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引入新媒体

引入新媒体

发布时间:2020-07-27 14:04:19

1、谈谈新媒体技术的引入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新媒体对教育传播模式构成要素的影响
按照香农—韦弗传播模式,典型的传统教育传播过程包括信源(教师)、编码(教授)、信道(通道)、解码(学习)、信宿(学生)、干扰和反馈七个组成要素。新媒体通过对传播模式构成的各个要素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教育传播过程。1.新媒体对信源(教师)的影响传统上,教师的工作就是用大量所谓“真实的”知识去“填充”学生的头脑①。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的观点,在群体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信息的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②。在教育传播领域,教师即教育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他们将符合特定价值观的经验、知识和情感等通过教与学过程传递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被动参与接受教师“把关”知识的过程,因此对教师依赖比较强(见图2)。新媒体所具有的数字化、网络化特征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时对教师的依赖。学生和教师具有同等的机会面对知识。有时候学生所接触的知识教师都不一定熟悉。因此,新媒体时代的教师不再扮演“把关人”的角色,转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新媒体促使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见图3)。新媒体对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过去的十年中诞生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以适应这种变化,如21世纪技能标准,21世纪的学习、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学生、教师),知识建构,基于项目的学习,研究性学习等。21世纪的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这些理念和模式。2.新媒体对信宿(学生)的影响传统教育中学生被视为等待填充的“容器”,他们会无条件地接受教师认为重要的东西。因此,学生学习通常是被动的和机械的。新媒体技术为个体参与传播过程提供了一个双向通道,学生在该过程中既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学习者个体因此可以主动参与到教育传播活动中。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个体参与实现的,是一个与学习伙伴共同创设(co-constitutive)的过程。该过程的参与者会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与沟通而发生改变或转化①。因为新媒体,使学生与他人一起形成、发展和创造关于某一事物的共同知识和符合情境的个体知识,学生也从一个从被动的知识消费者转变成为主动的知识创造者。新媒体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能够及时、自由地进行自我表达,与他人(包括教师、专家、同学等)分享观点,接受他人的判断、评价,保持与他人的持续对话。在对话与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实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此外,由于新媒体的数字化和互动性特征,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获取各种信息,实现按需学习,及时得到教师指导或学习支架的支持。通过直接嵌入学习资源的互动提示、实时或虚拟的帮助策略模型的引导,学习者可以实现不间断学习。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可以概括为:支持和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想象力和求知欲;学生在参与式学习过程中将承担更多学习责任;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学习方式等将发生改变。3.新媒体对教育信息的影响教育信息一般指教育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通常情况下,教育信息以多种呈现方式蕴藏在载体中,如教科书、模型、挂图等。传统教育中的教学信息具有稳定性、结构化、组织化、专门性等特点,被知识精英所垄断。获取知识的途径需要通过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模式。传统教育基本上是围绕教科书上的教育信息进行。而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周期变短,对许多学科而言,知识的关联性和时代性的预期值,已经从几年和几十年的周期降低到现在的几个月和几年②(P67),刚印到书本上的知识很可能就已经过时。教科书的知识内容一般很难保证及时更新,但是新媒体的应用能够有效缓解传统的纸质教材面对知识迅速贬值带来的挑战,因为相对于教科书从编撰到出版所需的时间跨度,终端用户有时只需花费几分钟就能制作和传播信息。新媒体拓展了信息传播通道,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如数字图书馆、可分析的真实世界数据以及连接其他能够提供信息、反馈和经验的人等③(P7),让人们置身于信息海洋中,可供选择和获取信息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宽泛。新媒体为信息传播带来的这种变化,为信息联通、重组和再造创造了条件。在新媒体的支持下,学生除了接受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外,还可以获取博客、开放式课程、网络资源库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加工提供了便利,促使信息呈现出活跃的、快速发展的和生成性的等新型特征。新媒体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改变了教育信息的创造、传播、分享和利用空间,促使参与者之间实现共同创造,并发展和形成了信息的双向沟通模式。4.新媒体对教育传播模式的影响基于讲授主义的传统教学模式是20世纪学校教育的主要模式。而在信息社会里,这种由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个人职业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接受新知识和新观点,而且是一个持续性的、探索性的和支持性的过程②(P40)。教学的重心从勤奋操练和练习转向关注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③(P1)。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反映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教育传播模式。新媒体为新型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想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新媒体可以促进学生参与教学信息的传播和反馈过程,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被民主式的平等对话关系所替代,单向、线性的教学过程转变为互动、非线性教学。在新媒体创设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讨论、协商或探究活动,彼此了解和熟悉对方的思想和观点,共同完成知识的创造和分享。这一过程与现代社会的知识观一致。由于现代社会中新知识不断衍生,人们已经难以完全拥有知识产品、并且完好无损地存储在个体头脑中,而应该“把它存储在朋友那里或技术中”①(P45),当需要的时候才去搜寻和获取它。通过保持持续的对话关系,在解决问题或者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知道“谁会提供帮助”①(P13)。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只有保持对话关系,才能保证教学真正顺利、有效地进行。由新媒体所带来的海量信息通过不同的表征形式(如文本、视频、图片或录像等),扩充、表现和阐述知识的内部多样性,实现传递思想、观念、情感、信息和知识的目的,以满足具有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的学生个性发展要求。新媒体支持的教育传播模式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如喜欢多感官通道的学生可以选择多媒体组合方式呈现教学信息而学习;视觉型学习者可以利用图片、图表、录像、试验演示的观察而学习。学生可以在物理的、虚拟的或者混合的多样化学习环境中进行各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学习,如基于资源的、基于探究的或者基于项目的学习等。新媒体支持学生提供学习反馈、获得适应性帮助和支持,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及时诊断和指导。因此,基于新媒体的学习能够有效改善传统教育中反馈缺乏或者滞后的现象。教师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习者,而是针对不同的学习者,设计、管理和维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度的学习环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得到必要的学习支架或学习补救②。因此,新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教育传播模式本质上是动态的、有机的和发展的。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教育传播模式会根据不同的文化、技术和社会环境而发生相应变化。新媒体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改变了教育传播过程中基本要素内涵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促使教育的传播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传播模式转变(见表1)。
技术通常会伴随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新的技术层出不穷,会对教育造成持续性或者革命性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让人们参与到一个更具互动性、以共同体为基础的世界中,为我们共享经验和探索知识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为变革和创新教育传播模式注入了新的生机。随着新媒体的应用,教育传播模式呈现出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变,并且呈现出互动性、非线性和数字化的特征。同时,新媒体也让教育面临新一轮的挑战。选择的多样性可能会造成学生选择的无所适从感,并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包括如何在海量信息中选择和组织有价值的信息,如何通过新媒体与他人建立、维持各种关系和身份以满足个体的需要等。教师需要思考在新媒体参与构建的新型教学环境中如何重新定位、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有效地应用新媒体技术。新媒体给教育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必将促进教育传播模式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新媒体主要是指什么??

新媒体主要包括基于技术进步引起的媒体形态的变革,尤其是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电视、IPTV、手机终端等;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被应用于信息传播的载体,例如楼宇电视、车载电视等。具体有:

1、手机媒体

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手机媒体真正跨越了地域和电脑终端的限制,拥有声音和振动的提示,能够做到与新闻同步;接受方式由静态向动态演变,受众的自主地位得到提高,可以自主选择和发布信息,信息的及时互动或暂时延宕得以自主实现,使得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完满结合。

2、数字电视

数字电视就是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收的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电视信号或对该系统所有的信号传播都是通过由0和1数字串所构成的数字流来传播的电视类型。数字信号的传播速率是每秒19.39兆字节,如此大的数据流的传递保证了数字电视的高清晰度,克服了模拟电视的先天不足。

3、互联网新媒体

互联网新媒体包括网络电视、博客、播客、视频、电子杂志等。网络电视以宽带网络为载体,通过电视服务器将传统卫星电视节目经重新编码成流媒体,经网络传输给用户收看的视讯服务;电子杂志是用Flash的方式将音频、视频、图片、文字及动画等集成展示的一种新媒体。

4、户外新媒体

户外新媒体有别于传统的户外媒体形式(广告牌、灯箱、车体等)的新型户外媒体。户外新媒体以液晶电视为载体,如楼宇电视、公交电视、地铁电视、列车电视、航空电视、大型LED屏等,主要是新材料、新技术、新媒体、新设备的应用,或与传统的户外媒体形式的相结合。

(2)引入新媒体扩展资料:

新媒体根据使用主体及受众群体的变化,可划分为精英媒体阶段、大众媒体阶段以及个人媒体阶段。

1、精英媒体阶段

在新媒体诞生之初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仅有为数不多的群体有机会接触新媒体,并使用新媒体传播信息,这部分人多数是媒介领域的专业人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及社会阶层身份,因此这一时期是精英媒体阶段。

2、大众媒体阶段

当新媒体大规模发展并得到普及时,其发展历程就进入到了大众媒体阶段。由精英媒体向大众媒体发展,离不开媒介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传播成本的下降,新媒体以更低廉的传播成本、更便捷的传播方式以及更丰富的信息传播内容成为一种大众媒体。

3、个人媒体阶段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普及,以往没有占据媒体资源和平台,且具备媒介特长的个体,开始逐渐通过网络来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通过平台展示给受众,这是个人媒体阶段到来的一个标志。

3、如何打造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产品

 一、内容为王:一种妨碍媒体转型的思维定式
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一直是传统媒体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维系其平台价值的重要保障。在互联网充分发育之前,内容为王的确是传统媒体的制胜法则,帮助许多媒体开拓了市场、创造了价值,高品质的传统媒体也因此享受了一段时间不短的繁荣与增长。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与传统媒体有关的一切。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演进,传统媒体一直在新的信息传播格局中不断调整自身的定位,但内容为王作为传统媒体的信条,几乎没有得到过根本的撼动。许多人相信,即使是在移动互联时代,有价值的内容依然是稀缺资源,能持续为媒体带来收益。然而,这一信条并未得到市场的认可,传统媒体的内容的市场价值在不断贬值。而且,回过头来看,内容为王的思维定式也是阻碍传统媒体成功转型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论坛、博客的兴起,网媒开始成为事实上的主流媒体,对社会现实的影响日益凸显,一些人因此走红了,一些人因此倒下了,一些突发事件和社会冲突因此得到了迅速处理。不过,与社会的普遍认知相反,在当时的许多传统媒体内部弥漫的却是这样一种声音:即使网上炒得再热闹,最终必须有传统媒体的介入才能推动问题的解决,成为社会的主流议题。此时,传统媒体人对内容为王,对自己的议题设置能力仍然有着充分的自信。
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短时间内获得爆炸式发展的微博、微信及自媒体,再一次吞噬了传统媒体作为内容源的地盘。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类组织、企业家、明星纷纷通过自媒体发布消息,政策信息在第一时间得到公布,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信息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互联网上分享、传递,此时,不愿放弃内容为王的传统媒体人再一次对其信条做出修正,称在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唯有摒弃简单的动态信息报道、强化深度报道和言论建设才有出路。从积极角度看,这是传统媒体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又一次积极调整;但从历史角度观察,我们也可以将之视为一种退守。但是,这样的退守守得住传统媒体的据点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当绝大部分人的阅读平台转移到移动互联网,当更多的机构、组织和个人,包括传统媒体自身,开始在新媒体平台上生产和发布类似的高品质深度报道和言论产品后,传统媒体所谓的内容为王就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尴尬。
注重内容建设、把内容视为圭臬,即使在当下也是正确的。但是,在一个传播环境发生根本变革的新形势下,固守内容为王,以为传统媒体只要生产出优质的内容就可以独步市场,而不去面对受众阅读习惯改变、阅读平台逐渐转移、新闻分发渠道变得日益重要等现实挑战,一味沉浸在内容优势的幻象之中,只会贻误传统媒体变革发展的契机。

二、互联网思维与媒体融合转型的三个着力点
对于传统媒体人来说,用互联网思维替代内容为王的信条,是一次观念上的革命,它意味着传统媒体人走出内容为王的幻象,用互联网思维回望过往的转型探索之路,重新审视这些年来传统媒体生产的内容、提供的服务、构建的平台与赢利模式。
结合传统媒体转型探索的时代课题,笔者以为,互联网思维至少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
平台思维。成功的互联网企业总是善于并着力打造一个链接各方的开放、共享、共赢的平台。对于欲寻求转型的传统媒体来说,平台既是内容的发布场所,也是受众参与新闻生产、获取各种服务的场所,更是传统媒体藉以聚集用户、获取流量并最终获得收益的必需载体。其实,每家传统媒体本身即是一个平台,只不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个平台在萎缩,其价值在贬损。因应移动互联时代的需要,传统媒体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网上新平台,形成自己的网络入口。
免费思维。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通过免费的方式提供产品和服务,藉此提升用户体验,积聚用户数量,并培养和建立起用户行为的路径依赖。抱持内容为王信条的传统媒体,此前都希望通过售卖内容来获取收益,国内媒体孜孜以求的以合理价格出售自己的内容使用权以及国际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等尝试的付费墙模式,都属于此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尝试最终很可能不会取得成功,因为它们从根本上是背离互联网精神的,或者说这些策略根本没有互联网化,即使短时间内取得了一些收益,但终究会被免费的互联网模式所颠覆。
用户思维。在移动互联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产品,只有找到了用户的痛点,满足了用户的普遍需求,为用户创造了价值,才会被用户所认可。所以,成功的互联网企业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用户的需求和体验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媒体,必须改变那种大一统的单向传播格局,适应不同的用户需求,为其定制符合其需要的信息产品,而不能像以前一样,不管别人需不需要,硬是塞给对方一堆有用或无用的东西。此外,传播的路径也不能是单向的,而应该在互动中获得用户对产品的反馈,并及时调整、完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产品思维。产品思维要求企业为用户提供极致的产品。生产极致的产品,不仅有利于留住已有用户,还可以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吸引新的用户,因为好的产品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社交时代,是会说话、能够自传播起来的。对于传统媒体人而言,具备产品思维至关重要。我们之前习惯于为所有用户提供同样品类、规格和品质的信息,而非满足不同人群个性化需要的产品化信息,难以在用户中形成稳定的消费。传统媒体要实现转型,首先加强对独特的信息产品的研发,这样才能将所谓的内容优势转化成有商业模式的信息产品。
根据如上对互联网思维的几个认识,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笔者以为,传统媒体要打造新媒体产品,应着重在如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打造属于自己的传播平台。没有自己的平台,媒体就无法建立影响力,无法聚集用户和流量,当然就更谈不上将用户和流量变现,重新思考平台建设,是传统媒体的当务之急。在移动互联时代,新的平台最好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平台逐渐转移到移动互联网上,为适应这一变化趋势,传统媒体应该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建立移动互联平台之上。继续把资金和资源投入桌面互联网上,可能不会产生太多收益。当然,平台建设也要量力而行。在没有足够的技术和资金力量开发新平台的情况下,利用微博、微信等公共技术平台,或者利用公共平台开放的接口进行再开发,或许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第二,从用户需求甚至商业模式出发进行产品的内容定位。在桌面互联网时代,新闻门户网站是有价值的。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网络门户赢者通吃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其商业模式也在面临挑战。在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在建立的新的传播平台上最适宜运行本地化的重度垂直化社交产品。一方面,这类产品更容易满足人们对于某一方面信息和服务的深度需求,有利于增强用户粘性;另一方面,重度垂直化社交产品的目标用户清晰,有利于开展线上线下的服务活动,吸纳与产品属同一领域的广告投入,兑现产品的商业模式。
第三,创新新媒体产品的商业模式。虽然有论者认为,当用户和流量达到一定量级,就会引起质变,但是,除了广告之外,如果没有预留平台接口,用户和流量不会自动转化成商业价值。传统媒体在研发产品之初,就要对其商业模式有清晰的设计,甚至如前所述,可以根据商业模式的要求,倒推产品的内容定位。广告、线下活动,O2O(线上线下的物品和服务销售),都是可以考虑的商业模式。

三、向编辑部变革要未来
这些年来,传统媒体在推进融合发展方面做了许多探索,但都收效不大,除了喻国明教授所言的整体应对策略失误之外,也与固有的编辑部架构、运行模式和考评机制不能适应媒体融合的发展需要有关。对传统的编辑部进行重构、对沿袭多年的编辑部运行和考评机制进行完善和变革,已是摆在媒体人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笔者以为,要实现融合发展的目标,打造出在移动互联时代有商业价值的新媒体产品,传统媒体至少应该在如下四个方面做出新的探索:
第一,围绕产品核心构建各个作业单元。
在以前,传统媒体往往是按照地域和专业来架构编辑部的。比如,报社通常将编辑部分成要闻部、本市新闻部、国内新闻部、国际新闻部、财经新闻部、文化体育新闻部,许多都市报还有副刊和专刊编辑部。为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要,许多报社还在常规的编辑部设置之外,组建了新媒体部门。这样的部门划分,可能符合传统的新闻采集和传播要求,但是,它并不符合新媒体环境下对作为产品的信息的生产要求。一方面,这样的划分过粗,不符合生产重度垂直化细分新闻产品的需要;另一方面,在这样的结构之下,新、旧媒体部门实际上是完全割裂的,传统的编辑部门仍是老大,而新媒体、新技术部门不过是传统报业生产的附庸,是不可能发挥出重要作用的。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时代打造新媒体产品,应该围绕产品核心重构编辑部的部门设置,并且应该让从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人员完全融合在一起。
第二,推行编辑主导制,强化“新闻中枢”的主导作用。
推行编辑主导制,实际上就是产品经理负责制。在传统报社的运行模式中,有的因为记者力量较强,因而实行记者主导制。记者往往能够独立发现线索和选题,并控制着报道的方向和进程,而编辑常常是在后方做整合、组版的工作;有的则是编辑力量较强,因而实行编辑主导制,由编辑来决定选题、指挥记者、控制报道方向和最终的版面呈现。在互联网没有充分发展的时代,编辑主导制和记者主导制都有其合理性和益处,一家媒体是选择编辑主导制还是记者主导制,主要视各家媒体的编辑、记者力量强弱对比而定。但在移动互联时代追求及时、互动、整合传播的新形势下,强化编辑组的新闻中枢作用、实行编辑主导制,应该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因为此种运行机制,最有利于根据新闻的进展、受众的反馈和互动,对传播内容和策略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而记者为主导的运行机制,根本无法满足及时、互动、整合传播的新要求。
第三,简化生产流程,优化授权规定。
在传统报社的内容生产体系中,新闻的采写、编辑、审核、发布等都有着严格的程序限制和授权规定,这也是传统媒体报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一个重要保障。但是,如果把这种有着严格程序限制和授权规定的生产流程引入新媒体产品的生产制作中,就会产生严重的问题,因为这种流程根本无法因应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的要求,所以,有必要对生产流程进行适度简化,对授权规定进行适当调整,并保障关键环节的人员配置,以避免因为流程和授权改变而出现问题或纰漏。
第四,引入外部评价,实行结果考核制。
在传统的编辑部中,对编辑、记者的考核由数量和质量两个因素决定。对于记者来说,数量指的是见诸报端的稿件数量;对于编辑而言,数量则是编辑的版面数量。至于质量标准,则主要取决于报纸内部的质量监控部门的判断和评价。在实际的执行中,容易出现考核指标过于偏重数量、质量考评等主观性过强的问题,而对媒体的影响力和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外部评价指标往往没有纳入进来。传统媒体要实现转型,必须重视受众或用户对内容产品的反馈,特别是要把作品的阅读量、转载率等客观传播指标纳入进来,并以此作为决定员工薪酬和绩效的重要标尺之一。

4、如何打造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媒体产品

 一、内容为王:一种妨碍媒体转型的思维定式
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一直是传统媒体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维系其平台价值的重要保障。在互联网充分发育之前,内容为王的确是传统媒体的制胜法则,帮助许多媒体开拓了市场、创造了价值,高品质的传统媒体也因此享受了一段时间不短的繁荣与增长。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与传统媒体有关的一切。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演进,传统媒体一直在新的信息传播格局中不断调整自身的定位,但内容为王作为传统媒体的信条,几乎没有得到过根本的撼动。许多人相信,即使是在移动互联时代,有价值的内容依然是稀缺资源,能持续为媒体带来收益。然而,这一信条并未得到市场的认可,传统媒体的内容的市场价值在不断贬值。而且,回过头来看,内容为王的思维定式也是阻碍传统媒体成功转型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论坛、博客的兴起,网媒开始成为事实上的主流媒体,对社会现实的影响日益凸显,一些人因此走红了,一些人因此倒下了,一些突发事件和社会冲突因此得到了迅速处理。不过,与社会的普遍认知相反,在当时的许多传统媒体内部弥漫的却是这样一种声音:即使网上炒得再热闹,最终必须有传统媒体的介入才能推动问题的解决,成为社会的主流议题。此时,传统媒体人对内容为王,对自己的议题设置能力仍然有着充分的自信。
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短时间内获得爆炸式发展的微博、微信及自媒体,再一次吞噬了传统媒体作为内容源的地盘。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类组织、企业家、明星纷纷通过自媒体发布消息,政策信息在第一时间得到公布,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信息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互联网上分享、传递,此时,不愿放弃内容为王的传统媒体人再一次对其信条做出修正,称在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唯有摒弃简单的动态信息报道、强化深度报道和言论建设才有出路。从积极角度看,这是传统媒体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又一次积极调整;但从历史角度观察,我们也可以将之视为一种退守。但是,这样的退守守得住传统媒体的据点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当绝大部分人的阅读平台转移到移动互联网,当更多的机构、组织和个人,包括传统媒体自身,开始在新媒体平台上生产和发布类似的高品质深度报道和言论产品后,传统媒体所谓的内容为王就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尴尬。
注重内容建设、把内容视为圭臬,即使在当下也是正确的。但是,在一个传播环境发生根本变革的新形势下,固守内容为王,以为传统媒体只要生产出优质的内容就可以独步市场,而不去面对受众阅读习惯改变、阅读平台逐渐转移、新闻分发渠道变得日益重要等现实挑战,一味沉浸在内容优势的幻象之中,只会贻误传统媒体变革发展的契机。

二、互联网思维与媒体融合转型的三个着力点
对于传统媒体人来说,用互联网思维替代内容为王的信条,是一次观念上的革命,它意味着传统媒体人走出内容为王的幻象,用互联网思维回望过往的转型探索之路,重新审视这些年来传统媒体生产的内容、提供的服务、构建的平台与赢利模式。
结合传统媒体转型探索的时代课题,笔者以为,互联网思维至少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
平台思维。成功的互联网企业总是善于并着力打造一个链接各方的开放、共享、共赢的平台。对于欲寻求转型的传统媒体来说,平台既是内容的发布场所,也是受众参与新闻生产、获取各种服务的场所,更是传统媒体藉以聚集用户、获取流量并最终获得收益的必需载体。其实,每家传统媒体本身即是一个平台,只不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个平台在萎缩,其价值在贬损。因应移动互联时代的需要,传统媒体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网上新平台,形成自己的网络入口。
免费思维。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通过免费的方式提供产品和服务,藉此提升用户体验,积聚用户数量,并培养和建立起用户行为的路径依赖。抱持内容为王信条的传统媒体,此前都希望通过售卖内容来获取收益,国内媒体孜孜以求的以合理价格出售自己的内容使用权以及国际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等尝试的付费墙模式,都属于此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尝试最终很可能不会取得成功,因为它们从根本上是背离互联网精神的,或者说这些策略根本没有互联网化,即使短时间内取得了一些收益,但终究会被免费的互联网模式所颠覆。
用户思维。在移动互联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产品,只有找到了用户的痛点,满足了用户的普遍需求,为用户创造了价值,才会被用户所认可。所以,成功的互联网企业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用户的需求和体验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媒体,必须改变那种大一统的单向传播格局,适应不同的用户需求,为其定制符合其需要的信息产品,而不能像以前一样,不管别人需不需要,硬是塞给对方一堆有用或无用的东西。此外,传播的路径也不能是单向的,而应该在互动中获得用户对产品的反馈,并及时调整、完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产品思维。产品思维要求企业为用户提供极致的产品。生产极致的产品,不仅有利于留住已有用户,还可以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吸引新的用户,因为好的产品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社交时代,是会说话、能够自传播起来的。对于传统媒体人而言,具备产品思维至关重要。我们之前习惯于为所有用户提供同样品类、规格和品质的信息,而非满足不同人群个性化需要的产品化信息,难以在用户中形成稳定的消费。传统媒体要实现转型,首先加强对独特的信息产品的研发,这样才能将所谓的内容优势转化成有商业模式的信息产品。
根据如上对互联网思维的几个认识,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笔者以为,传统媒体要打造新媒体产品,应着重在如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打造属于自己的传播平台。没有自己的平台,媒体就无法建立影响力,无法聚集用户和流量,当然就更谈不上将用户和流量变现,重新思考平台建设,是传统媒体的当务之急。在移动互联时代,新的平台最好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平台逐渐转移到移动互联网上,为适应这一变化趋势,传统媒体应该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建立移动互联平台之上。继续把资金和资源投入桌面互联网上,可能不会产生太多收益。当然,平台建设也要量力而行。在没有足够的技术和资金力量开发新平台的情况下,利用微博、微信等公共技术平台,或者利用公共平台开放的接口进行再开发,或许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第二,从用户需求甚至商业模式出发进行产品的内容定位。在桌面互联网时代,新闻门户网站是有价值的。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网络门户赢者通吃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其商业模式也在面临挑战。在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在建立的新的传播平台上最适宜运行本地化的重度垂直化社交产品。一方面,这类产品更容易满足人们对于某一方面信息和服务的深度需求,有利于增强用户粘性;另一方面,重度垂直化社交产品的目标用户清晰,有利于开展线上线下的服务活动,吸纳与产品属同一领域的广告投入,兑现产品的商业模式。
第三,创新新媒体产品的商业模式。虽然有论者认为,当用户和流量达到一定量级,就会引起质变,但是,除了广告之外,如果没有预留平台接口,用户和流量不会自动转化成商业价值。传统媒体在研发产品之初,就要对其商业模式有清晰的设计,甚至如前所述,可以根据商业模式的要求,倒推产品的内容定位。广告、线下活动,O2O(线上线下的物品和服务销售),都是可以考虑的商业模式。

三、向编辑部变革要未来
这些年来,传统媒体在推进融合发展方面做了许多探索,但都收效不大,除了喻国明教授所言的整体应对策略失误之外,也与固有的编辑部架构、运行模式和考评机制不能适应媒体融合的发展需要有关。对传统的编辑部进行重构、对沿袭多年的编辑部运行和考评机制进行完善和变革,已是摆在媒体人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笔者以为,要实现融合发展的目标,打造出在移动互联时代有商业价值的新媒体产品,传统媒体至少应该在如下四个方面做出新的探索:
第一,围绕产品核心构建各个作业单元。
在以前,传统媒体往往是按照地域和专业来架构编辑部的。比如,报社通常将编辑部分成要闻部、本市新闻部、国内新闻部、国际新闻部、财经新闻部、文化体育新闻部,许多都市报还有副刊和专刊编辑部。为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要,许多报社还在常规的编辑部设置之外,组建了新媒体部门。这样的部门划分,可能符合传统的新闻采集和传播要求,但是,它并不符合新媒体环境下对作为产品的信息的生产要求。一方面,这样的划分过粗,不符合生产重度垂直化细分新闻产品的需要;另一方面,在这样的结构之下,新、旧媒体部门实际上是完全割裂的,传统的编辑部门仍是老大,而新媒体、新技术部门不过是传统报业生产的附庸,是不可能发挥出重要作用的。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时代打造新媒体产品,应该围绕产品核心重构编辑部的部门设置,并且应该让从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人员完全融合在一起。
第二,推行编辑主导制,强化“新闻中枢”的主导作用。
推行编辑主导制,实际上就是产品经理负责制。在传统报社的运行模式中,有的因为记者力量较强,因而实行记者主导制。记者往往能够独立发现线索和选题,并控制着报道的方向和进程,而编辑常常是在后方做整合、组版的工作;有的则是编辑力量较强,因而实行编辑主导制,由编辑来决定选题、指挥记者、控制报道方向和最终的版面呈现。在互联网没有充分发展的时代,编辑主导制和记者主导制都有其合理性和益处,一家媒体是选择编辑主导制还是记者主导制,主要视各家媒体的编辑、记者力量强弱对比而定。但在移动互联时代追求及时、互动、整合传播的新形势下,强化编辑组的新闻中枢作用、实行编辑主导制,应该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因为此种运行机制,最有利于根据新闻的进展、受众的反馈和互动,对传播内容和策略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而记者为主导的运行机制,根本无法满足及时、互动、整合传播的新要求。
第三,简化生产流程,优化授权规定。
在传统报社的内容生产体系中,新闻的采写、编辑、审核、发布等都有着严格的程序限制和授权规定,这也是传统媒体报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一个重要保障。但是,如果把这种有着严格程序限制和授权规定的生产流程引入新媒体产品的生产制作中,就会产生严重的问题,因为这种流程根本无法因应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的要求,所以,有必要对生产流程进行适度简化,对授权规定进行适当调整,并保障关键环节的人员配置,以避免因为流程和授权改变而出现问题或纰漏。
第四,引入外部评价,实行结果考核制。
在传统的编辑部中,对编辑、记者的考核由数量和质量两个因素决定。对于记者来说,数量指的是见诸报端的稿件数量;对于编辑而言,数量则是编辑的版面数量。至于质量标准,则主要取决于报纸内部的质量监控部门的判断和评价。在实际的执行中,容易出现考核指标过于偏重数量、质量考评等主观性过强的问题,而对媒体的影响力和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外部评价指标往往没有纳入进来。传统媒体要实现转型,必须重视受众或用户对内容产品的反馈,特别是要把作品的阅读量、转载率等客观传播指标纳入进来,并以此作为决定员工薪酬和绩效的重要标尺之一。

5、高校为什么愿意引进新媒体的东西?它带给了学生什么好处?

首先,有权没收或扣留学生

物品没收,扣留财物属于行政处罚的范畴,但作为学校教育机构显然没有这样的权利。行政处罚的实施必须有相应资质的身体,根据中国在1996年颁布了“行政处罚法”,享有下列主要类别的行政处罚权:点击看详细1.依法,以刑的执行管理。中国的“行政处罚法”第十五条规定:“由行政机关行政处罚必须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的权利。”点击看详细2.经法律授权的组织。 “行政处罚法”第十七条规定:“经法律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职能可以在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点击看详细3.委托行政机关组织。 “行政处罚法”第十八条:“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可以委托组织符合本法第十九条规定的条件强加其法定权限范围内的行政处罚,不得授权任何其他行政机关或组织。个人实施行政处罚委托的行政处罚的执行委员会,执行机构的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和法律责任的行为委托授权范围内组织的后果,委托他人代为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 ..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根据该法第19条:”受委托的公共事务的组织必须满足事业组织:(以下条件的管理)依法设立的;(二)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 (iii)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违规的条件,组织相应的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点击看详细两所学校。学生财产侵权的法律救济

技术鉴定
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公民的两个基本权利具备的。毫无疑问,学生对自己的手机及其他个人物品享有法人财产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随意剥夺。对于学校没收或扣留, “教育法”破坏了学生的财产,罚款等行为,学生可以寻求依照中国的法律补救办法,该法第42条第四款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学校不服给予上诉处罚向有关部门,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投诉的合法权益或法律提起诉讼。 “点击看详细1.投诉
中国
投诉是指公民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时向有关部门进行行政原因,请求进行审查和系统处理。具体而言,学生或老师为学校侵犯财产权的行为,可向教育委员会,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点击看详细 BR>
2,点击看详细的诉讼官司是救灾的另一种方法。学生可以申请法院诉讼学校财产归还,如果因没收或扣押的财产,使学生失去,损坏等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要求赔偿。点击看详细的投诉和诉讼两种方式的法律补救办法是不冲突的,财产权利受到侵害,如果从学校或老师的学生,学生可以选择之一两种方式,或同时既要寻求法律救济。点击看详细第三,如何解决冲突,点击看详细一方面,学校财产的学校财产的学生管理和没收截留学生的行为是由于需要管理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教学秩序确实会使用手机。由于一些教师说:“当一个电话打过来上课,全班都会受到影响;老师在讲台上的课,发现学生在下面发短信,也不能说,不说是不是,讲课的情绪将被破坏的。“另一方面,移动电话作为学生的个人财产,当然,应该受到法律保护。随着移动电话和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也成为保持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的重要工具。因此,学校在教学管理应尽量避免使用粗暴的管理,应严格按照法律学校管理解决产权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例如,学生在使用手机,禁止在这个问题上,学校可以采取电话,如父母的回报,而不是简单地没收或扣留。

6、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我们党历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论研究、课程设置、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近年来,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迅速发展,在改变大学生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机遇方面看,新媒体海量、快速、交互、生动等特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载体、新平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有效利用就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从挑战方面看,新媒体虚拟、开放、难以掌握和监控等特点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矛盾、新问题,迫切要求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全面把握新媒体的特性,趋利避害、发挥优势,利用新媒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依托新媒体搭建平台,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多优势,比如,新媒体功能强大、应用广泛,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容量无限的新阵地;信息传播方式多样生动,符合大学生希望平等交流的心理特征和接受习惯,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坚持课堂教育、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传统方式的基础上,把新媒体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论坛、博客、微博和专业网站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
通过新媒体加强互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单向性特征,而新媒体条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双向、交互、开放的。这有利于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但是,由于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繁多而芜杂,也由于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猎奇心理、判断力不够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受到一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地通过新媒体与大学生加强互动,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认真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一方面,可以利用论坛、博客、微博等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交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困惑,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的心坎上;另一方面,建设和完善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丰富其内容、改进其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互动平台。学校各部门则应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建立必要的信息监督机制,倡导健康文明上网,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利用新媒体开展学习,提高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不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应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又应不断提高媒介素养和运用新媒体的能力,确保有效利用新媒体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两课”教学中,应积极发掘网络资源,随时更新教育素材,并善于利用图片、动画等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充实、形式更生动。在日常管理中,应注重利用新媒体开展相关调研和测评,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精神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取得更好效果。

7、在新媒体时代如何进行市场营销

营销的本质是产品信息的传播,受众者需要你的产品时,就会主动寻找你买产品了。所以不论什么时代,都需要传播信息,所不同的是借助什么平台传播信息而已,现在呢,微信很火,你就可以借助微信平台传播你的信息,这就所谓的新媒体时代的市场营销了。

8、新媒体就是自媒体吗?包括哪些?

新媒体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广义的新媒体是和传统媒体相对的一个概念,泛指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这些传统媒体形态之外的新的媒体形态,比如移动电视、电子报纸、IPTV、网络媒体、公共电子屏幕等。但现在提及新媒体,大多使用狭义的概念,指的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的媒体形态,比如网站、论坛、博客以及“两微一端”等。自媒体只是新媒体的一种。

与引入新媒体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