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有匡文波新媒体概论的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
复习方法: 1.在课本里把该背下来的背下来,找一些题来做。 2.准备考试的时候老师都会发测试卷下来的,也就是以前考过的试卷。你就好好看看错的地方,最好把错的重新抄一遍。
2、北京电影学院非在职研究生 视听新媒体创作专业 第四科考什么
前面的问题不知道,没遇见过,但是问含金量,这个问题等同于你问清华大学是最牛B的吗是一个道理!还有,你去看看传媒大学这方面的事情!这俩学校一样
3、媒体,媒介,新媒体,新媒介的区别
区别:
(1)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机制,已经从传统媒体的点对面的传播机制转变为新媒体的多点对多点、全立体的传播机制。
(2)传统媒体采取的是“两次售卖”的商业模式;新媒体采取的是“免费+收费”的商业模式。
分别解释:
(1)媒体:媒体(media)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s”,音译为媒介,意为两者之间。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它是指人借助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物体,二是指储存、呈现、处理、传递信息的实体。
(2)媒介: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往往指买家和卖家或者其它两者之间交接的工具。
(3)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4)新媒介通常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术语。不同的时期有不同时期的新媒介。《日本现代设计事典》中对新媒介(New Media)的解释主要分为三个类型:(1)有线类:情报提供与终端均有线连接的。(2)无线类:卫星播送与高解像度电视、数码电视等,是电波传送的。(3)商品类:光碟,八毫米录像带等。在这个界定中,数字传输与数字制作成为新媒介的主要指标。
4、北京电影学院视听新媒体创作考研考研参考书有哪些?
北京电影学院视听新媒体创作考研的参研书有哪些?这个你可以去北京学院的那个图书馆去进行咨询,经查询就有。
5、新媒体是什么东西
新媒体(New Media)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简单说:新媒体是一种环境。
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
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区别
编辑
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新媒体的特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很多专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研究。目前我国研究新媒体比较有名的专家学者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匡文波,上海戏剧学院陈永东,[1]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孟威、黄楚新,中国传媒大学邓忻忻、赵子忠,北京大学胡泳,华中科技大学钟瑛等学者。
最新诠释
编辑
新媒体[2] 并非新兴或者新型的媒体的统称,新媒体应该有其相对准确的概念。新型的媒体或者新兴的媒体都是
交互网络电视
新媒体,是比较狭义的概念,而且这种概念不能满足新媒体发展的需求,更不利于行业的交流沟通。故而,业内经过对媒体的研究、大量市场数据分析,以及纵观业内对新媒体认识看法,结合消费者的观点,总结出新媒体相对准确的定义。此定义,在一定调研基础上得出,非强加概念,希望供业内人士交流,等待市场的考验。同时声明此概念并非一刀切式的界定,希望这个概念能促进行业深层次交流同时带动行业新发展,此概念也随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进步。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新在哪里,首先必须有革新的一面,技术上革新,形式上革新,理念上革新,笔者认为后者更重要。单纯形式上革新、技术上革新称为改良更合适,不足以证明其为新媒体。理念上革新是新媒体的定义得核心内容。至于市场上那些以是否具备互动性来界定新媒体与否,是片面的不可取的观点。是否具备互动性,是个别性问题,不具备普遍意义。笔者认为可以以个别性识别新事物,但是不可以其来定义事物。
关于新媒体的定义林林总总有十多种,而被划归为新媒体的介质也从新兴媒体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互动电视”,到新兴媒体的“车载移动电视”、“楼宇电视”、“户外高清视频"等不一而足。内涵与外延的混乱不清,边界与范畴的模糊不明,既反映出新媒体发展之快、变化之多,也说明关于新媒体的研究目前尚不成熟、不系统。在当前人们对新媒体没有一个清晰的、一致认可的定义的状况下,我们没有纠缠于概念、特征、类型等学历认知,而是从更为现实和务实的角度出发,抓住”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技术维度和“双向传播、用户创造内容”的传播维度两个指标,把新媒体限定为“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两大类型,由此确定新媒体编辑的对象与框架。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媒体”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1、价值
就媒体本身意义而言,媒体是具备价值的信息载体。载体具备一定的受众,具备信息传递的时间,具备传递条件,以及具备传递受众的心理反应的空间条件。这些综合形成媒体的基本价值。这个载体本身具备其价值,加之所传递信息本身的价值,共同完成媒体存在的价值。这个也就是媒体存在价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进步也具备一定受众,但是媒体成本远高于受众所带来的商业效益,亦不能形成媒体的有效价值。
比如近几年来由于媒体的发展,各类媒体风暴市场,但是经过市场考验的留下来的却少之又少。其中有一些就是因为其没有深入调研媒体核心价值所在而盲目拷贝别人的理念导致失败的。或者是由于理念过于超前不能被市场认可,没有深度分析消费者形态而强加细分难以体现媒体的基本价值,或者基本价值与市场不协调导致失败的。原因诸多,不一一赘述。
2、原创性
新媒体之所以称之为新,就新在这里。应该具备基本的原创性。这里的原创性,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个人或个
移动互联网
别团体单独的原创性,应该一段特定的时间内时代所赋予的新的内容的创造,一种区别于前面时代所具备的内容上形式上理念上的更革新的一种创新。更具备广泛意义的创新。比如,分众传媒就是一种新媒体,具备原创性,它之所以可以称为原创是因为它把原有的媒体形式嫁接到特定的空间上,形式上是嫁接,理念上却是原创。但是那时的聚众或者当下更多家类似媒体,都是新媒体典范,他们或者是不谋而合或者是复制,这个原创是这个特定的时间内时代的原创,仍可称其为具备原创性的一面。而这个原创是理念上创新的典范。
当时兴起的分众传媒、聚众传媒、框架传媒等细分受众的媒体都是在媒体理念上具有一定意义的原创性。以及后起细分到社区的安康、细分到医院的炎黄、互力等媒体,虽然复制了分众的细分概念,也不失为理念上创新应用成功的典范。
3、效应
效应是在一定环境下,因素和结果而形成的一种因果现象。新媒体必须具备形成特定效应的特性。或者说新媒体必须具备形成一种更新的效应的特性。新媒体必须具备影响特定时间内特定区内的人的视觉或听觉反映的因素,从而导致产生相应的结果。网络在90年代中期接入我国,属于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而且形成了巨大的效应,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内几乎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这种效应必然产生特定的结果。由于这个效应得变化发展,不排除新媒体可以发展成为主流媒体的可能,也就是新媒体在一定的时机也可以脱离新媒体概念限制。所有的概念都是随着发展而变化。
关于效应的说法,举一个例子即可言明。分众无线,以手机信息为载体传播广告信息,这样的应时代需要而诞生的媒体,是新媒体。虽然是手机屏幕上的广告,但是却形成了一定的效应,惊动了央视315,可见一斑。对于无线媒体,将来市场空间不可限量,虽然分众无线遭遇滑铁卢,那是有具体执行上的原因而导致的,这样一种媒体形式不会消失而且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会更绿色更健康发展。
4、生命力
新媒体作为媒体而存在,必须有一定生命力。或长或短必须有其存在期间的价值体现,而这个价值体现的长短,就是生命周期。由于近几年我国媒体的发展迅速,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由于各类细分性媒体这种细分思维的影响,各种形式的创意嫁接层出不穷。但是就其形式新技术新并不能决定其存在的价值,在无情的市场面前,折戟沉沙的数不胜数。就其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把握住新媒体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而盲目生搬硬套,导致媒体不具备一定的生命力。因而这些在混乱中夭亡的媒体不能算是媒体,更不能称其为新媒体。
佐证此例也可以用分众无线的例子,分众无线虽然因种种原因告停,但是这种模式或者说这个概念将会无限延续并得到创新发展,所以人可以称其为新媒体。
公共汽车视频媒体,地铁视频、超市卖场视频,有媒体效应有媒体价值,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也具备一定的生命力,当属新媒体之列。至于个别企业能否长久发展,一是看其执行力,二是看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真正意义的新媒体可简言之VOEL媒体,或者除却基本价值的概念,称其为OEL媒体。
当然也许还有更多的因素左右新媒体的存在与发展,但是就时下一般意义而言“新媒体”的概念可以由此四个核心内容而相对界定。新媒体就是必须具备VOEL四个必备要素,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可以简称为VOEL媒体或OEL媒体,用以区别于狭义上的个别性新的媒体。这四个要素可以涵
户外LED
盖其理念上的革新、技术上的创新或者形式上的革新。至于是否运用到高科技,不是决定其新旧的关键,更不能决定其在一定时间内存在的价值。
也有一些不容易区分的概念,比如网络15年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渐渐影响了大多数人的生活,一定得时候网络是可以脱离新媒体概念而形成独立存在自己的媒体概念。但是网络中的具体的一些新颖的媒体形式,或者新兴的一些因网络而产生的信息通道,也是可以成为新媒体。比如腾讯、开心网、以及个人博客这些具体项目的创新也是新媒体的典范,而且形成了一定的效应。类似的概念再比如电视购物,虽然电视是传统媒体,但是电视购物作为新兴起而且具备一定意义上理念的创新也具备相当的市场需求而产生,当属新媒体之列。
在这四个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尚可依据其理念或者形式上的差别简单区分如下。
就其理念而言:可分为:细分受众类的,如楼宇媒体、社区媒体、医院媒体、娱乐场所媒体、手机短信彩信手机报媒体等;相对广众的,如公车视频、地铁视频、网络媒体、卖场视频、人口聚集处互动网络媒体终端机等。
就其形式上而言:有室外媒体,楼宇、社区、公车视频等均在此列,有无线形式的,如彩信类、手机报、网络。
就其关注度区分:有强制性关注的,如楼宇、电梯、短信等;有选择性关注的,如网络博客、网络互动、电视购物等。
特性
1. 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新媒体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而生的。
2.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代媒体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对于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而言,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
3.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
4.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导致市场细分更加充分。
特点总结为:
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也可理解为:
1.科技推动 2.以人为本 3.虚实相间 4.互动包容 5.市场主导
国外学界见解(见《New media:a critical introction》):
digital(数字性)
(1)数字化意味着媒介文本内容可以和物质载体相分离
(2)数据压缩到很小的空间
(3)可以非常快的速度和非线性的方式处理
(4)与模拟格式相比更易为人们所处理
2.interactive(交互性)
a.体现为:(1)用户注册时的互动
(2)传播沟通时的互动
(3)对文本解释的互动
(4)游戏时的互动
b.对传媒业最大的影响:导致用户产生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兴起,随之而改变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地位的变化。
3.hypertextual(超文本性)
(1)是用超链接的方式,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体
(2)数字图书馆
(3)搜索引擎
4.virtual(虚拟性)
(1)最明显体现于电子游戏中,如体感游戏
(2)空间、环境、现实状况、身份等的虚拟
(3)如果虚拟性不断侵入人们的生活呢?
5.networked(网络化工作)
(1)networked V.S. mass
(2)生产和消费的网络化
优势
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低成本全球传播
检索便捷
多媒体传播
超文本
互动性
要素
1 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
2 以多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形式
3 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性的特征
4 在技术 运营 产品 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
5 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6、新媒体传播这个专业具体是怎样的 可以介绍一下吗
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新媒体的特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很多专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研究。目前我国研究新媒体比较有名的专家学者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匡文波,上海戏剧学院陈永东,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孟威、黄楚新,中国传媒大学邓忻忻、赵子忠,北京大学胡泳,华中科技大学钟瑛等学者。
7、本人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新生,想提前了解与学习此专业,求推荐一些软件、书籍之类的以便入门,谢谢!
《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Vintage,1996年,0679762906
《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9787301200346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B00MA15F4S
《社会心理学(第11版)》,戴维·迈尔斯,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年,9787115410047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插图修订第14版)》,罗纳德·B·阿德勒,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5年,9787510077463
《物种起源(全新修订版)》,查理·达尔文,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1年,9787214067173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9787213052545
《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舍基,浙江人民出版,2015年,9787213067211
《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马克·格兰诺维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9787509742280
《群体性孤独》,雪莉·特克尔,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9787213059841
《数据新闻大趋势:释放可视化报道的力量》,西蒙·罗杰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9787300210681
《可视化未来:数据透视下的人文大趋势》,埃雷兹·艾登,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9787213068508
《精确新闻报道:记者应掌握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第四版),菲利普.迈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9787300189239
《大数据云图》,大卫.芬雷布,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9787213058424
《数据之美》,邱南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9787300186122
《引爆社群: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4C法则》,唐兴通,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9787111493600
《社群经济:移动互联网时代未来商业驱动力》,孔剑平,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9787111500308
《优化:高效的SEO、社交媒体和内容整合营销实践及案例》,奥登,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9787121181337
《最简单的图形与最复杂的信息》,黄慧敏,浙江人民出版,2013年,9787213058219,
《大连接: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7300166350
《媒介平台论:新兴媒体的组织形态研究》,谭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9787300209470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生产》,邵平,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年,9787811409062
《社会化媒体》,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9787300212555
《数据新闻概论操作理念与案例解析》,方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新数字秩序的革命》,戴维·温伯格,中信出版社,2008年,9787508612928
《融合文化》,亨利·詹金斯,商务印书馆,2012年,9787100083133
《认知盈余》,克莱·舍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9787300148120
《数据新常态》,克里斯托弗·苏达克,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9787213065323
《互联网政治学》,安德鲁·查德威克,华夏出版社,2010年,9787508057316
《摄影必修课(套装共2册)》,钟山、史林平,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978712200286A
《数据新闻概论操作理念与案例解析》,方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9787300212555
《平面设计与制作:突破平面Photoshop CS6设计与制作深度剖析》,李金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9787302308058
《配色设计原理》,奥博斯科编辑部、暴凤明 (译者),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9787500690351
管理学(美) 斯蒂芬·P·罗宾斯, 玛丽·库尔特;
长尾理论 (美) 克里斯·安德森
大数据时代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媒介形态变化 (美)罗杰·菲德勒
新媒体垄断 (美) Ben H.Bagdikian
与50位网站主编面对面 董江勇, 李博明;
《手机媒体:新媒体中的新革命》
匡文波
数据库营销(英.塔普)
新媒体拯救报业(陈国权)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罗以澄2013)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崔保国2015)
新媒体前沿(胡正荣2012)
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丹.延森)
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马化腾)
8、北京大学研究生新媒体和网络传播专业的指定书目是哪些?
首先,北大专业课官方是不指定参考书目的。。
招生专业:传播学 (050302) 人数:25
01.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
02.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
03.新媒体与网络传播
04.广告学
05.媒体经营管理
06.编辑出版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5传播学综合知识
(传播学理论与方法)
847大众传播 、848广告学与媒体经营管理
其实,每个考上北大传播学的同学,参考书目都不一样,甚至相差很大。但核心的几本,都是有的。以下是核心的几本,供你参考吧(PS:借鉴成功人士的):
一、基础书目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最经典的基础读本。甚至有的同学都看了七八遍。它和中华传媒网的精编都可以作为传播学的框架。我觉得精编做框架更好一点儿。先看郭的书,然后看别的书,每看一点知识就想:可以补充到哪个章节,慢慢地传播学的大网就越织越密了。
2.《传播学引论》增补版 李彬(著)新华出版社
通俗易懂,可以作为入门的读物。李老师的文采大赞!今年的考题中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本书涉及到了。
3、《传播学概论》许静 北京交通大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考北大的必读书目。2010年有两道原题。但是2011年没怎么涉及到。事实上这本书有几处错误,特别是传播方法那一块。(我自己认为的)
不管怎么样,把这本书细小的知识点都扣到位是正确的选择。临上考场前,我还看到研友抱着这本书在啃。许老师的书有很多新的东西,可以补充到郭书里。
4、《传播学概论》吴文虎 著
可能是给自考生的,有大段的章节和别的书一样。
5、《传播学概论》周庆山 著
和其他的概论书差不多。没时间的话不读。
二、基础中的提高书目
1、《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传播学》
这个我想大家都比较熟悉吧。我的框架用的是这本书。
2、《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重点热点难点50题透析》
可能每个人的知识补充来源不同吧。有很多同学的热点分析来自这本书。我没有把这本书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因为时事热点我主要是通过网上评论和学术论文补充的。我同学的反映也是,觉得不像想象中那么实用(可能之前对它的期待太高了)。我不知道最新版的出来了没。看看还是不错的。
3、《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刘海龙
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可以很好地提高理论深度。绝对值得扎实地看好几遍。考北大,广度与深度并行。不过别放在最前面读。
三、必读书目
1、《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沃纳·赛佛林(著) 郭镇之、孟颖(译)华夏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也很好。不过有人说这本书翻译地很差劲。其实,考研的我们还到不了做学问的深度。翻译地再不好,这本书对我们知识的补充还是有用的。我们毕竟没有到达对它的翻译吹毛求疵的水平。理论新发展的介绍还是不错的。
2、《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美)巴兰(Raran S.J.)(美)戴维斯(Davis D.K.)著曹书乐 (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也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有时间的话多读几遍吧。传播学的理论会有个清晰的轮廓。
3、《人类传播理论》 李特约翰
非常好的一本书。建议好好读一下,我当时时间不够了,所以我从第三章开始看的。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还是有帮助的。但是,在必读书目中,如果时间实在不够了,放弃也行。
4、《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罗杰斯(著) 殷晓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北大对于史学来讲涉及得不是很多。这本书看的话是当作闲暇时间消遣看的。可以对传播学的过程有个梳理。不要奢望在里面找一些答题的论据之类的。不要放在前面读。等到你了解了很多传播学理论之后再回过头看这本书,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5、《传播学简史》 阿芒·马特拉
如果不想看《传播学史》的话可以用这本代替。但是最好别代替。上一本好。
6、《大众传播效果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著),刘海龙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如果实在没时间就不用看了。看了之后会对每个假设的来源有个清楚的了解,但考研不会涉及得这么清楚。
7、《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麦奎尔(著) 崔保国、李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我看得不深,因为我放在后期看的,我觉得对我知识的补充作用不是很大。
四、研究方法
1、《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考北大研究方法最经典的教材。其实只看前十三章就可以了。不过今年考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超出了这个范围。让人很郁闷。控制实验和滚雪球抽样都可以找到。
2、《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 著
这本书比袁方的书更通俗一些。但是两者分的章节不一样。袁方的书是根据资料收集方法分的类,风的书是根据四种研究法分的类。我只看前十章。关于那个超出这个范围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我也不知道这是趋势还是偶然。
3、《现代市场研究》刘德寰 著
这本书是硕士生的教材。考研的话如果时间不够就不用看了。有一年真题中访问法和问卷法的比较在本书中可以找到答案。
4、《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陈阳著
《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李琨 著
这两本书补充定性研究。
注:研究方法是北大的重点。一定要重视。我个人认为方法的书,只要把袁方的扎扎实实看几遍应该就没问题了。不放心的话,用风笑天的再巩固一遍,反正两者几乎是一个体系。其实巴比的,安德森的方法书我都看过,比较了一下,还是觉得只有袁和风的实用一些。如果想补充定性研究的话,用李琨老师和陈阳老师的就可以。
看方法的书,最好记住例子。不要单纯看文字理论,很枯燥。总觉得量表、指标那一章会考。
五、批判学派与文化研究
1、《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利萨.泰勒(著);吴靖、黄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一定要看。感觉“互文”“唤询”等名词应该会考名词解释,但一直都没考,所以大家要注意。这本书历年出来很多题,例如再现,类型片,公共服务广播等。其实这本书很多观点都可以用来分析电影的。
2、《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许静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因为李彬的《符号透视》我各大网站、书店都找不到,所以用这本书补充。对迷思,神话的论述很到位。
3、《文化研究导论》陆扬、王毅著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看完之后对一些文化研究的现象豁然开朗。但是,有很多冗余的东西,需要过滤掉。所以,别放在前面看。等到文化研究领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以后再看。
4、《单向度 超真实 内爆》 作/译者:石义彬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对批判学派有很详细的论述。今年的真题hegemony这本书就有。其实hegemony涉及到批判学派的书都有,郭庆光的书也有。
5、《传媒批判理论》潘知常 林玮著
虽然有网上有很多言论批判这本书。但我认为这本书对批判学派的论述还可以。它将传播分为文化的世界、权力的世界、文本的世界、游戏的世界。这本书和《文化研究导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年的真题hegemony在这本书论述得比较好。
6、《传媒文化研究》 陈龙著
也是一本文化研究的书,如果热爱文化研究或觉得自己在这一块很弱的话,可以看看。
注:今年考的法兰克福学派和文化领导权只要是涉及到批判学派的书中都可以找的到。因为这两个太经典了。另外,还有韦伯的“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也可用文化研究中“自己生产意义”,德赛图的“租房子”理论(房东主宰不了你对房间风格的驾驭)等来解释。
六、网络传播与新媒体:
网络传播这一块自己到书店找一两本最新的书,补充一下就可以。因为我对网传很感兴趣才搜了这么多出来。事实上网络媒体的知识点,我都是在网上直接用论文补充的,书的意义不大。当然有几本很重要。新媒体今年考的很多。例如微博,社交网站,还有大众传媒麻醉负功能在新媒体的表现,以及偷菜游戏等。我觉得新媒体的书作用主要是给学生理出新媒体的框架,关于具体知识点大部分都需要在论文中补充。
1、《众声喧哗》胡泳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如果能找到的话,一定要看。对网络公共领域和共有媒体有很详尽的论述。同时这本书和其他讲网络文化的新媒体书视角不太一样。本书提供的只是分析视角,不要想今年真题“微博”等新词会在这里找到答案。
2、《手机媒体概论》我看的是匡文波的,不过我觉得这本书有点儿旧了。到书店去找一本最新出版的关于手机的书补充这块知识点吧。
3、《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 谢新洲
因为是北大老师的书,所以需要看。特别是一些理论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主要是本书论述的。我复试的第二题就是“谈谈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环境下是否适用”,这个题已经考了n年了。我准备复试的时候还觉得这么老的题应该不会考了,可是却真真实实被我抽到了。Orz……
4、《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 如果有新版,就不要看2001版的,太老了。
七、老师其他的书:
1、《全球化:起源、方法与影响》
这本书我很喜欢。2010年的谷歌退出中国,这本书就涉及到很多知识点,但最后考题没涉及。但是专一最后一道论述题“举例分析媒介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就可以从本书中找到一个角度,就是电话等等媒体出现之后,社区逐渐解体。后来广播电视出现,消费社会逐渐形成。专二论述第一题“文化全球化”本书也涉及了一点。
2、《舆论学》许静老师的书,能弄到的话看看。如果没有就不用看了。不是必读书。
3、《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1-4辑)
一定要看。涵盖了北大老师的重要论文。大传方向的也不用全看。
好像有第5辑了,第5辑是和新闻有关的。考传播的不用关注。
八、学术专著
学术专著在初试的时候不用太关注。复试的时候可能会抽一道英文题是关于学术专著的。提醒大家,选学术专著尽量避开《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这两本。因为这两本准备的人太多了。自己还是找一本独特的比较好。例如《身份与暴力》《乌合之众》等等都可以。一定要抛弃《童年的消逝》和《娱乐至死》这两本。
期刊:
不要担心,这么多期刊肯定看不完。其实一本期刊能挑出几篇文章对我们有用的就够多了。挑出论文的核心观点,剩下的可以略看。
1、《国际新闻界》月刊,只看传播部分的,新闻的不用关注。
2、《现代传播》双月刊,一些影像之类的实务不用关注。今年的真题有个名词解释是三网融合,其中现代传播有一期专题。
3、《新闻大学》复旦的,季刊,很好。也需要过滤掉一些没用的。
4、《新闻与传播研究》社科院的, 双月刊,每期文章不多,可是每篇文章都很长。
我当时不想跑图书馆去看,而且图书馆期刊更新超慢,所以期刊论文我全是在cnki(中国知网)上下载的。不过这得分人,我有个同学说,在网上看电子论文效果没有看纸质的效果好,所以她只看实体期刊。我觉得效果差不多,所以,我就在网上下载。大家按照自己的情况来吧。
时间充裕的话,拿着老师的名单到cnki上逐一搜论文。但一般的人没这个时间。
9、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视听新媒体创作考研参考书有哪些?
视听传媒学院和咱们昨天给同学们分析的摄影学院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之前的报考人数门可罗雀,到一年又一年的报考人数的增加,视听传媒学院已经逐步奠定了在北电中的地位。
今天咱们聊聊视听传媒学院从一开始招生便一直有的视听新媒体创作,虽然去年由于新开了冬奥会项目视听节目制作,大大稀释了视听新媒体的招生情况,但其实二者在学习上面区别并不是很大。
毕竟,导师还是这些,方向也还是这些。下面咱们来分析一下视听新媒体的相关考试情况。
考试科目分析
科目
①思想政治理论
②英语二或日语或俄语
③艺术基础理论
④视听新媒体创作
下面,咱们先说说参考书,然后跟大家讲讲考试范围。
参考书目
经典必看书目
视听新媒体导论 郭小平 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套教材是联合全国几所大学的资深学者编写而成,内容囊括了融合新闻、数字媒体相关理论到视听媒体实践操练层面等系列内容。这本书是我国第一本专门针对广播电视的新媒体教材。
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新媒体 梁小昆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梁小昆老师的一本著作。 这本书共有六章。 分别是从互联网、互联网视角下的新媒体、互联网下的新媒体平台、电影与新媒体、新媒体影像、网络电影等内容。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这本教材运用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新成果,结合新媒介技术的发展,阐释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现象,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对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等领域中的许多理论和现实课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而勾勒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框架。
新媒体概论 匡文波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匡文波老师的《新媒体概论》对新媒体的理论与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最新研究,主要探讨了新媒体的特点、理论模型、类型,网民特征,新媒体的宏观管理、微观经营,手机媒体等。
辅助书目
新媒体艺术 宫林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新媒体概论 石磊 中国传媒大学
新媒体艺术概论 刘旭光 河北美术出版社
新媒体导论 彭兰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闻学概论 李良荣 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