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利用新媒体提高法律意识
1、内容为王,没有好的内容,别的都白扯,当然会调侃,会找图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算好内容。
2、除了名人的订阅号,大部分订阅号都是有明确的定位,或者你叫垂直也好,这样子受众就很明确了,也方便后续有针对性的进行运营推广。
3、由于手机屏幕很小,如何巧妙的引导用户分享文章,关注公众帐号很重要,多留意一下热门的公众帐号,大家为了引导用户也是蛮拼的。
4、即便如此,扫一扫对于用户依然是一种比较容易的关注方法,所以如果你能结合线下来发展粉丝会比较管用的,比如主题演讲之类的。
5、学会跟粉丝互动,比如定时发一下统计反馈给用户啊,偶尔可以送个小礼物啊之类的,还是比较管用的。
6、适当的推广,通过微信资源平台(如城外圈平台)找资源做推广。
2、新媒体艺术的意义
多媒体对于艺术而言意味着某种综合性的复兴。人们知道现代主义时期是各种艺术门类自我净化的擂台,绘画要排除文学性乃至物象成为画布上的一些颜色,最终走到了抽象绘画。音乐要成为激浪派的那种纯粹的声响,摄影中出现了纯影派。古代艺术中,比如大教堂中,壁画、雕塑、管风琴和建筑空间协同起作用,渲染心理氛围的"场"的工作方式看来可能在多媒体中再次出现。就象教堂中的祭坛画搬到博物馆的聚光灯下就不再神秘,多媒体将把各种艺术再次捆绑在一起,营造出不可还原为组合要素的综合体验。
多媒体艺术已经比线性演进的电影叙事丰富太多了。结合了视频、声音、文字的超级文本,不但可以链接到无穷无尽的其他文本之中,更可以由多种路径进入。这使超级文本成了一座迷宫,而它所提供的互动性几乎是无穷无尽的。今天的多媒体艺术还只是一个粗糙的胚胎,人们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去挖掘发展。 对于多媒体创作所需要的能力而言,传统分科的专业艺术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这使创作成为多学科人才之间的一种协作,再加上人们已经意识到的数码作品在传播中多次再加工的特点,多媒体同样加剧了个人作者的匿名,就象荷马史诗并不是荷马的个人写作一样。人们在电影片尾长长的字幕中已经见识过这种集体创作的力量。另一方面这也可能为达芬奇式的全才的出现提供空间。多媒体艺术是正在出现的数码艺术品种,它吸纳了此前许多艺术方式之长,集图、文、影像、声音和互动性于一体,可述可论,也可以平直地铺陈,更可以单线深入,可能性极为丰富。人们今天所接触到的只是正在形成的冰山的一角,它的潜能还有待更多富有想象力的实践去开发出来。一旦互动性数码多媒体作品置身于网上成为网络艺术时,将大大加强了的观众参与程度,将巨大地改变人们传统的艺术概念。今天出现在网络上的艺术品绝大多数还是落后于网络本身的东西。你打开网上跟艺术有关的站点和主页,看到的还是油画、国画、雕塑。可这些东西都还不是真正跟网络般配的艺术。网络艺术当然应该是多媒体,当然必须是互动的,链接着无穷无尽的东西。
英国当代艺术研究中心新媒体部主任BENJAMIN WEIL,曾于1998年在上海策划了《数字艺术新媒体展览》。他认为:艺术作品首先需要提出艺术家的观念,然后再由技术提出最为巧妙和聪明的解决方法,将其完成。艺术作品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有关,由观念驱使的创作是艺术性的创作,而如果仅仅通过技术实现的创作就不能称为艺术创作。这恰好阐明了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创作和技术应用的关系问题。1996年,《ETIME》杂志曾经探讨过NETART和ART IN NET两者概念的差别,这首先取决于是技术还是艺术的观念,来有效地确定和影响艺术的创作。前者是技术性的,而后者强调了创作的人文观念性,这就像在录像艺术(VIDEO ART)出现的早期同样发生过类似的争论一样,究竟是以观念利用技术,还是以技术的利用作为艺术分类的纯粹标准。 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天性。创造新技术,利用新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伴随着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播方式也以一种加速度在向图像化方面发展。在中国IT产业和欧美新媒体艺术的双重冲击下,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开始在近乎朦胧的状态下起步。
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一批较优秀的作品和成熟的艺术家。影像艺术诞生于1990年代,主要是指Video艺术。影像艺术的产生,是90年代艺术区别于1980年代艺术的主要标志。 在90年代中期,真正的新媒体艺术的前卫性实验是录像艺术的兴起。在90年代末期,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普及,互动技术、网络技术、Flash动画技术、电子游戏技术、 三维视觉技术,以及计算机数字编辑技术等开始进入Video艺术的制作。90年代末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Video艺术不再表现为一种单纯的技术媒介和观念艺术的实验,而是 用 Video艺术的方式对中国社会转型进行文化反映,表达社会性和文化批评主题,比如女性艺术、青春艺术等主题。另外,Video艺术还在90年代末期开始与多媒体先锋戏剧、泥塑动画和电子游戏结合。
1996年9月,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画廊,举办了名为《现象与影像》的中国第一次录像艺术展。这个展览包括十几件录像装置和几个录像带作品,集中了中国第一代录像艺术的开拓者。该展在国内外获得了巨大反响,各地传媒以极大幅面加以报道,更有《文艺报》把这一事件评为当年中国美术十大新闻。该展被许多批评家定位为中国当代艺术中重要的里程碑。 1997年,在北京涌现了数个纯粹由录像艺术组成的个人展览,如《王功新个展》,宋冬的《看》录像艺术展,邱志杰的《罗辑:五个录像装置》个展。这标志着中国新媒体艺术家不但作为创作群落成为焦点,也开始以个体的方式冲撞着当代中国艺术市场。更多受此影响的艺术家开始投入录像艺术创作,他们的成果在《97中国录像艺术观摩展》中得到了体现。至此,录像艺术成为中国美术界的热点,《九十年代中国美术年鉴》特辟一章,叙述录像艺术的兴起。 中国录像艺术的活跃引起了国际艺坛的瞩目,中国新媒体艺术家的作品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世界各地重要的媒体艺术节上。随着IT产业的发展,个人电脑上的编辑设备廉价并得到普及,不但录像艺术进一步得到繁荣,而且更多的艺术家着手探索互动多媒体艺术和网络艺术。
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算起来不过二十几个春秋,但它却和产生它的基础——新媒体,包括声、光、电和IT产业一样,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发展和壮大起来。MOMA录像部主任芭芭拉·兰登认为:“录像艺术在中国的活跃,是在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圆周闭合之后划出的一个新圆的起点。”
大豫商网执行总裁崔俊超说:“400年前报纸就是新媒体,因为那个时候是自然传播,93年前新媒体是广播,73年前新媒体是电视,23年前新媒体是互联网,而到了4年前新媒体已成为社交网站,3年前新媒体是微博,现在在我看来新媒体是微信。”
3、新媒体文化环境下容易出现哪些意识形态
博弈圣经著作人给意识形态的定义;意识形态就是流动的画面。摘自《科学家濒临死亡前的四个反应》一文
《博弈圣经》文化的定义;“我们把脱离大脑的感觉、思维、意识、观念,向主观、理性、真理、一级一级的私湍增量,称为文化。”
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这是文化进程。
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证据,这是文明进程。
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证据、科学,这是科学进程。
《博弈圣经》以人为本作为文化的开端,按照文化的次序和文化的进程来理解文化,视其为一个开放、动态的进程,正如《博弈圣经》中所说:“其实人类的文化进程无穷无尽,无终无果。”(以上内容摘自博弈圣经著作人为中国最高检察院正义网撰稿的社论.评论)
博弈圣经著作人给文化的定义;“我们把脱离大脑的感觉、思维、意识、观念,向主观、理性、真理、一级一级的私湍增量,称为文化。
文化在实践的过程中,只有一次次达成,文化没有成功,只有前行。
文化诞生于谎言,文化又是虚无主义,只有文化才有万能的理性产生当代文明。
中国的神传文化“禅”是第三空间里飘荡的一个“神化迈迈”。迈迈一词是由英国道金斯发明的,博弈圣经著作人把它引入了博弈实体经济学,并用它解释中国的神传文化。
坐禅就是“静思”,人的文化表现就是先用静思创建第三空间,受孕文化开端、再到文化一级一级的私湍增量的进程;
感觉等待一个“点”或者是等待一段蠕动的炫(感觉类似于一段很细的橡皮筋)。
思维的两个或三个炫为“迈迈”(思维的炫犹如在虚幻的梦境中游动、变换、飘荡)。
意识在当下与其互动、又像是与生命精神动态的三维互动,它就是“神化迈迈”,它创造了意识,创造了天文数量级的动态意识,(意识形态就是流动的画面)。
观念渐渐进入文化的中心固定下来,(观念就像是一张相片)。
博弈圣经著作人在《国正论》一文中写道;禅是第三空间里飘荡的一个“神化迈迈”。一个人给别人一个会心的微笑、传递一个友好幽默的表情、就是传递一个“神化迈迈”的文化信息,也是传递一个“文化私湍”,当两个人见面点头微笑时,禅的“神化迈迈”便在两个心灵之间传递。
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文段;
“在文化进程中,一个文化信息就是一个文化‘私湍’。私湍是一个文化基因,是瘾魂驱动的欲望,形成的一个文化单位。私湍可以小到一个欲望,一个信息,也可以大到一个学派,一种哲学,一个宗教,一个国家的概念,或一个治国的纲领。私湍是构成生物进化中大小不等的文化基因。在一个非物质私湍基因结构里,有四个特征:左为文化,右为文明,在它们中间再分为上下,上为战略,下为战术。我们就是在这左右上下中间游动。任何个人又是一个私湍,在文化进程中得到大私湍上下和左右的限制。每一个人都像是生活在私湍文化观念的中心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关于“现在”的观念,随时都处于被监视之中。我们可以想象,私湍像一个神经元的影像,每一个人的文化私湍又被包含在大的私湍里,随时都有触及边界的可能,从而犯下罪过。人生的行为运动就是不断地碰壁,我们用哲学的辩证观点看待它,这都是一次创新,一次进步。私湍任何时候的游动,就像是道金斯描述的文化“迈迈”,即在文化池塘中游泳。当人感觉到一个信息时,文化私湍就已经构成。”
博弈圣经著作人认为;中国新领导人的未来、将面临最大的理论困难、是继承历代遗留下的、所谓政治指导思想,点名报到的名单越来越长;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学语文老师看到中共党媒的这个语句结构、脸皮薄了就会脸红,听者无奈,无所是从。
新领导人的理论语言、已经向国家实体、民簇社会、个人梦想,悄悄地转向。
理论的意义在于创造意识形态,提取积极的思想因素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博弈圣经著作人说;意识形态就是流动的画面。
你们读一篇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经典文章,《科学发展观在博弈世界中运动》一文,搜索就有,一篇文章的含金量,超过中共党理论专家的100本书。
向你们介绍一篇由博弈圣经著作人撰稿的经典美文《科学发展观来自真理的方向》一文,他为中共中央理论网,为党理论的语言创新、语言转向,提供的范本。其内容摘要作为《科学发展观知识手册》一书介绍。
来源:美国资讯网 博弈圣经;经济学世界十部经典著作
4、新媒体主要是指什么??
新媒体主要包括基于技术进步引起的媒体形态的变革,尤其是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电视、IPTV、手机终端等;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被应用于信息传播的载体,例如楼宇电视、车载电视等。具体有:
1、手机媒体
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手机媒体真正跨越了地域和电脑终端的限制,拥有声音和振动的提示,能够做到与新闻同步;接受方式由静态向动态演变,受众的自主地位得到提高,可以自主选择和发布信息,信息的及时互动或暂时延宕得以自主实现,使得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完满结合。
2、数字电视
数字电视就是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收的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电视信号或对该系统所有的信号传播都是通过由0和1数字串所构成的数字流来传播的电视类型。数字信号的传播速率是每秒19.39兆字节,如此大的数据流的传递保证了数字电视的高清晰度,克服了模拟电视的先天不足。
3、互联网新媒体
互联网新媒体包括网络电视、博客、播客、视频、电子杂志等。网络电视以宽带网络为载体,通过电视服务器将传统卫星电视节目经重新编码成流媒体,经网络传输给用户收看的视讯服务;电子杂志是用Flash的方式将音频、视频、图片、文字及动画等集成展示的一种新媒体。
4、户外新媒体
户外新媒体有别于传统的户外媒体形式(广告牌、灯箱、车体等)的新型户外媒体。户外新媒体以液晶电视为载体,如楼宇电视、公交电视、地铁电视、列车电视、航空电视、大型LED屏等,主要是新材料、新技术、新媒体、新设备的应用,或与传统的户外媒体形式的相结合。
(4)新媒体意识扩展资料:
新媒体根据使用主体及受众群体的变化,可划分为精英媒体阶段、大众媒体阶段以及个人媒体阶段。
1、精英媒体阶段
在新媒体诞生之初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仅有为数不多的群体有机会接触新媒体,并使用新媒体传播信息,这部分人多数是媒介领域的专业人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及社会阶层身份,因此这一时期是精英媒体阶段。
2、大众媒体阶段
当新媒体大规模发展并得到普及时,其发展历程就进入到了大众媒体阶段。由精英媒体向大众媒体发展,离不开媒介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传播成本的下降,新媒体以更低廉的传播成本、更便捷的传播方式以及更丰富的信息传播内容成为一种大众媒体。
3、个人媒体阶段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普及,以往没有占据媒体资源和平台,且具备媒介特长的个体,开始逐渐通过网络来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通过平台展示给受众,这是个人媒体阶段到来的一个标志。
5、什么叫“新媒体”?一直不明白这个概念。
呵呵,没有那么复杂。虽然我不愿评价楼上朋友说得正确与否,但是我还是要说一句,说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是非常片面的,不太正确。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不在于出现时间的先后,而在于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不同。
曾几何时,互联网络的盛行,曾经使业内人士无不感叹,网络媒介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媒体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介。在一段时期内,网络媒介成了新媒体的代名词,似乎一提起新媒体,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就是网络媒介。在本人就读于大学的时候,专业课老师也是这样对我们讲的,互联网就是新媒体。但是,说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正确吗?答案是不正确。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变迁,具有越来越多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如数字电视、车载电视、楼宇电梯广告、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等等。
最后,可以明确地说,所谓新媒体,是指一切区别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具有多种传播形式与内容形态的不断更新、不断涌现的新型媒体。
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
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
从岩画和巫会的模拟传播,到诗歌和戏剧的口语传播,到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后的文字传播,到无线电发明之后的电子传播,回顾人类的大众传播史我们可以发现,传播的媒介形态日趋丰富,而传播行为日趋自由。
印刷品传播和电子传播的形态、通道是固定的,其传播的专业要求和边际成本都很高,传播者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和控制权,而数字化必然带来的网络化,以及网络化必然导致的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极其容易。如今,一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突破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
“信息”与“意义”无关
尼格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说:“比特就是比特”。在数字语言里,所有的文本、声音和影像都只是0和1的组合。传播的信息从传播的意义中抽象出来,使“把关人”的能力大大削弱。
因为意义是完整、单一而不能分割成片段来进行传播的,易于甄别,而信息是可以编码、分段、压缩,进行传播,再组合、复原、解码,进行读取的,很难在传播过程中判别每一片断的信息意味着什么。上海目前发展很快的楼宇视频和地铁视频系统是电视还是计算机?曾经发生一场定性之争,就是这种突破的生动案例。
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在传统传媒一统天下的鼎盛时期,传播的效果似乎是无坚不摧的,大众媒体对于公众有着“魔弹”般的效力。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信息和“噪音”越来越多,以一个人的接受能力,根本不可能全部进行接收和处理,同时,在技术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复制和传递已经非常容易,因此,信息接收者按照什么样的标准,通过什么途径,如何选择和过滤信息,又如何屏蔽噪音,在最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传送者的传播意图能否实现。这意味着受众在接收信息时的主动性和消费偏好变得日益重要。
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传播学研究中曾经有一个“沉默的螺旋”的发现,表明人们为了避免成为异类,陷入孤独,往往在大众媒体或舆论活跃分子发表了意见之后,不再表达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而在数字加网络的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人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就可以随时进行信息沟通,甚至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人际传播的性质得到凸显和强化,传统的,倾向于无差异的普遍的广大受众,开始分割为气味相投的或者利害相关的“小众”,如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团体、户外旅游论坛、短信交友俱乐部等。在小众中,人们也许更容易找到声气相投的伙伴,以对抗大众传播所造成的“社会孤立
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6、新媒体时代,哪些因素冲击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
如图
7、如何利用新媒体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加强新媒体整顿
以及政治道德建设
加强对舆论的引导
8、为什么那么多企业的新媒体做不好
下面以新媒体的代表微信公众号为例:
1,没搞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做一个微信公众号?别人为什么要关注你的账号?
做公众号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看到别人有公众号自己也要有,老板不懂,任凭小编能做成啥样就啥样,或者是老板干预太多,管理者总管不住自己的插手欲望,这会让编辑觉得自己是个傻逼。这是两个极端。
2,公司没预算、产出要求高、对运营人的不信任
“高层肯放权,中层不干预,编辑敢折腾”,企业新媒体想做不好都难。最怕的就是审核预览、反复修改,行或不行就一个字,一篇稿件决定不了什么。可怜多少小编忐忐忑忑熬到半夜就等领导一个反馈,万一领导在飞机上、在酒局上也只能傻等着,愤而辞职者甚多。重要紧急的特殊稿件除外,一般的稿件真没有必要锱铢必较。管理者总管不住自己的插手欲望,这会让编辑觉得自己是个傻逼。既然你聘任了他,你就应该相信他比你专业。
3,命名错误,除了大品牌之外,小公司没有必要用公司名做公众号名
很多企业公众号,一看名字就不会关注,试想一下谁会关注一个公司名?一个能保持用户黏度,让用户印象深刻的人格设定,是企业媒体命名最基础的,然后再去考虑这个人格设定有没有吸引人的性格特征。在运营上还是需要有一些人格化的东西在的,这样的话让用户感觉到我是在跟真人聊天,甚至说在跟一个美女聊天、跟一个帅哥聊天,而不是在跟一个机器人说话。
4,企业公众号定位不清或没有定位,发的内容乱七八糟
搬官网、微博的老套路对外展示、在功能介绍栏贴上生硬的企业介绍、今天发个从网上扒下来的八卦、明天发个与自己公司/行业一点关系没有的新闻、后天发个鸡汤...,公众号应该定位为你这个细分行业的内刊,发的内容应该是行业干货,对你这个行业(产品)用户有价值有帮助。
5,无法拯救的硬广内容
只有销售思维,没有营销思维,天天就知道发广告,发产品介绍。文章标题打头的永远都是[公司新闻]、[公司活动]、[特别推荐],就是发这样的文章能不能让标题软一点,至少让粉丝有欲望点进去。
大多数企业微信公众号缺乏创作能力以及老板简单粗暴的广告要求,在内容上表现得很不佳,有的更是直接照抄官网的信息,根本没有进行二次加工,而关键核心是无法避免的公司信息占据了很大篇幅。销售是直接卖,营销不是简单的销售,而是布局,有铺垫,一环扣一环。
6,缺乏互联网思维,不懂粉丝经济是怎么回事
粉丝经济只有达到一定的量才有显出来价值。很多号只有一两百粉丝就开始发广告。很多老板说我做自媒体是为了向用户发广告的,而不是向他们输出价值的,广告骚扰这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很多用户不愿意去关注商家或者企业的自媒体,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发骚扰嘛,觉得我关注你的微信公众号了,你就会给我发广告嘛,特别是线下的一些传统企业好不容易让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号,通过各种手段、各种利益诱导,最后关注完了之后人家还是取得关注。
7,不懂传播,不了解微信传播规律
做不出有传播力的文章,从来不想为什么没人转发文章。让员工转发文章,也不给员工发红包,谁转?
8,功利化的“全员营销”
传统企业里,妄图靠公众号解决业绩问题的傻逼想法,坑死多少运营人?微信并不是很好的销售工具,也别让员工成为你发广告轰炸信息的帮手,美其名曰"全民营销",实则让员工与企业、朋友之间的距离更远。
9,没有用心包装开发品牌故事,就天天发老板或创始人的那点事,看了就让人烦。真正的故事传递价值观,又具有传播力。
10,没有吸粉意识,不懂如何吸粉却又执迷于粉丝数量,身边的资源也没有利用好。企业老板只执迷于增加公众号的粉丝,依赖各种活动拉粉,到微信群发红包,然后到各个QQ群转悠,求姥姥告奶奶希望别人关注,更有甚者花钱去粉丝,而且个个还都是纯无头像的僵死粉儿。
11,太多的微信推广活动
不少企业微信公众号,在某个节假日都会做活动,而且形式、内容,甚至是礼品都有可能大同小异。可是回过头来想想,这场活动的回报在哪里?你的投入产出比是多少?这些活动对你的企业和产品有什么意义?这些粉丝会不会因为活动对你的产品感兴趣?如果这些问题没想好,请对活动三思而行。
12,片面追求阅读量
阅读量这个东西,也不能说完全不去顾虑,但是不能片面地去追求阅读量,说白了阅读量淘宝上可以刷嘛,就是你追求那些没有用的阅读量是没有意义的,还是要追求你有多少目标用户关注你,这个才是意义。
12,涨粉”,只是解决粉丝点击关注的动作,没法解决关注后的图文点击频率,互动次数,甚至购买产品。
公众号最大的特征还是留存功能 。因为他是订阅+推送. 这个特点决定了 公众号最大的价值是留存(粉丝忠诚,粉丝粘性,粉丝活跃)。解决留存的企业公众号,必将是大浪淘沙后,依然屹立不倒的变现好手。
13, 没有专职运营人员
很多企业申请了微信公众号之后,就直接丢给公司的某一个员工去做,甚至是兼职顺带手去做,这个员工没有任何运营和文案方面的经验,一发文章就一个劲儿地夸自家产品,久而久之连自己公司的人都不想看了,你想你的客户会去看吗?客户从一开始就不会看!与他无关的东西,他为什么要去看呢?有了专业的运营者,懂得分析客群,精准定位,懂得怎么找到客户,并建立产品和客户之间的联系,企业公众号才算是真正“活”起来。
14, 不“说人话”
“说人话”就是好好说话,别端着架子,你原来什么样在公司就什么样,公司什么调性,在微信就是什么调性。什么时候发现用户开始在后台跟你“唠嗑”了,就说明你在“说人话”了。做微信就是做社群,维护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好好说话,和用户做朋友,以后企业有什么活动了,用户才会积极响应。别把“粉丝”动不动挂在嘴边,那是给人以俯视的感觉,没人愿意被人称为“粉丝”,也没有几个人牛逼到可有有大把的“粉丝”。
15,重产品销售,轻用户运营
许多企业申请了公众号后,一上来就迫不及待地想各种“卖卖卖”“推广推广推广”。每次都简单粗暴发送活动消息,老板说:我这么好的新产品,用户肯定喜欢,我这么大的优惠,绝对是给用户的福利!结果一定是活动完,用户走。为什么?因为活动前没有和用户的关系维护,活动后没有运营来做用户后续的留存和服务。
16,短期无效果,甩手不干了
很多客户看着微信每周都掉粉或个位数的用户增长,就开始怀疑微信了:为什么要做微信公众号?根本没效果!事实上呢,真的没效果吗?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哪怕你只有一个用户,只要服务好了他,那么他都是你的免费传播员,他会主动帮你传播产品、转介绍产品。这时,品牌和口碑已经开始建立,你要是有100个这样的超级粉丝呢?小米起价不是说依靠100个发烧友嘛!品牌/口碑有什么用?它们能让小企业拥有和大品牌一样的机会,从一开始不被用户信任,到能从强势品牌口中夺食!
品牌、口碑的建立,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运营者持续努力。所以,做企业公众号,不要轻易就放弃!首要任务,做好运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