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新媒体老品牌复兴

新媒体老品牌复兴

发布时间:2021-03-15 23:55:11

1、为什么传统文化新生,需要新媒体的加持?

在国内最受年轻人欢迎的APP抖音上,近期最受95后们欢迎的一组短视频,不是人们惯认的漂亮的小姐姐,或诱人美食,酷炫的舞蹈,而是一组各大博物馆官方账号在抖音上发布的短视频,当文物结合了最潮流的舞蹈和音乐元素,爆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瞬间成为抖音上最受欢迎的视频。创意视频《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累计播放量突破1.18亿,点赞量达650万,分享数超过17万。

这还只是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碰撞的冰山一角。在当下,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复兴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而互联网的加持,以博物馆,手工艺人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让历史或传统文化迸发出新的生命和色彩。

1、传统文化复兴需要新媒体加持

据媒体报道,仅仅在2017年,国内博物馆的老大——故宫开发的文创产品,就通过新媒体和互联网平台的传播,在电商等方面取得了超过10亿元营收。当前沿的互联网遇到古老的博物馆,发生的剧烈化学反应让很多人吃惊和意外,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传统文化成为了潮流。这还只是国内诸多博物馆其中的一个案例,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和传统文化机构纷纷触网,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传统文化类节目一个接一个的爆红。热门的文化事件背后,一个事实正在被人们接受:传统文化复兴的大潮来了。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加持,为传统文化带来新的引爆点。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仅仅是传统文化电商一项的交易将达到116.8亿元的规模。那些曾经淡出我们生活的传统文化,逐渐开始复兴。包括内容、IP、电商等产业,传统文化复兴背后,迎来的将是千亿级别的市场。

传统文化的载体是物件,传承文化和制作物件的还是人,而传播物和人等传统文化的,最好的载体就是新媒体。只有真正解决了传播的问题,才能让受众更多了解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才能得以延续。

互联网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想象空间非常巨大,新媒体可以为传统文化提供品牌传播、用户教育、用户沉淀交易等一系列的问题。由于传统文化和物件的特殊性,比如铜器,玉器等,一些特定的材质和的使用场景,导致了很多消费者和用户对此的理解有限,无形中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为匠人的相关物品的商业化和交易,设置了门槛。此外,由于匠人们普遍缺乏互联网传播的能力,在聚焦传统文化和物件传承和生产的同时,很难兼顾。

互联网公司与类似东家这样的传统文化平台的深度合作,既解决了传播传统文化难的问题,又能通过新媒体发掘和维系更多的文化的消费者,进行有效的用户教育。同时,能帮助匠人们进行商业变现,让匠人有物质基础和动力,让传统手艺能得到更好地传承,从而实现匠人、消费者、文化、商业变现、传承的良性循环。

2、为什么头条与微博会选择东家?

维系产业的人,如果想要整合商业资源,系统性发展整个产业链,最后还是要依靠优秀的商业平台。国内知名的传统文化平台东家APP,通过深入各地,走访、访谈了3万余名匠人,其中6000人已入驻东家平台。在东家的帮助下,匠人每年卖出的手工作品超过100万件。更重要的是,每天有超过200万用户正在通过东家平台和与东家相关的新媒体的传播,接触和了解各种中国传统手工艺。由于对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的准确卡位,东家已经连续获得了包括复星,SIG等头部投资机构的融资。

在刚刚结束的的中国匠人大会上,东家推出了匠星计划,经过整体的规划,推出一千名超过百万收入的匠人,一千名有万名粉丝的匠人,集合一万个博物馆典藏的IP来跟匠人合作。通过东家与头条等各大平台的合作,提供深度的内容支持和连接。

国内影响最大的资讯平台之一——今日头条,与东家APP、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达成了战略合作,联手深度发掘优质的传统文化。具体包括邀请匠人入驻头条号,今日头条提供海量曝光资源支持;此外,今日头条将联合东家拍摄传统文化系列大型短纪录片,广泛传播包括匠人精神在内的优质传统文化,帮助相关品牌提升影响力;组织大师级匠人进行线下演讲,近距离感受匠人文化。最热门的的抖音APP也将与东家展开合作,邀请垂直领域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入驻,助力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微博宣布与东家开启全面战略合作,包括MCN机构入驻与扶持、东家旗下匠人入驻微博、优质内容推广和资源支持方面深度合作等。同时双方还将联合打造优质短视频IP,以纪录片的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推广,帮助传统手艺人提升个人品牌影响力,推广产品,以达到全面复兴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这不是东家第一次引导传统文化与互联网平台的融合了。今年五月,东家跟共青团中央在西安举办了中国华服日活动,相关话题仅在微博就有1.8亿的阅读量,直播观看1800多万,相关的H5有1200多万人次点击,一时成为微博等各大排行榜热点。

根据今日头条副总编辑徐一龙的提供的信息,过去1年里,今日头条上专注传播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头条号超过一万个,总共生产出了130万篇优质内容,整个领域的阅读量和观看量达到150亿余次。未来,今日头条将不断加大流量倾斜和各类资源投入,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刚刚推出的“国风计划”,就从多个方面扶持优秀传统文化,而匠人文化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传统文化不再意味着老气或过时,而是文化自信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回顾周边日本、韩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史,可以看到一个共同规律:经济崛起之后,文化自信是必然的诉求,也是刚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日常生活和消费中,开始尝试和加入更多的中国元素,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元素也越来越受关注。这已经是不可阻挡的时代大势。

不管是匠人、消费者,还是包括东家在内的平台,都参与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大潮中。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形式是物件,但传承文化和制作物件的还是人,准确地说,是对传统文化热爱的创业者,匠人和消费者。有了这些人,文化才有了灵魂,真正优质内容也才有了来源和传承,文化才能更好延续。而东家这样的体量和匠人规模,在国内无出其右。这批匠人也将成为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结合的承载者。

3、内容和文化成为行业的护城河

任何一个行业,从萌芽到兴起,要繁盛必须依靠文化,而内容是承载和传播文化最好的形式,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新兴产业,谁把握住了制造内容和文化的能力,谁就能成为行业的引领者和赢家。

传承这样一个词,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简单的传递,更多是在当前的环境下,在继承、延续、保护原有的精华的同时,承上启下,通过新渠道,新玩法,新参与者,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创造,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成为一个为大众所接受的通用文化,成为我们血液中的一部分。

“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分享是最好的传播”,传播最好的载体就是网络和新媒体。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让更多人,了解那些凝聚着我们独有文化的物件,了解匠人,了解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才能成为全民意识,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阳春白雪,高山流水,束之高阁。在生活中能够随时随地体验和感知到传统文化元素的存在,同时结合时代的变化和用户的喜好,适当创新创造,更适应年轻消费者的需求。

越来越多类似东家这样的互联网创业平台,在传统文化的整合、现代化和商业化的进程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次匠人大会上,东家、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西安市文物局、有朋文博、与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院等30多家博物馆、博物院代表,共同启动了文化创作的战略合作。

“今天讲到匠人的时候,我们指既能传承、又能创新,既能回到古老的时代,又能安居现代,既能传达传统的神韵,又能吸纳时尚的气息的这样一群独具匠心的精英。”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时代下,这也许是对传统文化和匠人最好的诠释。

2、清大新媒体有哪些品牌投放过?

58同城、美的、每日优鲜、中粮、创维、小天才、吉野家等知名品牌合作方,都在清大新媒体做过投放。

3、老字号品牌的复兴之路

1、走品牌路线
2、注重创新
3、更好地传承企业文化

4、去新媒体还是旧媒体,不是真问题

一、传统媒体急需的三种人才

最近一些年发生在新闻界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传统媒体的人才在向新媒体流动,要知道传统媒体的很多人至今为止仍然是看不起新媒体的,因为看上去新媒体和旧媒体比较,它依然不像是媒体,或者说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但是,问题也许正在于此,新媒体为什么非要像媒体?你也可以把它叫做新媒介,媒介和媒体的概念似乎正在被打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媒体的许多人一直秉持着一种媒体思维,以媒体自居,以做媒体人为骄傲,在他们眼里,新媒体终归不是媒体,不是正规军,是散兵游勇。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来看看传统媒体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换句话说,它们今天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一)优秀的内容提供者

人类的信息传播基本上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事实层,也可以说是告知层,简单告诉你发生了什么。第二层是解释层,涉及有真相的事实,需要有专门人才来解释,并且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人都对真相感兴趣。第三层是观点层,可谓意义层,以评论为主,这个层次的受众就更少了。这三个层次也对应着新闻报道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就是信息阶段、故事阶段和评论阶段。

不客气地说,新媒体好像已经把传统媒体逼到了第二个层次,也就是说,新媒体的速度在信息传播的第一层次上占了优势。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今天我们可以称之为好内容的东西大部分来自传统媒体。好的内容还是要靠传统媒体?虽然新媒体给我们生产了很多好的形式,但是大部分好的内容似乎还是来自于旧媒体。所以,内容为王好像是在这个层面上探讨才有意义。反过来说,传统的渠道为王的概念如今仿佛归属了新媒体。比如说,腾讯靠什么赢了对手?现在看,它是靠产品击败了门户网站的劲敌。换句话说,做产品的打败了做媒体的。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可能来到了产品媒介时代,媒介更像产品,而非媒体。这也许是很多人不想看到的,内容好像被形式控制了。更奇怪的是,这个结果并非都是政治使然。看上去是媒介自己改变了。

今天我们不缺少渠道,我们缺少的是内容,有价值的内容。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渠道过剩的时代,在现实中,我们到处堵车,而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我们畅通无阻,麻烦的是我们缺少有份量的内容。如果我们的内容仅仅停留在信息的层面,甚至于滑落到数据消费的地步,那么,我们只会变成故事消费者。当多渠道遇到了少内容,渠道的丰富多彩有可能衬托出了内容的捉襟见肘。单纯的管道加粗和管道数量的增加都会扩大内容的流量。也许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内容为王才逐渐让位于渠道为王。看上去渠道畅通无阻,好的内容变成了稀缺品。从渠道稀缺到内容稀缺,渠道解放让路于内容解放。

也许我们还可以按照传播来把内容划分出三种形态,第一种是事实传播,或者更专业的叫事件传播,只传播事实,不带观点,强调客观;第二种是观点传播,往往是采访有观点的人;第三种是话题传播,通常是针对人们议论纷纷的事情而进行的一种背景式传播,经常有粉丝基础。

20世纪末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媒体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许多好记者和好文章都出自媒体的经济部,经济部成了人才济济的地方,这源于中国的重心是从阶级斗争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种经济部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人民日报,也显示在央视。历史的看,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日报最火的是国际部,最佳人才仿佛都在国际部,我们不妨称之为国际部现象。按照这种历史规律,下一个部门现象又会出现在什么地方呢?或者传统媒体已经变成了单兵作战的场所?

我们现在可以设想一种情景,就是当看《新闻联播》的人遇到了读《环球时报》的人,这时候会发生一些什么?因为这两个媒体似乎都已经被纳入可以影响世界观的范畴,只不过前者的观众稍微老一点,信息感更强,更多国内存在感。后者的民族主义情绪更强烈一些,观点性更突出,国际存在感更强。对于只关注一个信息渠道的受众来说,他们往往更容易相信这个渠道的信息,排斥其它渠道。这两个媒介可以说代表了如今中国传统媒体的某些存在状态。

在新媒体的倒逼下,传统媒体恐怕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新闻和评论应该分开吗?从新闻专业的角度说,观点和事实应该分开,如同编辑和经营应该分开。但是,无论是在新闻教学上,还是在新闻一线的报道中,我们都不难看到一种微妙的变化,就是新闻评论越来越多的成为了新闻写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如同是对新闻客观性的挑战,但是,如果是从内容产业的角度看,又不难理解,因为新闻毕竟不是由机器人来写作的。为什么机器不能完全代替人来写新闻?除了就业的考虑,这更像是一个未来学的问题,谷歌开始使用搜索引擎来抓新闻时,看上去取代的是编辑的工作。机器似乎是能替代差的新闻写作,而不能替换好的。机器可以比人更冷血。但是,人可以做到主动的客观,机器顶多做到被动的客观。况且新闻也需要情感写作。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看看纪录片的情况,纪录片为什么更容易被西方社会所接受?从形态上说,纪录片是西方产物,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形式认同恐怕是纪录片容易被西方主流社会接受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纪录片和新闻谁离历史更近?通常,我们说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但是,倘若完全用新闻来构成历史,我们可能会得出两个结论,一是英雄创造历史;二是新闻属于明日黄花,速朽,似乎不足以承担历史。纪录片的资料性好像更符合历史要求。不过,纪录片往往不会满足于记录历史,它还要影响当代社会。因此,我们会常常感觉纪录片比新闻还要真实。

新闻和纪录片有哪些区别?前者快,后者慢;前者偏客观,后者偏主观;前者短,后者长;前者是开放的片断,后者是封闭的完整;前者似产品,后者像作品;前者雅俗共赏,后者阳春白雪;前者转瞬即逝,后者真实再现;前者排斥艺术,后者容易被当成艺术;前者是明日黄花,后者持久。

从传统媒体的角度看,我们的新闻采访水平下降了吗?至少从电视新闻采访上看是如此,如今很少能够看到一个精彩的新闻采访节目,央视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节目似乎都已经边缘化了,新闻采访有主持人化的趋势,主持人越来越会说话,已经不是记者采访了。过去说主持人不会采访,现在是说新闻成为常态。剩下的采访亮点好像就是街采了。

(二)懂新媒体的人

传统媒体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与新媒体的融合,但是,今天的一个普遍比较悲观的看法就是旧媒体的人往往搞不好新媒体。为什么?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传统媒体的人缺乏互联网思维,先不说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是否准确,单说这样一种现象就已经十分惊人了。从20世纪末网络媒体成气候之后,全国的传统媒体几乎都开办了自己的网站。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报纸办网十年不成。究其原因,除了政策和体制等因素外,传统媒体惨遭滑铁卢的最大问题似乎是缺乏互联网基因。

为什么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很难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很多旧媒体并不想变成新媒体,或者说它们也不大可能摇身一变就成了新媒体。新旧媒体看上去是各自干着不同的事情,新媒体也不会变成传统媒体。现在的情况是,旧媒体喜欢拉着新媒体的大旗,继续做着传统媒体的事情。

在这里,我们容易忽视一个问题,即传者是如何向受者转变的?过去很长时间,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受众怎样变成了传者,也就是所谓的自媒体。但是,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就是传者也会向受者转变。在微博和微信上,这一点似乎很明显,记者来这里不仅仅为发新闻,它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进入受众的管道,不是体验生活。

好多人为什么喜欢看电视台的跳水节目?不仅仅因为中国有些世界冠军,也不只是由于几个冠军嫁入豪门,更重要的恐怕是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不大可能去高台跳水,所以,现在有人替他们体验了,并且还是她们喜欢的明星,何乐而不为!如今文化的体验成份越来越大,开关似乎是触觉。过去我们有体验式采访,今天我们有体验式媒介。手机媒体在这方面表现的格外明显,媒介似乎激发了我们的触觉。从听觉到视觉再到触觉,媒介的体验感好像在逐步增强。从别人替我们体验,到自我体验,触觉媒介显得很关键。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报纸和网络的对抗,现在好像很少有人怀疑报纸会消亡,不过,看上去报纸在消亡之前依然很顽强,特征是它用自己最优秀的深度能力来最后搏击网络的挑战。但是,问题似乎也出在这里,报纸退守堡垒的做法可能恰恰让它失去了一次拥抱新媒体的机会,它赖以生存的深度调查和评论都难以融入网络。

(三)熟悉大数据和统计的人

在大数据时代,对数字的敏锐变得越来越重要,虽然这不一定意味着精确新闻主义的复兴,但是,它的确反映了数据新闻的重要性。即便我们对大数据的概念有所怀疑,不过,我们的新闻报道确实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数字和统计表,我们显然不能只是满足于把这些枯燥的数字翻译为有趣的事实,也就是数字科普。今天的数字媒体和数字记者明显也比过去站得更高一些。

让我们看看大数据和统计局的区别,看上去前者比后者更靠谱一点,因为大数据好像说了更多的真话,同时它也有更少的水分。但是,它目前似乎和统计局一样难以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或者说是少数和多数的关系。

大数据一个很直观的表象就在于它可以把用户分成很多群体,力争做到精准服务。细分受众,是大数据时代媒体变革的一个方向。只有迎合细分市场,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才能获得人们的青睐。越专注,说明你越专业,人们才会信任你。从理论上说,这并不是新媒体的专利,因为传统媒体取胜的一个关键就是专业化,或者说是职业化,都突出的是专业精神和专业主义。由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基于数据化挖掘的个性化信息推荐引擎——今日头条,自2012年8月份上线以来,已经累计用户9000万以上,成为增长最快的资讯类客户端。虽然它引起了一些争议,但是,它也带给传统媒体一些有益的思考。头版头条本来是报纸的概念,现在已经广泛使用于新媒体。类似的例子还有新闻观点化和观点新闻化的现象,在新媒体时代,这种情况似乎是更容易发生的。让我们多少有一点看不懂的是,新媒体好像比旧媒体更能促进观点的进步,并且它仿佛是把观点变成了新闻,又反过来把新闻变成了观点。新闻跟帖是一个例子。我们过去经常说现在是观点新闻时代,实际上,这个时代的真正到来还是因为新媒体。

5、国货复兴都指什么啊?

国货复兴都指老品牌的复兴,如: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人结婚有标配的“三大件”,或被称为“三转一响一咔嚓”。“三转”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即收音机,“一咔嚓”就是照相机。其中上海产的“上海”“钻石”手表,“永久”“凤凰”自行车,“蝴蝶”缝纫机、“海鸥”照相机。还有飞跃、回力及上海女人雪花膏等老国货。

6、复兴新华新媒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怎么样?

复兴新华新媒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是2016-03-25在北京市丰台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2号楼11层1101-J026(园区)。

复兴新华新媒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10106MA004E4A4Y,企业法人徐海平,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复兴新华新媒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软件开发;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演出);承办展览展示;会议服务;公共关系服务;企业管理咨询;企业策划;企业管理;市场调查;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广告;电脑图文设计;电脑动画设计;计算机系统服务;销售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电子产品、日用品、文具用品;出版物零售;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出版物零售、“经营电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以及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在北京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03520227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10180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复兴新华新媒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7、老字号复兴的根本途径

品牌延伸作为品牌资产撬动与增值的重要方式,在近十年来成为学界和商界的热点。本文探讨基于品牌延伸的中华老字号复兴之路,通过宽度及定位不同品牌的远近延伸2×3组间实验及ANOVA分析,得出如下实证结论:品类相似且声望高的老字号适合延伸到与品牌相近的新产品类多样而功能强的老字号更适于延伸到与品牌相异的新产品,并都能产生正反馈效应助力品, 品牌发展。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不同状况老字号复兴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中华老字号;品牌复兴;品牌延伸;反馈效应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5766(2012)02—0097—10 “制造大国、。当今,其实的品牌小国”复兴承载着 一、引言 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许多有良好美誉度的老字号,曾经一度是着广泛知名度、 可靠、能力、诚信和创新的象征,而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和制度等环境及其需求与竞争等的变迁,出现市场衰退和品牌枯竭,而今许多老品牌产品老化、 开始逐渐淡出人们视野。据徐城北(2007)著述,解放初期8000余家老字号到1990年商业部评定“中华老字号”时,仅剩1600家,目前仅存不到千家,且70%惨淡经营,20%面临亏损、破产倒闭,只有不到10%有一定品牌与规模效应。许多老品牌在回忆往昔时才会被娓娓道来,成为Aaker(2004)所谓的高辨认、低记忆的有助品牌,品牌失去其青春活力,逐渐被淡忘,鲜为人知,甚至不受喜爱,变得厌烦乏味,并受到新兴和外来品牌的极大竞争挑战,急需注入新的能量与活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中国制造”发展令人瞩目在世界上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在170多个产品品类中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国品牌在Interbrand历年的“全球100最有价值品牌”榜中竟然没有身影,中国成为名符 。希望采纳为最佳答案

与新媒体老品牌复兴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