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赵匡胤当帝王时的陈桥兵变是怎么回事?
说起宋太祖赵匡胤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宋朝的开国皇帝,然而就在赵匡胤这一生中让我们记忆犹新的就是当时的陈桥事变,毕竟这件事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当时在后周的时候,赵匡胤是其中的一名军事大官,等到周世祖去世之后,有谣言说赵匡胤想要造反,当时的皇帝仅仅只有七岁,还无法自理朝政,只能依靠大臣们辅佐处理朝政。
许多的官员们都上奏要撤了赵匡胤的职,将他的兵权收回,然而到最后皇上只是将赵匡胤的职位稍微做了改动,实质上并没有做出变化。然而赵匡胤却发觉了这一切,当时的情形是非常的有利的,对于赵匡胤来说,其中上任的几个高官一个是赵匡胤的发小,关系就不用说了,另一位是赵匡胤在年轻时期的朋友,关系也是老友了,这对赵匡胤十分的有利。
这样一下来整个军队就都是他自己的了,在一段时间之后,后周开始聚会,然后一一群人商量让赵匡胤作为他们的皇帝,又说皇帝还小,就算现在辅佐长大了也未必能记住我们,说一一群人都同意赵匡胤做皇帝。
当时的赵匡胤装醉,假装不知道什么情况,后来在出去之后,听别人说了这件事,当时也是百般拒绝,说自己不能胜任,后来经过一番劝说,就这样赵匡胤“勉为其难”的做了皇帝,成为了宋朝第一任皇帝,他的事迹也被人千古流传。
2、陈桥兵变前朝野上下流言四起,为什么却没有人出来阻止?
赵匡胤:“导演、编剧、演员、统筹、道具等等,我一个人包圆了。”没人阻止,主要是无人可用了。其实历史是惊人的相似,宋太祖赵匡胤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到最后自己王朝衰败时,小皇帝和太后也都投降元朝!后周小皇帝“恭帝”,宋皇帝“恭帝”。
陈桥兵变的背景就是后周世宗柴荣病死,七岁的儿子继位。继位第二年就听到辽国联合北汉举兵入侵。这太后也不行,皇帝还小就不知所措,只好询问宰相范质。宰相范质知道,只有赵匡胤才能抵抗辽汉联军,赵匡胤却说兵不够用将太少,没办法宰相只好把所有军权都委任给他。就这样,赵匡胤率领全国大军浩浩荡荡地去郊外旅行去了。来到陈桥这个地方,京里面谣言四起:“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朝廷内的官员也知道此事件,但是京师内的所有事情赵匡胤都有了如指掌。
到了晚上时分。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如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和宰相赵普就把事先准备好的龙袍往赵匡胤身上一套,这些部下山呼万岁。赵匡胤就开始演戏,装自己喝醉酒:“你们立我为皇上,但是我有命令你们听不听,如果不听我命令,可不敢当皇上。”下面的人唯命是从,继续山呼万岁。调转部队返回京师,京师里面的守将都是赵匡胤的结拜兄弟,所以自然开城门迎接。只有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仓促起兵抵抗,但是还没来及召集军队就被杀死。
宋朝的史书上说赵匡胤陈桥兵板之前是没有预谋的。这一切都是被赵匡胤准备好的,《辽史》根本没有记载南下入侵的消息。上面说到辽兵入侵、点检作天子、黄袍加身、开城迎接、禅位诏书、这一系列操作你要说没有预备,鬼都不相信。也同时让我们看出来,为什么朝中没有人出来阻止?整个京师政都被赵匡胤把持住了,所有兵马都由他指挥,谁还能反抗呢?
3、宋朝陈桥兵变经过
赵匡胤的篡权、立宋是通过「陈桥兵变」实现的。赵匡胤系河北涿郡人,年青时投身于郭威的军中,及郭威建立后周,乃提升其为东西班行首,成了禁卫军军官。后屡随周世宗柴荣(921年-959年)南征北战,功勋卓著,于显德六年(959年)被任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掌管禁军。同年,周世宗死了,子恭帝冲龄即位,由符太后临朝,又是一个孤儿寡妇的局面。赵匡胤任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兼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南)。
这一年冬天,镇(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县)二州奏契丹与北汉合势入寇,次年正月初一,赵匡胤受诏将宿卫诸军御之。初三,兵次陈桥驿,军心浮动,将士议立赵匡胤为天子,告之其弟匡义及谋士赵普。初四,天方黎明,匡义、赵普入帐中向胤禀白,众兵把事先准备的黄袍加诸其身,拜于庭下而三呼万岁,拥其为天子。于是赵匡胤乃引兵返回开封迫恭帝禅位,奉其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因赵匡胤所领的归德军驻在宋州,所以建国号曰宋(即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定都于开封(即汴凉、东京)。史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雄才伟略的柴荣曾经感叹说:“假如我能再有三十年生命,一定要用十年统一天下,十年休养生息,十年致太平。”只可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年仅三十九岁就告别人世,将天下拱手让给赵氏。去世之前,他正在北征的路上,沿途敌军已经望风而逃,许多契丹控制下的城池已经被收复,但柴荣却在此时病倒。
据说病中的柴荣在翻看文件时,曾经莫名其妙地得到一个锦囊,里面装着块木条,上面写着“点检为天子”几字。柴荣顿时警惕起来,对时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产生了怀疑。随着病情加重,柴荣准备防患于未然,他让跟着自己出生入死、深受自己信任的赵匡胤取代了张永德的位置。不久世宗柴荣去世,儿子柴宗训即位,即为后周恭帝。虽然柴荣在位只有五年半,但他的文治武功已经为结束割据局面的事业奠定了基础,确为五代时最杰出的统治者。
即位的后周恭帝年仅七岁,不能当政,只能让太后辅佐,国家的政治前途因此笼罩在一片迷雾中。不久之后,北方传来消息,说是北汉与契丹联手前来进犯,恭帝急忙命令赵匡胤率大军前去抵御。其实这只是赵匡胤制造出来的假消息,他率军出发的目标不在北方而在皇城。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赵匡胤的计划悄悄泄漏了出去,京城里人心惶惶,许多人已经在收拾东西,打算逃离即将到来的政权交替。
但后周皇室还被蒙在鼓里,也有一些大臣对赵匡胤产生了怀疑,甚至有人打算在临行前把他除掉,但终因当权者们的麻痹大意而未能施行。赵匡胤安然无恙地率军出了京城,当行军到附近的陈桥驿时,他手下亲兵们就开始执行兵变计划,先是宣扬“点检为天子”这条谶语,随后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又率领着众军士,在一个黎明逼近赵匡胤的寝所大声喧哗。当赵匡胤出帐时,赵光义宣布了将士们打算拥立新皇帝的计划,在兵士们一片“现在三军无主,我们愿意拥立您为我们的天子”的高喊声中,有军官将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众将士纷纷拜倒,山呼万岁。
赵匡胤被人们架上了马,接受大家的朝贺。他见时机已到,就揽着缰绳对将士们说:“我有号令,大家都能听从吗?”大家齐声高喊:“惟命是从!”于是赵匡胤就宣布了几条稳定京城秩序的命令:不能惊扰昔日的主人——后周的太后和皇帝;不能怠慢与他同朝为官的后周大臣;进京之后不许擅自闯入朝廷府库和官民之家,更不能趁机抢掠。最后他提醒众人,尊令者将得到赏赐,而违令者格杀勿论。
于是赵匡胤的军队纪律整肃地返回京城,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地铲除了反对派,随后赵匡胤命令将士们回营,他单人独骑进了后周皇宫正门明德门,向仍然对形势一无所知的孤儿寡母们正式摊牌。过了一会儿,将士们押着后周宰相范质等人赶来,赵匡胤一脸悲伤地告诉他们自己已经迫不得已做了皇帝,还没等范质等人回话,赵匡胤手下的将领就已经手按重剑,在一旁厉声大喝,为新皇帝大造声势。
看到这种气焰嚣张的样子,范质明白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于是在短暂的僵持之后,他退到阶下,向赵行礼参拜,其他人也随之拜倒。文武百官们迅速被召集到场,列班站好之后,赵匡胤的谋士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周恭帝的退位诏书,当场宣布周恭帝禅位于赵匡胤。于是赵匡胤被人扶上宝座,接受众人的恭贺,正式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宋,年号建隆,这一年是公元960年。
虽然赵匡胤本人和宋代的史书里都再三声明他是糊里糊涂当上了皇帝,但实际上谁心里都明白,这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闹剧,本来就是由赵匡胤本人和他的忠实策划者们一手导演的。陈桥兵变基本上是一次和平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一般以为,这不过是兵权与实力威慑的结果,事实上,兵权、实力等等这些绝对的优势,只能保证兵变的最终成功,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能够将大事化于无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本身就充分地体现了赵匡胤的政治手段。其中较为明显直观,且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一点是:兵变之际,赵匡胤曾数次“严敕军士,勿令剽劫”,从而保证了兵变入城时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由此赢得了民心,“都城人心不摇,四方自然宁谧”。这与五代某些“纵兵大掠”的兵变相比,赵匡胤的“严敕军士”无疑表现出一种政治见识。事实上,严格军纪,争取民心,这是一般的政治常识,五代时的其他兵变者未必全都想不到这一点。问题的关键是,在兵骄将悍,“鼓噪哗变”的情形下,要有怎样的筹划和运作才能将这一点落到实处?从所谓的“点检为天子”传言,到莫名其妙地出现又消失的北汉和契丹军队,包括之后以赵光义为首的图谋叛乱者们何时何地行动,都应当是赵匡胤长期准备、预谋多时的严密而成功的政治行为。当然,这出戏的结局也是完美的,一方面赵匡胤的篡位显得名正言顺,一派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气势;另一方面给了后周朝廷一个措手不及,朝廷大臣和京城百姓们也没有受到太多惊扰和伤害。赵匡胤精心策划的一出好戏就这样表面上波澜不惊地结束了,这场政变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巨大的成功。
参考资料: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2/NewEvent/DL/DL-181511
4、陈桥兵变问姻缘,,,
追求真挚的感情、幸福美满的婚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早就已经解决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真实例子,都比比皆是。有善良的人,把这些真实成功的例子汇编成册:《求姻缘的感应分享和理论方法大汇集》,网上有,可以搜索来看的。如果你真的是想追求真诚的爱情、幸福的家庭,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小故事,毕境是生活中真实的、成功的故事,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啊。一、二个例子你可以说是偶然,一大批、而且流传恒久,就不能说是偶然的了。
这篇文章主要说的是可以通过佛教修行的方法来求得幸福美满的婚姻,事实上,佛教修行积善积福还有更广泛的效果。可以用关键词“读经感应”、“念佛感应”、“放生感应”等,在网上找到大量的精彩文章来看,几乎包括人们所有追求:健康、财富、事业、升职、升学等等,方方面面。那么,怎样去实修呢?
一、读地藏经是佛门常用的修行方法。坚持每天洗手端坐,从头到尾读一遍地藏经(多读几遍更好),形成习惯,持之以恒,就是修行地藏经了,坚持的时间越久越棒,命运改变的越大;
二、地藏经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得到:1、网上下载;2、用关键词“免费结缘地藏经”搜索,就能找到免费结缘的网址;3、用关键词“弘化社”,找到免费结缘经书的弘化社主页,里面就有经书结缘版了,免费的;4、到附近的庙里去请;5、通过百度视频搜索和音频搜索,找到地藏经的视频和音频进行学习。
三、可以通过很多大型的论坛学习。比如“宣化上人法宝网”、“弘化社”、“地藏论坛”、“地藏缘论坛”、“中华放生联盟”等等,很多。
(心愉原创作品,欢迎转载,无需注明出处,功德无量)
5、为什么说陈桥兵变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兵变
兵变,是指军队不听指挥、不守军纪而发生叛变的事情。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6、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杯酒释兵权的大致概括
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当时主政的符太后乃一介女流,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皇室威严荡然无存。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几天后,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
这次故计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而就在陈桥驿这个地方,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即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
宋太祖即位后,接受赵普建议,解除武将兵权,以免重蹈晚唐五代灭亡之覆辙。建隆二年(961),太祖召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等宿将饮酒,劝谕他们释去兵权,这是消除禁军将领发动兵变夺取政权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开宝二年(969),太祖又宴请节度使王彦超、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杨廷璋,劝使罢镇改官,以消除藩镇割据的隐患。
7、“陈桥兵变”的史料记载
赵匡胤的篡权、立宋是通过「陈桥兵变」实现的。赵匡胤系河北涿郡人,年青时投身于郭威的军中,及郭威建立后周,乃提升其为东西班行首,成了禁卫军军官。后屡随周世宗柴荣(921年-959年)南征北战,功勋卓著,于显德六年(959年)被任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掌管禁军。同年,周世宗死了,子恭帝冲龄即位,由符太后临朝,又是一个孤儿寡妇的局面。赵匡胤任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兼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南)。
这一年冬天,镇(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县)二州奏契丹与北汉合势入寇,次年正月初一,赵匡胤受诏将宿卫诸军御之。初三,兵次陈桥驿,军心浮动,将士议立赵匡胤为天子,告之其弟匡义及谋士赵普。初四,天方黎明,匡义、赵普入帐中向胤禀白,众兵把事先准备的黄袍加诸其身,拜于庭下而三呼万岁,拥其为天子。于是赵匡胤乃引兵返回开封迫恭帝禅位,奉其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因赵匡胤所领的归德军驻在宋州,所以建国号曰宋(即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定都于开封(即汴凉、东京)。史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雄才伟略的柴荣曾经感叹说:“假如我能再有三十年生命,一定要用十年统一天下,十年休养生息,十年致太平。”只可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年仅三十九岁就告别人世,将天下拱手让给赵氏。去世之前,他正在北征的路上,沿途敌军已经望风而逃,许多契丹控制下的城池已经被收复,但柴荣却在此时病倒。
据说病中的柴荣在翻看文件时,曾经莫名其妙地得到一个锦囊,里面装着块木条,上面写着“点检为天子”几字。柴荣顿时警惕起来,对时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产生了怀疑。随着病情加重,柴荣准备防患于未然,他让跟着自己出生入死、深受自己信任的赵匡胤取代了张永德的位置。不久世宗柴荣去世,儿子柴宗训即位,即为后周恭帝。虽然柴荣在位只有五年半,但他的文治武功已经为结束割据局面的事业奠定了基础,确为五代时最杰出的统治者。
即位的后周恭帝年仅七岁,不能当政,只能让太后辅佐,国家的政治前途因此笼罩在一片迷雾中。不久之后,北方传来消息,说是北汉与契丹联手前来进犯,恭帝急忙命令赵匡胤率大军前去抵御。其实这只是赵匡胤制造出来的假消息,他率军出发的目标不在北方而在皇城。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赵匡胤的计划悄悄泄漏了出去,京城里人心惶惶,许多人已经在收拾东西,打算逃离即将到来的政权交替。
但后周皇室还被蒙在鼓里,也有一些大臣对赵匡胤产生了怀疑,甚至有人打算在临行前把他除掉,但终因当权者们的麻痹大意而未能施行。赵匡胤安然无恙地率军出了京城,当行军到附近的陈桥驿时,他手下亲兵们就开始执行兵变计划,先是宣扬“点检为天子”这条谶语,随后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又率领着众军士,在一个黎明逼近赵匡胤的寝所大声喧哗。当赵匡胤出帐时,赵光义宣布了将士们打算拥立新皇帝的计划,在兵士们一片“现在三军无主,我们愿意拥立您为我们的天子”的高喊声中,有军官将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众将士纷纷拜倒,山呼万岁。
赵匡胤被人们架上了马,接受大家的朝贺。他见时机已到,就揽着缰绳对将士们说:“我有号令,大家都能听从吗?”大家齐声高喊:“惟命是从!”于是赵匡胤就宣布了几条稳定京城秩序的命令:不能惊扰昔日的主人——后周的太后和皇帝;不能怠慢与他同朝为官的后周大臣;进京之后不许擅自闯入朝廷府库和官民之家,更不能趁机抢掠。最后他提醒众人,尊令者将得到赏赐,而违令者格杀勿论。
于是赵匡胤的军队纪律整肃地返回京城,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地铲除了反对派,随后赵匡胤命令将士们回营,他单人独骑进了后周皇宫正门明德门,向仍然对形势一无所知的孤儿寡母们正式摊牌。过了一会儿,将士们押着后周宰相范质等人赶来,赵匡胤一脸悲伤地告诉他们自己已经迫不得已做了皇帝,还没等范质等人回话,赵匡胤手下的将领就已经手按重剑,在一旁厉声大喝,为新皇帝大造声势。
看到这种气焰嚣张的样子,范质明白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于是在短暂的僵持之后,他退到阶下,向赵行礼参拜,其他人也随之拜倒。文武百官们迅速被召集到场,列班站好之后,赵匡胤的谋士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周恭帝的退位诏书,当场宣布周恭帝禅位于赵匡胤。于是赵匡胤被人扶上宝座,接受众人的恭贺,正式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宋,年号建隆,这一年是公元960年。
虽然赵匡胤本人和宋代的史书里都再三声明他是糊里糊涂当上了皇帝,但实际上谁心里都明白,这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闹剧,本来就是由赵匡胤本人和他的忠实策划者们一手导演的。陈桥兵变基本上是一次和平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一般以为,这不过是兵权与实力威慑的结果,事实上,兵权、实力等等这些绝对的优势,只能保证兵变的最终成功,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能够将大事化于无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本身就充分地体现了赵匡胤的政治手段。其中较为明显直观,且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一点是:兵变之际,赵匡胤曾数次“严敕军士,勿令剽劫”,从而保证了兵变入城时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由此赢得了民心,“都城人心不摇,四方自然宁谧”。这与五代某些“纵兵大掠”的兵变相比,赵匡胤的“严敕军士”无疑表现出一种政治见识。事实上,严格军纪,争取民心,这是一般的政治常识,五代时的其他兵变者未必全都想不到这一点。问题的关键是,在兵骄将悍,“鼓噪哗变”的情形下,要有怎样的筹划和运作才能将这一点落到实处?从所谓的“点检为天子”传言,到莫名其妙地出现又消失的北汉和契丹军队,包括之后以赵光义为首的图谋叛乱者们何时何地行动,都应当是赵匡胤长期准备、预谋多时的严密而成功的政治行为。当然,这出戏的结局也是完美的,一方面赵匡胤的篡位显得名正言顺,一派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气势;另一方面给了后周朝廷一个措手不及,朝廷大臣和京城百姓们也没有受到太多惊扰和伤害。赵匡胤精心策划的一出好戏就这样表面上波澜不惊地结束了,这场政变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巨大的成功。
8、历史短剧陈桥兵变剧本
背景
编辑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
陈桥兵变连环画
陈桥兵变连环画[3]
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3]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4] 当时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3] [5]
2经过
编辑
公元960年2月3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6] 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7] 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已慌作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这次故计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8-9]
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
陈桥兵变后登基的宋太祖
陈桥兵变后登基的宋太祖[10]
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开始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11] 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遂拥立他为皇帝。[12] 赵匡胤却显示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13-15]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16] 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17]
3结果
编辑
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18] 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建立了赵宋王朝。
9、赵匡胤的模仿郭威的檀州兵变,为何陈桥兵变人人知,而檀州兵变却无人知晓?
赵匡胤虽然通过逼迫孤儿寡母而得位有些令人鄙视,但成为宋太祖以后,却给了冷冰冰的历史一丝温暖。他一改五代十国以来残酷血腥的杀戮,将宋朝变为最尊重文人、最开放、最富裕的朝代。
在这个过程中,赵匡胤不是做做样子而已,陈桥兵变以几乎不流血的方式完成了朝代更替;杯酒释兵权以最温和的手段治好了历代开国帝王们最大的心病;三条祖训让宋朝不会走向杀戮;甚至连对待朝臣的交头接耳行为,也采取了最特别的办法。
先说说陈桥兵变,这在古代中国其实屡见不鲜,在五代十国更是常见的剧目。哪怕后周,也是开国皇帝郭威也是在檀州做了一模一样的的事情才得到江山的。陈桥兵变距此不过九年时间。
兵变的目的不是要几个军饷、杀几个权臣,而是直接要建立新王朝,取代旧王朝,这不经历血流成河的惨状是不可想象的。赵匡胤在整个故事中仿佛就是一个被胁迫的大姑娘,万般无奈之下被迫拜堂成亲。
不过根据后来的发展过程来看,赵匡胤不仅在这次兵变中早有预谋,而且计算得滴水不漏。大军出征时,到处又流传“点检当天子”的谣言,让舆论天然倒向于他。
这次兵变就是因为布局之精巧、谋划之详细,将方方面面、前前后后的人物性格、实力都计算得清清楚楚,成为中国历史中的经典范例。宋太祖一介武夫,居然能以如此和平的手段获得天下,简直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