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面对大众的影评从纸媒时代到新媒体时代

面对大众的影评从纸媒时代到新媒体时代

发布时间:2021-03-03 22:02:13

1、新媒体的发展历程经过哪几个时代?

新媒体发展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发展而言的,“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精英媒体、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着传播发展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

2、如何看待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冲击下的生存困境

传统媒体在信息时代来临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占据着主流媒体的地位,其以信息传播的端正态度和权威性获得了大众的广泛认可,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逐渐增多,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效率和传播范围上的优势逐渐下降,短时期内市场占比下滑。本文着重分析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总结了传统媒体相较于新媒体的劣势,并从传统媒体的自有优势出发提出了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发展的基本策略。

3、如何面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

1、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差异: 
 ①市场的差异。传统媒体目前是国家垄断性的,要有“准运证”。垄断带有保护性,能赚钱,能带来高利润。而互联网却是没有垄断保护的,互联网一产生,它就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②受众的区别。传统媒体是“主导受众型”,而网络媒体是“受众主导型”的。在网络媒体那里,受众有更大的选择权。 
 ③管理的不同。传统媒体发展至今已经有非常清晰的管理机制和结构。编辑至上,轻视市场。而网络媒体的管理机制相对模糊。网站的老大是总经理而不是总编。对技术的重视也有区别。在网站决策层中技术人员的份量重,而传统媒体则不然。 
 ④内容的不同。传统媒体分级管理,网络媒体的编辑职权相对大于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编辑—总编辑,这样一种“三审制”,没办法在网站上实行。总编把关的模式很难在网站实现,一天滚动发2000条新闻,你总编辑一个人哪里看得过来。所以网站编辑的职权大,也要求他有更强的把关意识。 
 ⑤时效的不同。传统媒体有明确的发布时效、时段。定时定量。这种传播时效,决定了受众的关注也有了时段性:每天有一次性的关注。而网络媒体24小时在滚动,每天必须N次关注,才不会漏掉重要新闻。滚动新闻这种形式,对于习惯了每天一次性关注的受众来说,很可能会漏掉重要新闻。 
 ⑥版面不同。报纸有版面的规律,报纸版面的轻重、主次,标题的处理、版面区域的安排,在网站上不存在。网络媒体是以时间流分配信息的。没有平面布局的概念。网络媒体还没有形成像报纸一样成熟的版面语言。 
 ⑦写作的不同。网络新闻文稿关注的是速度快,文章要短。一弄就几千字的新闻稿,在网上是行不通的。网络标题的制作是大白话,直接了当,突出重点。什么标题的对仗、平仄、工整、文乎,做得再好也没人看的。 
 ⑧采访。网络媒体基本是编辑为主,少量的采访新闻,少量的原创。而传统媒体是以自采为主。一个特派记者,花多少多少费用写回来的稿子,如果到网上一发,全给人抄走了。 2、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①新媒体(网络媒体)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网民到2010年,预计绝对数字将达到全球第一(当然相对数字还是小)。 
 ②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存在的关系。近年来,受网络冲击最大的是电视。当然,电视的娱乐功能,服务功能不全受网络影响。我这儿有5月10日美国一家公司的调查:2000人中,23%的人少看电视了,20%少看杂志了,9%少听广播了,11%少看报纸了。电视观众的减少量最多。但是,我认为任何媒体是相互不可替代的,“网络媒体会替代传统媒体”的说法是不成立的。报纸、广播、电视,三者能和平共处,现在也会是这样。以前电视刚出现后,有人预言它会替代广播,事实是和平共处。各种媒体有它的优势,有它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报纸不要任何电子设备就能阅读;广播,可以边干其他事边接收。受众在选择媒体上不存在排他性、应有多种选择。以后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新媒体还可以刺激传统媒体的发展,相互融合,出现网络广播、网上视频等。 
 一个新媒体要超越一个传统媒体,成为一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媒体,至少要经过一代人。2250万,这是中国的网民数。这样一个相对比例很小的数字,完全能说明:今天在中国,互联网对传统媒体远不足以构成冲击。 
3、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今天回顾网络媒体的历史,要从1976年的因特网协议说起。因特网诞生于美国,至今已有三四十年甚至更长的基础发展时期。相对来说,因特网在中国的年龄小得多。2000年,我们国内也兴起网络热,那是真正的泡沫。为什么?与美国相比,我们的网络太没有基础了。在因特网成为第四媒体之前,美国社会的基本的信息化工程已经做得很扎实了。大学、图书馆、政府部门的数据化工作差不多都做好了。大量的文本几年前就录入好了。所以美国人后来建信息高速公路,无非是把分散的数据合起来。网络上一下子就有很多信息、很多资料。而在中国,我们在建高速公路之前没有一个充分的数据化过程。于是高速公路修完了,小区却还没有建好。缺少基础的数据化建设,带来的是网络的信息沙漠化。你在图书馆找得到的资料,什么名著、档案,有用的数据,在网上却很难找到。因为图书馆还没数据化呢。那么大量的录入,谁去做呢? 
 新媒体有什么传播特征?第四媒体的传播者和接受者都是基于网络的。这是最基本的。我总结了七点。 
 7种特征: 
 ①“开放性”。网络是没有边界的,不受地域限制。报纸受地域限制的特征很明显。(美国的报纸基本上都是区域性的报纸,除了《今日美国》很少几份报纸是面向全美国的。)但是,互联网却没有限制。互联网媒体的“开放性”带来两个问题:(1)加剧了媒体的竞争。网络媒体大家都使用平等的传播方式,势必加剧新闻的竞争。今天的新闻已经没有第一新闻的概念。“东方网”去年刚开始时,每天夜里1点、两点,就将各报上网,可是一早却发现其他新闻网全上了。后来只好推迟,改到7点才上。(2)开放性就有了一个叠加效应。一份地区报纸,小山村的新闻,当天就可以传播到全国,这里就有一个放大效应。放大过程中就有新闻的失真。江西光明小学爆炸案,爆炸原因怎么怎么,一开始网上几种说法。如果没有互联网,不会有这种现象。 
 ②“多元性”。在中国,新闻媒体应该是党和政府是主控的,但在网络上,从技术上讲,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有两个后果:一是打破了新闻机构才能发布新闻的局面,引发虚假新闻泛滥。“互联网”成了互抄网;新闻要素不全的抄来的稿子到处都是。另外,色情新闻、无聊新闻也到处泛滥。 
 ③“实时性”。网络媒体无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加工发布。与报纸、广播、电视相比,只有网络媒体才真正具备可以随时发布的可能。 
 ④“交互性”。网络沟通了传播者与接收者的关系。 
 ⑤“大容量和易检性”。报纸版面有限,广播电视有时间性。而网络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于是,信息呈现出庞杂、杂乱无章的特征。有效的信息被掩盖在大量庞杂的无效的信息中。传统媒体的报道是线性的,而互联网的报道是网状的。我可以通过做相关新闻、做专题、做资料,一步步地把一个新闻做深入。除了大容量之外,网络媒体还有“易检性”的特点:查以前新闻、查相关新闻非常方便。 
 ⑥“多媒体化”。网络媒体可融文字、广播、画面为一体。 
 ⑦“个性化”。这是互联网媒体的一个本质的特征。由于技术的局限,以往所有的媒体都是大众化的。而互联网却可以做到面向特定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个人可以在网上订制他需要的新闻。国外大的新闻网站都做到了这点。新浪、21CN做到了。东方网也已经开始做。 
 以上是新媒体的7个特征。下面说说中国的网络媒体发展状况。1993年12月6日,杭州日报下午版通过计算机网传输上了因特网,这是最早的媒体上网。94年后拉开大规模。95年chinanet正式对外开放。95年底,教育部办的“神州巡礼”杂志上网。到99年底有个统计:全中国新闻机构建立700多个网站。 
 中国的网络媒体发展、网站建设,到今天经过了三个阶段:①网络版阶段:报纸是什么,网上是什么。把报纸上的东西照搬到网上,一版、二版……什么也不做变动。②电子报阶段。把本报的稿子重新安排,重新设计版面,搬到网上。③建立大型网站。中国的报界接受互联网,受几个重大事件的触动。……5月9日北约炸大使馆,新浪网当天访问率到300多万以上。在此以前,顶多不过几十万一天。网络传播新闻的影响力是其它媒体不能比的。因此近年国内的网络媒体发展非常之快。 
 说说当前格局:①中央新闻机构加强网络建设。人民日报网站,去年8月20日更名“人民网”,目前有5个语种,每天发布新闻3000条,13频道。新华社的“新华网”,每天2000条稿子。中青、中国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视,网站规模都很大,投入也大,影响也大。②各地联手建立大型新闻平台。“东方”是上海12家单位共同组建的;11家单位投资6个亿。去年一年花掉二千多万;每天2000多条新闻。这类网站,还有北京“千龙新闻网”,北京5家媒体联合,资本3000多万。天津有“北方网”。“南方网”目前在筹建,据说投入3个亿。这都是一些大型的媒体网站。③各地其他一些已建或正在筹建的网站。但是投入规模有大有小。网站的投入没有底。东方网的投入费用——机房一年68万,通信费200万。这种开支不是都能承受的。 
 在此之外,商业网站也在做新闻。新浪、搜狐、网易、天极、索易。索易的新闻频道很细,7大类,600多万订户。这些网站对我们有促进作用,但同时有很大的离心倾向。从资金上说,新浪网上市前融到资金600万,上市后融到一亿二;搜狐一亿;网易3800万。可以说这些公司其资本结构不是中方。尽管现在有规定,外资只能介入技术部分,不能干预媒体运作,但很难说,一有重大变更时……。另外一个问题,现在规定非新闻网站只能发信息,不能发新闻,但新闻与信息的分别?很难说。再有,网上的BBS很难管理,也是目前媒体网站遇到的一个问题。从客观上说,当前主流媒体网站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远远没有赶上我们的商业网站媒体的吸引力。

4、大众传播通论课论文需要:各种传播媒介间的相互关系?

应对新媒体挑战 帕夫利克为传统媒体开“药方”
笪莉萍 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5690568.html
随着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日益发展,传统的大众传媒因此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与机遇,传统媒体该如何“突围”?昨日,正在参加“2007全球传播论坛”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约翰·帕夫利克(JohnPavlik)教授认为,传统媒体应该打破传统,通过互动的方式将读者、观众抓回来。

帕夫利克认为,在网络电子环境中,传统的新闻报道发生了根本变化,一种内容更加动态化、个性化,传播方式更为广泛,受众参与也更强的新的“全景化报道”的新闻形式正在出现。帕夫利克确信“全景化报道”的过程中,新技术将为更好的进行新闻报道提供可能,也将提升媒介的公信力。但同时,传统的记者的报道、报道方式还有管理者的经营模式也都面临挑战,他们不得不适应日益网络化的世界。

“传统媒体要想适应是很难的,”帕夫利克昨日表示,不过他还是给传统媒体开出了简短的“药方”。

传统媒体不仅要寻求与新媒体的合作,还要在工作方式、企业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帕夫利克鼓励传统媒体投入资金进行新媒体的相关研究,并与新媒体之间寻找合作的方式;还可通过与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将研究与产业结合在一起。事实上,目前国内大多数传统媒体已经表现了与新媒体合作的苗头,不少电视、报纸都有过与网络合作的经验,但双方还只是表面的合作,并没有真正融合。

“互动非常重要,”帕夫利克表示,一方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要真正形成互动,另一方面传统媒体还应通过各种方式,通过与读者、观众的互动将受众抓回来。

刘为民:传统报业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 19:03 新浪财经
2006年8月3日-5日,由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管理司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在北京召开。新浪网作为年会合作指定媒体全程图文直播此次会议,以下为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刘为民演讲:

刘为民:尊敬的石署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来宾下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统报业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首先我们讲什么是新媒体?应对新媒体竞争和挑战,首要的是弄清楚新媒体的定义和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沉着应对,对于新媒体我想应该从不同的层面来定义和认识。

其次,从传统技术上来看,新媒体主要是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以电信网络作为运作平台的媒体形态,它包括使用有线与无线通道的传送方式,比如互联网、手机媒体、移动电视、电子报纸等等,其次,从信息的呈现方式看,新媒体的信息,主要是以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复合形式呈现的,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可以进行跨媒体跨时空的信息传播,进一步看这种信息呈现还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互动性等特征。

第三从受众接受方式看,这类题材的信息,具有快捷、方便、深化兼备等优势,受众接收新媒体信息,大多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制约,受众可以随时通过新媒体在电子信息覆盖的地方接收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

四,纸媒体的优势是其他媒体不能代替的。虽然纸质媒体的介质优势是不能被代替的。

首先谈媒体的分类及其价值。对媒体的分类有这么几种,人们通常是按照媒体产生的顺序,依次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叫做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媒体。这是一种分类。

第二种分类,以载体或介质不同,又分为平面媒体,电子媒体还有户外媒体等等。

第三以互联网的出现为标志,又划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

接下来还有一种对媒体的分类,就是以信息的发布周期来划分,这个是我的一个看法,由于报纸的发布具有一定的周期,一般是以24小时为时间段,因此我把它这种媒体称之为周期性媒体,以此而论除了地域媒体报纸以外,其他的四种媒体,我们说的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等都是可以24小时不间断及时的发布信息而且互动性非常强,因此可以讲这类媒体划分为及时性的媒体,按照这种以信息发布周期来划分,我们就会引入一个全新概念,就是说,我们报纸如果说要害怕新媒体的话,应该是电视和其他广播更害怕新媒体。

二纸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和劣势。纸媒体的优势是传统报业在信息上的条例性和选择性内容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和信息的原创性等方面的优势,是新媒体难以复制和克隆的。它的劣势是缺乏信息的即时性,交流互动性。

第五个观点,传统报业可以弥补自己的劣势。传统报业的及时性和时效性劣势不是绝对的,可以报纸的仿真版,电子版不断更新来弥补,其次弥补信息呈现方式的劣势,报纸呈现信息主要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显得比较平面化,单一化,缺乏层次,事实上近来一些报纸在追求作为内容提供商角色的同时,大多采用一种内容多种出口的方式,进行内容经营。

第三是弥补互动性的劣势,报纸本身通过编读可以实现一部分的互动可能性。

最后是信息不那么海量的问题,这个问题人们说信息海量,海量并不是一种优势,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处于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是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如何找到自己需要的浪花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恰恰纸媒体报业的优势。

让我们张开双臂,迎接新媒体,迎接数字报业崭新的未来。谢谢大家!

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挑战互动是“药方”

http://www.cjr.com.cn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2007年05月01日

随着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日益发展,传统的大众传媒因此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与机遇,传统媒体该如何“突围”?昨日,正在参加“2007全球传播论坛”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约翰·帕夫利克(JohnPavlik)教授认为,传统媒体应该打破传统,通过互动的方式将读者、观众抓回来。

帕夫利克认为,在网络电子环境中,传统的新闻报道发生了根本变化,一种内容更加动态化、个性化,传播方式更为广泛,受众参与也更强的新的“全景化报道”的新闻形式正在出现。帕夫利克确信“全景化报道”的过程中,新技术将为更好的进行新闻报道提供可能,也将提升媒介的公信力。但同时,传统的记者的报道、报道方式还有管理者的经营模式也都面临挑战,他们不得不适应日益网络化的世界。

“传统媒体要想适应是很难的,”帕夫利克昨日表示,不过他还是给传统媒体开出了简短的“药方”。

传统媒体不仅要寻求与新媒体的合作,还要在工作方式、企业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帕夫利克鼓励传统媒体投入资金进行新媒体的相关研究,并与新媒体之间寻找合作的方式;还可通过与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将研究与产业结合在一起。事实上,目前国内大多数传统媒体已经表现了与新媒体合作的苗头,不少电视、报纸都有过与网络合作的经验,但双方还只是表面的合作,并没有真正融合。

“互动非常重要,”帕夫利克表示,一方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要真正形成互动,另一方面传统媒体还应通过各种方式,通过与读者、观众的互动将受众抓回来。

大众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是纸质媒体的战略选择

http://www.cjr.com.cn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2007年04月18日

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这样一个“不懂得上网就是文盲”的时代,作为传统新闻学上所说的大众媒体之一的报纸,也不能落后于时代的脚步。

纸质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融合,不是面对新媒体冲击的被动应付,而是对新技术、新传播手段的主动运用,是从报纸长远发展考虑所做的一种战略选择。在这样的战略选择下,“报网联动”就是报纸对自身资源进行优化重组的开端。什么是报网联动

1.报纸电子版:简单的资料库面对互联网这一新兴传播技术,报纸的第一反应就是开设报纸的电子版,将报纸刊登的内容简单贴到网站上。

显然,这种方式只是简单机械地对新技术的运用,报纸的读者没必要再到网上去看一遍同样的内容,而网民也更喜欢浏览各大门户网站对所有大众媒体新闻的摘编。因此,报纸的电子版充其量只是一个资料库,甚至是为商业门户网站省去了将报纸内容录入网络的麻烦,对报纸的发展没有太大的意义,也称不上报网联动。

2.报纸自办门户网站:出力不讨好面对互联网的竞争,也有不少媒体选择尝试干脆自办门户网站,以本报新闻资源为主,成立专门机构,欲与商业门户网站一争高下。

但是,自办门户网站需要投入相当大的人力和资金成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短期内却无法保证。尤其是面对已经运作多年的大型商业门户网站,根本无法形成优势,无法体现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

3.报网联动:报纸与网站的双赢到底什么是报网联动?它应该是一种报纸与新媒体的互相融合,是传统新闻采集制作者对新技术的主动运用。

报网联动,是报纸和网站都能提供各自的优势,搭建信源、与受众互动等共享平台,实现资源优化、联手行动,使彼此的核心竞争力都得到提高。而在这一过程中,报纸也要相应对自身采编模式创新和突破,实现报纸质的飞跃。

报网联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对传播界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今,互联网、手机等技术手段的普及和发展,必然会引起传媒资源的又一次整合。面对这样的变革,报纸如果不选择创新,就会被时代淘汰。

1.新媒体发展迅猛迅猛2007年1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报告同时显示,我国域名总数显著增加,其中,CN域名总数超过180万,与05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达到64.4%。上网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使用ADSL、CableMModem、专线等宽带上网的网民达到1040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75.9%。新兴上网方式—手机上网也初具规模,达到1700万人。

而CNNIC《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中最夺目的数字莫过于对整个博客市场容量的描述。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8月底,中国博客作者规模已达到1750万,其中活跃博客作者(平均每个月更新一次以上)接近770万,注册的博客空间数接近3400万,而博客读者则达到7500万以上,其中活跃博客读者高达5470万人。

5、传统纸媒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扩大自身传播影响

“做传媒,就像坐快铁,慢下来,就会被淘汰”,正如一位传媒界专家所言,在当今全媒体时代,随着网络、3G、微博等技术的发展普及,“新媒体”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传播力量。传统平面纸媒如何发挥自身特长,并能够与新媒体“化敌为友”、优势互补,共促传媒产业繁荣,如今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传统纸媒要想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突出重围,可以抓住以下五大着力点。
一.把握好“警而不惊”的“第二落点”
1.提升权威性:网络有无可比拟的传播时效,但同时受制于权威性的缺失,受众需要多元化信息,更需要真实信息。也就是说,面对网络传言,受众需要一个“再确认”机制,以断定信息真伪。这正是传统媒体的优势,通过再确认机制——采访,发布权威信息。传统纸媒能否更好地打造并树立其公信力和权威性,是与网络媒体竞争的关键。如果说网络媒体出现假新闻是见怪不怪的话,平面媒体如果出现假新闻,则无异于“自掘坟墓”。
2.引领深度阅读:传统媒体不仅可以通过再确认机制发布权威信息,还可以自觉、系统地运用解释权,对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探因和前瞻,这也是纸媒长处所在。纸媒所拥有的成熟专业新闻从业人员队伍,一代代媒体人传承的新闻理念,都是网络在短期内难以企及的。因此,把握好“第二落点”,用深度报道引领深度阅读,赢得深度读者,是纸媒存在的最大价值之一。
二.近水楼台,打好“差异牌”
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呈现出一个重要特征——越是重大新闻受众了解得越早越详细,越是身边事反倒不甚了了。纸媒应怎样与网络新闻抗衡?就是挖掘地方新闻,做深做细做足身边的新闻。
1.地方新闻是重中之重:“新闻兴趣与距离成反比”。网络的无地域性是其优势,但同时使其在对地方新闻的介入上力有未逮。面对网络竞争,纸媒应该细分市场,收缩报道范围,增加报纸不可替代的地方影响力。如《贵州都市报》、《贵阳晚报》等,在地方新闻的经营上,不仅力求做足做细做深做透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政策性报道、突发事件报道,还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做足服务性新闻。从每天要看的天气预报,到本地衣食住行各类资讯等等,力求让读者形成阅读习惯。《劳动时报》坚持深入一线,贴近职工、贴近群众的原则,打好自身特色牌,立足“劳动者自己的报纸”这一落脚点,关注本地企业发展情况、职工生产生活以及农民工权益保护等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牢牢抓住专属于自己的这部分受众群体。
2.增强社区影响力:地方影响力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区影响力。以社区居民普遍关心的事情为报道对象满足了人们对心理距离接近的兴趣要求。《劳动时报》在经营社区新闻中进行了许多尝试。如去年推出的社区专版,紧紧围绕社区居民关注的热点、焦点,好人好事等进行探访、刊载。在社区新闻的写法上,也不断探索更为生动、更贴近读者的叙述方式。
三.强化评论功能
评论是一张报纸的旗帜,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报纸更应强化评论功能,树立“观点竞争”意识。
网络的“草根”精神使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评论者。但因为网络评论的“低门槛”和开放性,使得公众在获得话语权的同时也在滥用话语权。大多数网民发表言论时,更多地注重率性和痛快,而不屑于或者不能够以建设性、创造性的态度和架构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恰恰是报纸评论的最大优势。
报纸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形成了重视观点、思想传播的传统。报纸的评论能够站在理性和公平正义的制高点上,用相关法律法规和主流民意的基本要求,评判优劣,揭示美丑,引导人们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本质,透过层层迷雾见真知。与网络评论相比,报纸评论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严肃、理性、可信赖性。而这也正是大众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所需要的。
四.做好“加、减法”
报纸有限的版面,迫使编辑要精选出最精要、最深刻、最有针对性和公信力的内容展示给读者,这反倒成为应对网络海量信息竞争的利器。
一方面,必须发现和综合真正对目标读者有用的信息,这是“做减法”,发现信息中的“真金白银”,并且筛除大量垃圾信息;另一方面,必须对信息具有较强的分析解读能力,从而使读者从中得到更多的附加值,这是“做加法”。通过整合使各类有效信息变得更丰满、更全面深入。通过编辑的“加减法”,让受众在更短时间内阅读更多有价值的新闻,反过来会使越来越多的读者舍得“花钱买信息”,成为报纸的消费群体。
五.实现媒体融合,强化传播效果
由于媒介渠道的增多,纸媒包打天下的神话早已被打破。媒体需要打造多平台组合产品,将被媒介市场的“碎片化”所分散了的社会注意力资源重新聚拢。目前许多国家的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冲击,改变了原来的运作方式,不但推出了相关的新闻网站,还将网络视频、博客、播客的内容纳入新闻信息来源系统中,强化了传播效果。
如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一直都在密切合作,在媒体融合上已经做到彼此嵌入,又互有分工、各有侧重。网络编辑每天都和传统媒体编辑保持联系,两个团队合作报道新闻。为了使印刷版和网络版两个平台更紧密地整合在一起,《华尔街日报》在其网站上不间断地对重大突发新闻进行更新,并且在次日的报纸上刊载较长的相关分析文章。由于截稿压力来不及在报纸上完整刊载的新闻故事,可以登载新闻标题并引导读者参阅网站,而网站也可以预先介绍报纸即将刊载的一些内容。
广州日报社在考察了美国几家主流大报的网站后,于2007年在传统编辑部内成立滚动新闻部,其职能是建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沟通的桥梁,使新媒体可以利用传统媒体强大的采编力量,克服平面媒体时效性和互动性不足的这一缺陷。 2007年6月15日佛山九江大桥塌桥事件,广州日报滚动新闻正式开始运作。早上5点多事故发生后,广州日报一方面派滚动新闻记者与大洋网编辑到前线采访拍摄视频,另一方面则通过与广州日报前线记者进行联系,得到更多的即时新闻,不断在网络上和手机上发布更新。广州日报将传统媒体的品牌栏目和品牌版面延伸到网络上,不仅扩大了网络点击量,也把平面媒体变成了多媒体平台,吸引了更多年轻读者。

6、如何看待新媒体时代报纸即将消亡这一说法

在电视的巨流冲击下,昔日的传媒老大报纸,屈居传统媒体老二的日子已经很久了。而当网络新媒体挟着新技术呼啸而至时,报纸再次感受到了被冲击的滋味:广告被分流,受众被分流,影响力下降。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这种感受,也许更贴切。因为,在那里,电脑与网络的普及,已经达到了国民化的程度。
传媒人士已经在考虑报纸的出路及其“倒计时”了!传媒大亨默克多几年前就放言:报纸的寿命最多40年。在世界传媒界引起不小的震荡。很多人不以为然。但也有人提醒道:别把这话看淡了。这句话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为此,如何减缓衰老期的到来,报纸媒体费了不少的心机。平面媒体投资网络,便是应对趋势之一。
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网络媒体论坛上,千龙网的总裁贺智生说:“传统的报纸杂志可能还有50年的存活期。”认为,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网络媒体一定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完全能够替代传统媒体的地位。其与其他替代论者不同的地方在于,其并不认为这些是决定性的因素。真正使网络媒体替代传统媒体的,是资源的短缺所造成的大环境。
还说:“从资源角度讲,个人认为报纸将来是一种很奢侈的东西,它的成本太高了。大家觉得纸不是很便宜的东西吗?有几十亿人口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所以,个人有这么一个观点,好比前些年,当世界人口30多亿的时间,人们就穿裘皮而为荣为贵,但现在谁穿裘皮就也点儿邪。将来很有可能有一天,会有一些人把报摊围住,不要大家买报纸。简单的说,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可能还能存活五十年左右。”
这个观点确实新颖。很有见地。30、40年后,资源的短缺,真的会成为地球村发展的制约因素,大众化的报纸蜕变成“奢侈品”的可能性很大。当然,事情的另一方面,应该是经济的发展促使电脑与网络的大普及、网络媒体对消费者阅读习惯的改造,使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由可能上升为一种必然。
但报纸是否就会消亡呢?完全消亡的可能性不大……个人想,30、40年后的媒体,其存在可能不只是一种方式,而是多种形式并存。譬如纸制版、网络版与杂志版等。前者是“贵族化”了的,而后两者则是平民化、大众化的了。报媒的存在,只是一个标记,一个平台,其表现形式是采集、整理、发布信息,而主要的传播方式,应该就是网络了!但电视、报媒依然应该是权威的信息平台,只是其影响力被传播威力更强大的网络媒体覆盖了……
这也许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在有人提出,平面媒体联合起来,斩断网络媒体的新闻来源……云云,且不说“联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有多大,从媒介的本质上来说,这不仅有碍信息的有效传播,与信息时代的趋势格格不入,也违反了公平竞争与反垄断的相关法律规定。

与面对大众的影评从纸媒时代到新媒体时代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