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体该怎样面对“隐私”
刍议大众传媒与个人隐私时间:-12-31 21:40:00 ● 纪 楠
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与大众文化的崛起,媒体对人们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相关报道越来越多,然而由此产生的媒体报道侵犯民事主体隐私权的冲突也愈加引人注目,大众传媒与个人隐私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关于隐私权的理论首先出现在标榜新闻的美国,目前已有许多国家把公民隐私权纳入法律的保护范围之内。我国宪法规定:“中华共和国公民在行使与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与权利”;年2月我国最高通过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一条第二款规定:“违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它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应当依法受理”,第三条第二款也规定:“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隐私,或者以违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的隐私”的,依法受理。由此可见,在我国的司法解释中,也是以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作为大众媒介与个人隐私冲突协调标准的。
以往的大众传媒,通常将注意力放在公众人物的隐私上,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范围要比普通人小,新闻媒体出于新闻价值和公众兴趣的需要,通过隐性采访而适当涉及公众人物的隐私,从某种角度看,应该是合理的。然而随着新闻采访活动渗透力日益加强,传媒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媒体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挖掘名人的隐私,而是将矛头转向了普通公民,主要表现在:报纸媒体中,“口述实录”文体的出现;电视媒体中,心理谈话节目、情感类故事专题片的热播;广播媒体中,夜间谈话节目的泛滥等等。
从传播学的角度讲,这些栏目在大众传播中融入了人际传播的方式,增强了媒体的传播效果,同时适应了人们多元化、世俗化的价值观念,实现了传播功能的多样化,吸引了受众的眼球。但是这些私密话语将普通人的恋爱、家庭、婚姻、伦理、道德、情操等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私密话语裸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其中不乏会产生有损个人人格与尊严隐私的问题。
一般在情感上遇到问题的当事人给媒体打求助,大都是出于无奈或迫不得已。这其中有的是个人的努力无果,不得已将视线转向了大众传媒,把它当做自己的“撒手锏”,也有的是借助媒体寻找那些失去的被寻访者,无论出于哪种考虑,他们都希望通过大众传媒这个途径来为自己解决问题。可是当他们面对摄像机的时候,面对自己的个人隐私将要突然公开的情况下,很多在私人领域可以无所顾忌地进行交流的话语却变得难以启齿、欲说还休起来。另一方面,有些媒体为了取得高收视率,往往会挖掘当事人的隐私来满足受众的本能欲望和心理欲求,而是否能解决当事人的问题,则显得相对次要了。这两种心理产生碰撞,往往是媒体取胜。夸张一点说,很多对情感上遇到问题的当事人的采访,都是一次“刑讯逼供”的过程。当当事人面对镜头不愿再公开自己的隐私的时候,编导或记者往往会软硬兼施,诱导其“脱口而出”。
此外,在采访过程中,由于编导考虑不周全,往往会将与当事人及其相关人员的隐私公之于众。笔者曾经跟随采访过一个寻找孩子的事件:一个女人在18年前曾被拐到一个村子并生下了孩子,后来她找机会逃了出去,18年后她想去认这个女儿,于是寻求媒体的帮助。当我们来到那个村的时候,遭到了全村村民的围观,她的孩子突然面对自己家不光彩的事被全村的人知道的窘境,心灵所受的创伤是可想而知的。还有一次,一个小学生因父母离异无人照管而无法维持生活,某节目编导联合学校,搞了一次为该小学生募捐的活动,此“善举”本身无可厚非,但它却将这个孩子的“家丑”在学校传扬开来,势必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
另外,在后期的编辑剪辑上,编导也应注意运用马赛克技术,隐藏当事人的真实身份,不透露当事人的真实姓名,在外景的处理上,尽量不要采用当事人居住地周围的环境,以免给其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笔者曾以“面对媒体,您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吗?”为题,对在网上随机抽取的40名被调查者进行访问,结果显示,72.5%的人选择不会,20%的人选择不知道,只有7.5%的人选择会。更有甚者,有的被调查者对大众传媒产生了抵触、排斥的态度,他们认为媒体就是来“揭丑”、“挖隐私”的,虽然这些人片面地理解了媒体的社会功能,但是却与一些媒体肆意挖掘、展现被访者隐私的行为是分不开的。媒体与受众已经处于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如何摆脱这种境地,使二者能够和谐共处呢?笔者认为,首先,新闻从业人员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新闻报道在涉及个人隐私时,要征求隐私权人的同意,同时还须遵循公共利益原则
当个人隐私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隐私应让位于公共利益,也就是说,如果当事人的私自言行影响到其公共职责或社会公益时,对这些言行的曝光不能算是对其隐私权的侵犯。反过来说,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事件,即使本人同意,如果与公共利益无关,媒体也应该做隐去处理。例如一些整容变性的新闻报道,除了满足一般观众的“窥私欲”,提高收视率外,毫无社会意义。对于此类事件,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做出全面的考虑,尽量消除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内容。
第二,媒体对于涉及隐私事项的报道应该来自于公开材料
公开材料是指由党和国家机关、部门公布的正式文件、通知、布告,或是其他允许公表、引用的材料。这些公开材料中所涉及的隐私已经公开,已不成为个人隐私的一部分,可以成为新闻报道的内容。但是如果公开记录没有涉及,媒体的披露就侵害了隐私权。值得一提的是,隐私一旦与违法犯罪发生了,就不受法律的保护。如果当事人殴打老人或者有家庭行为,并造成了一定的恶劣后果,新闻作了如实的报道,就不能认为是侵害了公民的隐私权。
第三,新闻报道个人隐私必须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
当事人出于寻求帮助、解决问题或讨个公道等目的,常常会向媒体求助。这些人通常有“有求于人,听命于人”的心理,往往会以放弃隐私为代价,换取媒体的帮助,而根本不考虑放弃隐私后的消极影响。因此当媒体对当事人的采访涉及隐私问题的时候,应该给予充分的提醒,由此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在报道发表或者播出前应先和当事人沟通,使其对事件报道的内容、报道程度有一个确切的了解,在播出时,还要注意隐去当事人的真实姓名、对当事人的面部做特效处理等,使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在报道发表或播出后不受到伤害。
同时,公民也需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强化其权利意识。随着网络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网络信息资讯的同时,个人隐私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因此在寻求媒体帮助的同时,公民应树立个人信息保护的观念,以免给自己将来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隐私案例所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名人,更多的是普通大众,因此作为大众传媒的新闻媒体应当对报道中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在报道中尊重他人的隐私权,这才能从根本上有效杜绝各种新闻侵害公民隐私权纠纷的发生。参考文献:
①顾理平:《新闻侵权与法律责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年版
②陈堂发:《情感类节目如何采取隐私保护》,《视听界》,年第2期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
注。仅供参考,还是自己想吧
2、口述历史的崔永元
口述历史是慈善工程
崔永元最近又成焦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崔永元对于传闻一一给予回应:“这件事(口述历史)不是一桩买卖,而是给民族留一个口述历史的记忆;它是一项慈善工程,这事不能用金钱来论英雄”。
淡忘历史,这样下去挺危险
2002年起,崔永元开始策划制作“口述历史”项目,8年间共采访了3500多人,积累了600万分钟素材,总耗资1.3亿元,先后推出了《电影传奇》、《我的长征》、《我的祖国》等系列专题记录片,“这600万分钟就是一个庞大的口述历史资料库,我们将来想建立一个中国口述历史博物馆”。
说起创作初衷,崔永元显得忧心忡忡:“现在大家越来越淡忘历史———我们有过什么样的胜利,什么样的失败,什么样的灾难,什么样的痛苦,该就哪些方面的事情反思……这些问题统统都被边缘化了。现在一些年轻人,别说不能讲明白抗日战争的历史,就连四人帮是哪四个人都说不清楚,这样下去挺危险的!”
崔永元继续说道:“比如我特别想看当年对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京剧名旦的采访,或者他们的口述记录;想听侯宝林先生讲讲最早的相声是怎么演的、演的都是什么段子、后来又怎么改变……全都没有。我参观过日本、美国、加拿大的相关机构,我们的口述历史库甚至比不过人家的一个大学。我们的GDP赶超了别人,但对历史的敬重、敬仰、尊重、珍爱,却比不过别人!为什么大家不觉着这件事丢人呢?为什么不为这事发愁着急呢?!”
一年时间,抗战老兵没了一半
崔永元提到一位现居哈尔滨的90岁老人:“他参加过东北抗日联军,和战友一起被捕,本来定于1945年8月14日行刑。行刑的时间是每天下午2点到4点半,行刑那天日本兵出去喝酒回来晚了,杀了他的战友后时间不够了,就把他送回监狱准备第二天再杀。结果第二天日本投降了,他就活下来,从此他就把自己的生日改成了8月15日,庆幸自己的死里逃生。战争一般都不是老百姓挑起的,但实际上走上战场实施战争的却是老百姓,所以普通百姓对于战争有着更多的感触,他们的口述历史里有着教科书上不可能有的传奇。”
紧迫感一直伴随着崔永元。“拥有这些传奇的人越来越少了,2006年我们在云南突击采访了103位抗战老兵,2007年再去寻访时,有一大半人都没了。3500位受访者中,平均年龄在85岁以上,我给自己提了个口号,叫跟时间赛跑”。
对于一些被掩盖了真相的历史的亲历者来说,《我的抗战》是他们留下真相的一个重要渠道。崔永元说:“大家都知道淞沪会战里的800壮士,采访时找到其中三位,才了解到,实际上800壮士数量还不到400人,原因是那天他们进租界,守卫问有多少人,为了壮声势,就称有800人……现在800壮士只剩下一个人,96岁了,如果我们再晚两年采访,可能就永远没有人能说得清800壮士是怎么回事了!” 没心没肺,社会上还是少数人
2002年刚开始做“口述历史”时,崔永元不知深浅,亲自出门吆喝卖片。“我觉得这个片子应该比电视剧还贵吧,去和电视台谈,人家说纪录片都是500块钱一集,小崔做的呢,就翻两番,1500元吧……我一听都蒙了,纪录片在中国这么不受待见。在日本,NHK这样的国家电视台,每天黄金时段里播的都是口述历史纪录片,那种搞对象的节目午夜才播。我们这里反过来了……”
有人担心口述历史纪录片的收视,“有意义”敌不过“有意思”,电视台宁愿让凤姐、芙蓉姐姐们粉墨登场,也不愿让一肚子历史的老人说说过去。崔永元对此很淡然:“电视节目也一样存在着分众,如果你迷恋网上那些人那些事,最好别看我们的纪录片,看了也别张嘴。我特怕那些人看完了还要评论一下,让人哭笑不得,你说我是回你还是不回你呢?”
他意味深长地说:“收视率这个水很深,我觉得应该有人去趟一趟。收视率是万恶之源是我说的,但崔永元从来都没有做过收视率低的节目,收视率也没有对我们有过妨碍。我只是质疑用收视率来鉴定节目好坏、而且是唯一的方法,这个很可疑”。
今年适逢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崔永元团队整理了与抗战有关的素材,总计400多个人,制作出这部《我的抗战》。《我的抗战》总长度900余分钟,分上下两部。上部32集,涵盖了百团大战、平型关战役等22个重大战役,及敌后战场、战俘、伪军、情报工作、爱情等方方面面。下部50集不但有边缅抗战、美国飞虎队的最新资料,还有一些对相关历史研究者的采访。
至于“《我的抗战》被央视拒之门外”的传闻,崔永元也给予了澄清:“中央台现在在改版,实行频道专业化,《我的抗战》被安排在纪录片频道中播出,但该频道明年1月1日才开播。对我们来说,这个时间有点晚,所以没有选择在央视首播,但央视肯定迟早会播。”崔永元透露,从11月中旬开始,《我的抗战》会在不少于80家的地方电视台播出。目前该片在网络视频的首轮播出效果很好,上线20多天点击率已经超过了1100万人次,在纪录片排行榜中排前20位,而日点击率则排前5位。
崔永元显得很欣慰:“社会上没心没肺的人毕竟还是少;愿意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的,还是占多数”。 大型历史纪录片《我的抗战》日前开始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从2011年4月18日起,每天晚上20:30首播,每天一集,00:00在cctv纪录频道重播。
2012年2月27日,媒体刊出消息,中国传媒大学与崔永元合作成立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及口述历史博物馆,并举行签约仪式。据了解,中国传媒大学将提供一座约8000平米的独立大楼,用于建立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和口述历史博物馆,该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口述历史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等。而口述历史博物馆,将会把崔永元十年来收集到的所有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建成数字化存储检索系统,除了保存、归类整理及永久传承之外,还将面向中国传媒大学全校师生及社会其他学术研究机构或个人免费开放。
在北京怀柔区一个叫新新小镇的地方,有一处不起眼但很幽静的三层楼。里面藏有4000位老人讲述的共300万分钟的影像及文字资料,他们的平均年龄都在80岁以上。这就是崔永元建立的“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库”—— 电影传奇馆。该建筑是地产大佬冯仑免费提供的。
3、应该怎样成功应聘
即将迈出校门的你,相信你不是正在精心准备一份精美绝伦的个人简历,就是在投递简历或者参加面试的路上。的确,最近公司收到关于面试咨询的邮件也明显增多,有不少来自中国及海外知名学府的在校生对于唐界传媒2018年实习招聘计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特意邀请唐界传媒人力资源部总监周敏女士(Fiona. Zhou),从企业甄选人才的角度,为2018年应届毕业生提一些面试方面的建议,以下内容由周总口述,我进行了整理。
Fiona. Zhou
各位即将迈入社会的学子们,你们好!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于符合要求的简历,会通过至少两次面试环节及一次入职测评,才能确定是否有机会成为我们的实习生或正式职员。因此,我建议在向唐界传媒投递了简历之后,一定要保持手机及邮箱等联系方式的畅通,以免漏接面试通知。
接下来,我会站在人力资源的角度,和各位同学介绍一些关于参加面试方面的建议,相信这样可以有助于提升同学们的面试表现。
1. 研究公司
众所周知, 我们对于招聘新职员的面试要求是极其严苛的,如果某位应聘者在参加唐界传媒新媒体事业部的第一轮面试,综合能力评分达到A+,然而在对于唐界传媒企业文化方面的了解却表现的一无所知,我们会给予综合评分的10%-15%减分,因为在我们看来,每一个应聘者都应当去主动、认真的了解你所应聘的企业,无论是企业文化,愿景,还是其他信息。
2. 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有些面试者很显然并未做好充足准备,对于职场规划等问题都显的手足无措,这会让面试综合评分得分极低,难以赢得下一轮面试的入选机会,因此,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尤其是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你未来的3-5年希望获得什么样的成长?你为什么认为你可以胜任这份岗位?
3. 正确着装
干净、整洁、简单、舒适的装扮,而不是浮夸、做作、过多装饰品的造型,即使你应聘的是视觉及影视策划岗位,要知道,你的自然和真诚更容易打动人。
4. 准时抵达
时间打好提前量,在约定的时间抵达,参加面试是没有任何理由迟到的。
5. 轻松热情
露出自然的微笑,保持亲切和热情,心态放轻松,遵守基本的面试礼仪,如果你的性格粗鲁或者傲慢,这些细节是极有可能被发现并记录。面试的时候,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6. 坦诚 / 自信 / 真实 / 简洁
如果面试开始,你的回答质量与你的临场反应是整场面试重要的评估内容。你的回答应当坦诚,符合真实性,如实的回答面试官的问题。与此同时,你应当自信的展示你的技能、经验、优势、在校或者工作经验,这些都是直接影响面试评估的。回答问题应当尽可能简洁,而不应当过多口头禅,比如“这个”“那个”“其实吧”。过多的口头禅会影响我们对求职者沟通能力以及专业维度的判断。
7. 记住身体语言的重要性
虽然在面试的环节,沟通的内容最为重要,但肢体语言也往往是会影响面试评估的一项重要考虑因素吗,常见的加分肢体语言比如微笑、目光接触、舒适自信的坐姿、积极倾听、点头。不良肢体语言可一定要杜绝,比如没精打采、在远处看、玩笔、在椅子上坐立不安、抖腿或者跷二郎腿、不断抚摸头发、嚼口香糖或者自言自语。
8. 问的问题
我们经常会在面试过程中让应聘者提出几个关心的问题,这个其实也是精心设计的,可以从侧面了解面试者的价值观以及兴趣点,具体背后的分析模型我就不详细介绍了,所以,我建议一定要认真准备几个你关心的问题,才不至于提出一些听起来非常没有水平的问题。
9. 别忘了说声谢谢
待人有礼往往会赢得别人对你的好感,尤其是在结束面试之后,向面试官主动握手并送上一句感谢,往往会赢得面试官的好感,只有9项综合评估达到B+及以上的才有机会赢得下一轮面试,所以,可千万不要忘了说声谢谢!
10. 感谢信
具备良好、全面的综合素质,心常怀感恩之心,是我们对于一个职员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如果你在面试结束之后,彬彬有礼的表示感谢并在几日之后发封邮件表示对面试环节的关心与跟进,相信可以给面试官更好的印象并有机会获得更好的评估。
4、#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校#我想请教一下,酒馆的学长学姐学弟学妹们,有谁能自述一下转行经历吗。我很
看到题主文案出彩,木有人回答。我来说一下吧,木有多传奇,仅供分享。
我不是你一个学校的,但我也是转行的。
本科化学工程与工艺,毕业转向自己感兴趣的编辑工作,半年后回归本专业但做的是软件,两年时间,互联网接触多,再换是刚热起来的新媒体运营,干了半年跳槽到一家上市公司的运营经理职位。新媒体运营不到两年时间,辞职离开北京到西安帮师兄创业半年。这周一刚回到老家三四线城市,找了一周工作,今天早上敲定一家。做的又是相关的但是更进一步的工作了。
我整个的人生都是随性随意的,很多时候都会迷茫,会焦虑,但自己潜意识里好像一直有什么东西在指引,也可能是运气,也可能是机遇,也可能是自己敢舍敢断永不停歇的勇气。
昨天面试的一家老板很欣赏我,给我一切支持让我挑大梁创立部门甚至创立公司,但我选择了另一家,我再随意也希望自己可以先能胜任然后求冒尖,突出,然后挑起大梁。
就事论事,我换了五份工作,老板或者上司都喜欢我,因为我是干活的命,人傻,责任心强,不服输,任劳任怨。五份工作,有的老板看到的是我不够专业不够坚定的职业规划,有的老板却看重我不断突破自己,不断向前,阅历丰富的经验。
其实,我都觉得我啥也不会,但是老板需要什么我都能get到,如何去做去进行,目的是什么我也能明白。
下午的时候看到前同事也离职了,然后跟另一个与我先后离职的前同事聊了蛮久,感慨比较多。
其实,你们年轻真的才是资本,不论经历多少苦痛,还是那句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与你共勉吧。乐观,自信,相信命运在自己手里。加油! 来自职Q用户:匿名用户
我在学校的时候是学旅游的。但是因为男朋友的原因没办法做这个行业,所以转的行,其实对于我们这种全日制大专生来说,转行很容易,像文职类的工作都可以去做,但是得需要自己努力,边工作边学习就是了,社会是很残酷,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刚步入社会的小孩来说,还是会有一定的容纳度的,所以你不用太过担心,我刚出来的时候就是很担心会不会因为自己什么都不会被淘汰了,但是事实证明,只要我还在学习,还在努力一样很好。我现在在做人力。也是边学边做,谈不上简单但是也不难,用心就好了。 来自职Q用户:孙女士
5、口述史的格式是怎样的?
通过传统的笔录、录音、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口述史并不是象有的人所理解的那样,就是一人说,一人记。而是一种将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的史学形式。即通过调查访问,用录音设备收集当事人或知情者的口头资料,然后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文字稿。
口述史料与其他历史文献不一样的是,前期准备工作较长,划定历史时期,确定课题。选择口述人很讲究,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就某一阶段、某一课题寻找亲历者,对能找到的、有表达愿望的,进行口述调查记录。
其中对距现实远一些的时期,由于相关人群已不多,那么不管是重要不重要的人物,旁观者还是亲历者,统统都做口述记录。而对距现实比较近、相关人较多的情况,就要对人群进行筛选,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口述记录。
另一种方法是,历史事件发生在某一地区,见证人也集中在该地区,可以通过当地媒体或发布广告来征集口述人。在口述采访中往往会不断发现新的人选确定为口述对象。这种人选的记忆往往更中性,其价值更大。
(5)新媒体口述扩展资料
口述文献的使用涉及被采访人、采访人、出资人三方利益。欧洲范围内采用《知识产权法》保护各方利益。口述采录前,省文献馆授权采录者与口述者签署一份合同,请口述者放弃其对口述材料的拥有权。同时采录者与省文献馆也要签署一份合同,放弃对采录来的口述史料的著作权。
在文献馆保存的供查询的目录中,口述史或者是按题材、或者是按时间段编排目录,每个文件中前面要有简短的说明,即采访人和受访人的基本信息和问题清单,也有的把几小时的录音切割成几段,每段前起个名字,以便于查询和视听。
6、新型电脑的自述
我是一台新型电脑,毫不谦虚地说,我可是电脑家族的宠儿。现在我的身影已经悄然进入了千家万户。要是论资排辈的话,我可只能算排行老五。可我的作用不可低估哟!当然,这要归功于人们为我添置的两个黄金搭档——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
那么,什么是多媒体技术呢?
多媒体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它给我赋予了新的含义,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功能,扩大了我的应用领域。
7、广播媒介对语言有哪些具体要求
广播新闻性信息声音产品的传播应“回归”身心合一式的人际传播状态
广播是一种情感媒介。广播媒介的传播主体“讲述”新闻,用户“倾听”新闻,抑或是,用户“倾诉”心声,传播主体与其对话。传受之间虽然被电波或新媒体平台相隔,但对话却可以“无处不在”。
广播媒介的传播活动属于大众传播的一种,研究它要放在大众传播的框架之中。但是,传受身份的平等以及声音介质的传递包含着人际传播的特质。所以,广播媒介新闻性信息传播主体有声语言表达的创新研究可以放在人际传播的维度去探讨,而且基于这种维度的研究,是为了让广播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经验证明,“高八度”式的声音传播让听众厌恶,“端腔作势”、“高高在上”式的广播新闻产品让人唾弃。
中国播音学将语言表达样式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宣读式、朗诵式、讲解式和谈话式。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广播的新闻产品多以播报式进行“生产”,即便是一些脱口秀类的“说新闻”节目和评论员点评新闻内容,他们的有声语音表达样态依然有明显的念稿子痕迹。
人际传播强调“心与心”的交流,它更符合情感媒介的特质。广播传播主体的有声语言表达应建立在人际传播的基础上。传播主体缺乏语言表达的对象感和交流感,是其有声语言表达创新的阻力。
用户基于智能化接收终端收听广播,多数是要戴上耳机收听的,或在相对封闭的卧室等环境收听;即便是传统的收音机和车载广播,用户的收听行为相对于一家子坐在客厅里看电视是有所不同的。用户使用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独立性的行为,广播融合互联网之后,更让人际传播的特点显现出来。
媒介融合不单单是技术变革的产物,也是传受之间的相融。不矫揉造作,尊重他者,传受之间心与心的沟通,让广播媒介新闻性信息产品更具融合特质。
从实际操作层面而言,当下不少广播记者播报口述录音报道多是机械式的“念稿子”,语态流生硬。新闻产品的有声语言表达需要基于标准的普通话语音、清晰的表达;但是,像一些记者的普通话等级达不到一级乙等,严重影响了用户的收听效果。
即便是像早新闻、晚联播等新闻播报类节目,传播主体也要注重语态的改变,让播报更亲和,更具交流感与对象感。
传播主体不仅仅要在新闻文本的写作上力求人际般的交流,更要突破播报式的禁锢,让“说”新闻、“聊”新闻的行为成为常态。
02
在新闻现场传播的连线报道既要“逻辑清晰”,又要“见人见事”
近些年,广播新闻连线报道的典范当属第十九届(2009年度)中国新闻一等奖作品《挺近映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中心记者王亮和救灾官兵一起从都江堰紫坪铺水库登上冲锋舟赶往汶川。他们行至狗脚湾峡谷时,突遇山体塌方,此时,冲锋舟发动机突然熄火,失去动力的冲锋舟被汹涌的江水冲向岸边,为躲避从数百米高的山崖上滚下的巨石,王亮组织战士改用手划桨紧急自救。冲锋舟经过1小时30分钟水路行进,驶抵阿坝州铝厂,山体塌方淤塞了前方的河道,王亮又背起沉重的采访设备和救灾官兵一起弃舟徒步前行。挺进映秀的过程中,王亮克服余震、塌方、泥石流、饥渴、体力透支、伤痛等困难,边走边用卫星电话连线发回动态报道。最终,王亮于13时到达受灾最严重的震中汶川县映秀镇。在初步了解灾情后,他于13时47分18秒通过海事卫星电话接通中央电台直播间,用急促、疲惫的嗓音直播报道了这则所有媒体中最早从震中现场发出的消息 。
除了题材重大和独家首发的两个特点外,这则连线报道还有两个特点是值得广播媒介传播主体学习借鉴的:一是记者的连线是真真切切的现场直播报道,从新闻现场传递出及时有效的新闻信息;二是记者播报准确到位,一气呵成,传递所见、所闻、所感,既有对现场环境的准确描摹,又有对新闻细节的到位捕捉,令听众“身临其境”。
不过,我们更应看到一种常态:众多广播传播主体并没有在现实中发挥出连线报道应有的品质。笔者发现,不少广播媒介的做法是让记者、编辑提前报题,或者由值班领导派题,记者、编辑除了提交导语外,还要自己拟定两三个小问题,届时与主持人进行互动。值得商榷的是,一些记者在连线报道的时候,并不是在现场完成的,不少人的表达都是在“念稿子”,听觉效果是非常死板、生硬的。
广播连线报道的创新空间要建立在现场即时性地播报内容的这一基础之上,发挥采访对象的作用。
见人、见事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倘若广播媒介的连线报道都只有记者一人,那么,独具特质的现场感便不会体现出来。通过大量的新闻实践,笔者认为,在连线报道中加入采访对象的音响素材是十分必要的。
以笔者报道《“菲特”台风给浙江宁波余姚造成重创》为例,笔者在某一晚挖掘了一个医护人员转移病人的选题。笔者一路跟随,在浙江之声的特别直播节目中连续报道事情的进展,并现场对话抢救病人的医生、护士和救援队队员。这样的连线报道比记者单纯播报要立体化、生动化,提升了传播效果。
一般来说,时长在两分钟左右的上述这种形态的连线报道十分适合在传统的音频流传播渠道和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用户不会产生听觉疲劳,还能形成与记者同步在现场的“身临其境”效果。
03
“还原新闻现场”和“运用特写镜头”是口述录音报道的创新手段
除了要在连线报道上强调现场感之外,口述录音报道倘若能践行这样的理念,还原现场实况,凸显出活灵活现的广播新闻文本特质。
目前,口述录音报道的记者口述部分多是记者后期依据文本录制的,如果像上述的“菲特台风给宁波余姚造成重创”等这类事件性报道也能采用新的模式,也会提升稿件的呈现质量。例如,笔者采写的《余姚大水:一场众人接力的生命救援》这篇稿件,便是上文提到的现场连线报道内容的另一种表达版本,是精选采录全现场播报、同期声的结构化文本呈现(即从现场采制的全部音响中进行剪辑)。
另外,细节特质的呈现也是新闻广播频率传播文本的一大创新空间。
一般的口述录音报道长度为1分钟到4分钟,根据广播线性传播的特质,文本多是提示性的。而从具体的实践创作经历来看,细节的张力更易于吸引用户的收听,这更需要记者在文本的写作上开动脑筋,像口述与音响的比例如何根据选题内容进行分配,细节的刻画如何与主题相容等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笔者曾尝试过运用实况音响呈现新闻特写的方法,采制广播新闻文本,并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2014年杭州的“7·5公交车放火事件”发生后,伤员牵动着大家的心。来自北京的女孩欣欣受伤严重,7月11日刚巧是她的农历七岁生日。受伤的孩子在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更多的鼓励与祝福。
笔者在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和欣欣爸爸沟通之后,穿上隔离服,并对采录设备消毒后,进入重症监护病房,全程采录。笔者采用特写式传播手法,生动地讲述了北京女孩欣欣在医院救治过程中的一则充满正能量的故事,音响素材感人至深,不少听众、网友为之落泪。欣欣一家三口的座右铭贯穿全文,他们积极、乐观地应对灾难的精神鼓舞人心。
在采写手法上,笔者运用“广播蒙太奇”,音响与音响之间通过记者的旁白讲述,灵活轻巧地实现了过渡转场,结构错落有致。每一段音响作为一个蒙太奇片段,充分地调动了听众的想象力,构建了欣欣这个特殊生日的温馨场景。这篇作品还采录到电话语音和微信语音的素材,全方位地还原了欣欣妈、老师、同学祝福欣欣的过程。笔者回到台里后,迅速整理长达一个小时的音响素材,精心剪辑音响片段,进行配音制作,及时地在浙江之声《浙江新闻联播》节目的重要栏目“焦点直击”首播。
这篇特写播出后,音频内容还在浙江之声官方微信等平台上进行传播,像微信的阅读量很快就突破了“10万+”。听众、网友纷纷给这个家庭点赞、打气,有网友点评:“稿子写得好,都是小细节,又都是信息量,听一遍流泪一遍,感动于这一家人面对灾难的顽强,同时,他们又是乐观的,喜欢他们家的那句座右铭‘生活是一个惊喜接着另外一个惊喜’,希望其他伤员也能像他们一家坚强地渡过难关;还有,浙江的医护人员太给力了,没有他们及时的抢救和精心的呵护,也就不会有这么动人的故事。”
04
结语
即便处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媒介,其新闻性信息传播的逻辑起点依旧建立在以传播声音这种符号为基础。劣质的新闻性新闻有声语言传播会影响传播效果,甚至更会降低传播主体所在的广播媒介的美誉度,进而导致用户流失。
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广播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他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写道,“收音机直接地、面对面地影响着多数人,给人们提供一种作者或讲演者与听众不通过言语交流的世界。这就是收音机直接的一面。这是一种类个人的体验……广播有力量将心灵和社会变成合二为一的共鸣箱。”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践中,一些基于声音符号传播的广播新闻性声音产品没有很好地运用“心灵与社会的共鸣箱”的特质,一些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新闻文本及其表达,让用户难以接受这样的传播,而交互式的新传播渠道(平台)又为广播与用户搭建了“心与心传播”的平台,加之广播媒介本身所具有的情感传播属性,其在传播文本及其有声语言传播主体表达上进行创新,会让其情感特质更好地作用于用户,提升广播媒介新闻性信息的传播效果。
8、成都多美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怎么样?
成都多美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2016-04-19在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成都高新区天府大道中段1388号1栋7层764号。
成都多美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510100MA61UBXM2A,企业法人全晓东,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成都多美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中小学课外辅导;会议及展示展览服务;企业形象设计;教育咨询;市场信息咨询(不含投资咨询);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广告(气球广告除外)。(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成都多美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9、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上那个所在专业适应的工作范围及本人能力自述要怎么写比较好?有没有什么样板的?
学的什么就写什么咯 就写专业知识基本掌握 ,适应能力强 ,吃苦耐劳 ,能基本运用学的什么东西 - -。 随便瞎掰呀 ,反正就是吹 ,不要吹的太过就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