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合具体案例,简述新媒体如何影响全球传播格局并实现国际舆论制衡。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也有专家提出:“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
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新媒体让每个人都成为了自媒体,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拿前不久的“冰桶挑战”来说,这项活动发源于波士顿学院,然而现在的新媒体,使这一项活动传播开来,上到国家总统,下到平民百姓每个个体都是传播的媒介,这项挑战迅速传播至全球范围。对于国际舆论的制衡,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新闻事件的报道者,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接收到的信息不再是国家政府想让我们看到的,而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2、如何理解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格局的变化
1.新媒体突破了国别、区域边界,实现了国际传播的跨越时空、超越疆界,即刻传递、海量传送、互动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传播特性。
在全球联网、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多媒体融合应用、零成本(或低成本)、自媒体等众多的新型技术和应用基础上,新媒体天然具有跨越时空约束的能力。借助于智能终端设备、通讯技术、新型应用,任何个体都可以变成新闻事件现场的第一报道者,将信息通过具有全球联网功能的公共信息平台迅速传播到全球。这一优势在新闻突发事件中尤为明显。
2.强大的互动、互融性特点,强化了国际传播的广度、深度和影响力。网络媒体以其与生俱来的自媒体和全球开放的优势,将信息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可以几乎无成本的、便捷的获取和传输信息。这种优势可以完全打破传统媒体环境下弱势国家无法施展国际传播的局面。任何一个国度,只要接入网络,就可借助新媒体平台突破媒体界限,输出本国信息,放大本国声音,扩大本国影响力。
以信息技术、新型通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使媒体的影响力从区域转向全球,从新闻信息封锁转向开放的信息众筹,从信息传播的不对称转向公开开放的信息共享,可以说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传统媒体的传播缺陷。
3、谈一谈新媒体环境下,对于社会舆情的控制与传统媒体相比有哪些异同
谈一谈新媒体环境下,对于社会舆情的控制与传统媒体相比有哪些异同
业界认为媒体微博主要有三个功能:形象塑造、关系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微博有很多优点,诸如稳定、简单、快捷;但微博也有其致命缺陷,例如其庞大、广泛、不确定的受众面让用户不好把握这样的多元互动。基于视野窄化的原理,从个人情趣爱好出发,微博用户会选择具有某些一致性的人进行关注,这种用户偏好聚合下的自我的议程设置,逐渐形成一个舆论群体。要想使得自我议程设置成为公众议题,媒体微博必须要善于分析自身受众心理,发布适合一部分受众的内容,不断提高粉丝的参与度。媒体微博在运营时要注重策略调整,通过形象塑造、信息推送、意见领袖、话题策划等策略增加自身微博的影响力。
微博言论空间的自由性及巨大的发表空间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公开透明,其裂变的传播效果增强了微博舆论监督功能。媒体微博在其传统媒体的强大的影响力基础上提高了信息的实效性,通过强互动凝聚舆论力量,在热点事件当中自成一派,引导舆论走向,形成密集的监督网。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舆论话题的引导,如何掌握主动权,这是我们当下急需的。
一、学习认识新媒体,进一步认识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有着明显不同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的特性,认清这些特性,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新媒体在信息发送上具有即时性。传统媒体反映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而新媒体却能将正在发生的事实瞬间告知公众。这给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带来了新的挑战,政府部门和传统媒体必须转变观念,学习认识新媒体,通过新的传播渠道及时发言、传播资讯。一些政府部门已经开设了官方网站、博客、微博等,积极疏通传播渠道。事实证明,善于运用新媒体,及时回应民意诉求,对密切与群众的关系,对提升自身影响力,都十分有利。
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具有互动性。无论是参与网上讨论、转发手机短信,还是转载网络言论,受众常常集信息的接受与传播于一体,传统媒体时代“我播你看”的单向流动,正向“全民参与”的传播模式发展变革。这带来了传播内容的极大丰富,各种信息都被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社会思想意识加速多元化,传统的舆论引导格局正经受着深刻的冲击。新媒体的出现,既为公众参与政治生活开辟了新通道,也为党和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了无限可能。领导干部需要改变执政理念与方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途径,搭建起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优化决策流程和执政方式的新平台,及时、全面地与公众沟通。
新媒体在信息接收上具有集群性。集群式接收、个性化传播是新媒体的又一明显特征。不同年龄、收入、职业、兴趣的人们在对信息的鉴别、筛选上,具有一定范围内的趋同性,这种趋向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又加速集群性进一步走向深入。舆论格局的变化,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继续延续以往“批量生产”式的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必然要大打折扣。
二、善于运用新媒体,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新突破口
置身新媒体时代,怎样更好地传播主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怎样更好地化解矛盾、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掌握主动地位,怎样更好地听取群众呼声、进一步改进工作,都是摆在执政党和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命题。媒体技术、传播手段的更新,为进一步联系群众、更好地服务群众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一要合理设置议程。传统媒体主导的传播形态,其特点是“一对多”,媒体往往能够引导和控制舆论,起到议程设置的作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如果点击率够高、转发量或转载量够大,普通人的言论一样能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引发社会大讨论,传播形态变为“多对多”。研究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与受众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设置议程的复杂关系。这就要求执政党、政府部门必须遵守新闻传播规律,主动出击,善于运用传播技巧,使媒体愿意围绕自己发布的信息进行报道,并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互动,产生放大效应,合理地为公众设置议程。
二要处理好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消息的瞬间广泛传播,是新媒体凸显威力的重要表现。然而,怎样恰当处理好突发事件消息的发布,一直以来都是政府部门深受困扰的一个问题,新媒体的介入,使这种困惑更加凸显。当前,新媒体逐渐成为热点新闻的首发媒体,而政府部门和传统媒体却频频在第一时间失语。公众被具有震撼性的消息“击中”后,很快开始参与各种猜测和讨论,这固然印证了新媒体传播之快、影响之大,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也是权威解释缺席后情绪焦虑的一种反映。在传播技术足以颠覆传播形态的今天,不敢说、不愿说、说不好都需要摒弃和改变,人们呼唤政府部门改变心态,尊重公众的知情权,真正从有利于事情解决的立场出发,在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前提下,利用好新媒体这支利器,将事件真相和处理结果及时告知公众,平息不实传闻,主导社会舆论。
三要做好舆情分析。从根本上讲,网络舆情监测要求达到实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能满足系统舆情信息服务市场三个要素,实时性:舆情获得越早,给应对和处置留下的余地就越大,而网络舆情的发展往往是爆发式的,机会稍纵即逝,一旦错失最佳时机将追悔莫及;全面性:网络舆情容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信息量大,容易使很多重要信息被忽略;准确性:海量信息条件下,如何准确地掌握问题核心,不为纷扰所困,是得出正确判断的关键。“舆情是社会的脉搏”,随着网民队伍不断壮大,网络舆情越来越受重视。源自网络的言论和现实意见相互影响、融合,往往成为社会情绪的晴雨表。由于参与的门槛低,同时具有一定的隐匿性,网络舆情某种程度上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大众心声。善于倾听,及时捕捉网络舆论热点,了解不同阶层群众的想法和愿望,并对公众的诉求整理、吸纳之后转化为决策依据,对密切党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善于管理新媒体,打造积极健康的话语场
新媒体发展迅猛,出乎很多人的预料。人们在为它推动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建设叫好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它需要接受相应的监督管理,规避可能带来的弊端。首先要正视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特点。匿名发言会降低传播者的责任感,致使网络上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时候人们来不及辨识事实真相,就开始表态发言,加速了不实消息的散播;有的网站或网民为了提高点击率,将一些垃圾信息、不健康不道德的信息也放到了网上……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广泛性在这些时候“助纣为虐”,致使网络舆论走向暴力和失范,网络监管也成了一个世界难题。其次要加强立法,促进新媒体健康发展。很多国家都在网络安全、信息自由、未成年人上网保护等领域进行了立法。当前急需建立和完善与新媒体直接相关的法律制度,将新媒体置于相关部门有效监管之下。新媒体存在的舆论风险,不仅需要执政党和政府部门高度关注,公众也需对此廓清认识,提高媒介素养。要使公众了解,在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虚拟世界同样也要讲大局、负责任,网络世界中的个人言行,一样要接受法律法规的监管。监督的作用体现在一方面优化自媒体舆论生态,另一方面培养网民的权利意识,鼓励网民以公开的、合法的途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新的传播格局,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挑战,但挑战与机遇往往并存。适时开通微博,利用这个传播平台,给信息插上飞速传播的翅膀,粘合更多的网友扩大自己的网上阵地,从而在这个网络舆论场中查知民意、发出声音、引导舆情,这是时代赋予传统媒体的使命,更是传统媒体转型的契机。
4、新媒体与互联网传播的关系
互联网传播就是新媒体的的很大一部分
5、如何打造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产品
一、内容为王:一种妨碍媒体转型的思维定式
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一直是传统媒体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维系其平台价值的重要保障。在互联网充分发育之前,内容为王的确是传统媒体的制胜法则,帮助许多媒体开拓了市场、创造了价值,高品质的传统媒体也因此享受了一段时间不短的繁荣与增长。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与传统媒体有关的一切。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演进,传统媒体一直在新的信息传播格局中不断调整自身的定位,但内容为王作为传统媒体的信条,几乎没有得到过根本的撼动。许多人相信,即使是在移动互联时代,有价值的内容依然是稀缺资源,能持续为媒体带来收益。然而,这一信条并未得到市场的认可,传统媒体的内容的市场价值在不断贬值。而且,回过头来看,内容为王的思维定式也是阻碍传统媒体成功转型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论坛、博客的兴起,网媒开始成为事实上的主流媒体,对社会现实的影响日益凸显,一些人因此走红了,一些人因此倒下了,一些突发事件和社会冲突因此得到了迅速处理。不过,与社会的普遍认知相反,在当时的许多传统媒体内部弥漫的却是这样一种声音:即使网上炒得再热闹,最终必须有传统媒体的介入才能推动问题的解决,成为社会的主流议题。此时,传统媒体人对内容为王,对自己的议题设置能力仍然有着充分的自信。
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短时间内获得爆炸式发展的微博、微信及自媒体,再一次吞噬了传统媒体作为内容源的地盘。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类组织、企业家、明星纷纷通过自媒体发布消息,政策信息在第一时间得到公布,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信息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互联网上分享、传递,此时,不愿放弃内容为王的传统媒体人再一次对其信条做出修正,称在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唯有摒弃简单的动态信息报道、强化深度报道和言论建设才有出路。从积极角度看,这是传统媒体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又一次积极调整;但从历史角度观察,我们也可以将之视为一种退守。但是,这样的退守守得住传统媒体的据点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当绝大部分人的阅读平台转移到移动互联网,当更多的机构、组织和个人,包括传统媒体自身,开始在新媒体平台上生产和发布类似的高品质深度报道和言论产品后,传统媒体所谓的内容为王就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尴尬。
注重内容建设、把内容视为圭臬,即使在当下也是正确的。但是,在一个传播环境发生根本变革的新形势下,固守内容为王,以为传统媒体只要生产出优质的内容就可以独步市场,而不去面对受众阅读习惯改变、阅读平台逐渐转移、新闻分发渠道变得日益重要等现实挑战,一味沉浸在内容优势的幻象之中,只会贻误传统媒体变革发展的契机。
二、互联网思维与媒体融合转型的三个着力点
对于传统媒体人来说,用互联网思维替代内容为王的信条,是一次观念上的革命,它意味着传统媒体人走出内容为王的幻象,用互联网思维回望过往的转型探索之路,重新审视这些年来传统媒体生产的内容、提供的服务、构建的平台与赢利模式。
结合传统媒体转型探索的时代课题,笔者以为,互联网思维至少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
平台思维。成功的互联网企业总是善于并着力打造一个链接各方的开放、共享、共赢的平台。对于欲寻求转型的传统媒体来说,平台既是内容的发布场所,也是受众参与新闻生产、获取各种服务的场所,更是传统媒体藉以聚集用户、获取流量并最终获得收益的必需载体。其实,每家传统媒体本身即是一个平台,只不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个平台在萎缩,其价值在贬损。因应移动互联时代的需要,传统媒体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网上新平台,形成自己的网络入口。
免费思维。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通过免费的方式提供产品和服务,藉此提升用户体验,积聚用户数量,并培养和建立起用户行为的路径依赖。抱持内容为王信条的传统媒体,此前都希望通过售卖内容来获取收益,国内媒体孜孜以求的以合理价格出售自己的内容使用权以及国际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等尝试的付费墙模式,都属于此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尝试最终很可能不会取得成功,因为它们从根本上是背离互联网精神的,或者说这些策略根本没有互联网化,即使短时间内取得了一些收益,但终究会被免费的互联网模式所颠覆。
用户思维。在移动互联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产品,只有找到了用户的痛点,满足了用户的普遍需求,为用户创造了价值,才会被用户所认可。所以,成功的互联网企业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用户的需求和体验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媒体,必须改变那种大一统的单向传播格局,适应不同的用户需求,为其定制符合其需要的信息产品,而不能像以前一样,不管别人需不需要,硬是塞给对方一堆有用或无用的东西。此外,传播的路径也不能是单向的,而应该在互动中获得用户对产品的反馈,并及时调整、完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产品思维。产品思维要求企业为用户提供极致的产品。生产极致的产品,不仅有利于留住已有用户,还可以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吸引新的用户,因为好的产品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社交时代,是会说话、能够自传播起来的。对于传统媒体人而言,具备产品思维至关重要。我们之前习惯于为所有用户提供同样品类、规格和品质的信息,而非满足不同人群个性化需要的产品化信息,难以在用户中形成稳定的消费。传统媒体要实现转型,首先加强对独特的信息产品的研发,这样才能将所谓的内容优势转化成有商业模式的信息产品。
根据如上对互联网思维的几个认识,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笔者以为,传统媒体要打造新媒体产品,应着重在如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打造属于自己的传播平台。没有自己的平台,媒体就无法建立影响力,无法聚集用户和流量,当然就更谈不上将用户和流量变现,重新思考平台建设,是传统媒体的当务之急。在移动互联时代,新的平台最好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平台逐渐转移到移动互联网上,为适应这一变化趋势,传统媒体应该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建立移动互联平台之上。继续把资金和资源投入桌面互联网上,可能不会产生太多收益。当然,平台建设也要量力而行。在没有足够的技术和资金力量开发新平台的情况下,利用微博、微信等公共技术平台,或者利用公共平台开放的接口进行再开发,或许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第二,从用户需求甚至商业模式出发进行产品的内容定位。在桌面互联网时代,新闻门户网站是有价值的。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网络门户赢者通吃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其商业模式也在面临挑战。在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在建立的新的传播平台上最适宜运行本地化的重度垂直化社交产品。一方面,这类产品更容易满足人们对于某一方面信息和服务的深度需求,有利于增强用户粘性;另一方面,重度垂直化社交产品的目标用户清晰,有利于开展线上线下的服务活动,吸纳与产品属同一领域的广告投入,兑现产品的商业模式。
第三,创新新媒体产品的商业模式。虽然有论者认为,当用户和流量达到一定量级,就会引起质变,但是,除了广告之外,如果没有预留平台接口,用户和流量不会自动转化成商业价值。传统媒体在研发产品之初,就要对其商业模式有清晰的设计,甚至如前所述,可以根据商业模式的要求,倒推产品的内容定位。广告、线下活动,O2O(线上线下的物品和服务销售),都是可以考虑的商业模式。
三、向编辑部变革要未来
这些年来,传统媒体在推进融合发展方面做了许多探索,但都收效不大,除了喻国明教授所言的整体应对策略失误之外,也与固有的编辑部架构、运行模式和考评机制不能适应媒体融合的发展需要有关。对传统的编辑部进行重构、对沿袭多年的编辑部运行和考评机制进行完善和变革,已是摆在媒体人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笔者以为,要实现融合发展的目标,打造出在移动互联时代有商业价值的新媒体产品,传统媒体至少应该在如下四个方面做出新的探索:
第一,围绕产品核心构建各个作业单元。
在以前,传统媒体往往是按照地域和专业来架构编辑部的。比如,报社通常将编辑部分成要闻部、本市新闻部、国内新闻部、国际新闻部、财经新闻部、文化体育新闻部,许多都市报还有副刊和专刊编辑部。为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要,许多报社还在常规的编辑部设置之外,组建了新媒体部门。这样的部门划分,可能符合传统的新闻采集和传播要求,但是,它并不符合新媒体环境下对作为产品的信息的生产要求。一方面,这样的划分过粗,不符合生产重度垂直化细分新闻产品的需要;另一方面,在这样的结构之下,新、旧媒体部门实际上是完全割裂的,传统的编辑部门仍是老大,而新媒体、新技术部门不过是传统报业生产的附庸,是不可能发挥出重要作用的。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时代打造新媒体产品,应该围绕产品核心重构编辑部的部门设置,并且应该让从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人员完全融合在一起。
第二,推行编辑主导制,强化“新闻中枢”的主导作用。
推行编辑主导制,实际上就是产品经理负责制。在传统报社的运行模式中,有的因为记者力量较强,因而实行记者主导制。记者往往能够独立发现线索和选题,并控制着报道的方向和进程,而编辑常常是在后方做整合、组版的工作;有的则是编辑力量较强,因而实行编辑主导制,由编辑来决定选题、指挥记者、控制报道方向和最终的版面呈现。在互联网没有充分发展的时代,编辑主导制和记者主导制都有其合理性和益处,一家媒体是选择编辑主导制还是记者主导制,主要视各家媒体的编辑、记者力量强弱对比而定。但在移动互联时代追求及时、互动、整合传播的新形势下,强化编辑组的新闻中枢作用、实行编辑主导制,应该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因为此种运行机制,最有利于根据新闻的进展、受众的反馈和互动,对传播内容和策略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而记者为主导的运行机制,根本无法满足及时、互动、整合传播的新要求。
第三,简化生产流程,优化授权规定。
在传统报社的内容生产体系中,新闻的采写、编辑、审核、发布等都有着严格的程序限制和授权规定,这也是传统媒体报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一个重要保障。但是,如果把这种有着严格程序限制和授权规定的生产流程引入新媒体产品的生产制作中,就会产生严重的问题,因为这种流程根本无法因应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的要求,所以,有必要对生产流程进行适度简化,对授权规定进行适当调整,并保障关键环节的人员配置,以避免因为流程和授权改变而出现问题或纰漏。
第四,引入外部评价,实行结果考核制。
在传统的编辑部中,对编辑、记者的考核由数量和质量两个因素决定。对于记者来说,数量指的是见诸报端的稿件数量;对于编辑而言,数量则是编辑的版面数量。至于质量标准,则主要取决于报纸内部的质量监控部门的判断和评价。在实际的执行中,容易出现考核指标过于偏重数量、质量考评等主观性过强的问题,而对媒体的影响力和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外部评价指标往往没有纳入进来。传统媒体要实现转型,必须重视受众或用户对内容产品的反馈,特别是要把作品的阅读量、转载率等客观传播指标纳入进来,并以此作为决定员工薪酬和绩效的重要标尺之一。
6、当前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1.新媒体突破了国别、区域边界,实现了国际传播的跨越时空、超越疆界,即刻传递、海量传送、互动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传播特性。
在全球联网、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多媒体融合应用、零成本(或低成本)、自媒体等众多的新型技术和应用基础上,新媒体天然具有跨越时空约束的能力。借助于智能终端设备、通讯技术、新型应用,任何个体都可以变成新闻事件现场的第一报道者,将信息通过具有全球联网功能的公共信息平台迅速传播到全球。这一优势在新闻突发事件中尤为明显。
2.强大的互动、互融性特点,强化了国际传播的广度、深度和影响力。网络媒体以其与生俱来的自媒体和全球开放的优势,将信息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可以几乎无成本的、便捷的获取和传输信息。这种优势可以完全打破传统媒体环境下弱势国家无法施展国际传播的局面。任何一个国度,只要接入网络,就可借助新媒体平台突破媒体界限,输出本国信息,放大本国声音,扩大本国影响力。
以信息技术、新型通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使媒体的影响力从区域转向全球,从新闻信息封锁转向开放的信息众筹,从信息传播的不对称转向公开开放的信息共享,可以说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传统媒体的传播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