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阅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阅读主体的自主性。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疮。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
2.阅读实践的探究性。读物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显示之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潜在信息密码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而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在发现、破解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时,其疑难和困惑就更为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必须对此来一番分析、推理和探究。在对问题的探究解决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提升和发展。
3.阅读过程的调控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要经历感知(看到文字,读出字音)——理解(把单词转化为意义)——反应(领会作者说的是什么)——综合(与实际联系的应用)四个阶段。这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往往不能一步到位,还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及时、不断地加以监控和调节。从而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各种帮助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4.阅读结果的差异性。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以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体大脑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因此可以说,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二、教学策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语)因此,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1.引导批注阅读,从众心理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表现在阅读活动上就是人云亦云,不能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阅读。而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不失为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以《麻雀》一文为例,我让学生对“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中的“落”作专题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讲速度的“来得快而猛”;有说态度的“真勇敢、坚定、果断”;有论感情的“一心只爱孩子”;有谈心理的“心急如焚”;有评用词的“简炼、生动、形象”;有议人物的“真是个奋不顾身的好妈妈”;有提读法的“‘落’字要读得重而快”。通过批注阅读,学生既认识了老麻雀舍命救孩子的英勇形象,又对“落”字运用之精妙体会得入木三分。
2.强化“阅读反思”,阅读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
一般地说,实现阅读的反思和调控有三个途径,一是学生个体单独完成,即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最正确吗?还有没有不同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能不能换个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等等。以此调整,深化阅读活动。二是同学间的合作交流。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发现他人理解、思维、方法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调整思路、修正认识、改进方法的启示,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动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目的。三是教师的点拨和调节。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让学生每读完一段,都想想: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读完全文再仔细思考这个问题,以此启发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中逐渐深入、逐步全面。
3.注重延时评价。《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多采用延时性评价。因为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问题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扼杀了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一教师让学生找出“麻雀、老虎、狮子、狐狸”中不属同类的一个词,学生轻而易举地说出“麻雀”,理由是老虎、狮子和狐狸都是兽类,麻雀是鸟类。教师不忙评价,还问:“还有其他原因吗?”于是学生又说:“麻雀有翅膀,会飞;其他三种没有翅膀,不会飞。”教师继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学生们说:“麻雀爱吃粮食,老虎它们爱吃肉。”“麻雀是母亲下的蛋孵出来的,另外三个不是。”“麻雀只有两只脚,其他三个却有四只脚。”……试想,如果教师运用即时评价而不是延时评价,学生能有如此富有个性的思维,多角度、有创意的见解吗?
4.设计开放问题。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所以,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惟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如教学《落花生》,教师问:“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阐述。有的从教材的原意出发,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则结合现代社会价值观,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难以找到;还有的来了个折衷: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她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没有人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因此,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该需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这里,学生之所以能萌发如此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答案迥异的见解,完全是因为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它犹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生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2、小学生阅读有什么特点
小学阅读是能提高学生知识范围,获取课外信息的重要途径,小学阅读的教学形式有很多,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了三种小学阅读的形式特点。
首先,小学阅读教学形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应走向平等。
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行开放式阅读的新课堂,只有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的对话才能以石击石,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其次,小学阅读教学形式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走向个性。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性与文本最直接的最亲密的接触,由此想到虞大明老师讲的《庐山云雾》,用了大量的时间用不同的形式读课文,把学生带入了美妙的境界,深切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如此“潜心会文”学生才能感知文本,质疑文本,享受文本带来的美感。
最后,小学阅读教学形式中,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应走向理性。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关键是要走向理性。教师首先要聆听文本的声音,文本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精神产物。教师以今人今日身份以此时此地的心境去解读,就会产生自己的理解。
3、如何利用网络媒体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将可养成阅读的习惯,将可获得各种知识, 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培养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 适时施教,在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教师帮助其树立起阅读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一、 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章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给学生读书的自由,再相机引导,逐渐转化他们的兴趣点
大家知道,学生并不是对一切书籍都不感兴趣,常听到一些家长唠叨:“为什么我的孩子不看《安徒生童话》?偏偏喜欢‘奥特曼、武器!’”事实上这样的孩子,他们也有着强烈的阅读的欲望,只是兴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而已。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或批评,相信学生,先给他们以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实际上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
三、让每个学生都与书交朋友,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首先,语文教师要解放思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封闭沉闷的繁琐分析中走出来,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各种传媒、电子网络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知识巨增相适应。
其次,儿童在进学校读书之前几乎“读得懂”所有“说”出来的书,对书的“听”的兴趣往往会迁移到“读”的兴趣上来。因此,语文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录音机、电视等视听媒体多让学生“听”书。,从而诱导学生早读书、多读书。
第三,语文教师要尽量多的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优美的文学名著,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的美及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讲《荷叶圆圆》时,我打开幻灯,出示荷花的图面,简介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荷花,在美丽的荷花塘的风景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美的形象刺激着学生的情绪,影响学生的情感活动,而相应的情绪,情感。
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部动力
要真正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并且能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阅读,还要解决学生的内部动力,那就是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在有目的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逐步品味到语文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此,我们应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心去读;抓精彩重点语段用情去琅琅地读;抓意境描写,发挥想像去读。经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养成阅读的习惯。这样就使学生的文化底蕴不断厚实,从而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阅读的兴趣进一步增强。
五、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因此,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积累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通过讲故事的情境吸引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听得津津有味。所以,这时候,当老师讲完故事,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时,这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但是,仅仅靠老师讲故事,学生听还远远不够。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老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爱课外阅读;让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
六、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
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一般地,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低年级学生从开学就为他们设立图书角,介绍好的图书给他们看。可以让他们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学完拼音后,给他们介绍带有拼音的图书,要求边看图边读拼音和汉字。以后学生学完课文后,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怎样读。
其次,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教师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总之,教师要多引导学生的阅读内容,鼓励学生阅读好的书籍、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并给学生阅读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读书氛围,同时要给学生松绑、减负,让学生与书为友。在小学六年学习中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感与趣味的熏陶,张扬自己的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小学生阅读重要性的认识
阅读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而阅读教学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阅读教学,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目的,使学生的自身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提高自身思维能力,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有的职责。
一、身心投入,培养学生的美的感知力。
审美感知是指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学生的感觉是学生感官对文本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心理基础。如果在文本阅读活动中,学生感觉迟钝,就无法完成对美的感知。而知觉是感官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情感体验。学生在语文阅读时,必须全身心的投入,用心去品味问题创设的意境,才能真正感知到美的存在。例如《桂林山水》,如果不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全方位的去感受桂林山与水的美,是不能感受到文中创设的桂林山的奇、秀、险,桂林水的静、清、绿,更感受不到作者对祖国河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在阅读中学会全方位去品味文本塑造的美之存在。全身心进入到文本创设的意境氛围之中,充分感受意境中美之存在,不断丰富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素养。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随着学生的审美感知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引导学
望采纳,谢谢
5、新媒体阅读和传统阅读哪个更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辩论
这两个抓住的论点的不一样的
新媒体特点 快熟便捷 开放 互动
传统特点: 专业
正方会根据时代变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 快熟 便捷 互动 等入口进行对传统阅读 进行攻击
反方会根据新媒体阅读的弊端 内容的不规范 有害青少年传播 等进行反击 去体现 传统媒体的专业 规范 去倡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 世界观
6、“新媒体时代”小学生最喜欢阅读哪类课外书——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六
收藏推荐 在新媒体时代,小学生课外喜欢阅读哪些类型的书籍?它表明什么?因何如此?带着这样的一些问题,笔者于近期对5所学校的六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一、调查研究的对象、内容与方法调查研究的对象:本调查研究以广东省汕头市外马路第三小学(以下简称“外马三小”)、汕头市澄海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澄海实验”)、汕头市峡山南里棉岭学校(以下简称“南里棉岭”)、潮州市饶平县浮山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浮山中心”)和潮州市饶平县东山镇水美小学(以下简称“东山水美”)六年级的641位学生为对象。其中,“外马三小”地处汕头市老市区,为省一级学校,学生来自汕头市区;“澄海实验”地处澄城(原为县城),为省一级学校,学生来自澄城;“南里棉岭”地处峡山(原为农村镇中心),为省一级学校,学生来自峡山;“浮山中心”地处山区镇浮山,为市一级学校,学生来自浮山全镇;“东山水美”地处需走15公里山路才能抵达的东山镇水美村,为农村普通小学,学生来自水美村。调查研究的内容:“小学生课外喜欢阅读哪些类型的书籍?”问卷的设计是提出两个封闭式的问题:1)你最喜欢读的课外书是什么样的?
7、小学生在阅读方面有什么特点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呈现的九大特点
阅读重“图”轻“文”年级越高课外书阅读量越少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九大特点
特点一:课外书“魅力”不敌看电视
调查显示,目前本市中小学生课余活动最喜欢做的事情是看电视,占调查总样本的32.0%,其次才是阅读课外书,占调查总样本的30.5%,其他活动占14.8%,逛街、购物占13.5%,睡觉占9.2%。能够坚持经常阅读课外书籍的中小学生,占调查总样本的52.0%;常常痴迷阅读课外书籍的,占22.2%。喜欢看课外书的学生没有喜欢看电视的学生多,反映出“快餐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特点二:近四成学生零花钱买课外书
此次调查的数据显示:有三成中小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超过半数的学生经常阅读课外书,两成多的学生常常被课外书迷住。中小学生自主支配的零用钱的花销去向,排在第一位的是购买课外书,占调查总样本的37.0%。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目的,排在首位的是“为了扩大知识视野”,占调查总样本的48.3%;其他目的依次为,提高学习成绩22.4%,娱乐、消遣22.3%,消磨时间3.9%,其他3.1%。
特点三:年级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少
调查中,虽然喜欢阅读课外书的中小学生从整体上达到了三成,但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中的分布极不平衡。小学生喜欢课外阅读的占45.5%,初中生占27.7%,高中生占其样本的17.7%。也就是说,在1000名高中学生中喜欢阅读课外书的仅177个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还有8.2%的中小学生是处于基本不读课外书的状态。
经常阅读课外书的学生,随年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显著,不同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率和痴迷程度极不平衡。小学生样本的课外图书阅读率是62.8%,初、高中生分别为48.7%和39.6%。
特点四:课外阅读重读图、轻读文
“扩大视野”“提高成绩”“娱乐、消遣”——阅读动机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决定了中小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内容的多元化。此次调查问卷开列了12类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1/3以上学生选中了六大类课外读物:科技、科幻类占45.4%,漫画类占42.1%,童话类占41.3%,历史知识类占37.3%,侦探小说类占36.9%,与学科性学习有关的教辅类占35.1%。
有四成以上的学生选中的课外读物集中于三大类,名列第一位的是科技、科幻类读物,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总体上中小学生对科技普及、科幻小说类的课外读物情有独钟。漫画类书籍被学生列在第二位。另外,还有32.2%的被调查者喜欢“卡通画”类图书,并且喜欢这两类图书的学生比例在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十分接近。这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漫画、童话及卡通画类的通俗文化作品图文并茂、幽默诙谐、紧贴生活、浅显通俗,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眼球,打动他们的心弦。
本市某中学一位语文教师告诉记者,尽管现在很多学生都舍得花钱购买课外书,但有独立个性的阅读选择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大部分学生是跟随潮流选择课外读物的。如近期易中天教授很火,班上的学生就纷纷买《易中天品三国》来看。另外,很多学生觉得读图要比看文章来得容易,电脑游戏类、篮球类、流行画报、卡通类的书是学生们主要购买的课外书种类。
特点五:阅读选择受学段、城乡、性别、学习成绩等因素影响
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阅读选择受学段差异、城乡差异、性别差异和学习成绩差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以年龄差异对选择课外阅读书籍的影响最大。
如对生活情趣类书籍的选择,小学生仅为15.3%,初中生为37.9%,高中生选择生活情趣类图书为最喜欢阅读书籍的就达到52.6%,并成为他们课外阅读书籍的第一选择,比选择科技、科幻类图书的高出12.2个百分点。再如城镇学生和男性学生是以科技、科幻类图书为第一喜欢阅读的书籍,农村学生和女性学生却是以童话类图书为第一选择;学习成绩优秀和良好的学生都把科技、科幻类图书列为第一喜欢阅读的书籍,学习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都把漫画类图书作为首选的阅读书籍。
特点六:课外阅读量明显不足阅读“大部头”作品感到吃力
国家根据中小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语文课程标准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规定了“不少于”的底线标准。小学生课外阅读文字总量应该不少于145万字,初中生不少于260万字,高中生不少于150万字。实际情况怎样呢?大范围统计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字数是困难的,因为谁也不会在阅读之后,计算一下一本书的字数。于是课题组采用了以“本”为单位的办法,重在调查学生对自己课外阅读数量的感受:让他们自己评价是充足,还是不充足。
此次调查数据显示,现在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有80%的学生每个月课外阅读数量不超过2本书。每学期读1-4本课外书的学生占38.6%,5-10本的占36.7%,10本以上的占24.7%;认为自己的课外阅读量很充足的占29.8%,明确表示不充足的占32.0%,说不清楚的占38.2%。也就是说,约七成中小学生对自己每年课外阅读数量的评价不满意。在各类学生群体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是最好的,每学期读1-4本的28.6%,5-10本的40.3%,10本以上的31.1%。43.1%的小学生感觉课外阅读量充足,明确表示阅读量不充足的占21.3%。高中学生情况较差,每学期读1-4本的51.2%,5-10本的28.9%,10本以上的20.0%,自我感觉课外阅读量充足的仅占17.6%,明确认为自己阅读量不充足的高达49.0%。整体上说,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
从调查中还了解到,现在中小学生普遍对阅读二三十万字以上的大部头文学作品感到十分吃力,感觉费劲、费时,有的情节描写还看不懂,所以很少有人去看。中小学生们喜欢选择图文并茂、戏谑通俗、主题轻松时尚的口袋书。本市某示范高中的陈老师认为,家长和社会的引导作用对孩子的阅读选择和阅读习惯有很大的影响。现在不少高中学生对600字以内的文章还可以勉强看得明白,“成规模”的文章就基本看不进去了。由于学生们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和习惯,作为语文老师的他已经三四年没有给学生列书目了。阅读能力的下降,使得有的学生连试题都读不明白,甚至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中,18分只能得六七分。
特点七:藏书量少课外书主要靠个人买
课外阅读的书源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的阅读生活与行为。调查发现,中小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主要是靠学生个人购买,其比例占调查总样本的47.9%。在有些学生群体中,依靠个人购买书籍来满足阅读需要的比例更高。如小学生中的50.9%,学习成绩优秀学生中的51.1%,城镇学生中的51.8%,都主要靠个人购买书籍来阅读。同学间相互借阅,是中小学生的第二大课外书源,有22.2%的中小学生主要靠相互借阅来满足课外阅读。
虽然有近半数的中小学生是靠个人购书来满足自己阅读的需要,但学生个人拥有的课外书并不多,人均藏书量仅在15.7本-28.8本之间。目前中小学生的家庭藏书量普遍不高,家庭藏书量在20本以下的占40.8%,61本以上的仅16.3%。农村学生53.5%的家庭藏书量在20本以下,高中生家庭藏书量在20本以下的占了48.0%。个人拥有的图书数量并不多,但又主要是以个人拥有为课外阅读的主要书源,这必然会限制学生阅读的选择范围,影响学生阅读的视野和数量。
特点八:课外书主要在家看图书馆没放在心上
读书的时空条件,也直接影响中小学生的阅读生活与行为。调查显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黄金时间是寒暑假,首选者占28.9%;第一地点是家里,占78.2%;而选择在图书馆阅读的仅占调查总样本的5.7%。仅有14.9%的中小学生把学校图书馆作为课外阅读书籍的主要地点。
集中展示学校文化精神的场所,理应是学生阅读的神圣殿堂的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在广大中小学生心目中却几乎没有位置,中小学生知道学校设有学生专用阅览室的仅52.6%,进而知道学校阅览室或图书馆对学生开放时间的只有38.8%,根本不知道阅览室或图书馆对学生开放时间的占39.8%,认为学校阅览室或图书馆几乎不开放和从不开放的占21.3%,认为学校阅览室、图书馆的书刊能够满足自己阅读需要的学生仅占29.5%。
特点九:家长没有做好阅读表率
孩子的成长,家庭的影响不可忽略。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学生认为家长在家很少阅读书刊的占25.1%,还有26.8%的学生对父母是否阅读书刊说不清;学生因阅读课外书经常受到父母责备的占11.8%,15.6%的学生说不清父母对自己读课外书的态度;有44.2%的学生明确表示,不能就阅读课外书的问题与父母交流或讨论。
家长的态度和社会的文化氛围,对孩子的阅读选择和阅读习惯的影响是很大的。调查还显示,中小学生普遍认为社会读书氛围不浓厚。随着年龄增长,持否定性评价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高中学生认为社会读书氛围浓厚的只占22.6%,持否定性评价态度的达36.6%。占调查总样本25.8%的中小学生认为当前书店里适合自己需要的课外书很少,高中学生样本中31.5%的人感到在书店很难找到自己喜欢的课外书。
多重因素导致学生阅读状况不佳
功利性教育思想作祟是主因“刺激阅读”需要全社会参与
一直以来,无论老师还是家长,甚至学生们都习惯把课外阅读称为“读闲书”,由于是“闲书”,亦即“无用”,便可“不读”。市教科院等部门的研究人员对全市14000余名中小学生阅读状况进行的调查数据表明,目前许多中小学生是处在精神领域的“营养不良”,至少是“营养失衡”的状态。
不同年龄段中小学生阅读动机系统显著变化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应从中小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条件方面去探究。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在中小学教育中,随着学段的提高,学生的精力越来越集中在学科性学习和与中、高考直接相关的课程教材和教辅材料上,小学阶段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到高中阶段几乎销声匿迹。同时,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社会生活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会生活环境及学生内在的心理发展需求相互作用,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动机系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市教科院研究员邢真认为,导致目前中小学生阅读状况不佳的原因有多种,包括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时间读;学校、社会资源有限,没书可读;现代媒体的冲击,没心思读,等等。但最突出的、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功利性教育思想在作祟。许多人把学科性学习之外的书籍斥之为“闲书”,认为学生的学习时间是个常数,学习时间与学业成绩是成正比的,读“闲书”会干扰读“正书”,会直接影响学业成绩。因此,校内教师不倡导读课外书,家里家长不许读课外书,学生也无暇读课外书,久而久之,课外阅读活动就淡出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现在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有80%的学生每个月课外阅读数量不超过2本书。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但他们所处的阅读环境不良、文化氛围薄弱难辞咎责。卡通、漫画类图书受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喜爱,提醒我们:青少年课外阅读有由读“文”转向读“图”的倾向。而重读“图”、轻读“文”,会影响青少年逻辑性思维的发展,文字阅读的缺失容易造成理解力、思考力的下降,学校、家长应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专家建议,学校教育应该突破功利性教育思想的束缚,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不单单是语文课程的任务和语文教师的责任,而是整个学校的教育任务和全体教师的教育责任。实际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单单只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轨迹,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