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发展规划书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培养目标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 具备本专业的文化艺术修养,对中西方媒体艺术有较全面的认识;能将科技与艺术相结合,增强媒体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在各种传统媒体机构、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从事记者、编辑、编导、策划、摄像(影)、制作、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开发等传播技术类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课程
网络传播概论、互联网新闻实务、网页设计、网站策划、网站跟踪、vb、flash、电子商务概论等;在学专业课程之前会学习,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公共关系等课程。
就业前景和方向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就业前景很好,毕业生社会需求大,就业面广,可在各类门户网站、传媒商业网站、党政部门网站、企事业网站等从事信息采集、撰写、编辑等工作,也能从事与新媒体相关的网站策划、网络推广以及网站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从事记者、编辑、以及各类节目的策划、编导、节目制作等工作;还可以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行业从事商业开发、活动创意、媒体策划等工作;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稿写作、视频节目策划、编导、制作工作和整合营销、媒体公关等工作。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就业走向介绍
1、从事新闻出版行业书刊、杂志、报纸的数字化出版与传播工作
2、.从事媒介传播公司的媒体内容管理、策划、受众与媒介策略分析工作
3、.从事新媒体、网络与电子商务企业信息的采集、组织与印制工作
4、.从事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的媒体策划与传播工作
5、.从事媒介教育与科研机构的新媒体研究工作
专业点评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重在人才的创新性、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可塑性,新媒体本身就意味着该专业设置就是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融合了现代传播的最新成果,紧跟时代、社会发展步伐,及时开创新的理论。
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院校(部分)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河北传媒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师范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西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诞生背景
1、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传统媒介的生存格局,传统媒体逐渐向新媒体方向转型,新媒体人才成为媒介机构的“抢手货”。
互联网已经改变了媒体的生产方式和生存形态,报纸逐渐向网络版、手机版转型,甚至出现了“报纸消亡”的趋势,广播、电视也不再固守在传统的频率和频道内,而是开创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和制作已经完全进入了网络时代,由媒体技术带动的新媒体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媒介的每一根神经,网络逐渐成为采集、传播和消费信息的主要渠道,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融合传统媒体的先进成分同时用现代传播技术推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和传播哲学,新媒体人才成为媒介机构的时代新宠。
2、新媒体传播人才是信息时代各级机关的紧缺人才,市场缺口很大。
信息也是生产力,信息传播是任何机关维持正常运转,建构政府形象、扩大自身知名度,拓展业务范围的关键策略。原有的宣传部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信息传播的需要,宣传部靠原有的瞒、骗、堵、压不仅没有封锁信息,相反影响了本单位的社会形象。但是现有的宣传、公关机关大多是停留在传统媒体的观念里,缺少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技术的新媒体人才。由于高校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市场变化的不同步,导致了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现在开设新媒体专业是根据人才市场结构调整的明智之举。
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深入推动,综合信息的准确、快速、全面传播在公司中的经济价值体现得日益突出,对综合信息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新媒体人才已成为公司企业的“生产要素”,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广告和宣传,而是涉及到对公司产品、服务、消费人群的组织结构、社会环境等综合要素的考量,利用现代传播技术,调查、分析、研究,为公司的未来提出科学规划已成为公司企业竞争的“无形资产”。
4、高等学校传统的新闻传播学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调整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培养模式已是大势所趋。
中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起步较晚,培养方式参差不齐,跟风、模仿、粗放型的多,创新、有特色、集约型的少,导致了我国新闻传播学人才人培养模式和格局的严重失衡,特别是一些中等规模高校“组装型”的培养模式,导致了新闻传播人才的“拔苗助长”式生产,在满足当时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的同时也为新闻传播学人才的深入发展埋下了隐患。如何调整和整合原有新闻传播专业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使学校培养的新闻传播学人才能够适应和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高校能否顺利转型的关键,新闻传播学是这种变化最为显著的学科之一。新媒体传播学,尽管在大的方向上依然属于新闻传播学的范畴,但是其学科设置的主要框架、培养人才的方式、课程包含的新技术成分,与以往相比却大相径庭。新媒体传播专业重在人才的创新性、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可塑性,新媒体本身就意味着该专业设置就是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融合了现代传播的最新成果,紧跟时代、社会发展步伐,及时开创新的理论。
2、各高校新媒体中心的工作策划书怎么写
你这问题提的太笼统了。
学校里面的策划书比较简单。
题目、主题、前言(或背景介绍)、现有情况介绍、今后工作安排(从哪些方面着手、准备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谁去做、做的时间节点),结尾结束语。
3、急求一份大学校园新闻社成立策划书
新闻策划,是指新闻机构对一个时期或一项专题的报道所进行的有创意的设计、指挥和调控。其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选择最适当的时机、运用最恰当的方式推出报道,以求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新闻策划从实施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7个步骤:
(一)市场分析
要做一个新闻策划,必须先对策划对象所在行业及相关情况有个深入的了解,比如行业的历史,行业的现状,行业发展的新特点,相关的法律配套等。了解得越详细,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有可能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点。
(二)确定宣传目标
对新闻策划来说,主要需要确定的是宣传的范围和宣传的目标人群。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宣传目标影响着后面新闻点的策划、媒体的选择和预算的编制等步骤。
比如宣传范围只是地域性的,那么就不一定非策划出轰动全国的新闻事件了,媒体也只需选择地方性媒体就可以了,预算也会比做全国性宣传低得多。
再比如宣传是针对年轻白领的,那么策划的新闻事件必须能吸引他们的关注,媒体也应针对性地选择白领媒体。
(三)策划“新闻点”
这一步,需要策划出能达到宣传目标的“新闻点”。
如何找到“新闻点”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下面将会介绍寻找“新闻点”的基本模式和“借势”、“造势”两大基本方法。
(四)选择媒体
新闻策划都是通过媒体的传播来完成的,因此媒体的选择非常重要。
一般根据产品的特性和宣传目标来选择媒体,比如大众产品,应选择大众媒体;如果客户目标是女性,则应选择女性媒体;专业化的产品,应选择专业化的媒体,像计算机产品,最好选择计算机专业媒体和大众媒体中的计算机版面;而市场在全国的,则应选择全国性媒体。
(五)编制预算
做一次宣传,当然要衡量投入产出比,对预算做到心中有数。
广告投放通常采用两种预算方法,1、销售百分比法:以销售额的某个百分比,比如3%,作为广告宣传费用;2、竞争对比法:以主要竞争对手的大致费用来决定自己的广告预算。
但新闻策划和广告投放在费用上很不同,广告费用主要包括广告制作和媒体投放的费用,而新闻策划则主要是新闻事件的实施费用,优秀的新闻策划只需要少量的甚至不需要媒体费用。
因此,新闻策划费用很难像广告投放那样在今年就可以计划好明年的投放量。新闻策划不同个案的实施费用往往会根据具体的策划而有所不同,因此应采用“目标任务法”来预算。
所谓“目标任务法”,就是先确定一个新闻策划的目标,然后估算出要达到这一目标所需的费用,包括新闻事件实施费用和新闻发布费用,这两项费用相加就是一次新闻策划的总费用。
(六)策划的实施和控制
这是新闻策划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再精妙的策划,也需要通过媒体进行传达。如果媒体不配合,新闻策划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还有,现在不少媒体已出现“排他性”倾向,就是一条新闻如果其他媒体(尤其是竞争媒体)已经刊播了,就不再采用。这为新闻策划所需要达到的“大规模轰炸”效果制造了难度。
这一情况下,需要策划人有很强的媒体运作和控制能力。
在美国,有一个与此相关的“守门人”概念。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现已得到美国大众传播学者的普遍认同。学者们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向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起着过滤的作用。拿新闻来说,通讯社决定发布的新闻只占已发生的重要新闻的百分之一,而读者最后从报纸上看到的新闻又只占通讯社发布的新闻的百分之一、二。主管这种过滤工作的记者和编辑,就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守门人。企业发出的信息,只有顺利通过守门人这一关,才能经媒介流向公众。
因此如何通过媒体“守门人”这一关,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课题。
早在1997年,作为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赢海威在内部刊物《瀛海威人》上,刊载一篇题为《如何与媒体打交道》的短文:
“……与媒体记者打交道应当尽量了解各个媒体的特点、每个记者的脾气禀性、他们的需求和特长。报纸和杂志有区别,电台与电视台不同,大众报刊与专业媒体又不同,专业媒体中信息类与电脑类又特点各异,中央级媒体与一般类媒体更要有所侧重。针对各种类的记者也要有不同的策略,年轻与年长、有版和无版、科技类、文化类、教育类、社会新闻类等等都要有针对性地打交道。善于写评论的与善于写长篇报道的,在我们提供资料及公关活动时要使其各尽其长,各得其所。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要主动结交—些记者朋友,记者中也有噱头,记者朋友面可以宽泛,各种媒体都可以,但要选择对公司最能发挥作用,愿意理解瀛海威思想和阐发思想的人……”
还有一家大公司在进驻上海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写出了一篇《上海媒体概述与公关策略》的调查报告,在对上海媒体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媒体的特点作了详细分析后,提出了进行新闻策划的“具体对策和机会”:“首先,大局上抓住关节点。恰恰因为上海媒体管的死,所以宣传主管部门的权力非常大。抓住这个节点,所有工作相应会顺利很多。平时注意和宣传主管部门实力官员建立关系,多多交流,对于企业危机公关有决定意义。上海媒体领导相当听话,只要主管部门打招呼,毫无折扣执行。另外,企业大的宣传活动,可以考虑请宣传主管部门参与,事半功倍。其次,研究不同媒体特点,分别对待。比如对于申江这样的周报,主要提供的就是产品特别是时尚产品类信息。其他几张周报和周刊,侧重人物性的新闻。公关公司统一式新闻稿肯定是不行的。再次,研究公司新闻中的‘上海因素’。发掘公司新闻中,与上海有关的,可能对上海造成影响的新闻要素。……”
除了像赢海威和这家大公司倡导的“公关”模式外,现在还有一种更高明的“新闻诱惑”办法,就是不是企业去找媒体,而是想办法让媒体主动来求企业。
比如有家企业急于放出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消息,但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往往并不急于找某一个媒体,而是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出蛛丝马迹,使目标媒体的目标记者(一般是比较勤奋的知名记者)主动找他,然后做出千分不高兴、万分不情愿的样子,遮遮掩掩、欲语还休,并在采访中一再强调“这个事件太敏感,最好不要写”,“这句话可能会引起业内震动,无论如何不要指明是我说的”等等……
这样做,反而更容易引起媒体的重视,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七)策划效果衡量
对策划效果进行有效评估,有助于判断整个策划成功与否,也能对下一次策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现在,广告的效果评估方法已经比较成熟,大学课堂上也出现了专门的《广告效果评估》课程。但由于新闻策划至今还没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也还没有一套完善的评估方法。
一般来说,新闻策划的效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a、刊登播出数量 在策划实施后统计媒体刊登播出的新闻数量,看是否达到原先设定的目标。
b、刊登播出质量 主要指篇幅、字数、播出时间长度、刊登的版面(是否头版或其他重要版面)、播出的时间段(是否黄金时段、知名栏目)、企业和产品的名称是否出现、产品性能是否介绍等。
c、市场反应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销售业绩,只需对策划实施前后实际的市场销售情况作出比较,就可以分析出策划是否推动了销售。二是看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是否提高,这需要在策划前后各做一次问卷调查。
比如要了解某品牌的知名度可设计一个简单的调查表:1、从未听说过 2、仅仅听说过 3、知道一点点 4、知道相当数量 5、非常熟悉。
如果策划前大多数消费者回答时1和2,而策划实施后则主要回答3和4,说明策划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d、还可采用“比较法” 就是与其他竞争产品的市场表现进行比较,从而对新闻策划的效果作出评估。
另一角度来说:
一般来说,新闻策划大体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主题 主题的选择是整个新闻策划的灵魂,是统率整个活动的思想纽带和思想核心。主题的确立往往建立在掌握种种资料和整合种种资源的基础上。一个新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做,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重点,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方案,所以一般在讨论后都要从多个方案中选择并确定一个主题而不是多个。而确定这个主题的标准即是新闻价值的大小,即追求新闻价值的最大化。这里所形成的主题往往比较宽泛并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必须说明的是,在最初的讨论时期,主题的宽泛有利于从多个层次展开新闻采访活动。
2、体裁与风格 体裁关系到报道的性质。可以选择解释性报道或是预测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的新闻体裁,也可以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策性很强的研究报告,也可能策划为整合报道或是连续报道、组合报道。 风格问题,关乎文章的外在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产生独特的叙事修辞。通常,风格的策划背后,多少会存在一个较为理想化的摹本——它或是本媒体的典范作品、或是一个存在于新闻人心灵深处的经典范例。在风格策划的细致之处,甚至会涉及到像是否采用倒叙写法,要不要“编者按”等等,如何对待日常用语、科学用语,重视讲故事还是重视说服力这一类微观问题。
3、单元结构 通常是指内在结构。结构必须坚实而稳固,与此同时,它应该由多个结构单元组合而成。往往每个结构单元代表了一个次主题。为了寻找到尽可能理想的单元组合,在策划的这一阶段,我们往往采取穷举法进行无限制列举,然后再通过筛选和归纳的方法得到一个真正科学、高效、具有阅读价值的内在结构。
4、任务描述 这是一个对文章结构总体和每一个单元的任务作进一步细化的过程——使用一个长句子,具体可感的描述出:每一单元将会包括哪些内容?具体要采访什么?难点和重点是什么?成稿后的面貌如何?等等。 对于职业新闻记者而言,任务的描述无异于是对于相关文本的工作量的描述。
5、分工与计时 具体分工包括:基于文本单元,或者采访工作的不同侧面,把采访对象和采访内容分配到每一个相关人员,提出注意事项。分工的策划将会最终形成两张表:任务人表和日程表,交与主持者和每个相关人员共享、掌握。 任务人表便于使参与者有章可循,主持者通过对任务人作必要的讲解、认真的督促,为新闻活动保驾护航。日程表主要用于时间的控制,一般以时间进度表(倒计时)的方式来表现。时间的安排要合理,在考虑新闻同业竞争的同时也要留有余地,一般来说:日程表上前面的时间进度较紧凑,后面可以留有时间余地来调整。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319331.htm
4、为什么做校园新媒体?
在当下网络舆论飞速发展、舆论环境日益复杂的大环境下,相对于校报、校园广播等传校园统媒体来讲,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校园新媒体已经广泛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分析校园新媒体建设的现状入手
5、请问,大学生想要利用 新媒体创业创新,有什么好的发展规划吗?怎样起步呢?
想法很好,创业要么打造一个平台,要么跟一个平台合作,前者很难,后者简单跟着做就可以了。
6、如何打造一个优秀校园新媒体平台?
打造一个优秀校园新媒体平台:先建立校园媒体的体制、其次是确定校园媒体的定位、最后考虑全媒体的传播发展对校园媒体团队建设带来的影响等。
7、急求一篇“新媒体对大学生活影响”的主题策划书,谢谢。
引言:
处于新时代,和互联网打交道已经称为了新一代大学生每天必干必做的事了。或者说可以把以前的文盲换个词汇问问新时代大学生是否有互联网盲了。互联网用它的方便快捷、安全、经济、省时、宽松自由等特点迅速俘虏了新时代的心,用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互联网是新时代下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最有效快捷的放大器。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作为平台,以有线和无线作为传送方式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媒体形态。互联网和手机是大学生常常接触的新媒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悄无声息润物无声的姿态潜移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对于了解新时代的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认知世界的角度有重大意义,进而对于学校社会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技术的现状及其影响 调查总体上显示出了如下特点:接触时间早,上网时间长,信息获取重要通道,冷眼旁观多参与少,信息浏览较健康等五大特点。 具体阐述如下:大部分大学生在他的初中时期甚至小学时期就开始接触网络。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经济基础的厚实,电子产品迅速普及,几乎人手一3G手机,电子产品大范围普及为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使得学生接触新媒体的时间大大提前。新媒体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于自身从互联网获得信息,一半左右的学生会通过自己的综合判断来得出自己的想法,不是很简单的去相信网上的言论。依赖于用互联网来获取新闻等信息,只是鉴于互联网的信息的及时和信息检索的便捷。但是对于互联网上的一些活动(譬如人肉搜索、恶搞图片、散步虚假或恐怖消息、网上言语谩骂或攻击等行为)采取的多是冷眼判旁观的态度。有骑士透出冷眼,看热看闹的鲁迅笔下无形中提起的脖子的国民(网民)形象。对于不良信息(各种门事件、未删节版)具有选择性拒绝。对于新兴词汇,60%的学生有较清楚的了解,说明时代学生时刻关注网络新动态,做到知道了解却不参与的姿态。对于网络,当代学生报的是什么态度呢?绝大部分的人认为网络是虚拟的,但以诚待人,不自欺也不欺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休闲类网站,时事新闻类网站是常闲逛的地方。学习技术类的网站,却乏人问津,是网站的泛善可陈还是学生本身的不善喜欢,更多的是后者。同时,隐隐透出色情暴力网站肆虐侵袭的危险(22%的人浏览过色情暴力网站)。时下流行的博客渐渐有了没落的倾向。一半人有博客,一半人无之。且对博客的关注度较低,仅达到25%,而在这关注的人其中,走马观花的居多,留言评论的少的现状。官方媒体、草根网络媒体、海外媒体到底哪一个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具有信服力呢?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有着自己理性的判断,往往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得出属于自己的判断。网络在当代,究竟有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97%的人持肯定意见,认为网络有助于打击腐败,人民维权。但同时,网络有必要也需要监管,这是绝大部分人的意见。但目前为止,有关部门采取的设置关键字过滤、屏蔽境外网站、推广安装不良信息过滤软件等对于净化网络环境问题的处理方式觉得仅仅是出发点好而已,这些措施不得民心。应当采取更有效和更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来监管网络。 总体来说,几乎所有大学生每天均抽出时间在新媒体上获取信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受到新媒体的影响深远,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举足轻重。
二、对于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分析 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了一些不利影响。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个人觉得有以下几大因素导致产生这一现象。首先是电子产品大范围普及为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称为大学生必备的东西。而新媒体作为大学生最常接触的媒体,用他的超大容量的信息存储和迅速准确的便捷搜索称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甚至是主要途径,几乎所有大学生每天均抽出时间在新媒体上获取信息。同时,让大学生对电脑产生了依赖感,只要一想起查什么资料,立马蹦出来的是google、百度、搜狐、雅虎等几大搜索引擎,如此的恶性循环,使得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生活的渗透更加的完美和彻底。另一方面,新媒体作为交流手段,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迅速俘获了大学生的心,称为交流的新宠。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成为了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要沟通手段。学习上需要很多的资料无形中为新媒体进入大学生生活提供了机会。不少学生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来达到辅助学习的目的,使用电脑和网络查资料完成作业。同时,由于大部分大学生生活的迷茫由此引发的游戏和电视剧的盛行,利用新媒体技上的娱乐来度过自己的课余时间,更进一步加深了大学生和新媒体的联系。以上种种原因使得新媒体成了大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发挥着它巨大的或消极或积极的影响。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新媒体技术给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引导大学生理智、科学地使用新媒体,合理利用新媒体的积极因素、努力消减其不利影响,让新媒体为大学生的思想进步、健康生活、学习成长服务,同时利用它实现对大学生的精神、心理、人格、情感的塑造。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加强自身的自觉,管好自己。第一,引导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大学生有效利用网络的积极因素,为其健康、便利、快捷生活服务。利用手机闹钟和备忘录的功能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通过校园网和手机报等渠道举办文体沙龙校园定期见面会,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通过食堂和楼宇电视介绍膳食与健康常识,确保营养合理、进餐定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通过电子杂志宣传吸烟、酗酒、网瘾的不良影响,建议学生安装防沉迷插件,改正或防止吸烟、酗酒、沉溺于电子游戏等不良的生活习惯。第二,引导大学生借助新媒体提高学习效率。努力引导大学生借助新媒体获取更多有益于其学习成长的知识与信息,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引导其在合理使用新媒体提供信息的前提下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学会鉴别新媒体中的信息,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其法纪观念,提高其道德素质。借助学校的引导和监督外力,加上自身的努力修养的内力,使得新媒体称为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良好有益助力!
8、如何打造一个优秀的校园新媒体平台
为你奉上,请参考!
新媒体时代下校园媒体的团队建设摘 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需要社会的各个方面协调、全面、平稳、可持续发展。高校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发源地,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当今时代加强高校校园媒体建设,整合资源优势,提高服务水平,打造校园媒介品牌,更好地为师生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高校努力,具有时代赋予的特殊意义。
传统的高校校园媒体主要有校园报刊、杂志,校园广播和校园电视,其中以校园报刊杂志的种类和数量最多,既有学校党委机关报,又有职能部门和各学院举办的报刊杂志,还有大量大学生自己创办的报纸。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强大,绝大部分高校都办起了新闻网,成为加强高校宣传思想的又一重要阵地。实践证明,校园媒体作为校园特有的舆论宣传工具,在大学生生活、思想教育以及学校校园文化等方面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如今的高校亦是远非昔日简单、纯净的“象牙塔”了。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时代背景下,校园媒体的团队建设成为我们所面临的新课题之一。
关键字:校园媒体;运行机制;全媒体;团队建设
一、校园媒体的体制
校园媒体中存在着一批有着属于自己的新闻理想的年轻人,而正是这批年轻人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在校园媒体这个特殊的阵地实践着自己的新闻理想,他们需要建立成为这样一支团队,一支拥有与社会媒体相差不多的、可以高效有条不紊运转的团队,而这样一支团队需要的是相对健全的体制和管理模式,以及校园媒体所特需的培养机制。
1、校园媒体的定位
首先应该给校园媒体一个定位。大学校园里存在各种各样的社团,大体一类为“民间社团”(学生自发成立、自我管理、自行运作的社团),如各种文学社;另外一类为“官方社团”(在相关校方机构,实际中多为校团委直接领导的学生组织),如接受校方的直接监督和指导的学生会。有别于内部层次明晰、权责分明的“官方社团”,“民间社团”由于其成员多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走到一起来,同时工作范围的局限和活动数量的相对稀少决定了他们内部组织的松散,进而又导致了工作相对效率的低下。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媒体之间相对独立,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都有各自独立的一套班子,都要建立自己的通讯员队伍,分别采写各自的稿件。除校报在出版质量和周期等方面管理相对规范以外,其它几种媒体管理松散。新闻资源没有整合,媒体之间缺少互通,出版(播出)时间也没有协调一致。因此新闻简单、重复、撞车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校园媒体人力、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基于以上定位思考,不难发现,实际上校园媒体在校园中这个具体而微的小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是非常微妙的。她不仅要作为传达学校官方意见及态度的主要“喉舌”,同时又要以一个媒体人的姿态来面对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种种不理想事件。如何能巧妙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其能否生存下去以及以什么样的状态生存下去的关键因素。2、从社会媒体看向校园媒体
许多人都熟悉“从一粒沙看见世界,在一朵野花里看见天堂”这句诗。它出自英国诗人兼当时最勇猛的社会批评家布莱克的长诗《天真之兆》的起首句。在这首诗里,它的结尾句也同样掷地有声:
我们被引导 去相信谎言
当我们看却不经过双眼;
它在黑暗里生也在黑暗里亡
当灵魂在光照里却欲沉睡。
在这里,“我们被引导 去相信谎言”最可以用来当作今天媒体批判的指针。我们通常都习惯的相信媒体是公正、客观的在呈现试试。这种媒体的客观性当然不能完全否认,但在许多事情上,媒体也确实在政治操纵下,扮演、偏见和歧视扩大再生产。新闻记者进入这个体系,除非他们向那种意识形态压力屈服,内化成自己的价值,否则即无法生存。那些不屈服的,即会被扫地出门。其实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与社会媒体,在校园媒体中亦是存在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篇有政治敏感度的文章如果拿捏不好,就会被和谐掉;一个得不到学校支持的边缘性校园媒体同时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解散或重组到其他媒体中。媒体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很大程度上,现在有不少校园媒体与学校上级交流的很频繁,而忽视了我们绝大多数校园媒体是为同学们服务的,其实我们应当加强与同学们的交流,建立及时反馈机制,积极的与校内媒体沟通交流,还应通过校媒这个平台多与全国各大高校交流,建立一种校园媒体的联合与信息共享。有人形容校园媒体是带着枷锁在舞蹈,而比较积极的新闻人的看法是,至少我们还可以舞蹈,因此,寻找对策,突出重围就成了这些舞蹈者们不断思考的话题。不管在校园媒体受到种种限制的前提下这些舞蹈者们能不能成功突围,这些思考都显得弥足珍贵。3、社会媒体带来的反思
《南方周末》曾经做个这样一个新年的特别策划,展开想象的翅膀,2020年的中国会怎样,2020年的世界会怎样?其中就包含着校园媒体的发展。
批评和赞美分列正义天平的两端,任何一端都不能有所偏倚。
长期以来,大学校园新闻媒体的天平一直处于失衡状态,浮夸的赞美泛滥成灾,而真正关乎痛痒的媒体声音却少之又少。这种失衡状态,所有人都有目共睹。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被恭维的原始渴望,“体制”也希望自己被歌颂和赞美。体制终究是人创造的,对体制的赞美终究是对人的赞美。可是,人性有弱点。当一个人长期被赞美的声音所包围,他会无可避免地陷入麻木,甚至上瘾的状态,他只能听得进赞美的声音,这样他才会身心舒适,无忧无愁。“体制”同样有弱点,世界上没有那一种体制是完美无瑕的。当体制里的人们都被赞美的声音催眠而进入麻木、上瘾的状态,体制也就无可避免地自我陶醉,昏昏欲睡了。“人”为什么会得到赞美?因为“人”掌握着令人敬畏的公权力,“人”掌握着支配资源的权利,“人”也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体制为什么会受到赞美,因为体制内每一个层级的人们都在一定范围内掌握着支配资源的权利和话语权,别人不敢不赞美体制。掌握着公权力的人是不愿意听到“不和谐”的声音,纵使这些不和谐的声音是出于善意,就像那个没穿衣服的皇帝只愿意别人赞美他的衣服漂亮一样。拒绝批评的本质是不愿意被监督,“体制”很自信,它觉得自己可以“马不扬鞭自奋蹄”,可以不断地自我完善,日臻完美,它却不知道一个常识:世界上所有的体制都不具备这种能力。如若有一天,天平瞬间恢复平衡状态。稚嫩的声音告诉“体制”,若不能批评你,那么所有的赞美都不是发自内心的,而那些赞美的声音是会迷惑你的思想。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校园媒体,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校刊和校报,校刊和校报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宣传”、就是歌功颂德,还有就是拿来垫桌脚。那么十年后的大学校内纸媒还是这样的吗?那上面会出现批评学校职能部门不合理做法的稿件吗?会允许“同性恋”学生的照片出现吗?会允许刊发社评吗?二、全媒体的传播发展对校园媒体团队建设带来的影响
1、关于“全媒体”
(1)“全媒体”的概念
虽然全媒体的概念并没有在学界被正式提出,但近一年来,“全媒体”的说法开始风靡新闻、出版界,它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和变化,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使得人们在使用媒体的概念时需要意义涵盖更广阔的词语,至此,“全媒体”的概念开始广泛适用。
(2)对全媒体的理解
根据“全”的两个含义,全媒体有以下的两种理解:
①完备、全面,指尽可能多的单一形式媒介载体的综合体,是包括众多媒体形式的“个体”概念。②整个,是一个集体概念,是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应用和普及从以前的“跨媒体”逐步衍生而成的,体现了不同形式和功能的媒体互相融合、互动的趋势。我们可以把“全媒体”理解为: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的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3)全媒体的价值特点
①全媒体是载体形式、内容形式以及技术平台的集大成者。从传播载体工具上分可分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讯等等;从传播内容形式上涵盖了试、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从所依重的各类技术支持平台来看,除了传统的纸质、声像外,基于互联网络和电讯的WAP、GSM、CDMA、GPRS、3G、4G及流媒体技术等等。②全媒体包容个体的特性。它并不排斥任何一种单一表现形式的媒体,它视单一形式的媒体为“全媒体”中“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整合运用全媒体的同时仍然很看重各种单一媒体的核心价值特性和优势。③全媒体的“全”体现在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它的传播面广泛,互相整合填充人们行为的各个注意力空间。④“全媒体”的大而全,在以受众需求导向下表现为超细分服务。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类型,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渠道,实现最佳效果。举例来说,对同一条信息,通过“全媒体”平台可以有各种纷繁的表现形式,但同时也根据不同个体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以及信息表现的侧重点来对采用的媒体形式进行取舍和调整。2、校园媒体的存在形式
高校校园媒体主要包括校报、校园广播、有线电视和校园新闻网等形式。其中校报和校园广播是校园媒体的传统形式,有线电视和校同新闻网是随着校园有线电视和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校园媒体形式。
(1)校报
校报是高校党委的机关报,也是校园媒体中的主要形式。校报主要以文字和图片为载体,便于反复阅读和做深度报道,言论、述评也是校报发挥作用的有效体裁。各地高校校报成立了校报协会等机构,定期组织业务研讨、培训、评奖等活动,因而校报成为校同媒体中管理最为规范、新闻效果最佳、发展最为成熟的一种媒体。
(2)校园广播
校园广播是校园媒体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形式,也是校园新闻传播的主体。校园广播具有短、平、快的优势,能够达到有声广播和时效性的较好结合。校园广播是较为松散的一种校园媒体形式,每天安排早、中、晚三次,一般在早锻炼和校园文体活动较为集中的时段播出。
(3)有线电视
它在校园媒体中的出现,使校园新闻的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大为增强,成为广受师生欢迎的一种校园媒体形式。多数高校的有线电视每周播出一至两次。有线电视的观众也由最初以教职工为主扩展到全体师生员工。由于各高校对有线电视媒体的重视程度不同,管理体制各异,因此有线电视播出的时间、内容、形式随意性较大,电视媒体的长处和优势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4)校同新闻网
校园新闻网是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建立和运行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校园媒体形式。校园新闻网具有随时更新、滚动播出、信息丰富、图文并茂、迅速快捷等特点,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校园其它媒体的时效性、直观形象性以及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一经出现就受到校内受众群的欢迎和青睐。校园新闻网使校园媒体的受众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新闻传播触角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因此也成为高等学校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学校影响、提高学校声誉最具潜力、最活跃的一种媒体形式。
3、校园中的“全媒体”
在全媒体迅速成为一股强流之时,高校校园媒体更是离不开这次变革。
作为校园媒体,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多种媒体形态争奇斗艳的今天,预示着资源整合与媒体交融的全媒体时代俨然已经到来。在社会媒体实践先行的经验借鉴下,校内媒体则更应利用这一契机谋求新的发展途径、突出重围。据悉,在今年上半年南京理工大学全媒体联盟成为各大高校媒体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中国大学第一家全媒体机构诞生。 南京理工大学全媒体联盟主管单位是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由校党委宣传部网络主管担任指导老师,由南京理工大学钟声网、南京理工大学校报记者团、南京理工大学先风电视和南京理工大学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以联盟形式组成。采访到扬州大学《扬大青年》主编包雨朦同学,她表示“扬大也在进行媒体整合,渐渐适应全媒体的传播发展,但是目前因为时间短,机制上还是有些不成熟的地方,他们将不断改进实现更好的发展”。
现在有很多学校都在尝试向全媒体传播去发展,大部分整合部门因为时间短、自身不成熟,再加上各个媒体成立时间已久,早已形成了自己内部的一套完整的体制,很难打破。那么如果我们要将全媒体的发展在校内媒体中进行到底的话,就应打破原来的运行机制,将各类媒体整合在一起,并且将其进行有机的联系,让各个媒体在工作上形成一种流程上的完美衔接,自然而然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各个媒体之间也就有了必然的交流、接触和合作了。各成员社团以项目导向型模式进行合作运行,既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9、什么是高校新媒体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