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一代新媒体会是什么?
其实哪来这么多新媒体。
微信就是QQ的变种。微信能在移动端实现的功能,QQ基本都能实现。QQ都存在多少年了?
微信和QQ的区别只在于目标用户群体。以前QQ做得太低端了。换句话说就是逼格不够。而且发展多年也没新鲜感,全部被宅男宅女们把持了。所以搞一个微信出来在白领群体和老年群体里面推广,于是一下子就火了。
然而你看现在还有很多年轻人,尤其是二次元众 以及蓝领阶层和低端白领,对QQ的忠诚度远大于微信。因为QQ有个功能是可以自定义表情,这个功能高端商务人士完全不需要,所以微信里没有这个功能。但对于二次元众来说就是本命一般的存在,所以微信对他们来说就是垃圾。
所以QQ都存在十几年了,仍然有着非常稳固的市场,在可见的未来也不太可能被其他工具取代。
微信同理。微信解决了中高端人士以及老年群体的熟人圈子、社交圈子的各种交流需求和装逼需求,在可见的未来也不需要什么新媒体来取代。
而微博由于其特点,其实早已演变为一个大型营销广告平台、追星平台,也能够完全解决这方面需求,不需要再发展同质产品或媒体了。
淘宝从产生之初,到现在全面霸占居民消费领域 也经过了十几年的漫长时间。 我十几年前就在淘宝上参与拍卖了,现在不还是一样。唯一区别是淘宝上东西比以前更多了,而且可以移动端操作了。
有人可能举开心网的消亡做例子。但开心网只是一个失败的抄袭之作,其产生和消亡都没什么研究意义。
所以,未来如果要有新媒体,首先要有新媒介。
广播是媒介 报纸是媒介 电视是媒介 互联网是媒介 移动互联网是媒介
就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这个媒介而言,大的平台如微博QQ微信淘宝支付宝这些,已经完全解决了各方面需求,完成了初创期的工作。之后的发展只是巩固和改良,市场不需要有新媒体出现了。
只有人类实现了技术上质的突破,开发出新的媒介,比如VR的民用推广、全息投影、物联网、心灵感应 这些骚东西之后,才有新媒体的发展可能。
2、新媒体大环境紧张,想多和同行交流,有推荐的线下沙龙吗?
目前新媒体运营这块儿沙龙的话,在国内环境下有两家做的比较好,一家叫简媒一家叫做秋叶。他们是一个是专门给做第三方平台的另一家是专门做新媒体评级和培训的。这两家各有各的特色,一个强于技术,一个强于培训。关注一下他们可能,近期或者是他们这一段时间内都会有一些沙龙活动。
3、新媒体是促进交流还是阻碍交流能力
无疑,新媒体尤其是一些社交化媒体能大大扩大交流空间,也创造了一个更为自由的交流空间,从这点看,是有利于交流的。但我们必须同时看到,过度网络交流往往会让人忽视与现实世界中周围人的交流。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4、新媒体具体是做什么的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从空间上来看,“新媒体”特指当下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以数字压缩和无线网络技术为支撑,利用其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地理界线最终得以实现全球化的媒体。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4)新媒体交流会扩展资料
新媒体类型
1、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随着通讯技术(例如3G)、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将逐渐成为具有通讯功能的迷你型电脑。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它除了具有网络媒体的优势之外,还具有携带方便的特点。
2、数字电视就是指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收的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电视信号或对该系统所有的信号传播都是通过由0和1数字串所构成的数字流来传播的电视类型。
3、互联网新媒体包括:网络电视、博客、播客、视频、电子杂志等。
5、怎么理解新媒体的出现形成了新的交流环境?
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包括交流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6、新媒体有哪些?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上海戏剧学院新媒体领域陈永东副教授:“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及各种应用形式,目前主要有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户外媒体及新媒体艺术等。”
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分众传媒CEO江南春:“分众就是区分受众,分众传媒就是要面对一个特定的受众族群,而这个族群能够被清晰地描述和定义,这个族群恰好是某些商品或品牌的领先消费群或重度消费群。”
上海莱可传媒媒介部经理彭允好:“新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基于无线通信技术,通过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展现信息资讯内容的媒体形式,其应用形式主要包括移动互联网门户、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社会网络、手机微博、电子阅读等。”
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BlogBus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魏武挥的定义:“受众可以广泛且深入参与(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模式)的媒体形式。” 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构成新媒体的基本要素是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所构筑的三个无限,即需求无限、传输无限和生产无限。——社会关系层面的理解。
可以肯定的是“新传媒”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新”最根本体现在技术上,也同时会体现在形式上,有些新媒体是崭新的,比如互联网;而有些是在旧媒体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后,新旧结合的媒体形式,比如电子报纸。
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近两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2005年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关于此论题的文章有数十篇之多,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也有专家提出:“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
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7、#新媒体运营经理#有新媒体交流群吗?大家都在哪里高就呐?
知乎搜索新媒体运营,有群也有运营基础知识,另外可在91 馒头 等APP上有新媒体运营的课程和社群,希望对你有帮助 来自职Q用户:崔女士
可以关注下自媒体公号,经常有两座举行,会建群 来自职Q用户:孟先生
8、华中科技大学新媒体中心的对外交流合作
2011年11月,团员梅强参加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和网络公司举办的“2011网络·校媒主编培训营”。
2012年4月,团员梅强代表学校参与2012微软“创新杯”中国区总决赛(北京)微报道。
2012年10月,湖北经济学院记者团来校交流。
2012年11月,腾讯网教育频道副主编翟东海来团队指导。
2012年11月,新媒体中心与腾讯微博共建华中科技大学微博研究会。腾讯微博每年向研究会提供定额基础运营资金和研究所需要的相关数据、资料支持,并为表现优秀的团员提供实习、就业绿色通道。
2012年11月,新媒体中心承办华中科技大学首届新媒体论坛,来自校内外众兄弟社团的嘉宾代表50余人参加了论坛。
2012年11月,新媒体中心与新浪微博达成初步合作关系,新媒体中心承接下新浪微博华中科技大学渠道主管工作。
2012年12月,首届全国高校新媒体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梅强代表团队出席论坛,并发言分享新媒体中心发展经验。
2013年2月,新媒体中心与联创团队正式联姻,双方在人才培养、业务协作、资源共享等方面建立新型战略合作关系。
2013年3月9日,湖北互联网联盟组织邀请武汉部分高校微信运营团队,共话微信运营之道。梅强、杨宇、肖弘和蔡蔚代表团队出席了交流会。
2013年3月10日,南开大学新媒体中心一行学生4人来校交流。
2013年3月15日~17日,首届全国高校微博研究会主席学习沙龙在腾讯北京分公司举行,新媒体中心副主任、微博研究会主席王博文代表团队参加学习,并进行了主题分享。
2013年3月15日,浙江工商大学相关部门领导一行6人来校调研,以推进该校官方微博工作,探索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服务师生校友的新形式,加强学校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力和应变力。
2013年3月29日晚,新媒体中心与学校三大技术团队——联创团队、冰岩作坊、Dian团队的代表齐聚一堂,针对建立“华小科”开放平台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2013年3月31日下午,大学生新闻中心与新媒体中心交流会在团部三楼会议室举行。
2013年4月26日晚,由启明学院外国语3C团队主办的第四期TEDxHUST活动在南四楼锁石咖啡屋举行。003号团员、新媒体中心主任梅强,026号团员、联创团队队长蔡蔚应邀出席了活动,并作为演讲嘉宾分别发表演讲。
2013年7月,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西南交通大学有思新媒体等分别来校考察交流。
9、如何通过新媒体平台促进高校间的交流
本次活动以“新媒体建设与高校媒体发展”为主题,将省内16所高校的34家校园媒体代表召集一堂,通过校园媒体建设主题报告、圆桌交流会、新媒体传播矩阵、新媒体建设培训等活动让各高校媒体的建设经验通过不同侧重点、实践与经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广泛、深入、灵活地交流。
据介绍,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报刊、网络、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建设是团中央在文化建设上的重大举措。此次论坛的举办,为各高校媒体代表搭建一个分享特色校园新媒体文化的重要平台,同时也能够促进高校传媒联盟内部信息的沟通,推动高校间媒体的交流合作,为高校校园新媒体区域联盟化提供助力。
10、如何利用新媒体促进跨文化交流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依靠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化传播的新媒体支撑着全球性的商业传媒系统,进而推进市场的全球化、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新媒体已成为克服跨文化交流诸多障碍的重要途径之一,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
1.个人能力的有限性。从个人层面来讲,跨文化交流的参与者都有交流动机和欲望不强的问题,人们总是习惯接触自己所熟知的东西,这样能获得安全感,而对于陌生的、具有冒险性质的行为,大多数人会采取远观的态度,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尤其明显。比如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喜欢和自己同一国家和民族的人交流;因为语言沟通、交流的知识不够,交流的技巧欠缺等等,不愿意或者羞于与异国和异族人交谈,这样就形成了跨文化交流的壁垒。即使有了交往,中国人常以群体主义为自身的交流准则,而西方却是以个人主义为准则,在日常的谈话中可能会造成一些误会、冲突等。总之,因为跨文化交流归根结底就是人的交流,而人和人的差异又是无处不在甚至是巨大的,因此,个人能力的有限性是跨文化交流的最主要障碍。
2.场景的制约。我们知道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制约交流的因素有交流双方的状态、道具、舞台等。这些因素引申到跨文化交流的情景中,体现为跨国交流的双方在其中一方的国境内交流,与在第三国交流,其互动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因为各国的文化是不同的,因此有着独有的交流方式,跨文化交流只有符合具体国家的交流模式、习惯,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避免误会和冲突。
3.历史传统的壁垒。这一点可以被视为广义上的文化制约。对于处于自己熟悉的文化环境中的人来说,历史设置出了一个可预测的世界,在同样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知晓来龙去脉,熟悉交流中所隐含的内容。但是对于这一历史背景之外的人来说,历史文化就是一道壁垒,他们不了解、不熟知,因此便有了理解和交流上的障碍。
新媒体克服跨文化交流障碍的优势
1.新媒体可以增强交流者的动机。通过互联网和陌生人聊天,很多在真实生活中不习惯这样做的人也乐意为之,它为人们提供了交流、宣泄苦闷,分享快乐的渠道,人们不会认为这是一种骚扰行为。网络聊天行为在今天蓬勃扩散,究其原因,是因为网络聊天通过文字交流,可以不受其他现实因素的干扰,有助于更好地交流和沟通,有助于实现心灵释放的自由无拘束。也正因为这一点,现实生活中很多内向、孤僻、沉默的人,在网络上却能自由、随意、充分地表达内心想法。
2.可以获取更多用以交流的知识。互联网可以提供给人们大量知识性的信息,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更好的渠道,例如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障碍,借助新媒体就可以很好地消解。可以利用便携式电子词典,互联网上的很多在线语言翻译,以及有些电信公司提供的翻译服务。还可以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实现远程、交互式的语言学习,获得个性化的教育,让语言学习更方便快捷。由此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进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即使是更深层次的不同文化之间的观念的差异,同样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更多的了解。比如旅游,这是跨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旅游之前,在互联网上搜索目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礼仪、土产小吃等信息,了解去过那里的人们的旅游攻略,当地居民的建议等等。通过这些方式获取的信息既多又新,而且更真实。对于旅行者提前了解目的地的文化状况,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有很大帮助。
3.丰富交流的技巧。人们除可以在网络上了解相关的人际交往技巧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促进技巧的运用和提高。如上文所述的网络聊天、实时信息服务这样的新媒体方式对于跨文化交流者的帮助。再比如数字电视的运用,可以更方便地制作、存储众多画面清晰的节目,用户也可以更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即时对传播者的内容作出反馈,从而促进节目制作者进一步改良。再比如,在电脑特技发达的今天,可以很逼真地制作出一些历史、文化场景,《阿凡达》里亦真亦幻的魔幻世界,让观众感觉身临其境。这种技术同样可广泛地应用于广告制作等方面。通过数字技术,视听的各种元素被流畅地结合在一起,能够让接收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其价值理念。
4.淡化场景的差异。传播学者梅罗维茨在其代表作《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指出,媒介的变化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电子媒介重新组织了社会环境并削弱了物质场所(自然场所)对场景的重要性,使人们的经验和行为不再受其所处场地的限制,也不受哪些人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限制。①这种理论在新媒体研究中同样适用,在过去,地理原因使人们产生聚合的效应,而现在,互联网会使在一段时间同时在线的人们感觉到默契,这正是新媒体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通过新媒体,不同环境中的人被纳入同一片虚拟的空间。新媒体造成的虚拟空间是交流者主动加入的,而且这一空间容许匿名,这就在更大程度上给予人们自由表达的权利,也就拥有了一个能够轻松表达、坦诚交流的空间。同时,也淡化了历史传统的差异。②网络的时空特性还消解了人们由于时空差异而产生的交流障碍。
新媒体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方式
跨文化交流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网络媒体作为新媒体会越来越多地扮演着跨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但就目前来看,它的功能和特性等由于技术问题还未被充分发挥出来。但我们仍可以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来促进跨文化交流的进行,就以旅游为例来分析。
传统的旅游是实地旅游,旅游者亲自到达旅游目的地,展开亲身的体验。但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去世界各地虚拟旅游,模拟实景,构建出一个虚拟旅游环境,几乎是身临其境般地游览。还可以利用电子旅游杂志在互联网上旅游,一本电子旅游杂志很可能是某个著名旅游景点的专题,借助各种声、光、色等技术条件立体全面地展示旅游景点的状况,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惯等,这些因素可以很逼真地在互联网上显示出来。在这种条件下,网络使用者可以虚拟为主人公,在精心制作的三维立体空间内进行旅游观赏活动,体验异国风情、美味佳肴,当然也可以亲自去异国他乡进行实地体验,这样不同文化的交流可以在虚拟与现实中分别进行,也可以在某个时间进行二者的结合,彼此促进,这样就提高了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带来文化的融合。
除了旅游这种方式之外,跨文化交流体现在互联网上的内容还可以是在线出版等。这为不同文化间的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创造了很好的途径,获取他国的文化产品,了解其文化状况,还可以在不同文化间创造快捷方便的信息通道,中国人就可以和外国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双方也可以进行更全面的接触。
新媒体是不断变化的,未来的新媒体将发展出更多的形态,未来的跨文化交流也将更为深入和成熟,以开放、融合为特征的新媒体传播与跨文化交流,将为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提供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