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如何利用新媒体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媒体如何加强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抢占舆论制高点
1.
主动及时客观报道突发事件的真相,赢得舆论引导主动权。
近年来我们遇到的大量事件说明,
当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
主流媒体在政府和宣传部门的
支持和指导下,
在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进行报道,就有可能抑制谣言传播的空间,维护社
会稳定和人心安定,
在第一时间掌握话语权,
排解萌芽中的非理性舆论压力。
在互联网时代,
人们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渠道,
获取信息快捷便利,
一有重大事件发生,消息会不胫而
走,
短期内就会对大众心理产生强大冲击。
主流媒体应当在履行相关的审稿程序后,
在事件
一发生就占据舆论的先机,主动、及时地公开报道,
以树立本媒体的公信力,
赢得受众的信
任。
2.
报网融合,优势互补,形成正确引导舆论走向的合力。
过去电视比报纸快,
现在网络比电视快,
将来手机比网络快。
传播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着舆论引导的效果。
面对舆论传播中的这种新情况,
作为平面媒体的党报,
该怎样在竞争和
竞合中,
努力发挥自己的传统优势,
同时借助其他媒体的速度优势,
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实践表明,
报网融合,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传统媒体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之间,
只有
实现优势互补、彼此融合、形成合力,才能更为主动。
不久前,
有家大型商场为了搞店庆促销活动,
贴出告示:
开张当天排队进店的前
100
名顾客,
每人可领到一定数额的免费购物券。
第二天一早,
前来店门口排队的达数千人,
有的凌晨就
来了。购物券发完后,没有领到的人心中不满,往前乱冲,现场秩序混乱,店门的玻璃被挤
破。这起突发性事件由于发生在市中心,很快有人通过手机、网络快速传播,质疑
“
商场在
商业炒作,吹泡泡
”
,
“
购物券早就分给了关系户
”
,等等,一时传言四起,引发了网络和现
实的双重关注。
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媒体在第一时间迅速通过网络版将最新了解到的情况告
诉网民,
既报道了商场分发购物券的活动是公正的,
同时又指出现场管理、
秩序维护做得不
够,估计不足。
面对网络上对这种促销手段的质疑,我们还主动设置议题,
在网络论坛中就
“
商场该如何促销让利顾客
”
为主题,
展开网上讨论,
力求把媒体舆论和民间舆论最大限度重
叠,
以群众需求点、
关注点为助推,
对事件进行多方位、
多层次的深入探讨,
整合网友议论,
努力发掘这起事件中值得引发人们进行有意义的深度思考的内容,正确引导舆论走向。
事实证明,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会最需要的是传媒的准确、及时传播,以及态度鲜明、立
场明确、导向清晰的评论。现在,我们地方党报大都同时办有网站,要抢占第一时间发出第
一个声音,
首先可以通过网络发布消息,
以及时满足受众的需求,
将受众的注意力尽可能多
地吸引到本媒体中。
通过报网联动,
将网络上发布的消息与报纸的进一步报道加以整合,
使
报道更深入地走进受众,扩大党报的舆论影响力。
3.
坚持以人为本,
以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性为准则,
承担起主流媒体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2、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突发事件一般具有不可抗拒、无法预料、破坏性强、瞬间聚众等特点,而政府或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是否及时、真实,采取的处理措施是否得力、有效,都成为平息事件、安抚公众的关键因素,媒介融合的传播优势也在突发事件的危机公关中彰显出来。
及早介入,让政府的主流意见成为舆论主导
由于报纸、电视台等传统主流媒体相对有一个制作周期,因此官方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一般遵循“黄金24小时”原则,即在突发事件发生的24小时内通过主流媒体向外发布权威消息。用传统的“黄金24小时”处理突发事件之法,已经让人感觉力不从心,但以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却能够快速生成舆论并迅速传播。对此,人民网的舆情监测室根据突发事件的舆情生成和发展规律,提出了“黄金4小时媒体”之说,即在事发四小时内,利用微博、微信、BBS论坛、QQ群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及时有效地发布信息,利用这些“黄金4小时媒体”进行危机公关。这一方面需要政府各部门协调工作,厘清事实真相,组织文字语言,完成信息发布;另一方面,在这段时间内的危机公关可以在短时间内控制事件的传播、发酵,避免发展成为重大舆论事件。
由于新媒体信息有发布门槛低、传播速度快、环境虚拟性等特点,近年来很多突发事件、热点事件都是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并得到迅速扩散。从舆情生成的规律来看,在一个突发事件发生的最初几小时之内,意见的呈现是多元的、弱小的,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或有意见领袖的民间舆论。但是几小时的发酵之后,舆论导向或意见领袖一旦占据了主导性优势,就能很容易影响公众的意见走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当某一突发事件出现时,与其等待其自行发酵、最终发展成舆论风暴,不如及早介入,让政府的主流意见成为舆论主导。
无论是政府,还是主流媒体,都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黄金4小时”传播优势,使其成为公众了解突发事件发展进程的重要传播渠道。这既能在第一时间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又有利于社会稳定及事件的妥善处理。
及时发布消息,避免信息传播出现“真空期”
随着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公众的参与意识也越来越强,微博、微信、微视等“三微”信息铺天盖地,逐渐形成强大的“民间舆论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主流媒体,都有义务对要发布的信息内容进行客观取舍。这种客观有效的取舍,一方面要保障党、国家和人民的权益不受损害;另一方面也要综合考虑,满足公众的基本知情权,避免产生次生舆论灾害。
尤其是对那些涉及到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事件,政务新媒体和主流媒体在事件信息的发布中应兼顾大局,秉承人文关怀,从人性化的角度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这种媒介融合信息发布的形式既是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也是在处理重大舆情事件中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是政府和传统主流媒体首先要做到的。政府和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真实的信息,可以避免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真空期”,防止谣言滋生。从利于人心安定、社会稳定、利于事件妥善处理的角度,有效封杀谣言传播的空间,阻止那些非理性、有意损害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不和谐杂音出现,净化社会舆论环境。
加强政府、主流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协作
传统主流媒体以深度的新闻报道见长,是新闻事件的叙述者,是国家政策法规的解读者,也是社会主流舆论的引导者,其信息传播一直被认为是最权威和最具影响力的。对于突发事件的危机公关,不仅要依靠政府网站的信息发布,而且要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合作,尤其是与主流新闻网站的合作更是不容忽视。
同时,也要加强与其他门户网站共享信息资源。政府网站和主流媒体在对事件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把握舆论的正确导向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宣传优势,社会公众对其信息传播有着很强的认同感。而新媒体的优势资源在于其对民意舆情的收集和监测,新媒体网络已经成为舆论生成的重要信源。政府可以在第一时间从博客、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搜集相关信息,从中提取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舆情关键词,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研究筛选,开展动态跟踪,及时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平台进行问题处理,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传播正确的舆论导向。
以平等而又不失严谨的态度积极通报事件的过程与进展
由于面对突发事件时,很多公众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应对措施,所以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公众情绪的波动。因此,政府加强对公众的舆论引导和心理疏导就显得十分重要。政府和主流媒体在发布和报道重大舆情事件时,除了要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递事件的最新进展外,还要科学解读舆情事件产生的根源。通过政务新媒体的科学解读、主流媒体的现场报道,进而引导公众科学、理性地对待事件本身。
比如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发生后,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多家媒体都对事件进行了全方位关注、报道。一些政府网站,新闻网站和主流媒体除了不间断地报道事件的最新进展之外,还针对此类事件,整理总结了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各类踩踏事件,从领导意识、信息发布、城市管理、风险评估、安全责任、公共安全等各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反思,更重要的是邀请部分专家和社会专业人士进行深入分析,告知公众在遇到此类突发事件时,学会如何自救、互救等救助方法,使人们了解和掌握此类突发事件的自救之道。这种痛定思痛的信息发布和深度报道形式,不仅及时客观地对事件进行报道,充分尊重了公众的知情权,而且督促政府建立起有效的管理责任机制,通过科学解读、媒体引导,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我国各级政府在经过一些重大舆情事件的历练后,在对外发布消息、对舆情事件进行应急处理和对公众进行舆论引导方面,己经吸取了一些教训,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政府和媒体在进行事件平息、舆论引导的过程中,官方用语上的不严谨和小失误,都有可能引起公众的反感和不良情绪的蔓延。政务新媒体和传统主流媒体在进行重大舆情事件的信息发布和报道时,以何种口吻、何种形式、何种姿态向民众及时而准确地传递事件的最新进展,要把握语言上的严谨和措辞的准确性,通过政务新媒体的传播和主流媒体的现场报道,告知人们事实真相,有助于舆情事件的解决。此外,政府在引导舆论时,需要摒弃以往简单的、强势的、惯性思维的官方态度,而要注意官方用语的艺术性和人文性,以接地气、亲民的语言与民众沟通。同时,政府部门需要用积极谨慎的态度面对媒体与公众,以平等而又不失严谨的态度积极通报处理事件的过程与进展,以缓解社会的恐慌情绪,消除公众误解。
这种政府、主流媒体以及新媒体之间的媒介融合联动工作机制,不仅可以发挥媒体之间的引导作用,也可以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问题,成功进行突发事件后的危机公关。最终既能达到疏解公众情绪的良好效果,又取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3、如何做好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工作
媒体如何加强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抢占舆论制高点
1.
主动及时客观报道突发事件的真相,赢得舆论引导主动权。
近年来我们遇到的大量事件说明,
当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
主流媒体在政府和宣传部门的
支持和指导下,
在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进行报道,就有可能抑制谣言传播的空间,维护社
会稳定和人心安定,
在第一时间掌握话语权,
排解萌芽中的非理性舆论压力。
在互联网时代,
人们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渠道,
获取信息快捷便利,
一有重大事件发生,消息会不胫而
走,
短期内就会对大众心理产生强大冲击。
主流媒体应当在履行相关的审稿程序后,
在事件
一发生就占据舆论的先机,主动、及时地公开报道,
以树立本媒体的公信力,
赢得受众的信
任。
2.
报网融合,优势互补,形成正确引导舆论走向的合力。
过去电视比报纸快,
现在网络比电视快,
将来手机比网络快。
传播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着舆论引导的效果。
面对舆论传播中的这种新情况,
作为平面媒体的党报,
该怎样在竞争和
竞合中,
努力发挥自己的传统优势,
同时借助其他媒体的速度优势,
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实践表明,
报网融合,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传统媒体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之间,
只有
实现优势互补、彼此融合、形成合力,才能更为主动。
不久前,
有家大型商场为了搞店庆促销活动,
贴出告示:
开张当天排队进店的前
100
名顾客,
每人可领到一定数额的免费购物券。
第二天一早,
前来店门口排队的达数千人,
有的凌晨就
来了。购物券发完后,没有领到的人心中不满,往前乱冲,现场秩序混乱,店门的玻璃被挤
破。这起突发性事件由于发生在市中心,很快有人通过手机、网络快速传播,质疑
“
商场在
商业炒作,吹泡泡
”
,
“
购物券早就分给了关系户
”
,等等,一时传言四起,引发了网络和现
实的双重关注。
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媒体在第一时间迅速通过网络版将最新了解到的情况告
诉网民,
既报道了商场分发购物券的活动是公正的,
同时又指出现场管理、
秩序维护做得不
够,估计不足。
面对网络上对这种促销手段的质疑,我们还主动设置议题,
在网络论坛中就
“
商场该如何促销让利顾客
”
为主题,
展开网上讨论,
力求把媒体舆论和民间舆论最大限度重
叠,
以群众需求点、
关注点为助推,
对事件进行多方位、
多层次的深入探讨,
整合网友议论,
努力发掘这起事件中值得引发人们进行有意义的深度思考的内容,正确引导舆论走向。
事实证明,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会最需要的是传媒的准确、及时传播,以及态度鲜明、立
场明确、导向清晰的评论。现在,我们地方党报大都同时办有网站,要抢占第一时间发出第
一个声音,
首先可以通过网络发布消息,
以及时满足受众的需求,
将受众的注意力尽可能多
地吸引到本媒体中。
通过报网联动,
将网络上发布的消息与报纸的进一步报道加以整合,
使
报道更深入地走进受众,扩大党报的舆论影响力。
3.
坚持以人为本,
以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性为准则,
承担起主流媒体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4、如何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
具体来说,突发事件的现场舆论引导就是管好两个地方:现场舆论引导和网络舆论引导。
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这是《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的规定。
所谓第一时间,就是要把握好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记者到达前的第一时间、媒体报道前的第一时间、舆论形成前的第一时间。
此外,在新闻发言人领域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让自己处于弱势。须知当自己越强势、越强悍时,对方对自己就越具有攻击性,所以新闻发言人要适当地学会处于弱势。
一般来说,在突发事件中,最适合和当事人沟通的人应符合以下条件,即自处的时候超然、处人的时候蔼然、无事的时候澄然、处事的时候断然、得意的时候淡然、失意的时候泰然。当然,在实际生活中,完全能符合这些条件的人很少。作为新闻发言人,虽然不可能做到每一条,但是应该尽量向其靠近,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和修炼自己。
其他信息源的引导
其他信息源的引导工作主要包括:
第一,企业要拓宽信息渠道,了解一些正常渠道所不能了解的重要信息;
第二,设立新闻中心,以核心信息资源吸引记者,使记者不为其他的信息所吸引;
第三,确保对外的信息都经过精心准备,严格审核,从而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可控性。
现场记者的引导
现场记者的引导工作主要包括:
第一,要摸清现场的情况;
第二,要确认记者的身份;
第三,要规范采访的活动;
第四,要提出报道的要求。
权威媒体
实际上,在媒体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权威媒体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凸显。须知当人们不知道信任谁时,只能信最权威的,这类似于两只手表的理论,即当戴一只手表时,人们能够准确地知道时间,而当人们戴两只手表时,就会变得迷盲,此时人们往往会选择值得信赖的品牌手表,可见,这种品牌效应一定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凸显出来。因此,企业要积极主动地与最主流的媒体配合沟通。
不要忘掉第二现场
对现场的管理只是对当事人发生事件的地方的管理,但实际上第二现场也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源地,比如当事人的家属所在地、朋友、同学等。
组织专家进行引导
突发事件发生后,要组织专门的应急专家队伍,通过专家发布评论和指导,协调专家发表权威意见,引导公众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判断。
2.网络舆论引导技巧
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技巧主要有五个:
第一,现场管理,这也是最重要的。
第二,网络管理,网络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快,现在中国人离不开互联网、关系网、人情网这三大网络。主要侧重于网络的舆情监测、要及时发布信息。进行舆情监测可以在市场上选择相关软件,如蓝太平洋舆情监测系统,24小时监测,第一时间发现相关的舆情信息,负面信息,重大舆情及时预警;提供定性定量
的舆情分析数据,准确研判具体舆情或者某一舆情专题的发展变化趋势;自动生成舆情报告和各种统计报表;对有较大影响的重要事件做到快速发现、及时处理,为
政府、企业决策提供信息依据。
第三,网民的互动讨论。
第四,与意见领袖的沟通。
第五,与门户网站的协调。
(来源于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p-7sZ5U1v73___###)
5、如何做好媒体沟通与舆论引导
一、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应对舆情和舆论引导的理念
树立高度重视、有效管理、积极应对、正确引导的理念。目前,社会正处在突发事件的高发期,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强化防范意识,高度关注网络舆情。面对重大舆情,积极应对,主动回应,速报事实,利用各种媒介澄清误解,强化正面引导,满足网民的信息需求,有效化解舆情危机。
树立舆情应对处置和舆论引导同等重要的理念。在网络舆情处置过程中,舆情分析研判、媒体采访报道、权威信息发布等工作是网络舆情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快速核查、主动引导、系统响应、分类施策”的原则,依据速报情况、慎报原因、缓说结论、由简入繁、增信释疑的步骤,启动应急预案,设置舆论引导议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组织媒体采访报道,牢牢把握舆论引导权,为舆情事件妥善处置营造有力的舆论环境。
树立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和影响媒体,营造有利舆论环境的理念。“媒体无处不在,人人都是记者”。网民通过手机等通信工具“随时、随地、随意”转发、评论等方式关注网络舆情,快速传播信息,即使权威部门“缺位”、权威信息滞后,舆论热点照样会很快形成。一旦网络舆情发生,政府和主管部门应及时、有序发布权威信息,去引导媒体报道舆情的角度、内容和倾向,从而影响公众舆论,杜绝一些媒体捕风捉影,被谣言和猜测左右,个别舆情事件被歪曲炒作。
树立大媒体协同应对舆情和引导舆论的理念。面对媒体格局、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环境,只有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种媒体优势,树立大媒体协同作战的理念,才能发挥各种媒介的整体力量,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大环境。对于传统媒体,借助其公信力和影响力,发挥引导和影响网络舆论的主渠道作用;对于互联网等新媒体,创新管理思路,放大网络草根言论的正能量,积极引导其疏导网民情绪,凝聚网民共识,发挥其舆论引导新平台、新渠道和新阵地等作用。
二、整合资源,提升应对舆情和引导舆论的保障能力
理顺互联网管理体制。建立“省(自治区)、市、县”三级互联网管理机构,主管互联网信息内容,指导、协调、督促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打击网络违法犯罪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加强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为舆情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同时,加强网络新闻发言人、网络舆情信息员和网络评论员三支队伍建设,共同负责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和舆论引导工作,形成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总体协调,舆情部门主动应对,各主流媒体、网络媒体积极配合,宣传、引导、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新格局。
强化舆论阵地建设。树立大媒体观念,整合各媒体信息资源,打造网络宣传平台,建立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联合互动、协同动作的全媒体化的舆论传播阵地。创新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强化网络媒体、自媒体管理,提高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信息公开的能力,将党委、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和政策文件等内容原汁原味发布到网络宣传平台上,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直接传递给网民,并与网民回帖交流,了解诉求、答疑解惑,回应求助,有效化解社会负面情绪。在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对网上不实报道、蓄意炒作、刻意渲染和非理性等情况及时予以多渠道、多手段实时报道,强化正面引导,揭露消除谣言,公布澄清事实,稳定网民情绪,为各种舆情危机有效化解提供立体式地传播阵地。
建立高效的舆情监测分析平台。持续监测网上舆情变化,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热点动向动态,是提高网上舆情管理质量的基本要求。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就是利用统计学理论、信息科学技术、网络搜索引擎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开发软件平台,自动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抓取热点、焦点话题,预测可能发展的趋势,生成网络舆情分析报告。舆情分析人员借助系统获取舆情信息和报告,及时进行分析研判,全面掌握舆情事件发展态势,为提高网络舆情信息全面掌控能力和研判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三、标本兼治,构建网络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报告机制。建立和完善专人负责的横向到县(区)、纵向到各部门(单位)全天候、立体式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严格落实24小时网络舆情监控值班制度,实现网络舆情交叉跟踪监测,确保第一时间发现舆情,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建立日汇总、周分析、月总结制度,采取一事一报、急事急报、重大网络舆情双报告方式,及时上报网络舆情,为决策提供参考。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研判预警机制。为加强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变化的有效控制,对网络舆情尽早进行防控,就要事先制定处置预案。制定的预案包括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总预案、网络舆情联动应急等级预案,包括: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4个预案,和网络舆情联动应急专项预案(包括部门预案、地方预案、企事业单位预案以及重大活动单项预案)等,每项预案都有不同级别、不同范围的力量参与到危机应对中,并根据应急等级调动与之对应的资源和力量有效化解危机。一旦有网络舆情发生,网络舆情分析人员及时跟踪、研判舆情性质,对网络舆论蕴含的观点和态度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引发舆情的根源,发现工作的盲点、弱点和难点,及时发布不同等级的预警信息。根据舆情等级启动预案,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形成应对危机的联合动力,迅速、有效地应对处置,力争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一是建立联动机制。加强省(自治区)、市、县(区)纵向网络舆情长效合作机制建设,公布三级舆情值班电话,利用腾讯通等软件平台,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加强各部门横向协作沟通,达成共识,统一对外口径,有效地回应舆论质疑,营造正面舆论环境。二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现网络舆情,互联网主管部门迅速召开会议,进行集中研判,拿出处置意见,将相关舆情通报给当事部门,视情况报送上级部门。三是建立正面回应机制。涉及舆情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对网上相关舆情迅速介入调查,第一时间予以回应。宣传部门和主流媒体要相互联动、协同动作,及时刊载回应内容,正面引导网络舆论。四是建立依法查处机制。对涉嫌违法违规的网上信息,执法部门要迅速落地查人、依法处理。五是建立问责督办机制。对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中应对和处置反应迟缓,或对交办的网络舆情处置工作重视不够,造成工作被动或酿成严重后果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问责处理,并督办落实。六是建立善后评估机制。对网络舆情进行全面评估,内容包括舆情危机情况介绍、采取措施、应对工作总结、反思和建议等,及时总结舆情管理经验教训,提高舆情管理科学化水平。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一是建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坦诚交流机制。对网上传播的谣言,及时澄清,可以采取必要的堵塞手段遏制传播。对各种社会热点问题,注重“疏导”,掌握网络沟通艺术,善用网言网语,快速发布权威信息,构建主流舆论引导圈,引导网民“怎么看”的同时回答“怎么办”,不断提高引导水平。二是依法打击网络谣言,推进舆论引导法制化进程。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加大对违法违规网络传播行为的查处力度,依法打击网络谣言。对利用网络造谣诽谤、发布低俗淫秽色情信息等违法乱纪的行为人,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对滥用公权随意践踏公民自由表达权,打击报复甚至抓捕网民的行为也要依法严惩。稳步推进网络实名制管理,遏制网络匿名制造成网络语言暴力、诽谤和暴露他人隐私等行为,推进网络舆论健康发展。三是以网络施政为重点,构建网络民意沟通机制。搭建网络施政平台,采取主动“推送”方式发布权威公告、政务信息、政策解读等信息,接受网民咨询,负责答疑解惑,并推动政策落地实施。通过领导信箱、微博等渠道,接受网民的建言献策、咨询投诉、行风督查,定期在报纸、网站上反馈网民反映问题办理结果。组织开展网上访谈活动、召开意见领袖座谈会,认真听取并采纳相关建议和意见,加强与网民的交流,逐步建立健全收集、分类、交办、督查、反馈的“网络施政”链条,形成网上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的长效民意沟通机制。四是创新舆论引导方式,加强舆论引导队伍建设。积极与国内大V建立沟通和合作长效机制,培育本土网上“意见领袖”,通过他们有见地、有代表的发言,强化主流言论,充分发挥导航作用。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关键在人才。面对风云变幻的舆论信息,亟须建设论坛管理员、网络评论员、网络舆情引导员三支舆论引导队伍,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引导权。五是打通“两个舆论场”,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突发事件发生后,充分发挥各媒体优势,立体化、多渠道展开舆论疏导。传统媒体借助网络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及时采访,发布权威、可靠、真实新闻报道,做好舆论引导;网络媒体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与网民互动,覆盖更为广泛的受众,强化主流舆论权威,凝聚人心民意,充分形成强大舆论引导合力。
6、如何进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突发事件一般具有不可抗拒、无法预料、破坏性强、瞬间聚众等特点,而政府或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是否及时、真实,采取的处理措施是否得力、有效,都成为平息事件、安抚公众的关键因素,媒介融合的传播优势也在突发事件的危机公关中彰显出来。如何进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一、及早介入,让政府的主流意见成为舆论主导
由于报纸、电视台等传统主流媒体相对有一个制作周期,因此官方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一般遵循“黄金24小时”原则,即在突发事件发生的24小时内通过主流媒体向外发布权威消息。用传统的“黄金24小时”处理突发事件之法,已经让人感觉力不从心,但以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却能够快速生成舆论并迅速传播。对此,人民网的舆情监测室根据突发事件的舆情生成和发展规律,提出了“黄金4小时媒体”之说,即在事发四小时内,利用微博、微信、BBS论坛、QQ群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及时有效地发布信息,利用这些“黄金4小时媒体”进行危机公关。这一方面需要政府各部门协调工作,厘清事实真相,组织文字语言,完成信息发布;另一方面,在这段时间内的危机公关可以在短时间内控制事件的传播、发酵,避免发展成为重大舆论事件。
由于新媒体信息有发布门槛低、传播速度快、环境虚拟性等特点,近年来很多突发事件、热点事件都是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并得到迅速扩散。从舆情生成的规律来看,在一个突发事件发生的最初几小时之内,意见的呈现是多元的、弱小的,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或有意见领袖的民间舆论。但是几小时的发酵之后,舆论导向或意见领袖一旦占据了主导性优势,就能很容易影响公众的意见走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当某一突发事件出现时,与其等待其自行发酵、最终发展成舆论风暴,不如及早介入,让政府的主流意见成为舆论主导。
无论是政府,还是主流媒体,都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黄金4小时”传播优势,使其成为公众了解突发事件发展进程的重要传播渠道。这既能在第一时间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又有利于社会稳定及事件的妥善处理。
二、及时发布消息,避免信息传播出现“真空期”
随着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公众的参与意识也越来越强,微博、微信、微视等“三微”信息铺天盖地,逐渐形成强大的“民间舆论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主流媒体,都有义务对要发布的信息内容进行客观取舍。这种客观有效的取舍,一方面要保障党、国家和人民的权益不受损害;另一方面也要综合考虑,满足公众的基本知情权,避免产生次生舆论灾害。
尤其是对那些涉及到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事件,政务新媒体和主流媒体在事件信息的发布中应兼顾大局,秉承人文关怀,从人性化的角度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这种媒介融合信息发布的形式既是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也是在处理重大舆情事件中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是政府和传统主流媒体首先要做到的。政府和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真实的信息,可以避免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真空期”,防止谣言滋生。从利于人心安定、社会稳定、利于事件妥善处理的角度,有效封杀谣言传播的空间,阻止那些非理性、有意损害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不和谐杂音出现,净化社会舆论环境。
三、加强政府、主流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协作
传统主流媒体以深度的新闻报道见长,是新闻事件的叙述者,是国家政策法规的解读者,也是社会主流舆论的引导者,其信息传播一直被认为是最权威和最具影响力的。对于突发事件的危机公关,不仅要依靠政府网站的信息发布,而且要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合作,尤其是与主流新闻网站的合作更是不容忽视。
同时,也要加强与其他门户网站共享信息资源。政府网站和主流媒体在对事件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把握舆论的正确导向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宣传优势,社会公众对其信息传播有着很强的认同感。而新媒体的优势资源在于其对民意舆情的收集和监测,新媒体网络已经成为舆论生成的重要信源。政府可以在第一时间从博客、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搜集相关信息,从中提取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舆情关键词,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研究筛选,开展动态跟踪,及时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平台进行问题处理,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传播正确的舆论导向。
四、以平等而又不失严谨的态度积极通报事件的过程与进展
由于面对突发事件时,很多公众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应对措施,所以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公众情绪的波动。因此,政府加强对公众的舆论引导和心理疏导就显得十分重要。政府和主流媒体在发布和报道重大舆情事件时,除了要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递事件的最新进展外,还要科学解读舆情事件产生的根源。通过政务新媒体的科学解读、主流媒体的现场报道,进而引导公众科学、理性地对待事件本身。
比如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发生后,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多家媒体都对事件进行了全方位关注、报道。一些政府网站,新闻网站和主流媒体除了不间断地报道事件的最新进展之外,还针对此类事件,整理总结了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各类踩踏事件,从领导意识、信息发布、城市管理、风险评估、安全责任、公共安全等各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反思,更重要的是邀请部分专家和社会专业人士进行深入分析,告知公众在遇到此类突发事件时,学会如何自救、互救等救助方法,使人们了解和掌握此类突发事件的自救之道。这种痛定思痛的信息发布和深度报道形式,不仅及时客观地对事件进行报道,充分尊重了公众的知情权,而且督促政府建立起有效的管理责任机制,通过科学解读、媒体引导,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我国各级政府在经过一些重大舆情事件的历练后,在对外发布消息、对舆情事件进行应急处理和对公众进行舆论引导方面,己经吸取了一些教训,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政府和媒体在进行事件平息、舆论引导的过程中,官方用语上的不严谨和小失误,都有可能引起公众的反感和不良情绪的蔓延。政务新媒体和传统主流媒体在进行重大舆情事件的信息发布和报道时,以何种口吻、何种形式、何种姿态向民众及时而准确地传递事件的最新进展,要把握语言上的严谨和措辞的准确性,通过政务新媒体的传播和主流媒体的现场报道,告知人们事实真相,有助于舆情事件的解决。此外,政府在引导舆论时,需要摒弃以往简单的、强势的、惯性思维的官方态度,而要注意官方用语的艺术性和人文性,以接地气、亲民的语言与民众沟通。同时,政府部门需要用积极谨慎的态度面对媒体与公众,以平等而又不失严谨的态度积极通报处理事件的过程与进展,以缓解社会的恐慌情绪,消除公众误解。
这种政府、主流媒体以及新媒体之间的媒介融合联动工作机制,不仅可以发挥媒体之间的引导作用,也可以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问题,成功进行突发事件后的危机公关。最终既能达到疏解公众情绪的良好效果,又取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7、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媒体如何加强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抢占舆论制高点1.主动及时客观报道突发事件的真相,赢得舆论引导主动权。
近年来遇到的大量事件说明,当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主流媒体在政府和宣传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在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进行报道,就有可能抑制谣言传播的空间,维护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在第一时间掌握话语权,排解萌芽中的非理性舆论压力。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渠道,获取信息快捷便利,一有重大事件发生,消息会不胫而走,短期内就会对大众心理产生强大冲击。
主流媒体应当在履行相关的审稿程序后,在事件一发生就占据舆论的先机,主动、及时地公开报道,以树立本媒体的公信力,赢得受众的信任。
2.报网融合,优势互补,形成正确引导舆论走向的合力。
过去电视比报纸快,现在网络比电视快,将来手机比网络快。
传播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舆论引导的效果。
面对舆论传播中的这种新情况,作为平面媒体的党报,该怎样在竞争和竞合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传统优势,同时借助其他媒体的速度优势,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实践表明,报网融合,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传统媒体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之间,只有实现优势互补、彼此融合、形成合力,才能更为主动。
不久前,有家大型商场为了搞店庆促销活动,贴出告示:开张当天排队进店的前100名顾客,每人可领到一定数额的免费购物券。
第二天一早,前来店门口排队的达数千人,有的凌晨就来了。
购物券发完后,没有领到的人心中不满,往前乱冲,现场秩序混乱,店门的玻璃被挤破。
这起突发性事件由于发生在市中心,很快有人通过手机、网络快速传播,质疑“商场在商业炒作,吹泡泡”,“购物券早就分给了关系户”,等等,一时传言四起,引发了网络和现实的双重关注。
面对这种情况,媒体在第一时间迅速通过网络版将最新了解到的情况告诉网民,既报道了商场分发购物券的活动是公正的,同时又指出现场管理、秩序维护做得不够,估计不足。
面对网络上对这种促销手段的质疑,还主动设置议题,在网络论坛中就“商场该如何促销让利顾客”为主题,展开网上讨论,力求把媒体舆论和民间舆论最大限度重叠,以群众需求点、关注点为助推,对事件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深入探讨,整合网友议论,努力发掘这起事件中值得引发人们进行有意义的深度思考的内容,正确引导舆论走向。
事实证明,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会最需要的是传媒的准确、及时传播,以及态度鲜明、立场明确、导向清晰的评论。
现在,地方党报大都同时办有网站,要抢占第一时间发出第一个声音,首先可以通过网络发布消息,以及时满足受众的需求,将受众的注意力尽可能多地吸引到本媒体中。
通过报网联动,将网络上发布的消息与报纸的进一步报道加以整合,使报道更深入地走进受众,扩大党报的舆论影响力。
3.坚持以人为本,以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性为准则,承担起主流媒体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