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报道灾难新闻
好吧 我回答下你这个问题 我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专业的面对灾难,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当不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应当用自己手中笔去向受众传递所见所闻的新闻信息,对其进行报道,我们就不能只看表层,不能只看现象而不关注那些深层次的东西,也不能用一种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它。应当是更理性、更科学、更全面,有分析、有选择地向受众客观报道。这就要求对灾难报道不仅是展示灾难,而是使报道影响人们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做出努力。那就是让受众特别是青少年从报道中受到启发,得到知识,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提炼出理性的思考和人文色彩的东西。可以说这样的灾难报道才是最终目的。 灾时的报道 对于记者灾难发生后,应当有一个充分的准备,注重报道的时效性。在报道过程中要坚持真实、客观、准确、全面的原则,不能出现漏洞、偏差和错误。另外还要注意事态的发展变化,坚持正确的导向,倡导积极向上的东西,同时始终以深入采访为标准,寻找鲜活、感人的素材,关注灾难对人的影响,关注人的命运,关注青少年的生存状况,提出青少年对灾难的认识和防灾意识问题及解决办法,了解灾区受灾前后对防灾的认识。 对于编辑作为“后方”的指挥者,报道思路的策划者,编辑应当提出科学、完整、有深度和有影响力的报道方案。对于灾难的成因,有专家学者进行分析,辅以背景资料加以说明。就报道中涉及的建筑毁坏情况,从设计到原材料选用追踪报道,从灾中自救反映平时的防灾意识,写出物质救助与精神救灾同等重要的观点,有针对性地关注青少年群体,同时配发相应的评论,告诫青少年应当加强防灾意识的培养。选择一些青少年防灾成功的典型事例穿插报道,会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灾难报道要即时和连续相结合,文字图片相结合,前方后方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成年与青少年相结合,国内国外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即由一次灾难的报道变成一次防灾减灾的教育课。由于指向性强,对于青少年防灾意识的培养,会起到重要作用。 平时的报道 对于记者灾难过后或未发生灾难之前,就记者本身而言,一定要加强培养青少年防灾意识,这也是一项重要任务,记者对此的认识要上升到一个高度。首先记者应当克服麻痹思想,不能因为灾难过去或者未到就不以为然,或者轻视这个领域觉得没有大新闻可挖。所以,这就要求记者运用逆向思维,去挖掘、去发现,真正体现记者的功夫。在平常抓出不平常的报道。如就我国防灾减灾工作中有些地方重视不够,青少年防灾意识淡薄,灾难的监测预报能力与社会发展要求有明显差距,一些工程抗灾能力较弱,部分工程存在隐患,应急反应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记者可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展开调查、分析,采访专家学者和一些救灾中的当事人、幸存者和青少年,以此推动提高全民、特别是青少年防灾减灾意识,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对于编缉应当将灾难报道当成长期的选题来抓,特别是青少年防灾意识的培养。选择适当的日子,按《防震减灾法》、减灾日和不同灾难事件及时推出选题,以新的角度引起青少年重视。使青少年理解和认知,做到警钟长鸣。因为现实社会所做出的一切都是为了青少年而创造的。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防灾是一项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活动,青少年是一个重要的主体。它不仅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还取决于社会政治制度、政府机构的组织效能,人民群众的道德风尚和社会团体的应变能力。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迅速战胜自然灾害重建家园,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可靠保证,青年是一支生力军。所以我们所说的灾难报道其内涵已不在是灾难发生时和之后的一段时间,其包括灾前注意运用各种形式向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宣传科学知识,灾难中如何尽可能避开危险保全自己的办法,使人们在思想上有所准备,在条件具备又有必要的情况下举行演习,吸取有过灾难经历的地区的经验,进行宣传、策划。这样的报道则不单单是客观的表述,而是带有很强的指向性,指向青少年这个群体,是属于潜入式的,其意义绝不是初始化的。 通过灾难报道使城市预案、《防震减灾法》、防灾经验等走进中小学课堂,组织防灾夏令营、课外科技小组、讲座、演习等等,那么青少年的防灾意识定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灾难报道也会在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走向实用。
2、什么是灾难性新闻报道
什么是灾难性新闻以及特点
什么是灾难性新闻:不期而至的突发性,严重的危害性以及对惯常社会生活的破坏性,使灾难具有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关注度,因而也具有很高的新闻报道价值。快速、准确、适当地报道灾难性事件,是新闻媒体实践其监测环境、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等重要社会职责的体现。
特点:灾难新闻以报道灾难性事件为主要特征,因其意外爆发,具有突然性;冲突剧烈,具有震撼性;后果严重,具有负面性;影响广泛、久远,具有社会性,由此而备受社会的关注。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努力做好灾难新闻报道,主动引导舆论,以推动灾难事件的妥善处理,维护改革与发展的稳定大局。
灾难事件一直是新闻业发达的西方国家媒体报道的重点,西方的新闻写作专 著把灾难报道分为两类—事故报道和灾祸报道。西方的新闻写作教材明确指出 灾难报道和其后续报道必须包括几个基本要素,并且要求媒体谨慎处理几个问 题:记者不是法律代言人,满足公众知情权,保护个人隐私,记者要明辨是非等. 西方的灾难报道本着以受众为本的新闻理念,以统计数据说话,重在“疏”而非 “堵”。他们关于灾难新闻报道的研究成果以及个案报道分析对我国灾难新闻报 道的研究有很大的启发价值。
3、为什么一些灾难媒体不报道
LZ这样这样说可不对了。
去年美国“桑迪”飓风期间,央视为此派出多路记者,“不远万里、不避艰险”地前往现场做跟踪报导,却对几乎同一时间横扫中国南方,对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造成巨大损失的“山神”台风一带而过。央视这种拿着中国全民的资源兴师动众去关心美国,这可是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啊。甚至有网友直接封央视为“美国的良心媒体”。
对于央视的记者为什么要远赴重洋,冒着生命危险现场报道美国的飓风?网友提供了几种猜想:1、发挥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2、出于崇高的新闻理想。3、今年预算花不完。4、在鸡蛋里终于找到骨头了,这机会要把握住。5、告诉中国人民,美帝活在水深火热之中。6、给领导看的,因为领导的老婆孩子都在那里呢。
是啊,那么多领导的孩子和亲属、小孩都在美国留学或工作,纽约和东海岸又是领导孩子们集中的地方,闹这么大的飓风,央视不报道,你让领导们去看英文的CNN?领导关心孩子能有什么错?所以不要一棒子打死哦。。。。。。 再说都忙于采访领导救灾,哪有时间。
4、灾难报道,传统媒体应该怎么做
对灾难事件、突发性事件中,传统媒体应该怎么做,做些粗浅的思考。
一、大体量报道:反思重大新闻的惯性操作方式
二、报道视角:怎样才能体现独家和特色
三、报道基调:保持冷静,体现理性
5、新媒体给现代社会带来哪些冲击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周进指出,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 郭炜华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有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张毓强还以“伦敦爆炸案”为个案提出了新媒体的多媒体整合态势。“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这些照片很快进入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新媒体既拥有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优点: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缺点:当传播者想向每个接受者个性化地交流独特的信息时,不再受一次只能针对一人的限制;当传播者想向大众同时交流时,不再不能针对每个接受者提供个性化内容。同时他指出新媒体完全依赖于技术,不是人类先天自然拥有的技能。没有数字化等技术,新媒体完全不可能。
6、如何做好灾难报道
好吧 我回答下你这个问题 我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专业的
面对灾难,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当不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应当用自己手中笔去向受众传递所见所闻的新闻信息,对其进行报道,我们就不能只看表层,不能只看现象而不关注那些深层次的东西,也不能用一种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它。应当是更理性、更科学、更全面,有分析、有选择地向受众客观报道。这就要求对灾难报道不仅是展示灾难,而是使报道影响人们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做出努力。那就是让受众特别是青少年从报道中受到启发,得到知识,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提炼出理性的思考和人文色彩的东西。可以说这样的灾难报道才是最终目的。
灾时的报道
对于记者灾难发生后,应当有一个充分的准备,注重报道的时效性。在报道过程中要坚持真实、客观、准确、全面的原则,不能出现漏洞、偏差和错误。另外还要注意事态的发展变化,坚持正确的导向,倡导积极向上的东西,同时始终以深入采访为标准,寻找鲜活、感人的素材,关注灾难对人的影响,关注人的命运,关注青少年的生存状况,提出青少年对灾难的认识和防灾意识问题及解决办法,了解灾区受灾前后对防灾的认识。
对于编辑作为“后方”的指挥者,报道思路的策划者,编辑应当提出科学、完整、有深度和有影响力的报道方案。对于灾难的成因,有专家学者进行分析,辅以背景资料加以说明。就报道中涉及的建筑毁坏情况,从设计到原材料选用追踪报道,从灾中自救反映平时的防灾意识,写出物质救助与精神救灾同等重要的观点,有针对性地关注青少年群体,同时配发相应的评论,告诫青少年应当加强防灾意识的培养。选择一些青少年防灾成功的典型事例穿插报道,会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灾难报道要即时和连续相结合,文字图片相结合,前方后方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成年与青少年相结合,国内国外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即由一次灾难的报道变成一次防灾减灾的教育课。由于指向性强,对于青少年防灾意识的培养,会起到重要作用。
平时的报道
对于记者灾难过后或未发生灾难之前,就记者本身而言,一定要加强培养青少年防灾意识,这也是一项重要任务,记者对此的认识要上升到一个高度。首先记者应当克服麻痹思想,不能因为灾难过去或者未到就不以为然,或者轻视这个领域觉得没有大新闻可挖。所以,这就要求记者运用逆向思维,去挖掘、去发现,真正体现记者的功夫。在平常抓出不平常的报道。如就我国防灾减灾工作中有些地方重视不够,青少年防灾意识淡薄,灾难的监测预报能力与社会发展要求有明显差距,一些工程抗灾能力较弱,部分工程存在隐患,应急反应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记者可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展开调查、分析,采访专家学者和一些救灾中的当事人、幸存者和青少年,以此推动提高全民、特别是青少年防灾减灾意识,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对于编缉应当将灾难报道当成长期的选题来抓,特别是青少年防灾意识的培养。选择适当的日子,按《防震减灾法》、减灾日和不同灾难事件及时推出选题,以新的角度引起青少年重视。使青少年理解和认知,做到警钟长鸣。因为现实社会所做出的一切都是为了青少年而创造的。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防灾是一项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活动,青少年是一个重要的主体。它不仅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还取决于社会政治制度、政府机构的组织效能,人民群众的道德风尚和社会团体的应变能力。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迅速战胜自然灾害重建家园,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可靠保证,青年是一支生力军。所以我们所说的灾难报道其内涵已不在是灾难发生时和之后的一段时间,其包括灾前注意运用各种形式向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宣传科学知识,灾难中如何尽可能避开危险保全自己的办法,使人们在思想上有所准备,在条件具备又有必要的情况下举行演习,吸取有过灾难经历的地区的经验,进行宣传、策划。这样的报道则不单单是客观的表述,而是带有很强的指向性,指向青少年这个群体,是属于潜入式的,其意义绝不是初始化的。
通过灾难报道使城市预案、《防震减灾法》、防灾经验等走进中小学课堂,组织防灾夏令营、课外科技小组、讲座、演习等等,那么青少年的防灾意识定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灾难报道也会在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走向实用。
7、问题 新闻媒体在报道灾难性新闻时要注意些什么
1.突发性。
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须知和预兆的。同样,对于灾害事件的报道也是无法进行过多的策划,因为其中充满了偶然性。
2.刺激性。
负面新闻往往能够刺激人的感知神经,灾害新闻事件事态越严重或波及范围越广,刺激性就越强,也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3.负面性。
这是灾害新闻的显着特征。灾难性信息所体现的新闻一直以消极的形式出现,展现出一种破坏、痛苦甚至死亡,与人类活动的目的背道而驰,与人类渴望安定、幸福的主观愿望相反。
4.紧迫性。
灾害新闻报道中几乎没有留给媒体准备策划的时间,时效性很强。
8、灾难报道概念
灾害是指由于瞬间爆发、不可控制和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 ,突然的超越本地区防灾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现象。而灾难性报道,即是新闻媒体对各类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一般分为自然性灾害和社会性灾难两类,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天灾”和“人祸”。与普通新闻相比较,灾难性报道具有突发性、震撼性、负面性、社会性等特点,故而一直是各个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的焦点,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也是社会舆论的中心。
PS:灾难性报道迄今还未有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成“新近发生的灾难新闻”。再根据你要写的内容,可另加入战争暴乱、地震干旱等其余相关特定概念。
囧~曲水也在写关于灾难性报道的论文~~这个是纵观文献整理到的概念界定~~~希望对你有用~~
9、国内媒体如何报道灾难性新闻
记者亲到现场找几个消息然后滚动播出,之后有些现场的话会有同声翻译。。
当然还要说下本国有做什么反应,国外媒体对中国的这个反应有何反应,
XX领事馆表示XX,主席表示XX,XX表示XX。受灾国给予我们高度赞扬,
本国抢险队员多少尽力。。。就这些吧。。。
10、简述灾难新闻报道必备的三个侧面
灾难性事件突发之时,新闻报道快速至上。灾难的突发性决定了报道的速度是第一位的,最快的时间、最新的报道,才能满足人们灾难发生后对信息的巨大需求和思想混乱时的心理需求。能否快速地投入新闻报道成为决定此类新闻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性问题。这时候事件现场的一切都是有极高新闻价值的,记者看到的一切都是观众想看到的,都成为人们关注这个媒体所作报道的理由。例如日本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发生后几分钟,NHK电视台及时报道地震消息,全世界通过NHK电视台直播或者各国电视台转播获得地震发生的消息。随后公众不断从新闻媒体获得地震伤亡、地震救援等信息。
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发布信息,减少转述以增加报道的可信度。在灾难性事件面前,不仅要及时公开信息,而且还要通过传播多种多样的信息内容,形成立体化的信息传播格局,让受众可以了解同一新闻事实的不同方面内容,使其能够针对新闻事实作出周详的判断,避免“管中窥豹”的片面理解。因为灾难引发的连锁反应是极其纷繁复杂的,相应的应对措施也是千头万绪,牵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关信息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报道,能体现报道的真实准确性,能起到稳定民心、安定团结的作用。
新闻报道反映灾难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是新闻的根本,报道失实不但会误导公众,还会让公众甚至政府与媒体对立,新闻媒体也会失去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灾难发生后,公众希望通过媒体了解灾难的性质,灾难发生的原因,灾难发生的过程,灾难造成的危害后果包括次生灾害情况等获知灾难的全貌,从而对灾难及相关问题作出内心评价,所以灾难新闻的报道要求真实和准确。如果报道失实,公众的内心评价很难恢复,难免造成公众和媒体的对立,从而失去对新闻媒体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