近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民众真正爱听、乐看、愿追随。这样,才能切实履行舆论引导职能,有效提升自身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