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应急新媒体

应急新媒体

发布时间:2020-07-26 02:14:40

1、举例讨论应对新闻媒体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关键是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政府部门通过对外加强沟通合作,对内强化自身素质,提高媒体应对的能力,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争取社会舆论的主动权。对外沟通合作要求有关部门要善于和媒体搞好关系,要以交朋友的态度,以诚相待、主动沟通、加强联系,通过媒体来促进政府的工作,以新闻的形式来达到宣传意图,有效扩大正面评价,及时化解或减弱负面评价,塑造政府部门的良好形象,优化政府工作的外部环境。

常态工作中的媒体应对。一是搭建与媒体的互动平台,定期发布消息,加强交流,增进感情,实现双赢。建立定期的新闻发布会制度,主动、诚恳地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充分向媒体提供政府工作信息,达到实现政务公开和占领舆论阵地的双重目的。同时,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根据工作的需要举办见面恳谈会、听证会等,及时向媒体通报情况,倾听媒体的意见和建议,以赢得媒体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做好舆论引导的策划。在新政策、新规定以及工作推进中的新举措出台前,预先制定舆论引导的工作方案,以保证舆论引导在前。根据政府工作进展,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舆论引导,既有效地开展了工作,又避免引起媒体的负面炒作。

状态下的媒体应对策略。处理突发事件媒体舆论应对的策略主要在于,通过与媒体的合作,快速收集事件信息,发布官方信息,解疑释惑,最大限度地控制危机信息传播,化解或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害。其中,在信息发布上主要体现三说原则,即抢先说、不断说、统一口径说。突发事件发生后,应该立即启动舆论应急预案,主动联系媒体,力求在第一时间准确发布信息,及时、坦诚表明官方的立场态度、处置意见和工作进展,才能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引导受众理智客观地看待问题,平息萌芽中的受众非理性舆论压力。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气会、恳谈会、听证会等互动形式,及时答复来自媒体的各种质询,有针对性地向媒体做好说明解释,不给媒体进行炒作性报道的机会。同时,还可以组织正面宣传,树立正面典型,引导媒体和公众更多地关注正面信息。对内强化自身素质,采取有效措施,增强领导干部媒体应对能力和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处理突发事件媒体舆论应对还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逐步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舆论应急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媒体定期联系制度,使政府与媒体之间形成“宣传策划—媒体报道—群众关注—群众支持”的良性互动关系,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的良好形象;二是充分利用官方新闻资源,构建权威性的新闻发布平台,统一口径,统一新闻源,进行有效管理;三是加强干部培训,把“如何处置群体性事件、如何面对媒体”作为日常教育内容,加强与媒体记者的互动,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四是把培养高素质的行政人员队伍作为一项长远的工程来抓,建立完善选人、培训、管理、激励机制,逐步提高舆论引导工作的能力,为舆论引导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力保证。

2、举例说明媒体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中起到哪些作用

新闻媒体因迅速、准确地报道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而在业内和公众中确立自己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同样,新闻媒体也会因自己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中,为社会有效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发挥积极作用而赢得公众的认同和赞誉。总结国内外新闻媒体在报道公共突发事件中积累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反思在全国人民抗击非典中新闻媒体发挥作用给我们的启迪,笔者认为新闻媒体在公共突发事件应对和控制中具有如下重要功能: 第一, 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实现群众知情权的功能 人民群众既是灾害破坏的受体,也是抗御灾害的主体。灾害发生后及时让群众了解灾害发生的情况,是他们积极参与抗灾救灾重要前提。因此,遇有突发事件发生,新闻媒体应该保障让公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 第二, 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发挥独特的社会作用 政府、传媒和公众是大众传播系统的三个角色,传媒在公众与政府之间构筑了一个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政府是社会公民权利的代表,代表人民管理社会公共事物,代表人民利益对发生的灾害进行应急处置。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市场可以失灵,而政府却绝对不能失灵。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设置舆论焦点塑造政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良好形象,并在满足公众信息需求的过程中保持社会正常运转。任何突发事件发生时,总会形成一定的舆论焦点,影响人们的观念。灾难消息传播,不同于一般新闻的传播,它是在极大时间压力下对不确定状态做出的无章可循的传播。新闻媒体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大局意识,保持冷静,不能在公众群情激愤的感染下失去理智,迷失方向,要讲究艺术,在不知不觉中传达政府的声誉,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政府的形象,在正确引导中实现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第三, 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输导群众情绪的功能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积极引导事件影响区域内广大群众的情绪,使之朝着有利于抗御灾害的方向发展,是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处置之中应当发挥的重要功能。媒体或许不能直接告诉人们怎样想,却能告诉人们想什么,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理论在一定范围内是有效的。如果能针对其特性进行引导,将有利于舆论的理性化、多元化、舆论一方面通过大众媒介合理表达自己的声音,一方面客服国民的惯性思维,多一点冷静,少一些冲动;多一点理智,少一些盲目。这样,舆论与大众媒介才能形成良性互动,构建一个成熟的公共领域。我们应该坚定这样的信念,灾害发生时,“我们唯一要恐惧的东西不是灾害,而是恐惧本身”。

3、新闻媒体在维护社会稳定处置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新闻宣传工作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重视宣传先进、鞭策后进、弘扬正气、维护正义;要及时、充分、准确地宣传好法律和政策,尤其是要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从大局着眼,积极引导舆论,抑制谣言和猜疑,稳定了人心,营造氛围;要关注民生、反映民情,千方百计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要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做到事实准确,结论正确,出于公心,与人为善,化解矛盾,有利工作。

通过分析5.12汶川大地震和3.14拉萨打砸抢烧等突发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一些特点,诸如时效性强、变动性大、不确定性大、影响面广等。突发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和“灾难性”等自身的特点,往往会迅速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突发事件报道策划是指记者、编辑针对某个突发事件,努力发掘其新闻价值,谋划最佳报道形式,以求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应的过程。突发事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报道策划有许多不同于常规事件策划的特点和要求,具体来说就是报道的及时性、紧迫性、谨慎性、应变性、现场感、连续性、立体性。

下面就结合经典案例,具体分析突发事件报道策划的原则:

1、快速反应,及时报道

南方都市报在2008年5月13日,即汶川地震第二天就发出系列报道,5月14日,发布告读者书,报头由红变黑,以示哀悼,调整版面,暂停娱乐等版块,为地震报道腾出版面,反应最快。

2、真实准确,客观公正

坚持真实准确的原则,即要坚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深入一线及时开展调查,叙述事件时不能随意添枝加叶,妄加评论。汶川地震发生后,各个媒体纷纷派出记者赶赴灾区,发回第一手的报道。央视还在《关注汶川》特别报道演播室邀请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讨论,提高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3、把握大局,统筹安排

突发事件一般会造成严重的财产和生命损失,所以此类的信息传播过度,会导致谣言四起,人心振荡,危害社会秩序。所以媒体报道最新的灾情的同时还要从大局着眼,积极引导舆论。央视在抗震救灾中第一时间积极投入前方报道,并且在四天内就组织了一场赈灾文艺晚会。报道始终正面鼓劲,《关注汶川》的特别报道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获知正确资讯,有力地抑制了谣言和猜疑,稳定了人心,极大地激发了全国民众的凝聚力和爱国心,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提供了可靠保证。

4、把握节奏,保持理智

突发事件需要关注,但是把突发事件作为报道的主题和全部却是十分错误的。

把握好对“度”的把握,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报道策略,注意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均衡处理。要发挥议程设置的功能,寻找灾难中的积极因素,实现公众焦点转移。灾难发生之后,新浪、网易、搜狐等纷纷推出专题策划“众志成城共度难关”“情系汶川为死者祈福活动”,输到社会情绪,安抚民心。

5、讲求艺术,注意技巧

突发事件要及时跟进,随事而变,要拓展报道层面,深挖新主题;讲公共危机引入深度思考。如四川地震中媒体对志愿者的报道和关注和灾难中感人的瞬间,发掘了人性的闪光点。同时报道还要要讲求艺术,注意版面语言,擅长组版和图片的使用。

4、紧急跪求:新媒体 表现形式

如果你想学习更多新媒体的知识你可以去听听宋志高老师的新媒体课程。

5、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都有哪些方法?

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是传播快,影响力,所以我们首先要第一时间知道舆情,分析事件严重与否,再采取合理高效的方式来处理。
处理过程可以借鉴如下:—
(1)及时发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报告主管领导—
(2)分工合理:指定媒体发言人,统一宣传口径—
(3)反应迅速:第一时间通过官方首页发出公信力的解释说明—
(4)处置得当:及时取得上级主管部门的协助,遏制舆情的发展—
(5)措施到位:建立专题全面收集相关舆情专题信息,监测发展趋势—
(6)技巧得力:加强舆论引导,使舆论向多方面发展

希望可以帮到你,欢迎一起探讨学习~~

6、新媒体的四大特征是什么?

1、价值

就媒体本身意义而言,媒体是具备价值的信息载体。载体具备一定的受众,具备信息传递的时间,具备传递条件,以及具备传递受众的心理反应的空间条件。

这些综合形成媒体的基本价值。这个载体本身具备其价值,加之所传递信息本身的价值,共同完成媒体存在的价值。这个也就是媒体存在价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进步也具备一定受众,但是媒体成本远高于受众所带来的商业效益,亦不能形成媒体的有效价值。

2、原创性

新媒体之所以称之为新,就新在这里。应该具备基本的原创性。这里的原创性,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个人或个别团体单独的原创性,应该一段特定的时间内时代所赋予的新的内容的创造,一种区别于前面时代所具备的内容上形式上理念上的更革新的一种创新。更具备广泛意义的创新。

比如,分众传媒就是一种新媒体,具备原创性,它之所以可以称为原创是因为它把原有的媒体形式嫁接到特定的空间上

3、效应

新媒体必须具备影响特定时间内特定区内的人的视觉或听觉反映的因素,从而导致产生相应的结果。网络在90年代中期接入我国,属于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而且形成了巨大的效应,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内几乎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这种效应必然产生特定的结果。

4、生命力

新媒体作为媒体而存在,必须有一定生命力。或长或短必须有其存在期间的价值体现,而这个价值体现的长短,就是生命周期。由于近几年我国媒体的发展迅速,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由于各类细分性媒体这种细分思维的影响,各种形式的创意嫁接层出不穷。

(6)应急新媒体扩展资料:

新媒体的特性

1. 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新媒体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而生的。

2.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代媒体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对于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而言,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

3.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

4.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导致市场细分更加充分。

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在新媒体时代中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受众可以自主的参与到传播系统中,交互性较强。凭借强大的技术手段使得海量化的信息以简短精炼的形式得以存贮于平台上,信息传播较为碎片化。

在互联网上,例如百度文库、优酷视频是一种不限地域、行业、年龄等的资源共享平台,用户可以上传和下载互联网资源。新媒体支持很多文件格式而超文本与超链接则使得网民方便快捷的使用网络资源。网民可以主动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基本上不受时空限制,个性化极强。

7、新闻媒体在维护社会稳定处置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新闻媒体因迅速、准确地报道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而在业内和公众中确立自己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同样,新闻媒体也会因自己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中,为社会有效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发挥积极作用而赢得公众的认同和赞誉。总结国内外新闻媒体在报道公共突发事件中积累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反思在全国人民抗击非典中新闻媒体发挥作用给我们的启迪,笔者认为新闻媒体在公共突发事件应对和控制中具有如下重要功能: 第一, 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实现群众知情权的功能 人民群众既是灾害破坏的受体,也是抗御灾害的主体。灾害发生后及时让群众了解灾害发生的情况,是他们积极参与抗灾救灾重要前提。因此,遇有突发事件发生,新闻媒体应该保障让公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 第二, 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发挥独特的社会作用 政府、传媒和公众是大众传播系统的三个角色,传媒在公众与政府之间构筑了一个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政府是社会公民权利的代表,代表人民管理社会公共事物,代表人民利益对发生的灾害进行应急处置。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市场可以失灵,而政府却绝对不能失灵。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设置舆论焦点塑造政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良好形象,并在满足公众信息需求的过程中保持社会正常运转。任何突发事件发生时,总会形成一定的舆论焦点,影响人们的观念。灾难消息传播,不同于一般新闻的传播,它是在极大时间压力下对不确定状态做出的无章可循的传播。新闻媒体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大局意识,保持冷静,不能在公众群情激愤的感染下失去理智,迷失方向,要讲究艺术,在不知不觉中传达政府的声誉,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政府的形象,在正确引导中实现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第三, 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输导群众情绪的功能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积极引导事件影响区域内广大群众的情绪,使之朝着有利于抗御灾害的方向发展,是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处置之中应当发挥的重要功能。媒体或许不能直接告诉人们怎样想,却能告诉人们想什么,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理论在一定范围内是有效的。如果能针对其特性进行引导,将有利于舆论的理性化、多元化、舆论一方面通过大众媒介合理表达自己的声音,一方面客服国民的惯性思维,多一点冷静,少一些冲动;多一点理智,少一些盲目。这样,舆论与大众媒介才能形成良性互动,构建一个成熟的公共领域。我们应该坚定这样的信念,灾害发生时,“我们唯一要恐惧的东西不是灾害,而是恐惧本身”。(</p>

8、怎样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应对处置

1.做好舆情监测,建立完善的应急制度

受互联网特性的影响,企业舆情危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为避免危机爆发时企业处于被动地位,所以舆情管控工作的第一要务是做好舆情监测,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制度。通过借助一些第三方舆情监测软件,可为企业舆情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全网监测服务,及时发现负面苗头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处置,有效避免危机来临时的自乱阵脚,错失危机处置良机。

2.利用新媒体,发挥媒介宣传作用

面对舆情危机,一些企业仍不能主动、及时、权威地发布新闻,引导媒体传播有利于企业的信息,而是用对付传统媒体的方式来进行新媒体时代的舆情事件处理其实并不能够发挥企业媒体资源的作用。在这里建议企业方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发挥其强大的舆论宣传力,及时发布真实权威信息,引导舆论的正确走向。

3.建立快速反应的舆情应对机制

企业在舆情危机发生后,如果过了黄金24小时后才回复,时效性太差,这个时效在舆情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旦负面舆情产生,就很容易扩散到全网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因此,建议企业可以利用专业的舆情监测软件,通过设置一些与行业、领域、产品、领导人等标签相关的关键词,进行实时全网监测,但凡出现了一丝丝的危机苗头快速发布处理进展,及时回复大众的问题,做好问题的解释工作。

4.加强自身管理和监督,完善善后工作

很多企业错误地认为舆情事件结束后,舆情应对工作就完成了,其实不然。例如,此前发生的顺丰快递员私拆包裹事件,顺丰虽在前期的应对处理中通过“绝不姑息、纵容任何违反法律法规和企业行为准则的不当行为”的表态巧妙地化解了一场舆论危机,但是事后仅对快递员作出调离岗位处理,不符合部分网友的预想,使得回落的舆情再次升温,掀起新一轮舆论风向。

因此,企业一定要多在自身管理和监督,以及事后形象恢复上多花时间,完善善后工作。比如危机处理过程中的举措是否有严格执行、有没有对相关部门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健全相关机制建设、是否有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或者赞助活动恢复企业形象等等,来自识微科技商情知识栏目。

与应急新媒体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