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体有哪些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媒介,现在还没有具体定义,最常见的新媒体有手机、网络、移动电视、触屏媒体、数字电影、3D电影、数字杂志、数字广播等等。在许多定义中,我比较认同的是美国《连线》杂志的描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2、中国的蓝皮书指的是什么意思?
指部分官方文件,通常代表的是学者的观点或者研究团队的学术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了系列蓝皮书,如《经济蓝皮书》《社会蓝皮书》《法治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蓝皮书,等等,都是该领域的权威年度报告。蓝皮书通常代表的是学者的观点或者研究团队的学术观点。
(2)新媒体蓝皮书扩展资料各国的文件分别有其惯用的颜色,封面用白色,就叫白皮书,如中国、美国;封面用蓝色,叫蓝皮书,如英国;也有用红色(如西班牙)、黄色(如法国)或绿色(如意大利)的,分别叫红皮书、黄皮书、绿皮书。
不过,一国使用的文件封面颜色也可以有多种。如日本防卫年度报告用白皮,叫防卫白皮书,其外交年度报告用蓝皮,叫外交蓝皮书。
3、新媒体的反腐影响
社科院2013年6月25日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显示,2010~2012年,反腐案件首次曝光于新媒体的合计156件,是传统媒体的2倍。不论是从相对数还是从绝对数上讲,新媒体都是最为主要的反腐倡廉事件的首次曝光媒介类型。
4、《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拜托各位了 3Q
2010年7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发布了国内第一本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中宣部1106小组组长、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张虎生出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汉王科技108.30+7.287.21% 席发布会并讲话。李慎明、张虎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邹东涛共同对《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进行揭幕。《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执行主编刘瑞生作主题报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媒体研究所所长董年初、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崔保国、上海大学文科发展研究院院长吴信训、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钟瑛等分别致辞,汉王科技市场总监游文静介绍了汉王电子书的新媒体发展战略。中宣部舆情局、国务院新闻办互联网研究中心、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新媒体事业中心等部门有关负责人以及新媒体领域相关专家学者,人民网、新华网、国际在线、新浪网、中国广播网等新媒体代表参加了发布会,并就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新媒体发展之路进行了研讨。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是国内首本关于新媒体发展的年度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持编撰,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上海大学文化繁荣与新媒体发展研究基地协编,并由专业的数据公司提供调查支持。该书在当前新媒体大发展的背景下,从广阔的网络文化、全球视野和中国特色的视角纵论新媒体发展态势和社会影响,描述了2009年新闻网站、网络论坛社区、博客、社交网站、网络即时通信、新媒体视频、手机报、手机电视、中国IPTV与数字电视、数字报纸、电子纸等主要新媒体的发展态势及网络传播法规的发展状况,并探讨了重大事件的网络媒体新闻传播、3G发展现状与3G网络传播、我国网络意见领袖发展状况与特征、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发展与管理、网络暴力游戏的发展及其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中国民族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谷歌事件”等前沿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在讲话中指出,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是二十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创造之一。近年来新媒体不仅极大丰富了传媒形态,改变了传媒格局,还对全球尤其是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革命性的深刻影响。当前无处不在、“火热”的新媒体已经深深根植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诸多领域,成为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浪潮中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命门”。谁掌握新媒体,谁就将掌控世界,新媒体的发展可谓主宰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在新闻传播领域,依托于网络信息技术而勃兴的新媒体,在传播理念、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上具有崭新的特征,在发展规模、传播功能等方面后来居上,呈现出融合和超越传统媒体之势,并且拓展了新闻学、传播学研究的视野和方法,带来了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 李慎明还指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们对于新媒体的未知远大于已知,新媒体的挑战与机遇共存,从这个角度讲,新媒体也是当前和未来最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因此,这也就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新媒体的发展,一起探讨研究新媒体的诸多问题,这样,国内第一本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的出版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在新媒体研究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起步较早,1999年即成立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2009年更名为网络学研究室。10余年中,新闻所重视新媒体领域的前沿问题和重大问题研究,完成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科院重大重点课题和相关部门委托交办的任务。每年都有多项成果得到中央领导及相关部委的重要批示,在互联网等新媒体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中央和相关部门的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反映了我国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全面发展状况,对诸多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度调研和分析,不仅对新媒体的未来趋势做出预测,还提出了不少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该书有较强的学术性、前瞻性和现实意义,对于相关部门决策亦有一定参考价值。本书将成为政府、业界、学界和公众了解我国新媒体发展前沿的重要读物
希望采纳
5、新媒体很厉害吗各位学哥学姐们颈本┝洗笱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2013年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发布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显示新媒体是最为主要的反腐倡廉事件的首次曝光媒介类型。
6、《中国新媒体蓝皮书发展报告(2017)》的主编是谁
唐绪军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1]牋,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院教授委员会委员。任中国报业协会会刊《中国报业》杂志执行主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业专家顾问团顾问,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团成员。曾获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主要研究领域:新闻业务,传媒经营管理。
7、新媒体时代,新闻还有必要较真吗
新媒体时代,新闻还有必要较真吗?
社交、自媒体、个性推荐、碎片化阅读......似乎有足够多的标签来形容当下的媒体形态。一面是正在崛起的自媒体,一面是已经没落的纸媒,当内容疯转、用户暴涨、行业盛赞、广告不断、资本上门等成为新常态的时候,行业已进入到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新媒体时代。
于是,内容从业者们每天挂在嘴边的是如何打造10W+、如何涨粉、如何赢得广告主的青睐,所谓的新闻理想早被抛之脑后。以至于当腾讯新闻试图打造“较真”平台的时候,我们听到后是如此的惊讶。在这个不快就要被淘汰,不从众就只能等死的新媒体时代,新闻还有必要较真吗?
新媒体是趋势,新闻却失去了温度
根据新媒体的定义,一切能够传递信息的媒质都是媒体。电视、报纸、广播、杂质等失去了先天的优越性,社交网络、博客、视频网站们都被纳入了新媒体的范畴,尤其是自媒体的崛起解放了内容生产方式以后,传统媒体开始走向下坡路,新媒体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迹。
简单来说,新媒体的崛起抓住了两个趋势,一个是碎片化阅读,另一个是智能化推荐。一方面,在社交网络空前发达的情况下,即便是只有几分钟的碎片时间,依然能够享受到极致的阅读体验,且内容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从图文到漫画到短视频等,不一而足。另一方面,随着各大资讯平台和新闻客户端的崛起,算法开始逐渐取代编辑,大量符合观众口味的内容被推荐给读者,也就是所说的“千人千面”。
利好的一面是,新媒体的崛起带动了内容产业的爆发,吸引了大量的内容从业者,上下游产业链也逐渐完善。硬币的另一面却是,内容质量出现断崖式下滑,很多资讯平台上流行着源源不断的标题党和鸡汤文,新闻也开始沦为这种文化快餐中的一部分,甚至成为网络谣言的避风塘。
以食药类内容为例,在社交网络的驱动下,此类内容不幸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例如“小龙虾致癌”、“某类药物治疗百病”、“转基因食品有害”,如此种种。可以说,在这个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谣言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上百万甚至千万的受众,三人成虎、以讹传讹等成语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不难理解,国内有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占比仅为6%,尤其是食药类等相对专业的内容,很多人难以辨识内容的真实性。此外,各大资讯平台的内容过滤和推荐机制,多是基于算法和关键词完成的,或许能够过滤一些敏感内容,在谣言面前却显得束手无策,甚至会根据用户兴趣主动推荐。
各大调研机构的数据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在大数据服务商Questmobile刚刚发布的2016年度APP价值榜中,根据2016年12月MAU数据,新闻资讯赛道APP价值前三名被腾讯新闻、今日头条和天天快报占据,除腾讯新闻外均是以算法为主的新闻聚合平台。MAU月活背后隐喻的是更高的流量和更大的竞争力,符合新媒体时代的竞争特点。
再回头看看上个月数太奇大数据研究中心发布了《2016年11月新闻媒体健康度研究报告》,这份基于用户对产品内容感知和用户体验的报告,综合“媒体覆盖度”、“媒体公信力”、“产品体验”、“内容影响力”、“思想性”、“事件传播影响力”以及“品牌口碑”7项指评判资讯类APP,排名靠前的却是腾讯新闻、网易新闻、凤凰新闻和新浪新闻,清一色的新闻门户。不难发现,仅仅依靠技术驱动的产品在内容感知和用户体验上,并不是那么出众,也并不完全符合新闻的价值。
诚然,相比于人工审核仍然扮演重要角色的门户网站,新的新闻载体在内容上明显失去了温度。
“较真”不是喝酒吃饭,需要解决三大难点
那么,新闻门户有可能成为新媒体形态下的中坚力量吗?尤其是在纷纷引入推荐机制,寻求转型的情况下。庆幸的是,包括腾讯新闻在内的头部资讯平台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试图通过自身的媒体价值观和专业主义的态度打造“较真”平台。
如果将新媒体形态下的内容传播过程进行拆分,分别是内容生产者、内容传播者和内容消费者。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虽然关于造谣、传谣等已经有了一定的法律约束,但整体仍处于空白状态,主要依靠内容生产者的自律,比如引用权威的消息来源、不妄断因果等等,仍属于道德上的约束。而要想在内容消费者层面实现“流言止于智者”的理想境界,单就提高国民科学素养而言已绝非一日之功。诚然,诸如腾讯新闻等所扮演的内容传播平台恰是维护媒体专业性和权威性的核心角色,却也需要解决下面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建立内容发现、审核及惩罚体系。
新媒体之所以会成为谣言的重灾区和“造谣”的低成本不无关系。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网络几乎成为零成本的媒体渠道,而各大自媒体平台的崛起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谣言”传播的沃土。举个例子来说,一篇养生类的文章因为爆炸性的标题和观点,在公众缺失辨识度的情况下,很容易在社交媒体疯传,在个性化算法的助推下更是可以直达目标人群。
从腾讯新闻给出的解决方案来看,依靠微信、QQ、腾讯新闻、天天快报等新媒体渠道,借助文本分析、词义处理、用户画像等缩短谣言发现的时间,然后分类、甄别后匹配给背后的专家团、智囊团和对应的机构。这大概是目前最有效的“辟谣”手段,但前提是,腾讯新闻此前积累了素质过硬的调查报道团队,且腾讯新闻多达两亿的月活用户和高素质白领人群,以及相匹配的举报体系,这种模式在其他资讯平台上却很难完全复制。
从另一方面来看,单凭资讯平台或社交平台的一己之力,难以形成行之有效的惩罚体系。相比之下,因为“谣言”传播带来的巨大流量和眼球效应反倒成为内容生产者变现的方式之一,产出和投入上的失衡可以说是虚假内容爆发的另一诱因。也就是说,在这个层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流量决定论和内容至上的博弈。
任何一种事物的价值最终都会由“商业变现”去衡量,媒体也不例外。无论是纸媒将死的说法,还是新媒体时代来临的论调,一个核心的出发点就是流量。在阅读进入快时代以前,“内容为王”的说法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个性化算法流行之后,流量开始决定媒体类产品的排位。
就目前而言,资讯类平台对于流量和内容已经演化出了两种态度,一种是追求“千人千面”的信息传递形式,一种则选择了“算法+人工推荐”的组合形式。引申来看,这其实也是资讯类产品对待内容的两种不同态度。对于前者来说,个性化推荐是趋势,尤其是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取代内容加工者乃至生产者都将成为可能。而在后者的名单中,腾讯、网易、凤凰网等赫然在目,究其背景不难发现传统媒体人的身影。当然,两种不同选择体现在“媒体公信力”、“内容影响力”、“思想性”等指标上的不同。d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流量至上的产品在命名中很少看到“新闻”的字眼,产品本身的定位为内容聚合平台,而非媒体。这实际上也反映出了不同的定位,腾讯的较真在于打造一个专业的媒体平台,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由此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虚假信息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情况下,选择遵循商业规则还是回归新闻理想?
最后,新闻理想和商业规则的取舍。
按照腾讯网副总编辑李天亮的说法,较真平台定义为一个专业事实查证平台,还包含内容生产、运营及会员合作计划,并将在内容分成和原创补贴上加大投入。从2015年来看,各大资讯平台纷纷开启内容补贴计划,尽管补贴金额、方式等各有不同,却有着相同的目的,即争取优秀的内容生产者。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内容补贴并非是纯粹的“公益”行为,毕竟同样内容所产生的版权费用要远高于补贴金额。但“较真”内容的生产和运营上却可以视作为新闻理想和商业规则的取舍。
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辟谣内容对专业性和时效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也就意味着更高的内容生产成本。以食药类内容为例,国内专业的内容报道者只有两三百人,专业人士本身就是一种匮乏资源;二是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辟谣内容的真正价值在于对虚假内容的矫正,往往需要更加精准的渠道推送给目标人群,更多的是为了新闻理想而非商业价值。
社科院发布的2016年新媒体蓝皮书似乎给出了答案,2015年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的谣言高达60%,而2016年的数字更甚。其实也给新媒体平台一个警示,在追求商业变现的同时还应该权衡内容质量及关联性的影响,腾讯新闻等选择“较真”平台来重塑媒体的公信力,显得不无道理。
写到最后。谣言等虚假内容永远是悬在新媒体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以往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谣言未尝不是一个隐形的洪水猛兽。当所有人都沉溺于浅阅读、快内容的时候,较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