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防止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
怎样预防青少年沉迷游戏 专业心理咨询师这样说
诊断“游戏成瘾”的条件非常严格
本次活动邀请了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副主任冯清梅为家长支招。冯清梅是广州大学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在讲座上,她向现场家长和小读者展示了青少年游戏成瘾(沉迷游戏)的各种表现形式与危害。
到底痴迷到何种程度才会被界定为游戏成瘾?据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对诊断“游戏成瘾”的条件非常严格,包括:当事人的相关行为必须足够严重,而且已经造成个人、家庭、社会、教育、工作或其他重要方面的重大损害,至少需要12个月才能确诊。
冯清梅说,具体要看当事人的社会功能是否受损,其学习、社交、身体状况如何;人际关系是否受影响,当事人与家长、同学、老师之间关系如何;是否发展了不良癖好,当事人是否熬夜、大量购买游戏装备;是否作息或性情突变,当事人是否早上起不来、不吃饭、讲话烦躁等。
戒除游戏并不能治愈游戏成瘾
“游戏成瘾,即使作为疾病类型,也不是游戏直接作为病因导致成瘾。”冯清梅认为,游戏成瘾另有别的原因导致。比如学习压力大、厌学等,而厌学等又会有更深层的原因。所以,无论如何,千万别简单地认为:戒除游戏就能治愈游戏成瘾。
“孩子沉迷游戏是因为家庭关系出了问题。”在冯清梅看来,成瘾者背后往往有一个控制者(依赖者)。孩子的所有活动都在父母的控制之下,交什么样的朋友,该去发展什么兴趣爱好,要考多少分,要上什么样的学校和专业,甚至小到今天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都由父母来决定。父母无时无刻不在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毫无自由,他可能无法反抗父母,那只能在游戏的世界里去找掌控感和自由感。父母是过度负责,过度控制,过度满足,过度溺爱;成瘾者则是去责任化,放任行为,用放任,伤害,对抗父母来刷存在感。
治疗成瘾的办法是放弃对成瘾者的控制,归还属于成瘾者的责任,让成瘾者成为他自己,对自己所有的部分负责。gd.yd119.cn
孩子喜欢游戏是因能体验回应感
为什么孩子会沉迷游戏?“孩子喜欢游戏是因为游戏永远都是会回应他。”冯清梅指出,孩子要从游戏当中去体验这种回应感,而家庭无法给予他。很多父母沉浸在自己的手机里,当一些孩子试图跟父母沟通,但得不到回应。而游戏这种虚拟世界,不管他做什么都是能得到一个回应的感觉,会让他感觉很好。这一点非常吸引孩子。冯清梅支招,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到孩子,回应他。
“对待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我们要关注的往往不是他对网络游戏的沉迷,而是这种沉迷背后的原因。”冯清梅分析,许多沉迷网络的青少年都存在自卑和人际不良的问题。沉迷网络、自卑、人际不良这三个问题往往产生交互作用:因为自卑所以在社交中缺乏主动甚至回避,回避又加剧了自卑感,并缺少社交技巧的锻炼,加剧了社交不良,而网络游戏中可以隐藏真实身份,所以通过网络游戏来满足社交需要。沉迷网络本身就是对现实社交的回避。
良好的沟通有助于解决沉迷游戏
防止孩子沉迷游戏,我们父母可以做些什么?“只要亲子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孩子就不会沉迷网络,沉迷游戏。”冯清梅说,对于孩子使用手机这件事情上,要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需要把制定规则的权利去交给孩子,然后把监督执行的功能去留给父母。也就是让孩子自己来说,他怎么用手机、玩游戏。”
“关于游戏,父母要帮助孩子认识游戏背后的东西。”冯清梅支招,父母要改变敌视孩子打游戏的态度。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去探索这个游戏背后的一些东西,比如设计游戏的时候究竟有哪些元素是吸引人的。用一个非常理智化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于游戏更加健康的态度。
此外,孩子兴趣太少也会导致沉迷网络游戏。而避免这一现象的好办法就是,父母从小充分满足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陪伴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尤其是户外活动。如果一个人对探索多姿多彩的现实世界充满了兴趣,则是不太可能沉迷网络。
2、如何预防孩子沉迷网络,教育部指导文件来了
为有效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营造良好家庭环境,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家庭要发挥好第一个课堂作用,父母要承担起第一任老师职责,希望广大家长做到“五要”。
一要教育引导,履行家长监护职责;
二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网络素养;
三要注重陪伴,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四要疏导心理,不将网络当作精神寄托;
五要配合学校,引导孩子合理安排上网时段时长。
3、如何防止孩子沉迷网络?
年初宅家隔离期间,接触电子产品、网络游戏等时间大大增加,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成为电子产品控。
我们要正视的是,现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早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了他们的生活中,所以,严格禁止、断网、没收手机和Ipad这样的做法是不可行的,这会激发本来就有点焦虑、烦躁的孩子的激烈反抗,恶化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
那怎样才能不让孩子沉迷网络?一味堵是不行的,变堵为疏、加强引导才是上策。以下6招,家长们不妨试试。
让孩子多了解
电子产品的工具性作用
疫情期间,孩子需要使用手机上网课,而一部分孩子在非学习状态下,也想去手机上看看、玩玩。完全不让孩子接触手机也不太可能,不妨让孩子多了解电子产品的工具性作用。
例如,可以引导孩子使用手机地图查询出行方式,引导孩子通过手机软件查询附近的景点和美食,让孩子把电子产品里的信息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除了这类功能外,还可以让孩子学着拍照、录像、天气预报等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实用性功能。
增加孩子的户外活动
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家长们可以带孩子逐步进入小区广场、公园等安全场所,带孩子体验这个美好的春天。
也可以带孩子做一些户外活动,比如打打球、跳跳绳等,总之,让孩子动起来,转移其对电子产品的过度关注。
陪孩子一起使用电子产品
有研究指出,在使用电子产品时,家长高质量的陪伴和沟通,再加上妥善的时间管理,能够有效地避免孩子电子产品成瘾。
所以,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孩子选择那些画质精美、情节健康,最好是包含生活或科学知识的视频和节目。
和孩子一起观看、讨论,引导他们发散思维,“如果是你会怎么做?”“这个实验真有意思,待会我们也试一试。”
用更有趣的活动转移注意力
在这段特殊的时间里,家长在家里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或者引导孩子做很多有趣好玩又有意义的事情。
1.一起做家务
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做饭,放手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择菜洗菜,或者就是尝尝咸淡,都能让孩子多一分家庭参与感和责任心。其他类似洗衣服、扫地等家务都可以请孩子帮忙。
2.写文章、写日记、写书信
家长可以建议孩子给自己的老师、好朋友及自己牵挂的人写封信,传一份微信,发一份Email,或者将自己手写的信,待到重逢时亲手送出,在表达中让情义传递。
3.亲子共阅读,共欣赏优秀影视作品
家人或者共读一本书,或者各自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可以一起看一部优秀的影视,然后一起分享交流,不仅增长学问,也有助于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4.挖掘孩子的兴趣
宅家期间,家长们可以安排丰富的娱乐活动,努力发掘孩子的兴趣和热爱之处。例如学画画、学下棋等等,不仅能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也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耐心。
与孩子约法三章
实践证明,事先的约定比事后的惩罚效果更好也更容易实施。但很多家长表示:我们已经跟孩子约法三章了,为什么还是没有效果呢?
各位家长朋友,你们是不是忽视了以下的注意要点呢!
1.要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行为
比如: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目标要具体、明确,便于测量。要清楚地说明孩子完成约定可以得到什么,和没有完成约定将失去什么。
在此过程中,要少说“不”,多说“可以”。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约定,可以去看一场电影”,而不要说“如果你没有完成约定,就不能看电影”。两个说法意思虽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
2.要把约定书面化,并张贴在家里的显眼处
当孩子完成了约定,哪怕是阶段性的约定时,父母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当孩子没有完成约定,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也绝对要承担。如果不追究违约责任,约定就没有丝毫约束力了。
3.要注重“约”字
在达成约定的过程中,要尽量吸取孩子的意见。千万不能把“约定”变成父母单方向的“命令”。
任何时候,家庭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就,都必须建立在无条件地爱孩子、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的基础上。
家长要以身作则
有些家长会说,我试过和孩子约定电子产品使用守则,但是没有用。那是因为孩子觉得这份守则只针对自己太不公平了。
那么,家长可以这样做:家中有两个小孩的请一视同仁;在孩子禁玩电子产品期间,请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坚持!也就是说家长要以身作则!
有一份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孩子每天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网的时间大多是三个小时以内,而有7.6%的父母每天使用时间超过了6小时。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各个年龄段的孩子该怎么使用电子产品
其实,教孩子合理利用电子产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1-3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
为什么幼儿阶段不能接触手机呢?首先,幼儿的视网膜要到12岁才能发育完善,在此之前都应该尽量少接触手机类电子产品。
其次,有专家表示,两三岁接触电子产品越多的小朋友,在七八岁发生注意力障碍的可能性也越大。
那么,如果家有1-3岁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父母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多与孩子互动、主动更新孩子的玩具等。
2.父母手机中不要下载游戏,以防孩子因游戏上瘾而索要手机玩。
3.如果孩子对手机好奇,可向孩子示范打电话、发语音、拍照片等,建立孩子对手机用途的正确认知。
3-6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
不少父母为了图一时清净,偶尔会把孩子丢给手机游戏“照看”。但3-6岁的孩子还小,自控力不足,一旦接触游戏,极易上瘾。
如果家有3-6岁的孩子,正确的做法是这样:
1.父母家人手机尽量删除游戏、音乐、视频等各类会吸引孩子的APP。即便孩子想要玩手机,除了翻翻相册、拍拍照,也不会觉得有趣,自然不会一直缠着父母要手机玩。
2.积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多与孩子共读儿童读物。
3.丰富孩子的生活经历。多带孩子外出体验大自然,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
7-12岁:针对手机问题不宜强势打压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很多开始进入了叛逆期。处在叛逆期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会变得固执又脾气暴躁。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们可以这样做:
1.与孩子协商规定玩手机的时长、次数。作为必须遵守的规则,如若违反,可以承担家务为责罚手段。
2.家长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目标是“孩子停止玩手机游戏”,而不是“孩子乖乖地停止手机游戏”。允许孩子出现顶嘴、哭闹等不满情绪。
3.家长要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场。如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先完成作业再玩手机,不要说“现在立刻去做作业”,而是说“我知道这个游戏很好玩,但你必须先完成作业。我看着你玩儿完这一局,然后你就去做作业,可以吗?”
12-18岁:适当干预,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前奏,思想认知水平较高,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父母应坚持适当干预、合理利用。
1.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给予孩子一定的个人空间。
2.有了沟通和信任后,与孩子一起协商制定玩手机的规则,如什么时候可以玩手机、一次可以玩多久、如果超时会有怎样的惩罚等。
3.正确看待孩子使用手机,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的正面效应。如手机上阅读电子书籍更方便、手机搜索学习信息等。
4、不仅仅是孩子,就连成年人都沉迷于短视频,这到底是为什么?
成年人上班时候是非常辛苦的打工人,而短视频的时长比较短,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给予他们慰藉。当智能生活越来越渗透到我们的周边时,不由自主地会发现自己的日常也已经受它所操控了。有时候只是在某个网站上购买了一些需要的物品,或者浏览了一些自己比较在意的新闻,然后就会发现打开短视频软件的时候, 它给你推送的都是自己所感兴趣的项目。于是就会觉得非常欣喜,为什么会有如此可以读懂自己内心的短视频软件呢?短视频又是在下一秒给你推送,更能抓住眼球的内容,于是就欲罢不能了。
成年人往往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当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经常刷手机短视频的时候,也潜移默化了给他们一种既定的影响。就如同我们生活在没有手机的时候,当父母在空闲时候看一本书其实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兴趣爱好。这些东西是润物无声的,父母有着良好的习惯,那是种不用说教就能够让孩子立马获得的礼物。而身处现在嘈杂节奏快又浮躁的社会中,疲惫的父母在下班后当着孩子的面刷短视频,刷到不可自已的时候,其实孩子们都是看在眼里的,他们会对这些东西产生好奇。当父母放下手机去做别的事情的时候,孩子就把手伸向了他们的向往之物。
电子产品对于成人是一种诱惑,而对于几乎没有克制能力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潘多拉的盒子了。在上学的低龄的孩子是不被允许用手机的,但是这个手机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其实只需要点一点操作就能马上上手的,所以在旁观父母的操作后,他们已经心领神会许久了。这也就是孩子们为什么会那么热衷于刷手机短视频,那么热衷于看直播。而对于主播的打赏和送小礼物,电子支付成了一件非常便捷的事。
有时候只是想在非常疲惫的夜晚睡着前,刷一下手机短视频,大学停下来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几个小时,作为成年人你能好好控制住自己的手机瘾吗?
5、该如何避免孩子过于沉迷于短视频或网络游戏?
随着网络的发展,短视频的兴起,很多的人都选择用短视频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当然了如果关注的人很多的话,同时也能够为自己带来一定的收益,而孩子接收新鲜的事物是非常的快的,所以很多的孩子也会沉迷在短视频或者游戏当中,这是很多的孩子都会经历的过程,作为家长的肯定要引导号孩子,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一: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任何东西都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也是同样,用得好的话能够让我们学到很多的只是,但是用的不好的话,也会毁掉孩子,所以作为家长的,从小就要给孩子树立争取的观念,网络是用来学习知识的,我们可以查资料,可以上网,可以看新闻时事,不可以一直用来上网,不然会上瘾的。
二:陪孩子做感兴趣的事情。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沉迷网络,就是因为平常少了父母的陪伴,闲着没事就要找事情打发时间,所以说,作为父母的,不要忽视了对于孩子的陪伴,日常也要陪孩子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一些户外活动,或者是刺进智利发展的都可以,不要让孩子每天就是在家里面抱着手机。
三:多和孩子进行交流。现在的父母已经很少能够和孩子静下心来好好的交流交流了,自以为非常的了解孩子,其实并不然,根本就不了解孩子的内心,孩子的成长是非常的重要的,作为父母,要多喝孩子进行交流,知道孩子内心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所以说,玩游戏虽然说可以减轻压力,但是不能上瘾,每天玩一会还是可以的,作为家长就要和孩子达成共识,而不是沉迷游戏无可自拔,那样是毁了孩子。
6、防止孩子沉迷网络如何做?
方法/步骤
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成长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很多家庭的孩子之所以自控能力差而沉迷网络,在很多时候很大程度上是受父母影响的。比如父母亲本身就爱上网,玩游戏也总是当着孩子的面等等。因此,父母就要坚决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重塑有利于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行为方式和习惯。父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那么孩子就会接受这些正面示范,最终也会改变自己的网瘾行为,才能健康成长。
家长要教育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
孩子在成长,本身的活力是有限的,孩子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体育锻炼上,也就自然减少了他们上网的时间,从而有利于孩子在行为层面戒除网瘾;体育锻炼还能充分释放身体和心理的能量,享受运动的快乐,从心理上减轻了对网络的依赖;在运动之后人的身体会有一种酣畅感,再面对网络时会本能地产生排斥感,从而有利于孩子在生理层面上戒除网瘾。建议家长们带着孩子行动起来吧,而不要只是语言上的命令,能够让孩子更喜欢接受,慢慢培养孩子的运动锻炼意识和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这些都有利于孩子摆脱对网络的依赖。
父母亲要多陪伴孩子
孩子沉迷网络有时候往往是因为缺少陪伴,没有足够的精神满足感造成的。所以,父母要履行做父母的职责,尽量多一点时间陪伴孩子。不论父母有多忙,都要用心陪伴孩子。父母要尽可能在家陪孩子一起吃饭,陪孩子郊游,陪孩子唱歌,陪孩子学习。当孩子想上网时,父母也完全可以陪孩子上网。陪孩子上网时正是和孩子交流的好机会,可以借机让孩子学习正确的上网规矩,让孩子明白网络应该为人服务,网络本该被人控制,而被网络控制的人是本末倒置的错误行为。
父母亲因该让孩子适当参加一些家务劳动
要让孩子成为参与者,而不是参观者,进入角色的孩子往往会更加的成熟。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坚韧和毅力,让人在心智上早点成熟,早点长大成人,早点为家庭、为父母分担点责任。通过劳动,对孩子进行艰苦奋斗教育,让孩子吃点苦头,受点磨炼,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劳动能满足孩子多方面的心理需求和身心发展的需要,通过劳动,可以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因此父母可以鼓励和支持孩子多参加一些家务劳动,通过劳动,培养孩子各方面的素质,帮助他们更合理的利用网络而不是沉迷。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自制力。
自助能动性和自我控制力是成熟的必要条件,父母亲应该尽早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孩子共同协商,达成协议,帮助孩子限制上网内容,上网之前先设定目标,先限定时间,和孩子共同协商改变网瘾行为的方案,如何管制自己的上网行为,当孩子能够执行计划的时候,家长就及时肯定和表扬孩子的行为,这些全部都要写在规定之中,孩子与家长都必须严格执行,这个过程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坚持,时间也许漫长,但成果一样斐然。
家长与孩子沟通要剪就方式方法
孩子心智还未成熟,父母不能以强硬的命令孩子,与孩子沟通要有耐心,要细心一些,考虑到孩子的感受才可以。在防止网络沉迷问题上,要由孩子主导改变过程,父母只管耐心陪伴,并给予适当地帮助和引导,而不必过多地说教和控制,父母对孩子要充分的信任,相信孩子是可以改变的。父母可以与孩子共同协商戒除网瘾的计划,调动孩子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孩子自己去改变。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上,不要总是从父母自身这一个点去理解和处理问题,还要站在孩子的那个点上,为孩子着想,去体谅孩子,去理解孩子,去充分地尊重孩子,做到与孩子共情,这样的沟通才会有效果,孩子才愿意采纳父母的建议,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沟通,当孩子真正明白其中道理也就是成长的过程。
父母要与孩子做好约定
网络具有两面性,既能帮助学习,也能让人沉沦。父母要向孩子言明上网的利与弊,讲清楚网络的用处和网瘾的危害,告诉孩子网络只是学习工具,网络是用于学习的,而不是用于做无聊事情的,电脑是学习机,电脑是阅读器,电脑不是游戏机。网络是为学习和工作服务的,我们可以用它来学习,用它帮我们做事情,决不可以用它来玩游戏,我们全家人都要遵守上网的规矩。通过这样明确的指导,让孩子对网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走正确的方向。
家长可以改变一下孩子上网环境
环境的改变往往能够潜移默化改变人的一些习惯。家长朋友可以把电脑搬到客厅的某一个地方,电脑前换一张实木硬座椅子,椅子要比原来的椅子要矮些,因为座椅矮一点会使人上网不太舒服,因而可以减少上网时间。电脑旁边张贴一些关于健康上网的自制的条幅,其上对网络行为的约束必须是针对全家人的,而不只是针对孩子的。如果孩子有反对意见的话,父母可以向孩子解释这样做的道理:我们工作和学习也需要用电脑,这样大家人都很方便呢。孩子都是聪明的,对此也是明白的,他的内心深接受这个暗示信息,就能够更好的成长。
父母要沉着面对问题
面对问题要沉着冷静,教育孩子更要如此,着急往往会犯错误。父母对孩子出现的网瘾问题,要从正面去认识,不要把问题看得太糟,也不要一味地抱怨孩子难管。有的父母平时与孩子沟通很少,当发现孩子有网瘾时又不愿接受并面对这个事实,把责任全部推给孩子和外界,父母应该明白:网络沉迷并不是人身体上的具体病症,它意味着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状态感染状态,用改变带来改变的过程。父母应该做的是:接纳并理解孩子,面对现实,分析原因,积极学习,和孩子一起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孩子与父母更加深刻的增进感情,帮助孩子成长的过程。
注意事项
如果父母只是偶尔发现孩子上网太频繁,不必大惊小怪,轻易给孩子贴上“网瘾”的标签,可能孩子也就是上网时间多一点而已。
如果真的发现孩子网络沉迷,那也不必太着急,可以认真思考,学习沟通技巧,寻求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
7、青少年沉迷网络短视频会有什么危害?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直播平台和短视频影响力越来越大,关注视频平台的青少年也越来越多。如何让短视频对青少年的成长发挥健康的作用呢?父母如何做才能减少不当视频对孩子的影响呢?
一、直播平台和短视频对青少年带来的危害
青少年在看直播平台和短视频同时,可会看到弹幕评论中的恶言恶语和胡乱调侃,这将会给青少年的心理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在很多短视频平台中,有许多炫富视频,对孩子的正能量的价值观养成很不利,青少年容易把攀比炫富当成了人生追求。很多人在直播平台和短视频上展示的是“漂亮的颜值”。这很容易给未成年人造成一个错觉:长得漂亮好看就可以了!一些孩子刷视频看段子,能在不知不觉中消耗好几个小时。孩子一旦沉溺于直播平台和短视频,会导致无法长时间地集中精神,缺乏专注力和思考力,对学习会是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父母需要给孩子树立了好的榜样,应当创建良好的家庭文化,让阅读、走进大自然等成为家庭业余生活的重要内容。需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丰富家庭亲子活动,当孩子要玩电子产品或是不能停下来时,父母使用其它的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父母要给孩子规定使用手机的时间,解释玩手机的害处。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对于孩子玩电子产品,无论是过度放纵还是严格禁止都是不理性的,把握好其中的分寸才是正确的做法。父母要事先和孩子约定好玩手机的时间,要引导孩子按照规矩来做,慢慢地孩子也会习惯于遵守规矩,不会再沉迷于直播平台和短视频。
直播平台和短视频也有正面的或更多元的功能,有利于社会学习、知识学习。孩子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能接触到社会流行的事物,这有助于他们对社会的多元认知。因为直播平台和短视频是比较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这种信息传播方式也具有社交的能力,也具有自我身份构建和展示自我的功效。这是网络带宽的传输速度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必然会出现的一种传播现象。
我们每一位网友都对净化网络空间负有职责,在制作传播这些小视频时或参与直播活动时,要注意语言文明、行为举止合乎规范,要传播积极向上,正能量的事物。家长要引导青少年利于好直播平台和短视频,使之成为学习的好帮手。
如果我们的孩子现实生活很有趣、很有意义,有很多好玩的、很多温暖的地方,孩子就可以远离网络,父母对孩子的管理也会更有效。
8、如何预防孩子沉迷网络?
因为某种程度上,网络不仅仅是一条网线、一个WiFi,而是等同于社交、娱乐、休闲、竞技、读书……这个虚拟世界五光十色、应有尽有。如何与“迷人”的网络“争夺”中小学生,这是一道难题。
“中小学生的内心犹如一片广阔田野,要让田野不长‘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一片金灿灿的‘水稻’。”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校长罗树庚建议,创造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使孩子们把更多精力放在有效学习、户外运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吃饱了“精神大餐”,孩子们自然就能提高对网络不良内容的免疫力。
齐学红建议,应该正面引导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帮助青少年了解网络是个什么样的天地、什么是合乎道德的网络行为。她介绍,一些国家的做法值得借鉴。如在日本,设置了“青少年上网导航员”,对网络社会现状和危险性、青少年如何把握网络使用尺度、如何进行上网自我监控和管理等进行“导航”;在韩国,网络伦理内容纳入了小学、初中德育教材,以及高中道德、电脑教材中。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