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站性能优化有哪些
内部的链接结构
尽量改变原来的图像链接和flash链接,使用纯文本链接,并定义全局统一链接位置。
标题title的定位
标题中需要包含有优化关键字的内容,同时网站中的多个页面标题不能雷同,起码要能显示“关键字——网站首页——一段简单的含关键字的描述”类型。标题一旦确定就不要再做修改!
保持关键字的频率
简单做好了内容结构的调整之后,立即到搜索引擎登录,希望能尽早收录新标题和新描述。
网站结构调整
假设因为原有网站为形象页面,使用了较多的flash和图像,这些网页元素不利于搜索引擎的收录,所以在该网页的下方加了三栏,分别是相关的公司简介、关键字产品新闻和公司的关键词产品列表,并对该三栏内容添加url。
当然,最好的方法是使用新闻系统更新关键词产品新闻。可以做一个从首页链接跳转至一个单页面作为关键字的详细描述。该页面的描述内容包含了公司关键词产品列表链接。这些都是为了形成企业站点内的网状结构。
资源应用
再谈资源应用。对网站结构大致调整好了以后,就可以利用一些资源扩展外部链接了。首先是可以开百度空间,空间域名就使用公司产品的关键字,同时进行公司原网站信息的转载,附带公司网址,让百度robot在第一时间访问本站点。其中还有一个技巧:使用该空间帐户去随机访问百度空间内的其他用户,以获得回访,这样蜘蛛到达的效果会更好。提示:在百度空间、贴吧和知道发表的时候记得要附带链接信息,方便互访,提高访问量。
典型问题
(1)网站栏目和产品分类设置不合理的综合问题。
(2)大量新发布的信息无法被搜索引擎收录。
(3)动态网页的制约因素。
(4)网页标题设计及网页内容的相关性问题。
搜索引擎优化
1、网站企业品牌或者产品关键字优化。
2、网站内容优化,关键字密度分析,提高引擎友好度。
3、页面标题栏(Title)的内容优化。
4、添加并优化网站各页面的keywords及description信息(META)。
5、分析网站代码,精简结构,减少冗余,使网站性能更优,加载更流畅。
6、全站诊断,改进各流程操作的交互体验,有针对性的进行体验优化,降低用户操作成本,提高用户友好度。
7、分析页面访问情况及大众用户操作偏好,作出相应调整,突出重点信息。
8、优化网站静态资源,减少带宽及服务器请求数节约带宽成本、提高服务器性能。
用户体验优化
用户体验优化就是网站针对于用户的体验进行优化,面对用户层面的网站优化,本着为访客服务的原则,改善网站功能,操作,视觉等网站要素,从而获得访客的青睐.通过优化来提高流量转化率。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站长都会在网站中使用社会化媒体因素,比如使用相关按钮。
一提到社会化媒体按钮,很多人都知道,大多数网站都会有这么一个图标,很多站长都在使用,对网站排名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3步骤编辑
关键词
首先要从与网站的相关性来考虑,比如我们网站是提供网站建设服务的,那么相应的关键词可以选取为做网站、网站建设、企业展示型网站建设等等。
网站结构
首先网站结构要清晰,要易于搜索引擎抓取。如果网站本身布局就错综不堪,都找不到重点的,连人眼都看不清,更别说蜘蛛了。
网站页面优化
整个网站应该是一个整体,不单单要优化浏览者的首页,其它内容页也同样能够带来流量和客户。
网站内容
对于网站内容要有规律的进行更新,其中最重要的是多写一些原创的软文,软文中尽量以关键词为主题,这样会更加事半功倍。
内链
网站的内部链接应当合理的把整个网站联系起来,让搜索引擎明白每个网页的重要性。同时避免死链,死链会影响整个网站的整体形象,再者搜索引擎是通过链接来进行搜索的,死链会降低网站在搜索引擎的权重。
外链
简单的推荐几个方式:
1、通过搜索引擎登陆口提交网站,告诉搜索引擎有一个新站诞生了,这样搜索引擎会火速到提交的网站,收录一些好的内容。
2、发动所有站长认识的人给网站加上链接。许多人都有自己的博客,让他们在博客上给自己的网站加上链接。
3、在一些权重比较高的网站回帖、发帖。
4、在一些信息网,投稿软文获取高质量相关链接。
2、谷歌上下载的pdf电子书修改后变大,pdf如何修改压缩变小?
方法一:使用PDF转换器,使用虚拟打印机pdf factory即可,而且其他格式文件只要是能够打印,选择这个虚拟打印机,都可以做成PDF文件,很简单实用;
方法二:找一个在线PDF转换工具。现在有许多网站都能压缩PDF文件,你只需把文件上传,压缩完成后,重新下载下来即可。经过压缩后的文件大小一般不超过5-10MB,当然也有例外。常见的在线PDF转换工具有:
SmallPDF – 该网站可以快速压缩PDF文件并提供下载,而且对文件的大小及转换次数都没有限制。
Neevia的PDFCompress – 该网站只能转换5MB以下的文件,但是压缩选项要比SmallPDF多。;
方法三:使用“缩小大小的PDF”功能:
1、打开Adobe Acrobat。打开想要压缩的PDF文件,不过该功能在免费版中是没有的;
2、使用“另存为”功能。打开“文件”菜单,鼠标悬停在“另存为”上,这时会展开一个子菜单,然后选择“缩小大小的PDF”。也可以从文档菜单中选择“缩小大小的PDF”功能。
3、选择兼容性。如果选择的版本比较新,文件就会小一些,但是在旧版本的Acrobat上可能会打不开。
4、保存多个文件。如果要对多个文件进行同样的设置,就点击“应用到多个文档”,这样就能添加多个文档了。在输出选项对话框中,细化对文件夹及文件名的设置。
方法四:使用PDF优化器:
1、打开要缩减大小的PDF文件。
2、打开PDF优化器。
3、统计PDF大小。
4、调整设置。
5、按下“确定”。
方法五:其他方法进行处理。
3、网站性能优化怎么办
一、前端优化
网站性能优化是一个很综合的话题,涉及到服务器的配置和网站前后端程序等各个方面,我只是从实际经历出发,分享一下自己所尝试过的网站性能优化方法。之所以在标题上挂一个web2.0,是因为本文更偏重于中小网站的性能优化,我所使用的系统也是典型web2.0的LAMP架构。
首先讲讲前端的优化,用户访问网页的等待时间,有80%是发生在浏览器前端,特别是页面和页面中各种元素(图片、CSS、Javascript、 flash…)的下载之上。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相对于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艰苦而繁杂的程序改进上,前端的优化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雅虎最近将内部使用的性能测试工具yslow向第三方公开,并发布了著名的网站性能优化的十三条规则,建议你下载并安装yslow,并作为测评网站优化效果的工具。下面我挑其中特别有价值的具体说明一下优化的方法:
对于第一次访问您网站,尚未在浏览器cache中缓存您网站内容的用户,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包括:
1)减少一个页面访问所产生的http连接次数
对于第一次访问你网站的用户,页面所产生的http连接次数是影响性能的一个关键瓶颈。
对策:
- 尽量简洁的页面设计,最大程度减少图片的使用,通过放弃一些不必要的页面特效来减少javascript的使用。
- 使用一些优化技巧,比如利用图片的背景位移减少图片的个数;image map技术;使用Inline images将css图片捆绑到网页中。
- 尽量合并js和css文件,减少独立文件个数。
2) 使用gzip压缩网页内容
使用gzip来压缩网页中的静态内容,能够显著减少用户访问网页时的等待时间(据说可达到60%)。主流的web服务器都支持或提供gzip压缩,如果使用apache服务器,只需要在配置文件中开启 mod_gzip(apache1.x)或mod_deflate(apache2.x)即可。凡是静态的页面,使用gzip压缩都能够显著提高服务器效率并减少带宽支出,注意图片内容本身已经是压缩格式了,务必不要再进行压缩。
3)将CSS放在页面顶端,JS文件放在页面底端
CSS的引用要放在html的头部header中,JS文件引用尽量放在页面底端标签的后面,主要的思路是让核心的页面内容尽早显示出来。不过要注意,一些大量使用js的页面,可能有一些js文件放在底端会引起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运用即可。
4)使JS文件内容最小化
具体来说就是使用一些javascript压缩工具对js脚本进行压缩,去除其中的空白字符、注释,最小化变量名等。在使用gzip压缩的基础上,对js内容的压缩能够将性能再提高5%。
5)尽量减少外部脚本的使用,减少DNS查询时间
不要在网页中引用太多的外部脚本,首先,一次dns的解析过程会消耗20-120毫秒的时间;其次,如果在页面中引用太多的外部文件(如各种广告、联盟等代码),可能会因为外部文件的响应速度而将你的网站拖得很慢。如果不得不用,那么就尽量将这些脚本放在页脚吧。不过有一点需要提及,就是浏览器一般只能并行处理同一域名下的两个请求,而对于不同子的域名则不受此限制,因此适当将本站静态内容(css,js)放在其他的子域名下(如 static.xxx.com)会有利于提高浏览器并行下载网页内容的能力。
对于您网站的经常性访问用户,主要的优化思路就是最大限度利用用户浏览器的cache来减少服务器的开销。
1)在header中添加过期时间(Expires Header)
在header中给静态内容添加一个较长的过期时间,这样可以使用户今后访问只读取缓存中的文件,而不会与服务器产生任何的交互。不过这样做也存在一些问题,当图片、CSS和js文件更新时,用户如果不刷新浏览器,就无法获得此更新。这样,我们在对图片、css和js文件修改时,必须要进行重命名,才能保证用户访问到最新的内容。这可能会给开发造成不小的麻烦,因为这些文件可能被站点中的许多文件所引用。flickr提出的解决办法是通过url rewrite使不同版本号的URL事实上指向同一个文件,这是一个聪明的办法,因为url级别的操作效率是很高的,可以给开发过程提供不少便利。
要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必须要了解浏览器访问url时的工作机制:
a. 第一次访问url时,用户从服务器段获取页面内容,并把相关的文件(images,css,js…)放在高速缓存中,也会把文件头中的expired time,last modified, ETags等相关信息也一同保留下来。
b. 用户重复访问url时,浏览器首先看高速缓存中是否有本站同名的文件,如果有,则检查文件的过期时间;如果尚未过期,则直接从缓存中读取文件,不再访问服务器。
c. 如果缓存中文件的过期时间不存在或已超出,则浏览器会访问服务器获取文件的头信息,检查last modifed和ETags等信息,如果发现本地缓存中的文件在上次访问后没被修改,则使用本地缓存中的文件;如果修改过,则从服务器上获取最新版本。
我的经验,如果可能,尽量遵循此原则给静态文件添加过期时间,这样可以大幅度减少用户对服务器资源的重复访问。
2)将css和js文件放在独立外部文件中引用
将css和js文件放在独立文件中,这样它们会被单独缓存起来,在访问其他页面时可以从浏览器的高速缓存中直接读取。一些网站的首页可能是例外的,这些首页的自身浏览可能并不大,但却是用户访问网站的第一印象以及导向到其他页面的起点,也可能这些页面本身使用了大量的ajax局部刷新及技术,这时可以将 css和js文件直接写在页面中。
3)去掉重复的脚本
在IE中,包含重复的js脚本会导致浏览器的缓存不被使用,仔细检查一下你的程序,去掉重复引用的脚本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4)避免重定向的发生
除了在header中人为的重定向之外,网页重定向常在不经意间发生,被重定向的内容将不会使用浏览器的缓存。比如用户在访问www.xxx.com,服务器会通过301转向到www.xxx.com/,在后面加了一个“/”。如果服务器的配置不好,这也会给服务器带来额外的负担。通过配置apache的 alias或使用mod_rewrite模块等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定向。
还有一些,比如使用CDN分发机制、避免CSS表达式等、避免使用ETags等,因为不太常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做完了上述的优化,可以试着用yslow测试一下网页的性能评分,一般都可以达到70分以上了。
当然,除了浏览器前端和静态内容的优化之外,还有针对程序脚本、服务器、数据库、负载的优化,这些更深层次的优化方法对技术有更高的要求。本文的后半部分将重点探讨后端的优化。
二、后端优化
上次写完web2.0网站前端优化篇之后,一直想写写后端优化的方法,今天终于有时间将思路整理了出来。
前端优化可以避免我们造成无谓的服务器和带宽资源浪费,但随着网站访问量的增加,仅靠前端优化已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了,后端软件处理并行请求的能力、程序运 行的效率、硬件性能以及系统的可扩展性,将成为影响网站性能和稳定的关键瓶颈所在。优化系统和程序的性能可以从以下的方面来入手:
1)apache、mysql等软件的配置的优化
尽管apache和mysql等软件在安装后使用的默认设置足以使你的网站运行起来,但是通过调整mysql和apache的一些系统参数,还是可以追求更高的效率和稳定性。这个领域中有很多专业的文章和论坛(比如: http://www.mysqlperformanceblog.com/),要想掌握也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这里就不重点讨论了。
2)应用程序环境加速
这里仅以我最常应用的php开发环境为例,有一些工具软件可以通过优化PHP运行环境来达到提速的目的,其基本原理大致是将PHP代码预编译并缓存起来,而不需要改变任何代码,所以比较简单,可以将php的运行效率提升50%以上。比较常用的免费php加速工具有:APC( http: //pecl.php.net/package-info.php?package=APC)、Turck MMCache( http://turck-mmcache.sourceforge.net)、php accelebrator(www.php-accelerator.co.uk),还有收费的Zend Performance Suite
3)将静态内容和动态内容分开处理
apache是一个功能完善但比较庞大的web server,它的资源占用基本上和同时运行的进程数呈正比,对服务器内存的消耗比较大,处理并行任务的效率也一般。在一些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比较轻量级的web server来host静态的图片、样式表和javascript文件,这样可以大大提升静态文件的处理速度,还可以减少对内存占用。我使用的web server是来自俄罗斯的nginx,其他选择方案还包括lighttpd和thttpd等。
4)基于反向代理的前端访问负载均衡
当一台前端服务器不足以应付用户访问时,通过前端机实现web访问的负载均衡是最快速可行的方案。通过apache的mod_proxy可以实现基于反向代理的负载均衡,这里推荐使用nginx做代理服务器,处理速度较apache更快一些。
5)应用缓存技术提高数据库效能,文件缓存和分布式缓存
数据库访问处理并发访问的能力是很多网站应用的关键瓶颈,在想到使用主从结构和多farm的方式构建服务器集群之前,首先应该确保充分使用了数据库查询的缓存。一些数据库类型(如mysql的innoDB)自身内置对缓存的支持,此外,还可以利用程序方法将常用的查询通过文件或内存缓存起来。比如通过 php中的ob_start和文件读写函数可以很方便的实现文件形式的缓存,而如果你拥有多台服务器,可以通过memcache技术通过分布式共享内存来对数据库查询进行缓存,不仅效率高而且扩展性好,memcache技术在livejournal和Craigslist.org等知名网站应用中都得到了检验。
6)服务器运行状态的检测,找到影响性能的瓶颈所在
系统优化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需要通过检测服务器的运行状态来及时发现影响性能的瓶颈,以及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因为网站的性能,永远取决于木桶中的短板。可以编写一些脚本来检测web服务的运行,也有一些开源的软件也提供了很好的功能
7)良好的扩展架构是稳定和性能的基础
一些技巧和窍门可以帮你度过眼前的难关,但要想使网站具备应付大规模访问的能力,则需要从系统架构上进行彻底的规划,好在很多前人无私的把他们架构
网站的经验分享给我们,使我们可以少走甚多弯路。我最近读到的两篇有启发的文章:
- 从LiveJournal后台发展看大规模网站性能优化方法
- Myspace的六次重构
最后不得不提到程序编码和数据库结构对性能的影响,一系列糟糕的循环语句,一个不合理的查询语句、一张设计不佳的数据表或索引表,都足以会使应用程序运行的速度成倍的降低。培养全局思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并对数据库运行机制有所了解,是提高编程质量的基础。
4、sqlserver 2005 怎么实现性能检测与优化????
SQL Server数据库查询速度慢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没有索引或者没有用到索引(这是查询慢最常见的问题,是数据库设计的缺陷)
2、I/O吞吐量小,形成了瓶颈效应。
3、没有创建计算列导致查询不优化。
4、内存不足
5、网络速度慢
6、查询出的数据量过大(可以采用多次查询,其他的方法降低数据量)
7、锁或者死锁(这也是查询慢最常见的问题,是程序设计的缺陷)
8、sp_lock,sp_who,活动的用户查看,原因是读写竞争资源。
9、返回了不必要的行和列
10、查询语句不好,没有优化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优化查询 :
1、把数据、日志、索引放到不同的I/O设备上,增加读取速度,以前可以将Tempdb应放在RAID0上,SQL2000不在支持。数据量(尺寸)越大,提高I/O越重要。
2、纵向、横向分割表,减少表的尺寸(sp_spaceuse)
3、升级硬件
4、根据查询条件,建立索引,优化索引、优化访问方式,限制结果集的数据量。注意填充因子要适当(最好是使用默认值0)。索引应该尽量小,使用字节数小的列建索引好(参照索引的创建),不要对有限的几个值的字段建单一索引如性别字段。
5、提高网速。
6、扩大服务器的内存,Windows 2000和SQL server 2000能支持4-8G的内存。
配置虚拟内存:虚拟内存大小应基于计算机上并发运行的服务进行配置。运行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时,可考虑将虚拟内存大小设置为计算机中安装的物理内存的1.5倍。如果另外安装了全文检索功能,并打算运行Microsoft搜索服务以便执行全文索引和查询,可考虑:将虚拟内存大小配置为至少是计算机中安装的物理内存的3倍。将SQL Server max server memory服务器配置选项配置为物理内存的1.5倍(虚拟内存大小设置的一半)。
7、增加服务器CPU个数;但是必须 明白并行处理串行处理更需要资源例如内存。使用并行还是串行程是MSSQL自动评估选择的。单个任务分解成多个任务,就可以在处理器上运行。例如耽搁查询 的排序、连接、扫描和GROUP BY字句同时执行,SQL SERVER根据系统的负载情况决定最优的并行等级,复杂的需要消耗大量的CPU的查询最适合并行处理。但是更新操作UPDATE,INSERT, DELETE还不能并行处理。
8、如果是使用like进行查询的话,简单的使用index是不行的,但是全文索引,耗空间。 like ''a%'' 使用索引 like ''%a'' 不使用索引用 like ''%a%'' 查询时,查询耗时和字段值总长度成正比,所以不能用CHAR类型,而是VARCHAR。对于字段的值很长的建全文索引。
9、DB Server 和APPLication Server 分离;OLTP和OLAP分离
10、分布式分区视图可用于实现数据库服务器联合体。
联合体是一组分开管理的服务器,但它们相互协作分担系统的处理负荷。这种通过分区数据形成数据库服务器联合体的机制能够扩大一组服务器,以支持大型的多层 Web 站点的处理需要。有关更多信息,参见设计联合数据库服务器。(参照SQL帮助文件''分区视图'')
a、在实现分区视图之前,必须先水平分区表
b、 在创建成员表后,在每个成员服务器上定义一个分布式分区视图,并且每个视图具有相同的名称。这样,引用分布式分区视图名的查询可以在任何一个成员服务器上 运行。系统操作如同每个成员服务器上都有一个原始表的复本一样,但其实每个服务器上只有一个成员表和一个分布式分区视图。数据的位置对应用程序是透明的。
11、重建索引 DBCC REINDEX ,DBCC INDEXDEFRAG,收缩数据和日志 DBCC SHRINKDB,DBCC SHRINKFILE. 设置自动收缩日志.对于大的数据库不要设置数据库自动增长,它会降低服务器的性能。
在T-sql的写法上有很大的讲究,下面列出常见的要点:首先,DBMS处理查询计划的过程是这样的:
1、 查询语句的词法、语法检查
2、 将语句提交给DBMS的查询优化器
3、 优化器做代数优化和存取路径的优化
4、 由预编译模块生成查询规划
5、 然后在合适的时间提交给系统处理执行
6、 最后将执行结果返回给用户。
其次,看一下SQL SERVER的数据存放的结构:一个页面的大小为8K(8060)字节,8个页面为一个盘区,按照B树存放。
5、如何进行网站性能优化
内容页面优化就一个要点:你的访客要看到什么内容你就做什么内容。建议你以一个访客的角度来看你自己的网站,内容是否完善、页面是否好看、框架是否清晰……做好这些就算是内容优化了。
6、什么是网站性能优化,为什么要优化
百度搜索一个问题时有至少都有几十万条数据,如果不做优化,都没人会看到你的网站,你说这种情况下网站能带来什么效益呢?
7、网站优化必读:SEO教程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网站优化必读:SEO教程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8、求淘宝SEO优化电子书下载。PDF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r--9FnNsgt75ZksFTuYxL-XGKbh78b7UDY3wazT9mu
9、Java性能优化中文版PDF下载
文件比较大,给你下载地址吧:
http://download.csdn.net/download/hx0_0_8/8434567
10、pdf版本区别
PDF 1.0
Adobe于1991年在圣荷西的Seybold研讨会会议首次认真谈论这种技术,当时,它被称为『IPS』,意思是:「Interchange PostScript」(可交换的PostScript);PDF 1.0于1992年秋季在Comdex发布,该技术获得Best of Comdex奖项,用以创建和查看PDF档案的工具Acrobat于1993年6月15日推出,对印前而言,这个第一次的版本是没有用的;它已经有内部链结、书签和嵌入字体功能,但唯一支援的色彩空间是RGB。
Acrobat软体计画的原代号为'Camelot',后改称为'Carousel',这就是为什么在Macintosh上PDF文件类型是'CARO。
当时Adobe公司为创建PDF档案的工具开了一个天价,Acrobat Distiller的个人版与网路版之售价分别是695与2495美元;甚至Acrobat Reader也要付50美元,这种策略当然不会促使PDF格式成为流行格式;后来, Adobe终于压低售价同时推出了免费的Acrobat Reader版本。
PDF 1.1
Acrobat 2于1994年9月上市,它支援新的PDF 1.1档案格式,PDF 1.1新增的特点包括:
外部链结(External Link)
文章阅读绪(Article Threads)
保全功能(Security Features)
设备无关色彩(Device Independent Coulour)
注解(Notes)
Acrobat 2.0程式本身也有一些很不错的改进,包括Acrobat Exchange的支援插件以及能搜索PDF档案内容的新架构。
Adobe公司自己本身就是PDF格式的第一个大用户,他们发布的所有开发者文件都是PDF档案,另一个早期就采用PDF格式的是美国税务当局,他们以PDF档案派发各式表格。
Acrobat 2.1加入多媒体支援,可以在PDF档案内加入音频或视讯资料。
当时PDF并非唯一试图创造一种便携、与设备和作业系统无关的档案格式,其最大的竞争对手产品称为Common Ground。
1995年Adobe公司的Acrobat Capture以相当昂贵的4000美元价格上市,在同一时间内, Adobe公司也开始在它自己的许多应用程式加入支援PDF格式,包括FrameMaker 5.0和PageMaker 6。
PDF 1.2 -印前世界苏醒
1996年Adobe公司推出Acrobat 3.0(程式开发代号:Amber [琥珀])及配套PDF 1.2规格,PDF 1.2是第一个真正可用在印前环境的PDF版本,除了表单外,包括下列印前相关的功能:
支援OPI 1.3规格
支援CMYK色彩空间
PDF内能包含特别色定义
能包含半色调函数(Halftone function)与叠印(Overprint)指令
发布一个让Netscape网页浏览器内检视PDF档案的插件益增PDF档案在正值兴盛网际网路的人气,Adobe还增加了PDF档案与HTML网页之间的相互连接;PDF也慢慢逐渐获得输出印刷业的接受,最初由黑白数位印刷市场在全录快速印刷机开始使用PDF输出。
在Acrobat 3下Acrobat Exchange的开放式架构终于获得其努力成果,1997年和1998年开始出现很多有趣的印前Xtensions,其中包括一些十分必要的印前工具;例如Enfocus公司的PitStop与CheckUp、Lantanarips公司的CrackerJack;爱克发是第一家在1998年推出的Apogee系统内推广全彩色商业印刷使用PDF格式的大型公司,其他厂商随后不久也都跟进。
虽然厂商努力推广PDF的应用,不过市场的反应有些缓慢,主要的因素是使用PDF需要额外的工具、一些对PDF档案格式的知识诀窍、它的限制和能耐等之现实问题,在发现它真的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标准后,人们对PDF也产生若干失望;虽然PDF标准能用于印前环境,但是还有很多种途径能制作出绝对正确,但不能在印前使用的PDF档案。
PDF/X-1 -(很)慢的新兴标准
为了要解决上述问题,在1998年多个印前公司的一个联谊会聚在一起研究讨论,并公布PDF/X-1标准,PDF/X-1是基于PDF 1.2档案规格所制定,但它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说明PDF档案是什么以便能够精确交换档案,PDF/X-1档案是一个能保证所有的字体都被内嵌、所有的高解析度图像都被嵌入等等的文件。
虽然PDF/X-1是根据PDF 1.2制订,但也加入若干额外的计算子,在Adobe technote 5188有说明,并包括:
嵌入如Copydot档案之额外资料的可能性
支援ICC的色彩
出血框(bleed box)、裁切框(trim box)和设计框(art box)的定义
档案是否已被陷印(Trapped)的说明
更多的PDF/X资料可在PDF/X-1a和PDF/X-3的说明网页找到。
PDF 1.3 -聆听印前的需要
1999年4月Adobe公司推出了在内部被称为'Stout'的Acrobat 4,它为我们带来PDF 1.3,新的PDF格式规格包括支援:
双位元的CID字体
OPI 2.0规格
称为DeviceN的一个新色彩空间,改善支援特别色能力
平滑渐层(smooth Shading),一项有效率与非常平顺渐层的技术(从一个色彩渐变到另一个色彩)
注解(annotations)
Acrobat本身也适当地提供新奇功能,包括:
支援页面大小从1143x1143提高到5080x5080mm
捕捉网页成PDF (Webcapture)
Acrobat Distiller内一系列的预设配置,使它更容易制作有效的PDF档案
一个非常容易搞混的名称转变:之前的Acrobat Exchange更名为了Acrobat,也刚好是整套软体的名称
容易于整合到Microsoft Office
最初的Acrobat 4版本编号为4.0,包含了不少程式错误,因而降低了该软体在印前的可用性,直到有限的软件用途。用户得到相当底价时,后来Adobe公司推出修正版Acrobat 4.05时试图向客户收取升级费用时一度惹毛不少用户,好在Adobe顺从市场最后发送一份免费拷贝给有注册的用户。
到了Acrobat 4.05上市后,很难再辩驳的是PDF已经成为公认接受之信息交换的档案格式,多于100万份的Acrobat Reader被从网站下载;在印前,少数人仍然怀疑PDF档案是否适合做为档案交换、故障排除和/或屏幕打样(softproofing )。
Illustrator 9和PDF 1.4 - Acrobat将还得等待
2000年中Adobe公司做了一件怪异的事:他们推出Illustrator 9,虽然推出绘图应用程式的新版本并不奇怪,但Illustrator 9确有一个惊人的特点:它是第一个支援PDF 1.4和其透明度特征的应用程式,这是第一次Adobe公司并未伴随着新版本的PDF规格而推出一个新版本的Acrobat,他们也没有释放PDF 1.4的全部规格,虽然Technote 5407记载了PDF 1.4支援透明度。
Acrobat 5(代号:巴西[Brazil])
2001年5月Acrobat 5终于上市,PDF 1.4才实际成真,档案格式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为印前应用上,值得一提的包括:
增加透明度的支援,它允许文本或图像物件被透视
改善的保全,其中包括128位加密,并可以选择设定印出的品质(可定义一个PDF只能以低解析度列印)
对于非印前用户,Adobe也附加若干好处到PDF 1.4档案格式:
加强JavaScript的支援,包括JavaScript 1.5和与资料库更好的整合能力
"Tagged PDFs"是包含代表该PDF档案之信息结构资料的PDF档案,这表示类似定义标题、文字区块、……的汇总资料(meta-information)可以是PDF档案的一部份
这将让配合其搭配检视的设备之PDF档案可以更轻松地被创建,这项新功能主要是用于新兴电子书市场,因为它允许PDF档案能够被重新应用于各种不同的系统上;Adobe已经推出能在PDA的Palm作业系统上执行的Acrobat Reader版本
重新应用(repurpose)内容变得更容易
大多数用户更乐于Acrobat 5本身提供的新功能,印前使用者享有的改进包含:
Acrobat 5能正确显示叠印(Overprints),所以如果用户把一个黄色的方框叠印在青色背景上时,Acrobat 5能显示叠印的绿色方块,但请注意:此选项预设是关闭的
Acrobat 5还可以执行批次处理作业,例如能将整个目录的PDF档案全部转换为EPS档案
Distiller 5可以使用DeviceN颜色压缩图像,这表示含有multitones的PDF档案将会小很多
Acrobat和Distiller 5还使用一种改进的色彩管理引擎,称为'ACE,它提供更精细的控制
以Acrobat 5为PDF档案加注解更加灵活,也可以跨过网际网路加注解
对非印前用户而言Acrobat 5有更加显著的提升:
表单的功能增强了很多
用户界面更类似于Microsoft Office应用程式,Acrobat整合入Offices的效果也改善许多
可以自Acrobat内启动Distiller或是Catalog
在Acrobat 5打开PDF档案时会自动制作缩略图(Thumbnail)
有更多和更好的汇出模组,包括一个从PDF转换成RTF档案的选项,这使得它在输出到WORD处理器时更容易维护的档案的外观
有趣的是,Acrobat 5也对若干用户调降一些功能:Adobe取代了'Paper capture'的插件,将原先能文字辨识扫描页面以创造一真正的文字之PDF的模组,替代成一个功能相当有限的网页转换服务
PDF 1.5与Acrobat 6 -更多的选择已经混淆用户
2003年4月Adobe宣布Acrobat 6将于5月下旬开始出货,Acrobat 6内部代号为'Newport',像往常一样地,新版本的Acrobat同时带出了一个新版本的PDF格式,版本1.5。
PDF格式1.5带来了一些新的功能,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会被应用程式套用或支援,新的东西包括:
改良的压缩技术,包括物件流(Object Stream)与JPEG 2000压缩
支持层(Layers)
提高标签(Tagged) PDF格式的支持
Acrobat软体本身提供更多于新的PDF档案格式的立即好处。
Acrobat Reader更名为Adobe Reader,现在还包括Adobe电子书阅读器的功能,可惜这个应用程式也变大了,它的大小甚至比多数办公型惯用的PDF档案之大小超过1000倍。
Acrobat Professional专业版是Acrobat 6面向印前使用的高级版本,它提供了许多新的特点。
整合预检(Preflighting)
PDF格式优化器(Optimizer)
尺规和导线
工作传票(Job Ticket)
支援PDF/X
分色输出与分色预览
透明度平面化
层(layers)
测量工具与计算工具
更相类似于其它Adobe应用程式的新使用者界面
2005年:另一年,另一次PDF改版
2005年1月Adobe推出具新PDF功能的Acrobat 7,PDF 1.6提供了下列改进:
改进的加密演算法
注解和标注功能的一些小改进
OpenType字体可直接嵌入到PDF,不再需要以TrueType或PostScript Type 1字体型式嵌入
因为提供嵌入档案的可行性,PDF 1.6档案可被用来作为一种〔容器〕的档案格式
新的主要特点是能够嵌入3D数据,起初感觉此功能只会引起建筑师或使用CAD-CAM人们的兴趣,不过看到用包装设计应用程式ArtiosCad制作出的3D的PDF档案,在PDF内可以从各个角度来检查图案设计和图片或条码的位置,所以这种技术也可用于平面艺术,特别是对于从事包装或展示工作的人
PDF格式1.7 -沉闷的版本
PDF 1.7大概是发布过最'沉闷'的PDF版本,它改进评注(Comment)与保全(Security)的支援,3D的支援功能也获得改善,可以为3D物件加上评注(Comment)及更严谨地操控3D动作,PDF 1.7档案能包含预设印表机如纸张的选择、拷贝数量、缩放、…等设置,可以在此下载全部规格。
Adobe Acrobat 8于2006年11月面世,介绍了一个有趣的新功能:它不使用PDF 1.7作为预设的档案格式,而是使用PDF 1.6,它也变得更容易将档案存成较旧的PDF版本,这大概是Adobe也认知大多数人还不需要最新发布的PDF格式来解决问题;对印刷和印前作业而言,PDF 1.3或PDF 1.4就很够了;其他的新功能包括改良的PDF /A之支援、更好地选单与工具之组织与能在Adobe Reader 8内储存表格的能力,预检引擎能处理多项更正(称为Fix-ups)的事实是另一项不错的跃进,大多数人则更认可提高性能,特别是对Intel Mac电脑是改善最多,有些人则不喜欢这个新的使用者界面。
PDF 1.7的一个有趣的发展是2008年1月它已成为一个正式的ISO标准(ISO 32000),Adobe的James King有在他自己的博客张贴了若干有趣的背景资料。