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

发布时间:2021-03-26 21:25:00

1、当代大学生如何在意识形态领域弘扬正能量。2000字以上论文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要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坚强保障。文化是大学之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一所高校,校园文化引领整合大学的价值理念,形成基本的校园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认同。只有增强与确保学校文化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话语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何才能掌握意识形态工作在高校的话语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着手。
一、弘扬核心价值,创新育人文化
1.认知核心价值,把握抽象与具体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分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马克思关于思维的逻辑运动存在两条相反的道路,第一条是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第二条是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这两条道路首尾相接,否定之否定,是人对事物本质的完整认知过程。在高校教学中可以运用案例教学,利用新媒体手段,用事例诠释核心价值,让抽象规定还原为感性具体的认知。运用研究式教学,透过现象看本质,“知其所以然”,将感性具体上升到抽象规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四个方面融为一个有机整体。
2.认同核心价值,把握理想与现实的统一。首先,教师要尊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做到包容多样。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价值观念多样性、差异性、选择性和坚持核心价值的先进性、统一性。其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学校要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师生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尊重首创、保障权益、成果共享、帮助贫困和解决就业。第三,价值形成的基础源于主体需要,不从大学生需求入手进行价值观说教必然是空中楼阁。教师要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意识,做到价值自觉,在学生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3.践行核心价值,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于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指导并服务于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在推进的建设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彰显出植根实践、指导实践、发展于实践的特质,呈现出鲜明的实践品格。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典型命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认为,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知行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的内在要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践的历史性与理论的超越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正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世界被对象化了,成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统一。
二、利用网络平台,引导主流文化
社会性网络媒体的成熟和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媒体传播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舆论生态格局也因此发生根本性改变。互联网已成为一种在现代条件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武器和新手段,成为继广播、电视、报纸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当前文化传播已进入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各种社会舆论生成的最重要载体,甚至影响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展和走向。互联网应用水平稳步上升,参与性更强。信息网络正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其影响的深度、广度和速度都是令人惊叹的。“带着体温的媒体”(手机媒体)、“自媒体”(微博等)和传统媒体等一起成为舆论生成的力量。网络传播快捷,方式多样分散,覆盖地域广,且融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征,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引导舆论、传播主流价值文化的难度。当下的互联网世界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和社会舆论的“加速器和放大器”。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全媒体传播下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和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性,就成为学校引导主流文化的重要内容。
新媒体时代的特征是内容多样化、参与平等性、主体交互性、信息共享性和潜在风险性。这种新媒体成为了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亚文化”,容易误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冲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弱化了教师传统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改变传统文化产生的消极影响呢?最有效的方法是扬长避短,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利用网络的时效性、便捷性优势和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丰富性等特征,抵制“亚文化”的消极影响,建立引导校园健康的主流文化。笔者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四点:一是加大投入。硬件设备舍得更新,软件开发舍得花钱,网络人才舍得培养。二是全员建网。学校网、院系网、部门网、专题网,教师和学生网页互联构成校园网。建网要有责任担当,要抵制低俗,贴近学校生活和师生。三是引导主流。要做到精英文化大众化,大众文化精英化;集中权威,传播正能量;主导每天,发出最强音。四是加强监管。对学校网络要安排专人负责,加大监督、监控与监管力度。
三、凝练学校资源,提升形象文化
高校形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又包括校园环境、校道广场、园区建筑、雕塑、校史馆、博物馆、古籍馆、图书馆、艺术馆、展览馆、形象识别系统、房屋道路名称等。精神文化包括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作风、校旗、校歌、校徽、校训等。物质文化要有文化特色,精神文化要有学校个性。这些形象文化凝练的是历史、是传统、是特色、是理念、是形象、是自信。这样由小及大,让学生真正热爱学校,尊重文化,尊重我们的民族与国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把握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内在要求,我们党在方针策略上也始终给予了高度重视。创设学校环境文化,凝练学校历史文化,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把握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着力点,取决于两者一致的价值诉求,在理论上有着内在机理式的关联。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引领师生树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构建和谐、健康、向上的大学校园文化。当代中国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与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结合,共同作用于大学生个体,与当代大学生对待意识形态问题的心理反应特点相互联结形成一个复杂的合力体,从而产生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文化是大学之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一所高校,校园文化引领整合大学的价值理念,形成基本的校园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认同。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文化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增强与确保学校文化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话语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大学生如何在互联网中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

首先要跟抄随学校的形势政策课教学,明白其中的道理,明白国家当前宣传的内容,紧紧跟随。同时也要了解国际形势与状况,不要一直做一只井底之蛙,只是守好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然后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积极适应新形势,合理运用好网络新媒体。要积极配合国家在网络中意识形态工作。

最后跟随官方主流媒体的步伐,跟随主流文化。关注官方对于社会的热点问题的网上舆论引导工作,在生活中学习中实践中去感受这些理论知识。

(2)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扩展资料: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3、新形势下大学生怎样巩固意识形态主阵地

要大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本质上是版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权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斗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也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主要方面的建设。

多听知识分子的意见,特别是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意见,加强思想引导,主动提供服务。即使对那些有不同意见甚至发表过错误观点的知识分子,也要多做教育引导工作。

(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除了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关注民生和社会建设、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以外,还必须注意思想文化和精神的力量,善于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工作引领人、教育人、激励人、鼓舞人的特殊功能,调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工作热情。

意识形态工作是动员和调动群众的重要武器,在新形势下应当坚持好、运用好,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动员调动群众中的重要价值。

4、大学生意识形态有哪些?

和谐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建设
全面审视构建和谐社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要求,社会意识形态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任务的提出,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定位提出了新要求。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每个人有自己的价值观;同样,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也有它独特的、典型的价值观。人们的价值观是发展变化的。每个时期流行的时尚、风气不同,人们欣赏、追求的对象不同,生活依据的标准不同,这是价值观不同的反映。过去人们崇尚的东西,现在可能觉得滑稽可笑;现在人们追求的东西,退回去几十年人们会觉得不可思议。所以这种价值观能否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并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则取决于意识形态功能和作用发挥得如何。

5、新时期如何开展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问题

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正确与否便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本文从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的现状问题、培养途径和在培养模式中应注意的原则这几方面来论述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培养。

6、如何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要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坚强保障。文化是大学之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一所高校,校园文化引领整合大学的价值理念,形成基本的校园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认同。只有增强与确保学校文化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话语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何才能掌握意识形态工作在高校的话语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着手。
一、弘扬核心价值,创新育人文化
1.认知核心价值,把握抽象与具体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分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马克思关于思维的逻辑运动存在两条相反的道路,第一条是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第二条是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这两条道路首尾相接,否定之否定,是人对事物本质的完整认知过程。在高校教学中可以运用案例教学,利用新媒体手段,用事例诠释核心价值,让抽象规定还原为感性具体的认知。运用研究式教学,透过现象看本质,“知其所以然”,将感性具体上升到抽象规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四个方面融为一个有机整体。
2.认同核心价值,把握理想与现实的统一。首先,教师要尊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做到包容多样。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价值观念多样性、差异性、选择性和坚持核心价值的先进性、统一性。其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学校要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师生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尊重首创、保障权益、成果共享、帮助贫困和解决就业。第三,价值形成的基础源于主体需要,不从大学生需求入手进行价值观说教必然是空中楼阁。教师要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意识,做到价值自觉,在学生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3.践行核心价值,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于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指导并服务于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在推进的建设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彰显出植根实践、指导实践、发展于实践的特质,呈现出鲜明的实践品格。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典型命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认为,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知行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的内在要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践的历史性与理论的超越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正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世界被对象化了,成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统一。
二、利用网络平台,引导主流文化
社会性网络媒体的成熟和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媒体传播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舆论生态格局也因此发生根本性改变。互联网已成为一种在现代条件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武器和新手段,成为继广播、电视、报纸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当前文化传播已进入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各种社会舆论生成的最重要载体,甚至影响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展和走向。互联网应用水平稳步上升,参与性更强。信息网络正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其影响的深度、广度和速度都是令人惊叹的。“带着体温的媒体”(手机媒体)、“自媒体”(微博等)和传统媒体等一起成为舆论生成的力量。网络传播快捷,方式多样分散,覆盖地域广,且融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征,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引导舆论、传播主流价值文化的难度。当下的互联网世界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和社会舆论的“加速器和放大器”。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全媒体传播下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和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性,就成为学校引导主流文化的重要内容。
新媒体时代的特征是内容多样化、参与平等性、主体交互性、信息共享性和潜在风险性。这种新媒体成为了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亚文化”,容易误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冲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弱化了教师传统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改变传统文化产生的消极影响呢?最有效的方法是扬长避短,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利用网络的时效性、便捷性优势和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丰富性等特征,抵制“亚文化”的消极影响,建立引导校园健康的主流文化。笔者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四点:一是加大投入。硬件设备舍得更新,软件开发舍得花钱,网络人才舍得培养。二是全员建网。学校网、院系网、部门网、专题网,教师和学生网页互联构成校园网。建网要有责任担当,要抵制低俗,贴近学校生活和师生。三是引导主流。要做到精英文化大众化,大众文化精英化;集中权威,传播正能量;主导每天,发出最强音。四是加强监管。对学校网络要安排专人负责,加大监督、监控与监管力度。
三、凝练学校资源,提升形象文化
高校形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又包括校园环境、校道广场、园区建筑、雕塑、校史馆、博物馆、古籍馆、图书馆、艺术馆、展览馆、形象识别系统、房屋道路名称等。精神文化包括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作风、校旗、校歌、校徽、校训等。物质文化要有文化特色,精神文化要有学校个性。这些形象文化凝练的是历史、是传统、是特色、是理念、是形象、是自信。这样由小及大,让学生真正热爱学校,尊重文化,尊重我们的民族与国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把握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内在要求,我们党在方针策略上也始终给予了高度重视。创设学校环境文化,凝练学校历史文化,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把握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着力点,取决于两者一致的价值诉求,在理论上有着内在机理式的关联。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引领师生树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构建和谐、健康、向上的大学校园文化。当代中国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与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结合,共同作用于大学生个体,与当代大学生对待意识形态问题的心理反应特点相互联结形成一个复杂的合力体,从而产生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文化是大学之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一所高校,校园文化引领整合大学的价值理念,形成基本的校园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认同。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文化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增强与确保学校文化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话语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7、当代大学生如何在意识形态领域弘扬正能量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要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坚强保障。文化是大学之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一所高校,校园文化引领整合大学的价值理念,形成基本的校园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认同。只有增强与确保学校文化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话语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何才能掌握意识形态工作在高校的话语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着手。
一、弘扬核心价值,创新育人文化
1.认知核心价值,把握抽象与具体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分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马克思关于思维的逻辑运动存在两条相反的道路,第一条是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第二条是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这两条道路首尾相接,否定之否定,是人对事物本质的完整认知过程。在高校教学中可以运用案例教学,利用新媒体手段,用事例诠释核心价值,让抽象规定还原为感性具体的认知。运用研究式教学,透过现象看本质,“知其所以然”,将感性具体上升到抽象规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四个方面融为一个有机整体。
2.认同核心价值,把握理想与现实的统一。首先,教师要尊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做到包容多样。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价值观念多样性、差异性、选择性和坚持核心价值的先进性、统一性。其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学校要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师生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尊重首创、保障权益、成果共享、帮助贫困和解决就业。第三,价值形成的基础源于主体需要,不从大学生需求入手进行价值观说教必然是空中楼阁。教师要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意识,做到价值自觉,在学生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3.践行核心价值,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于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指导并服务于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在推进的建设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彰显出植根实践、指导实践、发展于实践的特质,呈现出鲜明的实践品格。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典型命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认为,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知行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的内在要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践的历史性与理论的超越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正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世界被对象化了,成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统一。
二、利用网络平台,引导主流文化
社会性网络媒体的成熟和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媒体传播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舆论生态格局也因此发生根本性改变。互联网已成为一种在现代条件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武器和新手段,成为继广播、电视、报纸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当前文化传播已进入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各种社会舆论生成的最重要载体,甚至影响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展和走向。互联网应用水平稳步上升,参与性更强。信息网络正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其影响的深度、广度和速度都是令人惊叹的。“带着体温的媒体”(手机媒体)、“自媒体”(微博等)和传统媒体等一起成为舆论生成的力量。网络传播快捷,方式多样分散,覆盖地域广,且融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征,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引导舆论、传播主流价值文化的难度。当下的互联网世界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和社会舆论的“加速器和放大器”。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全媒体传播下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和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性,就成为学校引导主流文化的重要内容。
新媒体时代的特征是内容多样化、参与平等性、主体交互性、信息共享性和潜在风险性。这种新媒体成为了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亚文化”,容易误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冲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弱化了教师传统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改变传统文化产生的消极影响呢?最有效的方法是扬长避短,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利用网络的时效性、便捷性优势和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丰富性等特征,抵制“亚文化”的消极影响,建立引导校园健康的主流文化。笔者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四点:一是加大投入。硬件设备舍得更新,软件开发舍得花钱,网络人才舍得培养。二是全员建网。学校网、院系网、部门网、专题网,教师和学生网页互联构成校园网。建网要有责任担当,要抵制低俗,贴近学校生活和师生。三是引导主流。要做到精英文化大众化,大众文化精英化;集中权威,传播正能量;主导每天,发出最强音。四是加强监管。对学校网络要安排专人负责,加大监督、监控与监管力度。
三、凝练学校资源,提升形象文化
高校形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又包括校园环境、校道广场、园区建筑、雕塑、校史馆、博物馆、古籍馆、图书馆、艺术馆、展览馆、形象识别系统、房屋道路名称等。精神文化包括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作风、校旗、校歌、校徽、校训等。物质文化要有文化特色,精神文化要有学校个性。这些形象文化凝练的是历史、是传统、是特色、是理念、是形象、是自信。这样由小及大,让学生真正热爱学校,尊重文化,尊重我们的民族与国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把握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内在要求,我们党在方针策略上也始终给予了高度重视。创设学校环境文化,凝练学校历史文化,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把握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着力点,取决于两者一致的价值诉求,在理论上有着内在机理式的关联。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引领师生树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构建和谐、健康、向上的大学校园文化。当代中国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与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结合,共同作用于大学生个体,与当代大学生对待意识形态问题的心理反应特点相互联结形成一个复杂的合力体,从而产生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文化是大学之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一所高校,校园文化引领整合大学的价值理念,形成基本的校园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认同。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文化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增强与确保学校文化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话语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8、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

一、弘扬核心价值,创新育人文化
1.认知核心价值,把握抽象与具体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分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马克思关于思维的逻辑运动存在两条相反的道路,第一条是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第二条是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这两条道路首尾相接,否定之否定,是人对事物本质的完整认知过程。在高校教学中可以运用案例教学,利用新媒体手段,用事例诠释核心价值,让抽象规定还原为感性具体的认知。运用研究式教学,透过现象看本质,“知其所以然”,将感性具体上升到抽象规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四个方面融为一个有机整体。
2.认同核心价值,把握理想与现实的统一。首先,教师要尊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做到包容多样。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价值观念多样性、差异性、选择性和坚持核心价值的先进性、统一性。其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学校要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师生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尊重首创、保障权益、成果共享、帮助贫困和解决就业。第三,价值形成的基础源于主体需要,不从大学生需求入手进行价值观说教必然是空中楼阁。教师要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意识,做到价值自觉,在学生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3.践行核心价值,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于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指导并服务于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在推进的建设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彰显出植根实践、指导实践、发展于实践的特质,呈现出鲜明的实践品格。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典型命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认为,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知行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的内在要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践的历史性与理论的超越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正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世界被对象化了,成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统一。
二、利用网络平台,引导主流文化
社会性网络媒体的成熟和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媒体传播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舆论生态格局也因此发生根本性改变。互联网已成为一种在现代条件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武器和新手段,成为继广播、电视、报纸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当前文化传播已进入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各种社会舆论生成的最重要载体,甚至影响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展和走向。互联网应用水平稳步上升,参与性更强。信息网络正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其影响的深度、广度和速度都是令人惊叹的。“带着体温的媒体”(手机媒体)、“自媒体”(微博等)和传统媒体等一起成为舆论生成的力量。网络传播快捷,方式多样分散,覆盖地域广,且融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征,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引导舆论、传播主流价值文化的难度。当下的互联网世界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和社会舆论的“加速器和放大器”。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全媒体传播下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和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性,就成为学校引导主流文化的重要内容。

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