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述评、新闻综述和深度报道的区别。 请有条理的罗列 因为是考试内容
述评同新闻综合综述的区别
述评和常见的新闻综述不同,新闻综述虽然在形式上接近于述评,但它是以向受众告知新闻事实为目的,主要特点是对某些重要事件、重点工作或一个时期的形势进行综合性的叙述。它客观地报道事实,一般不进行议论。有时通过提供信息的方式,转述有关人士的见解和看法,也是以客观报道的形式出现。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有时有一些说明或议论的文字,也是为综合性的叙述服务的。述评属于新闻评论的范畴,它主要是通过评述结合的方式,分析和评价事实,直接表明作者的立场和主张,从而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与深度报道的不同此处有详细解说: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ed06480100bjdt.html
2、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怎么建设
媒体融合发展的策略
面对新的形势,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在感到危机与紧迫性的同时,更要考虑在当前这个大背景下,如何积极勇敢地进行转型,融合发展。
1.解放思想,打开新思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不应该逃避或焦虑,而应怀着满腔热情去探索、互动。要敞开胸怀,拥抱新技术,打开新思维;要转变观念,创新驱动,以创新思路坚守舆论阵地;要拓宽思路,抛弃传统的包袱,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2.提升素养,适应新要求。人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核心要素。媒体的融合发展对每一名媒体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更是传统媒体人转型融合中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内容的要求标准非但没有降低,而是革命式地提高了。原本几百字或者几千字的文章,如今以几十个字甚至是标题式的导语吸引着受众的眼球,阅读、收看的主动权几乎完全掌握在了受众手中。这就要求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更加全面,不仅要有非常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有熟练的图片软件使用能力、视频编辑能力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图表制作能力,要有对新媒体信息的获取、解读、运用能力等。
在当前媒体环境演变的情况下,负责统筹协调的媒体负责人也要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要能够洞察传媒大势,要勇于决断和承担风险,要善于用人,融合是没有经验可循的试验和尝试,这就要求媒体的领导层知人善任,用智慧来用人管人。
3.内容为王,进军新媒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为王”依然是媒体价值创造的原点,是媒体取胜的法宝。一个不生产内容,只做内容聚合、分发的APP——“今日头条”却能融资1亿美元,估值5亿美元,尽管这引起了关注和思考,但其5亿美元的估值证明了内容的价值。
传统媒体要加强解释性报道和深度报道的力度和厚度,提高这些报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首发率和发布率,取得新媒体舆论场的主动权。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性,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凝聚社会力量,加大主流价值观新闻内容的覆盖规模。
4.推进融合,运用新技术。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的引领作用毋庸置疑。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即是因为有先进技术体系的支撑。媒体要实现智能匹配、融合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创新传播形式。
要运用新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构建全媒体化的业务流程。把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与新媒体信息发布的速度和广度优势相结合,通过流程重组,实现内容信息的统一采集、加工、编辑,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各种形式,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的信息获取需求。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媒体应对挑战、提升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面对融合新趋势,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进一步创新理念、创新手段和方法,努力在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上走稳走快走好。
3、动态新闻的六要素与深度报道的六要素有什么不同?
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而新闻的结构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两者不能弄混淆了
如果把这六要素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
某人某时在某地如何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包含这些因素。比如下面这条新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新闻的六要素交代得非常清楚:
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今天下午2:02分在白宫东厅正式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和导弹条约。
通过对这六要素的把握,我们面对一篇新闻,可以很迅速地把握其主要内容。这对于每天接触大量信息的现代人,快速筛选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无疑是有帮助的。
4、深度报道与一般消息的区别
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新闻文体,而是一种报道追求深刻性的一种理念,思想方法和立体的思维方式和旨趣。
一般来说,通讯有五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
(4)描写的形象性。
(5)议论色彩较浓。
深度报道的基本特点:
内容的深刻性
• when: 立足此时,追溯既往,推测未来。
• where: 立足现场,左右延伸,纵横兼顾。
• who :立足事实,追踪采访,涉及相关。
• what : 立足此事,搜集情况,报道细节
• why : 立足直接,分析横向,追究纵深。
• how : 分析意义,注重结果,预测未来。
思考的科学性
多维思考,不孤立报道单个事件,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或观点)立体地组织新闻要素。
目标的主流化
选择显著的新闻事件
(1) 准备报道的事实读者是否关心,事实在多大程度上关系到多少读者的利益。
(2) 新闻性强,事实包含多项新闻价值。新闻性较弱的一般不宜做深度报道。
(3) 事实内部是否包含复杂的关系。内容比较单一的事实也不适合做深度报道。
5、新媒体如何与传统媒体相衔接
下面引用湖州广播电视台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媒体融合发展的策略
面对新的形势,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在感到危机与紧迫性的同时,更要考虑在当前这个大背景下,如何积极勇敢地进行转型,融合发展。
1.解放思想,打开新思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不应该逃避或焦虑,而应怀着满腔热情去探索、互动。要敞开胸怀,拥抱新技术,打开新思维;要转变观念,创新驱动,以创新思路坚守舆论阵地;要拓宽思路,抛弃传统的包袱,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2.提升素养,适应新要求。人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核心要素。媒体的融合发展对每一名媒体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更是传统媒体人转型融合中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内容的要求标准非但没有降低,而是革命式地提高了。原本几百字或者几千字的文章,如今以几十个字甚至是标题式的导语吸引着受众的眼球,阅读、收看的主动权几乎完全掌握在了受众手中。这就要求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更加全面,不仅要有非常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有熟练的图片软件使用能力、视频编辑能力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图表制作能力,要有对新媒体信息的获取、解读、运用能力等。
在当前媒体环境演变的情况下,负责统筹协调的媒体负责人也要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要能够洞察传媒大势,要勇于决断和承担风险,要善于用人,融合是没有经验可循的试验和尝试,这就要求媒体的领导层知人善任,用智慧来用人管人。
3.内容为王,进军新媒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为王”依然是媒体价值创造的原点,是媒体取胜的法宝。一个不生产内容,只做内容聚合、分发的APP——“今日头条”却能融资1亿美元,估值5亿美元,尽管这引起了关注和思考,但其5亿美元的估值证明了内容的价值。
传统媒体要加强解释性报道和深度报道的力度和厚度,提高这些报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首发率和发布率,取得新媒体舆论场的主动权。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性,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凝聚社会力量,加大主流价值观新闻内容的覆盖规模。
4.推进融合,运用新技术。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的引领作用毋庸置疑。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即是因为有先进技术体系的支撑。媒体要实现智能匹配、融合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创新传播形式。
要运用新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构建全媒体化的业务流程。把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与新媒体信息发布的速度和广度优势相结合,通过流程重组,实现内容信息的统一采集、加工、编辑,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各种形式,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的信息获取需求。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媒体应对挑战、提升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面对融合新趋势,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进一步创新理念、创新手段和方法,努力在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上走稳走快走好。
6、通讯与深度报道的异同
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比较详细地报导典型人物、事件、消息等。
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新闻文体,而是一种报道追求深刻性的一种理念,思想方法和立体的思维方式和旨趣。
一般来说,通讯有五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
(4)描写的形象性。
(5)议论色彩较浓。
深度报道的基本特点:
内容的深刻性
• when: 立足此时,追溯既往,推测未来。
• where: 立足现场,左右延伸,纵横兼顾。
• who :立足事实,追踪采访,涉及相关。
• what : 立足此事,搜集情况,报道细节
• why : 立足直接,分析横向,追究纵深。
• how : 分析意义,注重结果,预测未来。
思考的科学性
多维思考,不孤立报道单个事件,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或观点)立体地组织新闻要素。
目标的主流化
选择显著的新闻事件
(1) 准备报道的事实读者是否关心,事实在多大程度上关系到多少读者的利益。
(2) 新闻性强,事实包含多项新闻价值。新闻性较弱的一般不宜做深度报道。
(3) 事实内部是否包含复杂的关系。内容比较单一的事实也不适合做深度报道。
7、纸媒深度报道为什么不行了
因为在报社做新媒体,近一年来我看了些互联网方面的书,终于对此前一直思索的问题——移动互联时代纸媒的深度报道为何突然不行了,有了一些认识。
几年前,深度报道还曾一度被视为纸媒对抗网媒的最重要武器之一。与喧嚣浅薄的网媒内容相比,大气庄重的深度报道看起来确实器宇轩昂,似乎有甩网媒几条街的潜质。不承想,移动互联网来势汹汹,深度报道反而率先成了“气候变化”下的“生态难民”,要么乏人问津,要么处境尴尬,很多以深度报道为生的部门甚至被裁撤。
2015年遭遇“大拆迁”的纸媒深度部可真不少,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京华时报、华商报等都裁撤了深度部门。据传,华商报深度新闻部的解散会上还有人掩面哭泣。
虽然南都撤销“深度周刊”后恢复了深度版,中国青年报也于2016年初恢复了深度调查部,但从整个深度报道领域来看,随着从业精英的纷纷出走,优质内容产出严重下滑,纸媒深度报道的辉煌时期已经消逝。
除了财新传媒、新京报等少数几家纸媒在深度报道上表现抢眼外,门户网站等新媒体平台抢走了不少风头。腾讯的“棱镜”和“探针”、网易的“路标”、新浪的“新知”、搜狐的“新闻当事人”等栏目近年来在深度报道上屡有惊艳表现。澎湃等新媒体平台更是频频出击,已成为国内深度报道的生力军。
为什么纸媒的深度报道不行了?除了政策空间收缩及生产成本较高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现在大多数纸媒的深度报道已经沦落到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地步,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上。南都的官方微信负责人就表示,深度报道是南都的强项,独家、原创的深度报道,也是南都官方微信希望推送给用户的,“但是尝试多次,阅读数还是那么凄凉。每次看到那么优秀的一篇深度报道,阅读数还不如一个荤段子,心里都在滴血”。我在纸媒做过8年深度报道,目前负责中国青年报的官方微信,对此也深有同感。
究竟是深度报道本身质量下降,还是新媒体平台不适合深度报道的传播?在我看来,后者是主要原因。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成为用户获取新闻的重要通道。腾讯企鹅智库2015年1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47%的受访者认为社交平台在个人获取新闻的渠道中扮演重要角色。
很多人都知道六度分隔理论(平均而言,你和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之间所间隔的人是六人),但不一定知道《大连接》一书中的“三度影响力”理论:第一度是我们的朋友,第二度是我们的朋友的朋友,第三度是我们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三度影响力”适用于态度、情绪和行为的传播,比如“每一个快乐的朋友,让你也快乐的概率大约增加9%;每一个不快乐的朋友,让你快乐的概率减少7%”,等等。“三度影响力”理论可以解释人们为何很少在微信上分享深度报道乃至严肃新闻,因为这些内容往往不能带来“快乐”的情绪。社交媒体更适合传播轻悦化的内容。
“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这是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写过的。他说,作为媒介,印刷品和电视本身并没有思想,然而作为工具,它们对于文字与图像的不同偏好,决定了不同文化的发展。这就像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提出的问题:“如果印刷机存在,这世上是否还可能有《伊利亚特》?”
移动互联网会选择哪些内容呢?在这个时代,阅读的时空障碍不断被打破,阅读的仪式感也逐渐丧失殆尽,这就使得内容生产者需要生产在任何环境下都适合阅读的内容,再加上移动终端屏幕有限,导致不易于阅读的内容难以广泛传播。这正应了美国传播学家梅罗维茨的预测:媒介的长远发展趋势是内容越来越简单。
所以,社交媒体排斥深度难懂的长文章,根本原因还在于这种媒介形式决定了内容的方向。梅罗维茨还说:“电子信息资源的增加不会使我们返回到印刷媒介的分隔系统,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可能轻易地接触任何资源。新的亚群体可能会出现,但是他们的差异、稳定性和可识别性都较低。”深度报道的读者,就是随着内容的极大繁荣而流失,因为,“人们必须去主动寻找印刷信息,但电子信息会主动出来接触人们”。
8、动态新闻六要素和深度报道六要素有什么区别?
动态新闻六要素和深度报道六要素有这样那样的区别
9、如何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1.解放思想,打开新思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不应该逃避或焦虑,而应怀着满腔热情去探索、互动。要敞开胸怀,拥抱新技术,打开新思维;要转变观念,创新驱动,以创新思路坚守舆论阵地;要拓宽思路,抛弃传统的包袱,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2.提升素养,适应新要求。人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核心要素。媒体的融合发展对每一名媒体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更是传统媒体人转型融合中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内容的要求标准非但没有降低,而是革命式地提高了。原本几百字或者几千字的文章,如今以几十个字甚至是标题式的导语吸引着受众的眼球,阅读、收看的主动权几乎完全掌握在了受众手中。这就要求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更加全面,不仅要有非常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有熟练的图片软件使用能力、视频编辑能力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图表制作能力,要有对新媒体信息的获取、解读、运用能力等。
在当前媒体环境演变的情况下,负责统筹协调的媒体负责人也要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要能够洞察传媒大势,要勇于决断和承担风险,要善于用人,融合是没有经验可循的试验和尝试,这就要求媒体的领导层知人善任,用智慧来用人管人。
3.内容为王,进军新媒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为王”依然是媒体价值创造的原点,是媒体取胜的法宝。一个不生产内容,只做内容聚合、分发的APP——“今日头条”却能融资1亿美元,估值5亿美元,尽管这引起了关注和思考,但其5亿美元的估值证明了内容的价值。
传统媒体要加强解释性报道和深度报道的力度和厚度,提高这些报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首发率和发布率,取得新媒体舆论场的主动权。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性,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凝聚社会力量,加大主流价值观新闻内容的覆盖规模。
4.推进融合,运用新技术。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的引领作用毋庸置疑。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即是因为有先进技术体系的支撑。媒体要实现智能匹配、融合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创新传播形式。
要运用新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构建全媒体化的业务流程。把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与新媒体信息发布的速度和广度优势相结合,通过流程重组,实现内容信息的统一采集、加工、编辑,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各种形式,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的信息获取需求。
10、如何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
下面引用湖州广播电视台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媒体融合发展的策略
面对新的形势,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在感到危机与紧迫性的同时,更要考虑在当前这个大背景下,如何积极勇敢地进行转型,融合发展。
1.解放思想,打开新思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不应该逃避或焦虑,而应怀着满腔热情去探索、互动。要敞开胸怀,拥抱新技术,打开新思维;要转变观念,创新驱动,以创新思路坚守舆论阵地;要拓宽思路,抛弃传统的包袱,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2.提升素养,适应新要求。人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核心要素。媒体的融合发展对每一名媒体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更是传统媒体人转型融合中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内容的要求标准非但没有降低,而是革命式地提高了。原本几百字或者几千字的文章,如今以几十个字甚至是标题式的导语吸引着受众的眼球,阅读、收看的主动权几乎完全掌握在了受众手中。这就要求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更加全面,不仅要有非常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有熟练的图片软件使用能力、视频编辑能力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图表制作能力,要有对新媒体信息的获取、解读、运用能力等。
在当前媒体环境演变的情况下,负责统筹协调的媒体负责人也要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要能够洞察传媒大势,要勇于决断和承担风险,要善于用人,融合是没有经验可循的试验和尝试,这就要求媒体的领导层知人善任,用智慧来用人管人。
3.内容为王,进军新媒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为王”依然是媒体价值创造的原点,是媒体取胜的法宝。一个不生产内容,只做内容聚合、分发的APP——“今日头条”却能融资1亿美元,估值5亿美元,尽管这引起了关注和思考,但其5亿美元的估值证明了内容的价值。
传统媒体要加强解释性报道和深度报道的力度和厚度,提高这些报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首发率和发布率,取得新媒体舆论场的主动权。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性,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凝聚社会力量,加大主流价值观新闻内容的覆盖规模。
4.推进融合,运用新技术。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的引领作用毋庸置疑。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即是因为有先进技术体系的支撑。媒体要实现智能匹配、融合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创新传播形式。
要运用新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构建全媒体化的业务流程。把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与新媒体信息发布的速度和广度优势相结合,通过流程重组,实现内容信息的统一采集、加工、编辑,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各种形式,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的信息获取需求。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媒体应对挑战、提升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面对融合新趋势,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进一步创新理念、创新手段和方法,努力在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上走稳走快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