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

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

发布时间:2021-03-15 07:01:08

1、图书编辑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

“《大英百科全书》停止发行”的消息让传统图书出版业感受到又一次震撼。这套号称当今世界最知名、最权威的百科全书,自18世纪中期首次在苏格兰爱丁堡出版以来,历时几个世纪的不断编辑修订,完成全部二十四册共十四个版次,确立了其在百科全书界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面对“谷歌”、“雅虎”等网站强大检索能力以及“维基百科”等网站无与伦比的互动性,昔日的“大佬”已经少有优势地位可言了。尽管该图书出版公司还在继续电子出版,但《大英百科全书》的时代宣告终结了。更新理念 迎接挑战新媒体资讯之丰富、传播之迅捷、载体之多样、互动之频繁,确实让传统出版业望尘莫及。面对汹涌而至的媒体革命浪潮,图书编辑绝不能固守阵地、不思变革,一定要与时俱进、更新理念,更要转变角色、迎接挑战。首先,编辑要练就在纷繁芜杂的信息海洋中撷取精华的“火眼金睛”。在新媒体时代,科技的力量改变了知识的结构和传播途径,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既超越了图书所能承载内容的极限,也超越了传统图书出版所需的时间周期。要在不断变化的新媒体时代赢得图书出版的独特地位,图书编辑要一如既往地视质量如生命,使图书能够经得起读者和市场的检验;编辑还需要增强学习意识,熟悉和掌握新媒体时代的特殊性,正视数字革命给出版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练就一双在纷繁芜杂的信息海洋中撷取精华的“火眼金睛”。其次,编辑要能够对信息敏锐地作出预判,凭着一双慧眼发现尚未打磨的“璞玉”。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出版社有相对固定的分工和出版领域,由此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作者和读者群,可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信息垄断,一本图书一印几十年的情况屡见不鲜。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更新频率前所未有地加快,读者的关注点和兴奋点也会随之不断变化,每一个信息都可能孕育着一个机会,它可能突如其来,也可能稍纵即逝。要想在激烈的图书竞争中取得优势,编辑应该对这些信息敏锐地作出预判,快速地作出反应,凭着一双慧眼去发现那些尚未打磨的“璞玉”。再次,编辑要熟悉新媒体时代图书出版的新变化,对编辑出版做到全面策划。读者的关心和需要是图书市场的原动力。新媒体时代恰恰最重视个性和互动性,这使得读者在阅读取向上也更加注重个性化、独特性和原创性,跟风、炒作、人云亦云的作品越来越鲜有应者,这就要求编辑更加注重图书的策划环节,从出版的目的开始,就要具有独特之处。图书编辑应当具备全局观念,通过增加知识储备、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知识的应用和整合能力,对社会生活形成基本的判断,对读者的关心和需要形成基本的认识,再根据自身所长全面策划,敏锐地洞察市场,增强协调能力,在策划选题前,开展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预测,通盘考虑读者定位、作者遴选,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方案,进行精细的成本核算。顺应潮流 取长补短新媒体技术发展在冲击传统出版行业的同时,也给传统出版提供了更多选择。作为传统行业从业者,图书编辑应该意识到新媒体所具有的海量内容、即时传输、互动畅通等特点,反映了未来出版业的潮流。图书编辑只有主动顺应这样的潮流,在策划、编印、宣传等环节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才能推进传统图书走向新时代。一方面,要打破图书出版平面、单一的模式,实现立体的、多媒介出版。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同一内容通过不同的手段,在不同的维度,以不同的特点展现成为可能。图书编辑在选题策划时,就应树立立体化、多媒介的观念,注重产品的立体开发和利用,在编辑出版图书的同时,积极探索网络、手机出版以及影视联动等方式,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让产品得以延伸,价值实现倍增。另一方面,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编辑效率,优化出版流程。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普及,现代编辑的工作手段实现了飞跃,电子处理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文稿处理。一些专业软件的推出,可以让图书编辑从繁重的审校工作中摆脱出来,而网络传输的便捷也让出版周期得以大大缩短。因此,信息时代的图书编辑必须学习相关新技术和新手段,掌握跨媒体技术的综合编辑能力,以提高效率,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选题策划中,同时还可以利用先进传播方式,使图书拥有更大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内容为王 坚守价值在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图书依然牢固地占有一席之地,究其原因,一方面,读者长期以来形成的阅读习惯使然;另一方面,传统图书经典、高雅、严谨的特质所带来的厚重、系统、深刻的阅读体验也是其生命力的根源之一。新媒体时代,信息爆炸固然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阅读视野和范畴,但是由此而来的各种信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乃至虚假消息混淆视听,为坚持“内容为王”的传统图书留出了足够的生存空间。图书编辑应该坚持“内容为王”的价值取向,以眼光、学养和热情,打造出更多精品。笔者认为,在整个策划制作过程中,图书编辑尤其要注重形式与内容、人文与科学、审美与实用的结合,让纸质阅读焕发出经久不衰的魅力。

2、浅析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传媒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区块链促发新一轮技术革命
随着国内用户红利逐渐消失,传媒行业从产业层面到资本层面都经历了一整年的消化期,整体增速有所放缓。但从行业细分领域看,由于用户内容付费意愿提升、互联网加速传媒企业的转型和并购等因素,传媒部分新兴细分行业仍保持高速增长。18年建议关注影视、数字阅读、游戏、广告等具有成长性的传媒细分行业,并积极布局细分行业中低估值、业绩优的白马股。
就传媒产业而言,随着近几年来文化传媒资本市场格局的变动,其困境与当下痛点何在?如何用“信息互联—智慧互联—价值智链”对文化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内在逻辑的演进态势进行概括总结?
数字经济或成新引擎
政策利好叠加技术升级带来的创新红利,也使得传媒产业发展新动能曙光渐显。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传媒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后国内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开始呈现出规模增长快、从业人员数量需求大、延伸领域广、相关产业聚集的特点。2015年我国数字创意产业已集聚了36,948家企业、近384万从业人员,产业规模达到5,939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VR增幅最大,达267.5%。预计到2020年数字创意产业将成为产值规模达8万亿元级的新支柱产业之一。
数字经济既是“新经济”也是“心经济”,新的技术手段和商业模式为传统人际交互、情感交互过程中的价值量化和价值变现创造了新的可能空间。情感与社交价值数据化、数据资产化、资产证券化互为支撑,为内容消费提供了全新的激励机制,对个体内容消费者而言,甚至可能出现“消费即生产”的模式,这一趋势与“通证经济”叠加,或为传媒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引擎。
区块链促发传媒产业新一轮周期性革命
到了移动互联下半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崛起,以多维度需求与场景精准匹配和用户自助服务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崛起,从流量红利时代向存量深耕时代转型开始,未来几年一些垂直行业空间有望迅速打开。而区块链作为价值互联时代的技术载体,或将促发传媒产业新一轮周期性革命。
区块链在文化传媒领域最本质的应用在于重塑社群生态。未来内容的生产越来越用户化、社交化、资产化,传媒产业生态与外部商业生态和社会生态之间呈现出更加无缝融合的态势。与5G相辅相成,全新的需求、全新的内容产出模式和全新的赛道值得前瞻性关注和研判。
区块链的社群效应强于互联网效应,有助于文创行业确权、流通、追溯交易,可以帮助作者和投资人更快更好地变现未来,这也是整个行业的突破点。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通证经济通过对长尾的确权和定价,将改变互联网文化娱乐产业的生产关系,带来一个网络新世界。君联资本投资副总裁李陶也有同感,他表示,新技术推动文化传媒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风险投资应重点关注移动互联网端的内容变现机会。
在内容监管和资本监管双双趋紧的态势下,风险评估和防控能力成为重中之重;内容付费产业崛起,移动端增量赛道深耕成为热点,短视频、在线教育和图片C端付费热度持续。此外,“VR+AI+区块链”的深度融合将持续驱动文化传媒创新,该领域可能构成一个新兴蓝海。

3、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媒介的“新”与“老”纵观历史,人类传播媒体一直在演变。每次当一个新的想法和愿望变成现实时,人们都会认为“我们已经拥有了相当先进的传播媒体”了。然而,过不了多久,曾经革命性的发明又被新的革命性发明所颠覆,人们就会把昨天还认为是先进的传播媒介打上“传统”的烙印。广播相对于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于广播,是新媒体;杂志广告、户外广告、空中广告、直邮广告等等,可以说,如今你看得到的任何习以为常的广告形式,它们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填补空白的发明创造,在青春灿烂后被质疑或取代。

4、领导干部如何面对新媒体时代

4.政务公开。政务公开是保障公众参与权、监督权的基础条件。因此,政府职能转变首先要求政务公开。只有政务公开,才可以使社会公众了解公共事务的相关信息,政府处理公共事件的主张、过程及结果。了解政府公共权力使用的情况,才能掌握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和政策制定以及对公共权力行使监督权的充足信息。除此之外,政务公开还可以为政府内部的监督机构及政府各个层级、部门之间提供获取信息的渠道,实现政府内部的自我监督与公共权力使用的自我约束。 三、运用新媒体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新媒体不仅带来了执政环境的改变和对政府执政能力的挑战,同时也为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重要工具和手段,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中的作用。 1.运用新媒体建立常态化的政民互动机制。一方面,通过政府网站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政民互动、交流平台,为公众利益诉求表达和参与公共事务决策提供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通过政务微博等方式建立即时的政民互动机制,充分了解民意,宣传政策、动员民众,与公民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运用新媒体建立政民互动机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运用新媒体建立的政民互动机制,绝不仅仅是建立信息化的运行机制,更重要的是建立实体运行机制,以支撑保障新媒体互动机制的有效运行;第二,政务微博与政府网站是政府信息化运作方式的两种不同形式,两者同属于信息化政务活动机制,两者之间是一种协同配合关系。因此,应将两者纳入统一的管理运行机制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政务活动的有序开展,政务流程的整合优化,政务活动的统一规划,政务资源的统一配置等,而且有利于政府内部的统一协调管理和风险控制。第三,应从观念上而不是形式上建立政民互动机制,当前大部分政务微博的“听众”众多,而“收听”寥寥无几,难以构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2.运用新媒体构建政务公开与社会监督机制。一是将政务流程上的信息(不是经过人工参与整理过的信息)反映在政府网站上(或者建立政府网站与政务流程数据的链接接口);二是将政府与民众互动的信息即时地反映到政府网站上;三是将民众向政府提出的诉求、意见和建议,以及政府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结果等信息即时地反映在政府网站上;四是在政府网站上建立公众参与决策和政府监督通道的信息化平台,并将相关信息实时地公开发布到网站上;五是建立公众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和公共权力监督的制度和机制。 3.重视运用新媒体引导舆论增强社会正能量。当今时代,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应重视新媒体在引导舆论、增强社会正能量中的作用。一方面,目前通过网络阅读新闻、发表意见、参与互动讨论的人数不断增长(中国网民人数已经突破5.38亿,而网络新闻的用户规模达到3.92亿),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另一方面,目前大部分四十岁以下的中青年人,习惯于运用新媒体了解信息(40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80%以上),这些人基本不会主动阅读传统的报刊杂志,所以传统的媒体对他们的影响较小,应充分运用新媒体影响他们。再一方面,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因此没有时间坐在办公室里捧着纸质的报纸看新闻,而是多选择采用手机等工具,利用零散时间获取信息。这已经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习惯和状态。同时,今天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人们常常不是按照报纸的种类一份份地阅读,并寻找所需要的信息,而是通过互联网、手机搜索引擎按照主题快速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以上都说明新媒体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流媒体,应重视新媒体在舆情引导,建立社会正能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解决新媒体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领导干部应重视新媒体日益增长的社会影响力及它在政府职能转变中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天津市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 文章作者:齐冬梅

5、怎样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应对处置

1.做好舆情监测,建立完善的应急制度

受互联网特性的影响,企业舆情危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为避免危机爆发时企业处于被动地位,所以舆情管控工作的第一要务是做好舆情监测,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制度。通过借助一些第三方舆情监测软件,可为企业舆情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全网监测服务,及时发现负面苗头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处置,有效避免危机来临时的自乱阵脚,错失危机处置良机。

2.利用新媒体,发挥媒介宣传作用

面对舆情危机,一些企业仍不能主动、及时、权威地发布新闻,引导媒体传播有利于企业的信息,而是用对付传统媒体的方式来进行新媒体时代的舆情事件处理其实并不能够发挥企业媒体资源的作用。在这里建议企业方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发挥其强大的舆论宣传力,及时发布真实权威信息,引导舆论的正确走向。

3.建立快速反应的舆情应对机制

企业在舆情危机发生后,如果过了黄金24小时后才回复,时效性太差,这个时效在舆情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旦负面舆情产生,就很容易扩散到全网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因此,建议企业可以利用专业的舆情监测软件,通过设置一些与行业、领域、产品、领导人等标签相关的关键词,进行实时全网监测,但凡出现了一丝丝的危机苗头快速发布处理进展,及时回复大众的问题,做好问题的解释工作。

4.加强自身管理和监督,完善善后工作

很多企业错误地认为舆情事件结束后,舆情应对工作就完成了,其实不然。例如,此前发生的顺丰快递员私拆包裹事件,顺丰虽在前期的应对处理中通过“绝不姑息、纵容任何违反法律法规和企业行为准则的不当行为”的表态巧妙地化解了一场舆论危机,但是事后仅对快递员作出调离岗位处理,不符合部分网友的预想,使得回落的舆情再次升温,掀起新一轮舆论风向。

因此,企业一定要多在自身管理和监督,以及事后形象恢复上多花时间,完善善后工作。比如危机处理过程中的举措是否有严格执行、有没有对相关部门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健全相关机制建设、是否有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或者赞助活动恢复企业形象等等,来自识微科技商情知识栏目。

6、分析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发展

传媒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区块链促发新一轮技术革命

随着国内用户红利逐渐消失,传媒行业从产业层面到资本层面都经历了一整年的消化期,整体增速有所放缓。但从行业细分领域看,由于用户内容付费意愿提升、互联网加速传媒企业的转型和并购等因素,传媒部分新兴细分行业仍保持高速增长。18年建议关注影视、数字阅读、游戏、广告等具有成长性的传媒细分行业,并积极布局细分行业中低估值、业绩优的白马股。

就传媒产业而言,随着近几年来文化传媒资本市场格局的变动,其困境与当下痛点何在?如何用“信息互联—智慧互联—价值智链”对文化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内在逻辑的演进态势进行概括总结?

数字经济或成新引擎

政策利好叠加技术升级带来的创新红利,也使得传媒产业发展新动能曙光渐显。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传媒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后国内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开始呈现出规模增长快、从业人员数量需求大、延伸领域广、相关产业聚集的特点。2015年我国数字创意产业已集聚了36,948家企业、近384万从业人员,产业规模达到5,939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VR增幅最大,达267.5%。预计到2020年数字创意产业将成为产值规模达8万亿元级的新支柱产业之一。

数字经济既是“新经济”也是“心经济”,新的技术手段和商业模式为传统人际交互、情感交互过程中的价值量化和价值变现创造了新的可能空间。情感与社交价值数据化、数据资产化、资产证券化互为支撑,为内容消费提供了全新的激励机制,对个体内容消费者而言,甚至可能出现“消费即生产”的模式,这一趋势与“通证经济”叠加,或为传媒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引擎。

区块链促发传媒产业新一轮周期性革命

到了移动互联下半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崛起,以多维度需求与场景精准匹配和用户自助服务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崛起,从流量红利时代向存量深耕时代转型开始,未来几年一些垂直行业空间有望迅速打开。而区块链作为价值互联时代的技术载体,或将促发传媒产业新一轮周期性革命。

区块链在文化传媒领域最本质的应用在于重塑社群生态。未来内容的生产越来越用户化、社交化、资产化,传媒产业生态与外部商业生态和社会生态之间呈现出更加无缝融合的态势。与5G相辅相成,全新的需求、全新的内容产出模式和全新的赛道值得前瞻性关注和研判。

区块链的社群效应强于互联网效应,有助于文创行业确权、流通、追溯交易,可以帮助作者和投资人更快更好地变现未来,这也是整个行业的突破点。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通证经济通过对长尾的确权和定价,将改变互联网文化娱乐产业的生产关系,带来一个网络新世界。君联资本投资副总裁李陶也有同感,他表示,新技术推动文化传媒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风险投资应重点关注移动互联网端的内容变现机会。

在内容监管和资本监管双双趋紧的态势下,风险评估和防控能力成为重中之重;内容付费产业崛起,移动端增量赛道深耕成为热点,短视频、在线教育和图片C端付费热度持续。此外,“VR+AI+区块链”的深度融合将持续驱动文化传媒创新,该领域可能构成一个新兴蓝海。

7、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挑战

首先确定的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是必然趋势。一方面是政策上的推动,众所周知,近年来传统媒体受到了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导致纸媒倒闭,人才流失。于是国家从战略上希望并要求传统媒体及时转变,继续主导舆论。另一方面,面对媒介环境的变化和用户阅读、观看习惯的改变,传统媒体也必须自我革命进行媒体融合。
实际上,虽然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是很大冲击,但传统媒体在原创新闻、新闻可信度和权威性上又远远超过了新媒体,通过两者之间的融合,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状态。

“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只是增加了新渠道、平台、产品,而是人被改变,需求与消费行为发生重大变化,传媒的竞争逻辑随之演变。”中国政法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陆小华表示。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君超则提出,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在进行转型时,不能片面强调“互联网思维”,而是应确立“融合思维”,开发“融合新闻”,这才是真正吸收新媒体优势的关键,而新媒体则应吸收传统媒体“严谨性思维”,更好保证内容质量。
另外,媒体融合需新技术支撑。大数据分析,精准推送……新技术的出现对媒体发展的影响之大毋庸置疑。新媒体的快速崛起,离不开先进技术体系支撑,可以说,新技术是支撑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
拿电视台传统的新闻采编来讲,往往受限于设备、空间、时间的制约,一场新闻采编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而使用爆新闻移动采编,一部手机就能搞定新闻采编所有问题,碎片化时间创作文稿、手机高清拍摄素材(照片、视频)、手机编辑制作新闻、手机发起直播,随时随地上传和审核,提高新闻采编效率。目前,这种产品已经应用于湖北、河南、辽宁等电视台。
同时,要做到全渠道发布,实现内容信息的统一策划、采集、加工、编辑、发布,并综合运用图文、图表、音视频等形式,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而满足多终端,多体验。
除了强调技术领域的支撑,有业内人士还认为,媒体融合还可以将各个传媒产业的产品相互嵌入,变成富有多种传媒思想的新型舆论新闻。这种新闻更能引起公众共鸣,传播效率和质量也会提升。同时,以资本为纽带实施融合体内各媒体的战略媒合作也是一种业务模式。

8、试论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冲击

1.传统电视媒体应对新媒体冲击的策略
新媒体对电视行业带来外在和内在的双重影响。一方面,由于新媒体被广泛运用到电视节目制作中,并且以不同的方式改变了节目的特质;另一方面,新媒体直接与电视竞争,促使很多人使用新媒体而放弃了看电视。但是,电视业界也应看到积极的一面,一是新媒体对电视的内在影响改善提升了电视的特质,二是新媒体对电视的外在影响并不像我们担心的那么可怕。新媒体的运用明显有助于电视摆脱传统的制约。它既增添了新的内容,又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可以快捷方便地接收、参与、回应节目内容的多种方式,这意味着节目制作人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谁是节目的受众,以及受众的品位和喜好。电视有稍纵即逝的特点,节目在空中播出后通常无法挽回和保留,但播客却可以使节目在播出的一段时间内继续被观看,就像时间迁移。当然,时间迁移并不是新媒体带来的新现象,在数码年代到来之前,受众是通过卡式录音带和录像带完成时间迁移和保留节目的,新媒体的出现只是使时间迁移变得更为方便。对节目制作人来说,时间迁移意味着能赢得更多的受众,不再受时间的限制,而且,即使部分受众是在播客上重温节目,对制作人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反复收看节目,就意味着节目会被进一步吸收,节目会得到更好的欣赏。
2.报纸行业应对新媒体冲击的策略
报纸媒体应与新媒体互相融合,共同发展:在冲击与挑战面前,报纸行业并不是完全没有优势可言,并且随着新型媒体的冲击,报纸行业的这种优势将会得到放大,会变得更为突显。传媒的基本价值链是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分发,作为传统媒体,报纸的绝对优势主要表现在采集上,并且它的权威性、公信力、资源的垄断也是新型媒体在短时间内无法替代的。但在信息资源的分发上报纸媒体就稍显逊色,其互动能力,传播速度,传播面积,娱乐功能,传播方式都是无法和新型媒体相比的。在这种情况下,报纸媒体和新型媒体应走互相融合之路,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得到共同发展。在现阶段,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的超互动已给消费者和商家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享受,两种媒体的优势互补将会更大限度地放大双方的影响力。如:报纸媒介的公关活动制造能力和网络平台的展示能力相结合,在传媒中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力,这样即节省了传统媒体制造的成本,又提升了新型媒体的影响力同时还达到了盈利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媒体的冲击带给传统的纸质媒体的不仅仅是挑战或灭亡,更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合改革的机遇。报纸媒体在市场变革中走下去的前提就是要正视新媒体的发展,广泛吸收新媒体的有点,不断发挥自己的长处,走新旧媒体共生共赢的道路。只有抓住这个新媒体出现的契机,报纸媒体就可以在信息时代走出一条能够自我发展的路。

与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