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如何面对媒体的批评报道?
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
一、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将应对媒体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很多时候,媒体上之所以会爆出一些“雷人雷言”,正是因为接受采访的单位缺乏应对媒体的规范程序和常设的新闻发言人。在每一个单位常设“新闻发言人”,专司接受媒体采访,遇到采访时,由新闻发言人专人负责,可以有效避免出现接受采访的领导干部“答非所问”或“语出惊人”,为本单位带来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也可以使其他职工的日常工作尽可能少受到外界干扰和影响。除此之外,将应对媒体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可以有效形成单位与媒体间的良性互动和友好合作关系。应对媒体,应排除对媒体的畏惧、抵触、消极回避心态,而要主动寻求与媒体接触和沟通,主动去与媒体打交道。具体而言,可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在出台重大事项、举行重大活动前召开新闻吹风会,发生重大事件后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定期召开媒体记者见面会,也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发布新闻,与新闻媒体建立交流合作、信息共享机制等等。通过与媒体的互通有无、良性互动,从而达到本单位与新闻媒体“双赢”的局面。
二、新闻发言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条件
选定的新闻发言人,应具有较为出色的形象、气质和口才,具备一定的沟通、演讲、交际能力,头脑清晰,应对媒体时,明白说什么、说到哪、怎么说。除此之外,新闻发言人还应充分掌握本单位人事、工作和业务等各方面情况,在与媒体见面时能做到胸有成竹、有问必答、侃侃而谈,让单位与媒体间的接触取得良好效果。此外,新闻发言人还应知悉一些新闻媒体的工作规律和相关情况,懂得如何与媒体合作,如何通过媒体,宣传本单位工作取得的正面成绩,消除不利于本单位的负面影响,为单位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社会公众解惑答疑。
三、加强舆情研判,建立应答预案
在自身素质过硬条件下,作为新闻发言人,应预先设想好媒体采访中可能问及哪些方面的哪些问题,自己应该如何作答。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应多关注社会舆论走向与本单位、本系统之间的交集,做好舆情研判。新闻发言人惟有将自己与媒体和社会舆情合而为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方能言之有物、切中要害。
四、合理引导媒体,掌握主动发言权
在应对媒体过程中,新闻发言人既应具备不卑不亢的态度、亲合友善的语态,也需要适当掌握采访主动权,从而合理引导媒体,通过自身“气场”,使新闻媒体对本单位产生良好印象,继而站在本单位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从而间接掌握媒体提问与报道的走向。在实际操作中做到这一点难度往往较大,这就需要新闻发言人在长期实践中去揣摩和总结,掌握好接受采访的“度”,在应对媒体中做到“轻松与严肃相结合,亲和与庄重相统一,权威而不恃威,霸气而不霸道”。
五、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为媒体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
态度决定结果,细节影响成败。作为同媒体打交道的新闻发言人,一定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媒体。在采访中避重就轻、推三阻四、敷衍了事、顾左右而言他,都会引起媒体记者的反感,并最终影响到本单位在社会舆论中的公众形象。在允许的范围内,新闻发言人应尽可能为媒体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以事实的真相驱逐虚妄的谣传。刻意的遮遮掩掩,只会使一些事情越描越黑,而光明坦荡的事实和数据,反而会使无中生有的谣言不攻自破。作为一名新闻发言人,应该领会、懂得并善用这一点。
六、理性应对敏感问题,尊重媒体、记者
在采访过程中,尤其是发生新闻性较强的重大事件后,难免会遇到一些媒体记者提出的敏感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新闻发言人应理性应对、审慎回答,决不能因个人情绪或情感好恶等原因,对媒体耍态度、发脾气、出言不逊、当众失态,不能流露出不良情绪,说过头话、出格话、撒气话、伤人话。新闻发言人需掌握情绪控制与调节的方法,在遇到敏感问题时,能够从容不迫、心平气和、理性作答,有效调节气氛,使难题迎刃而解。
七、重视网络因素,学会与新兴网络媒体打交道
随着微博等网络媒体的兴起,如何与新兴网络媒体打交道,也应列入各单位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日程。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影响力大、受众广泛、互动性强等特点,如何应对网络媒体,既需认真分析研究,又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网络媒体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展,应对它们的方式方法也应不断与时俱进。在现阶段,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亲身参与,使自身融入网络媒体,成为其中一员。其次,我们应该注重细节,避免卷入网络事件,成为网络舆论焦点。最后,我们还应具备网络纠错意识,掌握网络纠错方法,当自身卷入网络事件时,要及时纠错,尽早辟谣,杜绝事态进一步扩散。
提升应对媒体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看到,媒体采访和网络舆论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当我们的工作做得好,和媒体配合得好时,它会把我们的成绩加以宣传报道,产生良好社会效应和“正能量”。反之,如果我们工作没有做好,不懂如何与媒体打交道,通过媒体就会产生和传播负面信息和“负能量”。面对舆论监督,我们应该持欢迎态度,正确对待和接受媒体的赞誉和批评,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与媒体坦诚相待,用“正能量”换取“正能量”,惟其如此,才能使媒体成为帮助我们工作的助力而非阻力,才能在与媒体的互动、互助中共同进步、成长。
2、如何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
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
一、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将应对媒体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很多时候,媒体上之所以会爆出一些“雷人雷言”,正是因为接受采访的单位缺乏应对媒体的规范程序和常设的新闻发言人。在每一个单位常设“新闻发言人”,专司接受媒体采访,遇到采访时,由新闻发言人专人负责,可以有效避免出现接受采访的领导干部“答非所问”或“语出惊人”,为本单位带来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也可以使其他职工的日常工作尽可能少受到外界干扰和影响。除此之外,将应对媒体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可以有效形成单位与媒体间的良性互动和友好合作关系。应对媒体,应排除对媒体的畏惧、抵触、消极回避心态,而要主动寻求与媒体接触和沟通,主动去与媒体打交道。具体而言,可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在出台重大事项、举行重大活动前召开新闻吹风会,发生重大事件后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定期召开媒体记者见面会,也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发布新闻,与新闻媒体建立交流合作、信息共享机制等等。通过与媒体的互通有无、良性互动,从而达到本单位与新闻媒体“双赢”的局面。
二、新闻发言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条件
选定的新闻发言人,应具有较为出色的形象、气质和口才,具备一定的沟通、演讲、交际能力,头脑清晰,应对媒体时,明白说什么、说到哪、怎么说。除此之外,新闻发言人还应充分掌握本单位人事、工作和业务等各方面情况,在与媒体见面时能做到胸有成竹、有问必答、侃侃而谈,让单位与媒体间的接触取得良好效果。此外,新闻发言人还应知悉一些新闻媒体的工作规律和相关情况,懂得如何与媒体合作,如何通过媒体,宣传本单位工作取得的正面成绩,消除不利于本单位的负面影响,为单位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社会公众解惑答疑。
三、加强舆情研判,建立应答预案
在自身素质过硬条件下,作为新闻发言人,应预先设想好媒体采访中可能问及哪些方面的哪些问题,自己应该如何作答。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应多关注社会舆论走向与本单位、本系统之间的交集,做好舆情研判。新闻发言人惟有将自己与媒体和社会舆情合而为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方能言之有物、切中要害。
四、合理引导媒体,掌握主动发言权
在应对媒体过程中,新闻发言人既应具备不卑不亢的态度、亲合友善的语态,也需要适当掌握采访主动权,从而合理引导媒体,通过自身“气场”,使新闻媒体对本单位产生良好印象,继而站在本单位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从而间接掌握媒体提问与报道的走向。在实际操作中做到这一点难度往往较大,这就需要新闻发言人在长期实践中去揣摩和总结,掌握好接受采访的“度”,在应对媒体中做到“轻松与严肃相结合,亲和与庄重相统一,权威而不恃威,霸气而不霸道”。
五、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为媒体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
态度决定结果,细节影响成败。作为同媒体打交道的新闻发言人,一定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媒体。在采访中避重就轻、推三阻四、敷衍了事、顾左右而言他,都会引起媒体记者的反感,并最终影响到本单位在社会舆论中的公众形象。在允许的范围内,新闻发言人应尽可能为媒体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以事实的真相驱逐虚妄的谣传。刻意的遮遮掩掩,只会使一些事情越描越黑,而光明坦荡的事实和数据,反而会使无中生有的谣言不攻自破。作为一名新闻发言人,应该领会、懂得并善用这一点。
六、理性应对敏感问题,尊重媒体、记者
在采访过程中,尤其是发生新闻性较强的重大事件后,难免会遇到一些媒体记者提出的敏感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新闻发言人应理性应对、审慎回答,决不能因个人情绪或情感好恶等原因,对媒体耍态度、发脾气、出言不逊、当众失态,不能流露出不良情绪,说过头话、出格话、撒气话、伤人话。新闻发言人需掌握情绪控制与调节的方法,在遇到敏感问题时,能够从容不迫、心平气和、理性作答,有效调节气氛,使难题迎刃而解。
七、重视网络因素,学会与新兴网络媒体打交道
随着微博等网络媒体的兴起,如何与新兴网络媒体打交道,也应列入各单位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日程。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影响力大、受众广泛、互动性强等特点,如何应对网络媒体,既需认真分析研究,又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网络媒体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展,应对它们的方式方法也应不断与时俱进。在现阶段,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亲身参与,使自身融入网络媒体,成为其中一员。其次,我们应该注重细节,避免卷入网络事件,成为网络舆论焦点。最后,我们还应具备网络纠错意识,掌握网络纠错方法,当自身卷入网络事件时,要及时纠错,尽早辟谣,杜绝事态进一步扩散。
提升应对媒体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看到,媒体采访和网络舆论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当我们的工作做得好,和媒体配合得好时,它会把我们的成绩加以宣传报道,产生良好社会效应和“正能量”。反之,如果我们工作没有做好,不懂如何与媒体打交道,通过媒体就会产生和传播负面信息和“负能量”。面对舆论监督,我们应该持欢迎态度,正确对待和接受媒体的赞誉和批评,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与媒体坦诚相待,用“正能量”换取“正能量”,惟其如此,才能使媒体成为帮助我们工作的助力而非阻力,才能在与媒体的互动、互助中共同进步、成长。
3、国发 〔2016〕19号《关于印发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方案的通知》 全文
国务院关于印发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6〕19号
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作出的重要改革部署。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有关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国有企业办学校、公检法机构向地方移交工作基本完成,部分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已移交地方或进行了改制。
但目前全国范围内仍然存在大量国有企业办社会机构,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厂办大集体改革等历史遗留问题较为突出,人员管理、运营费用负担沉重,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促进国有企业轻装上阵、公平参与竞争,集中资源做强主业,现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市场导向、政企分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依法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促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按照市场化原则,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进公共服务专业化运营,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国有企业不再承担与主业发展方向不符的公共服务职能。
(二)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针对不同企业特点,因地制宜、分类处理,不搞“一刀切”,允许采取分离移交、重组改制、关闭撤销、政府购买服务、专业化运营管理等不同方式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改革思路清晰、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率先推进,改革情况复杂的地区可以试点先行、逐步推进。
(三)坚持多渠道筹资、合理分担成本。建立政府和国有企业合理分担成本的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国有企业作为责任主体,承担主要成本;财政予以适当补助,根据企业分级监管关系及历史沿革等因素,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承担。
(四)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稳定。认真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做好社会保障、就业培训等相关政策的统筹衔接。加强政策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工作要求
(一)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对企业职工家属区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和物业管理(统称“三供一业”)的设备设施进行必要的维修改造,达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平均水平,分户设表、按户收费,由专业化企业或机构实行社会化管理。
1 .时间安排。2016年开始,全面推进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201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
2 .政策措施。维修改造标准、改造费用测算等相关工作执行各地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对同一地区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执行相同的政策标准。分离移交费用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分担,中央企业分离移交费用由中央财政补助50 %。
原政策性破产中央企业分离移交费用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中央财政对原中央下放地方的煤炭、有色金属、军工等企业(含政策性破产企业)的分离移交费用予以适当补助。地方国有企业的分离移交费用由地方人民政府研究明确解决办法。
3 .工作分工。国资委、财政部牵头负责。
(1)国资委、财政部负责制定关于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的指导意见(2016年年底前完成)。
(2)财政部负责制定对原中央下放地方的煤炭、有色金属、军工等企业(含政策性破产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的具体补助办法(2016年年底前完成).
(3)国资委、财政部和各省级人民政府建立协调机制,共同推进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
(二)剥离国有企业办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机构。对国有企业办医疗、教育、市政、消防、社区管理等机构实行分类处理,采取移交、撤并、改制或专业化管理、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剥离。
1.时间安排。2016年出台剥离国有企业办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政策措施,2017年年底前完成企业管理的市政设施、职工家属区的社区管理职能移交地方以及对企业办消防机构的分类处理工作,2018年年底前完成企业办医疗、教育机构的移交改制或集中管理工作。
2.政策措施。
(1)分类处理企业办医疗、教育机构。对与地方协商一致同意接收的医疗、教育机构,移交地方管理;对运营困难、缺乏竟争优势的医疗、教育机构,予以撤销并做好有关人员安置和资产处置工作;对因特殊原因确需保留的医疗、教育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资源优化整合,实现专业化运营管理。同时,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办医疗、教育机构的重组改制。
(2)对企业按照消防法规要求建设的消防安全管理机构和专职消防队予以保留;对企业办的市政消防机构,原则上予以撤销.其中符合当地城镇消防规划布局不能撤销的消防队(站)划转当地人民政府接收。
( 3 )企业负责管理的市政设施、职工家属区的社区管理移交地方政府负责。
( 4 )中央财政对中央企业办医疗、教育机构撤销、改制、集中管理过程中涉及的职工分流安置等费用补助50%,对原中央下放地方的煤炭、有色金属、军工等企业(含政策性破产企业)有关费用予以适当补助。地方国有企业的公共服务机构剥离费用,由地方人民政府研究明确解决办法。
3 .工作分工。国资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卫生计生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国资委、卫生计生委、财政部负责制定关于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2016年年底前完成)。
(2)国资委、民政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制定关于国有企业办市政、社区等职能分离移交的指导意见(2016 年年底前完成).
(3)国资委、教育部、财政部负责制定关于国有企业办教育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2016年年底前完成)。
(4)国资委、公安部、财政部负责制定国有企业办消防机构分类处理的指导意见(2016年年底前完成)。
(三)对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国有企业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其管理服务工作与原企业分离,统一交由当地社区实行社会化管理;集中力量将尚未实现社会化管理的国有企业已退休人员移交社区实行属地管理,由社区服务组织提供相应服务。
1.时间安排。2016年开始,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将国有企业退休人员逐步移交社区实行社会化管理,2020年年底前完成。
2.政策措施。
(1)做好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险关系和党组织关系转移工作,相关档案存放在县级档案管理部门。
(2)尚未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区管理时按每人每年核定费用基数。中央企业以及原中央下放地方的煤炭、有色金属、军工等企业(含政策性破产企业)移交退休人员产生的管理费用由中央财政承担;地方国有企业移交退休人员产生的管理费用由地方人民政府研究明确解决办法。
(3)离休人员原则上保持现有管理方式不变,具备条件的可以移交当地有关部门管理。
(4)妥善解决国有企业已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含有关地区供暖费)问题。
3.工作分工。国资委、中央组织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按职责分工负责,制定关于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指导意见(2016年年底前完成)。
(四)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按照国务院工作部署和时间要求,实现厂办大集体与主办国有企业彻底分离,厂办大集体职工得到妥善安置。
政策措施。认真落实《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 18号), 进一步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中央财政对厂办大集体改革继续给予补助和奖励,补助比例按国办发〔2011〕18号文件规定不变,奖励比例统一确定为30%。
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将自筹资金和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统筹用于接续职工社会保险关系、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等改革支出,具体范围由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因核销关闭破产厂办大集体企业养老保险欠费增加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由各地区结合中央财政相关补助资金和自身财力状况统筹考虑。
2.工作分工。国资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依照有关工作安排推进实施。
(五)集中解决少数国有大中型困难企业问题。对持续严重亏损、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少数国有大中型困难企业,一企一策采取措施,妥善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职工生活保障问题。
1.政策措施,对国有困难企业进行梳理分类,分别通过依法破产靖算、重整或债务重组等方式开展集中治理。企业要通过资产变现、资产证券化、引入战略投资等多种方式积极筹措资金,地方政府要妥善解决职工分流安置、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等问题,有关金融机构要依法处理企业债权债务。
2.工作分工。国资委、财政部、银监会、国防科工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国资委负责制定关于加大困难中央企业治理力度的指导意见(2016年年底前完成)。
(2)对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国有困难企业,由国资委、财政部、银监会、国防科工局会同有关部门按一企一策原则专项研究解决措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成立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专项小组。专项小组由国资委、财政部牵头,中央组织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卫生计生委、银监会、国防科工局等部门参加。专项小组负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做好督促检查,推动中央企业、地方政府及时落实各项改革措施。
(二)发挥地方作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做好政策宣传工作,确保改革稳妥有序推进。本工作方案未涵盖的区域性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由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妥善解决。
(三)落实企业责任。各级国有企业要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将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纳入业绩考核体系,按时出台落实措施,认真做好风险评估,提高措施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要通过资产变现、股权转让、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加强外部审计,严格落实承接债务的主体,防止逃废金融债务和国有资产流失。
(四)保障资金投入。国资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及时了解掌握改革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优先用于支持国有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财政部商国资委根据工作进度,千方百计保障改革资金需求。
财政部统筹安排年度预算资金,将有关补助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中央财政对中央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剥离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机构的补助资金,主要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资金渠道落实。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明确目标、加强沟通,开阔思路、创新方法,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探索改革新路径,促进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间题。
国资委、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指导和督促工作,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重大情况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3)新闻发言人制度新媒体扩展资料:
国有企业,在国际惯例中仅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同时具有营利法人和公益法人的特点。其营利性体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体现为国有企业的设立通常是为了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起着调和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发展的作用。
特别指出,在我国除了广义和狭义定义的中央企业外,对于个别中央企业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较为特殊,这些中央企业归国务院直属管理,属于正部级。
2015年2月,中央纪委五次全会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以央企为代表的国企,将成为推进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战场"。
参考资料: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通知-西安人民政府
4、如何提高与新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
一、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将应对媒体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很多时候,媒体上之所以会爆出一些“雷人雷言”,正是因为接受采访的单位缺乏应对媒体的规范程序和常设的新闻发言人。在每一个单位常设“新闻发言人”,专司接受媒体采访,遇到采访时,由新闻发言人专人负责,可以有效避免出现接受采访的领导干部“答非所问”或“语出惊人”,为本单位带来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也可以使其他职工的日常工作尽可能少受到外界干扰和影响。除此之外,将应对媒体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可以有效形成单位与媒体间的良性互动和友好合作关系。应对媒体,应排除对媒体的畏惧、抵触、消极回避心态,而要主动寻求与媒体接触和沟通,主动去与媒体打交道。具体而言,可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在出台重大事项、举行重大活动前召开新闻吹风会,发生重大事件后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定期召开媒体记者见面会,也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发布新闻,与新闻媒体建立交流合作、信息共享机制等等。通过与媒体的互通有无、良性互动,从而达到本单位与新闻媒体“双赢”的局面。
二、新闻发言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条件
选定的新闻发言人,应具有较为出色的形象、气质和口才,具备一定的沟通、演讲、交际能力,头脑清晰,应对媒体时,明白说什么、说到哪、怎么说。除此之外,新闻发言人还应充分掌握本单位人事、工作和业务等各方面情况,在与媒体见面时能做到胸有成竹、有问必答、侃侃而谈,让单位与媒体间的接触取得良好效果。此外,新闻发言人还应知悉一些新闻媒体的工作规律和相关情况,懂得如何与媒体合作,如何通过媒体,宣传本单位工作取得的正面成绩,消除不利于本单位的负面影响,为单位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社会公众解惑答疑。
三、加强舆情研判,建立应答预案
在自身素质过硬条件下,作为新闻发言人,应预先设想好媒体采访中可能问及哪些方面的哪些问题,自己应该如何作答。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应多关注社会舆论走向与本单位、本系统之间的交集,做好舆情研判。新闻发言人惟有将自己与媒体和社会舆情合而为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方能言之有物、切中要害。
四、合理引导媒体,掌握主动发言权
在应对媒体过程中,新闻发言人既应具备不卑不亢的态度、亲合友善的语态,也需要适当掌握采访主动权,从而合理引导媒体,通过自身“气场”,使新闻媒体对本单位产生良好印象,继而站在本单位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从而间接掌握媒体提问与报道的走向。在实际操作中做到这一点难度往往较大,这就需要新闻发言人在长期实践中去揣摩和总结,掌握好接受采访的“度”,在应对媒体中做到“轻松与严肃相结合,亲和与庄重相统一,权威而不恃威,霸气而不霸道”。
五、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为媒体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
态度决定结果,细节影响成败。作为同媒体打交道的新闻发言人,一定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媒体。在采访中避重就轻、推三阻四、敷衍了事、顾左右而言他,都会引起媒体记者的反感,并最终影响到本单位在社会舆论中的公众形象。在允许的范围内,新闻发言人应尽可能为媒体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以事实的真相驱逐虚妄的谣传。刻意的遮遮掩掩,只会使一些事情越描越黑,而光明坦荡的事实和数据,反而会使无中生有的谣言不攻自破。作为一名新闻发言人,应该领会、懂得并善用这一点。
六、理性应对敏感问题,尊重媒体、记者
在采访过程中,尤其是发生新闻性较强的重大事件后,难免会遇到一些媒体记者提出的敏感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新闻发言人应理性应对、审慎回答,决不能因个人情绪或情感好恶等原因,对媒体耍态度、发脾气、出言不逊、当众失态,不能流露出不良情绪,说过头话、出格话、撒气话、伤人话。新闻发言人需掌握情绪控制与调节的方法,在遇到敏感问题时,能够从容不迫、心平气和、理性作答,有效调节气氛,使难题迎刃而解。
七、重视网络因素,学会与新兴网络媒体打交道
随着微博等网络媒体的兴起,如何与新兴网络媒体打交道,也应列入各单位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日程。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影响力大、受众广泛、互动性强等特点,如何应对网络媒体,既需认真分析研究,又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网络媒体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展,应对它们的方式方法也应不断与时俱进。在现阶段,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亲身参与,使自身融入网络媒体,成为其中一员。其次,我们应该注重细节,避免卷入网络事件,成为网络舆论焦点。最后,我们还应具备网络纠错意识,掌握网络纠错方法,当自身卷入网络事件时,要及时纠错,尽早辟谣,杜绝事态进一步扩散。
提升应对媒体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看到,媒体采访和网络舆论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当我们的工作做得好,和媒体配合得好时,它会把我们的成绩加以宣传报道,产生良好社会效应和“正能量”。反之,如果我们工作没有做好,不懂如何与媒体打交道,通过媒体就会产生和传播负面信息和“负能量”。面对舆论监督,我们应该持欢迎态度,正确对待和接受媒体的赞誉和批评,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与媒体坦诚相待,用“正能量”换取“正能量”,惟其如此,才能使媒体成为帮助我们工作的助力而非阻力,才能在与媒体的互动、互助中共同进步、成长。
5、突发重大事件的新闻发布工作应注意哪些问题
国办公布《关于在政务公开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专门就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的舆情回应、新闻发布做出流程化规定。《通知》明确,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下,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
明确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流程
《通知》详细地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进行新闻发布、回应社会舆论的流程做出规定。
据规定,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首先是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然后应当在24小时之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于其他政务舆情,则应是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
对于监测发现的政务舆情,也要加强研判,区别情况、分类处理,并通过发布权威信息、召开新闻发布会或吹风会、接受媒体采访等方式进行回应。基于新媒体时代的特点,《通知》还提出要利用新媒体与公众平等交流、实现互动传播,提升回应信息到达率。
“在国务院规定的框架下,各部门和地方政府也都将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操作规范。”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董关鹏告诉南都记者,在明确了“规定动作”和“操作流程”后,将有助于减少一些地方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捂着不说”、“多干少说”的情况。
首提对新闻发言人失误要宽容
南都记者关注到,《通知》中还特别规定,相关部门负责人或新闻发言人应当出席新闻发布会或吹风会回应社会关切,而对于出面回应的政府工作人员,要给予一定的自主空间,宽容失误。
有学者向南都记者指出,这是首次在国家层面文件中提出对新闻发布工作人员要“容错”。中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十多年来,也曾出现“冲在前面”、“努力发声”的政府工作人员因发言不恰当而被“冷处理”。
董关鹏也认为,只有“宽容失误”,抱着“一次没说准确还可以再说一次”的心态对待,才能鼓励更多的政府工作人员积极回应社会公众疑问。
延伸 去年公共事件有多少在24小时内开发布会
以上《通知》要求,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
根据《人民日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相关研究发现,2015年,我国受关注程度较高的公共事件包括“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河北肃宁发生特大枪击案、上海金山居民抵制“PX”事件、浙江丽水山体滑坡事故等。
南都记者据公开资料统计发现,排在前20位的舆情事件中,有10件官方在24小时内举行了官方新闻发布会,另外10件则主要是通过微博通报等形式发布消息。
通知指出,目前各地区各部门发布、解读、回应衔接配套的政务公开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但是,与互联网对政府治理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一些地方和部门仍存在工作理念不适应、工作机制不完善、舆情回应不到位、回应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为何此前新闻发布会举办不够及时?一位在中央部委长期负责新闻发布工作的人士称,这主要是因为,此前是否召开发布会,新闻发言人与其团队不能自己做决定,而要经业务部门商议后决定。上述人士指出,以上《通知》发布后这一问题今后会得到解决。
6、如何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
国办公布《关于在政务公开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专门就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的舆情回应、新闻发布做出流程化规定。《通知》明确,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下,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
明确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流程
《通知》详细地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进行新闻发布、回应社会舆论的流程做出规定。
据规定,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首先是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然后应当在24小时之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于其他政务舆情,则应是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
对于监测发现的政务舆情,也要加强研判,区别情况、分类处理,并通过发布权威信息、召开新闻发布会或吹风会、接受媒体采访等方式进行回应。基于新媒体时代的特点,《通知》还提出要利用新媒体与公众平等交流、实现互动传播,提升回应信息到达率。
“在国务院规定的框架下,各部门和地方政府也都将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操作规范。”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董关鹏告诉南都记者,在明确了“规定动作”和“操作流程”后,将有助于减少一些地方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捂着不说”、“多干少说”的情况。
首提对新闻发言人失误要宽容
南都记者关注到,《通知》中还特别规定,相关部门负责人或新闻发言人应当出席新闻发布会或吹风会回应社会关切,而对于出面回应的政府工作人员,要给予一定的自主空间,宽容失误。
有学者向南都记者指出,这是首次在国家层面文件中提出对新闻发布工作人员要“容错”。中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十多年来,也曾出现“冲在前面”、“努力发声”的政府工作人员因发言不恰当而被“冷处理”。
董关鹏也认为,只有“宽容失误”,抱着“一次没说准确还可以再说一次”的心态对待,才能鼓励更多的政府工作人员积极回应社会公众疑问。
延伸 去年公共事件有多少在24小时内开发布会
以上《通知》要求,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
根据《人民日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相关研究发现,2015年,我国受关注程度较高的公共事件包括“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河北肃宁发生特大枪击案、上海金山居民抵制“PX”事件、浙江丽水山体滑坡事故等。
南都记者据公开资料统计发现,排在前20位的舆情事件中,有10件官方在24小时内举行了官方新闻发布会,另外10件则主要是通过微博通报等形式发布消息。
通知指出,目前各地区各部门发布、解读、回应衔接配套的政务公开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但是,与互联网对政府治理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一些地方和部门仍存在工作理念不适应、工作机制不完善、舆情回应不到位、回应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为何此前新闻发布会举办不够及时?一位在中央部委长期负责新闻发布工作的人士称,这主要是因为,此前是否召开发布会,新闻发言人与其团队不能自己做决定,而要经业务部门商议后决定。上述人士指出,以上《通知》发布后这一问题今后会得到解决。
(原标题:国办公布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流程
7、新闻发言人培训
我建议你可以选择一下系统的学习,可以从最基础的开始学。像新闻理论,大众传媒,新闻发布与新闻发言人制度,危机公关与广告策划、媒体面对语言艺术等等内容都是需要掌握的。你可以选择参加一个研究生的课程班,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就有专门的新闻传播与新闻发言人方向的课程。
课程内容包括:
【课程设置】
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英语
专业基础课
1、新闻传播史 2、新闻理论
3、大众传媒学
专业课
1、新闻业务研究 2、媒介经营管理概论
3、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4、新媒体研究
选修课(选开)
1、新闻发布与新闻发言人制度 2、网络新闻传播与舆论学
3、新闻策划与选题 4、危机公关与广告策划
5、传媒产业整合营销与品牌运营 6、媒体面对与语言艺术
讲座:(选开)
1、传媒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2、中国电视的人文关怀
3、新媒体时代的全球传播格局 4、误解与跨文化国际传播
5、危机传播与危机管理 6、媒介消费与受众权益保障
7、网络传播与谣言现象 8、我国传媒业的政策规制与“转企改制”
8、新兴媒体的发展对新闻职业道德提出哪些新的挑战和要求
早在2007年就有媒体报道称,根据网站数量估算,我国拥有网络编辑人员近300万。且有关机构预测,未来5年内,网络编辑需求将呈上升趋势,总增长量将超过30%。上述估算,可能包含了兼职从事网络编辑职业的人数,但是,如果加上手机、电子书等其他新媒体编辑人员人数,可以肯定地说,我国新媒体编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从业者数量可观的职业群体。
然而,目前我们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专门调整新媒体或者网络编辑的职业道德规范,这导致了新媒体道德失范、违法、违规现象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虚假信息、低俗信息、淫秽色情信息泛滥,偷拍侵权现象严重。一些网站和手机媒体不仅内容低俗露骨,标题夸张煽情,而且有的连网站名称也充满了赤裸裸的性诱惑和低俗淫秽色彩,如“123性爱影院”之类已经被广电总局关闭的视听网站。
目前新媒体编辑人员的职业伦理只能参照《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和《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等相关道德规范来要求约束自己。但是,这不仅存在张冠李戴、道德规范与约束对象错位的问题,而且无法解决新媒体出现的一些新的伦理问题。
首先,新媒体编辑并不是传统的新闻工作者和出版工作者的概念可以涵盖的。从新媒体编辑的从业范围来看,其中一部分门户网站、手机报和传统媒体自办网站的编辑人员,从事的是与传统新闻工作者相似的职业;一部分电子书、电子期刊和没有新闻采编任务的新媒体编辑,从事的是与传统出版工作者相似的职业;还有一部分视听音像类新媒体编辑,从事的则是与广电从业者相似的职业;另有一部分新媒体编辑,或者由于新媒体的融合性而兼具多种传统媒体工作者的特性,或者由于新媒体的创新性而无法划归到任何传统媒体工作者中去。
这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任何一个新闻、出版或广电工作者的道德规范都无法适用新媒体编辑。而《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都是针对互联网服务行业机构的,前者甚至包括设备制造、系统集成和网络服务商等专门机构,但并非针对网络内容制作、编辑与策划人员。
其次,新媒体、新技术运用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使得传统媒体的职业伦理鞭长莫及、爱莫能助。美国学者约翰·V·帕弗里克在论述新媒介的伦理问题时曾列举过这样一些“棘手”的例子——“一名摄影记者调暗了一名被控性犯罪的名人的照片以使得他的脸在国内一份新闻杂志上显得更阴森而恐怖……一位发行人发表了一幅由高分辨率卫星成像拍摄的一位著名的公主在加勒比私人海滩上度假的照片。”
其实,这类新媒体和新技术带来的伦理难题还有很多。比如全景视频摄像技术可以让所有在场的人,不管是否面对镜头,都成了被曝光的对象。红外摄像机可以穿透人的衣服,使大街上任何一个男女的隐私一览无余。远程成像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你在家中后院的情景。配有遥控摄像机的无人空中飞车可以从外层空间对你的行动进行拍摄。数字化图像编辑合成技术,可以任意删减增添事件现场的出席人物。数字化的音频技术可以利用已有的声音样本,通过技术上的重新排列,制作出包括总统演讲在内的任何足以以假乱真的声音。一项被称作 “时间压缩”的技术,则可以加快声音的播出速度,从而压缩出更多的广告时间。丰富多彩的PS技术不仅可以通过电子喷枪配图颜料和其他技术手段使内衣或化妆品模特的肌肤更加光滑诱人,而且可以通过技术处理对模特进行增高瘦身,从而使模特身材更加高挑纤细,完美无缺。这些都涉及新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问题。
面对新媒体及其新技术应用和新的传播形态中出现的新的伦理问题,急需建立适合新媒体编辑的职业道德规范,以新媒体人的自律约束配合他律机制,营造一个更加绿色健康的新媒体生态环境。
(作者: 陆高峰,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编辑出版研究博士后,江苏省人民政府网站编审)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渠道和工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利用和发挥好新媒体的作用,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要善待新媒体。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舆论传播工具和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在宣传方针政策、了解社情民意、汇集民智民才、畅通表达渠道等方面
,具有其他载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促进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要注重加强与新媒体的联系沟通。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更趋复杂。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的难度加大。新媒体以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多姿多彩的信息形式,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较强的舆论辐射力,在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和公共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传播作用。必须做到不畏惧、不逃避、不厌烦,以新媒体为诤友,敢于听批评的声音,勤于听不同的意见,在善待媒体的过程中,改进传统的方式方法,做好新媒体的利用、服务和引导工作,不断提高它们服务大局的能力。
二要大力支持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加强新媒体建设,主动占领新的宣传舆论阵地,是新形势下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迫切需要。当前,各种新兴媒体蓬勃发展。就地处西北内陆的兰州来说,目前已开通了16家综合新闻网站和众多的商业网站,开办了手机报,政府各部门、企业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和专业网站,并随着3G以及电子政务畅通工程、农村信息惠民工程、兰州社会信息化工程、移动电子商务工程、信息产业提升工程等的建设和应用,“无线数字兰州”正在变成现实。这既深刻改变了传统舆论格局,也深刻影响着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方式和群众的生产生活。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尊重新媒体,将宣传任务转化为新闻选题,做到围绕宣传中心、主动服务大局、密切联系实际、有力引导舆论;另一方面也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培育地方网站,主动发展政务信息平台,拓宽舆论引导的领域和范围。
三要积极主动为新媒体发展服务。要为新媒体采访报道及时提供权威信息,主动提供采访线索和便利条件。要增强服务意识,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切实维护广大新媒体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要善用新媒体。新媒体具有形式多样、覆盖广泛的特征,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媒体的功能和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使其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发挥好正面宣传作用。新闻宣传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新媒体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着眼于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发展的信心,在为群众服务中引导群众,在与群众互动中形成共识,切实实现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和凝聚人心的有机统一。要加强网络主流阵地建设,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新媒体健康发展。要发挥好热点引导作用。实践证明,利用媒体统一思想、宣扬主张,教育群众、推动工作,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必须善于运用新媒体的力量,从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把握好舆论引导的节奏和力度,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主动回应群众关切,抢第一时间、抓第一落点。要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近年来,我们始终高度重视新媒体的独特优势,通过加大电子政务建设、积极开展“建言献策”活动、城市建设征求市民“金点子”、设立网民参政议政网络栏目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既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也有效地发挥了新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要树立正确的舆论监督也是弘扬主旋律的理念,努力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舆论监督、欢迎舆论监督,以开放的心态、灵活的方式和有效的措施面对新媒体。要积极开展科学、依法、建设性、有领导的舆论监督,探索建立更新更有效的网络舆论监督模式和网上信访通道,确保新媒体的舆论监督渠道畅通规范。
要善管新媒体。我们既要大力支持和发展新媒体,也要加大监管力度,做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有效管理,坚决维护客观、公正、准确、及时的新闻规律。
一要坚持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价值多元、思潮多变、利益多样的今天,要确保新媒体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必须打牢广大新媒体工作者的思想基础。特别是当前,受市场因素和利益关系的影响,新闻界还存在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等现象,严重损害了新媒体及其工作者的形象。要通过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实践,引导广大新媒体工作者自觉弘扬职业精神,严格恪守职业道德。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更加自觉主动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格宣传纪律,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
二要健全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加强新媒体队伍建设,推动新媒体事业发展,既要靠思想教育、道德自律,更要靠制度规范、机制约束。要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信息监控系统和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健全处理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公共事件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用制度确保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要建立完善奖惩制度,努力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内部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有效机制,用科学的制度和机制引导人、约束人、激励人。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新闻宣传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纪律,确保宣传导向正确、舆论引导有效,真正做到不出错、不歪曲、不添乱。
三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驾驭新媒体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对新媒体科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是新形势下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要深入研究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趋势,提高宣传和引导水平。要认真研究加强对新媒体管理的政策法规,用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实现管理方式上的创新和技术手段上的突破。要加强对网上贴文、手机短信的监管,关注网上“贴吧”、网络“推手”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及时引导网上舆论热点,主动、快速、有效地解答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避免网络炒作,切实在与群众的交流互动中立主导、达共识,努力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
总之,善待、善用、善管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善待是前提,不能善待,就谈不上善用;善用是目的,善待、善管归根到底是为了善用;善管是手段,做不到善管,疏于管理,就无法做到善用。 (作者: 陆武成, 系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
9、政治作业,问题,1政府的政物公开包括哪些内容2你关注政府政务公开的哪些内容?3政府政务公开的重大意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32条规定:“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二)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三)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四)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六)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19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编制、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并及时更新。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应当包括政府信息的分类、编排体系、获取方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名称、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电话、传真号码、电子邮箱等内容。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应当包括政府信息的索引、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日期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