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颌鲚的面临危机
长江污染加剧以及滥捕滥捞使长江刀鱼产量逐年下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一份资料显示:1973年长江沿线刀鱼产量为3750吨,1983年为370吨左右,2002年已不足百吨,2011年12吨左右。
每年2月底3月初从东海进入长江,逆流而上,其速度非常快,只需十几天的工夫就能穿越上千公里,最远可到达湖南的洞庭湖。
大量历史资料证明,从长江口至湖南洞庭湖,自古皆为刀鲚出产地。有权威资料显示,历史上刀鲚捕捞产量曾占长江鱼类天然捕捞量的35%至50%,其中在江苏省江段所占比例更曾高达70%。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湖南湖北江段就基本上找不到洄游的刀鱼了。两三年后,江西江段也没有了。1996年左右,安徽江段也难以形成渔讯了。江苏江段也不能幸免,1997年、1998年左右,首先是南京没有了渔讯,后来,镇江、扬州江刀产量也锐减。2011年,刀鱼的洄游路线大大缩短,能形成渔汛的最上游,仅至江苏的常熟、江阴一带。
调查发现,违规捕捞是刀鱼数量骤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捕捞刀鱼的渔网犹如一个大口袋,足有三四十米长,越是往“口袋”深处,网眼越密,中间部分的渔网网格2厘米左右,相当于一个1元硬币大小,而底部的网眼更小,仅能伸过一根手指,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刀鱼鱼苗难于幸免。根据上海市农委水产办的规定,捕捞刀鱼使用的渔具网格不得小于3至4厘米,网眼过于细密的深水网属于禁用渔具,这也是渔政部门重点打击的捕鱼工具。张家港市2012年捕捞量只有区区3000公斤。
镇江就没捕到一条刀鱼,南京、南通、靖江等地也好不了多少。数据显示,江刀的数量一直呈直线下降的趋势。也许过不了几年,我们真要和刀鱼说再见了。 如何才能拯救濒危的刀鱼?短时间内要想改变长江水质、改善长江生态可能不太现实,而我们能做到的是,可以考虑彻底禁捕刀鱼几年,给刀鱼一个喘息的机会,等到刀鱼的数量大幅度上升,还可以再放开渔民捕捞。当然,现实情况是,捕捞刀鱼是不少渔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如果实行禁捕,如何安置好这些渔民?同时,如果实行禁捕,会不会造成非法捕捞猖獗?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考验有关部门的智慧。
2、上海市渔政监督管理处是个什么行政级别的机构,上级主管部门又是哪家单位?
上海市渔政监督管理处机构级别相当于正处级,单位性质是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上级主管单位是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农业委员会是上海市政府的组成部门,行政级别正厅(局)级。
3、长江刀鱼的生活习性是什么?
蔬菜首页 | 蔬菜信息 | 产地价格 | 实用技术 | 良种资料 | 无公害蔬菜 | 无公害基地 | 数据查询 |
政策法规
长江刀鱼
发布时间:2006/2/17 9:03:04
长江刀鱼,学名长颌鲚,又称刀鲚。其身长而侧扁,腹银色而多脂,因形似一把尖刀而得名。分布于长江及近海半咸淡水区,生殖季节从河口进入淡水,沿干流上溯至长江中游产场作生殖洄游,最远可达洞庭湖,有的在江河干流产卵,也有进入支流及通江湖泊产卵。产卵后亲鱼分散在淡水中摄食,并陆续缓慢地顺流返回河口及近海,继续肥育。长颌鲚的幼鱼也顺水洄游至河口区肥育。冬季,长颌鲚不作远距离洄游,而聚集在近海深处越冬。是典型的洄游鱼种。
长江刀鱼天价之问:万元菜价背后是惨痛生态代价
身长而侧扁,腹银而多脂,这条鱼因形似一把尖刀而得名。
长江刀鱼,学名长颌鲚,又称刀鲚。相对而言,人们更熟悉与它同属的另一种鱼———凤尾鱼,这是凤鲚的俗称,和刀鲚一样,作为近亲的两种鱼,平时栖息于中国东部接近江口的浅海,每年春夏间溯水而上产卵,是典型的洄游鱼种。
长江沿岸许多城市的居民,把长江刀鱼称为江刀,他们知道,相比油炸后装在白铁皮罐头里,六七元一盒出售的凤尾鱼来说,江刀的身价已有霄壤之别———在江阴的一家酒店,三条江刀凑足一市斤,清蒸入盘,价格一万元,这是今年的最新天价。
一些年纪稍长的江苏人也知道,这种巨大价差就形成在此前20年间。曾几何时,沿江城市的人们,在清明时节多少可以尝几回鲜,就像中秋月圆,赏菊吃大闸蟹一样。
“恣看收网出银刀”,是宋人苏轼之句,清代李渔则称之为“春馔妙物”。历史资料显示,刀鲚捕捞产量曾占长江鱼类天然捕捞量的35%~50%,其中江苏江段所占比例更曾高达70%.如今,寻常人家春食江刀的江南风俗已成奢侈。2005年,上海一家媒体在文章中写道:“吃过长江刀鱼吗?若拿这个问题来问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得把问题换成:见过刀鱼吗?”5月1日,长江沿岸渔民手中的刀鱼特许捕捞证到期,今年的刀鱼季节正式结束。
截至目前,2005年长江刀鱼的总体渔获量尚无确切统计数据,但市场行情已可证明,这个数字较去年下降已成定局。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一份资料显示,1973年长江沿岸江刀产量为3750吨,1983年为370吨左右,2002年的产量已不足百吨。
“这不是什么直线下跌,是呈几何级数下降,这证明我们对刀鲚资源的利用已至极限。”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资源研究室主任施炜纲说。
两周之内,记者走访长江下游多个城市发现,几何级数下降的渔获量背后,昂贵的长江刀鱼,对捕捞者和经营者而言是损失而非获益;而在试图拯救刀鱼种群的学者们眼中,真正付出惨痛代价的,是整个长江生态。
渔民陈褚生的刀鱼季
陈褚生也承认,整个刀鱼汛期,他和弟弟两家一共才捕了300来斤刀鱼,只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一网的捕获量。
4月26日早7时54分,一条30厘米长的江刀被拉出江面,阳光下闪亮的鱼身快速拍打水面,随即,卡在网上的这条鱼悬空而起,它拼命将头扭向江水,身体忽左忽右,一次次弯成僵硬的半圆。
这是常熟渔民陈褚生当天捕到的第一条长江刀鱼,两个小时前,他和弟弟陈褚根各驾一艘柴油动力渔船,从常熟浒浦渔港出发,向东驶入苏通大桥附近长江江段。这是62岁的陈褚生最喜爱的一个江刀渔场。
7时10分,陈褚生的妻子陆凤英和小儿子陈良,将一张流刺网撒入两船之间的江面。
五六分钟后,500多米的大网在两船拖拽之下,顺江流呈弧形缓缓向前拖动。此处江水浅急,历来是江刀鱼道,网格3厘米见方的流刺网直达江底,恰可拦截鱼群。
这个上午,在反复两次撒网拖拽动作之后,陈褚生兄弟得到了他们在这个刀鱼季最大的渔获:大小江刀共159条约30斤。
但陈褚生本人并不像目睹这个过程的记者那样兴奋,收获来得太晚了,此刻已是江刀落市时节,鱼贩们给出的收购价不及高峰时期的十分之一。
一个多月前,长江上的渔民会见到鱼贩们驾着快艇疾驰而来,后者搜寻着每一条捕获江刀的渔船,开出1市斤700元至1000元的高价,而当时的市场上,江刀一度出现1市斤2000元的天价。
但在那个时候,陈褚生只能冲贩子们摆手。
3月15日,这个捕了一辈子刀鱼的老人撒出了2005年刀鱼季的第一网。市场上的空前高价,让他仿佛面对一场最高投注的赌博,“拧慢船的油门时,我的手都有些发抖。”陈褚生说。
那一天,当500多米长的流刺网从江中缓缓拉出,陈褚生见到了他捕捞江刀生涯中的第一张空网,就在当天,他共撒了4网,全是空网,刀鱼无影无踪。此后8天,仍是一无所获,第9天,他的流刺网上出现了2005年第一尾江刀,但那一整天的收获,只有区区2斤零8两。
“这是任何年份都没有过的事情。我的感觉是,今年的江刀起码比去年少了一半。”4月26日,陈褚生对今年刀鱼季的开局不利仍然耿耿于怀,他面无表情地低下头,右手食指无意识地一下下划着船板。儿子陈良此时接过话头,“我爸捕了几十年江刀,今年以前从来没碰到过空网。你能想像他的心情吗?一个农民种了一年地,到头来颗粒无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事实上,当记者事后将陈褚生4月26日的收获情况告知常熟渔政站一位工作人员时,对方简直无法相信,“会有这么多吗?
今年鱼最多的时候是最近几天,但一条船一天捕10斤已算是好收成了。”这位渔政人员的惊讶有其理由,这个春季,沪苏皖多家城市媒体发出刀鱼“失踪”的惊呼,上海《文汇报》4月1日报道:南通渔民李金贵从2月初起捕鱼数十日仅获刀鱼5条。
陈褚生也承认,4月26日的收获是他今年难得一见的幸运。整个刀鱼汛期,他和弟弟两家一共才捕了300来斤刀鱼,只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一网的捕获量。
这位老渔民脑海中,有一张清晰的江刀产量表:“1973年以前,我们也是两条船捕江刀,但船是摇橹的帆船。网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长,质量又不好,捕一次鱼,就要补一次网。但在清明前后,一网下去,最少能捕到200斤江刀,最多时能有600多斤。
“1973年江刀最多,我们村一个高手在清明前后一个月抓过1万斤江刀,我那年抓了6000来斤。我捕过最大一条江刀有6两重,那时的江刀个子匀,4条鱼就够一斤了。”“1973年以后,江刀一年比一年少,一年比一年瘦。1995年以后数量下降最快,但当年一网还有四五十斤,1997年一网就只能网二三十斤了。”“到了2002年清明前后,一网撒下来,就只有一条两条了。那年江刀的价钱就猛往上翻,渔船上的收购价上了1斤500块。2003年和2004年江刀数量降得不算明显,但清明前后渔船收购价升到了每斤650块。”
天价江刀策源地
江苏靖江市新港镇渔婆农贸市场,两个月前曾是2005年天价江刀的重要策源地。市场内曾多次出现“抢鱼”风波,甚至有人大打出手。
4月29日上午,离陈褚生渔船数十公里的江苏靖江市新港镇渔婆农贸市场,每家水产店仍有刀鱼出售,此时,2两以上的刀鱼售价在每市斤百元以上。
这个看似平静的靖江市最大农贸市场,两个月前曾是2005年天价江刀的重要策源地。
“2月底和3月上旬,我这里的江刀卖到了每市斤1800、1700元。这样的好行情持续了一个星期,比去年高出300来块。”一位刘姓摊主用手拨弄着刀鱼身上的冰凌,有些激动地回忆说。
那段时间,每天都有不少辆高级轿车停在市场门口。从上海和南京等地来的车主要求购买正宗的长江刀鱼,但他们中的许多人会被“劝走”,原因是江刀严重缺货,出再高的价钱也难买到,买鱼还得靠“关系”。
那也正是渔民陈褚生为空网懊恼的时段,显然,江刀的行情与江上的渔船有直接因果。
而有钱主顾们之所以云集渔婆农贸市场求购“正宗”江刀,原因还与长江刀鱼的洄游习性有关。靖江自古有“刀鱼之乡”美称。据称,海潮涌入长江口的最远点恰在靖江新港,江刀自古会在这里汇集成群,并且,当洄游至此,鱼体所含盐分逐渐淡化得恰如其分,加之性腺开始加速发育,所以此处江段所产江刀味道最美。
当地市场人士透露,靖江市新港今年所产江刀实际非常之少,多数江刀从上海和江苏其他江段汇集而来,冠之“靖江刀鱼”以博高价。更有甚者,将上海捕捞的海刀和安徽巢湖等地捕捞的湖刀,放到本地的江水中“镀镀金”,冒充江刀。
顾名思义,海刀指近海捕捞尚未洄游的刀鱼,而湖刀,是长期生活在淡水中的江刀同类,真正的食客们都知道,海刀、湖刀虽与江刀外形相像,其滋味不啻天壤,价值也无从比拟。
另有摊主告诉记者,今年江刀刚上市时,市场内曾多次出现“抢鱼”风波,甚至有人大打出手。一些水产店内一度出现拍卖江刀的场面。有人证实,最贵的一斤江刀超过了2000元。
这个春天,江刀身价空前蹿高成为长江沿岸的普遍现象。数家当地媒体对此均有报道:3月15日,南京的江刀零售价一反往年上市后逐渐下滑的常态,条重150克(3两)的售价从上市初的2400元/公斤飙升至3000元/公斤,创下了近四五年来的新高。
3月,苏州市场上喊出一公斤江刀4000元的天价。
3月,上海市场的江刀突破一公斤4000元。
4月12日,安徽铜陵市场上的“长江刀鱼”已经“全面上市”,并开出一公斤3600元的天价。虽然此江刀被专家怀疑为隔年冰冻的陈货。
“清明前鱼骨软如绵,清明后鱼骨硬如铁”,食客的胃口也是江刀行情的重要决定因素。
自古以来,江刀、鲥鱼、河豚并称“长江三鲜”,因刀鱼应市最早,故列三鲜之首,但此鱼体内细刺极多,因而鱼骨软硬在清明前后的变化,大大影响其口味。
一位酷爱吃江刀的南京食客描述:“清明节前的江刀,肉质细嫩爽滑,鲜美不可方物,鱼刺入口即化。那感觉让人只想闭目细品,如痴如醉。”清代美食家李渔也有记述:“食鲫鱼及鲟鳇鱼有厌时,鲚则愈嚼愈甘,至果腹而不能释乎。”这几年,清明前的江刀成为长三角城市中最时尚的礼品之一,但最能体现其价值的,还是酒楼饭肆中的一盘清蒸刀鱼。
与靖江市一江之隔江阴市,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列,此间一家江鲜馆员工透露,清明前,馆内一盘清蒸江刀售价曾高达6000元以上。他说,一盘一般盛3条江刀,重约1斤左右。
资料显示,清明前江刀鱼肉,每百克含脂肪16.8克,蛋白质14克,磷1.1克。而清蒸江刀的妙处在于,入盘并不去鳞,高温之下,鱼身细鳞化为滴滴油珠,更添鲜美。
业内知情人士称,在今春的江阴,有高档饭店每盘清蒸江刀价格在万元以上。
不仅如此,江阴一位江鲜馆老板说,清明前,他每天都会为江刀的来源发愁,因为各家饭店的竞争就集中在这条鱼身上:“哪家饭店今天有正宗江刀,哪家的生意就好,因为这意味着有钱的食客将会光临。”媒体报道显示,类似竞争情形也一度出现在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地。
一条鱼的捕捞成本
陈褚生、陈褚根兄弟俩所捕300多斤刀鱼共卖2万余元,但两艘船消耗的柴油价值就达4000多元。这样分下来,每家人只能分8000元左右。
而这8000元,要供陈褚生一家三口半年的所有生活。
4月26日中午时分,在苏常渔19037号渔船的甲板上,陈褚生指着分成大中小三堆的江刀向记者估算他当天的收入。
2两以上的大江刀56条,计14斤2两,每斤60元;1两半至2两的中江刀65条,约10斤,每斤15元;1两半以下的小江刀38条,约4斤半,每斤5元。
2005年刀鱼季最大的一次渔获,为陈褚生兄弟带来了约合千元的收入,从金额上讲,这30斤鱼的卖价还不及3月下旬他首次收获2斤8两江刀的收入。那时大江刀每斤700元,一网卖了1400多元。
今年春天,陈褚生、陈褚根兄弟俩所捕300多斤刀鱼共卖2万余元,但两艘船消耗的柴油价值就达4000多元。
这样分下来,每家人只能分8000元左右。而这8000元,要供陈褚生一家三口半年的所有生活。半年之后,他们兄弟将再次驾船入江,捕捞凤鲚。
现在,陈褚生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船和网成本无法收回。
“我后悔买这张网了。”陈指着那张白色化纤丝织成的流刺网说,这是他一生中所买的最贵的渔网,价值6000元。
对他这样一个老渔夫来说,拥有这张捕刀鱼的专用网,本来就像战士想拥有一条好枪一样自然和必需。4年前,为了给30岁的小儿子陈良娶亲,59岁的陈褚生决定再搏一把,于是花4万元买了一艘二手小型钢质柴油机渔船,同时咬牙添置了这张昂贵的流刺网。
“我捕了一辈子江刀,知道江刀这些年一年比一年少,但我万万没想到江刀产量下降得这么快。”4年前,陈褚生购买船网时,一个江刀季节的收入,起码是现在的两倍。
而此次他从记者口中听到了另一个坏消息,自2002年长江实行春季禁渔以来,每年上千张的江刀特许捕捞证,在最初两年备受渔民青睐。今年,却有相当一部分留在了渔政部门工作人员手里。以常熟市为例,29张证只发出14张。
一同打渔的小儿子陈良本打算子承父业,但现在他改主意了:江刀已经没几年可捕了,而凤鲚的数量也一年年减少,渔业已经无利可图,必须抓紧时间“进厂”。
“村里的年轻人没人看重捕鱼了,捕鱼会饿死的。”陈良这样回答记者,他挥手指了指江岸边的工厂、江里的采砂船。
失踪的何止是江刀
同列“长江三鲜”的长江鲥鱼,在长江里失踪已长达五六年。其过程同样是在近十几年数量锐减,洄游路线缩短,接着彻底消失。
在负责管理陈褚生渔船的常熟市渔政站,副站长张锦华透露的数字同样让人不安:1973年,苏州江段产江刀400吨左右,仅常熟就产70吨,而2004年,常熟只产出2吨左右的江刀。
而在长江刀鱼的权威研究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资源研究室主任施炜纲已无法向记者提供2002年之后的江刀总体年产数据:“据我所知已没有权威的统计,因为数量太少,很难统计了。”在施炜纲眼中,江刀是很美的,像一把把银白色的刀子,每年2月底3月初从东海进入长江,抽刀断水,逆流而上,其速度之快,只用十几天的工夫就能穿越上千公里,最远到达湖南的洞庭湖里。“江刀的游动,宛若剑术高超的侠士,在晴空里表演最神奇的剑术。”大量历史资料证明,从长江口至湖南洞庭湖,自古皆为刀鲚出产地。更有权威资料显示,历史上刀鲚捕捞产量曾占长江鱼类天然捕捞量的35%至50%,其中在江苏省江段所占比例更曾高达70%.“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施炜纲说。
“但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湖南湖北江段就基本上找不到洄游的刀鱼了。两三年后,江西江段也没有了。1996年左右,安徽江段也形不成渔讯了。
“江苏江段也不能幸免,1997年、1998年左右,首先是南京没有了渔讯,后来,镇江、扬州江刀产量也锐减。现在,刀鱼的洄游路线大大缩短,能形成渔汛的最上游,仅至江苏的常熟、江阴一带。”施炜纲说,江刀的现状总让他想起长江中另一种水生动物———中华绒螯蟹(野生大闸蟹)。“这种蟹也是洄游类动物,1992年在湖北武穴江段还有,仅10年多一点时间,就只剩下上海江段有了,每年只有一二吨产量。”“江刀也许还没有这只蟹幸运,因为这只蟹人工繁殖已经成功,即使它在长江中消失,它的种群还没有消失。但江刀的人工繁殖还没成功,如果不珍惜,也许连种群都保不住。”施炜纲提高了他的音调。
另一条有可比性的鱼是同列“长江三鲜”的长江鲥鱼,这种鱼在长江里失踪已长达五六年。其过程同样是在近十几年数量锐减,洄游路线缩短,接着彻底消失。
“可怜鱼”有来无回
秦安舲认为,如果不是江刀有护身符———清明之后“骨硬如铁”,从而不再是美味,它也许早就灭绝了。
“从一条鱼的角度看,江刀的洄游是非常悲壮的。你想想,春暖花开,江刀们奋力游进长江,是为了恋爱,产卵,繁殖它们的后代。但是人类,却在江上张了千张大网,在它们没来得及繁殖前将它们捕获!”71岁的南京大学副教授秦安舲说。
上世纪70、80年代之交,秦安舲在南大生命科学院袁传宓教授的带领下,参与了国内较早的江刀研究。“这种鱼性格很暴躁,触网被捕后,不像别的鱼那样安静,而是不甘心地拼命挣扎,耗氧量大,几分钟就死掉了。我们还不知道这种可怜的鱼到底是缺氧而死,还是惊吓而死,总之那是死不瞑目呀。”渔民陈褚生也告诉记者,除了正规的捕鱼船外,江中还有许多违规的小拖网、深水网和插网等网具,有些网网眼很小,对水生鱼类大小通杀,甚至连鱼卵都能挂住。
秦安舲认为,如果不是江刀有护身符———清明之后“骨硬如铁”,从而不再是美味,它也许早就灭绝了。这是大自然留给江刀的一条生路。这时,江刀才有机会游到产卵场完成繁殖。
然而,当江刀卵变成鱼苗后,返回大海的路也极其艰难。另一位学者特别提到1989年那场鳗苗狂潮。其时,由于国内外鳗鱼价格疯涨,人工养鳗可获巨利,而鳗鱼的人工繁殖却无法解决。一时间,长江下游张网、插网密布,疯捕鳗苗。
“鳗苗网的网眼,小到可以挂住颗粒稍大一点的粒状鱼卵。由于捕鳗苗季节与江刀幼苗返回大海时间有部分重合,一时间,无数江刀幼苗被挂死在鳗网上,最终被当做废料扔掉。”
基层渔政人员的反问
面对学者们江刀应禁捕的观点,常熟市渔政站一位基层工作者提出反问:“几千年没捕光,这二三十年就能捕光?”他认为,江刀减少的主因是长江水污染。
“现在看来,我们20多年前的呼吁没起到作用,江刀的今天,还是被我们的乌鸦嘴说中了。我很痛心,因为这完全是可以避免的。”秦安舲说,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南大生命科学院5名老师研究了五六年江刀,那时就觉得江刀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少。所以,他们多次在各种国内学者交流会上呼吁限捕江刀,并向国家动物协会反映过。
现实的情况是,国家相关部门已注意到长江鱼类资源问题。2002年,长江开始实行春禁,对长江中的刀鲚和凤鲚(俗称凤尾鱼),实施了限捕措施。
在江刀繁殖季节4至5月,农业部要求渔民持特许证方可捕捞刀鲚。
但施炜纲和秦安舲都持有同样的观点:按目前情况,江刀应该是禁捕,而不是限捕。“为了保住这个种群,江刀味道再美再鲜,人类也要暂时放弃这道美味。”施炜纲的理由是,人类要想对江刀可持续利用,就必须找到一个“拐点”。“假如在不捕捞的状态下,长江里有500吨江刀,今年人类捕掉了250吨,明年它通过自然繁殖还能恢复到500吨,那江里保有250吨就是‘拐点’。
“人类在‘拐点’以上利用资源,就是可持续利用。
在‘拐点’下利用资源,就是毁灭性利用。毁灭性利用的结果,就会让这个物种灭绝。这是科学规律。”施说。
面对学者们的观点,常熟市渔政站一位基层工作者提出反问:“几千年没捕光,这二三十年就能捕光?”他认为,江刀减少的主因是长江水污染。
“试问,经济发达的城市,有几个能在其内河中找到鱼?江刀为什么快灭绝了,问沿江工业带那些纳税大户去。”这位渔政人员说。
近期,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和中国发展研究院共同组织了“保护长江万里行”考察队,参与考察的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章琦事后对媒体说,重庆一带是小型炼焦、炼矿企业,到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放眼两岸,众多大型钢铁、造船、拆船等重污染企业沿江密布。更要命的是,这些企业的污水处理装置几乎都是“聋子的耳朵”,相当部分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长江。
据《中国环境统计年报(2003年)》统计,当年长江流域废水排放总量为1639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725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914亿吨。
施炜纲的另一职务,是农业部下设的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监测站站长。他举例说,1999年春,在长江镇江段,原设立的刀鲚监测点由于受附近一家大型企业排污影响,刀鲚踪影全无,而此时附近南京、江阴刀鲚产量却一直稳定。
“即使污染物浓度一时不至于置刀鲚于死地,其长期慢性毒力也会影响刀鲚生殖系统,造成生殖系统畸形,繁殖力下降。此外水体中污染物的存在也会影响到水域中饵料生物的丰富,并进而影响刀鲚的肥满度,使刀鲚商业价值下降。”施炜纲说。
渔民陈褚生也认为江刀是从1973年后开始减少的,“那以后,江两岸的工厂建起来了,污水、废水排进来了。”儿子陈良补充道,他经常在一些大工厂附近江面看到被污水呛死的鲤鱼、鲟鱼和鳊鱼。
一生捕鱼的陈褚生,一日三餐都在船上,饮用水也直接取自长江。他最直接的感受是,“从前的江水有股甜味,现在的江水,不好吃了”。
谁来保护江刀产卵场
到目前为止,沿江两岸没哪个地方对江刀产卵场调查进行立项,没有人知道新的产卵场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这些地方是否正在被采砂船或各种江面工程破坏。
对江刀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上海水产大学教师何为有自己的看法———江刀产卵场已被普遍破坏。
秦安舲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末他们那次江刀调查,一大收获就是搞清了当时江刀的产卵场特点。“当时江刀的产卵场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西、湖南江段,一般是与长江相连的湖泊或内河水湾。”对这个信息,近年一直奔波在江刀研究第一线的何为声音急促:“你知道吗,这些原始的产卵场现在基本都被破坏了,当地为了防洪或者发展渔业,在那些湖泊、水湾上都建了水利工程,只在人有需要时才打开与长江相通的闸门。谁来满足江刀的产卵需要呢?”何举例说,安庆江段有个菜籽湖,是江刀传统的产卵场,现在因防洪需要堵上了,洄游的江刀根本游不进去。“关键是国内的水利工程过去没考虑到这些,没有建鱼道。”秦安舲的看法是,长江里现在还有江刀,那么从道理上讲就一定还有产卵场。
“但到目前为止,沿江两岸没哪个地方对江刀产卵场调查进行立项,没有人知道新的产卵场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这些地方是否正在被采砂船或各种江面工程破坏。”何为说,“如果再不保护好这些为数不多的产卵场,人类的进一步活动极可能陷长江刀鱼于灭顶。”
假如你是一条鱼
“人类在拓展自己生存空间的时候,多想想鱼和其他动物就好了。否则,受惩罚的那一天总会到来。”
4月27日下午,上海水产大学鱼类学教授唐文乔听记者说明来意后,笑笑说:“你可以换个角度,从一条鱼的角度看问题。”“如果你是一条刀鱼,你就会对人类近20年的许多举动感到愤怒。想想,你和同伴从海里游到江里,有着快乐和自由自在的心情,因为长江是你的家。
“你和同伴逆流而上,你喜欢那种水流的感觉。但你发现,江里的水流变缓了,因为江上游建了不少大坝。然后你发现有些地方的江水的味道不好了。
“你游呀游,想寻找到自己出生的地方,生下你的下一代。但一道闸门把你的路堵死了,或者那条支流有着呛人的味道。你还发现,许多江堤不是土的,变成了水泥的,许多岸边你喜欢的水草没有了。
“远不止这些,你吃得也并不愉快。你喜欢的小虾、小银鱼都少得可怜……”唐文乔完成他的假设后说,这不只是一条江刀的事,是生活在长江中所有鱼的事。“人类在拓展自己生存空间的时候,多想想鱼和其他动物就好了。否则,受惩罚的那一天总会到来。”渔船上的陈褚生则自言自语:“不知在我70大寿的时候,还能不能在长江里看到江刀。”儿子陈良说:“我有10来年没见过长江鲥鱼了,都忘了它长什么模样。再过10年,我会不会也忘了江刀的模样。”
消息来源:
[返回主页][关闭窗口]
4、上海崇明渔政站有没有发长江刀鱼特许捕鱼证
刀鱼现在属于保护鱼类种群,所以之前有特许证的不收回,但不会增发捕鱼许可。再说,这个特许证现在区渔政没有许可权。
5、中华鲟的基础设施
自1981年长江葛洲坝截流以后,农业部采取了果断措施。对用于人工繁殖和科学试验亲鲟的捕捞数量和捕捞地点、时间严格限制,保护沿江和河口区的幼鲟,扩大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的规模,在长江上游宜宾市,每年均向长江投放培育中华鲟鱼苗,让中华鲟这一珍稀物种得以长期生存繁衍下去。为了补偿葛洲坝工程对中华鲟的不利影响,330工程局成立了宜昌中华鲟研究所。
具体措施
(1) 实行全江禁捕和限制科研用鱼,将中华鲟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国家先后投资支持湖北省、四川省在长江沿岸建立渔政站,并帮助渔民转产转业;1983年全面禁止对中华鲟的捕捞,并严格限制科研用鱼;1988年《野生动物保护法》出台,中华鲟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名录。严格执行了全江禁捕,从而保护了亲鲟和幼鲟洄游,最大限度的保存了产卵种群。
(2) 开展中华鲟科研,进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1983年,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省水产局、宜昌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中华鲟人工繁殖协作组取得了葛洲坝下中华鲟人工孵化的成功,此后不久便开始向长江增殖放流中华鲟苗和幼苗。据统计,1983~1998年,共增殖放流各种规格中华鲟苗近600万尾。1999年12月投放10万尾10cm以上大规格中华鲟苗,超过15年来同种规格鲟苗的总量。
(3) 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活动,集中全社会力量来保护中华鲟。在沿江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社会保护中华鲟的意识日益提高,沿江渔民误捕中华鲟后均能自觉放生,发现不法分子偷捕能举报,市场上经营利用中华鲟的行为已绝迹。
研究表明,由于对中华鲟采取了全面保护的对策,从而延缓了中华鲟资源衰退的进程,基本保全了溯河产卵亲体,为中华鲟自然繁殖、研究和增殖放流打下了基础,中华鲟物种数量已开始回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1983年突破了中华鲟人工繁殖,330工程局成立了宜昌中华鲟研究所1984年也取得突破,有关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和放流工作已试验成功。。从1983年开始,长江水产研究所每年向长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鲟,但由于培育技术和养殖规模的限制,每年只能培育出长度为8~10厘米、重3~5克的达到设计规格的幼鲟不到1万尾,多数年份几乎为零。因此,中华鲟种群的补充,主要依靠在宜昌产卵场自然繁殖的幼鲟。 中国已建立了3个中华鲟保护区,即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市级,2002年),湖北省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国家级,2004年),江苏省东台市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省级,2000年)。
其中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是最早建立的,该保护区是江苏省级保护区。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经国家、省专家和高官论证后,于2000年创办,设有中华鲟繁育研究中心,从2002年开始,逐年实行了放流。
省级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20°50ˊ、北纬32°40ˊ至33°15ˊ。保护区面积35.9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5.38平方公里,缓冲区10.2平方公里,实验区20.36平方公里。这里气候温和,资源丰饶。据统计,这一区域现有野生动物701种,其中无脊椎动物220种,脊椎动物481种。远古以来 ,中华鲟作为中国特有物种,一到春、夏季节,就游集在这块水域,栖息育肥。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海岸内有哺乳动物20多种,植物56种;海区内有黄海美人鱼(伪虎鲸)、黄海彩球(刺豚)等自然景观。这里不仅是丹顶鹤等珍禽越冬的栖息地,也是中国东部南来北往鸟类迁徙的通道,区内现有鸟类36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珍禽16种,二级保护珍禽27种。
6、长江口以外水域两船碰撞,此次事故都造成了什么损伤?
据上海海事发布,8月20日凌晨3时39分,一艘载运约3000吨汽油的油船与一艘砂石料船在长江口灯船东南约1.5海里处发生碰撞,
事故造成油船甲板起火;砂石料船沉没。油船14人,砂石料船3人,两船共17人遇险。
截至上午8时,现场搜救力量已救起3名落水人员,尚有14人失踪。
事故发生后,交通运输部、上海市人民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上海海上搜救中心调派海事、
救助、海警、渔政等部门船艇、直升飞机、固定翼飞机赴现场全力组织做好伤员救治;
同步发布航行警告,设置沉船AIS虚拟应急示位标,划定现场警戒区域,做好船舶交通组织,确保周边船舶航行安全和航道畅通。
拓展知识
撞船事故一般都是如何发生的?
1、天气因素 极恶劣天气,能见度不良都是罪魁祸首,浓浓的海雾一来或者特大暴雨一下,驾驶台窗户外面就啥也看不到了,即使不下雨,乌云把月亮一遮,再配合大风大浪,或者不巧船直接钻台风里去了。要是有两条或多条船在附近航行,又恰好可回旋的水域不够,想不磕上去都难,这些都是不可抗的因素,再先进的助航设备如AIS,雷达,GPS都有其局限性,大自然发威已不是人力所能挽回,你天气预报收的再勤,航线画的再好,汽笛雾号拉的再响,船况再好,哪怕能一秒停车两秒就能倒车,也敌不过老天爷打个喷嚏,这样的撞船事故在法理上虽不可原谅,但在人情上我认为是可以原谅的。
2、人为因素 驾驶员素质不高,经验不足 避碰理论其实很简单,减速,停车倒车或转向,把有碰撞危险,或者造成紧迫局面的船让开就行了。很多时候不是驾驶员想怎么来就怎么来的,船上虽然就那么几个人,可也是江湖。很多船在减速或停车都前需要提前通知轮机部准备,准备时间不定,视船况和轮机员业务水平而定。可真在危险的时候,哪怕一分钟的差别都能造成天差地别的后果,而这一分钟还不够轮机员走出集控室下二层去开油阀的。
7、江苏省南通市渔政部门举报电话是多少?
你好,举报电话应该是在114有备案,直接打本地的114可以查询到这个渔政部门的举报电话。
8、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有长江里的大熊猫之称的动物是?
白鳍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暨豚、白旗。白暨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中文名白鳍豚,属于喙豚科,拉丁名为 Lipotesvexillifer,英文名为 YangtzeRiverDolphin。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具长吻,白鳍豚已存在有2500万年,喜欢群居,视听器官严重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能在水中探测和识别物体。白鳍豚是恒温动物,用肺呼吸,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现已濒临灭绝。
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鳍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 白鳍豚
至今的白豚古老孑遗生物。白鳍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鳍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 由于数量奇少,白鳍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鳍豚科。鲸目白鳍豚科白鳍豚属的唯一种。 体长2米,体重100~200千克。嘴部狭长,像鸟的嘴巴那样,约有30厘米,上下颔两边密排着130多颗圆锥形的牙齿,前额呈圆形隆起。皮肤细腻光滑,背面是浅灰蓝色,腹面是白色,体表呈流线形,前肢为鳍肢,背鳍呈三角形。后肢退化,尾部未端左右平展,分成两叶,呈新月形。有一个长园形凹穴状的鼻子或呼吸孔长在头顶的左上方。眼睛只有绿豆粒一般大小,已经退化,位于嘴角的后上方。耳朵只有一个针眼大小的洞,位于眼的后方,外耳道已经消失。
身体结构
白鳍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白鳍豚的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但白鳍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都远离船只,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鳍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鳍豚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使用具有弹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它的尾鳍扁平地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形。这四鳍给白鳍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鳍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至15千米的游速。 白鳍豚长期生存于长江的浊水中,所以它的视觉和听觉均退化严重,在水中主要以发射声纳接收信号来识别物体。白鳍豚的上呼吸道有着三对独特的气囊与一个形似鹅头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鳍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白鳍豚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的等待着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它又会在收到回声后的不久发出新的一对声音,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白鳍豚就是这样如人造声纳般的做回声定位。用这独特的声纳系统,它时常还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音波,与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联系。 白鳍豚的大脑表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量的0.5%,其中平均一只重95千克的雄豚,大脑重470克。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白鳍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现有数量稀少,20年前的估计只有300头左右,当时就已面临灭绝的危险。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白鳍豚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1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温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温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 白鳍豚喜欢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区,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但它时常游弋至浅水区,追逐鱼虾充饥。它的吻宽细长,上下颌长有130多枚圆锥形的同型齿,可它却懒得咀嚼,只管张口吞下鱼食,消化能力很强。白鳍豚往往成对或三五成群一起活动,但人们很少有机会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时才能瞥见一眼。 白鳍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宝宝版本至长江口约1600千米的江段内,以鱼为食,喜结群活动,小群约2~3头,大群约9~16头。白暨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动物,每次呼吸时,头顶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着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鳍,出水呼吸时间约1~2秒钟,潜水时间每次约20秒,长潜时可达200秒。成熟个体最大体长,雌性2.5米,雄性2.3米,体重100~150千克,有恒定体温,总是在36摄氏度左右。
编辑本段生长繁殖
每年有两次发情期,分别在3~5月和8~10月。怀孕期10~ll个月。每次产1仔(也有产2仔的)。白鳍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鳍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鳍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屏障。白鳍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成年白鳍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鳍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每年的冬末春初是白鳍豚的交配期,母豚妊娠期长达1年左右,因此产仔大多在来年的春季。出生后的小白鳍豚靠母亲的乳汁喂养,直到五六岁才算成熟;一般寿命30年。
编辑本段种群现状
淇淇和珍珍-快乐伙伴
50年代时长江中尚可见到较大群体,但此后白鳍豚的数量却急剧下降,在沿江湖泊和支流中消失,长江中的个体己不足100只,仅残存在长江中游的枝城到南京一段。近年来种群数量下降极快。据报道,1980年代初有400多头,1986年减至300来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1993年为130余头,到1995年不足100头,进入2000年的时候,估计白鳍豚大概仅剩二三十头了,被列为世界级的濒危动物。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1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中被列为濒危种,列《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类保护动物。 孤独的淇淇
鲸目白鳍豚科白鳍豚属的唯一种。30年前,长江约有1000多头白鳍豚,由于江水污染严重,航运繁忙,1986年,白鳍豚仅剩300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2000年,白鳍豚仅有20头。这些惊人的数字,证明这可爱的生灵,正以倒计时向我们做最后诀别。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捕获世界上第一头活体雄性白鳍豚,其随即被送往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2002年7月14日,这头白鳍豚死去。1986年捕捉到一头雌性幼豚,两年半后,这头雌豚死于肺炎。 1995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头性成熟的雌性白鳍豚,将它放养在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内。1996年夏天长江大洪水,这头白鳍豚因触网而死。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考察,未发现一头白鳍豚。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鳍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鳍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此次考察的结果则是0。 1979年:中国宣布白鳍豚为濒危物种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鳍豚乃违法 1986年:剩余300头 1990年:剩余200头 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2004年:7月在长江南京段发现搁浅死亡的白鳍豚尸体 2006年:0头 2007年:长江白鳍豚8月8日正式宣告绝种,一头也没有 2007年:8月19号,安徽铜陵的一位市民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段偶然发现了一头疑似白鳍豚的动物,并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
编辑本段历史溯源
根据化石记载,白鳍豚于2500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尔雅》中,亦有对白鳍豚的描述,视之为江神。白鳍豚曾广泛存在于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阳湖湖区,在长江中的分布最远至三峡地区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至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都曾有发现。估计历史上曾经有5000头之多。但长期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区域也在逐渐缩小。 白鳍豚(bái qí tún),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鳍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物种。白鳍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鳍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奇少,白鳍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
编辑本段保护价值
白鳍豚是研究鲸类进化的珍贵“活化石”,它对仿生学、生理学、动物学和军事科学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白暨豚属鲸类淡水豚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我国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熊猫”之称,已被列入《世界已灭绝生物名录》中,已经被联合国自然基金会及美国探索频道列为2000年-2009年,近年十大灭绝物种 (其余9种分别为:西非黑犀牛、金蟾蜍、夏威夷乌鸦、塞舌尔蜗牛、圣赫勒拿岛红杉、毛岛蜜雀、弯角大羚羊、斯皮克斯金刚鹦鹉、伍德苏铁)。
编辑本段生物保护
20世纪80年代中期调查,长江中的白暨豚总头数已下降到200头以下,其中50%分布在湖北省石首县至武汉市上游江段,主要栖息在弯曲河段或弯曲分汊河段的大回水区中。 由于人类活动增加或活动不当,使白暨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据统计,1973~1985年间,共意外死亡59头,其中被鱼用滚钩或其它渔具致死29头,占48.8%;被江中爆破作业致死11头,占18.6%;被轮船螺旋桨击毙12头,占20%;搁浅死亡6头,占10%;误进水闸1头,占1.6%。另据统计,长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暨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轮船螺旋桨击毙的。 1997年11月4日~10日,由农业部组织,来自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等6省、市的200多名科研、渔政工作者,分别在上起湖北枝城、下至上海长江口,全长1600多千米的长江干流上,实施了中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长江中下游调查白暨豚行动计划”。经过7天的辛勤观测表明,白暨豚现存数量不容乐观,已不到100头。分布范围也大大缩小,枝城以上江段、南京以下江段、洞庭湖和鄱阳湖内,已难以见到白暨豚的身影。十多年的时间里,白暨豚的数量锐减近100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专家们分析,使白暨豚锐减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长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鱼类资源迅速减少,使白暨豚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愈来愈匮乏。 当前的情况告诉人们,不论三峡工程何时建成,大家必须紧急行动起来,采取综合措施,抢救白暨豚。三峡水库蓄水后,枯水季节长江中下游流量增加,水深增大,对白暨豚越冬极为有利,搁浅死亡可望避免;加强管理,渔业活动引起的意外死亡可大大减少;但由于长江中上游航运事业的发展,中游江段白暨豚被轮船螺旋桨击毙事件将会有所增加,应抓紧研究白暨豚追逐轮船螺旋桨的原因,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为保护白暨豚,最好的对策是建立管理严格、设备先进的自然保护区。 长江新螺江段白暨豚自然保护区已由农业部批准建立。上起螺山下至新滩口江段,全长135千米,该区江面开阔,河道曲折,水深约25米,流速约每秒0.3~0.8米,浅滩、江心洲星罗棋布,是目前白暨豚分布最密集的水域。该区上游紧接洞庭湖出口,并有洪湖、黄盖湖、西凉湖、武湖、陆水水库等汇入,沿岸有护岸矶、三毛矶、赤壁矶等突出于江中的矶头,控制着水流的流向和流态。 上述这些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使保护区内形成较多深槽和大回水区,是白暨豚的理想生存环境。 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任务是: 1、为保护对象提供较优越的自然生存环境,避免人为干扰,保护珍稀物种生息繁衍; 2、坚决取缔有害渔具,在保护区和保护区以外的一定范围内禁止捕捞作业,查处并纠正机动船舶违章航行、违章排放“三废”等破坏生存环境的行为; 3、抢救受伤、误捕、搁浅的珍稀水生动物; 4、定期观察、记录保护区内珍稀水生动物的活动规律,种群数量变化情况等; 5、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保护知识,使保护珍稀物种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6、为研究珍稀水生动物,尤其为繁殖生物学研究建立实验基地。
编辑本段相关故事
白鳍豚是我国独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数量极为稀少,濒临绝迹,其形态漂亮,被誉为“长江女神”。它是中国目前最为濒危的动物,也是世界上几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从某种程度说,白鳍豚比大熊猫还要珍贵呢! “淇淇”是“女神”中的一个,1980年1月11日从洞庭湖口被渔民捕到,送进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成为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1986年捕获一只雌性白鳍豚,取名珍珍,准备与琪琪完婚,然而还没等珍珍性成熟,1988年,它就患急病死了。 2006年,最早研究白鳍豚的陈佩薰老人才无奈的披露了珍珍可能的死因之一:池塘西面的遮阳篷质量不好,大风天会有铁屑、木片等杂物落入池中。由于没有其它的池塘转移白鳍豚,一直没有修缮。珍珍死后,人们在它的胃里找到了700克的铁屑玻璃和石子。 1995年,人们又在长江中捕到了一只雌豚,暂时安置在石首天鹅洲的长江故道里。可没想到它在第二年的一次洪水中触网而死。 1999年底,一只长两米的白鳍豚在上海崇明岛搁浅,但由于当地渔民不知道它就是“水中大熊猫”,竟置之不理,最终导致白鳍豚饿死。 2002年7月14日早晨,淇淇侧着身子躺在水底台阶边,在度过了22年半的人工饲养的日子后,安然又孤独的死去。 1997年10月,一位10岁的贵阳人从《中国青年报》上认识“淇淇”后,便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位贵阳人化名为“爱淇”,自1997年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成立后,每月坚持给“淇淇”寄10元自己省下的零花钱,从未间断,直到2002年7月“淇淇”悄然去世,而当月10日, “爱淇”给“淇淇”的汇款钱,成了人类给“淇淇”最后的礼物。 “爱淇”一直不允许媒体透露他的真实姓名,他说:“爱”是自然的,谁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爱,他无意通过自己的行为在报上宣传后去影响别人,这样也许爱才更真实、更永恒的。 在中国长江污浊的泥水中、烟雾笼罩的江面上,再加上长江较快的水速,人们乘船寻找白鱀豚的踪影都还需要很大耐心,中科院水生所想定位活捕雌性白鱀豚对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较落后的科研设备来说是难上加难。1985年10月中旬还请来了西德杜伊斯堡动物学院院长格瓦尔特博士,在八百多水里洞庭湖附近的长江流域乘船用测听白鱀豚的声纳设备做寻捕工作,但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格瓦尔特博士当时还断言在没有更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前,要想在长江活捕白鱀豚是不可能的。不过,5个月后,1986年3月31日,当时洪湖籍渔民出身的中科院水生所长江白鱀豚考察队副队长万恩权与他带领的由当地渔民组成的长江白鱀豚考察队队员们在中科院水生所高级工程师华元渝的指导和帮助下,在荆州观音洲的长江流域江面上成功地用定点围网的方式成功地捕捉到了一对白鱀豚,一雌一雄。这两头白鱀豚用同样的干运方式迁运至中科院水生所内的室外水池中,作为它们暂时的家。一开始并没有把它们放进白公馆是怕淇淇一时不适应,因为淇淇被捕时年仅两岁,而在白公馆被人工饲养了六年从未“见”(用声纳探听)过另一头白鱀豚。 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员随后给它们作了测定,并起了名字。雌的称叫“珍珍”,雄的称叫“连连”,并发现连连是珍珍的父豚。珍珍和连连被搬进中科院水生所后一时不习惯人工饲养的环境,进行了绝食。其中院中的工作者不久便发现珍珍出水呼吸有困难,甚至有几天,它已经没有力气游出水面呼吸了。连连尽管自己也在绝食,却还是用尽力气把珍珍的头托出水面,让它呼吸,以防被憋死。情景感动了院中的科学家们。他们便开始在白公馆扩建一池,供珍珍、连连父女两豚居住。 1986年6月14日连连还没有搬进白公馆的新水池就不幸去世了。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仅仅活存了76天。珍珍为它过世的父亲尤其伤悲。搬进了白公馆内新修成的水池后便开始断断续续地绝食。中科院的专家们用人工灌喂特制的鱼浆来维持珍珍的健康。新修建的水池与淇淇的水池由一面水泥墙隔离,这是因为一开始怕淇淇会不适应珍珍侵犯它的住所。但是在修建珍珍的水池时,中间留了一个足够一头白鱀豚宽长的水渠道。珍珍或淇淇愿意的情况下,可以随时游进另一只白鱀豚的水池。珍珍搬进白公馆的一星期后,发现常常在那条水渠道的开口处游来游去。淇淇也是颇具好奇地在水渠道的另一开口处环绕着。一天,专家们把水听仪器置入水渠道的中间,结果听到了豚与豚之间交流的6千赫啸叫声。又过了几日,专家们发现珍珍游进了淇淇的水池,淇淇显得有些害怕,躲在一角环绕。这样持续了一星期,珍珍与淇淇逐渐地熟悉起来了。只是当时珍珍在被捕捉时还未性成熟,所以没能怀孕,不过专家们发现珍珍自从进入淇淇的水池中居住后,性特征开始出现了。淇淇与珍珍在次年的发情期,常做过性交,但因珍珍终究未能达到性成熟,所以一直没有怀孕。1988年9月27日珍珍突然急病发作,不幸死亡。人工饲养了2.5年,它是继淇淇后在人工饲养的迁位保护环境下生存最久的一头白暨豚。 1995年底,在湖北省长江石首流域捕捉到了一雌性白暨豚。专家们还没有来得及把它运至白公馆让它与“淇淇”配对,还临时放养于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里的雌豚,不幸在次年夏天的大洪水中触网遇难。 1999年初,当地的民工在上海市长江口崇明岛西部的海滩上发现了被搁浅的一头体长2米多、体重100多公斤的雌豚。因为那些民工当时不知道这就是中国珍稀的“水中大熊猫”白暨豚,所以致使它身陷池塘长达七日。最终通知了有关部门。第十日,专家们赶到了现场,但因它已七日绝食而导致心力衰竭,用干运的方法刚刚运抵至上海,便不治身亡。 水生学家们为淇淇寻找配偶捕到的三只雌兽,均在能够与淇淇在白公馆交配前去世,这三次失败,可以说是砸定了白暨豚人工繁殖工作的最终失败。已经性成熟的淇淇单独在白公馆生存,尤为孤独,据专家们说,它每逢4至6月的发情期,总是“躁动不安,常常用身体撞击池壁。” 内分泌失调并发感染肝炎和糖尿病。它的肝损伤导致它发高血脂、高血糖症。GPT指标高达1500单位,这是正常值的150倍;甘油三脂指标高达1,1000单位,这是正常值的100倍;血糖指标高达900单位,这是正常值的9倍。经中外专家的一番救治才得转危为安。1997年春,它又开始了短期的绝食,赵庆中等专家只好给它灌食鱼浆。2002年7月14日早晨6点多钟,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员像以往一样地去中科院水生所的白暨豚馆巡视,看到淇淇在水池中游动,没有什么异常。前一天的工作记录上记载:晚上喂食,进食正常。8点钟,当工作人员再次走进“白公馆”时发现,淇淇躺在水下不动了。经过一番抢救后,未能救活,全世界唯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暨豚就这样去世了。死时淇淇的年龄约为25岁,相当于人类70多岁的高龄。被人工饲养了22年半,淇淇是人类用近代水生科学手段第一头被人工饲养的白暨豚,人工饲养环境下最为成功的一头白暨豚,也是全世界最后一头人工饲养下的白暨豚。
编辑本段功能性灭绝
一条死亡的白鳍豚幼崽
来自6个国家的科学家从上月开始进行了为期38天、长达3336公里的大规模野外考察白鳍豚的行动,调查组13日遗憾宣布,在中国的长江中未发现白鳍豚,白鳍豚可能已成为被人类“灭绝”的第一种鲸类动物。 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瑞士和日本的25名科学家从上月16日开始,进行了为期38天的联合寻找有“水中熊猫”之称的濒危物种白鳍豚的行动。 这些生物学、声学、环境学领域的专家们运用先进监测仪器和研究分析方法,在长江的宜昌至上海段,进行了长达3336公里的大规模野外考察。 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首席科学家鲍勃·皮特曼说:“白鳍豚是少数几种我未在野外观测到的豚类,我认为今后很难再看到它的踪迹了。”鲍勃·皮特曼曾有在野外观测过70多种豚类的经历。 白鳍豚是世界最濒危的12种野生动物之一,为中国长江所独有。监测显示,上世纪90年代初,长江中的白鳍豚数量已由之前10多年的400头降到150头以下。 而在此次考察前,科学家们曾悲观预计其数量不超过50头。然而,现在看来,那显然是一个“乐观”预测。 2002年7月14日,世界上唯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淇淇”存活了22年后,终因年老体衰在武汉的中科院水生所去世。 6国科学家们指出,长江中的白鳍豚处于食物链顶端,没有任何天敌,因此其消失不可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是酷捕滥捞、水上运输、污染物排放等人类活动致使白鳍豚消失的”。 科学家们说,在历年收集的白鳍豚标本中,死亡的白鳍豚中超过90%是人类活动直接造成的。 然而,长期监测白鳍豚的中国科学家说,“目前还不能完全断定白鳍豚已灭绝”。 科考负责人、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说,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定义,50年内未在野外观测到任何个体才标志一个物种灭绝,而2004年曾在长江南京段发现搁浅而死的白鳍豚。 也有科学家指出,本次科考可能存在遗漏,因为考察只覆盖长江干流,每天观测时间只有8小时。 中科院水生所工程师卓曾戏言不找到白鳍豚就不刮胡子,现在他有可能面临食言的尴尬。魏卓说,很难描述现在的心情,已经错过了拯救这个物种的最好机会。 王丁说,如果长江不能支撑白鳍豚的生存,也意味着不远的将来不能支撑人类的生存,“人类必须从白鳍豚的生存悲剧中吸取教训”。 中外科学家从1986年就开始白鳍豚和江豚保护工作,包括就地保护、人工繁殖等。中国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了6个保护区。然而,这些措施最终没能阻挡白鳍豚逐渐消亡的命运。 调查显示,全球超过15000种物种濒临灭绝,灭绝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地质时期。科学家们在去年的第四次国际寒武纪大会上警告说,人类正在“导演”地球史上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1]
编辑本段命名
白鱀,白暨,白鳍——白鱀豚如何写,曾是一个问题。 鱀,可考。《尔雅》:“鱀,是鱁。”据白鱀豚研究权威周开亚的论述,白暨豚,白鳍豚,都属白鱀豚为数众多的别名。但在“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结束后,媒体上称呼仍然各异。国人常用的智能ABC拼音输入法中,只有相对不那么规范的别名“白鳍豚”,是成词,所以最多,其次是“白暨豚”,“鱀”则根本打不出来,以“白鱀豚”命名的,寥若晨星。 19世纪末,一个美国生物学者到中国长江流域进行地理生物考查,在渔民合作捕鱼时观察到这一物种,后来在渔民处搜集到一成体标本,他带回华盛顿研究,在美国将其命名为:Chinese River Dolphin,该命名随文化出版物流行了近一个世纪,尤其在《Nature》杂志上的定名影响更广,也被中国文化工作者所采纳。但近些年,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影响日益广泛,学术界开始重视中国的文献研究成果,命名依据最早发现的研究报告文献为优先定名原则,或者依据生物科学归类原则进行定名。因此白鱀豚的科学外文名称,英文定名为Baiji, 或者Chinese White-fin plataniste 。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帮助!!谢谢
9、长江口以外水域两船发生碰撞造成什么情况?
8月20日凌晨3时39分,一艘载运约3000吨汽油的油船与一艘砂石料船在长江口灯船东南约1.5海里处发生碰撞,事故造成油船甲板起火;砂石料船沉没。油船14人,砂石料船3人,两船共17人遇险。截至上午8时,现场搜救力量已救起3名落水人员。
获救的三名船员中,有一名男性伤者已经被空运至上海市一医院进行救治,目前该男子意识清醒,暂无生命危险,伤情主要是烧伤和骨折。
(9)上海市渔政处长江站站长扩展资料
上海市人民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
涉事区域为东方主要航道。根据上海海上搜救应急预案(2017版),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的海上突发事件为重大事件。上海海事局将根据预案,按照海上突发事件类别,制定搜救实施方案。
据上海海上搜救中心消息,事故发生后,交通运输部、上海市人民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上海海上搜救中心调派海事、救助、海警、渔政等部门船艇、直升飞机、固定翼飞机赴现场全力组织做好伤员救治;并同步发布航行警告,设置沉船AIS虚拟应急示位标,划定现场警戒区域,做好船舶交通组织,确保周边船舶航行安全和航道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