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万维百科 > 信息技术课的网页设计

信息技术课的网页设计

发布时间:2021-03-18 01:16:30

1、网页设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两门课的区别

你说的这个一个针对网站前台的 也就是你说的我也设计,网站美工方面 ps flash web2.0 dreamwear等等,而另一个主要是做后台的 是你说的网站建设 asp php 数据库等等,就业方向是不同。。。。
现在学校越来越多,但是都有自己不同的针对性,
要是真的想学习的话,还是自己看下比较好,
野马我也知道,确实还不错,
值得你考虑下

2、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作品制作课的教

指向设计能力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作品制作课教学设计

 

一、绪论

信息技术课主要包括上机课和理论课。理论课主要以传统课堂为主,而上机课主要通过使用计算机来完成,在机房里进行。但上机课也有分别,因而,信息技术课又被分为四大课型:理论课、技能课、实验课和作品制作课。本文中所提到的作品课即是作品制作课。那么作品制作课作为信息技术课型之一,它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利用某一计算机软件制作出相应的信息技术作品。依据教学的内容不同,技能课主要围绕某个具体环节进行具体操练。而作品制作课主要涉及到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信息技术作品规划、设计、制作等各个环节的一系列流程。其中,作品制作课中的“作品制作”即指技能的操作。作品制作课具有代表性的类别主要包括文本类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多媒体作品的制作、网页制作与设计。相对完整的信息技术作品制作的整个过程都包括规划、制作和评价几个环节。2在此过程中,除了教师引导学生制作进程,作品具体的规划、创设及评价后的反思与完善,大部分都由学生自己完成。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作品的制作为设计能力的体现提供了实践空间。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能力培养的分析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现状

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基本、最根本的目标。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日益成熟,信息素养本身的发展也经历了相应的变化。并非一开始就存在信息素养这一词。在早先阶段,信息技术课的前身叫计算机课。在计算机课上主要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计算机软件的具体操作应用。由于社会发展的所需,计算机课才逐渐改称为信息技术课,而信息素养逐渐也被人们所熟知。信息素养涵盖更多的内容更适合时代的需求,达到了新的高度。出于种种原因,对于此过程的转变,人们并没有很快地做出相应的转变措施,依然停留于计算机的教育时代,将信息素养缩小成技术的熟练操作,出现了只见技术不见人的状态。只看重技术的误区限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存在价值的延续。信息素养是每一个人在信息社会里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交涉所有与信息有关的活动的能力都展现了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而信息技术是信息素养的一种工具,相当于连接信息素养养成的“桥梁”。信息技术课程指向信息素养,但以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信息素养并非先遗传,而是后天逐渐培养成的。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促进信息素养形成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高中信息技术学生设计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学校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借助信息技术这一工具来促进教育,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归根到底信息技术课程就是促进人的发展。而现实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课程价值更倾向于技术的教授,呈现了只见技术不见人的状态。技术如果不能实现超越技术本身的价值,它也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信息技术学科也如此,针对于作品制作课而言,如果仅仅停留于无异于技能课的操练,系统地学习软件的操作,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意义又从何谈起。一门学科要交给学生一生受用的知识才能够足够实现其价值,即学科思想。数学学科有数学学科思想,语文学科有语文学科思想,学生在学校里学完了数学和语文等其他的学科,并不是指在以后的不学习这些学科之后就不再使用相应的学科知识了,而是所学的这些知识将服务于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可以“带得走”的东西,那就是“智慧”。3“带得走”的知识可以受益于终生,那么,生成智慧的教学体现了课程思想的宗旨。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价值亦致力于一生所用。其课程价值将延续到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满足作为主体的人和社会需要。

三、信息技术作品制作课与设计能力培养.............. 12

(一)当下高中信息技术作品制作课现状................... 12
(二)基于设计能力培养的作品制作课对教师的新要求............... 13
(三)基于设计能力培养的作品制作课对学生的新要求.......... 14
(四)信息技术作品制作课学生设计能力培养的体现................ 15
四、基于设计能力培养的信息技术作品制作课教学设计................ 17
(一)文本类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教学设计............. 17
(二)多媒体作品制作的教学设计............. 23
(三)网页制作的教学设计................. 29
五、高中信息技术作品制作课教学设计建议.......... 37

五、高中信息技术作品制作课教学设计建议


作品主题定向即教师给定学生明确的主题。于全体学生来讲,为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根据同一主题制作出不同的作品能够体现学生各式各样的设计。由此可见,教师在确定主题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此主题能否满足学生能够发挥设计的需求十分关键。换句话说,即主题一定要有空间去设计,有设计的余地。选题过大或过小都不易于设计能力的发挥。选题过大,学生“够不着”,难以实施具体的设计制作。而选题过小容易造成学生兴趣不足,无法展开设计,发挥创新。选题是制作作品的第一步,选题如果不顺利,学生兴趣不浓厚,学生的设计能力无法体现,那么学生最后也无法做出高质量优秀的作品。那么什么类型的作品适合事先明确确定的主题也是教师要考虑的问题。例如文本类作品制作课就比较适合提前确定主题方向。文本类作品制作课是针对一特定的富有特殊含义的文本内容,根据其表达出来的意义再去进行深层次的设计与加工,学生拥有创作的余地。比如说,对于一篇表达母爱的文章,针对这个唯一的文本主题,让学生利用 word 软件对其展开不同见解的设计与加工。学生可以根据文章表达出来的令人感动的话语为文本添加图片、背景颜色或图片、边框、艺术字等元素的图文混排效果从而体现学生的设计思想。后期设计加工后的效果使原来平凡朴素的文章更加的吸引人的瞩目,增加了原有文章的阅读价值。

.........


总 结

本文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需求及新课标改革理念,基于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作品制作课为平台,以培养学生设计能力为契机,设计了文本类作品的加工与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制作以及网页制作三种类型的作品制作课教案。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让学生经历信息技术过程,包括规划、设计、制作等阶段。颠覆以往作品课只注重机械的技能操作训练与模仿或倾向于技能的综合运用,而是站在以培养设计能力为先的高度上,引导学生从学习、生活中某一实际问题或任务出发,让学生亲历从对信息技术作品的需求出发,到作品主题的分析,到作品中各个要素呈现方式的具体规划、设计,再到应用软件工具来进行作品制作,最后进行评价反思的过程,以期达成学生能够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表达观点、交流思想、展现设计能力、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为创造性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施展平台,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设计能力。

3、学校信息技术课用的制作网站的软件是什么?

M

4、高中信息技术考试简单网页制作

这么小就学会偷工减料了,其实做网站是非常好玩而且相对比较简单的,在学校里面基本上就是考验一下你对这门课学的怎么样,大家做出来的东西也是很没有技术含量的,等你大学毕业以后,接触到更深的技术,神马JavaEE框架啦,android/ISO应用开发啦,OA系统,你就会明白,其实在学校里还真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好好学吧,一起加油!

5、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上运用信息技术

一、传统美术课堂突显不足
《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新课标》中提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过分依重课本,把美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把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生活划地绝交的结果只能是孤立无缘,资源缺乏。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不仅“美”的技“术”,更应该是“美”的艺“术”。作为美术教师,不要停留教学生“画画”的技术层面,而更应该站在美术教育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工作。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美术学习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美术教师的目标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这便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发展的需要出发,主动探究新形势下美术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二、信息技术优势日益彰显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人类开始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学校不可避免地卷入社会信息化的强大旋涡中。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表现出的巨大推动作用已经有目共睹。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力的教学手段,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和依托,促进教学行为、进行教学变革、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教育努力的方向。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信息技术为此提供了新的途径。计算机及网络本身就呈现了一个无边无际的神秘世界,给我们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吸引着我们的求索兴趣,启动着我们的创新智慧,也给了我们无穷的创造路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特征,使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整合出一条创新之路。
三、课堂教学运用实例
信息技术在美术课中的广泛运用不仅改变着教学方式,也在改变着教学观念。美术课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减少了许多带工具的繁琐,缩短了作品完成的时间,减少了绘画的空间,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绘画变成有兴趣、有成效的游戏。
1、创设环境、营造氛围
创造是人的基本潜能,而身心自由是创新潜能得以开发的基本条件。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学生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创新,使个性获得发展。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去营造一个“对味”的学习环境。环境有社会大环境,也有课堂小环境。信息技术可为创设学习环境,营造学习氛围提供有力的支持。
品茶,讲究环境,品茶必群荫环抱,溪水潺潺,青竹相伴,群鸟相随,才能品出茶之真味。品画如品茶,营造适当的环境对学生学习和理解作品的内涵大有裨益。例如在小五10册第14课《山水画》一课中,在赏析画作的同时,同时伴以铮铮古琴、淙淙流水,鸟雀鸣啼之声,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画作山水之中,从视觉到听觉上同时经历多层次的感受,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就不再局限于教师的讲解,每个学生都将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在其他的赏析评述课程中,亦可采用此方法。整个课堂环境与教学内容的和谐,将提升学生对画作的欣赏验。
2、提供资源、拓展教材
教材中每一课围绕主题提供的资源总是相对有限。如小五10册第1课《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一课中,白石老人年高寿长,作品过万,教材却仅能提供寥寥可数的几件作品,虽说都是代表中的代表,典型中的典型,但对如此庞大的作品库来说,还是不足以窥全貌。要让学生就凭几幅画就对白石各时期画风及“衰年变法”前后的转变有深入的了解,是相当困难的。就算教师课前准备充分,也难也提供数量大而且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更何况教材中要赏析的作品不只齐白石一人,即使每个教师都有一个庞大的收藏馆,恐怕也难满足教学的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教参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教师课前要设计专题网页,专题网页比教材的信息容量更大,可不限时的供数量众多的学生同时异步或异时异步欣赏。网页几乎可以不限作品的数量,教师可以收集各时期代表性作品放在专题网页中,而更多的作品可以链接到其他专门研究网站。这样既可集中学习,又可无限拓展。学生先学习教师提供的专题网页,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进而根据自己的感兴趣的问题,循教师专题网页中提供的链接进行个性拓展。这样既能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又可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第2课《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及其他同一类型课程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
3、教学展示、形象直观
为了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运用各种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辅助手段。如电视、游戏,欣赏故事、音乐,也可以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教学。因为多媒介的使用,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清晰。如透视规律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理解,利用多媒体演变展示不仅让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而且使美术课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
4、自主探究、鼓励尝试
在传统的美术课中,学生的作品都具有一次性。一幅作品在完成之前很难预见结果,出现失误,也难补救。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能设计创作出更完美的作品。如在《设计标志》一课,教师可为学生提供“aaa logo”软件,学生有了这一软件,可以尽情探索和无限尝试logo的可能组合、排列、变形、变色。当创作设计满意之后再进行制作,这样就真正做到了胸有成竹,动起手来自然轻松愉快。作品的失误率减少,作品的质量得到提高。在《色彩的对比》一课中,学生可以在电脑的“画图”软件中尝试将不同的色彩填充到同一图形当中,体会色彩的对比关系。因为数字化的原因,色彩更加精确饱满,尝试次数可以无限,学生通过低廉的成本就可以获得丰富的配色经验,加深对色彩对比的理解。在第13课《电脑美术——巧用卡通形象》一课中,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中的运用已不言而喻,只用传统的手段要完成这一课,教学成效恐怕是难以保证的。
5 、展示评价,反馈信息
传统的展示评价,多为将学生作品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贴到黑板上,教师可以给予优点及不足的评价反馈。这样评价时效短,又无法从时间上纵向观察一个学生的发展过程,因而激励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课堂展示后,教师将学生作品收集整理,然后在校园网络或班级网页上展示,并给予书面的点评。长期积累,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作品数据库,学生和教师都可以任意查看和打印学生各个时期,乃至每一节课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发展轨迹就十分明显,既有利于长期激励学生,又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美术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经验积累,更是有数据支持的科学总结。当然,如果教师的信息素养较高,也可在网络上设置各个阶段的拓展练习题目,学生在网络进行自我测评,可以即时得到反馈。

6、如何设计信息技术优质课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1.1.礼仪着装
教师得体大方的穿着很重要,在上课评比中,看到有的女老师穿着吊带衫,因为老师的衣着而产生的无聊骚动和无谓想象,那还会感觉出这里是个学习的地方吗?硬底皮鞋、高跟鞋在教室走动的时候发出的声响也会分散学生注意力,评委恐怕也会反感。不喜欢过分浓妆艳抹的或“清凉装”的老师,同样也不喜欢打扮老土的老师,穿得太寒酸,像从穷山沟里来的大学生。“得体”和“端庄”是教师着装的标准,尤其是在这样的大型示范课时更要注重自己的形象。
2.2.课堂环境要事先熟悉
要熟悉的课堂“环境”包括课堂的软件环境和学生环境。
上信息技术课的突发事件比别的一些学科多,如机器病毒、死机、课件打不开等造成讲课失败,为此参赛者应提前熟悉机房环境,包括机器运行状况、电子教室软硬件操作方法。如果不能正常运行自己的教学课件,应及时找主办方安装相应支持软件。由于不同学校机房的监控管理软件使用也不尽相同,有些参赛者自己学校用的是大屏幕投影,没有对学生机的管理软件。这样就造成了这些教师在课堂上既有屏幕投影(有些是优质课中为了方便听课老师新增的)又有监控软件时,往往会忽略监控软件的“广播”功能的使用。从而导致教师在上面大屏幕中演示操作,底下一些不给“面子”的学生自己在游戏或上网。所以,在上课的机房软件环境与自己学校不同时最好事先熟悉一下软件的使用方法,尽量不要在这上面出现不和谐的事情。
与软件的配置环境相比,学生环境也相当重要。参赛教师可以在上课前与学生亲切的攀谈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通过语言奖励、活动等营造良好、积极参与的课堂气氛。在安徽上示范课时,由于暑假还未结束,因此主办方临时召集还未开学的20名学生。但是通过在上课前与他们交流,说一些致歉的话,并分发小礼品作为奖励,很快就拉近了与学生们的陌生感,建立起了融洽、亲和的师生关系。
二、课堂要注重“原创”,体现“个性”,并有一点“新意”
2.1.原创与个性
在优质课的准备过程中,切忌全盘照搬别人的课例。或者随便找个网页模板改改就用,却不知道风格并不适合这堂课。或者到处复制粘贴,把课弄的“四不像”。要知道观摩的老师都是久经“沙场”,听过很多课例,所以一堂课如何设计、怎样发展,大方向他们都知道,典型的课例他们更是记的很清楚。因此最好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有可能,在自己学校时多征求科组老师的意见,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恰当把握细节。如此,即便有些缺憾,也能体现自己的特色。
2.2.主题新、内容新、方法新
新颖的新课引入和精彩的教学主题会引起学生的兴趣、铺垫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是上一节好课的基础,也能吸引评委和听课老师注意力。试想,评委听了十多节课,身心也疲倦,突然看到一节新颖的课,眼前一亮,心情大悦,大家都会认真听了,对的评价也会高了。
课堂要有一点“新意”,还可以在课堂内容的安排上有一些书本上没有的新鲜的东西,举一些最近最新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比如必修教材第一节课是以北京申奥成功的案例引入,如今申奥已过去那么多年,奥运会都快开始了,如果再举这个例子就不太恰当。但是注意不要脱离教材,脱离新课程标准,一定要以教材和课标为基准。教学实例一定要注意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培养。
又如在省优质课评比中上的是选修5《人工智能初步》的“认识专家系统”,教材中安排的是理论课,但是在教学内容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专家系统的特征,让学生实际操作一个教学用的疾病诊断专家系统,通过与生活中人类医生诊断疾病的案例相比较有何异同,进而分析得出专家系统的特征;让学生以猜动物的活动形式,亲自体验动物识别专家系统,从而分析出专家系统的组成结构;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专家系统的认识,还设置了一个题为“专家系统和人类专家谁更具有优越性”的小型辩论赛。这些环节的设置,不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专家系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其信息素养。评委和各位老师在课后也评论,原来人工智能课可以上得这么精彩!
同时,课堂的“新意”还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如果在教学中仅仅简单的冠以“任务驱动”,就如平常一样“讲—练—”,那学生也肯定不会很好的坚持一节课的。
在广东省2004年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华南师大附中的老师在上《信息技术基础》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时,就将信息的发展比喻成行驶的列车,不同的站点代表不同的发展时期,从原始社会到当今信息时代。如此新颖的课堂构思,难怪会获得成功。
又如,这次安徽示范课上的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第一节课《信息及其特征》,在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的传播过程环节,在其他老师的课例上加以创新,将“来比划来猜”游戏中的竞猜画面在PowerPoint里设置自动跳转,并在每个画面置倒计时时钟,最后5秒会响起倒计时钟声。如此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老师们也感觉很新鲜,课后纷纷请教如何在PowerPoint中实现这个功能。
三、做好“分组合作”这篇文章
虽然新课标提倡“分组合作”,但很多老师并没有好好研究过“分组合作”,为了能在优质课评比中胜出,使自己的课有点新课程的理念,有的老师在教学实施中为分组而分组,只在形式上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却忽视了分组后的学习。在观摩的分组课堂上,小组之间真正进行相互协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情况并没有出现。碰到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学生进行了合作讨论,就是在教学中实施了“合作学习”,就能解决问题。这样做可能造成的后果是:由于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根本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在优质课评比中有位老师上的是《信息技术基础》第二课“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最后一个环节他的安排是想通过分组辩论的方式来认识信息技术的影响,但是由于学生在那么多老师面前,怯场无法施展,最终成了在教师“引导”下的问答式。的改进意见是可以通过在BBS上发表各自的观点,正方一栏,反方一栏,全班也不分正方反方,即不分组,只要认为谁的意见对谁的意见观点不足都可以回复反驳。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不必亮出身份说话就可以发表意见,这对于那些腼腆胆小的学生来说,可以使之有充分的自由空间,而不会束缚在老师既定的“正”“反”组内由于观点不同而失去了辩论的兴趣。
应该明确,分组合作学习只是有效学习方式的一种,老师们须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为依据,合理地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实现方式、方法的多样化才是最重要的,要避免将所有的“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
四、重视课堂评价
信息技术新课程对评价非常重视,提倡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来促进教与学,其中,尤其重视过程评价、作品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由此来检查学习效果、增强过程体验。在上优质课时,一些老师主要通过演示学生作品即终结性评价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但是评价过程中很少有老师对学生提出批评性意见,可能是担心提出后评委及老师们会认为这堂课不好,因此大都笼统的用“非常漂亮”、“很好”之类的赞扬来评价。其实学生初次作品中普遍存在诸多问题:文字格式不一、颜色(如浅绿色)太刺眼、太多图片充斥在作品里,不协调。即使是省级公开课,也绝不能为了做秀而忽略学生存在的问题,更要强调知识点,分析学生出错原因。
对于任务教学过程中小任务所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也要对全体进行评价,不能只对好的进行表扬,而对那些做的不好的反而为了逃避而一带而过。
没有完美的课,有瑕疵的美才是最真实的美。
总之,在优质课评比中,学生评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要真正落实着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这个教学总目标。
五、其他细节
此外,在某种程度上,教师不但要专业知识过硬,而且还要注意在课例中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行为规范。
5.1.优质课不是“做秀”、“表演”、“走形式”
优质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次集中展示课,目的是希望能够在新课程实施中起着示范作用。它在新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应该努力体现出时代性、先进性、示范性,体现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值得大家仿效借鉴,并具有推广的价值,否则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虽然的课上的很精彩,但是毕竟是经过了长时间准备,如果“编织”的“花样”可操作性不强,仅仅为了吸引评委的“眼球”,无法适用于大部分学校教学,那么这就背离了优质课的宗旨。
5.2.加强自身信息素养和教学基本功
在观摩优质课时,发现有的老师并不重视自己教学中的操作习惯,如给文件或文件夹改名时随意输入没有意义的名字;在文档编辑后退出时,提示是否保存,教师点“否”。这些操作潜意识下都会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会造成学生今后的行为不规范的操作习惯。还有个别老师课件中有Flash,但是从文件夹直接打开网页时会被Windows XP SP2 的安全检测功能屏蔽掉,这时老师却无从下手,最后只好求助于主办方。

7、如何进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信息社会中,信息已经与物质,能源一样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从根本上讲,信息技术正在重塑教育。科技,文化、国际关系和国家生态,拥有信息强权的国家,旋转着未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魔方。正是由于信息的支配作用及其支配地位,才使得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程度、知识与信息的丰富程度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信息技术课程正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对于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论: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概述 1.课程的价值 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也一直在发展,教学内容已经从软件操作进化到了信息活动,却导致了很多课堂趋向基于信息主题开展活动,出现了为操作而操作、为主题而主题的现象,在信息需求下技术弱化、重复越发严重。但对学生而言,这些内容有何学习价值?学什么、怎样学才是必要的呢? 为此,我们必须一起来探讨技术价值,看它是不是连接软件操作与信息需求的主线。希望通过探讨能引发大家展开讨论,面对现实再次去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核心价值。 2.课程内容 什么内容是必须学的,什么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学。一个新的软件出现,就要学生学,还没学会,一个新的软件来了,又要学,这种赶时髦的思想,在计算机教学中时有出现。学完图像处理不够,再来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网页制作等等,究其原因,不得而知,学完这再学那,总是新的软件就是好,也说不出好在哪,人心浮燥。 3.追求目标 :信息技术素养、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1.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比较 自基础教育新课程开始实施以来,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从基础课程到计算机课程,教学理念都有了比较大的改变。目标,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还未出台,所以一切的课程目标,都沿用了基础课程的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中目标:(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和学会文字、图形的处理技能,初步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方法。(3)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初中内容:信息与社会、计算机系统组成、操作系统(操作)、网络信息获取、字处理软件使用、表格处理软件使用、幻灯片制作。 高中阶段(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2)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和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学会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应用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3)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4)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依法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学习内容 理解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表、音频、视频,图像;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初步学会数据处理的方基本法;了解信息智能化处理的方法。 初中高中必修 信息获取 网上信息搜索、浏览下载网上信息检索的策略与技巧 信息加工 文字处理 图表处理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多媒体信息处理 体验程序设计 智能信息处理 信息管理 资源管理器应用初步使用常见数据库应用系统 (文件、文件夹等) 信息表达与交流 收发e-mail综合运用文字处理 演示文稿制作品图表处理、多媒体处理工具及使用因特网交流信息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计思路: (一)内容安排 1、按照螺旋上升安排课程内容。小学阶段: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解决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初中阶段: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2、关于内容结构:以信息活动为主线,分模块组织内容。参照信息科学对信息活动类型的划分,结合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需要,我们主要划分了以下四种信息活动:即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创造以及信息的表达与交流。以信息活动的序列为次序,贯穿各学段的课程内容要素。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2、了解信息获取的方法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3、理解机器处理信息的一般方法,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体现教学方法,上网等)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材渗透信息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和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信息科学的知识是支持各类软件和技术研发的思想、方法和原理;信息技术是信息科学发现的物化以及技术思想方法的载体;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是应用技术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法律道德和道德伦理规范,以及学生必须关注和解决的个人-人际-社会问题。四、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部也要求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力政策支持,将使我国中小学在近几年内掀起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热潮。但是对这门课程的目的、内容、课程形态、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等有很多不同的认识和争议,也存在很多误区。我个人认为: 1、从中近期来看,将会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必修课,即由选修到必修;但从长远来看,则会由必修到选修;将来一般性的操作技能学生将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会,没必要以一种课程的形态出现,复杂性的操作技能可开设选修课,应用性的技能和能力则可整合到各门学科之中或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获得。以一种课程的形式出现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否则,绝大多数学生将没有机会接受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教育。 2、信息技术课程本质上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素养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要有创新精神,创出特色内容。 3、关于教材。产生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教学内容衔接的矛盾。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而且各地师资设备条件差异太大,开课年级各不相同。由于目前条件限制,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技术的发展,所以要有一批的辅助用书来补充这方面的不足。五、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设计 关注学生学习,探索教学模式。“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评价”。良好的教学方法,取决教学内容、目标、学生、教学条件,合理使用。 如任务驱动法,建构主义教学、互动教学、问题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其方法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具目标,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产生新的任务。这种教学法,特别适用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等,以学生的经验为主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针对不同水平而展开的教学模式。 教学互动是一种体现学生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的知识水平,设置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相适应的探究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广泛互动,让每一位学都能充分地表达、质疑、探索和讨论问题,实现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小组互动学习,小组长轮流担任,采用“导学、自学、助学”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导入教学非常重要,其含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导入方法包括案例导入,情境导入,目标导入。互动课程需要资源,需要我们进行精心准备。六、规范信息技术的教学语言 1、语言应准确练达,具有科学性 信息技术课上“通俗”语言绝非不能用,而是要选在恰当的时机,用得好则可以事半功倍。在学生刚开始接触一个新专业术语时,适当运用该术语的日常生活词汇、俗称来描述,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新术语。例如,学生第一次认识“任务栏”时,不知道它叫啥名字,教师可以介绍说“桌面最下方的蓝色长条”。但是,老师在学生理应掌握新术语,并能够运用专业术语解释新现象、学习新知识时,仍使用非专业术语,则会失去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严谨性和严肃性,有时甚至会引起学生错误理解。 2、语言应简洁明了,具有凝练性 教师语言一定要避免随意性。学生练习操作时,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于是随口就提醒全体学生,或打断全体学生的操作进行讲解,等会儿又发现什么问题再次重复讲解,教师这样漫无边际进行讲解,即使讲解再精彩,学生根本不会听教师在讲什么,完全沉醉在自己的探索中。学生很不愿意教师随心所欲地打断他们的操作,因此很难被教师随意的讲解吸引。教师在课堂上的信口开河,会抓不住课堂教学重点,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3、点评应巧妙,具有激励性 学生示范操作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如“操作非常熟练,如果讲解时声音能再响亮一点就更好了!”这不仅对被点评的学生也对全班学生起到激励、点拨的作用。信息技术课最需作评价的就是作品展示时。作品展示不仅让学生欣赏优秀作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优缺点所在,而绝非盲目地进行视觉刺激。面对学生对作品的评价,教师更不能一味地迎合。“恰当地运用字处理软件的艺术字功能,不仅能增强版面的活跃性,还可以突出编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情感及整张小报的重点。当然每个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观点,这位同学刚才的建议你接受吗?”巧妙的点评具有点石成金的功效,一字一句都将拨动学生的心弦。 信息技术课操作性较强,教师在讲解操作过程与方法时也都应当注重逻辑性。学生大部分时间是盯着屏幕,哪怕教师讲解时学生的眼睛仍离不开屏幕,人机的交流充沛,人际的沟通较少;眼神的交流贫乏,心灵的触碰震撼更是难以寻踪。这其中当然有学科的原因,例如形象生动富有激情的语言在信息技术课上能运用的地方较少;同时,教师也需要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与信息技术课的网页设计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