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舆情
做好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需要遵循“及时准确、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科学适度”四个方面原则。
一、 及时准确,争夺舆情引导先机。
有研究表明,突发事件舆情处置讲求黄金4小时原则,事件发生4小时内可能被大量转发,24小时内就能成为舆论焦点。如果此时政府部门不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争夺舆情引导先机,正确有效引导舆情,那各种谣言、虚假就会在公众质疑声中不断被放大传播,误导社会公众,导致事态扩大,把舆情危机推向高潮。
因此,当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必须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了解事件情况,第一时间跟踪研判舆情,设置传播议程,组织权威评论,坦诚对待公众,回应社会关切和质疑,与公众展开平等对话互动,及时展开调查,进行问责处理。只有在事件处理整个过程中,政府部门都做到了快速反应,及时行动,坦诚处置,才能稳定公众不满情绪,避免谣言虚假信息流传,控制事件处置的话语权,赢得舆情引导主动权。
网络舆情监测要求达到实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能满足系统舆情信息服务市场三个要素,实时性:舆情获得越早,给应对和处置留下的余地就越大,而网络舆情的发展往往是爆发式的,机会稍纵即逝,一旦错失最佳时机将追悔莫及;全面性:网络舆情容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信息量大,容易使很多重要信息被忽略;准确性:海量信息条件下,如何准确地掌握问题核心,不为纷扰所困,是得出正确判断的关键。
二、 公开透明,用事实回应舆论质疑
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往往非常关系事件发生的原因、造成的损失、涉及哪些责任等等消息,并基于社会监督的热情容易对事件进展发出质疑,这时如果政府部门不及时公开相关情况,一些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就有了生存的土壤,谣言和虚假信息就会充斥网络,给突发事件处置和政府声誉、公信力带来负面影响。
事实上,一些害怕家丑外扬的地方官员,却总是喜欢千方百计压制媒体报道突发事件,删除网友言论,甚至采取威胁、恐吓、殴打拘捕等暴力手段阻止公众和媒体显示监督职能。而其结果则往往是,越大压,就会吸引越多的媒体和公众参与监督曝光,事件关注度越高,而暴力应对手段则招来更多的批评,舆情危机出现二次爆发。因此,遭遇突发事件,政府要做的不是打压,而是主动、全面、高频次、多渠道把事件信息发布出去,才能满足媒体报道需求和公众知情欲望,赢得舆情引导主动权。
三、 规范有序,避免负面舆情再生
在突发事件中,政府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行事,树立自身良好的公信力;另一方面,还要坚持有序引导的原则,以客观理性的处置方式,回应社会上特别是网络上出现的虚假、不实信息和传闻,引导舆情朝着正面、理性、平和的方向发展,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因此,在政府处置突发事件时,必须考虑普通民众的心理认知,依据社会常识常理对事件进行妥善处置。一旦合法性和合理性有冲突,应当充分考虑公众的情绪化和心理承受能力,在不损害法律权威的情况下,灵活安抚舆论情绪,避免随意定性引发舆情危机再生。
四、 科学适度,维护政府公信力
在突发事件舆情引导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注意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坚持科学适度的引导原则。首先,回应舆论话不要说的太绝。突发事件后,在面对媒体表态时说话要留余地,以免授人以柄,陷入舆论被动。其次,面对民意要求,不应过度承诺。有些情况下,为了安抚公众情绪,一些官员在与公众互动中容易对媒体做出过度承诺,而一旦承诺无法兑现,结果使自己陷入被动,承受更大舆论压力,付出更大代价。
2、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报道
突发事件报道是衡量一个新闻媒体综合实力、组织指挥水平和新闻队伍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和“灾难性”等自身的特点,往往会迅速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传统信息发布基本上仅限于政府、社会组织、媒体,而现在,随着互联网及其衍生物和短信的产生和发展,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就从边缘地带闯入了现代人的社会生活,信息发布不再是政府、社会组织和媒体特权,个人、由个人临时组成的松散型小团体都成了信息发布的来源。如何做好突发事件报道给新闻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新闻采访》中 突发事件包括哪些种类? 各有什么特征?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采访工作?
《应对突发事件》、《公务员法》复习资料
突发事件读本部分
第一讲 应对突发事件概论
一、什么是突发事件?有哪些特征?
答: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政府立即处置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及其他事件。
二、什么是应急管理?
答:应急管理指的是为避免或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害而采取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处理以及应对评估等管理行为,目的是为了提高对突发事件发生的预见能力、救援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
三、我国公共安全面临哪些严峻形势?
答:1、重大自然事故频发。2、重大、特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3、重大传染性疾病形势严峻。4、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
四、我国突发事件的诱因有哪些?
答:1、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2、现代工业高技术和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3、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扩大。4、恐怖活动及恐怖主义的现实危害上升。5、各种灾害相互交织、难以控制、衍生次生事件频发。
五、我国应急管理方面存在哪些薄弱环节?
答:1、应急管理的基础建设比较薄弱。2、综合协调体制有待完善。3、应对突发事件的社会网络松散。4、监测预测预警和科学处置能力有待提高。5、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教育亟待加强。
选择题
1、突发事件一般具有以下特征(abc)
a、突发性和紧急性b、高度不确定性c、影响的社会性d、随机性
2、突发事件的类型划分为(abcd)
a、自然灾害b、事故灾害c、公共卫生事件d、社会安全事件
3、突发事件一般划分为(abcd)
a、预警期 b、爆发期 c、缓解期 d、善后期
第二讲 学习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
一、我国颁布《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大意义?
答: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出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首先《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出台建立了一个与应急管理的全过程相适应的完备、系统的应急框架体系,对政府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鱼友重大意义。其次,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依法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将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各种行为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对促进政府在非常态管理下的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承担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人民政府应该采取哪些应急处置措施?
答:应当立即组织调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措施:1、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等救助措施。2、迅速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和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维持社会治安等控制措施。3、立即抢修被损坏的公共交通、通讯、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等公共措施,向受到危害的群众提供生活必需品、临时避难场所、医疗救护、卫生防疫等保障措施。4、依法禁止或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声场经营活动等保护措施。5、决定启用本级人民政府的预备费与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必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的物资、设备、设施、工具。6、征调特定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必需的服务,必要时可延长其工作时间。7、对食品、饮用水、燃料等生活必需品实行特殊的销售、购买制度、限制个别商品、服务和资金周转等经济活动。8、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秩序,依法从严惩处垄断资源、欺行霸市、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9、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10、法律、法规、章程和应急预案规定的其他措施。
三、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承担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采取哪些应急处置措施?
答:应当立即组织政府有关部门并由公安机关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严格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以下措施:1、强制隔离使用器械互相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2、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煤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3、封锁有关场所、道路、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4、加强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在国家机关、军事机关、广播电台、电视台、外国驻华领馆等单位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5、法律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
四、如何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
答:1、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在学习中切实把握其主题内容和精神实质。2、贯彻和落实实施细则,不断健全和完善基层应急工作体制。3、要着眼于建立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体制,突出应急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及时稳妥有效处理各级各类突发事件,使得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不断提高。
选择题
1、《突发事件应对法》适用于(abcd)
a、突发事件的预防b、应急准备
c、应急处置d、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行为。
2、突发事件的应对机构中负责领导指挥的机构表述正确的是(abcd)
a、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
b、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负责
c、较大和一般突发事件,分别由发生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
d、重大和特别重大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的应急处置工作由发生地省级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
第四讲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一、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由哪几个层级构成?
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按照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和不同的责任主体,我国将预案体系设计为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地方预案、企事业单位预案或社区预案五个层级。
二、什么是应急预案?
答:应急预案指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
三、应急预案具有哪些特点?
答:应急预案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预测性2、具有应急性3、具有程序性4、具有规范性5、具有可操作性。
第五讲 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系统与管理
一、人所共知的青蛙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在一种渐变的环境中,即使你已经很成功,很强大了,但如果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感知力且对新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而是贪图享受、安逸于成功的现状,那么当你感觉到环境的变化已经使得自己不得不有所行动时,你也许会发现,行动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了,所有的行动已经徒劳,等待你的只是悲哀、遗憾和无法估量的损失。
二、突发事件的预警有几个步骤?
答:突发事件的预警主要有四个步骤:信息收集与分析、危机警报、危机监测、信息发布与媒体管理。同时,对于对抗性突发事件,预警还有信息沟通的作用。
三、在应急管理过程中,预警的功能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答:第一,警示作用。第二,缓解作用。第三,防范作用。
四、我国突发事件预警中存在哪些问题?
答:第一,没有建立起高效的预警监测系统;第二,没有建立起开放、灵敏、准确的信息收集和信息床底系统以及信息确认系统;第三,危机预警意识、居安思危意识淡薄;第四,危及法规体系不健全,导致责任不明,行为缺乏预期;第五,实质的预案缺乏,遇事往往手足无措;第六,相关预警机构不健全或形同虚设;第七,缺乏一个有效地危机解压机制,致使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而爆发。
五、怎样增强公民的危机意识和防范能力?
答:一方面要加大宣传的力度,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建立信息畅通的渠道,保证居民不信谣、不传谣,禁止小道消息的传播,使公众对突发事件有清晰的认识和判断,使公众能够本着科学、理性的态度认真对待,做到重视但不过分恐惧,采取必要措施但不杞人忧天。另一方面,号召公众参与社会秩序的恢复工作,尽快恢复社会的正常状态,可以稳定公众的情绪,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第三方面,应不断加强我国突发事件的教育,这是一项我们必须要重视起来的基础性工作。
六、怎样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
答:首先要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参与机制和法规体系,为多层次、多渠道共同参与和承担责任提供途经和行为规范;其次,要加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模拟训练和预警演习,并通过媒体传播、学校教育和职业训练等方式不断培养全员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再次,要培育社会中介组织,为整合全社会力量提供一个多层面的参与平台。
七、建立突发事件预警系统的要求有哪些?
答:实质上是对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构建提出目标性规定,主要有:第一,突发事件预警系统要尽可能地收集到预警所需要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证信息收集的的全面性、真实性,不能有遗漏或出现错误信息,否则会影响预警功能的正确性;第二,突发事件预警系统要能准确地预警危机,既不会麻痹大意,忽视突发事件发生的征兆,也不会草木皆兵,对不是突发事件发生的信号做出错误的预警;第三,突发事件预警系统要能准确地传输警报信息,减少干扰,使应该接受警报的人能够接受到并能被正确的理解;第四,突发事件预警系统的建立和使用要经济、合理。
选择题
1、在应急管理过程中,预警的功能体现在那几个方面(ABC)
A、警示作用 B、缓解作用 C、防范作用 D、逃生作用
第六讲 决策体制和机制
一、应急决策的原则有哪些?
答:1、权力集中原则;2、结果优先原则;3、短期目标优先原则;4、强制执行原则;5、勇于承担风险原则;
二、应急管理决策者的角色责任有哪些?
答:决策者的角色责任主要是,确认威胁的对象是谁,威胁的来源在哪里,解决危机的力量依靠谁,解决危机的时间有多少,解决危机的资源和财力哪里找。第一,在突发事件爆发前期,面对突发事件的侵袭,决策者的首要任务是判断危机的性质,即判断危机的来源、针对目标、破坏力和影响力的大小。第二,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由于决策者只是掌握应急处理的决策,而具体的应急处理则由各相关部门负责。因此决策者应给予各相关职能部门以充分授权,支持应急处理部门的工作,并为其扫清执行任务的障碍。第三、在突发事件处理后期,虽然危机的局面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威胁影响还会延续一段时间,恢复重建还会遇到许多常态管理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决策者必须在解决恢复重建、防止衍生次生事件、平息社会恐慌氛围、安抚群众失落情绪、补偿利益受损者等方面有所作为,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给予相应的评估,依据事实进行奖惩评估,总结突发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完善相关的制度,形成对应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
三、决策者在应急决策中需要有哪些能力?
答:突发事件的各种特性决定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决策者必须拥有特殊的素质和能力。通常而言,应急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决断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承担起应急管理中的决策重任。
四、我国应急决策机制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答:第一,内部决策多,公共沟通少。第二,经验决策多,科学方案少。第三,随意处置多,规范应对少。第四,部门决策多,协调运行少。第五,权力行使多,责任追究少。
第七讲 应对突发事件的资源配置与保障机制
一、应急保障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人、财、物、技术四个方面是公共应急管理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四个方面。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必须要有技术、物资、资金、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保障。通过物资储备、财政预算、与交通运输企业签订协议等方式,为应对危机提供物力财力的保障。通过专业技术机构和人员的参与合作,为应急管理提供技术智力支持。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根据总体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八讲 信息与沟通
一、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答:1、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应急响应机制。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机制。3、建立突发事件归口管理的分类处理新闻发布机制。4、建立中外记者采访管理机制。
二、政府新闻发言人在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上其行为要遵守哪些原则?
答:政府新闻发言人在突发事件处理中面对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在新闻发布会上,行为要基本符合以下几项原则:不回避;形体语言得体;提供服务。
三、新闻发言人应具备哪些能力?
答:新闻发言人必须具备迅速了解信息并且有效表达的能力;必须具备仔细倾听的能力,发言人应该善于听别人说话,能够识别其中的敏感问题,发言人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善解人意的消除那些公众的担心,这有助于化解由担心而引起的烦躁、不满、升级为过激的行为方式;必须具有在很大压力下保持冷静的能力;同时,在必要的时候能够保持联系的畅通,无论是通过固话还是手机,也不论何时何处。
四、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答: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积极作用主要有:1、媒体有利于保障信息的流畅,保障群众的知情权;2、媒体有利于政府与公众的良好有序互动,塑造政府良好形象。3、媒体有利于稳定社会情绪,激励民众士气。
五、怎样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与导向作用?
答:把媒体纳入到突发事件中应对体系中来,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作用,使之有利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开展。1、将媒体管理纳入战略管理;2、维持与媒体常态下的密切关系;3、突发事件状态下控制媒体活动范围和与媒体联络并重;4、确保信息沟通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六、网络媒体有哪些特点?
答:一是网络媒体传递的信息更加深入、细微。二是网络媒体受到的法规约束比传统媒体要少,网络媒体的管理目前还不完善。三是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四是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广。
七、媒体报道的负面作用有哪些?
答:由于媒体必须对灾难发生经过进行详尽的描述,势必会带来一定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媒体对突发事件进行负面报道具有潜在的扩散效应,易导致挫折感。 2、媒体的负面报道有可能触发社会失序,诱发盲从行为。
第九讲 应对突发事件的善后与评估管理
一、什么是突发事件的善后管理,其意义有哪些?
答:善后管理是指突发事件的紧急情况被控制后,政府及突发事件管理者致力于恢复工作,尽力将社会财产、基础设施、社会秩序和社会心理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其意义主要有:善后管理不仅能对突发事件结束后社会生产和社会秩序的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还能对突发事件结束后不稳定的社会状态起到缓解和消除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能为进一步提高政府突发事件管理能力提供经验。
二、突发事件善后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答:1、科学有序的开展突发事件后的恢复与重建。2、建立必要的调查制度与机构,并进行必要的调查评估。3、妥善治疗突发事件后遗症。4、善于总结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5、有效推进突发事件后的组织变革。
三、突发事件的调查评估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答: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突发事件影响评估;应急管理评估
四、突发事件中风险评估应怎样进行?(有哪些步骤)
答:1、对以往突发事件的历史数据的积累和分析。2、按照风险程度,分别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类。3、根据风险程度大小,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管理措施。
五、突发事件影响的评估包括哪些内容?
答:1、确认哪些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受损程度如何,从而针对不同的受损群体,把资源集中到最需要和最有效的部门,确定重建的优先次序。2、评估哪些部门受到何种损害,损害有多大。3、评估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中采取的措施对其原有规划的影响。4、通过评估,确认新的发展机会。
六、应急管理评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对应急管理基础工作的评估。2、对应急管理过程的评估。3、对突发事件管理结果的评估。
七、突发事件评估结果有哪些实际应用?
答:1、利用评估结果加强国民安全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同时,将评估结果作为突发事件管理的经验教训,丰富组织应急管理的知识储备,提高应急管理预防和危机处理的技能。2、根据评估结果改进应急管理的组织设置、运行机制、人员配备、管理方法等。3、改进和媒体管理沟通工作,增强媒体的信息收集与传播能力。4、根据评估结果改进资源的储备和后勤保障工作,使应急处理可以得到更好的资源供应,及时采取对人们生命财产的保护措施。
八、对突发事件应对过程评估的意义是什么?
答:应急管理过程的评估涉及应急管理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其内容非常繁多。其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监督和控制应急管理过程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评估本身就是过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二是有利于积累知识和经验,利用评估获得的信息提高应对未来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十讲 抗震救灾的实践中学习应急管理
4、怎样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应对处置
1.做好舆情监测,建立完善的应急制度
受互联网特性的影响,企业舆情危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为避免危机爆发时企业处于被动地位,所以舆情管控工作的第一要务是做好舆情监测,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制度。通过借助一些第三方舆情监测软件,可为企业舆情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全网监测服务,及时发现负面苗头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处置,有效避免危机来临时的自乱阵脚,错失危机处置良机。
2.利用新媒体,发挥媒介宣传作用
面对舆情危机,一些企业仍不能主动、及时、权威地发布新闻,引导媒体传播有利于企业的信息,而是用对付传统媒体的方式来进行新媒体时代的舆情事件处理其实并不能够发挥企业媒体资源的作用。在这里建议企业方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发挥其强大的舆论宣传力,及时发布真实权威信息,引导舆论的正确走向。
3.建立快速反应的舆情应对机制
企业在舆情危机发生后,如果过了黄金24小时后才回复,时效性太差,这个时效在舆情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旦负面舆情产生,就很容易扩散到全网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因此,建议企业可以利用专业的舆情监测软件,通过设置一些与行业、领域、产品、领导人等标签相关的关键词,进行实时全网监测,但凡出现了一丝丝的危机苗头快速发布处理进展,及时回复大众的问题,做好问题的解释工作。
4.加强自身管理和监督,完善善后工作
很多企业错误地认为舆情事件结束后,舆情应对工作就完成了,其实不然。例如,此前发生的顺丰快递员私拆包裹事件,顺丰虽在前期的应对处理中通过“绝不姑息、纵容任何违反法律法规和企业行为准则的不当行为”的表态巧妙地化解了一场舆论危机,但是事后仅对快递员作出调离岗位处理,不符合部分网友的预想,使得回落的舆情再次升温,掀起新一轮舆论风向。
因此,企业一定要多在自身管理和监督,以及事后形象恢复上多花时间,完善善后工作。比如危机处理过程中的举措是否有严格执行、有没有对相关部门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健全相关机制建设、是否有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或者赞助活动恢复企业形象等等,来自识微科技商情知识栏目。
5、如何应对重大突发事件
每一项重大的突发事件,其实都是考验各级干部的时刻。其中的重要一项,是“舆情”。
舆情热烈,说明广大人民群众对事件的关注度高。由此,舆论引导就成为重要的一项工作。这讲究技术,也讲究艺术。舆论引导得当与否,经常影响一地、一部门乃至全局的工作和形象。近年来,应对舆情不力、不当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但归根结底,舆论不一定是“引导”出来的。问题的推进、解决,才是真正的”引导“。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名为《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的文件。其中提到,要加强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负责处置的地方和部门是第一责任人,根据处置进展动态发布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时也指出,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6、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舆情?
做好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需要遵循“及时准确、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科学适度”四个方面原则。
一、 及时准确,争夺舆情引导先机。
有研究表明,突发事件舆情处置讲求黄金4小时原则,事件发生4小时内可能被大量转发,24小时内就能成为舆论焦点。如果此时政府部门不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争夺舆情引导先机,正确有效引导舆情,那各种谣言、虚假就会在公众质疑声中不断被放大传播,误导社会公众,导致事态扩大,把舆情危机推向高潮。
因此,当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必须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了解事件情况,第一时间跟踪研判舆情,设置传播议程,组织权威评论,坦诚对待公众,回应社会关切和质疑,与公众展开平等对话互动,及时展开调查,进行问责处理。只有在事件处理整个过程中,政府部门都做到了快速反应,及时行动,坦诚处置,才能稳定公众不满情绪,避免谣言虚假信息流传,控制事件处置的话语权,赢得舆情引导主动权。
二、 公开透明,用事实回应舆论质疑
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往往非常关系事件发生的原因、造成的损失、涉及哪些责任等等消息,并基于社会监督的热情容易对事件进展发出质疑,这时如果政府部门不及时公开相关情况,一些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就有了生存的土壤,谣言和虚假信息就会充斥网络,给突发事件处置和政府声誉、公信力带来负面影响。
事实上,一些害怕家丑外扬的地方官员,却总是喜欢千方百计压制媒体报道突发事件,删除网友言论,甚至采取威胁、恐吓、殴打拘捕等暴力手段阻止公众和媒体显示监督职能。而其结果则往往是,越大压,就会吸引越多的媒体和公众参与监督曝光,事件关注度越高,而暴力应对手段则招来更多的批评,舆情危机出现二次爆发。因此,遭遇突发事件,政府要做的不是打压,而是主动、全面、高频次、多渠道把事件信息发布出去,才能满足媒体报道需求和公众知情欲望,赢得舆情引导主动权。
三、 规范有序,避免负面舆情再生
在突发事件中,政府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行事,树立自身良好的公信力;另一方面,还要坚持有序引导的原则,以客观理性的处置方式,回应社会上特别是网络上出现的虚假、不实信息和传闻,引导舆情朝着正面、理性、平和的方向发展,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因此,在政府处置突发事件时,必须考虑普通民众的心理认知,依据社会常识常理对事件进行妥善处置。一旦合法性和合理性有冲突,应当充分考虑公众的情绪化和心理承受能力,在不损害法律权威的情况下,灵活安抚舆论情绪,避免随意定性引发舆情危机再生。
四、 科学适度,维护政府公信力
在突发事件舆情引导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注意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坚持科学适度的引导原则。首先,回应舆论话不要说的太绝。突发事件后,在面对媒体表态时说话要留余地,以免授人以柄,陷入舆论被动。其次,面对民意要求,不应过度承诺。有些情况下,为了安抚公众情绪,一些官员在与公众互动中容易对媒体做出过度承诺,而一旦承诺无法兑现,结果使自己陷入被动,承受更大舆论压力,付出更大代价。
7、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应对突发事件也叫危机管理。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危机管理是企业为应对各种危机情境所进行的规划决策、动态调整、化解处理等活动过程。
危机处理的5S原则
1、承担责任原则(SHOULDER THE MATTER)
危机发生后,公众会关心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利益的问题,利益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因此无论谁是谁非,企业应该承担责任。即使受害者在事故发生中有一定责任,企业也不应首先追究其责任,否则会各执已见,加深矛盾,引起公众的反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是感情问题,公众很在意企业是否在意自已的感受,因此企业应该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表示同情和安慰,并通过新闻媒介向公众致歉,解决深层次的心理、情感关系问题,从而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
实际上,公众和媒体往往在心目中已经有了一杆秤,对企业有了心理上的预期,即企业应该怎样处理,我才会感到满意。因此企业绝对不能选择对抗,态度至关重要。
2、真诚沟通原则(SINCERITY)
企业处于危机漩涡中时,是公众和媒介的焦点。你的一举一动都将接受质疑,因此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而应该主动与新闻媒介联系,尽快与公众沟通,说明事实真相,促使双方互相理解,消除疑虑与不安。
真诚沟通是处理危机的基本原则之一。这里的真诚指“三诚”,即诚意、诚恳、诚实。如果做到了这“三诚“,则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1)、诚意。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公司的高层应向公众说明情况,并致以歉意,从而体现企业勇于承担责任、对消费者负责的企业文化,赢得消费者的同情和理解。
(2)、诚恳。一切以消费者的利益为重,不回避问题和错误,及时与媒体和公众沟通,向消费者说明消费者的进展情况,重拾消费者的信任和尊重。
(3)、诚实。诚实是危机处理最关键也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我们会原谅一个人的错误,但不会原谅一个人说谎。
3、速度第一原则(SPEED)
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在危机出现的最初12-24小时内,消息会象病毒一样,以裂变方式高速传播。而这时候,可靠的消息往往不多,社会上充斥着谣言和猜测。公司的一举一动将是外界评判公司如何处理这次危机的主要根据。媒体、公众及政府都密切注视公司发出的第一份声明。对于公司在处理危机方面的做法和立场,舆论赞成与否往往都会立刻见于传媒报道。
因此公司必须当机立断,快速反应,果决行动,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从而迅速控制事态,否则会扩大突发危机的范围,甚至可能失去对全局的控制。危机发生后,能否首先控制住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是处理危机的关键。
4、系统运行原则(SYSTEM)
在逃避一种危险时,不要忽视另一种危险。在进行危机管理时必须系统运作,绝不可顾此失彼。只有这样才能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化害为利。
危机的系统运作主要是做好以下几点:
(1).以冷对热、以静制动:危机会使人处于焦燥或恐惧之中。所以企业高层应以“冷”对“热”、以“静”制“动”,镇定自若,以减轻企业员工的心理压力。
(2).统一观点,稳住阵脚:在企业内部迅速统一观点,对危机有清醒认识,从而稳住阵脚,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3).组建班子,专项负责:一般情况下,危机公关小组的组成由企业的公关部成员和企业涉及危机的高层领导直接组成。这样,一方面是高效率的保证,另一方面是对外口径一致的保证,使公众对企业处理危机的诚意感到可以信赖。
(4).果断决策,迅速实施:由于危机瞬息万变,在危机决策时效性要求和信息匮乏条件下,任何模糊的决策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必须最大限度地集中决策使用资源,迅速做出决策,系统部署,付诸实施。
(5).合纵连横,借助外力:当危机来临,应充分和政府部分、行业协会、同行企业及新闻媒体充分配合,联手对付危机,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同时,增强公信力、影响力。
(6).循序渐进,标本兼治:要真正彻底地消除危机,需要在控制事态后,及时准确地找到危机的症结,对症下药,谋求治“本”。如果仅仅停留在治标阶段,就会前功尽弃,甚至引发新的危机。
5、权威证实原则(STANDARD)
自己称赞自己是没用的,没有权威的认可只会徒留笑柄,在危机发生后,企业不要自己整天拿着高音喇叭叫冤,而要曲线救国,请重量级的第三者在前台说话,使消费者解除对自已的警戒心理,重获他们的信任。
(以上摘自著名危机公关专家游昌乔先生创导的“危机公关5S原则”)[7]
(三)危机的善后工作
危机的善后工作主要是消除危机处理后遗留问题和影响。危机发生后,企业形象受到了影响,公众对企业会非常敏感,要靠一系列危机善后管理工作来挽回影响。
1、进行危机总结、评估。对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包括对预警系统的组织和工作程序、危机处理计划、危机决策等各方面的评价,要详尽地列出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2、对问题进行整顿。多数危机的爆发与企业管理不善有关,通过总结评估提出改正措施,责成有关部门逐项落实,完善危机管理内容。
3、寻找商机。危机给企业制造了另外一种环境,企业管理者要善于利用危机探索经营的新路子,进行重大改革。这样,危机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商机。
总之,危机并不等同于企业失败,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转机。危机管理是一门艺术,是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长期规划。企业在不断谋求技术、市场、管理和组织制度等一系列创新的同时,应将危机管理创新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一个企业在危机管理上的成败能够显示出它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成功的企业不仅能够妥善处理危机,而且能够化危机为商机。
8、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呢
第一、要保持冷静。根据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在突发事件中保持冷静的人往往能最先摆脱困境,不仅如此,领导者处变不惊的姿态也会对下属及周边产生正面和积极的影响。
第二、迅速作出分析和判断,果断决策,采取有力措施,全力稳定事态。
第三、随机应变,力争损失、风险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
第四、在适当的范围内公布处置结果和善后措施,但具体内容应服从大局。
第五、深入剖析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形成预案。
9、如何应对突发事件,采取哪些措施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需要立即处理的紧急事件。主要分为: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
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总体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遇到各种突发事件,措施不同,根据突发事件相关的《应急预案》处理。
所以平时要做好以下工作:
1、要编写、更新应急预案,使得应急预案是有效的,可行的。
2、日常针对应急预案,要进行宣传、培训、演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