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新媒体政务建设对提升形象

新媒体政务建设对提升形象

发布时间:2021-03-05 08:25:38

1、政务新媒体有何新变化,内容针对性更强了吗

政务新媒体,有何新变化
发布热点资讯、披露突发事件处置调查进展、传递党政重要决策……近年来,政务新媒体在政务公开中日益成为重要渠道。
2016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全面推进各级行政机关政务公开工作。8月,国办下发《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11月,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在三文件密集出台背景下,2016年,政务新媒体发展如何?
发布速度
舆情回应有提速,僵尸账号也不少
记者从新浪微博了解到,截至2016年12月31日,新浪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已达到164522个,实现了级别、地区、部门的全覆盖。
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分析显示,2016年1月—11月的600多起舆情案例中,政府回应率达到87%,有57%以上的事件政府首次响应在事发24小时之内,有73%的事件政府部门首次回应在48小时之内(含24小时)。其中,41%的事件通过政务新媒体作出回应(右图)。
《意见》指出,加强突发事件、公共安全、重大疫情等信息发布,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根据处置进展动态发布信息。《通知》指出,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实施细则》进一步提出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最迟要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信息。
但记者也发现,在一些地方,政务新媒体仍然存在更新太慢、自说自话、敷衍了事的情况。记者随机搜索西南某省各州市微信公众号,发现头条文章阅读量常停留在三位数,“僵尸微博”例行发布的每条阅读、转发量都在十位数甚至个位数。
内容力度
互动服务有改善,水平参差不齐
说得不充分,群众看不明白;说得不恰当,又会引起新的风波。在人民网主办的2016年政务舆情回应座谈会上,有专家提到,回应舆情不仅在于速度,更在于有效、有针对性。
怎样提升回应的针对性?三文件分别给出了路径。在发布内容的形式上,《意见》提出,“注重运用数字化、图表图解、音频视频等方式”“通过新闻发布、政策吹风、接受访谈、发表文章等方式做好解读”。《通知》指出,回应内容应围绕舆论关注的焦点、热点和关键问题,实事求是、言之有据、有的放矢,避免自说自话,力求表达准确、亲切、自然。《实施细则》则更具体地指出,“多举实例,多讲故事”。
2016年上海出台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当天“上海发布”在政策发布时还提供了图片解读。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上海发布办公室主任丁利民介绍,这条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当日阅读量达到140多万。随后“上海发布”继续跟进新敬老卡换领时间、换领条件、换领程序等,微信阅读量也达50万。
但也有一些账号因爆出雷博雷语而令人侧目。比如,云南某地州一政务微博以“公主”自称,称面对“乡下的农民,赶紧溜回办公室”,令舆论哗然;陕西某县公安局官微面对网友质疑警车私用,却回复“家里人又违法了吧?找公安的茬”。尽管这些微博最终都向网友道了歉,但带来的不良影响短期仍然难以消除。
可见,政务新媒体整体水平仍参差不齐,提高水平仍然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管理机制
投入有差别,管理还需更科学
政务新媒体“量”“质”参差不齐,背后是投入与重视上的差异。记者调查发现,西南某省一些市县至今没开通政务新媒体,主要原因是“当地主要领导不同意开”;而开通后长期不更新的“僵尸账号”,是因为“有的只为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有的是真缺人手。”当地一位宣传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开通后没人过问、没人考核,自然就放着了。”有位官员向记者“吐槽”,有县市居然让个人主办的自媒体承担起政务新闻发布工作。
“上海发布”负责人认为,解决技术、创意难题,归根究底还得靠人。“我们团队成员以内容生产、运营为主,多是传统媒体人、公务员,很少有技术人才。但随着新媒体发展,现在对技术拓展的要求越来越高。”该负责人说。
“枝江发布”是湖北省枝江市的官方政务微信公号,长年稳居湖北省政务微信周排行前十、多次拿过第一。他们通过整合政府网站、广电等平台的人员,融合发展新媒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问题。“枝江发布”负责人姚红介绍,为了长远发展,他们正在加强培训,提高把关能力。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认为,对于政务新媒体的运营者来说,不仅有编制问题,还有职级认定和上升通道问题。“有平台无运营”“有人员无编制”“有人力无能力”“代发布无保障”……种种问题折射出政务新媒体需要整体设计。
对此,在人员培训上,《意见》要求“力争3年内将全国从事政务公开工作人员轮训一遍”。《实施细则》指出,“推进网站集约化建设,将没有人力、财力保障的基层网站迁移到上级政府网站技术平台统一运营或向安全可控云服务平台迁移”。
政务新媒体水平在未来要再上新台阶,期待进一步努力。

2、发展新媒体需要哪些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1.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提速 协调一致共同发声
在高新技术的有力支撑下,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明显提速,通过新媒体矩阵中各单位的联动发声、相互监督,能够有效扩大信息张力,提高政府“网络问政”的工作效率,增强信息监管力度,促进政务新媒体健康运转。建立政务新媒体矩阵,一是要以提高各直属单位开通政务新媒体账号的覆盖度为基础,为发挥矩阵作用提供组织保证;二是要健全政务新媒体管理制度规范和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制度约束和必要的技术手段,保证政务新媒体联动有效,监管有力。
2.“双微”融合对接推进政务新媒体综合发展
微博是浅社交、泛传播、弱关系的平台,微信是深社交、精传播、强关系的平台,根据微博、微信的自身特点,二者相互协作、互为补充的模式将成为政务新媒体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政务微信平台可通过二次开发方式叠加整合各类应用,能够实现行政办事等便民服务功能,以政务微博为发布平台,政务微信为应用平台,政府网站、政务APP相互促进,更加丰富政务新媒体功能作用。
3.平台整合能力提升“政务O2O”时代开启
一方面,通过政务新媒体整合信息发布资源,有利于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群众关切,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相互促进,有利于密切政府部门与网民关系,扩大政务新媒体自身的群众基础,树立政府良好形象,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3、政府怎样通过新媒体建立政府形象

 注意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大众传媒系统是社会生活中信息沟通的主要渠道,对开展政府公共关系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政府机构要实施政府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法令、计划、方案等,需要借助大众传媒这一重要渠道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解释、说服和教育,并将民众的反应、意见、和建议及时地反馈回来;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促进政府机构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办事程序的透明化。所以,政府机构应注意改善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充分发挥传媒的沟通桥梁作用。

4、什么是政务新媒体 如何开展政务新媒体

1.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提速 协调一致共同发声
在高新技术的有力支撑下,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明显提速,通过新媒体矩阵中各单位的联动发声、相互监督,能够有效扩大信息张力,提高政府“网络问政”的工作效率,增强信息监管力度,促进政务新媒体健康运转。建立政务新媒体矩阵,一是要以提高各直属单位开通政务新媒体账号的覆盖度为基础,为发挥矩阵作用提供组织保证;二是要健全政务新媒体管理制度规范和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制度约束和必要的技术手段,保证政务新媒体联动有效,监管有力。
2.“双微”融合对接推进政务新媒体综合发展
微博是浅社交、泛传播、弱关系的平台,微信是深社交、精传播、强关系的平台,根据微博、微信的自身特点,二者相互协作、互为补充的模式将成为政务新媒体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政务微信平台可通过二次开发方式叠加整合各类应用,能够实现行政办事等便民服务功能,以政务微博为发布平台,政务微信为应用平台,政府网站、政务APP相互促进,更加丰富政务新媒体功能作用。
3.平台整合能力提升“政务O2O”时代开启
一方面,通过政务新媒体整合信息发布资源,有利于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群众关切,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相互促进,有利于密切政府部门与网民关系,扩大政务新媒体自身的群众基础,树立政府良好形象,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5、如何让政务新媒体走进民心

1.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提速 协调一致共同发声
在高新技术的有力支撑下,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明显提速,通过新媒体矩阵中各单位的联动发声、相互监督,能够有效扩大信息张力,提高政府“网络问政”的工作效率,增强信息监管力度,促进政务新媒体健康运转。建立政务新媒体矩阵,一是要以提高各直属单位开通政务新媒体账号的覆盖度为基础,为发挥矩阵作用提供组织保证;二是要健全政务新媒体管理制度规范和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制度约束和必要的技术手段,保证政务新媒体联动有效,监管有力。
2.“双微”融合对接推进政务新媒体综合发展
微博是浅社交、泛传播、弱关系的平台,微信是深社交、精传播、强关系的平台,根据微博、微信的自身特点,二者相互协作、互为补充的模式将成为政务新媒体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政务微信平台可通过二次开发方式叠加整合各类应用,能够实现行政办事等便民服务功能,以政务微博为发布平台,政务微信为应用平台,政府网站、政务APP相互促进,更加丰富政务新媒体功能作用。
3.平台整合能力提升“政务O2O”时代开启
一方面,通过政务新媒体整合信息发布资源,有利于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群众关切,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相互促进,有利于密切政府部门与网民关系,扩大政务新媒体自身的群众基础,树立政府良好形象,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6、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下提高领导形象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正在改变我们的认知方式,微信、微博等依托智能手机平台,正在塑造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并且在热点新闻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的传播中越发占据主导地位。在新媒体环境下,微博正在成为党和政府把握舆论导向、引导网络舆情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工具,微博问政成为党政干部的必修课。因此,提高“微素养”和“微能力”也成为党政干部培养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微博知识、微博意识、微博能力和微博管理等方面。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认为:“领导干部熟练掌握现代传媒手段,大幅度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养,是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大命题。”微博如果使用不当,会直接影响党政干部的个人形象和公信力,甚至还可能引发群体极化现象。因此,党政干部要紧跟时代发展,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微能力”和“微素养”,提升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自身的执政能力。
培养微博角色意识,提升“微素养”
新媒体环境下,微博逐渐成为主要的舆论阵地,许多政府机关和党政干部为适应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开始运用微博问政、处理政务、了解民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党政干部需要对自己的微博进行正确的身份定位。党政干部的微博因为身份的特殊性更容易受到网友的关注,网友希望通过党政干部的微博了解官方的动态信息,尤其是政府对社会热点或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理态度和结果。如果党政干部的新媒体使用能力不足,就容易导致问题的恶化,甚至与网民出现对立,造成极为不好的负面影响。
因此,突发事件发生后,党政干部要有全局意识,进行正确的微博角色定位。首先,微博交流讲求平等与尊重。“敬人者,人恒敬之”,党政干部的微博要想赢得公众更多的关注,就必须放下官腔,把尊重放在第一位,与网友展开平等亲切的沟通和交流,做到换位思考,站在敬重舆情、敬重事实、敬重他人的立场上,引导融洽和谐的交流与互动氛围;其次,要利用微博传播速度快的优势,第一时间向民众发布准确信息。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新媒体时代,官方必须第一时间发声,否则谣言就会迅速占据舆论空间,造成政府被动的局面;再次,不要轻易关闭微博的评论功能,对微博中出现的过激评论,要冷静对待、理性思考,坦诚接受网民的不同声音;最后,发布微博前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问题,对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予以客观真实的合理解释,要平衡好自己的微博身份和现实工作身份的关系,尤其在舆论引导方面,应通过主流媒体正确引导舆论。避免群体极化现象对政府形象、个人形象和社会舆论会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熟练驾驭网络运用平台,提高“微能力”
互联网对公共事务和政策的影响日益深入,但是一些基层党政干部对电脑和网络还比较陌生,操作和控制微博的能力不足,部分基层党政干部甚至对互联网有恐惧和麻木的心理。基层党政干部对微博的运用大都是知之不多或一知半解,重庆市2010年的调查显示,党政干部上网的人数达到90%以上,但80%以上的人员只是上网看新闻、玩游戏,对社交网站和微博根本不了解。2012年,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在干部选拔考试中,首次把微博写作列入考题,这也是国内首次将微博写作纳入选拔干部的考题。
党政干部要正确掌握微博使用技巧并能运用微博与网民交流。尽管党政干部的微博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官方色彩,但通过微博与网民交流时,不要从官方视角发微博,因为打官腔只会让网民反感,这样的微博交流只能起副作用。从实际发布情况来看,很多使用网友的语气及语言与网友交流的党政干部的微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因此我们要把握好相关尺度,用理智驾驭微博,对不良情绪进行耐心引导,做到不乱说,说清楚知道的,不说不清楚或不知道的,驾驭好网络传播的新平台。
善用微博语言,适应“微环境”
微博的草根性决定了其语言的平民化和生活化,党政干部发微博时要改变官场上的话语作风,使用平民化的话语跟网友交流,用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理论依据说服网民,言语间要体现人文关怀,拉近与网民的距离,从而了解民情、民意。有专家认为,“在中国的语境下,中国网民对官员微博的期待确实比国外更高一些。像微博这样沟通便捷、快速的网络平台,确实一下子拉近了百姓与官员的距离,加上一部分民众的‘青天情结’,很容易让人对官员微博产生更高的期望。”①因此,微博语言的灵活运用是党政干部提高微博素养的重要方面。
首先,微博用语要贴近群众,要学会运用朴实无华的群众语言。多学习网络上幽默、俏皮的语言,有助于打破与网友沟通的语言屏障;其次,微博语言无论采用何种风格,都要说实话,讲道理,不要说虚话、假话,因为一旦网民认为发布的信息不公正或不可信,微博的发布者恐怕立刻就会被推到舆论的风头浪尖,成为众矢之的,背负巨大的舆论压力;最后,党政干部在微博上要包容大度。由于网友素质良莠不齐,对负面新闻的评论可能会出现过激言论,领导干部稍有不慎很容易陷入舆论漩涡,这就需要党政干部理性、宽容地对待网友的议论,不要以势压人、以权制人,甚至在微博上与网友展开情绪化的攻击与谩骂,使情况变得更糟糕。要善于在错综复杂的事件中广泛收集民意、了解民情,无论网友的观点理性还是非理性,都要用包容的心态与他们进行沟通,树立党政干部良好的亲民形象。
规范微博日常管理,使微博发布常态化
有效提升党政干部的“微能力”,必须规范微博的常规化管理。首先,党政干部要经常更新微博内容,不能在微博开通后听之任之,对网友留言一看了之,使微博名存实亡,微博的开设也流于形式。长此以往,会流失网友的关注和信任;其次,党政干部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要谨而慎之。由于微博使用的透明化和传播的极速化特征,微博的关注和访问都会留下痕迹,因此,党政干部的微博在加粉丝和转发微博时就要注重公共形象,对于明显带有色情、暴力、商业广告等方面的内容或人物不能添加,更不能随意转发,避免造成不良影响。如果出现商业广告或是有色情暴力的跟帖,必须及时删除,因为这种必要的维护工作,体现的是党政干部对言论空间的重视;最后,建议党政干部应该开设实名微博。因为公众看党政干部的微博,是想通过微博看到党政干部负责任的一面,通过微博了解相关政策和政府机关对社会热点的态度和立场。例如时任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在网易微博实名注册后,粉丝已经发展到58万余名。从粉丝的留言来看,大多网民并不希望通过微博解决问题,而是想了解官员的性格和个人看法,以端正对党政干部的印象。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张春贤在深夜与微博网友展开点对点交流,令众多网友颇感惊喜,一天内粉丝突破1.2万,评论2000多条,最高时粉丝接近33 万。同时,我们必须对使用微博发表观点可能带来的风险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政策解释和分析具体问题应依照党和国家的政策进行表达,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在做好准备工作后,再以谨慎的态度开设、经营实名微博。
在突发事件中用好微博,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网络流行语“不懂微博的领导你伤不起”,描述的正是党政干部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失语而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党政干部要想利用微博的力量来缓解事件的压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就必须善于利用微博辟谣以及利用微博发布权威信息。同时,涉及突发事件的微博必须严格遵守“第一时间”原则。2011年8月17日,济南市发生一起女狱警打人事件,引发群众围观,济南市公安干警处理这一事件过程中利用微博积极应对,发布事件的调查进展,积极跟进网民的提问,避免了谣言的传播,平息了网民的愤怒情绪,从而避免了群体极化现象。此外党政干部的微博应该与政策导向保持一致,要在保证信息准确性的基础上迅速发布信息,要确保信息来源和事实本身准确无误,要统一信息发布者的立场,这样才能发挥党政干部微博的优势,遏制谣言的滋生。
实践证明,在新媒体环境下,党政干部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微能力”和“微素养”。因为正确掌握和使用微博,不仅是党政干部处理政务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与时俱进的标志之一。积极开通微博、正确运用微博、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利用微博与民众互动交流,深入民情进行民意调查、即时发布正确信息、即时解决网上出现的社会矛盾,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7、政务新媒体应当如何做

要熟练驾驭政务新媒体,确保政务新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编辑需要具备以下五种能力,才能玩转政务新媒体。
一是敏锐的政治鉴别力
政务新媒体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应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素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增强政治敏感。
要具有成熟的政治思想、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把政务新媒体视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阵地,以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见微知著,明辨是非,努力在正面、正能量宣传中发出正确的声音。
二是专业的文字能力
工作性质决定了政务新媒体采编既要牢固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丰富的新闻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把高超的文字驾驭、恰当的文字表现视作看家本领,面对海量的文字信息,娴熟把控选题,精妙组织文章,不仅能熟练生成流畅的文字,更能写出漂亮好看、撼动人心的文字,确保每一个发布、每一次推送及每一次传播都是美的展示、文字文化的享受。
文字表现及组织加工是政务新媒体采编的基础、基本功,在熟悉通晓文字表现规范的前提下,必须熟练掌握文字、文章采编加工的技巧,切实提升所传播信息的语言文字表达效果。同时,亲自动手写作也是政务新媒体采编诸环节中至关重要的能力需要。
三是综合的策划能力
政务新媒体在立足行业业务基础上推送和发布怎样的信息、采取何种方式推送和发布,不仅直接展示出网络媒体采编个人水准的高低,也最终体现政务新媒体的思想和方针。
因此,政务新媒体采编需善于从海量政府部门行业信息中敏锐捕捉有用信息,结合受众需求,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信息归纳、信息分析、信息鉴别、信息选择与信息整合。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总结凝练出具有鲜明价值取向的主题,并围绕主题重组重构信息,进而完成信息选题策划。
四是快速的反应能力
政务新媒体通过海量信息转载,将政府部门行业工作全面推向社会公众的同时,也将各级各地政府部门推向社会舆论的风口,政务新媒体采编对政府部门行业系统发生发展的每一则业务信息发布、每一项工作动态推送,都直接关系着各级政府部门行业机构的声誉、影响着各地政府部门的行业形象。尤其面对突发性事件,政务新媒体采编必须具备较强的快速反应能力,做到不误判、不误导。如果信息判断错误,或仅凭感情办事,就会造成信息发布失误或舆论误导。
因此,政务新媒体采编在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基本方针前提下,要善于运用有关方针政策或法律法规,切实加强舆情搜集、舆隋研判及重大舆情应对基本能力培养。为切实加强民政系统政务新媒体编采队伍舆隋应对能力,国家民政部多次组织召开会议,就民政新闻宣传、民政舆情应对等工作进行专项部署、专门培训、专题讲座,全面提升面对复杂舆情的综合应对能力。
五是全方位的创新能力
政务新媒体的活力在于创新,政务新媒体的创新依赖于采编意识、采编思维、采编手段、采编方式等采编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创新。网络时代面对不断扩张和全面开放的海量政务信息,政务新媒体采编必须不断培养求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技术优势与传播优势,一方面以开阔的视野和思路,多侧面、多层次、多维度挖掘政府部门行业业务信息的深度,有意识地面向广大受众,创造性地提炼信息,切实实现内容创新;另一方面以全新的理念和思维积极拥抱新技术、掌握新手段,不断研究创造受众欢迎的信息传播新形式,立体化、全方位地进行信息发布传播,切实实现传播方式创新。

8、浅谈企业文化如何融入新媒体以提升企业形象

(一)企业文化融入互联网以提升企业形象互联网新媒体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各种新媒体形式,包括网站、博客、播客、网络电视、网络报刊等。传播是连接企业文化从理论到实践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发挥企业文化作用,打造企业形象关键在传播。新媒体的特点是灵活多样,能够把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象的生动。
(二)企业文化融入手机客户端以提升品牌形象手机新媒体是以手机为接收终端的媒体形式,主要包括了手机短信、手机报、手机电视等。手机不仅作为一种通信工具,改变着人类沟通和信息传播方式,而且逐渐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和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介互相渗透,因此手机媒体其实就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手机新媒体的优势显著,有其高度的便携性、互动性、网络化及用户的海量性等优势。企业文化可以利用手机新媒体的及时性,采用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对企业重大的经营生产活动、职工文化生活进行即时直播。
(三)企业文化融入移动电视与户外新媒体以提升品牌形象目前移动电视、户外视频、户外 LED 等这些新形态的媒体逐渐显示其优势。数据显示,国内户外广告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户外视频及户外 LED 等形式播放量的持续增加,公交移动电视内容播放量增速也十分惊人。在发达国家,户外广告市场中,户外视频、LED 占据了绝大份额,自由快捷的移动电视和户外新媒体逐渐成为企业品牌和形象宣传的窗口。企业树立良好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移动电视和户外新媒体特殊的属性、多样的手段、丰富的功能对传播企业文化发挥着关键作用。

9、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中国有句古话叫“内行老黄,外示儒术。”意思就是对内要像老子、黄帝一样讲究无为而治;对外要表现的像个君子。这也是中国历代执掌人的管理政策。
在行政改革和行政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形象也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公众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形象成为衡量政府绩效的一项重要标准。
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已成了摆在现代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能否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不仅关系到政府职能能否得到有效的行使和发挥,政府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而且关系着能否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形成有利的外部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畅通投资渠道,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呢? 一、加强政府信用建设
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塑造政府良好形象的前提,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条件。当前,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大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势在必行,而政府信用的建立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基石。政府信用建设势在必行,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中心。政府信用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必要前提。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制度保证。
政府信用是社会公众对一个政府守约重诺的意愿、能力和行为的评价,反映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政府信用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主要内容,政府信用需要政府的自觉,政府的良知与行为自主性能够提高政府能力、克服信任危机和提升政府形象。 二、政府观念转变
能否成功的塑造起良好的政府形象,首先取决于我们能否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行政观,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当前政府观念应实现如下转变:
首先,政府不是万能政府,而是有限政府,它只有借助市场、社会的力量,才能真正管理好国家。
再次,政府应具备企业家的精神,具有成本意识,争取单位行政成本的最大化产出,提高行政活动的有效性。
最后,政府要彻底根除官本位的思想,树立以民为本的意识,由“为民做主”转变为“由民做主”,“为民做主”本身就抬高政府地位,显得其高高在上,民众自己的事情应该由民众自己来做主。 三、实现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一个政府要想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塑造出美好的政府形象,必须首先保证自身行为优良,使其行为不偏离时代的需要和公众的意愿,努力作好决策科学化、管理民主化、政务公开化、办事效率化、为政公正廉洁,这样才可能在公众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形象。但仅仅如 此还不一定就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因为政府形象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它的最终形成,不仅取决于政府及其成员的实际行为,而且取决于公众的主观感受和评价。塑造最佳的政府形象,必须实现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为此,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实现政府整体形象与个体形象的统一
政府整体形象不是一种简单的直观印象,它通过政府颁布的各项具体政策、法规和每一位行政人员的行为特征作用于公众,在公众心目中形成一定印象,从而体现出来。政府的整体精神面貌,是政府的政策、法规和行政人员个体表现的综合反映。
良好的政府整体形象以良好的政府个体形象为基础,通过个体形象表现出来。个体形象发生问题,会影响到政府的整体形象。因为普通公众每天接触的是一个个具体行政人员,他们眼中的政府形象,就是与之接触的具体行政人员的形象。在他们心目中,具体行政人员的形象就代表了整个政府的形象。所以树立良好的政府整体形象必须从整体着眼,个别着手,重视每一项政策法规的制定执行,重视每一位行政人员的素质优化。
(二)政府内在素质与外部形象的统一
政府自身的内在素质是政府外部形象的基础和支柱,政府外部行象的优劣归根到底取决于政府的内在素质。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最根本的要求是政府具备良好的内在素质。例如,政府行政人员的高素质、政府行为的有效合理。对政府进行形象设计,尽量避免各种误导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政府形象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真实性。政府形象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对信息的合理选择或取舍。在政府形象设计时,政府公关系统应对有关政府行为、首脑活动的信息予以合理的选择和传递,使公众能通过各种现象对政府行为形成良好的形象认识。
(三)政府的价值目标与公众期望的统一
一个地区的大多数人民希望政府应该如何或者不应该如何,是政府塑造形象的基本依据。政府的价值目标要以公众期望为标准选择确定。在地方政府的实际活动中,有时会出现政府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同民众的利益需求不一致的情况,政府本身没能意识到这一点,还坚持执行,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政府利益,从而损害政府形象。民众方面,由于受自身利益影响,过于注重眼前利益、个人利益、对长远利益、国家利益缺乏关心和重视,或者目标期望定位过高而难以实现,导致对政府政策合理性产生怀疑,从而对政府的形象认识发生偏差。政府和民众在实际行动中都应尽量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使政府价值目标和公众期望实现和谐统一,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四)政府实际表现与公众对政府主观评价的统一
公众对政府的感受、认可和评价是树立良好政府形象的重要依据。公众对政府的评价取决于政府的实际表现,政府的实际表现优劣需要由公众来评判,这两者是统一的。政府形象最终取决于政府的实际表现。政府表现良好,公众能对它形成良好的评价。
要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必须使政府的实际表现与公众对政府的主观评价相一致,为此应做到以下两方面:
第一,重视政府公关职能,注意政府整体形象设计,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通过正常途径将必要的政府工作信息传递给民众,并对有关情况作出合理的解释和说明,增强民众对政府行为的理解和认同感。例如利用新闻媒体,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电视讲话等增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召开听证会与民众面对面交流;进行民意测验,了解民众的看法等。
第二,对民众的期望目标予以合理引导。 结束语:
政府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动态而缓慢的过程,政府要塑造良好的政
府形象使政府职能能得到有效行使和发挥,政府工作能顺利开展,形成有利的投资环境,畅通投资渠道,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与新媒体政务建设对提升形象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